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資-什麼時候賣出股票

當價值增值能力直線下降時

投資就像是打棒球一樣,想要得分,大家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到球場上,而不是緊盯著計分板。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喜歡長期持有股票,所以他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只有買入股票而沒有賣出股票。那麼,他是怎麼賣出股票的呢?

巴菲特認為,賣出股票最主要的依據甚至是唯一依據,應當是這隻股票的價值增值能力下降了,而不是股價下跌或上升了。從長期看,股價取決於公司未來的獲利能力;而從短期看,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他舉例說,伯克希爾公司賣出股票的活躍程度,就像一名旅行者被困在一個又小、又偏僻、又閉塞的小鎮Podunk上——他住的房間里沒有電視,所以不得不準備度過一個非常無聊的晚上。可是他突然發現桌子上有一本書,書名叫《在Podunk可以做的事》,所以精神為之一振。可是當他打開這本書一看,整本書只有一句話,上面寫著:「你正在做的這件事」。

巴菲特用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只有當他對這隻股票感到實在無聊時,才可能會去檢索投資組合,考慮是否會從中賣出幾隻。

幾乎所有投資者都認為,買賣股票的主要依據是股價漲跌,只有巴菲特把股票內在價值的增值能力是否下降作為賣出股票的主要依據。

他說,伯克希爾公司買賣股票的投資決策,完全取決於這個時期這隻股票的經營業績,而不是這隻股票這個時候的價格高低。他認為,把目光停留在關注股票的價格而不是公司內在價值上,這種做法非常愚蠢。

那麼,巴菲特是怎樣來衡量上市公司內在價值增值能力的呢?他說,最好的辦法是看「透明盈利」(「Look-Through」Earnings)。

他認為,透明盈利的計算公式是①+②-③。其中:①是財務年報中反映的盈利水平;②是主要被投資公司的留存收益(按照會計準則規定,這部分收益並沒有反映在上市公司財務年報的盈利水平中);③是上述留存收益如果要加以分配應該交納多少稅金。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如果非常關注每隻股票的透明盈利,將會從中得到很大好處。他的經驗表明,一般在買入股票10年左右時,會獲得最高的預計透明盈利。他認為,既然這樣,投資者就沒有什麼必要去關注短期內的股價變動,更沒有必要頻繁進行股票交易了。

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只要自己擁有的這些股票,從長期來看價值增值能力能夠保持甚至超越整個產業的平均水平,這些股票的盈利能力即使在短期內發生暫時性變化,也不用過分擔心,完全可以繼續持有。

不過,如果這些股票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徹底告別。

應當指出的是,這裡所說的盈利能力高低,與股價漲跌之間並不存在必然聯繫。也就是說,不能認為股價上漲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就增強了;相反,也不認為股價下跌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就下降了。

有兩個實例能很好證明巴菲特是如何對此判斷的。

巴菲特曾經聲稱永遠不會出售的首都/美國廣播公司股票,由於經營發生重大變化,巴菲特認為其長期競爭優勢已經大大減弱甚至消失,所以不得不忍痛割愛。原來,在迪士尼公司收購這家公司後,公司的巨大規模拖累了發展後腿,巴菲特不得不從1998年開始減持該股票,到1999年就幾乎賣完了所持有的迪士尼公司股票。

而巴菲特擁有的可口可樂公司,這個時期的盈利水平也在持續下降,具體地說這隻股票的資產回報率1997年高達,1998年就下降到了只有42%,1999年更是下跌到了35%。可是巴菲特仍然堅信,這隻股票強大的競爭優勢並沒有失去,它完全可以繼續穩定地進行下去,將來重新給股東以豐厚回報。

為此他並沒有賣出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而只是提議董事會撤換了首席執行官。果然,沒過多久可口可樂公司就又重振雄風了。

【投資心法】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賣出股票的主要依據是其價值增值能力下降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不過要記住,價值增值能力的上升和下跌與股價漲跌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

當不符合「七成五」法則時

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是否需要賣出股票可以參考「七成五」法則來判斷。

巴菲特一貫主張,成功進行股票投資的方法很簡單,並不需要用到什麼高深理論。他說:「我們所做的事情,不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多做額外的工作,不一定就能得到與別人不同的結果。」

巴菲特說,在美國股市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投資方法如小資本化、大資本化、成長法、價值法、動態法、主題法、產業循環法等,都曾經起到過一定效果,但有時候什麼方法都不管用。

為什麼?問題的關鍵在於,股市中任何一種有效的投資方法,一旦被大家所掌握,投資者就會因為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喪失判斷、分析能力。這樣,虧損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說,既然是一種被實踐證明能夠賺錢的理論,又怎麼可能公之於眾、「教會徒弟,餓煞師傅」呢?

