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個體愛情觀與家庭背景
人獲取知識的渠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經驗,另一種是後天學習。而個體經驗對個體的精神生活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之前有心理學家指出,成年依戀關係和個體早年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會在本文後面附上圖,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幾個真實的案例。
女生A,單親家庭,和母親一起生活。她的戀愛一直不順利,一方面圈子窄,還有一方面是她無法依靠別人,無法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她目睹了愛情殘酷的一面,父母離異時,母親嫌棄她是拖油瓶,後悔生了她。夫妻離異後再次進入婚姻市場,從群體角度講,在中國,二婚女人是貶值的,二婚男人一般是升值的,夫妻雙方誰帶孩子誰就會大大貶值。感情不合的兩個人彼此憎 恨,離婚後可能各自成家,性嫉妒就在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極為凸顯出來。父親娶了一個年輕但沒什麼文化的女人,母親對她說「怎麼還有人跟你爸過到一起去 呢?」
女生A在工作中認識了女生B,女生B,沒談過戀愛。她們交流了一些感情生活的問題。她們發現自己受不了來自男生的幫助,比如女生B曾站在窗台上掛窗帘,有個男同事幫她,她會不耐煩地說不用。B家裡是母親持家,大事小情像她和她弟弟升學這樣的大事,都是母親操心。B說,母親多年的操勞使得母親看起來像比父親大很多歲一樣。B對A說,感覺父親在家庭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樣也影響了孩子。
女生C是女生A的同學,同樣是單親家庭,和母親一起生活。C的性格比較獨立,總自稱爺們,也不能依靠男生。父親是個遊手好閒的人,很多年沒怎麼見過。當初她父母離異時,她母親也曾一度要放棄她,但還是捨不得,後來一直養家糊口。她曾經說過「我不愛男人,但是我羨慕那些跟男人上床的女人。」
三個人共通之處在於,都是母親操持維繫著家庭,父親不是遊手好閒就是不著邊際,不靠譜。
女生D,父母總吵架,甚至都有過外遇,她並不信任男人,但是喜歡有能力的男人,並能依靠男人。她家是父親掙錢養家,像考研出國工作這樣的大事都是和她爸商量,她爸出錢,為她的前途想辦法。「如果他倆離婚,我肯定跟我爸,我得為我的前途想,他一個老頭子,女的看上他上,不就錢么。」她談過幾次戀愛,最喜歡的男生是那個給她遮風避雨,照顧她,讓著她的男生。
女生E,父母離異,母親二婚,繼父操持家裡的大事小情。她有過幾次戀愛,依戀類型屬於痴迷型,也能依靠男人。她也喜歡有能力的男人。
兩個人的共通之處在於,都是父親操持維繫著家庭。而且這兩個人比上述那三個人要有自信,B曾說「父親在社會上如魚得水,能在社會上立足,甚至有些錢,贏得別人尊重的,孩子也會相應地感到自信。」這種自信不僅表現在對自我的認識上,更體現在對生活的自信,對未來及愛情的自信,這五個案例佐證了這點。
女生F,父母在工作中認識的,雖然年輕的時候吵架,但年紀大點後感情越來越好,她理想中的愛情就是在工作中認識一個男生,「你逗我開心,我逗你開心」,她描述的跟她的父母的愛情基本一致。
有一本暢銷書叫《男人害怕失敗,女人害怕孤獨》,男女在經歷恐懼感和羞恥感的過程中存在著微妙的差別,這種差別在出生後不久便可以表現出來。對於「我們是否需要談論彼此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妻子想問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流露於表面的怨恨和失落,而是因為疏遠的感覺讓她們感到焦慮,而且內心感到孤獨恐懼。而丈夫不想談論的原因,是妻子的不滿讓他感到自己是個失敗者,正因為他感到非常羞恥,所以無法理解妻子的恐懼。
男性和女性自殺方式的不同也可以顯示男女脆弱點的不同。很多男性會在破產後自殺,雖然女性同樣失去了很多錢,丟了面子,但只有很少的女性選擇自殺——那些少數自殺的女性都是寡婦,久經孤獨、被拋棄。失望的男性傾向於選擇自殺來逃避工作上的失敗,這更引發了他們作為無能的供應者和守護者更深的羞恥感。而絕望的女性總是力圖逃離孤獨。在女性感覺沒人愛她的時候,她們可能會想到自殺;在男性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不值得人愛的時候,他們可能自殺。
