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的慾望

人的慾望「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慾望是人性的組成部分,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構

成了人類行為最內在與最基本的要素。在慾望的推動下,人不斷佔有客觀的對象,從而同自然環境和社

會環境形成了一定的關係。通過慾望或多或少的滿足,人作為主體把握著客體與環境,和客體及環境取

得共容。慾望是人生存立世、改變和完美自己的根本動力,從而也是人類進化、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

動力之一。

弗洛伊德指出:「本能是歷史地被決定的。」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慾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

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慾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

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慾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由於慾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慾望的

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叔本華認為,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

反會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但過

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慾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慾望似火調

控似冰。人不能做慾望的奴隸,人是精神支配的人,而不是器官支配下的人。

據媒體統計,當前國人有十大慾望:

一是多賺錢。有72.68% 的人毫不猶豫地把「更多的錢」作為心目中最大的慾望。家庭和個人的收入永遠

是秘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希望更多;二是環球旅遊。有65.12% 的人更喜歡拿著護照,舉起數碼相機

,在世界各地的標誌性取景地拍下留念照;三是做強國子民。有54.09% 的人願意看到中國作為一個崛起

的大國而存在;四是坐名車。有48.50% 的人對名車定義是德國賓士和寶馬,熱切希望結束步行的出行方

式;五是住豪宅。有48.27% 的人想擁有一棟超然的別墅;六是有45.23%的人樂意在新的傳播媒介下獲取

新知:網路、手機,甚至是遊戲中;七是有44.39% 的人有朋友遍天下的心態,在QQ、MSN和視頻通信軟

件的支持下,天涯若比鄰;八是有37.03%的人想做老闆,擁有支配權和控制權是人們「做老闆」慾望的

心靈根源;九是有26.85%的人想中大獎,那些「中大獎」的慾望仍然能在「足彩」、「體育彩票」中得

到莫大的滿足;十是有25.67%的人認同桃花運來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今年沒有了,來年開春再去桃

花處轉轉。

這些慾望本質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愛、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這些需要一般來說是沒有

止境的,是無法滿足的。明明兩盤菜就可以下一頓飯,但總想要十盤,吃得豐富一些。明明愛一個人就

可以了,但總想愛她十個八個,愛得浪漫一些。被一個人愛也就夠了,可很多人卻想要被所有的人愛,

人人都來愛我。這些都是「需要」的過度、過分!可見,人們的欲求心越來越強。而人的所有慾望統而

言之,即是尋求快樂。無論是財富、名譽、地位、情愛的求得,都是為了滿足心中的快感。以至於到現

在,再高明的科學技術也滿足不了人們的慾望。除了極少數人似乎能得到滿足外,而大部分人的慾望都

是得不到滿足的。雖然有些有短暫片刻的滿足,但那只是瞬間的滿足,轉瞬間即像泡沫一樣消逝在無邊

無際的慾海中,人們又開始新的慾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快樂和幸福稍現即逝,難得長久的,長時

間留給人們的只有痛苦的追求和感受,因而快樂就越來越少了,因此人們就越來越痛苦。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樣好,意見就很難一致了。像商紂王那樣「大最樂

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像顏回

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很多人又不願意。那麼,人類需要維

持在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上呢?孔子認為,人的需要、需求應該維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中庸)

,既不要有過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這個條件而非要去過苦行的、低賤的生活。保持人的精神狀態良

好,心態平和,即使生活得簡單粗糙一點,卻也是快樂的了。對此,孔子在《論語》中闡述得很清楚,

用智慧(智),用真心誠意的態度(信),尋求一種最佳行事方式(義),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

禮),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仁),從而創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間,良好的生存環境,

以使自己和別人都能獲得快樂而幸福的生活。

子思繼承孔子的思想傳統,認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應該維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更應加以強調,故寫

下了《中庸》。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

矣。」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據天地萬物的道理和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人們最需要遵循的一

種生活方式。因為只有遵循這種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夠得到快樂和幸福;如果是勉強自己遵循這種生活

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對了。「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

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儒家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使自己快樂,同時也使別人快