在一次大型聚會上,巴菲特環顧一下四周,一看估計有80個人,於是對大家說,在座的人中至少有2個人的生日是同一天。大家對他的這一斷言表示懷疑,認為你沒有經過調查,又怎麼能下此結論呢?

巴菲特確實沒有經過調查,事實上也不可能去調查。在這裡,他運用的是概率知識。根據概率原理,80個人的生日分布在一年365天中,2人以上的生日是同一天的概率高達75%。也就是說,巴菲特的這一說法成立的可能性高達75%,不成立的可能性只有25%。

巴菲特把這一法則總結為「七成五法則」,在他一生的投資生涯中,這一法則被運用到了非常嫻熟的地步。

把該法則用在股票投資中,關鍵要掌握兩點:一是仔細研究你在整個股票市場中處於什麼地位?如果你的股票盈利能超過75%的人、居於最前面25%的人之中,那麼你就能保持常勝不敗;二是無論是投資股票還是爭取獲利,都不要滿打滿算,而要考慮到只要具備75%的把握就值得去做,一旦失去75%的把握就要敢於止損。

對於短線投資者來說,只要短線炒作中有75%的成功把握,就能保證穩賺不賠。例如在4次投資機會中,3賺1賠,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這裡關鍵是要掌握合適的尺度,懂得怎樣擴大收益,減少虧損。

同樣是3賺1賠,如果每一次都賺10%,虧也是10%,這樣總起來還有10%+10%+10%-10%=20%的盈利。但如果前面3次賺錢機會,你每當有一點蠅頭小利(例如5%)就拋掉了,而後面的1次割肉機會你虧損額超過了15%才賣出,這樣總起來看就是虧損的。想一想,我國股市中這樣的投資者是不是太多了?

不難看出,巴菲特的股票投資策略確實非常簡單。當股市上有那麼多人鼓吹各種各樣的股票理論時,巴菲特悄悄地就賺了幾百億美元。他採用的那種簡簡單單的操作方法,似乎從來就沒有失算過。

【投資心法】各種各樣的股票理論都有效,然而都有限。不要說不可能有一種什麼理論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即使有,也絕不會捨得公之於眾的。要知道,越有效的東西越簡單。當無法繼續收取「過橋費」時

我只關注永久不變的東西,我認為網路不會改變人們嚼口香糖的方式。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買股票應當優先考慮那些可以收取「過橋費」的公司,有「過橋費」可收是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的一大特徵。當這家公司無法繼續收取「過橋費」時,就可能到考慮賣出這隻股票的時候了。

巴菲特介紹說,怎樣來理解「過橋費」呢?他認為,抽象地說,如果消費者都想購買某種獨特品牌的商品,經銷商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就必須經銷這種商品並保持一定量的庫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向生產商進貨。在這裡,生產商就是「橋」,大大小小的經銷商包括中間商向廠家進貨,為廠家貢獻利潤,哪怕它的銷售價格比其他品牌高也必須買它的貨,這不得不付出的就是「過橋費」。

巴菲特認為,這種公司通常具有以下3個特徵:

首先,生產的產品使用率很高,卻很不耐用,品牌家喻戶曉。

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吸引消費者,這樣的產品每個經銷商都要維持基本庫存量,所以總的來說市場需求量很大。如果不是這樣,經銷商就會失去最終消費者,就會沒有生意。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這種產品有多種品牌,經銷商就會貨比三家,拚命尋找進價較低的品牌,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如果只有一種品牌,那它就沒有選擇餘地,什麼樣的價格決策都只能由生產廠家說了算,這樣,生產企業的利潤就有了可靠保證。

這方面最典型的是可口可樂。大大小小的經銷商都必須採購可口可樂,並且保持一定庫存量。而市場上雖然有多種多樣的可樂飲料,卻都無法代替可口可樂。這就使得可口可樂的銷售量和銷售價格都能得到切實保證,能夠獲得很高的利潤率。這樣的產品銷售,市場競爭雖然激烈,但激烈的競爭主要表現在銷售商之間相互削價上,而根本無法動搖生產商所控制的批發價高低。

