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懸璧:一個猜想中的發現
(2010-12-06 15:39:33)
轉載▼
標籤: 彩陶藝術璧文化 | 分類: 彩陶藝術 |
王仁湘
古代琮璧文化作為一種成熟文化的形成,在研究者看來,那一定是良渚人的創造。良渚文化中發現了大量的琮與璧,良渚人將琮璧文化提升到了極致,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了。人們還以為,到了歷史時期,中原文明所崇尚的琮璧文化,自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也是承自良渚人的傳統,我們沒有理由說中原文化中的琮與璧是中原固有的傳統。原本是「禮失求諸野」,若以琮璧文化的傳承看,那是一種完全相反的路徑。四野之域也有傳至中原的禮數,這當然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不過,新近的一些發現,又讓我們增長出了些許的疑惑。在廟底溝二期文化中,居然也發現了不少的璧和琮。最集中的發現,當然是在山西芮城的清涼寺。那是一個在中條山之南黃河以北的處所,我剛剛知道出土玉器的消息時,很有些意外,還以為那一定是相當了得的一個地方。及至親自到那兒走上一遭,才知道那是最平常不過的一個地方,縱橫交錯的溝壑,將那也許原本可能有些齊整的黃土地塊切得七零八落。我想,如果這樣的地方都埋藏有這些讓人吃驚的寶藏,那些膏腴之地,會不會更是了之不得呢?
那會兒站在破敗的清涼寺前,我不自主地往黃河南岸眺望,灰霾之中雖然望之不見,但卻是可以想見得到的一方寶地,不遠處就是聞名的黃帝鑄鼎原。近年那裡也有了一些驚世的發現,在廟底溝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一些玉器,雖然現在還沒有見到琮璧之類,也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朦朧之中,覺得廟底溝二期文化中的琮璧似乎不一定是東傳過來的,在更早的廟底溝文化中應當可以尋到它們的蹤跡。
無論是廟底溝文化還是廟底溝二期文化,有些研究者曾經將它們列入大仰韶範疇,這也即是說,仰韶文化應當也是琮璧文化的覆蓋範圍。當然多數研究者都將廟底溝二期文化從仰韶體系中分離出來,不過從絕對年代看,它的上限是並不明顯晚於良渚文化的。交流一定發生過,東來西往,一定可以探尋到許多的故事。
是否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良渚的琮璧文化初始時並沒有影響到廟底溝二期文化,那廟二的琮璧當另有淵源。最大的可能是來自它前世的大仰韶,在廟底溝文化中興許能尋找到一些線索來。
離開芮城的清涼寺,緊接著就越過黃河西行到了西安,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一座資料還未及整理的文物庫房裡,我看見了一件熟悉又陌生的彩陶,它讓我眼睛發亮。那件彩陶放置在較高的位置,一眼望去,我看到畫面上是一隻晃動的璧,還繪有兩股線繩穿系著,這是極難見到的圖像。腦子裡浮現出一點模糊的印象,這圖像似乎在哪兒見過!這是標準的廟底溝文化時期的彩陶器,彩陶繪出了璧的圖像,莫非仰韶人真的早已經擁有了璧?
回到京城,趕緊翻檢手邊的資料,很快在仰韶彩陶上找到了相同的圖像。這是出自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的廟底溝文化彩陶,是一件已然殘破的陶缽,在它的上腹位置,繪出二方連續圖案,在斜向的葉片紋之間,是一個圓圈與圓點構成的紋樣。
以地紋觀之,這正是璧的圖像!那以黑色作地紋的圖案,表現的恰是璧的圖像,中間的圓點表現的是璧孔,兩根線繩穿系在璧面上,似乎可以聽得到它的叮叮噹噹,可以感覺到它的搖搖蕩蕩。
這是一個「懸璧紋」圖案!
