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十八章》學習筆記:層次有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三十八章》
按:此章講人之生存狀態的不同層次,用「有德」和「無德」的關係來展開。
先來幾個排列組合:無為而無以為;無為而有以為;為之而無以為;為之而有以為。以道觀之,它們是自高而下的幾個層次。而道、德、仁、義、禮,在老子看來,也是自高而下的幾個層次。義從仁,仁從德,德從道;道、德、仁、義還是「質」的層面,講實質;禮就是「文」的層面,講形式了。前幾個層次,對道、德、仁、義、禮來說,有的比較完整,有的就談不上,或者說微乎其微,可以忽略。比如,於道而言,大概只有第一種情況;於德而言,幾種情況都有;於仁而言,只有後兩種情況;於義而言,只有最後一種情況;至於禮,咱們看著挺好,但老子已經覺得它夠得上排老末了,你看他說連高級一些的「上禮」都會出現「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的現象,幾種情況是連一個也不佔了。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風俗澆薄,失掉了淳樸厚道,才會出現「禮」這麼個東西。「禮」屬於「文」,屬於形式上的東西,所以說它是「道之華」;搞出這麼個東西,是個別所謂的聖人的聰明之處,但就社會整體而言,卻標誌著「愚之始」。因為作為行跡公開化的東西,其兩面性中的負面作用也頗為巨大。所以他主張「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主張去禮而守道。
但我們客觀地說,老子之論只是根據層次的高下來排列的;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不應直接或完全理解為社會退化論(因為社會、個人在時間方面的先後變化上,有此現象;在空間方面,也有。時間上的,與上章所論「有往必復」的「往」有關,此不贅;空間上的,只是一種先天存在),應該理解為層次有別論。世界之整體與部分是同時存在的;世界之不同層次也是同時存在的;即便是一個人身上,不同層次的東西也是同時存在的。人們有「文」之方面的需要,那麼「禮」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也必定會應運而生。相對而言,「禮」的層次可能是低一點,但我們認識理解得多了,到位了,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負面作用。「禮」是工具性事物,是具體事物,像其它工具或具體事物一樣,關鍵不在於它是不是有副作用,而在於我們該怎樣善用它。
因此,我們最好的態度仍然應該是「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盡量追求高層次的東西;卻不能「去彼取此」,不能完全否定低層次的東西,而是要善用它們。
推薦閱讀:
※我的明史類讀書筆記(連載)4——袁崇煥之寧遠大捷
※大漢陽宅筆記
※資深風水大師講課筆記:你的房子內部如此布局,必將興旺發達!
※伯陽父對《《靈素商兌》與《群經見智錄》》的筆記(4)
※ML5-Backpropagation(李宏毅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