不難看出,由於這種產品的消費量大,又很不耐用,所以能夠保證預期利潤滾滾而來。投資這樣的股票,就能從中坐收漁利。

其次,傳播媒體在不斷說服消費者購買的同時,能夠提供重複性服務。

在巴菲特的概念中,電視、報紙、網站等傳播媒體是非常典型的收取「過橋費」的公司。由於它們為生產商做廣告,生產商通過廣告來說服消費者購買它的產品,這種需求是源源不斷的,這就使得傳播媒體能夠不斷向它們提供重複性服務。這源源不斷做出去的廣告、收取的廣告費,就是名副其實的「過橋費」。

生產商能否離開這種媒體傳播(這座橋)呢?不能。否則生產商就無法讓消費者知道並選擇它的產品,無法和競爭者展開競爭。所以,它哪怕再不情願,也不得不支付這樣的「過橋費」。

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水牛城晚報》。一般來說,在一個大小適中的城市裡,都有一份而且只有一份當地報紙,這就使得這家報紙的獲利率很高,因為這是大小商家都要經過的唯一的一座橋。如果要再增加一座橋,兩家媒體的獲利收益馬上就會降到一般水平。《水牛城晚報》就是這樣。可是只要另一家競爭者一旦退出,形成壟斷地位,剩下的這座橋收取的「過橋費」就又會滾滾而來。巴菲特當年集中投資首都/美國廣播公司,也是主要考慮到這一因素的。

最後,能夠提供一般消費者和企業持續需求的重複消費服務。

服務和商品一樣,當然也能提供收取「過橋費」的機會。巴菲特尤其注重這樣的公司,在他所投資的上市公司如信用卡服務公司、殺蟲服務公司、專業清潔公司、除草服務公司等,都是如此。

這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國運通卡公司。消費者在使用這種信用卡時,發卡公司會向使用信用卡的公司收取一定的刷卡費用;如果沒有在規定期限內繳納刷卡費用,還要收取一定的罰金。

容易看出,上述兩者都是「過橋費」的具體形式。刷卡人數越多,「過橋費」就收得越多,信用卡公司獲利水平就越高。

能夠提供這種持續、重複消費服務的「橋樑」,一般都是消費者不得不「經過」的。與此同時,它們依靠提供精良的服務,根據需要配備人員,一般不會有閑置人員和閑置設備,也不需要投資太多用於研究、開發新品方面的費用,所以公司內在價值一般都很高。

【投資心法】每當從影視劇中聽到「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錢」時,總會讓人感覺毛骨悚然。可是當這種「強盜行徑」一旦合法化,投資收益就不但有保證,而且還很豐厚了。

當你懂得什麼時候見好就收時

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的突然爆發,在投資世界永遠會一再出現。這些流行病的發生時間卻難以預料。由它們引起的市場價格與價值的嚴重偏離,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偏離程度也同樣難以預測。因此,我們永遠不會試圖去預測恐懼和貪婪任何一種情形的降臨和離去。我們的目標是相當適度的:我們只是想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當投資者懂得什麼叫見好就收時,就到了賣出股票的好時機。他認為,股票價格不可能永遠高於其內在價值。當股價遠遠超出內在價值時,投資者要克服貪婪情緒,懂得什麼時候完美收場。

1966年對於巴菲特有限公司來說,又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功。無論是相對於道·瓊斯工業指數還是公司本身的發展業績,都創下了空前的業績回報記錄。當年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而該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卻高達,超出市場平均業績36個百分點。

巴菲特在1968年1月24日的一封信中又寫道:按照大多數人的標準,巴菲特有限公司在1967年的經營業績又是非常紅火的一年。當年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了19%,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則上升了,超出了原先他設想高於市場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的奮鬥目標。

他說,當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總收入為1938萬美元,即使發生嚴重通貨膨脹,也有足夠財力大量買入百事可樂股票。由於當年該公司賣出了一些長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從而使得當年的稅前利潤達到2738萬美元。

在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過所屬的2個控股公司(戴弗斯菲爾德零售公司和伯克希爾公司),又收購了另外2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爾德零售公司收購的聯合棉花商店(後來改為聯合零售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爾公司收購的國民保險公司及其附屬國民火災與海運保險公司。

按理說,形勢已經一片大好,巴菲特高興還來不及。可是作為一名理性投資者,他在這種大好形勢下卻感到一片憂慮,非常擔憂股票市場會因為投機因素過濃而崩盤。

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當時的股票市場無論是發起人,還是高級僱員、職業顧問、投資銀行家、股票投機者,幾乎所有人都能從中狠狠地賺到一大筆錢,可是他很擔憂這些行為隨時隨地會引髮長期後果。

