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成長(情緒2)----兒童是自己情緒的主人/孫瑞雪

兒童用情緒幫助自己調整內在世界,同時,兒童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兒童也能對其他人的情緒高度敏感。  一位父親告訴我:「如果是我抱著孩子,他就會安靜地和我對視,我們就這樣連接著、交流著……而如果是我妻子抱著,孩子就會躁動不安。因為,我的內心是平靜的,而我妻子雖然表面平靜,但內心是起伏不安的。」這是父親對自己剛剛出生兩個月的新生嬰兒的觀察。  嬰兒不是認識到媽媽的情緒,而是和媽媽的情緒共生,也易於和其他成人的情緒共生。在兒童期,和媽媽共生的首先是情緒,這使得兒童對情緒有著天然的敏感度和覺察力。憑著這種敏感和覺察能力,兒童來判斷成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由於兒童過於弱小,生存是兒童的潛在的本能願望,所以對情緒的敏感可以使孩子以此來防衛、保護和維持自己生存下去的需要。兒童一面努力剝離著共生的情緒,一面依靠敏感和覺察能力發展著對成人的內心世界的覺知,這就是生命的智慧。  悅悅對媽媽的情緒好像有天然的預知力。悅悅2歲多時,每當媽媽不同意她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她的時候,悅悅總是著急地大哭。媽媽想,這孩子情緒怎麼這麼急躁。3歲多時,有一次,當媽媽又去制止悅悅的行為時,悅悅對媽媽說:「媽媽你別生氣了。」媽媽一下子愣住了。媽媽覺察到,原來自己的內在有一股焦慮、生氣甚至憤怒的情緒正在升起 真實的情況是:在悅悅更小的時候,當媽媽的情緒突然在她自己的內在升起,情緒的迷霧還沒有完全醞釀、擴展出來,還沒有變成一種氛圍的時候,悅悅的情緒就已經跟媽媽的情緒一體了。當媽媽憤怒或者焦慮的情緒出現,但卻還未被媽媽感覺到的時候,悅悅就會開始哭鬧。2歲以前,悅悅雖然從媽媽的身體里走了出來,身體上是分離了,但是在情緒上尚未和媽媽的情緒剝離開,依然和媽媽是渾然一體的狀態。這種渾然一體的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共生體」,意思是就像還在媽媽身體里共同生活一樣。悅悅不知道那是媽媽的情緒,她不知道那並不是自己的,就像悅悅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她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自己的,她認為她和媽媽是一體的。現在,雖然身體不共生了,但情緒上她仍然和媽媽處於共生狀態。  在兒童內在的世界裡,身體、情緒、感覺這些方面都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共生的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最容易共生和渾然一體的首先是情緒。兒童必須歷經一個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當兒童的自我開始出現,兒童就會發展出從共生或者渾然一體狀態中把自己的各部分(當然首先是情緒)剝離開來的需要。當自我逐漸被兒童創造得越來越清晰的時候,生命內在的各部分的獨立也就被兒童建立了。3歲多的悅悅終於發現是媽媽生氣了,而不是自己生氣了,這就是情緒上的成長。  2歲多的時候,表面上看來悅悅急躁的大哭是因為悅悅不同意媽媽當下的做法,實際上那是因為她和媽媽憤怒、焦慮的情緒產生了共振。隨著年齡的增長,悅悅對情緒的熟知度越來越高,她的內在開始具有辨識能力,同時她也在不斷發展這種能力。當媽媽內在的情緒剛一冒頭,尚未釋放出來時,悅悅就可以用語言告訴媽媽:「媽媽你別生氣了。」當悅悅這樣說的時候,她已經從媽媽的情緒中抽離出來了,她不再有之前那種強烈的焦慮感。這時候,悅悅媽媽才覺察到原來是自己生氣了。悅悅的發現讓媽媽覺察到了自己,悅悅媽媽說:「我女兒讓我發現了自己在情緒上的問題,我現在才逐漸了解了我的情緒。