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個人主義」(常識)

有關「個人主義」(常識) 首先應當指出的是,西方文化或西方社會中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理念並非一般所理解的,尤其是我國所普遍理解和傳播的那樣。在西方社會,個人主義一般被理解為:突出個性與個人特徵,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贊成個人行動自由及信仰完全自由。它是西方文化中民主意識和現行民主制度的基礎。西方的個人主義主流從來就不是以損害他人為手段的極端利己主義。即使西方密爾等人所提出的所謂「功利主義」,所主張的也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他們提出的要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合成起來,因世界的利益就是個人利益合成的主張,恰恰是經濟社會合作互利、發展進步之動力的思想源泉之一。西方個人主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典哲學、希臘城邦政治經濟和文化。希臘被羅馬征服後,希臘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進入個人生活的小天地。他們研究在一個異己的社會中"獨善其身"的可能性。斯多葛派等發展了他們的哲學,創立了自然權利、自然法和自由意志等學說。個人主義的直接來源是近代的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個人。這一解脫激發了人類能量的釋放。愛爾維修和費爾巴哈所代表的合理利己主義,認為每個人的人生目的都是為了自己,但每個人的人生目的又不可能單獨依靠自己來實現,必須通過利他來達到利己。這種認識不僅符合社會現實與人的生物性本質,也是合乎社會理性的。熟知馬斯洛需求層次說的人們不難理解在某些人生命的特定階段和場合,會有放棄個人利益甚至犧牲個人生命的壯舉。但這並不表明這些義士們是違背個人生存基本法則的非理性人,他們作出犧牲的基本目的恰恰是通過增進其他人的"個人利益"來實現個人的崇高價值,捍衛個人的理念與信仰。個人主義確定以個人為中心的原則,強調個人理性和個人意識,個人權利神聖不可侵犯。個人主義的社會態度包括對個人情感、個人信仰、個人偏好、個人隱私、個人生活方式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從其消極面來看,它反對權威,特別是國家對個人的支配,但是只有極端的個人主義才信奉無政府主義。個人在道義上有無可爭議的平等性,他不應被當作其他人謀取私利的工具。強調人性論的個人主義認為,對於每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與特定利益的正常人來說,最符合他個人利益的就是允許他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來選擇自己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方式或手段,並在不違背現行法規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付諸行動。中國傳統社會的三大基本結構:高度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絕對君主制和宗法制,是與個人主義不相容的。中國文化中也沒有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的學說,沒有民眾參政的傳統,大部分人也不認為自己有這個權力。但如果把個人道德敗壞、損人利己或損公肥私甚至腐化墮落的行徑都歸咎於個人主義,是一種嚴重的誤解。尤其是將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看作是個人主義所造成的惡果,更是荒謬的。中國人在理解個人主義這一概念時確實有明顯的困難。中國人把個人主義基本上等同於「自私自利」,從而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個人主義是直到近代才從西方文化中演進出來的一種現代觀點,而「自私自利」則從人類可記憶的時代就存在了。從中世紀到現代,西方的個人解放也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從神權到個人的神聖性終於成為習俗和法律,現代民主從本質上說就是個人權利的法律化。中國傳統其實也有個人主義思想,但它紮根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私有制,加上傳統道德文化的長期制導和侵潤,並不具備系統的社會主流式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的個人主義不自覺的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相互認同,致使將我國現實生活中,不擇手段地追逐個人功名,肆無忌憚地生產經營假冒偽劣商品,侵吞公款等現象都認為是西化的個人主義。認為如無改革開放所引進的西方個人主義,在中國傳統的道德文化基礎上絕無個人主義的侵害之虞。這無疑也是一種認識的偏差。而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之扼殺個性、崇尚權力。正是由於缺乏民主傳統與西化的個人主義。在近代西方文明復興、整個西方世界發生歷史性變革之時仍閉關自守、徘徊不前,遠遠落在西方文明社會之後。要求全民思想的絕對和高度統一,實質上是剝奪個人思想與探索真理的權力,用統治者的價值觀和文化觀來左右全民的文化定位。