樂!自己身邊的親人都快樂了,自己也就快樂了。如果自己身邊的人都是痛苦的,自己又怎麼快樂得起

來呢?人生在世,不能去攀比,一山總比一山高,某人物質生活不如你,可是他的精神比你快樂,你又

該痛苦了吧!有人說:「只有富貴才能快樂。」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古今中外、古往今來,大部分

富貴的人都不快樂。孔子認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

雲。」可見,富貴並不等於快樂。快樂從哪裡來呢?從調節自己的心理、行為而來。人一般是被慾望支

配的,很少有人能支配慾望,或者能預見慾望,而輕視慾望。有的人的慾望是正當美好的;有的人的欲

望卻是醜陋不堪的;奮發向上,樂善好施的理想是令人敬佩的,而無比貪婪,無止境地追求聲色犬馬、

感官享受是應當加以節制的。

當一個新的慾望不能實現時,面對慾望和缺失之間的矛盾時,佛教也開導人們要「看透、放下、不我執

」。看透,就是很多事情事實上並沒有人們以為的那樣美好。比如說成名,有很多人都想出名,但實際

上那些出了名的人知道,出名後有很多的苦惱,並不是當初以為的那樣。現在這個時代出名的時候還要

出相,甚至還要出醜,還要失去許多私人的自由空間。因為商品經濟社會下有些人要靠別人的出名來賺

錢,人怕出名豬怕壯。

放下,就是放鬆,卸掉負擔,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很多「北漂」的人潛意識中似乎都有這樣一種想法

,就是寧可在北京承受多大壓力地生活,也不會回老家。似乎回老家是不求進取很丟面子的事情。實際

上每個人關心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鞋穿在你的腳上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現在大家紛紛湧向大城

市是一種潮流,但在未來,或許湧向自然環境良好又沒有充分開發的中小城市則是一種潮流,那時人們

將以能夠在這樣的中小城市安家立業為榮耀。所以潮流是在變的,沒有必要把潮流的價值觀看得太重,

千好萬好,適合自己才是最好,讓自己過得幸福才能經得住未來的考驗。

不我執,是說我非要怎麼樣。佛家所謂貪嗔痴三毒,歸根結底就在於執著,而執著的基礎就是「有我」

,因此大乘佛法極講究「無我」、「不我執」佛家講要解除業力。功名、利祿、得失、成敗、榮辱,一

切都是身外之物。像浮雲一樣轉瞬即逝。身、心、靈的健康和諧統一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成功的基本

保障。「我執」,則容易產生性格壓迫、情緒壓迫,使身、心、靈的正常健康狀態被打破,如此又怎麼

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呢?「不求功而共同日月,不重名而名重古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越是

想要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結果越是得不到,越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傷害,反而是心平氣和的時候才

能如願以償。

同一個世界,有的人感覺生活在天堂之中,有的人感覺生活在地獄之中,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內心世界不

同。身外世界的得失是難以控制的,變化多端,而內心世界的得失才是更容易把握得住的。幸福快樂來

自於每一個人的心靈,來自於人的感知與知覺的品質,來自於人對自己與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而不是

與慾望的實現有什麼絕對關係。百姓希望自己的現實需要得到改善和滿足;領袖希望以自己的意志改造

社會;即使是洞悉人生的哲人也希望按自己的理想塑造人的心靈。人生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悖論:有慾望

就會有痛苦,沒有持久永恆的快樂;可一旦人沒有了慾望,還能有什麼呢?世界上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

,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人心思進,還是要尊重內心深處種種慾望(願望),修鍊調整內心

慾望的能力,使其朝著正確的、可能的方向去發展,使之適應自身條件、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才更為

現實。法國大文豪伏爾泰說過:「沒有真正的需要,便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但怎麼樣才有可能認清內

心所需,讓慾望變為切合實際的目的呢?