看來我的情緒還處在童年時與我母親情緒的共生狀態。」  共生是客觀和天然的狀態,如果父母情緒較為成熟,內在較為平和,父母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就比較清晰,孩子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共生的這段特殊的時期,可以使兒童極容易熟知情緒的世界,然而當孩子情緒無法成長時,共生也易於把自己迷失在他人的情緒世界裡。核心的問題是情緒的成長過程是否可以完成。  父母如果是愛孩子的,孩子的情緒依然是和母親共生共感,和母親渾然一體。愛是一種完全區別於其他情緒並高於其他情緒的特別存在。愛是特別的共生,孩子學會了愛,就學會了與生命的連結。  由於是合為一體的狀態,所以兒童非常容易將這個時候形成的一切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剝離開,那麼他就永遠停留在了童年。熟悉是開始,剝離是成長的第一步,然後逐漸地辨識「你的情緒」和「我的情緒」。辨識的過程,情緒便獨立了起來,最後伴隨著「我的」而為自己的負責。而這個剝離必然要依靠兒童創造出來的自我,沒有自我的力量兒童無法從渾然一體中超然地脫離出來。因為情緒還沒有被自己深切知道「這是我的」,我的我應該為我負責。這就是大多數成人喜歡抱怨,內在總以為「是你導致我生氣的,都怨你。」這種遊戲就不斷重複著。 逐漸創造出的自我首先區分了「你的好吃的」與「我的好吃的」這種物質的東西,然後基於物質,兒童進一步學會了區分了非物質的東西,比如「你的情緒」與「我的情緒」。這以後兒童開始能夠區分「那是你的感覺,不是我的感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我的想法」……如果一個成年人不能夠清晰地區分出「你的情緒」和「我的情緒」、「你的感覺」 和「我的感覺」、「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會迷惑。這可能是成年人積澱之深的痛苦。這就叫沒有得到充分成長。  童年時期孩子由什麼樣的成人陪伴,這非常關鍵。因為兒童大約需要長達6年的時間來逐漸走出共生狀態,而如果陪伴的成人本身就沒有走出共生狀態,兒童就很難完成這個過程。除非給兒童愛、自由和規則,除非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如果悅悅媽媽不啟動焦慮或憤怒的情緒,而平和地與悅悅交流,即使悅悅的認知尚未發展到能夠理解媽媽的要求,悅悅也不會被媽媽的焦慮或憤怒情緒所驅動。如果認知水平發展到了可以理解的水平,一般情況下,孩子很容易接納。在童年期,兒童對情緒的敏感度高於對認知的敏感度,因為認知是後天逐漸發展起來的。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與自己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嬰兒就必須發展兩個方面,而且必須同時向這兩個方面邁進:向外走,走向自然的、物質的、文化的、人的關係的世界,發展自己的智能,發現並建立與外在世界和其他人的關係。這可以被稱為客觀世界。向內走,走向內在的生命世界,開拓一個豐富的、生動的內在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生命的、情感的、心靈的、認知的、精神的生命景觀 ——這是「自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環境,並以此連結外在的世界。這可以被稱為主觀世界。  兒童渴望認識外在世界,也同樣有認知內在世界的內驅力,而情緒就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景觀之一,只是我們忽略了它,或者我們自己的這個景觀本身就是一個空白。  幼兒園門廳的鋼琴下,一個3歲的小男孩在專註地玩耍,起身時他撞到了頭,便大哭起來。媽媽忙跑過來,擁抱著孩子,邊揉他的頭邊安慰說:「好了,不痛了,不痛了。」