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斯人已乘黃鶴去,留得《鄉愁》成絕響

九十年音符的連綴,彈撥著人生曼妙的旋律。在「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琴音乍停,人生的樂章戛然而止。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好乾凈」之後,餘韻漸漸在空際飄散,走向邈遠的蒼穹,而老人生命最後的遺迹將隨著浩浩湯湯的長江黃河水飄向茫無涯際的遠方。

余光中的名字進入我的記憶詞典中,源於一首溫婉而略帶憂傷的《鄉愁》詩。因為在青澀的學生時代錯過對該詩的學習,真正接觸這首詩是作為老師的自己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之時。儘管沒有餘老豐富的人生閱歷,但從學生到老師的跨越,平凡的人生,平淡的生活多少也有幾番磨礪與沉潛,所以當引領學生在恰似小夜曲的詩歌意境中徜徉時,從淺近的文字中流淌出來的不僅僅是芳醇的情思,更是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也就是從那時起,三個普通的漢字組成的具有標識性的文化符號深深植根在記憶的深處。至於這份珍藏到底給自己帶來什麼,真的無法找尋到一個恰切的辭彙加以描述。

因為有了符號的引領,所以在平時就多了份關注與牽掛。偶然的契機,外出參加一個活動。也許是機緣巧合,在那次活動中不僅欣賞到余光中先生的精美散文《聽聽那雨聲》的課堂教學,還聆聽了與余老有過密交往的摯友關於余先生寫作、生活和人生追求方面的文化漫談。儘管無緣與先生謀面,但通過優美散文的展讀,加上好友如敘家常般的介紹,一個似曾相識,但輪廓模糊的形象日漸變得清晰。不是高大威武,而是清癯消瘦;不是冷若冰霜不可接近,而是隨和親切,和藹可親。

讀其文,識其人,但文字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有界與無界矛盾的客觀存在為全面了解其人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文如其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文字只能折射人情、人性的某些橫斷面,很難識得全貌。而要認識和了解立體的人,只有藉助文學表現手法中的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實現。對余老的了解和認識,因為主觀和客觀條件的制約,不可能達成心理的預期。(當然,不論對何人的認知,即使窮盡所有可查詢的資料也難達到通透的程度。)不過,通過對碎片化散點式信息的拼合還是可以在人們面前豎起幾面關於余光中先生的鏡子。首先,當然是作為散文家和詩人的余光中。一曲《鄉愁》家喻戶曉,近乎達到「凡有市井處皆能詠余詩」的地步。短小的詩歌,幾個意象的綴連,再擷取生活中的場景,通過鏡頭的長短焦距的變化,似彈奏多聲部的音樂,抑揚轉合間傳遞出來的是濃的化不開的愁緒鄉思。郵票也好,船票也罷,它們僅僅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承載,個中蘊涵則是無以言說的情愫。

詩歌如此,走進先生的散文世界,更是別有洞天。才可以看到的散佈於世的先生關於文學創作論說的信息看,余先生對文學,尤其對散文的創作是有自己的標杆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先生就是用這根標杆度量存世作品的優劣,也同樣用它來規整自己寫作的範式。雖然他所確立的文學,特別是散文評價的標準帶有極強的個性化色彩,但在言辭間流露出的對名家,乃至大師級人物的微詞,還是可以看出先生的膽識和不迷信權威的勇氣。其中對朱自清先生經典散文《荷塘月色》極富餘氏特色的評價就是很好的例證。「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余先生用自己確立的文學創作標準品評別家時,也嚴格按照這個標準進行文學的創作。《聽聽那雨聲》,多麼唯美的名字。當步入散文的世界,置身到先生用文字圍築的氛圍中時,從文辭間溢出的情思似瓊漿般融入血液,浸潤到骨髓。洋洋洒洒的長篇,在進行多鏡頭變換和交疊中,不覺產生「思接千載,視通八極」的邈遠之感。而大量疊詞的運用,更為文章增添了濃郁的情味——起伏跌宕、抑揚頓挫。不需要華麗辭藻的雕飾,文字自然流淌呈現出來的是一位羈旅客無法消釋的心結。

文字的世界是「魔幻」的,因為有時候可以把很多無法言說的東西進行包裝。而這種偽飾價值的彰顯,讓這個世界很多的真實讓人們無法真正地抵達。為了避免掛一漏萬缺憾的發生,要真正走進余先生的世界,我們還得親近作為赤子的余光中。從可查找的資料看,余先生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行走在路上,這種行走,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在海峽兩岸穿行,從自己獨特的方式架起一座情感和精神溝通的橋樑,以消弭因為歷史原因在兩岸人民內心沉澱的起來的壁壘。兩岸一家親,骨肉同胞,血濃於水,正是建立在這個精神高度,一曲《鄉愁》,一篇《聽聽那雨聲》才能夠引起閱讀情感的共鳴,精神的共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四個篇章之後,余先生的「未來」則是「鄉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樑;你去那頭,我來這頭」。個體的生命存在如果實現自我的封閉,永遠只能停留在自我的層面;只有把自我融入到時代的大潮中,自己與國家和民族建立起結實的紐帶,生命的存在才會釋放出更多的熱度和能量。誠然,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沉睡的大地間只要在「鐵籠中有一絲的聲響」,就說明未來還有希望。在時間的推移中,隨著很多人的接續,這種聲音足以撼動山河。余先生的奔波與「吶喊」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中蘊藏的一顆赤子之心卻似春風化雨感染著更多人。

時間的流逝可以帶著很多,但精粹在時間的沉澱中會愈發珍貴。先生帶著遺憾離開他不舍的世界,而他精心架起的橋樑經過後來者的傳續是不斷變得堅固,還是日漸頹圮,不僅僅事關先生能否含笑九泉,還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大計。

東拉西扯不知所云,謹以此文悼念余光中先生!——安徽陳士同
推薦閱讀:

抹不去的鄉愁
「恐歸族」的煩惱也是一種「鄉愁」|鄉愁|恐歸族|春節
隨手拍,陸河|鄉愁
京味,京韻解鄉愁(84)( 洪燭專輯)
一縷鄉愁繞人懷

TAG:鄉愁 | 黃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