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寶寶告狀的大學問
寶寶還不到兩歲,連說話都不怎麼利落,就開始學會告狀了。常見他以最佳男主角的面貌、淚眼婆娑地站在你面前,一邊眼淚吧嗒、吧嗒地掉,一邊嘴裡還咿咿呀呀地「告狀」。寶寶告狀常是各家媽媽閑聊的話題,大家常常當做笑話一笑了之了。而 「告狀」並非小事,它說明寶寶正在形成自我的判斷力和是非觀念。但是,如何處理寶寶告狀可是大有學問的哦。
一、邀功請賞型--自我表現,想從成年人那裡得到肯定的評價
案例描述:東東今年已經3歲半了,不論在家裡還是幼兒園裡,動不動就喜歡去成年人那裡告狀,「老師,樂樂中午不好好睡覺,東東聽老師話好好睡覺了」,或者是「媽媽,莉莉出去總愛玩石頭,東東聽媽媽話從來不玩!」
東東媽媽對策:表揚東東聽話。
專家建議:
孩子告狀,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誇獎,是幼兒的一種普遍心理。在我們的文化傳統里,老師和父母對聽話的孩子一貫是鼓勵的。所以寶寶會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能夠對自己肯定。他也許會想「我要是不好好睡覺,老師要發脾氣的,老師就不喜歡我了」。一般而言,「表現欲」強的孩子更喜歡告這類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
針對這類告狀,大人們首先要給予肯定,然後對孩子進行提示,說:「東東既然知道中午應該好好睡覺,那下次樂樂再不睡覺的時候東東就提醒一下他好嗎?」這也是培養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剋制力的一個好辦法。
二、檢舉揭髮型——檢舉他人,希望成年人對他的是非判斷做出肯定
案例描述:4歲半的小童出去玩,總是能留意到別的小朋友的一些「不規範」行為,比如會經常聽到他向媽媽告狀:「媽媽,你看那個小哥哥隨地扔垃圾」,「媽媽,隔壁的小A總是手臟髒的也不洗手」,「媽媽,幼兒園裡的好多小朋友不聽老師話」等等。
小童媽媽的對策:媽媽會讚揚小童能夠指出這些問題,並鼓勵他不要向那些小朋友學習。
案例描述:5歲的小P似乎特別注意小朋友與成人父母在行為標準上的差異,總是跟媽媽告狀:「為什麼爸爸昨晚看球賽那麼晚你不管,我要看動畫片一過8點就不讓?」或者是「為什麼吸煙有害,爸爸還總是吸煙?」等等,這時媽媽通常會覺得很頭疼,不知怎麼解釋才好。
小P媽媽對策:媽媽會敷衍小P說,爸爸這樣做不對,媽媽會批評他;或者說,等小P長大了就可以像爸爸那樣了。
專家建議:
兒童的告狀性質與成人完全不同,這說明他們開始有了進行是非判斷的意識。因為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記住父母定下的規矩了,如他們記得媽媽規定爸爸不能抽煙,所有人吃飯前必須先洗手等,他們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並形成一種「秩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難以理解。碰到這種類型的「告狀」,應首先對寶寶的行為予以肯定,這也是培養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小童媽媽在這點上做得很好。但是有些孩子告發別人缺點的同時,自己身上也偏偏有這些毛病,因此家長反而可以藉此機會對寶寶「因勢利導」,「××這樣做不對,你會怎麼做呢?」鼓勵孩子說出正確的行為,幫助孩子把「被告」當做鏡子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告成年人的狀,父母也要引以為戒,只有規範好自己的行為,父母才能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榜樣。比如小P媽媽除了對孩子肯定之外,還要採取積極的處理辦法,比如當著寶寶的面,讓爸爸把煙都交出來,並說明抽煙是有害健康的,從而讓寶寶知道一些正確的規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三、無奈求助型——受了欺負想尋求大人的保護
案例描述:3歲的樂樂平時就很膽小,今年9月剛去幼兒園不久。在幼兒園因為總有別的小朋友和他搶玩具,他搶不過經常被推倒。回家後就很不高興地向媽媽告狀,說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總是被搶玩具,老師也不管。
樂樂媽媽的對策:一方面,媽媽安慰樂樂說,如果別人跟你搶你就讓給別人,去玩別的玩具。另一方面,媽媽也去找到幼兒園老師「告狀」,請老師特別關注一下生性膽小的樂樂。
專家建議:
3歲左右的孩子其實也有自己的「 小思想」,和同齡人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一些小摩擦。有些寶寶當感覺自己受了委屈、處於劣勢的時候,第一時間便要向家長求助。實際上,孩子的這類告狀,除了宣洩緊張情緒之外,同時也期待通過大人的「干預」幫助解決矛盾。一般而言,膽小性格的寶寶因為缺乏安全感,常會因為受欺負而告狀。樂樂媽媽的做法可圈可點,立即安撫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未必非要去找幼兒園老師請求幫助。教育心理學認為:幾十名年齡相仿的學生相處在一起,由於性格、志趣、氣質各不相同,磨合中產生矛盾衝突是必然的,而這些矛盾絕大多數是非原則性的,孩子們是能夠自行化解的。因此,建議樂樂媽媽盡量啟發寶寶自己去想辦法解決問題,比如主動邀請「被告」寶寶來家中玩,建議與他建立友好關係等。所以每次寶寶告狀的時候,家長們都要問他:「寶寶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把問題拋給他,我們要讓他知道,除了發泄情緒之外,還要學著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長此以往,孩子便會變得勤于思考,獨立自主了。
四、做賊心虛型--做錯了事想逃避責任,免受批評和懲罰
案例描述:Allen今年5歲,和同班同學石頭因為爭搶玩具互相抓破了臉。是Allen先動手的,但他跑到老師那裡告狀,說石頭先抓的他。