從1957年到1968年,道·瓊斯工業指數的綜合平均年增長率為,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則高達,人人都處於一種狂熱的亢奮中。一位資產超過10億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資經理,在1968年初開辦一種新型諮詢服務項目時說,「對於證券的研究必須按分鐘來進行」。這讓巴菲特聽了特別不舒服,更讓他感到股市中到處瀰漫著投機氣氛。對此他幽默地說:「哇!這種廢話讓我在外出喝百事可樂時感到內疚。」

1967年末,巴菲特估計伯克希爾公司的內在價值為每股25美元,而這時候它的股價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估計伯克希爾公司的價值為每股31美元,而這時它的股價是37美元。這讓他感到,無論市場環境還是個人因素都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已經到了修改未來經營目標的時候了。因為事實上,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手法還是像過去那樣一直沒變。

接下來的動作令人震驚:1970年,巴菲特決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為他認為,人們對股票市場的估價已經太高,他已經不知道如何投資了。

巴菲特對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資產進行了徹底清算,按照每位股東應該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規定應該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給每一個人。

每位股東可以有兩種選擇:既可以按照比例獲取應該得到的收益,賣掉手中的股票,換取現金;也可以繼續持有戴弗斯菲爾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諮詢的地方,巴菲特負責提供建議。

當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一方面,當時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來越多,已經實在無法應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經不需要再用別人的錢進行投資了。

按照法律規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為合夥企業,原來最多只能擁有99個合伙人,而現在解散後重新註冊為一家投資公司,就可以不受這項限制了。這時候新成立的投資公司就是現在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一家紡織公司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投資公司。

1973年~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剛剛解散完畢,股票市場就如他原來擔心的那樣崩盤了。由此可見,巴菲特對投資環境的警覺以及如何完美收場,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時候,巴菲特個人擁有的股票市值約25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如果不是他這樣完美收場,而是在接下來的股市崩盤中遭受毀滅性損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備今天成為世界首富的堅實基礎了。

【投資心法】股市中每個人都能輕而易舉賺錢時,就到了要退場的時候了。巴菲特及時解散有限公司,避免了隨即而來的股市崩盤可能造成的毀滅性損失,才成為今天的巴菲特。當更好的投資機會出現時

任何時候,任何東西,有巨幅上漲的時候,人們就會被表象所迷惑,人們就會認為他們才幹了兩年就會賺那麼多的錢,我不知道中國股市的明後年是不是還會漲,但我知道價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輕心,要更謹慎。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雖然要堅持長期投資理念,可是如果有更好的投資機會出現,這時候賣出股票就是必須的。說得更透徹一點,這就是中國投資者更熟悉的「換股」——賣掉一些內在價值降低的股票,買入另一些投資價值在不斷升高的股票。

眾所周知,巴菲特一貫主張長期投資。截止2006年末,他持有可口可樂股票已經長達20年,持有美國運通公司股票已經長達14年。他曾經說過,像可口可樂、美國運通等4隻股票,他希望能永遠持有。

所以許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中石油在他手裡只不過4年半時間,就要被拋售一空呢?中石油為什麼不能成為巴菲特永遠持有的一隻股票?

巴菲特解釋說,像中石油這樣的明星企業,他當然希望持股數量多多益善,持股時間越長越好。可是他理性地發現,石油企業的利潤主要依賴於油價高低,當時國際原油價格在每桶30美元時,他對這隻股票是感到很樂觀的;後來原油價格漲到了每桶75美元,雖然不能說中石油股價就一定會下跌,但這時候他對公司盈利前景反而沒有以前那麼自信了。

這就是巴菲特,一個理性的巴菲特。了解巴菲特個性的人都知道,實際上這是他的一貫作風——在別人恐懼時買入,在別人貪婪時賣出——這才是長期投資策略的正確運用。因為在他持有中石油股票的4年內,雖然國際股市風雲變幻,但他都沒有減持中石油。

從市盈率看,當2007年7月巴菲特開始拋售中石油股票時,中石油的市盈率只有15倍,而可口可樂是倍、美國運通是倍。不但如此,中石油還是全球市值第二的上市公司(僅次於美孚石油公司),是亞洲最賺錢的上市公司。

巴菲特曾經宣稱,對於那些偉大公司的股票,永遠不應該賣出。從這一點看,巴菲特現在賣光了中石油股票,由此可以反推中石油在他眼裡並不是一家「偉大的公司」。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才是「偉大的公司」呢?

