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義103課

發了菩提心之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本論分了十品,前三品「菩提心沒有生起讓生起」,中間三品是「生起之後不退失的方便」,七、八、九品,是在「不退轉的基礎上,再再地增上」,最後一品是迴向大菩提。

現在我們學習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不退而增上」中,世俗和勝義菩提心共同能增上的是精進品,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是靜慮品,勝義菩提心能增上的是智慧品。我們不管修學世俗菩提心,還是修學勝義菩提心,都必須要精進,作為鞭策的動力。如果有了精進,世俗菩提心能夠再再地增上,勝義菩提心——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慧,也可以在相續當中逐漸生起來。

整個佛法當中,精進非常的重要。一個人如果有精進,即便以前沒有什麼功德,可以通過精進來獲得;反之,雖然他是利根,具有聰明才智,但是因為缺少精進的緣故,以前具有的這些功德逐漸會退失,沒有產生的功德,永遠也不會獲得。釋迦牟尼佛和其他的諸佛菩薩,就是因為相續當中具足了無與倫比的精進,所以獲得了佛菩薩的果位。很多人也是因為有了精進的緣故,相續當中具足了前所未有的出離心、菩提心等等功德。

我們作為趨入大乘佛道的修行者,作為初學的菩薩,需要了知精進的本體,發起精進的修法等等。了知之後,要把精進落實到我們日常的修行當中。不管我們是聽法、思維、修行,還是念佛、誦咒、打坐等等,都需要有精進。

前面講了,「進即喜於善」,對於善法非常歡喜。我們也學習了怎麼樣來遣除精進的違品,現在我們學習的是它的對治或者說同品,即相順於精進的助緣。助緣分四:信解助緣、慢助緣或者自信助緣、歡喜助緣和放舍助緣。四種助緣當中,現在我們學習的是信解或者說希求。因為相續當中有了希求的助緣,如果以前我們沒有生起善法,我們自然而然會去希求獲得善法;如果已經有了善法,會讓它再再地增上。所以,要生起精進,第一個助緣——希求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已經講了沒有信解的過失,今天講信解之功德。如果沒有信解的話,相續會充滿業惑煩惱,該有的功德得不到,該斷的過失無法斷除。我們無始以來因為沒有希求的緣故,導致了現在有很多痛苦、煩惱和業惑。下面我們從正面來講信解之功德,通過講過失和功德,我們自然就會對信解產生正確的認知,生起想要獲得信解的興趣。

癸二、信解之功德:

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

字面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當中講到,所有善法的根本就是信解。

如果我們對善法有了希求,我們就會想要去努力獲得這種善法。就像在世間做一個事業,如果相續中有了希求,我們就會用很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達到這個目標的行為當中去。修學佛法也是一樣的,對於佛菩薩的果位,或利益眾生的殊勝方便和能力,每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人都很想獲得。

那麼,我們怎麼樣生起希求呢?「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這種善根的獲得根本上是信解。

任何事情的功德和過患,尤其是最甚深的功德和過患,由於非常的微細,我們作為凡夫人沒有辦法正確地、非常直觀地去了知。所以此處寂天菩薩引用了佛陀的教言,因為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斷除了一切過患,圓滿了一切功德和智慧,佛能看到最微細的因果,因為這個緣故,此處「佛說一切善」,就能夠打消我們相續中的疑惑。

如果是隨隨便便世間上一個有名氣的人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可能很多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相信他所說的話,因為如果他相續當中有業惑、無明沒有遣除的話,他怎麼可能看得很清楚,決定一切善根的來源就是信解呢?

而佛陀凈除了一切業障,獲得了最為殊勝的遍智,因為佛的智慧現量照見的緣故,所以佛陀講到「根本為信解」,我們就可以信受。這是此處為什麼要說「佛說一切善」的原因。

頌詞的「一切善」,包括了最圓滿的善法——究竟的勝義善,勝義善就是佛陀所獲得的相應於究竟實相法界的善根,還包括世俗的善根,即是遇到違品有可能退失,遇到順緣就會增長的善根。

我們想要獲得菩提心的善法也好,想要進入資糧道、加行道也好,這一切善法都是需要信解、希求。如果有了希求,一切善法逐漸可以獲得;沒有希求,一切善法只會永遠停留在法本上面,和我們的相續沒有任何的關係。

所以,要讓一切善法、善根都在我們相續當中如實地生起,我們必須要尋找正確的方法。這種方法佛陀已經觀察到並宣講,寂天論師在此處也引用了,這個方法就是信解、希求。信解、希求是一切善根、一切善法最根本的來源。一切的善法,包括道和果兩個方面,都來自於希求。