女性會愛上能緩解她們恐懼感的男性,這樣的男性出手大方、細心、有愛心;男性會愛上能緩解他們羞恥感的女性,這樣的女性崇拜他們的成功,覺得和他們在一起有安全感。
好友劉源說,這都是被社會教育出來的,換言之,這是一種社會化。波伏娃曾說,女人並非生來為女人,而是不造就成了女人。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基本是這樣的,孩子通過認知同性父母(父親-兒子;母親-女兒),認知自我,通過認知異性父母(父親-女兒;母親-兒子)來認知潛在的配偶。如此一來,前三個案例A,B,C中的A和C,都感受到了雙重的被拋棄感,首先是母親不想要自己,再次是母親被拋棄,單身一人,這使得她們認為自己作為女人,也會是被傷害,被拋棄的。前三個案例A,B,C都有個無能的父親,她們潛意識裡認為男性是無能的,不可靠的。
A的媽媽曾很多遍地講過,「18歲時你就捲鋪蓋自己過」,「你去跟你爸過」。她父母沒離異時,父親曾經常數落母親,「吃糧不管穿」,「白吃飽」,父親對母親的這種傷害,同樣也傷害到了A,讓A從小就感到,男人是不可依靠的,依靠男人會帶來羞辱和痛苦,所以她無法與男性形成安全依戀關係。A感到了一種雙重的壓迫感,她既感到無法自力更生的恥辱感,又感到了被拋棄的自我無價值感。
電視劇《當天真遇到現實》里,楊天真對鄭現實說,說實在的,論家庭財力長相,你都不如成銘(她的前夫),但有一點你比他強,你不打擊我,你給我鼓勵,你讓我重拾了自信。
男權社會下,女性承受著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來源於男權社會的規則。男權社會的規則是,女性表達對男性的崇拜,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關愛他人,犧牲自我,對男性的期待是果敢獨立,自信有擔當。很多女性在職場上虛偽地表達對男性的崇拜從而立足,女性之間互相嫉妒,無論嫉妒的是長相還是金錢名利,嫉妒的都是對方更受男性的歡迎。男權社會下,女性仍然以男性的視角來看待自己,於是女性的價值還是不可避免地淪落為取悅男人。這就是規則,對男性表達虛假的崇拜,把高傲真實的自己藏起來,給外界一個普通女人的形象,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上立足,你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
最後補一下 背景知識兒童及成人的依戀理論(分別來自維基百科和《親密關係》第五版),
依附類型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當母親回到身旁時,孩子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母親在時不去注意;母親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母親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 而生氣;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
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 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 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巴塞洛繆認為成人有四種依戀類型
一,安全型,和兒童的安全型依戀完全相同。
二、痴迷型,是巴塞洛繆給焦慮-矛盾型的新名稱,因為這種類型的人若要感覺心安,就得過分地依賴於他人的讚許,所以他們過度地尋求認同,沉溺於人際關係。
三,恐懼型,這種類型的人因為害怕被拒絕而極力避免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雖然他們希望有人喜歡自己,但更擔心自己因此離不開別人。
四,疏離型,這種人認為和他人發生親密關係得不償失。他們拒絕和他人相互依賴,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歡自己。
(每個人或許都有大於一方面的傾向,這是正常的,下圖表示了不同傾向的人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的精神狀態)
推薦閱讀:
※十干論命之個體論命
※50個體現修養的細節 你做到了嗎?
※乳腺癌治療個體化更能防複發
※12個體式告訴你,瑜伽如何緩解身體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