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皮藝軍:私德社會的假設

2015-12-28 12:07來源:共識網作者賜稿作者:皮藝軍687次點擊:我要評論

在中國深厚悠長的文化海洋中,對私德的每一點點細微的揭示,都可能展現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國民人格。——《私德中國人》(一)作者按:從本篇起,本人擬在共識網上陸續發表有關私德研究的系列文章,即逐個對上述核心概念逐一做出解析,敬請諸位同仁關注並不吝指正。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中國古代統治者最為睿智之處,就是把德治融入到專制的統治技術之中,(本人謂之「內儒外法」),拿捏得當,水乳交融,屢試不爽,千年不衰。雖然,一代代政權更迭演繹得無比暴烈,以至於秦制以降,最高權力便沒有過世襲之外的禪讓與和平移交。只見宮闈內外,父子相殘,兄弟鬩牆,後宮權斗,代代不息。然而,所有專制王朝向外界傳達的卻全然是禮儀之邦的德治,以封建的幃帳遮蔽了專制的血色,用仁義禮智粉飾著峻法嚴刑。不論漢治抑或夷治,唯一不變的是由儒學包裹專制所彰顯的道德昌明。千載德治的中國人信奉的到底是什麼」德「,可以如此妥貼地與千年專制相伴相隨,不棄不離。多少學者對中國傳統倫理條分縷析,纖毫無遺,唯有在界定什麼是主導中國社會的道德類型,在儒家道德與專制二者的相關性上經常是語焉不詳,一片混沌。本人無意專門探討倫理學,對道德的關注純粹是出於犯罪學和越軌學專業上的需要。犯罪原因是犯罪學的核心,人之所以被標定為犯罪,首先不是因為刑法的存在,而是因為他們先已觸犯了某種行為規則。如果這條規則規定了某種行為是法定犯罪,這個人就要為此負刑事責任。反過來說,如果所觸犯的規則只認為他的行為悖德,或者是違背了群體的價值規範,那麼,就不會認為他是犯罪。例如通姦,在甲地通姦的人可能要被亂石砸死,乙地卻見怪不怪,聽之任之。人的違規行為涵蓋的範圍要遠遠大於犯罪行為,這就是越軌定義的文化差異和規範差異。本人在2004年出了一本《越軌社會學概論》,並在本校開了一門同名的新課,頗受學生歡迎。試想一下,只要是關注人文社科的人,誰會不關注規則的制定和對規則的違反呢。在關注越軌的過程中, 我發現中國在出現犯罪高發期的同時(白建軍在2010年的研究表明,1988年每十萬人中有75.5起刑事案件立案,而到了2007年則贆升到了每十萬人363.9起——筆者注),也出現了以黃賭毒和道德失范等越軌行為的高發期。即違反刑事法律的犯罪行為與違反治安法規或是公共價值規則的行為,不僅會同步發生,而且在發生的比例和數量上也是正相關的。於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犯罪高發、行為失范是不是與中國人的道德相關?中國人對公共規則是陌生的,或是表現為法律意識、公德意識薄弱。這被認為是犯罪行為高發的「前奏」。既然公共意識或是公德不能阻止中國人的越軌,那麼,中國人信奉的是什麼「德」,如果不是公德,那麼,是不是私德呢(這是本人首次到「私德」的一個邏輯思維過程——筆者注)。一提到私德就會涉及熟人社會、」差序格局「(費孝通語)和潛規則(吳思語),如果這些與私人關係緊密相關的道德都是與公德和法律相對應的,那麼它們就應被納入到私德關照的範疇。與之相伴隨的另一個更需要解答的問題是:私德的盛行與公德(法律意識)的缺失是不是中國人犯罪與越軌高發的內在因素呢。但是,假如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規範在強化個人修養、規範個人行為方面最突出的特質,就是其自律自省和約束越軌的功能,那麼,信奉這種道德類型的社會本應當是安寧的,像由秦到清初那樣保持兩千年的「超穩定」,而不應當、也不容易出現社會失范現象。據此,進一步的推論是:中國人傳統私德是否不適應現代化,私德在現代化面前所出現的嬗變,是不是使得其原有的自律和規訓的功能喪失了,由此引發的價值失范和犯罪越軌。我們所面前的局勢是:中國的犯罪高發、越軌頻仍和私德變異這三者有可能是在相同的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下同時發生的(至少在上世紀80年代是如此——筆者注)。這裡所說的「相同的外在環境因素」是什麼?是「開放」、「變革」、「商品經濟」抑或是「功利主義」嗎?(如果說成是「現代化」或是「現代性」,也許更為簡捷。)以上就是本人關注私德問題的一個邏輯推演程序。據此,本人以為,對中國人道德現象的研究,不宜再停留在「道德」的統稱之中,而要進一步從「道德」這一元概念繼續向下拆分,這種道德似應被歸於一種從元概念分化出的特定亞種,比如說是私德。