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利古代文物珍品展(三)

保利藝術博物館位於北京東四十條的新保利大廈,是國內首家由大型國有企業興辦的博物館。博物館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為宗旨,積極搶救和保護流散在海外的中國珍貴文物。這其中尤以2000年在港拍賣中重金搶救的虎首、牛首和猴首三件銅像贏得國內外的廣泛好評和世人的矚目。該館館藏有兩大特點,一是絕大部分展品為集團從海外搶救而來,第二個特點是相當部分的展品屬於精品、絕品或孤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展覽由青銅器和石刻像兩大部分組成,其中「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珍品陳列」所展出的青銅器精品100餘件,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至唐代(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9世紀),展現了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獨特魅力;「中國古代石刻造像精品陳列」的石刻精品40餘件,通過展示公元5至8世紀的石刻造像,勾勒出巔峰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風采。圖片分三次發完,前兩集為古代青銅器珍品,第三部分為古代石刻造像精品,希望通過圖片能讓朋友們領略中華祖先精湛的鑄造藝術和令人驚嘆的佛造像藝術。

思惟菩薩像 北齊(公元550~557年)表現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面的思惟菩薩像,一直是最優美、也最受喜愛的佛像造像題材之一。但因其姿勢複雜,用圓雕藝術形式表現思惟菩薩像殊為不易。目前所見北朝時期青州造像中,圓雕思惟菩薩像迄今僅發現兩尊,而面前的這一尊藝術水平更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上身裸露,腰系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出思惟禪悟的意境

菩薩立像 北魏晚期至東魏(公元494~550年)這尊菩薩像頭部雕刻精細,面相豐腴適度,長眉細目,直鼻大耳,表情含蓄,特別是長眉彎曲,嘴小而兩嘴角微翹略含笑意,很傳神;整體雕飾也十分講究:菩薩頂梳髮髻,戴冠,上身著右袒偏衫,前襟束於腰帶呈現三波垂懸紋。下穿多褶長裙。雙肩上有圓餅形飾,其下垂兩重流蘇。頸有項圈,串有長穗、明珠及珊瑚等珠飾的瓔珞,從頭後前繞,沿胸前左右下垂。。。為目前所見同一時期菩薩像中最為精彩者之一

菩薩立像 北齊至隋(公元550~617年)這尊圓雕菩薩像曾在毀佛期間被砸毀成九大塊及若干小塊,隨後被深深地掩埋起來。在地下隱藏了千餘年之後,這尊菩薩像得以重光,僅左肩上的圓餅形飾缺失

與同時期其他菩薩像相比,這尊菩薩的雙顴頗顯突出,面容更顯喜慶氣氛。腹部外翻裙腰,束寬頻,寬頻以連珠紋飾邊,並分成若干長方形小格,格內分別雕半雙環連珠、摩尼寶珠、蓮花寶瓶。左臂下垂,小臂曲伸向前,手捏一蓮蕾;右手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前,施無畏印。菩薩通體佩飾十分繁雜而華麗,工藝精美,為中國早期石刻菩薩像中的難得精品

千餘載的風雨,再加上以「三武滅佛」為代表的大規模毀佛運動,使留存至今的北朝佛教造像大都殘損嚴重。即使是青州龍興寺窖藏所出石佛像,大多數均殘斷成若干碎塊,有些僅剩下身軀,甚至是手、腿等局部。這尊佛像的背面也留下了毀佛運動的痕迹~~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其身上有多處修復粘合的痕迹~~

博物館所展出的佛教造像有三分之二來自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的窖藏,幾乎件件精美絕倫

貼金彩繪佛立像 北齊(公元550~577年)這尊通高達118厘米的北齊佛立像,通體未見任何殘損,纖細的雙手依然完好,表面貼金彩繪大部分保留下來,連底座亦原樣保存,堪稱罕見的奇蹟,在目前所見的北朝青州單體佛造像中,此件佛立像當屬保存最為完整者

貼金彩繪佛立像 北齊這尊圓雕佛像,面相圓潤,彎眉細目,嘴角略翹含笑。髮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殘缺,右臂彎肘向前伸,垂手執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貼體,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擺邊緣,衣領和衣紋以貼金與彩繪的方法表現,其中佛像的面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頸、雙手和雙足均貼金,更顯妙相莊嚴,同時也襯托出佛像的秀整清麗