癸三(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希求是果,要獲得果,必須要了知因。寂天菩薩此處以宣說因的方式生起信解。信解的因是什麼?頌詞當中講要「思維業因果」。前面在總述四個助緣的時候,也提到過我們要通過何種方式才能產生希求,就是「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能夠產生希求力的因,就是「畏苦思利益」。「畏苦思利益」和「以宣說因之方式產生信解」,是一個含義,因為了知苦、害怕苦、了知利益和希求利益,講的就是善惡因果的取捨。因此,本科判和前面一個頌詞是遙相呼應的。

子一、略說:

信解本則為,恆思業因果。

信解的根本是「恆思業因果」。我們要經常思維業因、業果之間的關係,只有把業因果了解清楚、思維透徹了,內心當中產生了定解,我們才能夠自然地生起希求心。希求產生之後,我們才能精進地去修行善法。

我們有些人認為業因果是很初級的法。在《大圓滿前行》中,業因果也是放在前面共同加行的部分,有些人就想,我現在已經從共同加行修到了不共加行,業因果的問題已經和我無關,可以徹底放下了;或者我已修到了正行的高級修法,初級的修法就不需要再去思維,不用再做取捨了。其實,這些想法是十分錯誤的。因為佛法的核心體系,就是講因緣和果之間的關係,那麼所有的修法都離不開因緣。

佛陀在很多地方講緣生緣滅這個道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不管是在小乘經典、大乘顯宗經典,還是大乘密宗續部,都是圍繞業緣(或者說因緣)和果之間的關係來宣講的。(所謂的業是通過自己相續當中的思心所引發,然後付諸於身語意行為的自性,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在最初的時候叫做業因,成熟後叫業果。所以,任何一個法都有因和果之間遷變的必然聯繫。)

因果關係在佛法當中非常重要。佛陀因為具足了成佛的因,才現前了成佛的果;菩薩因為具足了菩薩的因,成就了菩薩的果;阿羅漢具足了阿羅漢的因,獲得了阿羅漢的果;凡夫人獲得了人天增上生的安樂,是因為具足了五戒十善的因;惡趣的眾生也是因為具足了墮惡趣的因,最後現前了墮惡趣的果。這一系列的因果,種下如是的因,必定會顯現如是的果,這當中絲毫不爽,毫不錯亂。只有把因果思維清楚了,我們才能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方向和目標。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必須要對業因果產生定解,如此我們身語意的行為才能和正法相應。

在《大圓滿前行》當中,米拉日巴尊者和他的弟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對話:

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問他的上師:「尊者您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凡夫眾生的意境,上師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剛持還是一位佛菩薩的化身呢?」(弟子們認為像尊者那樣的苦行,凡夫人是做不到的,只有聖者的化現才能實踐。)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們認為我是金剛持或者某位佛菩薩的化身,這說明你們對我的一片虔誠信心,但對於正法來說,恐怕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邪見了。

(弟子的話是讚歎上師的功德,從讚歎的角度來講是允許的。但是從法的角度,卻是很大的誹謗。為什麼呢?因為一些弟子認為這種法只有聖者才能夠實修,而凡夫人即便是實修了,或者對這個法產生定解了,也不會有這麼大的效力。)

為什麼這麼說?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滔天大罪,當時想肯定只有墮地獄而別無出路了(尊者對業因果產生了不動搖的定解),於是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兢兢業業地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訣,在相續中生起了殊勝的功德。

因為你們對因果生不起誠信而導致對正法不能如此精進,如果你們能發自內心對因果深深誠信,像我那樣刻苦精進,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做到,這樣一來,你們相續當中也會生起同樣的功德,到那時,你們也可以稱為是金剛持或佛菩薩的化身了。」

我們認為這樣的苦行自己做不到,就是因為對業因果沒有產生定解,該怖畏的地方沒有怖畏,該希求的地方沒有希求。而米拉日巴尊者對業因果有很深的定解,該怖畏的地方很怖畏。比如,尊者用咒力殺死了三十五個人,然後又用他的咒力摧毀了很多莊稼。一方面他有完全的定解,相信這個罪業一旦成熟,一定是讓自己下地獄,所以他很怖畏惡業的成熟。另一方面,如果懺悔惡業,行持正法,通過正法的加持,一定可以清凈惡業,經由正法也能夠獲得殊勝的證悟,對於這些善法,尊者也產生了很大的希求。

