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文學常識必背|中外舞蹈名家名作
趙飛燕
漢成帝皇后,原名宜主,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相傳趙飛燕可做『掌上舞」。漢成帝特地為她打造了一個水晶盤子,讓宮中侍從用手托著,供趙飛燕獻舞。
楊玉環
即楊貴妃。史書記載她「善歌舞,通音律」,會表演《胡旋舞》,更擅長表演唐明皇所作的《霓裳羽衣舞》,詩人白居易用「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來」來描述楊玉環跳這段舞蹈留給他的印象。
公孫大娘
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蹈家,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詩聖杜甫在少年時代也曾觀看過公孫大娘之拜,並作《劍器行》,寫盡當年公孫劍器之盛: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吳曉邦
中國現代舞蹈奠基人,與戴愛蓮並稱「男吳女戴」。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校,並撰寫了我國現代第一部舞蹈理論專著《新舞蹈藝術概論》。其作品有舞蹈《生產大合唱》、《思凡》,歌舞劇《春的消息》,舞劇《寶塔牌坊》等。
戴愛蓮
中國當代舞蹈藝術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藝術家、舞蹈教育家。被譽為「中國舞蹈之母」。她是第一個將民族舞蹈搬上舞台,也是第一個將芭蕾舞介紹到中國來的人。其創作的群舞《荷花舞》和雙人舞《飛天》在國際比賽中先後獲獎,被譽為「典型的東方藝術」。
崔美善
中國舞蹈演員。朝鮮族。她的舞姿舒展、典雅,熱情而不失含蓄。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她領舞的《孔雀舞》獲金質獎。
賈作光
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編導藝術家,蒙族舞蹈奠基人,北京舞蹈學院創建人,有「東方舞神」之譽。他表演的《鄂爾多斯舞》和《擠奶員舞》先後在第五、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金質獎和銅質獎。其他作品還有《牧馬舞》、《鄂倫春舞》、《馬刀舞》和《牧民的喜悅》等。
陳愛蓮
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1959年,她因主演中國第一部芭蕾舞與中國舞蹈相結合的舞劇《魚美人》而一舉成名,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舞蹈家之一。她的舞蹈動作輕盈流暢,技巧性強,長於中國古典舞、民間拜等多種風格的舞蹈。代表作品有獨舞《霓裳羽衣舞》、《春江花月夜》,雙人舞《弓舞》、《蛇舞》,舞劇《文成公主》等。1997年再度演出了大型民族舞劇《紅樓夢》,被稱為「東方舞蹈女神」。
刀美蘭
傣族人,著名舞蹈家。1957年刀美蘭在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會演中扮演「孔雀公主」獲獎。1980年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中表演的傣族獨舞《水》、《金孔雀》獲優秀表演獎。1982年由刀美蘭主創並表演的「刀美蘭獨舞晚會」受到國內外專家和廣大觀眾的高度評價。
白淑湘
中國著名女芭蕾演員,現代舞蹈教育家。在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瓊花的形象。在《海俠》、《吉賽爾》、《巴黎聖母院》、《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希爾薇婭》等10多部古典芭蕾劇目中,她都曾擔任過主要角色。她的表演感情真摯、動作準確規範,風格明快。1980年在菲律賓國際芭蕾舞節上,她與其他中國演員合作,共同獲得集體表演一等獎;同年,被特邀參加第一屆全國
舞蹈比賽,表演《天鵝之死》,獲優秀表演獎。白淑湘現任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等。
楊麗萍
雲南洱源白族人,生於1958年。1971年從村寨進入西雙版納州歌舞團。1980年後調人中央民族歌舞團。以「孔雀舞」聞名,被譽為繼毛相、刀美蘭之後的「中國第二代孔雀王」,是國內第一個舉辦個人舞蹈晚會的青年舞蹈家。1986年她創作並表演了獨舞《雀之靈》,一舉成名。多才多藝的她還自編自導自演了電影《太陽鳥》,並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榮獲評委會大獎。
林懷民
舞蹈創作家。台灣嘉義縣人。現任台灣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1973年創辦「雲門舞集」,這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也是所有華語社會的第一個現代舞團。
雙人舞《飛天》
