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視點(1) - 烏有之鄉赤醫網

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視點(1)

發布: 2009-11-23 14:19 | 作者: 何裕民 | 來源: 赤醫網 | 查看: 277次

  何裕民教授談腫瘤  筆者贈言  應上海虹口科學保健康復協會之約請,筆者十分樂意將平素關於腫瘤的一些思考和所寫的雜文彙集成冊,奉獻給各位患了病的父母兄妹,親朋好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成千上萬個腫瘤患者交流、溝通近30年後,我們有了些成熟的看法,在我們看來:腫瘤,只不過是上帝在您的人生歷程上設置的一條「坎」,您恐懼它,您就難以跨過;您正視它,勇敢地面對,大多就能跨過去,儘管跨過去時有些人會被它絆一下,摔一跤,但這又有什麼呢?堅忍不拔地跨過後,您的人生歷程將會更加精彩,更加璀璨,您對人生的體驗也將更加深刻、豐富……  祝天下所有腫瘤患者都能跨過這道「坎」,祝天下所有朋友今天都比昨天更加安寧,能不斷擺脫痛苦和煩惱,走向康復,天天快樂!  何裕民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中華醫學會心身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醫學哲學協會副主任委員   目 錄  第一章 治癌,還是救人?   1.記住醫學之父的教誨:「人」比「病」更重要.......... 6  2.先交心後給葯..................................... 8  3.治癌,順其自然吧!.............................. 10  4.醫學之父的教誨:「首先,以不傷害為原則」......... 13  5.我有選擇的權利嗎?.............................. 16  第二章 關於癌症的新理念  6.遠方的呼應...................................... 20  7.「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 23  8.數字的解讀..................................... 26  9.指標,只是一組數字.............................. 30  10.「四分之一」的啟示............................. 34  11.適度治療:聰明人的最佳選擇..................... 37  第三章 治癌須換個思路  12. 「戰爭模式」並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 41  13.何不換一種思路治療腫瘤........................ 44  14.換個思路治癌王................................ 46  15.過度治療害處多——讓癌症患者與癌「和平共處」.. 48  16.確診後,就應及時考慮中醫...................... 50  第四章 關於中醫治療腫瘤  17.中醫治癌之反思................................ 54  18.十二字的中醫治癌新方針........................ 56  19.治病必求其本.................................. 59  20.以毒攻毒不足取................................ 61  21.古醫案的啟示.................................. 64  22.外治:中醫學的一大奇招........................ 67  23.肝者,罷極之本................................ 70  24.肝癌治療的「兩手抓」.......................... 72  第五章 晚期腫瘤與老年癌  25.托尼?莫的絕境逢生............................ 76  26.「樂齡癌」及與癌「和平共處」................... 78  27. 「帶癌生存」不是夢........................... 80  28.轉移癌:遠未到放棄的絕境....................... 83  29.轉移癌:需要新的思路.......................... 85  30.晚期腫瘤患者切放勿棄.......................... 88  31.和平共處十要決――讓癌症患者與癌「和平共處」.. 90  第六章 癌症的心理調整  32.心理治療,腫瘤病人別忽視...................... 95  33.圓桌,消解心理障礙的「佳途」.................. 97  34.知情同意:一個兩難選擇....................... 101  35.走出陰影,就有陽光........................... 103  36. 「十劑之功,敗於病家一怒」.................. 105  37. 「難得糊塗」、「別太認真」............... 109  第七章 飲食與抗癌  38.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上)..................... 113  39.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下)..................... 116  40. 胃以喜為補.................................. 119  41.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122  42.康復期:管好嘴,比什麼都重要................. 125  第八章 榜樣與教訓  43.從影星之死談起............................... 129  44.遲到的後悔................................... 131  45.