最早系統關注私德的當屬梁啟超先生。他在1906年寫的《新民說》一書中第一次用現代人的語境描繪了中國人的「私德」。他認為「公德是我們中國人最缺乏的一項素質」。他翻遍《論語》、《臬陶謨》和《洪範》等經典古籍,卻發現「百分之九十是講私德的,而涉及到公德的論述,大概連百分之十都不到。」循著梁公的原意,結合本人累積的研究成果,嘗試做出這樣一個假設:中國社會是私德社會,中華民族是依伴私德為生的一個民族,私德是辨識中國人「體貌」特徵的最明顯的標記。儘管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化精要與價值建構是以私德為其主幹的,可以說「言必談私德」。但是,很少有人在探討中直面私德,直言私德,直擊私德。本人認定這是中國近代學術研究上最為重大的疏漏之一,其理由在於:首先,過往關於私德的討論,都被淹沒在籠統的道德泛論之中,繼而陷入具體道德規訓的注釋,主要是對儒學的註解與引伸,六經注我,我注六經,這種方法在規範的倫理學研究中已成常態。即使在一些相關著述中涉及到私德的研究,也大都是從公德與私德的對應關係上展開議論的,使用的是規範解釋而不是實證解釋的方法。特別是沒有人像本文所做的這樣做:把私德當作整個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來使用,把私德單獨提出來做為一個關鍵詞,並以此建構一種研究範式,從而形成一套獨立的概念體系;其次,儒學構成了私德的核心,但道德家談的大抵都是儒家之道的內容本身,而不是儒學及其支配下的私德所具有的人文效應和歷史功能。少有人專門就中國地緣文化、政治、經濟對私德所產生的影響——或者反過來說,私德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所施加的影響——做過系統的探討。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真正用結構功能主義等方法對儒學和私德的社會功能加以解讀的著述並不多見;其三,傳統私德是歷史的產物。但是在中國遭遇國門洞開和現代化之後的一百年里,傳統私德發生了歷史性的嬗變,這種嬗變導致私德的傳統功能同時發生變異。這種「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對於近代和現代中國人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無比慘烈的。深究中國人的德性到底變成了什麼樣子,私德的原貌與變異應當是個切入點。綜合上述,私德的探討被嚴重忽視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全部古代倫理體系中佔有絕對優勢的私德為什麼沒有受到專門的科學研究,個中緣由,確實耐人尋味。在此,本人試圖對私德和私德社會做出如下推論:中國人的主導道德類型屬於私德;私德是以儒家思想為價值核心的;儒學是一門「為己之學」;私德也是以內向的克己修養為基本向度的道德類型;儒學被獨尊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之後,私德也就成為行為選擇的首選依據;私德的功能被歸納為:自律;閉鎖;規訓、親緣;排異;與私德相適應的私我主義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中國人多有私德而不熟諳公共行為規範,習慣於用私人的行事原則來處理公共事務;中國人的私德具有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裡擴張、並取代公共準則的性能。中國人公共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淡薄,是與私德的盛行相對應的;因此,可以做出推論: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私德社會。需要說明的是,有道德的人群中就有私德。私德原本是中性的,無所謂褒貶優劣,她只是道德體系里與公德相對應的一個道德類型,本屬於私人價值領域的範疇。私德可以被定義為:在社會私人生活領域裡,用以規範個人、家庭或家族成員以及密友熟人之間行為準則的總和。私德的這一性質,中外古今,蓋莫能外。然而,本文並非是對私德的一般性研究,而是針對中國人私德的特殊性來進行的,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要研究中國人傳統私德的一般形態;第二階段要探討傳統私德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在功能上所出現的變異及其社會影響。