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醫生一些關「心」

給醫生一些關「心」

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季建林教授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2010年09月25日 作者:記者 張利環 關鍵詞:世界心臟日;心血管疾病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1世紀健康新理念:「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即精神/心理健康已成為人類健康保健的重要內容。

  據國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心理/精神疾患在普通人群中的總患病率達16%~17%左右,其中抑鬱與焦慮障礙約佔70%。醫務人員作為普通人群中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問題亦不例外。如2008年對全國數千名醫生睡眠健康問題進行的調查顯示,在臨床醫生中失眠等問題普遍存在,達被調查人群的2/3(而普通人群約為44%),其中低年資、年輕醫生更為突出。

  諸多心理社會因素困擾著臨床醫生

  剖析醫生職業特點 當被問及醫生的職業特點時,季教授指出,醫生作為為人服務的一種職業,與一般服務行業有本質區別。合格的醫生有著高尚的道德與倫理要求,需接受長期規範的理論學習、系統實踐和經驗積累,經常、不計時間搶救患者,超負荷的臨床工作(違反法定的8小時工作制,但醫學的倫理與責任要求救死扶傷),還要接受繼續教育,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

  由於高風險、高強度、高責任心與高負荷等職業特點,國外對於醫學從業人員要求相當嚴格。教育年限長、培訓與繼續教育周期長、道德倫理要求高;當然,社會對其也相當尊敬、認可,並給予較高待遇。

  解讀國內醫生現狀 反觀國內近年來醫療現狀,季教授借用了近期發表於《柳葉刀》(Lancet)雜誌的文章:「自身安全是中國醫生最為關注的問題。中國醫生經常成為醫療糾紛所涉及暴力事件中的犧牲者。今年6月,山東省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被13年前因肝癌死亡的患者之子刺死。另一起案件是一名福建兒科醫生為了躲避自己經治死亡新生兒的親屬圍攻,從15樓破窗跳樓逃走。因此,今年7月份瀋陽27家醫院聘請警察當副院長的舉措也就不足為怪了。當醫院被醫療暴力包圍的時候,醫生成了危險職業。」

  因此,國內醫生不僅需要面對國外同行所經歷的共性問題,還要面對上述風險,其精神壓力與心理負擔之大不言而喻。人的精力與時間是有限的,短期應激和壓力可以承擔與適應,但長期的負擔與壓力,必然導致其精力難以為繼。

  簡而言之,國內年輕醫生所面臨的心理與社會應激可能有:待遇低、超負荷工作、學習與休息時間少、職稱晉陞難、醫療風險與責任的承擔等。當然,問題的產生可能涉及許多因素和方面,問題的解決也非一蹴而就,需要智慧、耐心以及時間與實踐的檢驗。

  醫生應從現狀中謀求出路 季教授特別提到,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政府與衛生部已著手啟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相信不遠的將來這些困擾國內醫生的心理社會因素會有所改觀。不過,借用Lancet雜誌這篇文章的結語:「如果不改善醫生的社會和經濟地位,中國的醫改將不會成功。中國醫生應更多地介入到醫改過程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用自身經驗和建設性意見來幫助醫改制度的完善。」

  或許上述結論過於極端與偏頗,但作為醫生應積極支持和參與醫改,至少在臨床實踐過程中遵循職業倫理要求,減少外界因素干擾與影響,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務。

  言語、藥物與手術刀是醫者三法寶

  醫患溝通,臨床工作的重要一環 季教授指出,維護良好的醫患關係是醫生的基本技能之一,但長期以來一直將此納入醫德醫風教育內容,並未將其突出、作為我國醫學教育與臨床實踐技能培訓的要求,而更多地強調了專業檢查與治療技術的提高。事實上,許多醫生可以為患者提供先進、有效的治療,但如何與患者和家屬交流,建立相互理解、信任的醫患關係卻困難重重,感到「話不投機半句多」。

  殊不知,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言語、藥物與手術刀是醫者的三法寶。很遺憾,現代生物醫學的進步使醫生更多地關注了藥物與手術,忽略了言語交談的治療功能。

  平等、尊重,建立和諧醫患關係 一般來說,醫患之間的溝通應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礎上,雖然患者與家屬將醫生視為「白衣天使」,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也是普通人,有「可為」和「不可為」之處,並非無所不能。如實告知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診療考慮、預後轉歸、治療方案的優劣比較等,與患者和家屬共同討論與決定,即醫生多數情況下是建議,由患者與家屬來決定——尊重患者的權利;當然,少數情況下醫生也可以決定,但須徵得患者或家屬同意——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權。

  對近年來國內醫患糾紛報道需仔細分析與了解,不可人云亦云,其中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

  最後季教授總結到,作為醫生,我們應該做到:尊重理解每一位患者,在繁忙的工作中、有限的時間裡多一點耐心和細心,傾聽患者的敘述,同時給予必要的安慰、支持、解釋與適當的保證,但也要說明病情變化的不可預見性、可能的治療風險,以及醫學仍是從經驗中積累與進步的科學。

推薦閱讀:

婦科醫生科普的14個婦科知識,不想得婦科病就一定要抽空看看!
心理醫生勸告:做到這4招,保持樂觀心態就這麼簡單
如何與身體溝通?
美國家庭醫生VS中國全科醫生
醫生告誡:腦溢血病發前有四個前兆信號,積極預防或許能保命,遠離腦溢血!

TAG:醫生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