慾望是個奇怪的東西,常常在人們心中表現得模糊不清、躁動不安。當一個慾望神不知、鬼不覺地佔有

了我們的心靈,這可能是上帝賜予的一次機遇,也可能是惡魔布下的一個陷阱,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去用

理智去把握和化解。

慾望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這時,我們最需要的不是迅速的行動,而是要靜下心來,調動自己的經驗、感

知、感覺,去觀察、體驗它如何萌動,如何發展,直到清醒地認識到這慾望背後到底是什麼?實現這個

慾望的必要性是什麼?把慾望變為現實的主客觀條件又是什麼?當這些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以

後,躁動的慾望就變成了清晰的目的。這樣,慾望則不只是強勁的動力,還具有了明確的指向,餘下的

就是勇往直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戰勝自己,就是戰勝自己的慾望,化解、疏通自己的慾望,這

是一個人尋求自我突破的內在需要,找到由生物性的人向社會性的人、精神性的人不斷提升,進而實現

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徑。盧西安說:「心靈的財富是惟一真正的寶藏,其它的財富,都可能帶來比該財富

本身更大的災禍。」一個成熟的人是以提升心智,精神升華為向上標準的,追求精神享受,才是人生可

行的通道。

心靈是改變人生的最大障礙,同時也是最大的機會。我們眼前的世界,似乎充滿了物慾、色慾,在這樣

的環境里談自我超越,有點像「天方夜譚」。所以,在現實的環境下,一個人要想獲得自我超越之快樂

,可以先樹立一個「守衡生活觀」作指導。其核心是心靈平和,基本要求是利己利人,根本方法是自我

、群體、自然三個方面統籌兼顧,目的是自我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可以試著按這樣的理念往前行走

,或許有一天就會「峰迴路轉」,「柳暗花明」。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喻於利」的時代,現實的利

益總是把崇高的精神衝撞得難以立足。人們已經意識到,與環境的污染相比,人性的污染更為嚴重,也

更為可怕;與解決貧困相比,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更加複雜,也更加困難。和諧社會需要「綠色GDP」,更

需要「綠色人性」;幸福生活需要財富的充裕,更需要精神的富足。人精神富足的核心就是從愛出發到

達愛的端點!愛是人生的財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一個人不管職務有多高,財富有多大,沒有愛都不

會幸福。所以,從領袖到凡人、從兒童到成人,都喜歡在自己的稱謂前加上「熱愛」「敬愛」「深愛」

「摯愛」「心愛」「親愛」「可愛」之類的定語。人有愛才有幸福與快樂,世界萬物都需要愛,可愛從

哪裡來?愛的源泉不在外部世界,而正在人的內心,在人內心深處的生活態度。一個內心堅強而充滿陽

光與智慧的人,會把偶爾的磨擦看成一次愛的「事故」,經常被愛的力量所推動、所激勵,擁有充實富

足的精神生活。一個人內心充滿嫉妒、怨恨、私慾,就會把他人的愛看成是不懷好意、別有圖謀;而他

自己偶爾付出的所謂愛,也會因預期的回報得不到滿足而陡生怨恨;這樣的人不會感受到愛心,不能真

正享受到愛與被愛的快樂。

愛在身邊,我們不再寂寞。愛在心裡,我們不再平凡。愛在舉手投足之間,我們的世界將更加溫馨可人

。當看到自己付出的愛讓別人感到幸福和溫暖時,我們自己也感受到同樣的幸福和溫暖。大至對人民的

愛,對祖國的愛,小至對弱勢群體的愛,匯成股股溫柔的慈悲,無言地綻放在萬里晴空。愛,自有其萬

世不變的真義,那就是保持一顆善良和純真的心,愛是無法偽裝和矯飾出來的,所以在愛的面前,任何

蒙蔽的企圖所遭受的只能是失敗。藉助「愛」,人們對於整個世界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要想有未來,

就要有愛,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那裡就是愛的天堂;只有愛心,才能將赤祼的慾望煅造

為精進的動力,才能從世俗貪慾走向高雅的奉獻,才能從一己的欲求走向創造人性的光輝。


推薦閱讀:

別把慾望當潛力,短線是一種人格類型
怎樣判斷他對你是慾望還是愛情
禪的智慧——外物、慾望
無能的男人罵我是慾望女
哪種女人慾望最強?|慾望強烈

TAG: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