帶背光佛立像 北魏晚期至東魏這尊圓雕佛像的特出性在於背後有長條形的背屏,背屏的兩側有早年切割的痕迹;佛像底部的插榫異常粗大,與佛的體態不甚協調。這一切都表明,它原本是當時流行的帶背屏的一佛二菩薩三尊像,由於某些原因,這尊像的邊緣等部位損壞了,佛教徒便選取主尊佛部分單獨奉祀,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模樣同樣令人稱嘆的是,這尊佛像異常俊美。佛頭後部有雙層蓮瓣形頭光,臉形長圓,彎眉杏眼,直鼻薄唇,面帶神秘的微笑,正向下俯視,令眾生為之景仰。整尊佛像雕刻極為精彩,線條尖利而勁挺,為目前所知北魏及東魏時期佛像中藝術水平最高者之一

菩薩頭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了幾尊唐代砂岩菩薩頭像,最小的殘高56cm,最大的殘高91cm

它們因體形碩大,頗具藝術震撼力

帶頭光菩薩立像 東魏(公元534~550年)這尊圓雕菩薩立像,菩薩頭後帶有一個很大的圓形頭光,頭光上浮雕仰瓣蓮花,顯示出這尊菩薩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薩高。菩薩面容清秀,眉弓舒展,雙目平視,鼻樑隆起,嘴角微翹,頸部微收,呈現出一派慈祥與愉悅的神態。菩薩右手曲肘上舉;左手執一蓮莖狀物。頭戴五尖寶冠,冠尖綴飾明珠。上身著戴披肩天衣,下身穿密褶長裙。穗狀瓔珞於腹前圓環下交叉,再下垂過膝轉向身後。菩薩身姿俊逸,神態生動,服飾華麗而複雜,但不顯絲毫零亂,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贊

武定元年吳易興(興)造彩繪觀世音菩薩像 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此尊觀世音菩薩像為背屏式造像,通高39厘米。底座的背面刻有七十二字發願文,明確標明它是武定元年由佛弟子吳易興為其亡夫杜瑛所造的觀世音像。像正面浮雕的觀世音菩薩立像,面龐豐圓,眼角微微上挑,作俯視狀。背面同樣精彩,見下圖~~

背面用墨繪菩提樹,樹下繪一思惟菩薩像:菩薩坐於藤座上,頭後有圓形頭光,右手肘撐在右腿上,作沉思狀。佛畫墨線間還塗以朱彩,色彩艷麗,技法高超,是罕見的北朝繪畫傑作,足以令中國繪畫史為之改寫(沒拍到背面心有不甘,從網上借用一張補缺)

供養菩薩立像 北齊與宋元以後不同,中國隋唐以前的佛和菩薩像還是超凡脫俗、與人間保持很大距離的神,特別是菩薩,造型多少有些「拘謹」。而這尊漢白玉質菩薩像則與眾不同,姿態活潑優美,令人感到親切。同樣值得讚歎的是,這尊菩薩像的雕刻技藝十分高超,而且還運用了玉器工藝中的「俏色」做法——菩薩的袈裟衣緣等部位保留了原有的粗糙的石皮,以此較好地體現出袈裟的質感,這在石刻佛教造像中更屬罕見的孤例(在博物館時沒看到這尊,還是整理博客時從網上找來借用的)

這些造像,佛寶相莊嚴,菩薩儀態萬千,大都面含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深邃微笑~~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 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這尊造像為已知有準確紀年的、時代最早的青州造像,形製為背屏中間立主尊彌勒佛,主尊兩側為脅侍菩薩,背屏上方雕作捧塔、彈奏箜篌等姿態的伎樂飛天,主尊與脅侍間分別雕翔龍,翔龍口吐蓮莖、蓮蕾,上出蓮台,蓮台之上即立脅侍菩薩

詳細記載此造像緣由的史料和年代,因此使以往學者們關於青州造像約始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的推測提早了10餘年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 中間立主尊彌勒佛的細節,貼金的~~

佛三尊造像 東魏(公元534~550年)主尊立佛位居正中,兩目微張,彎眉細長,雙唇微閉,嘴角微上翹,面含微笑;雙手施無畏、與願印。佛兩側各倒懸一龍,龍嘴銜蓮莖、蓮葉,上托蓮台。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面形方中帶圓,面露微笑,身著長裙,手持法器,立於蓮台之上。更難得一見的是,二脅侍菩薩的裝飾、兩側龍及龍所銜蓮莖、蓮葉等均有明顯差異,寓變化於統一之中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余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

此展共展出了40餘件北朝至唐代(公元5世紀至8世紀)的石刻佛像,勾勒出巔峰期中國佛教藝術的風采。其中公元6世紀至7世紀(北朝時期)山東青州地區雕造的一批佛像,其保存之好,工藝之精,世所罕見


推薦閱讀:

西方古代哲學家簡介(3)
肚兜:藏在中國古代內衣里的針線文化
中國古代最牛的兩位落榜生是誰?
午時三刻大概是現在的幾點?
中國古代有沒有牙醫?

TAG:文物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