孩子惱怒地捶打著媽媽,媽媽更加急切地揉孩子的頭……媽媽以為孩子是因為撞痛了,所以著急忙慌地想緩解孩子的痛楚,但是孩子生氣地推開了媽媽。  媽媽坐在孩子的對面,無助地看著他。老師坐在孩子的身旁說:「你很惱怒自己撞了頭,是嗎?」孩子突然就不哭了,似乎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在……然後他舒了一口氣。老師又說:「你知道了,就不會再撞了。」孩子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內在……  好一會兒,他回味過來,然後思考似地離開了。媽媽很驚訝,她急切地走到老師身邊,問了老師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剛才真正的問題所在。老師說:「你要把孩子內心發生的情緒告訴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告訴他一樣。」  媽媽說:「我怎麼能知道他內心怎麼了?」  這個提問非常關鍵。如果我們成人對自己內心的世界發生了什麼都不清楚,那我們對內在的一部分 ——情緒 ——自然也不會了解,也就無法使用發現和感覺到孩子內在的情緒,並給出一個相配對的合適的辭彙了。茫然和不知,常常會使我們無視孩子的情緒,或者破壞、壓抑孩子的情緒,甚至責難孩子的情緒,排斥孩子的情緒。 所謂知道情緒,主要是指能清楚地表述情緒。表述得準確達意,情緒就能好轉。這就像我們從一面奇特的鏡子中看到了內心的自己。例如剛才的孩子,主要的情緒並不是「疼痛」這樣的身體感覺引起的,而是由「驚恐和惱火」這樣的心理感覺引起的。  一位媽媽這樣告訴我:「我常打斷我兒子說話,把他後面要說的話幫他說出來,有時我兒子就哭著說:"你又打斷我了,我要說什麼都忘了!』」  孩子的哭是因為什麼呢?是思維被打斷了嗎?還是表述被打斷了?還是表現被打斷了?還是一種能力的告白被打斷了?都不是,是情緒。  因為前面所列舉的都是在一種情緒中進行的。  如果不是在一種不想被打斷的情緒中,或者在一種期望被打斷的情緒中,或者不在任何情緒中,就不會有焦躁的情緒了。  打斷情緒的是什麼呢?還是情緒。如果你沒有不想聽、想打斷之類的情緒,怎麼會打斷他呢?  對許多成人來說,情緒似乎就像競技賽中的籃球,放在手裡、身上都是個負擔,放在心裡更是難受,需要將它快快扔出去。如果成年人將它投到了兒童身上,兒童會將它哇哇哭掉。兒童的模式是正常的,他通過哭讓情緒釋放出來。  通常成年人會採用什麼方式將情緒投到兒童身上?一般的模式是控制不住地說、斥責,甚至打罵。大部分人是以說為快。說得多、說得語重心長……  有一天,兒子對媽媽說:「今天,我打了妹妹兩次!」媽媽吃驚地問:「為什麼?」  兒子說:「你打斷我說話的時候,你的情緒都不好。你把壞情緒都給了我,我就把壞情緒給了妹妹!」  孩子比媽媽對生命內在的東西看得更清楚、感覺更敏感,因為孩子就在生命之中,他需要熟知生命中的一切,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只要他不被強制。  還是讓我們回到生命的河流中來表述這個問題吧。我們已經說過情緒必須流動起來的故事。那個小小在大廳里大哭,老師聞聲趕來問發生了什麼事,小小說他剛才打樂樂了,然後他向樂樂道歉,樂樂不原諒他。他就太難受了,要哭一會兒。小小又開始放聲大哭,小小需要獨自和自己的情緒在一起……把沉甸甸的情緒通過哭流淌出去,而不是傳給別人。過了一會兒,小小看上去輕快釋然。 ---(讀書摘文—<完整的成長>)
推薦閱讀:

天干地支五行生辰八字自己算
看完把自己的星座留下來,真的好准!
何以見自己見眾生?—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漫談
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一款「Burberry」風衣
女人千萬別亂買靴子,要買就買最適合自己腿型的!

TAG:兒童 | 情緒 | 成長 | 兒童成長 | 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