由於尊者對業因果完全產生了定解,怖畏惡業,希求善法,所以求法的時候,他的上師那樣折磨他,他也對上師、對正法沒有產生絲毫的邪見,沒有退失任何的信心;後來修法的時候,即便是缺衣少食,他也能夠堅持修法,沒有絲毫的退失。尊者以堅信業因果為基礎,所做出的行為,他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一生成就的典範。

尊者緣於對業因果的定解,精進修法,最後成就最殊勝的果位,度化了無量無邊的弟子,乃至於現在,他的影響力、加持力都還在我們的相續當中起作用。他的示現讓我們明白了,怎麼樣依止上師,怎麼樣精進的求法,求法、修法遇到困難時應該如何去面對。現在他的傳記、他的加持力還在影響我們的修行。這就是「恆思業因果」的典範。

恆思業因果很重要。如果因果不虛的觀念在相續中已經紮根的話,那麼我們在求法、修法時,可以超越任何的懈怠和違緣,如理如實地安住在正道當中。

對於業因果,不是隨隨便便修一個加行就可以了,雖然修是修過了,但是相續當中並沒有產生覺受。不是說已經修過共同加行,現在要修不共加行了,以前的法就沒有用了,並不是這樣的。

最初的時候,我們要緣業因果的修法,刻意的再再去努力觀修,力爭產生因果不虛的定解,因為我們還很缺少因果不虛的定解。隨著修法的推進,我們相續當中業因果不虛的定解逐漸形成了。形成之後,我們只需要在修法之前稍微憶念、思維、安住一下,因為定解在我們相續當中非常的穩固了,它的力量不會退失。

在證悟的菩薩相續中,因果不虛的定解從來沒有遠離過;而佛已經完全證悟了殊勝的智慧,能夠照見一切因果的本源。所以,即便聖者相續當中,業因果修法的功德也是一絲一毫都沒有退失過。

因此,在初學的時候,必須要恆常地反覆觀修,力爭在相續中生起因果不虛的定解。在菩薩地、佛地的時候,雖然沒有像初學的時候刻意花那麼長時間去觀修,但是業因果不虛的「功能」,在聖者的相續當中,從來沒有離開過。像這樣,業因果的修法,在菩提道最初的時候很重要,到了中間、後面的時候,也是貫穿在修法中的。

有些人對業因果想得很簡單:如果做了善法就會得到安樂,做了惡業就獲得痛苦。這只是廣大因果的一部分。我們的眼光如果只是盯著這一塊,就會覺得業因果很初級,不那麼重要。如果把這個問題放開來看,因果之間的關係就是我們造了什麼業一定有什麼果。如果造的是惡趣的業,一定會顯現惡趣的果;造的是輪迴的業,那麼果一定是輪迴的果。如果造的是解脫的業,比如說因為思維了共同四加行,生起了出離心,由出離心帶動的所有善法,就叫做出離的業,或者解脫業。解脫業的果一定是解脫果。如果造的是小乘解脫業,只是生起了很強烈的出離心,自己一定要從輪迴當中獲得解脫,他的心量沒那麼寬廣,那麼業是相應、隨順於小乘的業,他只能獲得小乘果。如果這種解脫業為廣大的菩提心所攝受,它就會變成菩薩業,成就菩薩果,而菩薩果的無學道就是佛果。

所以,這裡面沒有哪一個不和因緣相關。那麼這麼多的因緣,到底要選擇怎樣的因緣呢?關鍵要看我們想要獲得哪種果。如果想要獲得佛果,因就要調整在獲得佛果的因緣上。獲得佛果的直接因是菩薩,菩薩的因是什麼呢?《入中論》中講:「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我們要具足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具足這些正因,才能顯現正果——佛果。

我們想獲得菩薩的果位,但是心如果始終打不開,總是圍繞自私自利而旋轉:我要解脫,我要獲得利益……雖然想要獲得佛果,但在發心的時候,總是想到我的家庭、我的小團體如何如何,這樣的話怎麼可能獲得佛果呢?因和果之間完全不相順。想要獲得佛果、菩薩果、解脫果,但是我們的發心和行為,都是隨順於世間八法,隨順於自私自利的作意,那麼這種因不可能生出菩薩果位,不可能產生解脫果位。