編導:戴愛蓮,1954隼中央歌舞團首演,首演者:資華筠、徐傑。獲得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銅獎。該舞是我國第一部根據敦煌畫中香音女神「飛天」的形象創作的舞蹈作品,編導繼承、發展了我國傳統舞蹈中長綢舞的技法,以凝練的舞蹈語彙、抒情浪漫的手法,神形兼備地將「飛天」的形象再現於舞台上。
舞劇《絲路花雨》
編導:劉少雄、張強、朱江、許琪、晏建中,1979年由甘肅省歌舞團首演,主演:賀燕雲、張麗、傅春英等。1994年獲得「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獎。作品以唐朝絲綢之路發生的逸事為主線,是一首禮讚中外人民友誼的優美詩篇,也是一幅中國人民創造的絢麗的歷史畫卷,舞蹈體現了敦煌特有的「s」形曲線運動規律,把靜止的姿勢和與其風格統一的動作過程結合起來,特別是「反彈琵琶伎樂天」的造型和與之相應的一段獨舞,讓觀眾耳目一新。
獨舞《水》
編導:楊桂珍,1980年首演,演員:刀美蘭。舞蹈以美麗的西雙版納為背景,烘托出生活在河谷平壩上的傣家人怡然自得和如詩畫般的田園風情。作品用舞蹈語言詮釋了傣家少女悠然自得、端莊美麗的儀態,並以傣家傳統的「彼美如象」的審美觀表現了傣家民族舞蹈「三道彎」與「一邊順」的舞姿形象。
獨舞《雀之靈》
編導:楊麗萍,1986年中央民族歌舞團首演,演員:楊麗萍。1986年獲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編導表演一等獎,1994年獲得「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獎。舞蹈以傣家民族民間舞蹈為基本素材,從孔雀的基本形象人手,以形求神,不僅使孔雀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示給觀眾,而且創造出一個精靈般的、高潔的生命意象。
獨舞《秦俑魂》
編導:陳維亞,1997年北京舞蹈學院首演,首演演員:黃豆豆。獲得第五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表演一等獎。《秦俑魂》的舞蹈創作是根據男子四人舞《秦王點兵》改編而成的古典男子獨舞。編導以他獨特的思路和豐富的想像塑造出一個標新立異的秦俑的形象,劇目展現出中華民族英勇的勇士氣概和千年古韻的威武之軀,讓人們觀後久久不能忘懷。
集體舞《黃土地》
編導:張繼剛,1991年北京舞蹈學院首演。1994年獲得「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獎。該舞蹈的創意源自對黃土文化深切的感情,從展示群體力量的角度讚頌了一種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通過人民對土地的熱愛而產生並凝聚的,表達了人民對土地那種沁入心骨的深沉情感。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編導:李承祥、王希賢、蔣祖慧,作曲:吳祖強、杜鳴心等,1964年由中國芭蕾舞團首演。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根據梁信的同名電影改編的,它的上演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化」的首創,但卻是中國第一部成功的大型芭蕾舞劇,內容和形式都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達到對民族生生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之頌揚。
芭蕾舞劇《梅蘭芳》
2001年廣州首演。舞劇音樂把京劇唱腔、器樂有機地融匯到交響樂里,既有交響樂宏大的表現力,又有京劇樂器的氣氛和節奏感,具有中國民族特色。舞蹈結合了芭蕾舞和京劇的肢體語言,表現姿態更為多樣、豐富。服裝設計上富有新意,把京劇繁重的戲衣行頭,巧妙轉變成充分展示舞蹈曼妙的霓裳羽衣,不失京劇神采而又簡約可舞。
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
取材於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根據張藝謀執導的同名電影改編。導演:張藝謀,作曲:陳其剛。2001年5月北京首演。此劇表現了在封建枷鎖下女性悲慘的命運。舞劇將東西方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膽地將京劇音樂、扮相和服裝運用到舞劇中,並設計了京劇武生同女芭蕾舞演員共舞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二)外國部分
瑪麗.塔利奧尼(1804~1884)
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法籍,義大利一瑞典血統。她是第一個用腳尖跳舞的芭蕾女舞者。1832年其父創作了浪漫芭蕾處女作《仙女》,塔里奧妮第一次在巴黎歌劇院大舞台用腳尖技術將仙女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她是19世紀浪漫主義芭蕾最傑出的代表,也是整個芭蕾史上最負盛名的舞蹈家之一。
巴甫洛娃(1881~1931)
