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鮮為人知的平墳運動 YS

  以孝道為核心,圍繞墳墓發生的種種有關仁愛、忠義等價值觀念和喪葬、祭祀等禮儀體系,有效解決了生死焦慮問題,賦予短暫生命以永恆的意義,成為中國人最樸素、最廣泛、最悠久的天然信仰,是一種「不是宗教的宗教」,也是一種具有強韌生命力並高於明文法典的自然法和習慣法,更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和動力。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現實和政治的需要,發生過兩次較大規模的平墳運動,一次是大躍進時期,一次是學大寨時期。而這些都是與當時的殯葬改革密切相關。可以說成規模的平墳運動實乃濫觴於此,也不過是幾十年的事。【往期回顧】

BRIEF 1「思想解放,鬼神退位」:由謹慎到激進

1950年代的平墳運動

BRIEF 2「平墳開荒,向鬼要糧」:向墳墓進軍

「農業學大寨」與平墳運動

BRIEF 3 「運動」之下 難有完墳

受到特殊保護的墳墓為何也被挖

BRIEF 1 「思想解放,鬼神退位」:由謹慎到激進1950年代的平墳運動

  大躍進開始後,各地為了追求虛浮「高產衛星」,一方面提倡密植,一方面開始發動「平墳運動」,將所有墳墓平掉,擴大耕地面積,也為大規模的機耕作業作準備,口號是「實行土地大平整,保證農業再高產」。

建國初期對墳墓的態度尚不激進

  新中國建立初期即開始實施殯葬改革。那時,即使像周作人這樣的傳統文人,也支持殯葬改革,他於1950年1月發表《墳地的改革》一文,說:「現在的問題是為求生產,土地很是重要,怎樣能夠還土地於活人,不要讓死人老是損人不利己的佔領著」。他還支持政府介入到喪葬改革中,他於1951年6月又發文《婚喪的改革》,說:「政府可以不管結婚儀式繁簡如何,但對於喪葬似乎不可不管一下,否則在禮教與道德的壓制下,沒有人能變動得它一點。」

  1953年8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於進行建築工程需佔用墳地,發現古墓以及嚴格取締結夥掘墳的規定》。命令指出:各級機關進行建築工程需要佔用墳地者,對烈士墳墓,必須會同當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妥為遷移,不得擅自處理。對一般墳墓,應請當地人民政府公告並同時登報在一定期間內(至少一個月)令墳主前來協商遷移,由佔用墳地機關酌給遷移補助費,如逾期無人前來接洽,亦應由佔用墳地機關會同當地人民政府移墓,不得任意乎毀墳墓,拋棄屍骨。

  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92次政務會議通過《關於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其中:第十條規定:凡因徵用土地而須遷移墳墓者,必須事先通知墳主遷移,發給適當的遷葬費用,並應照顧當地的風俗習慣妥善處理。墳墓無主者應由用地單位代遷。對無地遷葬者應協助找地遷葬。對烈士的墳墓更應妥善遷移,並應通知當地縣(市)人民政府。」(來源:《殯葬改革大事記》,青海民政信息網)

平墳成為「運動」最早出現在大躍進時期

  中國人歷來崇拜祖先,所以連帶對祖先棲息之所,陵墓也充滿了敬畏之心。「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對於一個家庭來講,「祀」亦有同重要的地位。「祀」除了日常和節日、祭日的祭拜外,也包括對祖先陵墓的清掃和修葺。

  就算是沒有財力的尋常人家,也要經常性地在先人墳頭添些土,拔拔草。這除了表示對先人的懷念之外,人們還大多相信,祖先陵寢的安好與否,關係著後人的禍福。也正是如此,人們總是努力地保障自家先人陵墓不受破壞。

  相應地,「扒墳頭」,就被視作是最缺德的行為之一。只有那些心中有深仇大恨,一心想置對方於死地的死對頭,才會去掘人家的墳墓。比如崇禎皇帝與李自成,為了爭奪江山,而相互挖了對方的祖墳。

  而平墳變為由政府出面號召、組織,成為規模浩大的運動,恐怕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新生事物。最早應該是在大躍進期間。1958年,為了配合農業大躍進,增加耕地面積,掀起了全國範圍的平墳之風,平掉墳墓無數。【詳細】