繼安特生在河南澠池村及其它遺址發現彩陶之後,李濟先生1926年發掘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也發現了一些特徵鮮明的彩陶(李濟:《西陰村史前的遺存》,1927年)。李濟先生描述說,西陰村遺址的彩陶分為兩大類,一類添加有或紅或白的地色,一類是直接在陶胎上繪彩,顏色以黑色最多,有時黑、紅兩色並用。彩紋的構成單元,較常見的是「橫線,直線,圓點,各樣和三角;寬條,削條,初月形,鏈子,格子,以及拱形也有」。李濟先生在西陰村發現的彩陶,除了他特別提到的「西陰紋」,還有寬頻紋、花瓣紋、旋紋、網格紋、垂幛紋和圓點紋等,大都是後來在廟底溝文化遺址中經常見到的一些紋飾。1994年西陰村遺址經過了較大規模的再次發掘,又出土了不少彩陶,雖然沒有發現典型的「西陰紋」彩陶,卻見到了廟底溝文化的「懸璧紋」,這個發現好生了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陰村史前遺存第二次發掘》,《三晉考古》第二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這是過去從未見過的畫面,也是一個研究者還未及解讀的畫面。
按照過去的認識,仰韶無璧,如果說仰韶有璧存在--不論是玉璧還是石璧,那是天方夜譚。以迄今為止的發現而論,中原地區在前仰韶時期還沒有流行使用真正的玉器,具有禮器性質的璧類器不會在那個時期出現。到了仰韶時期(約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中原及附近地區開始出現玉器,在陝西南鄭龍崗寺半坡文化早期墓葬當中發現了玉斧、鏟、錛、鑿和鏃等生產工具,均採用綠色或白色半透明狀軟玉製成。在陝西西鄉何家灣遺址出土有碧綠色硬玉斧、錛等,都是實用工具。到了仰韶中期的廟底溝文化時期,開始出現玉環和石璜之類的前所未見的飾品,河南臨汝中山寨就出土過一件石璜和玉環。相當於仰韶晚期西王村文化時期的一些遺址中,見到了可能具有禮儀性質的玉器,如河南鄭州大河村四期發現了橢圓形玉飾、玉環和玉璜,還有一件玉刀。仰韶之後的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約公元前3000~公元前2500年),玉禮器有了明顯增加,見到了鉞、琮、璧、圭等,如山西臨汾下靳村和芮城清涼寺就有相當多的發現。研究者認為某些玉器可能受到良渚文化的影響,與良渚文化之間有密切的交流。
這樣看來,仰韶時期還沒有出現璧,半坡文化沒有璧,廟底溝文化也沒有璧,最早出現在廟底溝二期文化中的琮璧,那只有可能來自遠在東南的良渚文化。
不過且慢,廟底溝文化中其實是已經發現了璧的,近日我碰巧檢索到一個資料,這也是我想寫出這篇小文的一個推力。1997年寶雞市考古工作隊再度發掘陝西扶風案板遺址,在單純的廟底溝文化地層中,出土了一些包括鳥紋在內的典型廟底溝文化彩陶,也意外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石璧(寶雞市考古工作隊:《陝西扶風案板遺址(下河區)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3年5期)。這些石璧多數都殘損了,一般規格是內徑5~6厘米,外徑10多厘米。較為特別的是,石璧邊上開有凹口,由一側至璧孔還有貫穿的小孔,這顯然是穿繩掛系的璧。
扶風案板遺址發現的石璧,雖是孤證,孤證不孤,出土的數量不少。時代自然也沒有疑問,屬於廟底溝文化。也許在其他遺址還有一些我們未及檢索到的資料,還可以再費力搜尋。
在有些研究者看來,琮與璧的出現與環鐲類飾品有關。良渚文化中似乎可以尋到環與璧之間的演變線索。廟底溝文化也有使用鐲類飾品的傳統,有的遺址出土環鐲數量非常可觀,雖然發現的多為陶環之類,玉石環也並非沒有。這麼說來,廟底溝文化同良渚文化一樣,也有由環鐲製成璧類器的基本條件。
以西陰村發現的懸璧紋彩陶看,以案板發現的石璧看,大仰韶中的廟底溝文化應當有了璧。我們至今雖然沒有更多關鍵材料發現,也許那只是時間問題。再仔細一想,良渚文化的琮璧都是出自一些重要的墓地,而廟底溝文化類似的墓地至今發現絕少,這大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一當發現了高等級的墓葬,那結果一定是可以期待的。靈寶西坡遺址的大型墓地已經出土了不少玉器,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兆頭。
我想仰韶文化中是一定存在的璧,仰韶之璧大發現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分享:
2
喜歡
0
贈金筆閱讀(86)┊ 評論 (0)┊ 收藏(0) ┊轉載(4) ┊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 排行榜 |
---|
前一篇:宋代廚娘好風光後一篇:史前玉器中的「雙子琮」(上)評論 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 [發評論]
推薦閱讀:
※2016娛樂圈最有可能結婚的明星大猜想,你看好誰,竟然有他們
※新年伊始,關注滿萬
※把現代人集中到一個資源豐富的荒原,從零開始,多久可以重建現代文明?
※新四小花旦時尚路猜想
※走向深藍 國產萬噸巡洋艦性能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