標籤: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

雜病病因病機複雜

病自內發——臟腑病變

時病轉歸

兼并外感

不內外因

先後病

病有先後,治有緩急

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1.預防醫學與病因

2.論治原則

3.病機

4.四診舉例

5.預後

1.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介紹了什麼叫治未病、為什麼要治未病以及怎樣治未病】

1.上工——見《靈樞經·卷之一·邪氣臟腑並形第四》:「善調脈者,不待於色,能合參而行之者,為上工,上工十全其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共十全其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十全其六。」上工,指醫術高明的醫生。2.這裡指治未病的臟腑。泛泛的講,治未病有三種含義(1)未病先防: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治謂也,夫病已成而葯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2)早期治療:如《素問·刺熱篇》云:「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3)既病防傳:治療可能傳遍但暫時未病的臟腑。本條文即此含義。

(為什麼治未病:1.理論依據2.整體觀念3.臟腑經絡學說..生理.病理4.五行學說5.臨床實踐證實)

肝失疏泄--脾運失司--濕熱困脾-濕熱內蘊

肝木脾土:相剋相乘

厭食、納呆--疲倦、乏力--腹脹--便溏(急性黃疸型肝炎)(怎樣治未病:見肝之病,當先實脾)

實脾——即調補脾臟(補而不滯)

四季脾王——王,音義通旺。脾屬土,土寄旺於四季,故云四季脾旺。《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此處可理解為一年四季脾氣都很旺健之意。

脾王不受邪——脾氣充盛不受肝邪

抗病能力、恢復力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肝虛的治法】

酸甘焦苦並用法/調補助益法

酸入肝——補其本味,補肝體—酸棗仁、白芍、山萸肉

焦苦:1.氣焦2.味苦——入心——子令母實——1.補心血、養肝血——炒當歸、熟地、雞血藤、丹參2.清心火、護肝陰

甘入脾——能緩能補能和——補脾健脾——炙甘草、人蔘、焦白朮【難經.十四難:損其肝者,緩其中】——1.補土榮木2.補土治水

治肝補脾之要妙:

1.傷:

1).損害、傷害:——否定

2)說文解字:木束為傷-約束、制約

三因方:脾能制腎

五行生化制克原理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化生不病之理)

火 焦苦入心(子令母實)

木肝虛(補用酸)

土甘入脾(調補)

水腎(脾傷腎、補土製水 滋水涵木)

金肺(清金益木)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意也。余臟准此。(1)

虛實異治——雜病的總治則

名詞 虛虛 動詞 (使動用法)

實 實

補不足,損有餘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1.肝病傳脾是有條件的。

尤在涇:「蓋臟病唯虛者受之,而實者不受;臟邪唯實者能傳,而虛者不傳」。說明疾病的傳變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已病臟腑邪實,二是未病臟腑正虛。以肝病為例,即在肝實脾虛的情況下肝病才能傳脾。

肝實證——瀉肝實脾(臨床-瀉肝顧脾)

肝:邪氣實則傳,虛則不傳

脾:虛則受,實則不受邪

本條從人體內部臟腑相關的整體觀念出發,以肝病為例說明治未病的思想,並提出虛實異治的治療原則


推薦閱讀:

養生學習--十二經絡
【經絡養生】15
「巧記」經絡:手太陰肺經
經絡大講堂之刮痧—排出身體毒素的極簡方法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