首先,與一般私德相區別,中國式私德存在著與眾不同的特質。這種道德並不局限於私人領域,並不隻影響私人生活,她還擁有向公共空間無限擴張、以私人準則取代公共準則(公德和法律)、藉以支配或影響公共事務處置的功能。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家天下」、儒家文化中的「克己復禮」、中國人信仰中的「修齊治平」以及中國人迷戀的「家—國情結」都可以印證這一點。僅僅在私人領域裡存在一個龐大而強有力的道德體系,這樣的社會是不足以被稱為私德社會的。只有當私德與公德在體積和能量上存在懸殊差異,私德體量遠遠大於公德;只有當私德的原則、規範、「潛規則」和處世技巧瀰漫於整個社會生活的時候;只有當人們在處置公私事務之時,不假思索地選用私德準則的時候;只有在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之中更自覺地選擇私德、而不是公德或者法律的時候,這種社會才有可能被稱為「私德社會」。據此,可以把「私德社會」定義為:以私德作為私人和公共領域裡的主導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的社會形態。其次,進入第二階段,在以上中國傳統私德一般特質的基礎上,我們要考察傳統私德與現代化的衝突,即傳統私德如何在近代遭遇了現代化之後所發生的嬗變。這種嬗變表現為開放改革和功利主義對傳統中國的衝擊,以致於傳統私德的功能開展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何去何從,有待查考。私德本身並不是決定性的,只有當一個社會裡私德的準則從個人交往層面被上升到公共交往層面,從個人生活上升到政治統治、經濟壟斷和文化控制的層面,其學術價值才值得給予更大限度的關注。在本人開展私德研究伊始,完全沒有預料到她居然擁有如此宏大的學術解釋空間。在近些年的探索中,本人至今也沒有能夠觸碰到「中國式私德」這個理論體系的邊界,這足以預示著私德這一概念所蘊含的巨大理論解說力,足以使得我們把她當作窺探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一個新的獨特視角。私德在本人的研究里已經成為一種解釋範式,圍繞著私德,大致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聯繫的概念體系,她包括了如下基本概念:私德;熟人社會;私德社會;私德的機制;私德的閉鎖、自律、親緣、規訓和排異等五大功能;儒學與私德;專制與儒學;內儒外法;私德與公德;私德與法制;德治與法治;私我主義(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國民性格畫像;私德與開放變革;私德與商業倫理;私德與功利主義;私德與現代化;私德的變異;與私德社會相關的幾組中介變數的缺失與重組;失范;惡俗;道德重整;新私德······這一組概念體系有可能較為完整地勾畫出中國私德社會在轉型期的面貌。選用了私德這把鑰匙,似乎可以為諸多長期困擾學界的疑題找到開啟的大門。這些都是道德討論中繞不過去的問題,同時也恰巧是當前中國社會意欲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私德的探討可以完成這個艱巨而又激動人心的重任嗎。本人渴望與對此的興趣的同仁一同期待。混沌理論中的分形學說告訴我們,林林總總的世間萬象都是由最簡單的原始形狀構成的;世界萬物變幻莫測的複雜性,都可以用最簡單的原理來破解。私德,也許就是那隻原初形態的、扇動翅膀就可以擾動風暴的蝴蝶。我們曾經無數次經歷了大地上發生的風風雨雨,卻對其緣由不得其解。直到今天,我們也許才發現了那隻躲在雨霧深處的神奇蝴蝶。在中國深厚悠長的文化海洋中,對私德的每一點點細微的揭示,都可能展現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國民人格。(未完待續)責任編輯:凌絕嶺
推薦閱讀:

「社會化網路」到底有沒有「商務」?--艾瑞網作者Sakya的博客專欄 - 艾瑞網
學習歷史 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上流傳的耐人尋味的言辭
現在的社會
創新中國模式 構建「三多」型社會(2)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