所以,了知業因果之後,就要反觀:現在我到底發的是什麼心?在發心的時候,我的菩提心是真的還是假的?是隨便想想之後就開始修法,還是把菩提心作為很殊勝的法來對待?因如果做好了,做到了,它的果一定會顯現。因如果不具足,雖然我每天都在想成佛,果也不會顯現。就像一個愚人,他每天都在想,秋天的時候獲得大筆的財富、大量的莊稼,但是因上面,既不去勞動,也不去工作,沒有為獲得大筆財富創造因緣,那麼只是空想,沒辦法獲得財富。如果空想可以獲得的話,那麼我們也不必具足因緣了。

所以,把這個問題思考透徹之後,在落實因的上面,我們就會認真對待,而不是隨隨便便應付。聽法的時候應付的話,上師講的很多要點、修行方法我們就會錯過;思維的時候如果應付,對修法的定解,我們就沒辦法獲得;修行的時候應付的話,我們相續當中就沒辦法產生通過定解引發的覺受,獲得怔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我們必須要具足它的因,菩提心也好,出離心也好,只有正確的因才能引發正確的果,因的力量欠缺了不行,雖然具足因,但是很弱也不行。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有正確的因——出離心、菩提心,一方面因的力量要很強大。修的時候,因的力量越來越正確、越來越大,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種勢力,果也很容易引發。

有人說,為什麼我不能得果?為什麼煩惱無法調伏?為什麼我念了這麼多心咒,怎麼還沒有驗相呢?這正好說明業果不虛,沒有獲得果,恰恰說明因欠缺。

因此,我們想要迅速獲得某種果,比如說想要獲得菩提心、獲得菩薩果、佛果,那麼在因上面一定要高度重視,「恆思業因果」。如果我現在具足的是世間八法的輪迴因,我就是想怎麼樣升官發財,獲得世間的福報,因就是這樣,怎麼可能果會變成出世間的呢?它的果一定是輪迴的果。

如果我們的心不調整到出離心、求解脫的狀態,不調整到菩提心的狀態,出世間果是永遠沒辦法現前的。我們現在所學修的一切,都無法直接地成為獲得佛菩薩果位的正因,所以這裡講到了要「恆思業因果」。

前面講了,業因果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掌握這個之後,我們自然而然會產生希求。我們自然而然會觀察現在的因,因如果是正確的,我們就把這個因繼續地落實下去,深入下去;如果是錯誤的,就要及時地發現,及時地調整。如果菩提心沒有產生,我就想方設法地在相續當中引發,這樣的話,我們對修持菩提心會越來越精進,其他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就放棄了。因為「進即喜於善」,善就是菩提心善。

如果我們「恆思業因果」,對於業因、業果之間的關係,很多次地去思維的話,內心當中會引發對業因果的正確見解,由此產生希求,希求斷苦,希求得樂,乃至希求獲得成菩薩、成佛的大樂,或者利益眾生的快樂。而要獲得這種安樂,必須要精進於和它相順的因緣,千萬不要南轅北轍,所思與所行背道而馳。

雖然我們想獲得一切的安樂,一切的順利,但是我們所行的完全是世間八法,完全是自私自利為中心的法,這樣的話,我們怎麼可能獲得殊勝的果呢?以這樣的方法修下去,修無數個大劫都沒有辦法獲得殊勝的果。因就是錯誤的,你花的時間再長又有什麼用呢?

因此,我們要多學習,多思維業因果,把因緣和果之間的關係思考透徹,然後再反觀現在具足的是什麼因。

佛在經典當中講過,如果想要成佛,要具足菩提心和菩薩行。這方面的因我們到底具不具足?有沒有正確地對待過,認真地思考過?很多時候,不要說我們還不具足這樣的因,乃至對業因果本身都沒有重視,那我們怎麼可能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去修善因呢?比如學習《入行論》,對於論中所傳遞出來的這種智慧,沒有認認真真地去思考,這些方面沒有作努力,那我們想要很順利地成佛,的確非常困難。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講到了往生的四因,這四種因我們具不具足?如果往生四因具足了,那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四種因不具足,雖然很想往生,但是不一定能夠往生。

「恆思業因果」,我們對因果之間的關係,第一是思維,第二是恆常思維。只有恆常思維,我們對因果的關係才能產生正確的認知。

凡夫人的智慧和思維非常狹隘,非常粗淺,對於很多因果之間的問題,很難以了知,所以我們要學習佛經論典、上師教言,一起觀察討論,以對因果不虛產生定解。具有因果正見的人,他的行為自然而然會與善法相應,無論是念誦修法也好,還是做福報也好,他都有很強的興趣。因為他知道因果不虛,現在付出得越多,以後獲得的也就越多越快,現在什麼都不做,或者付出的很少,那麼以後就無法獲得殊勝的果位。因此,對因果思考透徹的人,他的行為和一般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相續中缺少對因果的定解,對如是因產生如是果,一個人沒有信解、沒有希求的話,內心就會缺少動力:憑什麼讓我自覺自愿地,花很多的時間、精力、財富,投入到善法的修行當中去呢?他覺得不值得。只有把善法的價值、因與果的關係搞清楚了,他才會覺得投入一生的精力去修行非常值得,因為他對因果不虛已經產生了定解。