病的磨礪,何嘗不是一種洗禮與升華............. 133  46.「哭」的奇蹟.................................. 135  47.有時,毅力比藥物更重要....................... 137  48.一個讓成年人淚流滿襟的女孩................... 140  49.夫妻恩愛的力量............................... 142  50.「我能結婚嗎?」.............................. 145  附錄:................................... 147  序 言  人們常說,觀念在行動之先,只有正確的觀念指導,人們的作為才可能獲得有益的結果。否則,即便動機再強烈,動員資源再多,觀念一錯,措施就產生偏差,結果往往南轅北轍。  長期從事腫瘤臨床,可以說天天接觸腫瘤患者,少說也接觸過數萬例患友;情況各異,結局不同,第一手素材豐富;由於本人中醫出身,對傳統文化有著較濃厚的興趣;又加上喜好哲學思考,從80年初起,便成為《醫學與哲學》雜誌的中堅(近十多年來,一直為副主編);身在信息發達的上海,學界朋友廣布四海,要不接觸歐風美雨都難。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濃厚的傳統情結與積澱(包括中醫藥根底),較為及時的相關信息,加上勤于思考,善於利用哲學反思之利劍,使我常常對很多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或公認的事實喜歡作深一層的思考或詰問,有時,常常會有所頓悟,甚至有全新的認識。  腫瘤防治的現狀,不容樂觀。許多人身心深受癌魔之折磨。在這裡,既有科學與技術不足的因素,也更多地存在著觀念的偏差或方法的不妥等。其實,近十多年來,國際腫瘤臨床領域,一場顛覆性的認識與方法(包括治療手段)之革命正勃勃進行之中,已大大改寫了人們對付腫瘤的被動之歷史。而且,這場變革還在繼續之中,相信它在中國的深入人心,將大大改善中國對於腫瘤治療的極其尷尬、窘迫的境地。  其實,醫學作為人類認識自然,防治疾病的一門科學,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有偏差,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不久前,人們剛剛改變了對精神病的錯誤看法和不人道的應對措施(直到不久前,主流醫學還認為精神病病人是一種「另類」,是一種極端)故一直採取極不人道的禁閉、鐵窗隔離、鐐銬捆綁,甚至電休克、胰島素休克等慘不忍睹的極刑。人們最近才意識到:大多數精神疾病只不過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偏離了常態。其實,常人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這類偏離。因此,他們不是 「另類」,他們與常人之間不存在絕對的界限。鑒此,不僅應人道地看待這類偏離了常態的人,而且應以較為溫和的方法加以糾正。儘管這一觀念的變革和防範方法的更新尚呈現著「進行式」,但她的積極意義卻不容低估。  其實,就筆者看來,關於腫瘤,人們也正經歷著類似的過程。以往認為癌細胞是絕對的「邪惡」,只能用戰爭模式加以解決。然而,無論是手術,還是放化療,人們對癌症的應對往往捉肘見襟,黔驢技窮。這也是癌症長時期以來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們談癌色變的社會學原因之一。時至世紀之交,人們開始重新意識到癌細胞在多數情況下只不過是正常(干)細胞的分化異常、發育障礙,就象社會上的孩子發育障礙一樣。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伴隨著衰老,這種障礙往往難以避免。有時,機體有癌細胞並不一定造成多大的傷害。只是在特定條件下,這些癌細胞「瘋長」並侵襲重要組織器官,才表現出對生命的威脅與健康的危害。這是一種內源性(源自自身的)的障礙,就象社會上的壞孩子聚會成「黑幫」,成為黑社會團體一樣。因此,不能只仰仗手術、化放療等戰爭模式來解決問題,而應綜合考慮。總之,關於癌症,人們的觀念,隨著認識的深化以及對治療挫折的反思,也開始有了全新的、革命性的認識。這些認識一旦成為社會認識之主流,有可能徹底顛覆舊有的腫瘤治療之格局與模式,引發一場巨大的變革。當然,她也必將大大提升人們應對腫瘤的能力,明顯延長和改善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及生存質量。  本冊子並非專業論文,亦非嚴肅的說教。只是在幾十年的腫瘤臨床中,觀察到了一些現象,有了一些感悟,體驗到了一些收穫,反思中也發現了一些偏差,覺得吐出為快,恰逢一些媒體朋友約稿,希能就這類問題結合大眾口味,夾述夾議,有實例有分析地給大眾談談,故有此冊子。希望這本冊子能給廣大的腫瘤患者帶去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希望。從而,能在他們應對腫瘤的過程中,多一份從容和理性,並起到一些幫助作用,僅此足矣。  論述中所有實例均出自本人臨床,均有據可查。然而,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不便或不願公示,希能鑒諒。  此冊子中大多數文章都曾刊載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版》。對該版兩位老師的無私相助,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何裕民於上海  第一章  治癌,還是救人?   1.記住醫學之父的教誨:「人」比「病」更重要  西方公認的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格言:「知道是誰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麼病更重要。」這句話可做出多重詮釋,但有一點是明白無異議的,醫生更應該關心生了病的「人」,而不僅僅是他的「病」,這體現著一種醫學上的「人本主義」,可以說它是合理醫學的核心要素之一。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在要求醫生宣誓時,人們還會常常提及希波克拉底,但對他的告誡,卻大多已經淡忘或壓根未曾聽說。