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場的新定位
來源:環球
瀏覽量:627274
「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轉型階段,香港可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成為助推企業創新和內地經濟轉型的重要推手。」
《環球》雜誌記者/李濱彬(發自香港)
2017年香港資本市場表現亮眼,恒生指數躋身全球表現最好指數之一;在「滬港通」、「深港通」推出後,「債券通」正式上線運行……目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依然突出,同時也是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節點。
同時,隨著內地金融市場不斷成熟、開放,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以及新加坡、倫敦等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快速興起,香港金融市場近年來也面臨競爭和挑戰。
香港金融市場未來應走向何方?如何才能發揮出自身更大的優勢?《環球》雜誌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港交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
《環球》雜誌: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香港金融市場下一步需要怎樣定位?
巴曙松:過去20年,內地國有企業改制產生了大量對資本市場服務的需求,香港股市抓住了這個機會帶來的制度紅利,逐漸成為內地企業上市的融資門戶。1992年內地企業以A+H股的形式在香港上市,香港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跳板。內地不少機構在香港設立「窗口」公司,透過香港籌集貸款和融資。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轉型階段,香港可以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成為助推企業創新和內地經濟轉型的重要推手。
第一,針對新經濟的特定要求,設置差別股權結構,支持創新型企業在虧損階段就上市,發展創新板。
第二,順應中國企業進行國際化布局的要求,擔當中國企業國際化布局的區域性總部和融資中心。相比內地市場,香港的新股發行制度限制較少,且更透明靈活。在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由遞交申請到推出發售所需的時間較少,申請輪候隊伍相對內地要短。每宗首次公開招股以至上市後的集資活動,均完全是發行人的商業決定。上市後的集資方法多種多樣,再融資一般比IPO首發融資金額更高。在港上市企業可以充分享受香港資本市場制度靈活性帶來的便利,在不同資本市場之間進行籌資安排,從而更好地助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對內地企業國際化發展和全球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第三,憑藉「立足中國本土、實現國際慣例」的獨特市場結構,助推提升中國企業運作水準,實現企業國際化。利用香港市場,內地企業可以提升管治水平,跟國際規範接軌,還可以基於成熟的規則體系與互聯互通的制度創新,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場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環球》雜誌:香港金融市場目前遇到哪些挑戰和問題?
巴曙松:第一,金融創新不足。比如,香港的金融機構仍然比較傳統,無論是經營布局還是服務方式,適應內地需要的創新不足,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創新可以說落後於內地同業。
第二,金融市場各板塊發展不平衡。債券市場的發展仍屬於短板,沒有像股市那樣形成國際影響力。具體而言,香港債券市場的規模仍然偏小,可選擇的產品不多,投資者有限,流動性不夠,等等。當前,債券通的設立,為境外資金在境外設置了購買內地債券的平台,為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與海外資金提供了配置人民幣資產的新通道,有助於改善這個不足。
第三,在特定的金融業務領域,香港市場進入明顯的內資主導時代,相應地,國際色彩較高峰時期有所淡化。2016年以保薦人身份參與香港主板IPO的券商中,有19家參與2個以上項目,其中10家為中資券商,6家為美資投行。中資券商的作用之所以越來越大,與內地企業赴港上市有關。2012年時,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數量為721家,市值佔比為57.4%;而到了2016年,在海外註冊成立但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合計達999家(包括H股、紅籌及非H股內地私營公司),佔總市值的62.8%,佔比持續提升。
《環球》雜誌: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如何進一步加強互聯互通?
巴曙松:香港應繼續保持「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保持開放的國際制度環境,加強與內地的深度融合。香港需要深入了解內地經濟金融運作情況,特別是內地金融市場難以提供的金融服務,從中尋找香港市場發展的新動力。要在教育方面加強溝通,推動香港機構熟悉內地市場。
同時,內地也需要加強學習香港的國際管理經驗,避免內地運作模式與在香港慣用的國際慣例之間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被一些國際媒體利用、炒作,帶來不必要的影響和誤會。內地機構或投資人通過不斷熟悉香港情況,可以更客觀地看待香港作為對外聯繫中一環的角色,實現內地慣例與國際方式之間進一步融合,謀求協調發展。
《環球》雜誌:目前離岸人民幣發展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在解讀問題上有何建議?
巴曙松: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目前香港仍然是最為成熟的離岸人民幣中心。第一,香港是全球處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支付的最主要樞紐。2016年香港人民幣RTGS(實時全額支付系統)清算額達202萬億元人民幣;第二,隨著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對於人民幣的使用已不僅僅局限在最初跨境貿易結算,境外人民幣的投資功能、融資功能、風險對沖功能等都得到了較大發展,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量持續增長;第三,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範圍及額度不斷擴大,滬港通和深港通、債券通先後啟動,為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提供了新的管道,香港迎來「互聯互通」時代。
從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優勢和影響力比較來看,在岸人民幣市場規模更大,具有更強的定價能力,所以應客觀看待兩個市場的關係,協調推進兩個市場的發展。
進一步發展的建議是:首先,離岸人民幣市場應當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多層次金融產品,提供更多與人民幣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動相適應的市場工具和管理手段,包括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各類衍生品等,以配合實體經濟需要,推動離岸人民幣外匯交易及支付的發展。
其次,提升市場流動性,建立更為有效合理的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資金基準,提升人民幣資產定價能力。
再次,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趨勢下,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比如,中資企業在國際市場開展離岸投融資業務,相當一部分融資及投資安排可更多考慮以人民幣形式完成,如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境外優先股、以人民幣進行境外股權收購等等。
來源:2017年12月27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
推薦閱讀:
※女人要學會給自己定位
※紫砂定位如何?
※八字十神定位斷訣(上)
※80後的定位是什麼?
※脊柱相關疾病的四步定位診斷法與診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