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背著原生家庭的包袱在走路

作者:羅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

曾經有一位媽媽憂慮地問:我女兒已經3歲半了,還沒有斷奶怎麼辦?

細聊後發現,「孩子斷奶」的問題不是問題,媽媽自己的問題才是問題。

這位媽媽幼時被寄養在親戚家裡。童年的記憶里沒有母親的樣子,父親也不過是偶爾出現。親密關係到底是什麼樣子,如何與人建立好的親密關係,她沒有概念。與丈夫結婚,只是因為:覺得該生一個孩子了。婚後,她很抵觸與丈夫同房。作為妻子,這麼做當然是說不過去。幸好有孩子。孩子一直吃奶,她就一直要喂,並以此為借口,一直不與丈夫同睡。

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一定會影響到孩子對於兩性關係的扭曲認識。果然,後來媽媽反映,女兒跟爸爸關係不好,總喜歡對爸爸頤指氣使。在學校里,也表現出對男孩子的排斥。

所以,這個案例歸結到底,「一直不斷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媽媽的需要。孩子不過是出於愛的緣故,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媽媽的需求,並給予配合。同樣的,出於認同媽媽的緣故,孩子對於異性表現出了強烈的抵觸情緒。

如果這位媽媽不搞清楚自己的問題,好好解決與丈夫之間存在的困境,那麼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會是孩子。

所以,這位媽媽最需要做的,就是去梳理清楚,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帶給了自己什麼,自己又該怎麼做自我成長。如果可以,找個心理諮詢師是有必要的。

我遇到過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被源自原生家庭的問題所困,並且把原生家庭的問題,又繼續帶到了自己的小家庭里。

通過今天的文章,我最想說的是,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確極深,但人的自我能量同樣很大。弗洛伊德曾經說過:「幼年的行為決定了將來的行為。」但這種說法不是絕對的,因為可人有重新抉擇的能力。不少人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例如:父親是不負責任的「酒鬼」,兒子是以努力成為有責任感的男子的。只要願意努力,探究成長過程中受到的種種影響,去蕪存菁,希望就在,改變就會發生。

下面與大家分享的,是五個很樸素但卻很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都和原生家庭有關。講述或簡單或曲折,但是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觸動了我的內心。其中的一些故事,我還有一些相應的話對他們說。

故事一:我就是典型的中國小孩,生活條件很好,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心理關懷缺失嚴重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到上學,父母就周末看看我,所以我跟他們不是很親,很少有一般人家孩子撒嬌的時候。我的父親對我很嚴格,我做什麼說什麼看到他一對我瞪眼就立馬沉默了,很多時候我也不知我哪裡錯了。

我的母親對我應該是更嚴厲,自己應該做的必須自己做,不做就被涼一邊。一年級的時候我跟同學換本子寫作業,她不問什麼直接撕掉。

我母親很喜歡養花,一回家也不理我先照看花草很久,我曾經生氣把花都給拔了。我大了以後翻出以前的成績單發現我成績很好的,一直名列前茅,不知道為什麼還總是被嚴厲對待,考十名以外就會被罵了,這造成我沒有自信,在班裡默默無聞,可能只有考試成績出來才發現我的存在吧。

我就是典型的中國小孩,生活條件很好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心理關懷缺失嚴重。父母其實是很愛我的但是完全沒有表達,而我現在也是經常給父母買東西但很少有感情交流。

基本上我家是沒有溝通的,一般說起有分歧的事就吵起來了,我與人溝通也是沒有掌握技巧,我現在與他們的溝通也經常是以"吃槍葯"的方式進行的。我的原生家庭給我的缺陷已經開始感染到我現在的家庭,我很怕會影響到我的小孩。我經常提醒自己改變與父母家人的交流方式,可是總不能平心靜氣,可能我心中還是有太多不滿和怨氣?