所以,有時候我們很懈怠,或者遇到什麼問題後就不想學法了,其實就是我們對於最初級、最根本的業因果,可能還沒有花很多的時間去思維。如果我們對業因果高度重視,把《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廣論》當中所講到的業因果不虛的道理,認認真真地去做反覆地長時間的觀修,我們的內心就會逐漸轉變,就會堅信因果不虛。

所以說,「信解本則為,恆思業因果。」我們必須要經常性地去思維業因果之間的道理,然後我們就會希求善法,希求斷除惡業,這樣就獲得了精進的因。

前面講過,信解、希求是精進的助緣。如果有了信解,有了希求,我們自然就精進了,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求法修法的時候那麼精進,就是因為相續中有信解和希求。所以,我們如果通過思維業因果,相續中產生了希求的話,那麼精進助緣之一的信解或者希求,我們就已經獲得了,我們自然會精進起來。

子二(廣說)分二:一、總說黑白業果;二、廣說彼等特殊之果。

略說講完之後,再說廣說,分了兩個方面,第一是總說黑白業果,對於黑業和白業的果,分別進行宣講,第二個方面是廣說彼等特殊之果。前面是一般的果,後面是特殊的果。

丑一、總說黑白業果:

第一個科判總說黑白業果,有三個頌詞。首先第一個頌詞講: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字面上的意思是,種種的痛苦、不悅意,種種的怖畏,一切所求的不順,這一切都是從以前所造的罪業當中產生的。

以上是總說黑業。黑業會帶來頌詞當中所講到的三類痛苦的果,第一類是「痛苦不悅意」,第二類是「種種諸怖畏」,第三類是「所求不順遂」。

「痛苦不悅意」是指什麼方面呢?上師在講記當中講到,按照《俱舍論》,痛苦分為身體的痛苦和心的痛苦,身體的痛苦叫「苦」,心的痛苦叫「憂」。不管是「苦、憂」,還是「身苦、心苦」,其實都是一個意思。「痛苦不悅意」,「痛苦」可以說是身苦,「不悅意」是心苦。

這種身心痛苦的因是什麼?精進品前幾課講過「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為因」,邪分別念引發心的苦受,所造的罪引生身體的苦受。身體上的疼痛疾病,就是因為以前造了罪業,所以我們在身體上也如是地感受。佛菩薩身體上也是顯現生病,但這有在眾生面前示現因果不虛的必要。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後,也顯現過「金槍馬麥」之難。其中檀香刺刺入佛陀腳的公案,以前我們也講過,這是佛陀以前殺死短矛黑人的果報。當然,佛陀成佛之前,已經把種種的罪業、習氣、煩惱障、所知障完全凈除了,因為若沒有凈除,它們就是成佛的障礙。雖然如此,為了度化眾生,佛仍示現以前的因果。當時,有幾十人想要造反殺死國王,佛陀為了調化他們,就如此示現。這些人看到佛陀這樣的大聖者都要感受果報,那麼自己作為凡夫人,肯定會感受更長的果報。佛陀通過這樣的方式,打消了他們殺人的想法。所以,佛陀當時有這樣示現的必要,感受了檀香刺刺腳這種所謂的痛苦。類似的還有龍樹菩薩和樂行王太子的公案,也是一種示現。

而一般的凡夫人,感受很多疾病的痛苦,很可能是以前造了很多的罪業。如果我們殺害眾生,傷害眾生,業果報應會顯現在我們身上,也就是自作自受。我們以前造了罪業,絕對不可能僥倖逃脫。如果在世間,你造了罪業,有可能僥倖逃脫,比如你殺了人,公安部門在你死之前都沒有把你抓到,這個情況還是可能出現的。畢竟人力、物力、精力等等有限的緣故,有可能抓不住你。但是,業果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任何人在後面操縱,但它是自然法則,如果你造了苦因,哪怕是很小很小的,自己都要受報。

了知業因果不虛的道理之後,如果我們不想受苦,就要斷除哪怕是很小的惡因,如果不小心造了惡業,必須要懺悔。如果造的時候肆無忌憚,造完之後也不懺悔,那麼總有一天,這種痛苦會落在我們自己身上。那個時候,我們就難以承受了。