當時一些地方的平墳是為了求財

  有網友回憶說,小時候陪爺爺去上墳,每次爺爺都是大概估摸一個位置——那地方是平地一塊,沒有墳頭——進行祭拜。村裡人家家都是如此,因為全村的墳頭,據老人們說,在大躍進的時候早就平了。

  更有甚者,當時一些地方的平墳是為了求財。據中央黨校馬龍虎博士的研究披露:1959年,山東壽張大刮「共產風」,為了擴大社有經濟,強迫社員投資,扒墳墓、拆房子、變賣傢具等現象到處出現,搞得一塌糊塗。

  西湖公社提出,大挖地下財,開展扒墳運動,並印發了日進度表。公社黨委書記親自挂帥搞點,召開現場會,全社共扒墳1149個。西王營村王某的祖母死去不到一個月,就被扒出來,將棺材賣掉,屍體被豬吃了,影響很壞。有的群眾說:「一陣風把死人也吹翻身了」,有的說:「這是老社員投資,死材變活財」。【詳細】

BRIEF 2 「平墳開荒,向鬼要糧」:向墳墓進軍「農業學大寨」與平墳運動

  「農業學大寨」不是偶然的。從當時全國的形勢看,農業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遭到了嚴重的挫折。毛澤東一貫認為自力更生是立國之本,很自然地認為大寨的事迹符合他的思想,真實地反映了廣大農民要求擺脫貧困的強烈願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巨大力量。因此他決定在全國農村提倡大寨精神。由此,一些地方也開始挖墳造田,「平墳開荒,向鬼要糧」。

學大寨運動:燒山頭平墳頭

  農村開始集體化後,政府開始鼓勵以火葬代替土葬,當時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宣傳土葬是封建迷信,甚至連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黃炎培都帶頭申請先平自己家的墳。1964年全國學大寨運動,掀起了燒山頭平墳頭的高潮,向自然進軍,向墳墓進軍。

  從1964年毛澤東提出「農業學大寨」這一號召開始,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止,農業學大寨運動前後經歷了近15年。「農業學大寨」是毛澤東晚年對全國農村發出的號召,是建國以來我國農村歷時最長的一次運動。(來源:《黨的文獻》1994年第6期)

周恩來家祖墳直到學大寨運動後才被平掉

  在全國大張旗鼓宣傳「平墳開荒,向鬼要糧」、「人換思想地換裝」的運動形勢下,周恩來的淮安老家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於是周的祖墳如何處理成為當地政府頭疼的事。

  1958年6月29日,周恩來寫信給當時的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轉淮安縣委,有關祖墳的內容是:「還有,我家有一點墳地,落在何方,我已經記不得了。如淮安提倡平墳,有人認出,請即採用深葬法了之,不必再徵求我的意見。我先函告為證。」但當地政府並沒有平掉周家祖墳。直到1964年當局發動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各地在「人定勝天,改造大自然」的口號聲中到處圍湖造田,燒山開地,而又一波平墳運動也隨之興起。

  1965年,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同弟弟周恩壽商議平墳一事。因為擔心鄉親們想不通不肯平墳,於是決定派一位親屬前去做工作並督辦此事。周恩壽自告奮勇,極願前往。但是周恩來沒有同意,他說:「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來的弟弟……你回去後,省里、縣裡都要接待你,既影響人家工作,又造成浪費。」見弟弟沒有異議,周恩來便說:「還是等在西安的爾萃回去辦吧,他母親在淮安,是探家,不會驚動地方領導。」1965年春節前,周爾萃回鄉探親,周恩來將這個任務鄭重地交給他,並明確交代:棺木要就地下沉一米以下,做到不影響機耕。

  周爾萃回到淮安後,首先將周恩來的意見轉告給了哥哥周爾輝和嫂嫂孫桂雲,然後又向淮安縣委作了彙報。農曆除夕,周爾萃、孫桂雲以及30多位當地生產隊的農民,來到周恩來祖塋地,平掉了墳頭,深埋了棺木。【詳細】

文革後學大寨與階級鬥爭相結合 墓碑被視為「四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指導下,把農業學大寨運動引導到「大批資本主義、大批修正主義、大幹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突出宣傳大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經驗,並在全國各地、各行業推廣,大寨於是成為一個被用來整人的政治工具。

