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雲曉:教育就是學會選擇
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這位母親在兒子情感萌動時的巧妙引導,其絕招是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也難以想像出來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這位母親看了兒子的日記,發現他與一個女生交往的經歷。大意是對方很優秀,兒子費了好大勁約她一同看了電影,但該說的話卻沒講出來,在自責呢!因為初三畢業就各奔東西了,兒子很失落。
一天晚上,全家在奧林匹克廣場乘涼。看見路上一對對青年男女走過,不時有中學生打扮模樣的三三兩兩。母親裝作不知,「唉,兒子,你們學校有沒有談戀愛的?你看穿校服的那一對,好像就是中學生啊!」
「對,是XX中學的。媽媽,現在中學生談戀愛太普遍了,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兒子,媽媽可告訴你,別犯傻,什麼階段幹什麼階段的活。現在你的任務就是學習。你的媳婦在幼兒園大班呢!」
「什麼?幼兒園大班?」
「對呀,你想啊,幼兒園大班的女孩跟你差8歲,你將來娶媳婦一定要差6——10歲。」
「為什麼?」
「你看你爸比我大三歲,有什麼用?一是遇事不讓著我,二是看上去比我年輕。將來,你就找個差6—10歲的,彼此差距大,有感覺。」
「嘿,媽媽還真有一套理論啊!」
兒子佩服媽媽的高見,但他後來還是有些擔心地說:
「可是要是找晚了,好的女孩都沒有了。」
「忘了媽媽告訴你的婚齡理論了嗎?6—10歲這麼大個空間,到了你想結婚的年齡,至少28—30歲,再往下找20—24歲左右的女孩,還不盡挑優秀的嗎!」
兒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他的早戀傾向,在與母親的婚齡理論探討中得到了矯正,直至到了美國留學的第二年,才正式告訴母親自己有了女朋友,很優秀的女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讓我對這位母親刮目相看,我相信她的一系列故事寫出來是有價值的,而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教孩子學會選擇。其實,教孩子學會選擇的前提,是父母首先要學會選擇。比如,你是選擇耐心還是選擇急躁?你是選擇信任還是選擇懷疑?你是選擇尊重還是選擇專制?顯然,這是不同兒童觀和教育觀的選擇,也是不同效果的選擇。
在子女青春期到來的時候,往往父母們沒有心理準備,在父母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許多青春期的叛逆,就是父母引導不及時或是不利,才使叛逆加劇。叛逆就是「越不……越要」「越要……越不」。你父母越不讓做的事,我越要做;你父母越讓做的事,我越不做。這位母親有了如此清醒的認識之後,她選擇了幽默和智慧,用完全超出常人想像的視角,把孩子引向無限遼闊的遠方。
如果按照教育學理論來衡量,這本書或許有許多不規範的地方,但我覺得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而私人教育如同私房菜一樣獨特而豐富,品嘗起來更有滋味。
縱觀全書,我依然認為精髓在於教孩子學會選擇。為了幫助父母們掌握選擇的教育藝術,我願意與大家來仔細分享作者寫的一個案例:
初一的時候,有一天兒子回來告訴媽媽:「能不能跟老師說說,給我重新換同桌,今天我新換的同桌,太煩人了!」
「怎麼煩人了?」
「又胖,又愛講話,學習也沒有我好!」
「噢。」
原來,擔任兒子首任班主任的程老師,是大連市優秀班主任,非常注重素質教育。看到許多父母要求為子女安排愛學習的同桌,都希望坐在前面,就設計了一套非常公平的座位排序法,每個人都有坐在前面的機會,而且同桌也不是固定的。這不,上周兒子還與班裡學習很好的一位女生同桌,這周就換成一個胖男生了。
媽媽該怎麼辦呢?她來了一場頭腦風暴:我該跟兒子說什麼?