巴菲特就這個問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是的,有很多好企業在中國。」請注意,巴菲特在這裡說的是「好企業」,以此巧妙地繞開了記者提問,而沒有介面稱「偉大的公司」。

巴菲特拋空中石油後,得到了大筆現金,這時候他用這些現金幹什麼呢?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此時此刻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泡沫正在破滅。而美國華爾街上的那些投資銀行持有大量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如果這些債券在證券市場上交易,這些投資銀行至少要損失30%。而這些債券的價值有多少呢?總體來看總額不會低於2000億美元。2007年七八月間,這些投資銀行股價紛紛大跌,預期市盈率只有8~9倍。

巴菲特一直看好這些投資銀行,只是因為它們的市盈率偏高而一直沒有動手。這次次級抵押貸款債券風波導致股價大跌,正好給巴菲特在投資銀行股價處於最低位時,創造了一個成功抄底的好機會。

巴菲特非常清楚,投資銀行的巨大損失並不足以產生致命威脅。一方面,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各國中央銀行採取的注資、減息等一系列措施,以及美國經濟指標可望走好,都預期這次危機可以慢慢解除;另一方面,由巴菲特來出面收購投資銀行,更能樹立一個「救市英雄」的形象。

無論怎麼說,此時此刻巴菲特大舉收購投資銀行股票,可謂一舉多得。至少,在一家股票的高點賣出,同時在另一家股票的低點買入,這絕對是一樁賺錢的買賣。

更何況,把拋空中石油所得到的資金投資在美國投資銀行,將來所得到的獲利回報還很可能會高於投資中石油股票呢!

【投資心法】長期投資並不等於永遠持股不動。當遇到更好的投資機會時,換股就是必要的。巴菲特在中石油股票上的漂亮轉身,反映了他對長期投資策略巧妙而靈活的運用。

要儘可能減少股票交易次數

考慮到我們龐大的資金規模,我和芒格還沒有聰明到通過頻繁買進賣出來取得非凡投資業績的程度。我們也並不認為其他人能夠這樣像蜜蜂一樣從一朵小花飛到另一朵花來取得長期的投資成功。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雖然賣出股票是必然的,但如果從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資獲利水平出發,儘可能減少股票買賣次數就是必須的。他說,這不但符合股票長期投資理念,更能避免把已經賺到的一點點蠅頭小利用來支付交易傭金還不夠。

他說,持有股票的穩定性,就像人們喜歡白頭偕老的穩固婚姻一樣。究其原因,除了感情因素,很重要的一點是離婚成本過於高昂。根據婚姻法規定,離婚時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加以分割,所以,你每經歷一次離婚的成本都要至少損失一半以上財產。

雖然有人認為,股票交易傭金在總成本中所佔比重並不大,在我國目前是1%多一點;可是如果頻繁交易,這一筆筆不大的交易傭金累積起來就很可觀。無論可觀不可觀,它會直接扣減你的獲利收益,增加虧損。甚至,由於這種頻繁交易,還會使得你本來可以盈利的現在不得不轉盈為虧。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股票投資中只想獲得市場平均投資回報率(7%),在每次股票交易傭金為的背景下,如果你一年交易1次,只要股價上漲到時,就能實現目標收益率;可是如果你每個月都交易1次,全年共計12次,則需要在股價上漲到後才能實現目標收益率。

顯而易見,股價上漲相對來說要容易得多,而上漲就困難得多,甚至有可能永遠達不到這麼高的水平。

美國分析師兼作家查爾斯·埃里斯的研究證明,股票交易頻率與投資收益率的影響,兩者之間有如下關係:股票投資目標收益率=(交易頻率×2X)+Y+(Z×市場平均收益率)市場平均收益率其中:X為包括買賣價差在內的傭金成本平均值;Y為基金管理費與保管費;Z為基金經理人希望達到的收益率。

根據這個計算公式,當股票交易頻率超過200%時,每一次交易都必須高出市場平均收益率幾個百分點,才能保證達到股市平均收益率。

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兩位教授的研究,同樣證明了這一結論。兩位教授通過對1990年至1996年末美國78000個家庭連續7年的股票交易記錄進行研究發現,他們的股票投資平均收益率為,略微高出的市場平均收益率。可是在扣除股票交易傭金後,凈投資收益率就只剩下了,比市場平均收益率低個百分點。