以上講了,「痛苦不悅意」,它是通過以前的罪業形成的。

「種種諸畏懼」,我們相續中有很多畏懼,膽子很大的人有畏懼,膽子很小的人畏懼就更多了。諸畏懼中,有「不活畏」,我們很擔心在世間當中沒辦法生存下去。很多人有不活畏,覺得沒有工作,我就會死;沒有福利,我就會死……這些都是不活畏。還有「惡趣畏」,害怕墮惡趣。還有「大眾威德畏」,在大庭廣眾當中,自己不敢發言,渾身發抖。有時甚至在家裡面,突然一個聲響,別人一關門或者某個人大叫一聲,一下子我們就很害怕,內心很緊張。有時沒有任何因緣,自己在房間裡面,突然就感覺很畏怖,我們用肉眼觀察,好像是沒有因緣,其實這些都是有某種因緣的,可能是旁邊有非人經過,或者是自己以前造的殺害眾生的業成熟等等,它都會顯現不同層次的畏怖。

《大圓滿前行》講十不善業的害心的時候,就說如果我們對眾生經常生害心,以後果報成熟,會經常感受到畏懼,會遇到很多畏懼的因緣。在別人看起來不是什麼畏懼的因緣,自己卻覺得很畏懼。比如有些很內向的人,或者更嚴重的自閉症、憂鬱症等患者,他就是很不想、很害怕和別人相處,一個人去外面活動的時候就很害怕。這其實也是某種程度的畏懼,這也是以前的害心成熟的果報。如果經常地對眾生髮害心,那麼以後自己畏懼的因緣會越來越多,哪怕很小的事情都會讓自己非常害怕。所以,種種的畏懼,也是從罪業產生的。

還有,讓別人畏懼,嚇唬別人,或者放生的時候,把所放的眾生從很高的地方拋下去,這些也是以後讓自己恐怖或者讓自己的心瘋狂的因緣。對這些道理,我們需要了知。

總而言之,現在世間當中,畏懼地震、畏懼戰爭、畏懼股票下跌……種種的畏懼都是由以前的罪業而產生的。如果我們想要擺脫畏懼,最好不要再造惡因。

「所求不順遂」,自己想要獲得的果,沒辦法很順利地獲得,一切都不幸,遇到種種的違緣。我們有很多的希望,希望一輩子健康,希望工作順利。但是我們所希求和所得到的,往往是事與願違,這相當於八苦中的求不得苦,想要獲得的沒辦法獲得。這種不順利,一方面是因為缺少福報,另一方面,換種說法,是相續中的罪業太重,存在很多讓自己沒辦法心想事成的因緣。雖然看別人很幸福,很快樂,很健康,很美貌,很有財富,我們也想獲得,但是如果相續以前沒有造過這些善因,反而造了很多惡業,這些所求是沒辦法順利獲得的。所以說,「皆從昔罪生」,這一切都是從以前所造的惡因當中產生的。

如果我們要把這一問題完完全全的了知,除了這裡所講的頌詞之外,還要參閱一些專門講述因果和輪迴痛苦的經典。比如《正法念處經》,把六道中的種種痛苦,講得非常詳細,如果去閱讀的話,我們就會知道,世界上這麼多的痛苦,其實都有它的某種業因,都是某種罪業形成的果報。

所以,我們要把修行做到最好,既然已經準備開始修了,或者已經開始修了,就盡量不要把修行浮於表面,而要落到實處。修法的時候,好好地修法;發心的時候,認認真真地發心;聞思修的時候,就好好聞思修行。自己所做的事情,盡量地通過殊勝的智慧和發心攝持。雖然凡夫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非常合適,但是我們要盡量把自己的發心和行為調整到最佳狀態,不對的地方要經常懺悔和改正,盡量不要造罪,即便是我們無法控制而造罪的話,我們也要經常的懺悔。

下面講第二個頌詞: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前面的頌詞是從痛苦方面講的,這裡是從快樂方面講。

由於行持了所思維的善法,這個人無論到任何地方,福報都會顯現在他面前,獻上善妙的供品,就像有人一直供養他好東西一樣,善果、善德、福報自然現前。

這就是說,福報很大的人很容易心想事成。在世間當中,這兩種人經常都會碰得到的。有些人不管走到哪裡都倒霉透頂,有些人則不管走到哪些地方,都是遇到善人、貴人,遇到順緣,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容易成辦。這是什麼原因呢?頌詞當中講的很清楚,因為他以前行持了所思善,對於善法非常有希求,有了這個很大的希求心,造了很多善法,放生、供佛、幫助眾生、聞思修行……做了大量的善根和福報,這些福報就累積在他自己的心中。