老師對策:讓兩個孩子把整個事件都從頭說一遍,對兩個小朋友的打架行為進行了批評,並建議下次遇到類似問題要和平解決,若解決不了就找老師來,不能打架。
專家建議:
老師的方法非常好。當孩子來告狀時,成年人一定要首先了解事情真相,要分清責任,該懲罰的絕不姑息,同時要讓本以為告了別人的狀自己就沒事的孩子認識到: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不對的。家長如果遇到這類告狀,一定要「換位思維」,了解事實真相後再處理。要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對待矛盾以及解決辦法,比如可以告訴Al len:「你平時總和石頭一起玩,如果因為打架有一天石頭再也不理你了,你還會高興嗎?所以你應該知道,要友好地對待朋友。」家長們可以利用文學作品或一些孩子們熟知的動畫片中的事例、人物行為來教育孩子,如喜羊羊、一休小師傅等,讓孩子明白要以誠待人。以後,再遇類似事件,寶寶也許就會學著換位思考,正確對待,沒有矛盾了,自然也不會告狀了。
五、無中生有型——忌妒他人,企圖利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案例描述:小新和卡卡在同一所幼兒園裡上大班,小新經常受到老師表揚,卡卡也希望老師表揚自己但一直未能如願。卡卡有時就會向老師編一些小新的壞話,比如「小新今天說他討厭×老師」,「小新今天上完廁所沒洗手」等。
老師對策:表示知道了,但是不採取實質性行動。
專家建議:
愛忌妒的小孩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的肯定和重視,便會「出此下策」,這種行為實在不宜鼓勵。家長或老師要謹慎對待這類告狀,辨清事實真相。成人要引導孩子看到別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不藉助別人來評價自己,不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同伴們的榜樣。一旦發現孩子是在撒謊就要及時指出這種行為的錯誤,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所謂好孩子和壞孩子,其實只是一線之隔,大人如何正確疏導對於孩子的良性成長至關重要。請記住千萬不要當著「告狀」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
5招解決寶寶愛告狀的疑惑
心理專家忠告:
1.在傾聽「告狀」時要認真,不要打斷或者斥責孩子,也不要偏聽偏信,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們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2.在了解事實後,大人們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養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若是其他類型告狀,則通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3.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養成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4.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盡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告狀了,而且對他將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也有幫助。
5.敷衍甚至不管的態度,可能會導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更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挫傷孩子的正義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勵」孩子的告狀,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總是得不到發展,還會影響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師能耐心、細心地對待,孩子會很快變得不愛告狀了。
6.兒童教育心理學或者發展心理學認為,成長是一個過程,因為幾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斷為好孩子和壞孩子,是不對的。行為有好壞之分,但是,孩子沒有好壞之分,絕對不能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就把他划進壞孩子之列,那樣做等於給他戴上了標籤,一個不好的標籤,等於宣判了他無法改造。事實上,如果想讓一個人往更好的方面發展,最簡單最好的辦法是讚美他已經具備了這個特徵,就是欣賞他、鼓勵他和讚美他,這就是賞識教育。
7.家長和老師要積極引導孩子,鼓勵他們交流和表達,儘管他們有時候告狀的行為不符合大人的價值觀念。鼓勵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而不是生硬地評價是非,無論如何,讓孩子感到被重視、體驗到快樂很重要,這樣他們會更樂於交流,在交流中,經過合適的疏導,他們會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徵、良好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模式。
推薦閱讀:
※黃景泓 真宗對歲運處理探討實例
※電力系統呼叫受理與抱怨投訴處理禮儀技巧
※民事案件涉及刑事的處理
※顧客投訴的原因和處理技巧
※跨法多次擾亂國家機關工作秩序按新罪處理 陳善超 鄭永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