進一步研究發現,股票交易次數越多的家庭,投資回報收益率越低——其中,交易次數最頻繁的20%的家庭,年凈投資收益率只有;交易次數最少的家庭,年凈投資收益率高達。

不要小看這幾個百分點的細小差別,根據複利作用原理來推算,10年、20年之後它們之間所導致的最終投資回報將會相差千萬倍。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國外,股票交易是要徵收所得稅(稱之為資本利得稅,美國的資本利得稅率為股票盈利部分的34%)的。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徵這項稅種,如一旦開徵這項稅種,就意味在每一次賣出股票後,如果賣出價格超過買入價格,就要把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以資本利得稅的形式交給稅務部門;只有在股票交易虧損時,因為本來就沒有資本利得,所以才不用交納這筆資本利得稅。

無論是否需要納稅,對於投資者來說只擁有一項主動權,那就是是否需要賣出股票、什麼時候賣出股票、賣出多少股票。減少股票交易次數,不但能推遲交納資本利得稅的時間,而且還能避免無謂損失(因為有時候股票賣出後股價可能會跌下來)。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9年年報中,就詳細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如果他們當年年末將所有股票按市場價格全部出售的話,將要交納11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可事實上,這些股票並沒有賣出,所以政府也就沒有辦法向他們收取這筆利得稅。

由於伯克希爾公司並沒有賣出這些股票的打算,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筆本該交給政府的11億美元的資本利得稅,現在可以作為一筆自有資金,留給伯克希爾公司自由支配。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筆巨額資金也可以看作是政府借給伯克希爾公司的無息貸款,不但不用支付利息,而且還款日期還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賣出股票,什麼時候才需要納稅、還款)。

【投資心法】每位投資者的回報率相差千萬倍,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股票交易成本不同、股票交易次數多少造成的,而不是因為投資組合不同。股票交易次數越多,收益率越低。

要學會拒絕市場先生的挑逗

我和芒格都希望長期持有我們的股票。事實上,我們希望與我們持有的股票白頭偕老。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買股票就像一樁婚姻——長期持有,就相當於終身廝守、白頭偕老;隨時隨地想拋出這隻股票,實際上就像面對的是一夜情人,隨時隨地都想拍拍屁股走人。

他的投資哲學是,用永久婚姻的態度來持有股票,而不是以情人的態度,更不是一夜情態度。

他說,在他眼裡,那些頻繁交易的投資者都是投機者。他說,如果把這些人也稱為投資者,就好像把經常體驗一夜情的人稱為浪漫主義者一樣地荒謬。

從這個角度看,好股票就應當具有這樣的特點:能夠拒絕市場先生的誘惑,這就像好女人能夠拒絕一夜情一樣重要。

巴菲特說,股票投資的秘訣其實很簡單,歸根到底,只要在適當的時候挑選好的股票買入,只要它們的質地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就一直持有下去。他經常說:「我們喜歡購買企業。我們不喜歡出售,我們希望與企業終身相伴。」

巴菲特曾經公開表示,有3隻主要股票他希望永久持有,這就是美國/首都廣播公司、政府僱員保險公司、華盛頓郵報。什麼叫永久持有呢?他進一步解釋說,就是即使這些股票的價格高得離譜,伯克希爾公司也不會出售這些股票。

巴菲特表明的這個觀點,在過去已經被實踐表明,那就是伯克希爾公司直接控股的兩家私人公司喜詩糖果公司、布法羅晚報公司,過去有人以遠遠高於他們自己對企業內在價值的估價,他們也沒有答應賣出——道理很簡單,這些股票既然已經成為你願意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又怎麼可能因為對方的出價很高而離婚呢?

巴菲特承認,他的這種非常保守的投資態度在有些人看來已經落伍了,就好像一夜情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時尚,不搞一夜情反而被人們稱為思想保守一樣。不過,保守也有保守的好處:不搞一夜情,至少不容易得艾滋病;而長期乃至永久持有股票,就能得到由於複利作用而獲得的豐厚回報。

伯克希爾公司上述3隻永遠拒絕市場先生誘惑、不會出售的股票,在巴菲特眼裡已經成為伯克希爾公司永遠的一部分。

他承認,這其中當然有個人情感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投資價值回報方面的考慮。雖然這些股票的價格目前已經處於高位,看起來似乎將來已經無法繼續給伯克希爾公司提供更多回報,可是要知道,即使這樣,伯克希爾公司的價值也會從以下兩方面得到繼續提高:

一是投資組合中的每隻股票,都會在原來預料中的內在價值的提高中不斷增強內在價值。這就是說,只要你原來買入這些股票時主要考慮的是其內在價值能夠持續不斷增加,那麼股價就不是應當過多考慮的。正如他一貫所說的那樣:「你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二是市場先生會在適當時候修正每隻股票的價格,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點也不奇怪。當你擁有的股票股價上漲幅度很大時,實際上就表明市場先生已經提前給了你很大的回報空間,你應該為提前得到這種「額外的獎賞」高興並充滿信心才是。

【投資心法】巴菲特把好股票比喻成好妻子,決心要白頭偕老,不管市場先生多麼瀟洒、有錢,都拒絕誘惑,實際上看重的仍然是內在價值:人美在心靈,股(票)美在價值。要盡量不去看當前股價漲跌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14:02 新浪讀書

投資的精髓,不管你是看公司還是股票,要看企業的本身,看這個公司將來5年~10年的發展,看你對公司的業務了解多少,看管理層是否喜歡並且信任,如果股票價格合適你就持有。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賣出股票的收益當然是以成交價格來計算的,可是具體出售股票時,卻也不必過分關心當時的股價漲跌。了解這一點,你就會懂得為什麼在巴菲特的辦公室里居然沒有電腦用來查看股票實時行情了。

他認為,如果你相信自己比股票市場更了解你所擁有的這隻股票,那麼,你就應當拒絕每天股價漲跌的誘惑;如果你沒有這種自信,也就是說你認為自己還不如股票市場更了解你擁有的這隻股票,你就不應該買這隻股票——既然你不相信它,又何必投資它呢?

巴菲特說,如果你想長期投資某隻股票,卻又每天去關注它的漲跌變化,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至少是不合邏輯的。

相反,如果你不去每天關心股市行情變化,你的股票投資組合會更有價值。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會避免許多無謂信息干擾,這時候的投資組合會更理性。

他奉勸投資者自己做個試驗:首先是連續48小時不去關心股市行情,包括不去看電視、看報紙、不去打聽各種股市消息;然後看看這樣一來你擁有的這隻股票質地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當然沒有。

接下來,你可以試著3天、1個星期、10天不去關心股市漲跌,這時候再去看一看這隻股票的質地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

至此你會覺得,不去關心每天的股市漲跌行情,原來也沒什麼糟糕的,而且更省心、更輕鬆,每天該做什麼就還是做什麼去。

巴菲特介紹說,在他買下股票之後,如果股市休市2年,對他的投資決策一定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股市當然不會休市2年的,他的意思只不過是說他2年不去關心股市的每日漲跌幅,也一樣耐得住寂寞。

2003年,巴菲特先後投資大約5億美元資金購買中石油H股。從2007年7月12日開始,他一共分7次拋售該股票,直到當年10月19日全部清倉完畢。

毫無疑問,巴菲特買賣什麼樣的股票總會引起全球投資者的關注和效仿,這次分批賣出全部中石油股票,同樣也在全球引起了強烈反響。

尤其令人關注的是,從巴菲特開始拋出中石油股票直到全部拋完為止,中石油股價在短短3個月內上漲了35%。

這下不得了了,有人不無幸災樂禍地說,原來「股神」並不「神」,否則他怎麼沒有在最高價位時拋售中石油股票呢?要知道,如果他在高點賣出,至少還可以多賺128億港元。

其實,說這種話的人完全不了解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可以說完全是在放馬後炮。根據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他從來就不去關心股市每天的漲跌行情。只要是當他覺得這隻股票到了「應該」賣出的時候,就會選擇落袋為安的。由此可以推斷,巴菲特每次拋出中石油股票時,並不是過分關心當天股價變動行情的。

誰都知道落袋為安是股票交易的一條硬道理,只有兌現了股票盈利,才能算是一筆成功的投資;如果盈利只是停留在賬面上,那最多也只能稱之為紙上富貴而已。

據巴菲特自己說,當年他入股中石油的價格為20美元(這是美國預托證券價格,每份ADR相當於100股中石油H股),而出售價在160~200美元之間,他一共在投資中石油股票上獲利億美元(約277億港元),投資回報率超過7倍!

不難看出,無論巴菲特在投資中石油股票上賺了多少錢,也無論這隻股票將來的價格能上漲或下跌到多少,對於巴菲特來說,這都是一筆大獲全勝的投資——股票買入後僅僅4年間,股價就上漲了8倍多,而且已經全部落袋為安,這難道還不能說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投資嗎!