A、「就你多事,跟誰坐不一樣,就看你自己學不學了。」
B、「怎麼,喜歡女孩?換個男同桌就不滿意了?」
C、「我不認識你們老師,也沒有後門,辦不了!」
D、「你認為你該跟誰坐?」
A 結果:孩子失落,問題得不到解決,表面不說,心裡不悅。
B結果:這是個「禁區」,孩子受到冒犯,會與父母衝突,矛盾會升級。
C結果:問題根源沒有解決,孩子沒有指望。
D結果:通過疏導對話,達到教育目的。
這位媽媽選擇了D。
為了摸清底數,她問兒子:「那你不跟他同桌,希望跟誰在一起呢?」
「跟誰都行,就是不跟他!」
「一定要換成原來的同桌嗎?」
「不用,只要學習比我好就行。」
看到媽媽答應了,兒子認為有指望,心情愉快地做作業去了。
媽媽一邊做飯,一邊想著對策。要說去找老師,對她是件非常簡單的事。這個要求也不過分,更何況她在兒子這個學校有很好的資源:一位小學同學在做副校長;班主任程老師就住在他們家樓上。但她很清楚,換同桌這件事是萬萬做不得的。她理解人生要有許多溝溝坎坎,哪能遇見了就繞呢?總得直面人生嘛!
吃完晚飯,媽媽看兒子心情還好,就說:
「你讓我跟老師說換位,總得找理由啊!胖和學習不好都不是理由。」
「那什麼是理由啊?」
「這樣吧,一周時間,你找出他的5個缺點和5個優點,讓媽媽與老師溝通好有內容和理由。」
「噢!他儘是缺點,沒有優點!」
「試試,找找看吧!」母子倆就這麼約定了。
第一天晚上,媽媽主動問兒子:「找到同桌的優缺點了嗎?」
「沒找到優點,缺點找到了。」
兒子一連說出同桌3個缺點。媽媽不動聲色地問:
「優點呢?」
「沒發現。」
「好吧,媽媽知道了,明天再說吧!」
第二天,依然是老一套。
第三天,兒子主動跟媽媽說:「我今天還真發現了他的一個優點,他數學作業做得比我快。」
又過了一天,他又告訴媽媽說:「媽媽,我還發現他願意幫助同學,別人問他題,他自己還沒寫完也不嫌煩!我可做不到!」
……
星期天,媽媽認認真真地抽了點時間,跟兒子探討換同桌的事兒。媽媽說:「媽媽答應你下周去學校找老師換同桌,你是什麼意見?5個優點和5個缺點找好了嗎?」
「媽媽,我又不想換同桌了 。」
「咦?為什麼?」
「我覺得他挺好的。」
看到兒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能夠發現對方的優點,而且能親自收回自己的無理要求,媽媽很欣慰。她對兒子說:
「謝謝你沒給媽媽出難題呀!你想,媽媽是搞教育的,該怎麼張嘴去跟老師說啊?都想要比自己好的同桌,老師怎麼去安排呢?連你都要比你學習更好的人當同桌,這個班的學習成績怎麼上來?同學互助怎麼開展?豈不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嗎?班級集體成績上不來了啊!」
「噢,我懂了。」
「還有,人與人之間是靠相處才能相互了解和欣賞,你要是沒有這一周的進一步接觸,是不是在班級里少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個對立面呢?」
「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
後來,兒子與他的胖同桌成了好朋友。
毫無疑問,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的發展。我之所以反覆強調選擇的價值,就是因為選擇與發展幾乎是同義語,選擇好就會發展好,選擇不好發展就會不好。請注意,這裡的好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是對,選擇對了方向自然容易成功;第二層次是好,選擇的過程變為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說,教孩子學會選擇的意義在於,不僅僅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要學會選擇學會成長,這便是智慧的教育。
推薦閱讀:
※現在壓力這麼大,生孩子意義何在?
※家庭教育革命:登陸人工智慧時代( 7):高質量的思考
※職場一定要能給領導點顏色看看
※如何培養兒童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快速背單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