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垃圾食品需要觀念的更新

張田勘

近日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研究報告稱,哈佛、劍橋等學校的聯合研究組在1990至2010年間,對197個國家進行325次飲食調查,比較了這些地方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蔬果、五穀、魚及高纖維食物等被定義為健康食物,而不健康食物指紅肉、含糖飲料、高膽固醇及高鹽食物等。結果發現,美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等發達國家的人雖然較多進食健康食物,但垃圾食物攝取量卻數一數二。中國人和印度人的飲食質量下滑最嚴重,垃圾食物消耗量直追西方國家。

從得分上看,中國人的健康食物得分在各國中最低,而且20年來的變化也顯示分數下降最多,從1990年的34.2下降為29.9。中國人的飲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越來越好,但是離會吃和吃得健康則越來越遠,中國正在朝著胖子之國大步前進。

根據《柳葉刀》的這份報告,似乎中國人的「食商」最為低下,甚至不知道怎樣避免垃圾食品。然而,報告也指出,喜愛垃圾食品並非中國人的專利,而是全球人的一個共性。這就涉及,如何避免垃圾食品。

按照傳統思維,避免垃圾食品的做法就是遠離或拋棄垃圾食品。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中國垃圾食品有10大類,油炸類食品、腌制類食品、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火腿等)、餅乾類食品(不包括低溫烘烤和全麥餅乾)、汽水可樂類飲料、方便類食品(主要指速食麵和膨化食品)、罐頭類食品(包括魚肉類和水果類)、話梅蜜餞果脯類食品、冷凍甜品類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燒烤類食品。

如果想要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簡單的做法就是不吃,至少要少吃這些垃圾食品。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避開這些垃圾食品,原因不僅在於這些食品的確吸引人,也在於一些人因工作和生活環境不同,必須在外面就餐,做不到吃更健康的食品。不過,真正要做到避免垃圾食品,就需要食品消費觀念。

最大的觀念改變是,世界上沒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按照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瑞士藥物學家帕拉薩爾蘇斯的說法,只有劑量能決定一種物質是否有毒。對食物而言也是如此,只有數量才能決定一種食物是否為垃圾食物。紅肉、含糖飲料、高膽固醇及高鹽食物等固然可以稱為不健康食物,但只要數量有限,就不會危及人的健康。因此,與其說一些食品為垃圾食品,不如說消費這些食物時沒有對食物進行巧妙搭配。

讓食物巧妙搭配其實就是在進食健康食物,這方面,中國衛生計生委、中國營養學會早就為中國人提供了膳食指南。最新一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1修訂版)的核心也在於為公眾指明飲食搭配的膳食寶塔原則,也即各類食物的攝食比例。

這個膳食寶塔的第一層(底層)是穀類薯類及雜豆,即主食,每人每天應攝食250-400g(半斤到八兩)。膳食寶塔的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的蔬菜攝取量應為300-500g(6兩到1斤),水果攝取量應為200-400g(4兩到8兩)。膳食寶塔的第三層是畜禽肉類、魚蝦類和蛋類,每人每天的攝取量分別應為50-75g(1-1.5兩)、75-100g(1.5-2兩)和25-50g(0.5-1兩)。

膳食寶塔的第四層是奶類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奶類及奶製品每人每天應攝取300g(6兩)、大豆及堅果每人每天應攝取30-50g(0.6-1兩)。膳食寶塔的第五層是烹調油和鹽,烹調油每人每天25-30g(0.5-0.6兩),鹽每人每天6g(0.12兩)。

顯然,膳食寶塔的的塔尖是第五層,依次到塔底是第一層,即穀類薯類及雜豆等主食。但是,在生活中,一些人難以做到按這樣的比例來攝取食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國人做不到每天攝入6克鹽,25-30克油。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居民每天攝入烹調油42克,遠高於推薦量。此外,中國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是12克,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4倍。

因此,中國人的超重和肥胖並非是垃圾食品造成的,而是膳食不平衡造成的。換一種方法來看待膳食平衡,就要牢記: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如飲酒應適量;吃新鮮衛生的食物。

所以,避免垃圾食品不是不碰垃圾食品,而是要合理和平衡膳食。

推薦閱讀:

英國使團評「康乾盛世」:遍地貧困,扔垃圾都有人搶,士兵像乞丐
取悅男人的教條統統扔進垃圾箱
垃圾堆上的那群人(二)
姥姥帶倆外孫垃圾堆扒食一袋爛菜葉就是晚飯的菜

TAG:食品 | 垃圾食品 | 垃圾 | 觀念 | 避免 | 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