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在美國送禮的「遭遇」

我在美國送禮的「遭遇」

文 / 周大偉

更多文章>>

在美國,學生家長也從來不會請老師吃飯。其實,老師是否可以接受家長宴請,似乎沒有明確的條例。老師們並不知道接受家長宴請後,是否會受到處罰,因為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在那樣一種大的環境里,人們大都對道德習俗有一種不成文的默契,而無需法律的硬性規定。

記得十多年前,在我居住的美國小城市裡,一位當地郵局的郵遞員為了幫助我尋找一個地址填寫有誤的海外郵寄包裹,費了不少周折,我和家人總感到有些過意不去。後來這位郵遞員被調往同一個郵局的其他社區工作,我們還一直很想念他。為了感謝這位郵局職員,在一個聖誕節來臨之前,我特意準備了一份普通的中國工藝禮品,托他的同事轉交給他,藉此向他表達謝意。

但是,第二天,這份禮物就被這位郵遞員用快遞方式寄還給我。在禮物的包裝紙上,他特意用英文寫了一段話:「DearMr.Zhou,ThankyouforyourGenerosity.However,itisnotproperformetoacceptgiftfromcostomers.ButIdoappreciateyourkindthought.」(親愛的周先生,謝謝你的慷慨厚意。不過,對我來說,接受客戶的禮品是不合適的。但是,我還是要感激你的好意。)看到這行字,我真的很愧疚。禮物沒有送出,反而還讓人家倒貼了十幾美元的快遞費。大家都知道,郵遞員在美國只屬於工薪階層,工作辛苦但收入並不高。

美國社會其實並不是像有些人常說的那樣,完全是人情冷漠的商業社會。慶生過節期間,送禮在美國也十分流行。不過,對於政府僱員們收受禮品,則有嚴格的法律限制。比如,在美國郵局工作的郵遞員屬於聯邦政府所僱用的職員,按照聯邦政府僱用人員道德操守所作出的不能收受禮物的規定,郵遞員接受民眾禮物不僅被禁止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所以美國郵政總署告誡民眾,對郵遞員辛苦工作表達感激最好的方式是寫封感謝信,而不是禮物。

在美國的學校里,美國學生和家長不需要給教師送禮,更不用交納任何「輔導費」或「贊助費」。相反,教師們卻常常掏自己的腰包給學生買禮物。我記得,我兒子在上中小學時,老師為了鼓勵他取得好成績或者獎勵他學期內表現有進步,經常會向他贈送自動鉛筆等學慣用品,有時也會送小汽車玩具、巧克力糖果等等。學校里有時舉行年級聚會,會上用抽獎方式讓每班一名學生得到獎品。五花八門的獎品除了由學校統一購買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教師們捐贈的,如電影票、餐館或百貨店的禮品卡、T恤衫等。

在美國,學生家長也從來不會請老師吃飯。其實,老師是否可以接受家長宴請,似乎沒有明確的條例。老師們並不知道接受家長宴請後,是否會受到處罰,因為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在那樣一種大的環境里,人們大都對道德習俗有一種不成文的默契,而無需法律的硬性規定。這種默契的作用在於,當所有的人都不這樣做,而當你去這樣做的時候,一個正常的當事人會為此感到羞愧和尷尬。如同一個不太注意公德的人,當他來到一個大家都不隨地亂扔香蕉皮的環境里,他吃完香蕉後怎麼辦呢?通常也只好把香蕉皮拿在手裡走幾分鐘的路,然後乖乖地把它扔在垃圾箱內。

我有時在想,從不敢違規到不願違規,從視違規為畏途到視違規為恥辱,這種不成文的道德默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法律強制規定當然是有效率的,但是往往是規定得越多、越具體,恰恰說明社會上的此類問題一定越複雜、越多。在我們中國,需要多久才能讓人們形成這樣的默契呢?顯然,這需要隨著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和積累,才能逐步達到這一目標。我們經常說,人活得要有尊嚴。但這種尊嚴並不僅僅是要求政府善待民眾,也包括民眾善待彼此以及每個個體自己善待自己。

我當年在國內上大學時,在班裡擔任過班幹部。記得大學最後一個學年開學時,有一個同班同學千里迢迢從家鄉帶來幾瓶香油送給我和其他幾位班幹部。我知道這位同學送給我這瓶香油的目的———或為了早日入黨,或為了一份優質的畢業鑒定。我至今都忘不了這位同學當時在我面前面紅耳赤、手足無措的尷尬表情,這是一種完全喪失自身尊嚴的表情。從大學畢業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見到過這位同學。每當我後來想起這件事,就有點痛恨中國學校里的班幹部制度,這種將官場行政生態在校園內加以複製的方式,嚴重扭曲了學生之間單純和公平的人際關係,實在有很多弊端。

請客吃飯、送些小禮是人之常情。人間生活,千姿百態,恐怕每個人都會挾裹其中。然而,一個廉潔的政府則必須對公務員接受禮物作出嚴格的限制。如果因為它們是「人之常情」而不能防微杜漸,久而久之,嚴防腐敗的閘門就會被蛀蟲損毀,最終演變成受賄、謀私的官場常態。如果事態發展到這種地步,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理所當然地發生了。

去年,一個有關【漢語十級考試】的手機笑話段子在人群中不脛而走,這個段子講的是一個叫「小明」(中國語文教學裡常用的著名主人公)的年輕人給領導送禮時的對話:領導:你這是什麼意思?小明:沒什麼意思。只是意思意思。領導:你這就不夠意思了。小明:小意思,只是一點兒小意思。領導:你這人可真有意思。小明:其實也沒有別的意思。領導: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此考題設問:以上「意思」分別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道題目,估計足夠那些學漢語的老外們學一輩子。後來,有人又馬尾續貂地編了這個段子的「後傳」:一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中國青年走進一家美國公司總部,用很不流利的英語對總經理說:「我想應聘成為你們的技術顧問,聽說你們在研發中文識別軟體的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我能幫你們列舉出所有漢語里關於語意模糊、雙關等情況。」總經理不屑地說:「年輕人,我憑什麼相信你?」中國青年扶了扶眼鏡說:「我叫小明。」

(摘自《法治周末》)

推薦閱讀:

美國大街驚現「共享步槍」,美國槍支法律是有多奇葩?|輕武專欄
美國導彈轟炸敘利亞背後有何真相?
在內布拉斯加的大海上乘風破浪——美國州份獨特的勛位制度
美國有哪些美景?
黃西在美國記者年會上的脫口秀

TAG:美國 | 送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