前蘇聯女芭蕾演員。她成功塑造了福金所編的《天鵝之死》、《埃及之夜》、《仙女們》籌劇目的角色。她的表演有一種飄逸超凡的氣質,給人以生動的感染力。她在芭蕾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為繼塔里奧尼之後「20世紀初期最傑出的舞蹈家」。
瓦加諾娃(1879~1951)
蘇聯女舞蹈教育家。她是蘇聯古典芭蕾教育體系的奠基人。她批判地繼承和創造性地發展了俄羅斯芭蕾的優秀傳統,特彆強調芭蕾藝術的思想性和表現力,反對為技術而技術的陳舊觀點,要求舞蹈動作要保持古典形式的完美。著有《古典舞蹈基礎》。1957年蘇聯政府決定以瓦加諾娃的名字命名列寧格勒舞蹈學校。
米歇爾.福金(1880~1942)
俄國芭蕾編導,芭蕾革新家,被稱為「現代芭蕾之父」。他一生共創作70多部舞劇以及舞蹈和歌劇插舞,其中著名的有《天鵝之死》、《仙女們》、《火鳥》及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的舞蹈等等。他在前人對舞蹈交響化的探索基礎上,創立了一種新型的舞劇形式——交響芭蕾。福金的革新對20世紀歐美及全世界的芭蕾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烏蘭諾娃
蘇聯女芭蕾演員。在她的表演中,舞蹈技藝、戲劇表演、造型姿態三者水乳交融,又都服從於形象塑造的要求。她反對為技術而技術,不單純雕琢動作,而是追求表現人物內心的激情,即使難度很大的動作也顯得自然、流暢,每個日常生活的簡單動作則又表演得典雅而富有音樂感。她的舞蹈藝術,從一般的抒情逐漸發展成具有深刻的悲劇性,晚期表演的角色內心世界更為豐富複雜。她的代表劇目有:《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天鵝之死》、《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天
鵝湖》、《吉賽爾》等,吉賽爾發瘋一場的舞蹈表演,被公認為她悲劇藝術的頂峰。
鄧肯
美國女舞蹈家,現代舞蹈派創始人。她創立了與古典芭蕾舞相對立的自由舞蹈,其特點是動作自然、形式自由。其巨大貢獻是開闢了扦情舞蹈的新領域,被譽為「現代舞蹈之母」。代表作品有運用《馬賽曲》、《春》、《斯拉夫進行曲》等著名樂曲伴奏創作的舞蹈。
崔成喜
朝鮮女舞蹈家,為朝鮮舞蹈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主要作品有朝鮮古典舞《巫女舞》、《新羅壁畫》、《假面舞》,民俗舞《阿里郎》、《村之群舞》、《草笠童》等。被譽為「東方舞姬」。
《皇后喜劇芭蕾》
1581年由義大利芭蕾大師巴爾塔扎·德·博若耶編導。這部取材於荷馬史詩的作品,情節連貫,結構比較完整,熔舞蹈、音樂、戲劇於一爐,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芭蕾。
芭蕾舞劇《仙女》
編劇:努利,編導:菲利普。塔里奧尼,1832年首演於巴黎歌劇院。《仙女》取材於短篇小說《灶神特里爾比》,並做了較大的改編,是浪漫主義芭蕾時期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舞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以表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為主題,充滿了火熱的理想與批判性。
芭蕾舞劇《吉賽爾》
由戈蒂埃、聖·喬治、科拉利編劇,科拉利、佩羅編導,1841年首演於巴黎歌劇院。本劇取材於德國詩人海涅的《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西歐芭蕾史上的重要作品,代表著浪漫主義芭蕾的高峰。
芭蕾舞劇《睡美人》
編劇:符謝沃洛斯基、彼季帕,編導:彼季帕,舞劇音樂:柴可夫斯基,1890年首演於聖彼得堡。舞劇取材於法國詩人沙爾·佩羅的名作《沉睡森林裡的美女》,是俄羅斯19世紀末大型神幻芭蕾的頂峰。
芭蕾舞劇《天鵝湖》
蓋爾采爾編劇,由彼季帕、伊凡諾夫編導,舞劇音樂由柴可夫斯基作曲,1895年首演於俄國聖彼得堡瑪利劇院。《天鵝湖》取材於德國中世紀民間童話,自誕生以來,《天鵝湖》幾乎成了芭蕾或整個芭蕾藝術的一個象徵和代名詞,在經典性的基礎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芭蕾舞劇《胡桃夾子》
由彼季帕編劇、編導,音樂由柴可夫斯基創作,1892年首演於聖彼得堡皇家劇院。拜劇情節取材於德國作家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與鼠王》及法國作家大仲馬的改編本,是一部兩幕三場的芭蕾舞劇。
獨舞《天鵝之死》
編導米歇爾·福金從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名曲《天鵝》中獲得靈感,由安娜·巴甫洛娃主演,1905年首演於聖彼得堡。該舞沒有驚人的技巧,但在短短兩分鐘內,動人的音樂推動著玉潔冰清的天鵝頻頻的足尖和微微的手臂揉動,傳達出對生命永恆的渴望和營造了如畫的意境,令人難忘。
推薦閱讀:
※如何賞析白居易的《長恨歌》?
※從《降臨》、《太空旅客》到《星際穿越》,品味那些跨越時空的曠世之愛!
※孫歌:文學的位置——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
※每個人死前都應該試著殺死一條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