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音」的真諦

「知音」的真諦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韻依依;一聲聲如泣如訴,如悲啼。嘆的是: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百千年來,都在說知音,談知音,又有多少人品得知音的滋味!   俞伯牙,春秋時晉大夫,精通音律,琴藝高超。

  中秋夜,伯牙乘船浮漢陽之濱。清風明月,草木婆娑,萬籟俱靜,遂操琴寄懷。琴聲清越,妙妙乎方入佳境,琴弦忽然斷裂。伯牙大驚曰:知音高妙來也!游目四顧,見江邊一人,布衣荷柴,面如冠玉,骨骼清奇,乃一年少樵夫也。伯牙出船相邀,禮畢坐定,方知樵夫名鍾子期。伯牙曰:吾鬱郁不得知音久矣。今對月浮江,聊抒情懷,不期得與先生,古琴有知,斷弦以告。先生可否與吾漁樵問答否?鍾子期曰:然。   伯牙大喜,遂續斷弦,演「高山流水」。曲至高山之巔,子期贊曰:「巍巍乎志在高山」,曲至流水蕩漾,子期嘆曰: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情不自禁曰:真吾知音也!

  伯牙因事務纏身,不得不回晉國。行前與鍾子期約定,來年中秋夜再於此地相見。   來年中秋夜,伯牙按期赴約,卻不見鍾子期。訪其鄉鄰,乃知鍾子期已逝,其墳塋在漢陽之濱聽琴處。伯牙悲慟異常,遂於其墳前演高山流水。演畢,奮力摔琴於墳旁大石。以後,伯牙終生不再撫琴。後人感二人故事,遂於伯牙、子期相會處建琴台一座。這便是古琴台的由來。   或曰:高山流水至今音韻錚錚。然,誰能詮釋「知音」二字?「知音」焉在?   那伯牙所謂知音乃知曉「天音」。天道幽遠,惟真惟善惟忍方合天道,方出天音。那鍾子期能聽懂天音,也因其內心合於天道,方能體會伯牙琴中所含妙味。   古人也把美好的音樂稱作「德音」,謂音樂當展現真誠善良美好。   而靡靡之音,則亂人情懷,激人惡氣,毀人意志,實乃惡音也!   至於庸人所言知音,不過臭味相投,沆瀣一氣而已,實在玷污「知音」 二字。   其實,伯牙也太過執著。縱使人間無知音,天地也在傾聽!縱使當時無知音,難道將來無知音?高山流水不是流傳至今嗎?   而音樂天才,本秉承天地造化而生,負有以德化音,以音養德,善化眾生的使命。僅以鍾子期為知音,豈不是過於執著自我感受,而忘了萬物生靈嗎?!   但願人們都能明白「知音」的真諦!

高山流水

榮欣

【原文】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 伯牙善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後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故事闡述】

傳說一: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緻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 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裡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於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典故,後有稱頌其事,在此築館紀念,稱為琴台,現琴台東對龜山,西臨月湖,成為武漢著名古迹勝地。

傳說二:史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 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碎了。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能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推薦閱讀:

知音如見賞,雅調為君傳
人最完美 也需要知音
知音難覓---愛德華·馬奈和貝爾特·莫里索
相遇知音無所求,心靈共鳴便足夠
紅顏與知己、知音、知心

TAG: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