這種長官意志其實是違背人的基本屬性的極權主義。令人痛心的是,至今仍有相當數量的人並沒有從制度的和人性的角度來全方位地認識和理解這種歷史悲劇的根源。那種急功近利、不負責任的任意否定,恰恰反映出對理性的恐懼和對權力的崇尚。這些逆行之所以暢通無阻,正是由於個人已無基本的權力、尊嚴或利益可言。集體主義被少數人或利益集團所利用,在冠冕堂皇的旗幟下成為消滅個人基本權益的武器。美國19世紀的哲學家、思想家愛默生把人的個性視為現代社會的特點,認為個性便是人的價值所在,絕不應當犧牲自己的特點去迎合社會。他強調個人的無限潛力,把個人視為社會和歷史的中心。而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私權或個人權利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儒家雖然主張改造社會,但儒家的改革並非西方發生的那樣,要解放個人,強調人權和民主精神,而是用禮儀、個人修養和王權等級制等來規範和約束個人。這種思想往往將個人利益或私利貶為自私。"文革"期間的中國,人們甚至不僅近乎沒有髮型、服飾、顏色、藝術的偏好,甚至隱藏在個人頭腦中的思想也成了批判的對象。個人是人類生存及其一切社會活動的最小基本單位,是各種思想文化的有機載體和傳播對象,是最有意義的利益實體。離開個人而奢談什麼幸福、理想、利益,純粹是自欺欺人。個人權利與個人利益對個人來說,是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動力,它與個人的存在同樣久遠。沒有任何人能夠完全拋開個人利益,欲圖剷除個人利益卻保留個人的創造動力。對於那些畏懼個人獨立性的已經異化的「個人」來說,也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利用最新的技術,複製其自身完全相同的個體,以消滅人類個體之間存在的差別,進而達到人類思想的絕對統一,或許是一個省心省力之舉吧(如《美麗新世界》)。個人主義並非某些人宣揚的那樣是思想異端,是洪水猛獸。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將嬰兒連同洗澡水一同潑掉。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在經歷過"文革"之後,思想文化方面似乎應當有更加沉重、更為審慎的思維,只要我們不是急功近利,為眼前利益考慮,為一時形勢需要而有悖於事實和情理。換句話說,不是為了某種"個人私利",那麼我們的探索才更有新意和建樹,更具有客觀性、科學性和普遍性。平民個人的崛起是現代社會中一個最本質的特點,自由經濟和政治民主無不以個人價值、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作為存在的基礎,現代文明就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作為一種理論,個人主義是和社會平等的概念同時產生的,是平民從貴族那裡歷經艱辛爭取來的果實。早在19世紀上半葉,愛默生就曾指出:"我們時代的另一特徵就是承認個人的新的重要性…人與人要像主權國家那樣相待"。個人主義在現代思維中的意義在於強化個人意識,增強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因此我們應當重塑理性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尊重個人權利與個人選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潛能和創造力。而要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思想文化深厚的國度里塑造這樣一種價值觀,就意味著向原有的價值觀挑戰,尤其要破除蔑視平民個人價值與個人權利的思想基礎——等級制和君主制。整個傳統社會是一個龐大的自上而下、結構嚴謹的等級框架,遵循的是王權、父權、夫權的秩序,對國家或政府的設計主要寄希望於統治者個人——即一個全體臣民擁戴的永不犯錯誤的明君。這種等級思想呼喚"為民求主"、"不可一日無君",卻絲毫不在建立有保障的制度上入手。一旦上層腐敗失控,整個框架便不堪一擊。從歷史和世界範圍來看,理性個人主義的精神實質是在尊重個人價值、個人權利和個人選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全社會個人利益或福利的增進以及在平等相待之基礎上的互利,這就是理性個人主義在現代社會中的最高境界。在理性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形成中國現代社會的個人倫理觀,並且在現代物質文明和思想文化進步的前提下,逐步喚醒國民的個人意識,提高個人思想文化素質,為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理性民主社會打下全民基礎,應當是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實現的遠大目標之一,也是我們這一代以及下一代中國學人的歷史重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日漸深入,市場經濟體制與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健康與思想文化素質的日益提高,21世紀的中國必將是弘揚理性個人主義,為全社會的個人利益與互利而奮進的新紀元。
推薦閱讀:

為什麼獨裁者不喜歡個人主義 | 錢滿素
佟德志:新舊個人主義
高永平:一個人主義與每個人主義
西方學者對個人主義的沉重反思

TAG:常識 | 個人主義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