我想要說的:

故事裡的媽媽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一路走來,始終缺乏父母愛的支持,卻自己成長得頑強。

父母的冷漠,讓她安全感缺失,始終認為自己是不值得愛的。也因此內心有著無奈和憤怒感,因為她始終感受到:父母欠了自己一樣很重要的東西。

可是,正是這種負性的情緒,讓媽媽覺得很累。而且,這些負性的情緒是有破壞性的,不能解決它們,就會影響到自己身邊的人,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想對這位媽媽說的就是:想要孩子幸福,先要讓自己幸福。這麼多年,你其實一直在為自己的父母活著。現在,你需要為自己活,從那些情緒里走出來。

這麼長時間,你一直在按照父母的要求做自己。現在起,不要總想著別人需要你怎麼做。你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不是沒有技巧。只是你每次做得對的時候,沒有掌聲,缺乏來自父母的反饋。所以,你不確定什麼是對的。

那麼,就先不要管那些技巧,從最基本的做起。先學會愛自己,和自己相處,找到內心的篤定。要讓自己內在的那個小孩停止呼喊。你自己安靜下來,變得從容,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都會慢慢發生改變。

可以嘗試給父母寫一封信。父母很多時候意識不到他們對你的傷害,他們並不是故意的。所以,你可以試著敞開心胸,跟他們主動溝通,但不要一開始就有很高期待。好比生病了幾十年,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好的。

你要有自己的生活和空間,完全屬於你自己。比如聽音樂,做做冥想,擁有自己的人際關係。你那麼優秀,一定會有自己的朋友,自己喜歡或擅長做的事,去充實自己的內在。

還可以嘗試和自己的丈夫聊一聊,獲得他的支持。丈夫對妻子的情感支持和呵護,會給妻子巨大的能量,能幫你呵護內在的小孩,慢慢長大。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背負著原生家庭的包袱走路。有包袱沒關係,關鍵是要成長。而有覺醒的當下,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故事二:我幾乎從那會開始就覺得大多數男人都會亂來,把不亂來作為我擇偶的唯一標準

先總結下,我覺得父母對我現在的生活影響非常大。我的年紀越大,體現越明顯。就說在擇偶上,因為我自身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當初我的選擇很多,但是我卻選擇了一個幾乎是最差的,離婚過,沒錢,木納,不愛我。結婚前他很明確說因為結婚而結婚,比我大很多,唯一的優點是看起來很老實,不會拈花惹草。我的父親是一個很帥的男人,也曾經事業不錯,因此總在外,有一天,讀小學3年級的我被母親帶著去找父親,在一套帶鋪面的房子里,出來的除了父親還有另外一個女人。後來就有同學說我父親找女人什麼的,我幾乎從那會開始就覺得大多數男人都會亂來,把不亂來作為我擇偶的唯一標準。

我想要說的:

對女人而言,爸爸將會影響到將來的擇偶。

我也有個朋友,媽媽人高馬大,爸爸很瘦小,但是爸爸卻經常打她媽媽。我的朋友後來找了一個殘疾人。走路很明顯的一腳高,一腳低。她跟自己的父母說,「我不想再像你們一樣過了,這個人雖然不夠優秀,但是他愛我!而你們的結合,根本就是一個錯誤!」她完全就是為了不再找一個爸爸那樣的男人。

故事裡的媽媽也一樣。她不是第一次與我聊天。最開始,她問過我關於孩子容易生病的問題。其實,有一種情況是:一個家庭里埋藏了太多負面情緒的時候,稚嫩的孩子,就會有軀體化反應,即容易生病。所以,為何說「孩子健康成長,首先父母自己要成長」,道理就在這裡。

我深刻感受得到這位媽媽內心裡那些老舊的傷痛。她至今過得並不輕鬆,因為她背著沉重的原生家庭包袱在走路。好在媽媽的講述充分證明,她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一個女人要幸福,一是要經濟獨立,二是要人格獨立。如果僅僅靠著想找一個可靠的男人來保證自己的幸福,這種看起來的「可靠」,是很容易坍塌的。