  「文革」中出現的理論混亂現象,極「左」口號,以及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在學大寨運動中表現出來。例如:「大批修正主義,大批資本主義,大幹社會主義」,「堵不住資本主義的路,邁不開社會主義的步」,「只要方向對頭,不怕政策過頭」等等風靡一時。全國各地到大寨參觀、學習的人如潮水一般。(來源:《黨的文獻》1994年第6期)

  到了「文革」時期,甚至墓碑都因為屬於「四舊」而被破除。那個年代的鄉民(當時被稱為「人民公社社員」)死了,一般沒有名字,就一個土堆,分散在「農業學大寨」的土地上,非常簡陋,簡直不像一個誕生過孔子的民族,看不出一點「慎終追遠」的想法。【詳細】

「運動」之下 難有完墳 受到特殊保護的墳墓為何也被挖

   從大躍進到學大寨,這幾波「平墳運動」理由多半是「政治」。這方面的知識由於很少被提及,差不多失傳了。

千年古墓被挖 文物被賤賣作為集體收入

  據史料記載,在1958年與1964年的平墳運動中,尚要求有條件地保護「烈士陵墓」以及「有歷史價值或文物價值的墳墓」。儘管這些規定並沒有被各地嚴格執行,許多千年古墓甚至都被挖,珍貴的文物則以普通金銀價格賣到銀行作為集體財產收入,但是,仍有一些墓葬留了下來。

  然而,到了文革,即使是這些極少數留下來的文物性質的古墓或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墓葬仍然遭到了衝擊,像孔墓、岳墳均受波及,而一些反動人物如袁世凱等等人物,墓不但被挖,甚至其屍骨仍被批鬥遊街。

李鴻章、康有為等墓也難逃厄運

  事實上,平墳還充滿了政治意味,殃及了一些歷史名人。比如像李鴻章這樣名聲不好的人,自然無法逃過此劫。1958年,他的墳墓被當地農民挖開。當時他的屍體還基本完好,對於這樣的「漢奸賣國賊」,豈容他有全屍,於是他的屍體被套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示眾,直至屍骨無存。

  就連被毛澤東高度肯定的康有為,也難逃此厄運。1966年,青島紅衛兵小將掘開了康有為墓,然後把他的頭骨綁在木棒上,遊街示眾,一路高呼「打倒中國保皇派的祖師」。其他晚清重臣張之洞、劉銘傳等人,也都有相同的遭遇。

  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也敘述了「文革」當中掘墓鞭屍的情形:紅衛兵在班主任帶領下,尋找白鹿原最大的孔老二的活靶子朱先生的墓地,他們打算挖墓刨根鞭撻死屍。生產隊長滿口答應,心裡謀算著挖出墓磚來正好可以箍砌水井。但整個墓道里卻只搜出一塊經過燒制和打磨的磚頭,兩面都刻著字,「一面上刻著六個字:天作孽猶可違。另一面也是刻著六個字:人作孽不可活。」【詳細】

平墳多半關乎「政治」

  歷史上這兩次「平墳運動」不僅違背了「國不以利為利,不以義為義」的治國古訓和「封墳護墓」的優良政治傳統,而且必將把圍繞墳墓發生的價值觀念和禮儀體系一網打盡、連根拔起,從而給本已十分虛弱的中國文化帶來傷害。

  建墳是文化,挖墳也是文化。歷史上,很多「幹部」的墳墓確實也被挖了,否則,現在的地面到處都是大幹部和名人的墳墓。就說封建社會「最大的幹部」皇帝吧,如果他們的墓都沒被後人毀掉,那今天將會為中國的旅遊產值作多大貢獻。但它們大多不在了,今天能夠賣個好價錢的帝王,遠近的都已經很少了。

  從大躍進到學大寨,這幾波「平墳運動」理由多半是「政治」。這方面的知識由於很少被提及,差不多失傳了。有網友還記得小時候看到大人們把祖墳挖開,把殘留的白骨和陪葬拋出來,取出石頭來,做了兩件事:一,建牛圈和豬圈,二,砌毛主席語錄碑。【詳細】

推薦閱讀:

美國建國史話 (9):法國和印第安之戰
建國後出土九大金縷玉衣之四:江都王、中山孝王
馬來西亞的華人政治】許德發: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周年的再思考
從建國到現在
徐建國:辨析國家負債

TAG:運動 | 為人 | 建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