【投資心法】如果你買下某隻股票後,平時根本不去關心它的股價變動,只是到準備賣出這隻股票的那幾天才去適當看一下行情,那麼你就真正學到了一些巴菲特的投資精髓。

要守住好股票:死了都要愛

1988年,我們大筆買進聯邦家庭貸款抵押公司與可口可樂公司股票,我們準備長期持有。事實上,當我們持有傑出經理人管理的優秀企業的股票時,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許多投資人在公司表現良好時急著想要賣出股票以兌現盈利,卻緊緊抱著那些業績令人失望的公司股票不放手,我們的做法與他們恰恰相反。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投資策略】

巴菲特認為,你持有的股票當然可以決定在什麼時候賣出,但是有一條原則必須堅持:好股票要終生廝守、永遠持有,用一句流行歌曲來形容就叫「死了都要愛」。

在他眼裡,這種最好的股票有可口可樂公司、吉列公司、華盛頓郵報等。他曾說,可口可樂股票的表現比他自己想像的還要好。

事實上,巴菲特在可口可樂股票上的獲利回報非常巨大。這隻股票是巴菲特投資規模最大、投資獲利最多、最成功的投資典範,為他登上世界首富寶座作出了極大貢獻。

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間投資億美元買入可口可樂股票2335萬股,買入總成本為億美元。兩年後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1年年報中興高采烈地說,當時大批買入可口可樂股票的時候,伯克希爾公司的凈值大約只有34億美元,可是現在(1991年)伯克希爾公司僅僅持有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市值就已經超過這個數字。

截止2003年末,伯克希爾公司持有的可口可樂股票市值已經達到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681%。如果這時候全部拋售這隻股票,將可獲利億美元。

在全球最著名的5種碳酸飲料中,有4個品牌是可口可樂公司的,它們分別是:可口可樂、雪碧、芬達、健怡可口可樂。巴菲特特別推崇品牌的價值,當可口可樂已經成為美國文化象徵時,他相信,無論什麼力量都已經無法摧毀可口可樂品牌價值的內在增長。因此,像這樣的股票他永遠都捨不得賣。

他說,從長期來看,可口可樂公司和吉列公司所面臨的產業風險,比任何一家電腦公司和通信公司要小得多。像這種長期擁有的傲視全球的競爭力,除了箭牌口香糖之外,他不知道還有哪家公司敢這樣說。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可口可樂公司和吉列公司,它們依然在不斷增強全球市場的佔有率,這就好像在它們原有的經濟城堡周圍,繼續挖掘出一條護城河來。相比之下,其他公司每天都在沒有任何這種保障的情況下浴血奮戰,差別之大可想而知。

巴菲特知道,可口可樂公司每天在全球的銷售量高達10多億罐可口可樂,佔全球軟飲料行業總銷量的一半以上。伯克希爾公司擁有可口可樂公司8%的股份,這就意味著,相當於伯克希爾公司每天都有1億多罐可口可樂的銷售利潤入賬,這又是多麼誘人的一筆巨大收入啊。

他說:「如果你想出1000億美元讓我來買下可口可樂這種飲料在全球市場上的領導權,我會把錢還給你,並對你說,這不可能。」

巴菲特不但想把可口可樂股票永遠持有下去,而且還多次後悔說,他買這隻股票的時機太晚了。

他說,他記得他大約是在1935年、1936年第一次喝可口可樂的。他當時就非常喜歡喝這種飲料,並且看到周圍鄰居也都非常愛喝可口可樂。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89年年報中感慨說,其實他應該早在52年前(1937年)就購買這隻股票的。如果當時他就勸說爺爺賣掉這家雜貨店,然後把錢全部用來買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那該多好啊!

他幽默地說,不過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這至少可以讓他得到這樣一條教訓:如果今後又發現了像可口可樂股票那樣非常明顯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他的反應時間至少可以縮減到50年以內。

【投資心法】只要這隻股票的業績表現十分優秀,那就值得永遠持有。千萬不要把好股票賣掉卻把虧損股留著,否則這就是彼得·林奇所諷刺的那種「剷除鮮花卻澆灌野草」了。


推薦閱讀:

買房?(四)——信用卡的轉換思路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數字貨幣開發:投資數字貨幣可能是2017年最佳的選擇
裘國根總結投研12大誤區:不要對自己和團隊太苛求,否則成不了巴菲特
周期系列-稀土

TAG:投資 | 股票 | 巴菲特 | 巴菲特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