唯識里講,阿賴耶識是存儲善因和惡因的基地和倉庫,由於我們行使了大量的福報,這些善根都儲存於自己的阿賴耶識相續當中。這些善根如果次第成熟的話,那麼他不管是到哪個地方,都會有福報現前,心想事成。

所以,福報真的很重要。不管是行持世間法,還是行持出世間的佛法,都離不開福報的支撐。一個人相續中如果有強大的福報做支撐,那麼他的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會非常非常的順利。在《大圓滿前行》以及其他一些經論當中,我們經常看到,很簡單的因都可以獲得很大的果報。

以前我學習《賢愚經》,《賢愚經》中講了很多前因後果的公案,講的非常細緻,看了之後,自然而然對因果就會產生一種信心。在《賢愚經》中,佛陀講到這些人,他前世是什麼樣的,後世又是什麼樣的,這個人這麼富貴他前世造了什麼因,這個人這麼貧窮他前世造了什麼因。《賢愚經》有一個全稱是《賢愚因緣經》,就是講賢者的因緣是什麼,愚者的因緣是什麼。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聖者、賢人、富貴的人,他有他的賢善因緣,而愚者,或者說痛苦的人,他也有他愚笨的因緣,不好的因緣。

《賢愚經》中有個公案,有位窮人前世以很善良的發心,供養僧眾幾塊白石頭,他在後世幾十劫當中,生生世世非常富貴,根本不需要為了飲食錢財操心。有的人供養一塊石頭,有的供養一枚金幣,一朵花,一枝香,有的則是讚歎佛祖,做這些看似很小的善法,卻很容易成就廣大的善根和福報。《大圓滿前行》也講過,我乳輪王的福報,是因為以前曾經供養佛陀七顆豌豆。而像波斯匿王,以前曾經供養過一個獨覺一個飯糰,因此成就了國王的果位。

所以,如果我們對業因果有誠信,那麼以意樂心和希求心去做一些小小的善法,都可以成就非常廣大的果報,只不過這個果報成熟的時間還要看因緣。如果我們現在盡量地懺悔,盡量地多做善法,那麼從現在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都能獲得很多的福報。

頌詞說,因為思維了善法的緣故,不管在什麼地方,他都會現前福報。他即便是到了貧民窟,也有福報現前的機會。他從中國移民美國也好,從美國移民中國也好,不管怎麼樣,只要他相續中有福報的話,在哪個地方都會顯現順緣,這相當於現在人所講的商機。有些人說,商機大家都能看到,為什麼只是一兩個人發達了?其實這種見解比較愚痴,那是當別人成功之後,才覺得商機這麼簡單,但沒有做成功之前,大家都看不到所謂的商機。其實商機是福報的顯現,如果他相續中有這個福報,他就有機會發現這樣的商機,他投入之後,很快就會得到回報,投資很少的金錢,他就可以獲得很多的財富,這也是相續當中有福報的表現。

頌詞說,「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有福報的人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順緣,都是幫助他的人,關心他的人,喜歡他的人,所以一切事情辦起來都非常的順利。反過來講,相續中缺少福報的人,不管走到哪個地方,都會遇到違緣和障礙,連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都沒有。

在前行中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小乞丐,他發願說以後如果我當國王,有財產受用的話,我會以最好的飲食來供養佛陀和他的眷屬。由於他對佛陀升起了殊勝善心的緣故,他的福報就現前了。

當時他是在一棵樹下睡覺,當太陽偏西的時候,樹影並沒有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當地的國王去世後無有太子繼承王位,大臣要尋找一個有福報的人來接替王位,到處尋找,當時就看到了這個稀奇的事情。我們知道,樹影、房影等影子的方向,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早晨時影子在西,下午時影子在東,這是一個自然規律。但是他的福報現前的緣故,雖然太陽已經轉西了,但是樹影還是沒有動。大家就知道他的福報很大,因此把他擁立為國王。他登上王位以後,也是兌現承諾,給佛陀和僧眾供養最好的供品。所以說,對有福報的人,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會在他的身上顯現。

下面是第三個頌詞:

惡徒雖求樂,然至一切處,

罪報皆現前,劇苦猛摧殘。

造罪的人雖然也追求快樂,但是相續中有罪業的緣故,不管在什麼地方,罪報都會現前,身心受到很多劇烈痛苦的摧殘。

有的人經常感受到身心上巨大的痛苦,從出生到死亡,一直病魔纏身,不管是找工作還是讀書,還是別的事情,幾乎順利的事情沒有幾件,一生都是在痛苦中度過,這個情況也非常多。還不說墮入地獄當中,地獄全部是痛苦的顯現。墮地獄、墮餓鬼、墮旁生都是罪報現前。如果在人道中,非常痛苦的事情他經常遭遇,這也是罪業現前。所以,一切的痛苦都是由罪業形成,而一切的安樂都是由善業形成。

在講業因果規律的時候,講過一切皆是業的自性。安樂和痛苦是業的自性,成就菩薩果是業的自性,成為凡夫世間人或者其他輪迴眾生也是業的自性,因此對業因果的規律,我們一定要了知。

前面第二個頌詞中所講的人,因為有善法的緣故,不管到什麼地方,都會福報現前,沒有辦法阻擋。而如果相續當中罪業很深重,不管什麼地方,他也是罪報現前,阻擋不了,不管誰去幫助都沒有辦法。

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小駝背阿羅漢[1]。他在過去生當中,曾經餓死過自己的母親。因為他這一世是最後有者,在沒有受盡業報、證悟阿羅漢之前,是絕對不會餓死的。他證悟之前雖然很飢餓,但是還沒有去世。後來證悟了阿羅漢,連續幾天沒有辦法化緣到食物,阿難尊者、舍利子尊者、目鍵連尊者都來幫忙,但都沒辦法讓他獲得食物。小駝背羅漢知道這是自己前世的業障,最後被迫飲用了有灰塵的水,之後顯示種種神變而趨入涅槃。即便獲得了阿羅漢果位的人,由於前世的罪報,也是顯現飢餓而死。

這就是業的自性,獲得安樂是業的自性,獲得了痛苦還是業的自性,這一切都是絲毫不爽的。

有些人想方設法地從現在的環境換到另外的環境,不惜通過偷渡移民到比較富裕的國家去,但如果他相續中沒有福報的話,移民過去了,還是沒辦法獲得任何的機遇,沒辦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因為痛苦的根本不是在你的城市裡面,並不是你從這個城市轉移到另外一個城市,就離開了痛苦,不是這樣的。痛苦的根本來源於自心。我們的阿賴耶中存留了大量的種子,如果自己的這一生或者這幾生當中,罪業習氣非常嚴重的話,單單換環境是沒有用的。你走到哪個地方,習氣和業力便跟隨到哪個地方,它在不斷地成熟。

不管你換什麼環境,內心中罪業的種子都會源源不斷地顯現痛苦,只不過是痛苦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你在東方、在中國的時候,因為飲食住所、出行工具這些環境不一樣,所以你痛苦的方法就有中國特色。如果你到西方去,環境不一樣,痛苦的方法是西方特色的。但不管怎麼樣,反正是痛苦的。在中國是討不到大米飯,可能到西方是討不到漢堡包了。像這樣,反正痛苦是一樣的,方式換了而已。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你換地方的時候,痛苦根本的惡業也帶過去了,沒辦法把它甩掉,你必須帶著它,帶著當然就要顯現,源源不斷地引發痛苦。

反過來講,如果你相續當中都是善法,在中國、在東方的時候,善業的顯現是你能夠獲得東方特色的快樂,如果你到西方去了,顯現福報的方式就是西方特色的。所以,只要你有福報,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環境當中,你都會福報現前。甚至於有福報的人,即使到了沙漠,也很容易找到水源。這就是「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黑白業果的確是絲毫不爽的,我們了知了這些,就要盡量做取捨。了知了因果不虛,自然而然會產生希求心,而希求善法的心和希求斷惡的心一生起來,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當然現在生起希求心,不一定能立即扭轉不利的局面。因為我們現在承受的是以前造的惡業的痛苦果報,剛開始發心轉變,就馬上扭轉當前的局勢,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從現在開始扭轉,可以預見未來是「由樂至勝樂」,從安樂的處至安樂的果。

這樣我們就了知了,如果生起希求心,自然會精進,一旦精進,所有的痛苦都會斷絕,所有的快樂、果位都可以獲得。

這節課就學習到這兒。


推薦閱讀:

生西法師入行論講義152課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曹溪原本講座》第2天
《六祖壇經》要義解讀(上)/達照法師
佛法—解脫的原理和行法06 凈行法師編著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慧律法師《三》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