媽媽要嘗試做自我的疏導,慢慢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怪圈中走出來。父親曾經對自己的影響,已經發生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而改變,應該先從真正接納自己的丈夫開始。

媽媽在講述中,列出的基本都是丈夫的缺點。這說明夫妻之間,還存在著隔閡。媽媽應該嘗試找個時間,敞開心懷誠實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發生了什麼,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的狀態,我需要改變,但是我的改變需要你的幫助,而且這樣對這個家庭,對我們的孩子才會有好處。」

離過婚的男人,肯定也內心有過傷。打破這層隔閡,他會理解你。既然在一起,也有了孩子,那就需要對孩子負責,更要對你們的家庭和你們各自的人生負責。

其實你知道嗎,我也是個有病的小孩。我的父親曾在我的早期生活里大量缺席。我不否認,父親對我有著極大的影響,這甚至是我選擇心理學這條路的一大原因。改天,我會再把這些故事講給你們聽。

不過重要的是,如今這些影響,在往正向的能量轉化。要轉化,我們自己必須要成長。而前提則是,我們得要給自己這個成長的機會。

你行的,對嗎?

下面的故事依然樸素動人。像小小的火苗,尤其在這樣的冬天裡,可以拿來取暖。我就不多說,單純分享。

故事三:都9年了,媽媽捨不得扔,現在還貼在牆壁上

初一學習英語之後,第一件事是給媽媽製作了一張生日卡片,上面是「媽媽,HAPPY BIRTHDAY TO YOU !」還特定用熒光筆畫了個蛋糕。都9年了,媽媽捨不得扔,現在還貼在牆壁上。

故事四:那一刻,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只是我不理解他的方式

父親是很傳統的農民,有著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我要求嚴格,就連我上學讀書也經過很多波折,心底對他是有怨氣的。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的中學當一名中學老師,但由於父親對我的嚴格,我愛上了很寵我卻遠在千里的高中同學,工作4年我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到他鄉當了一名軍嫂。現在自己做母親了,當我選擇順產待產時,爸爸打電話問:老姑娘開始遭罪了嗎?我流淚了,那一刻,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只是我不理解他的方式。

故事五: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從來沒覺得一個人帶寶寶是有多困難的事

我屬於遠嫁,現在不在父母身邊,生了寶寶後自己照顧寶寶。經常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想起小時候的一些事。我記得我發燒時,媽媽在炒菜時,爸爸就會把我帶到另一個房間去玩,說發燒時不能聞油煙味;我記得我生病嘔吐時爸爸媽媽給我拍背、收拾,吐完再遞給我一杯水;我記得我上學後被男生欺負後爸爸去找對方家長談;我記得爸爸媽媽為了我們上學,辛苦地去幹活、飯都是帶的乾糧;我記得我考上保送生帶著被褥回家騙媽媽說我不讀書時,她要立馬帶上我重返學校的堅定表情;我記得我出嫁時父母落下的眼淚......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從來沒覺得一個人帶寶寶是有多困難的事。寶寶九個月了,姥姥姥爺都來看過了,還沒有帶他回去過。明年,帶著寶寶回家!

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很少有被感動的機會。而他們的講述,卻讓我看到了很柔軟的東西,在遠方熠熠閃光。

在家庭系統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可以代代相傳的,指向也始終是向下的。即便會有疼痛,但有些痛,是可以帶著向前走的。要緊的是,我們要學會把疼痛轉化為力量。

父母給了我們愛,我們又學會了去愛我們的孩子。如此,愛就能一直傳遞下去。多好!

本文由靜觀育兒訂閱號授權轉載

作者:羅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


推薦閱讀:

我就想問問跑步或快走到底會不會使小腿變粗?
怎樣利用走路來健身?
管氏走路法
走路能養生,還能「治病」!4個走路法,還不學起來?
走路腳疼別怪鞋,問題出在這3個地方!

TAG:家庭 | 走路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