在充斥著「生物至上」、「技術至上」,而忽略「人本」精神的現代醫學,情況尤其如此。人們眼中看到的只有病,比如說某些癌胚指標或者說瘤體的變化,而把更為重要的「人」的生命延續及其生存質量拋在了腦後。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會有「另類的」醫學家大聲疾呼:「呼喚人性的醫學。」  這一現象在腫瘤治療領域尤其發展到了極致。因為某些指標或生物學徵兆不太正常,無休止的化療、介入、放療,直至生命終止的低級錯誤,人們一犯再犯,而且還美其名曰:為了治病救人……其實,我們是真的到了好好想一想醫學究竟是為什麼的時候了,對此,希氏的上述教誨無疑具有醒世之功。  我願意把畢生投入到腫瘤研究與治療中,緣於幾件刻骨銘心之事。30多年前的一個夏天,一個19歲的壯實男孩發燒不退,騎單車90公里來求治,判斷為白血病,由我收治入院。第二天起用大劑量化療,第五天晚上死於化療……那時,作為一個初級醫師的我,也許根本無能力救他,但他的生命也不致於這麼快終止。對此,我總感到疚悔,是我的收治,加快了這一悲劇的過程。兩年後,我陰差陽錯地讓一個判為晚期肺癌,無法手術且有冠心病的退休農村幹部,僅以草皮樹根之類中藥整整多活了十年……為此,我深刻品味了聖賢希氏上述格言的真諦所在……  2002年春節,我接待了江蘇鹽城的一位姓黃的38歲婦女,丈夫跪著求我救救他妻子,救救他一家,她3年前患乳腺癌進行手術,做了常規化療,一年後雙肺轉移,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化療放療。來找我看時,已無化療葯可用,只能口服希羅達,但又出現了嚴重的毒副反應,嚴重肝損,重度黃疸,整個手掌龜裂,皮膚一層層剝落,露出揪心的嫩紅肉芽,慘不忍睹。顯然,再用下去,死期不遠,但肺內病灶並未控制。我關上門,與其丈夫商量,與其如此「找死」,不如換個思路,謀取一線生機。畢竟醫師首先關心的是「人」及其他的生命和生存質量,其次才是腫塊或指標。也許,是希氏之聖賢在冥冥之中蔭護吧!黃氏用了中藥「零毒化療」和辨證湯劑,生存質量很快改善。6個月後,雙肺瘤體也逐步縮小,一年後消失。雖一年半後減用「零毒化療」後,局部又見增長態勢,加強治療後又趨消失。過幾天就是整整四年了,現黃女士已恢復工作,紅光滿面,體重比找我時整整增加了40多斤,比病前還要重10斤。這難道不足以說明問題嗎?  2005年12月22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2版  2.先交心 後給葯  筆者親遇這麼一個事例:一對中年夫妻前來求診,丈夫是個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喪,一言不發;妻子則啼哭不止,哽咽著說,他們剛剛掛了個名專家號,專家說最多兩個月,任何治療都沒有意義了,想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吧。說完,拂拂手示意他們退下。也許,這位專家並沒有說錯什麼,從統計概率來說,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三個月以內。而在我們通過中醫藥的零毒調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質量地生活了整整兩年,後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誘發肝昏迷致死。2個月與2年,正凸現出只講科學性與同時兼顧人性的醫學之本質的差異所在。是默認事實、消極應對還是有所作為,正折射出醫務工作者對人性的根本態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棄治療,那醫學的任務就簡單多了,因為誰都難免一死。但是,人之性,莫不喜生而懼死,莫不喜吉而惡凶。  提倡人文關懷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旋律,也是當前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大環境對醫學提出的要求。遺憾的是,當前醫務界人文精神的缺失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某些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已經變成了最無人性的索取。在市場導向的商業社會,過分技術化、過分商業化,忽視「人」的存在,不能不說是現代醫學的尷尬,是醫學發展的畸型態體。  有哲人戲說:「19世紀,上帝死了(指科學戰勝了宗教);20世紀,人死了(指『人』被剝奪了精神、情感,只剩下了軀殼)。」其實醫字的結構內有一個「人」字,一撇是技術的醫學,一捺是人文的醫學。由於科技的發展,人文醫學的這條腿在逐漸短縮,醫學出現了不和諧。據調查:綜合醫院病人醫治過程中所遭遇的難題,有27%屬於倫理問題;8%與法律有關;病人的醫療選擇,受其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生活方式、審美偏愛、道德傳統、宗教信仰以及心理特殊癖好影響者則高達47.5%。動物和人都會患病,動物只有依靠身體的自然恢復力,人患病,不管能否治療,都需要情感關懷。可見,我們不能以「科學的滿足」來取代「人性的滿足」。醫生必須把病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療,必須對醫學作為「人」學的合理性和目的進行關注。人類對疾病徵服的實踐活動綜合了科學性、藝術性和宗教性,沒有人文性的醫學只可能是失敗的醫學、非人的醫學。  病人是行醫之本,人文是醫生的靈魂。醫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沒有生命的機器。工程師可以不帶任何感情地說:這架機器不行了,報廢吧!而病人卻永遠無法接受醫生這麼說。醫生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要感情投入;不僅需要提供技術服務,更需要提供藝術服務。醫生應該把病人看成是與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關心病人,與病人交朋友。病人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配合程度、治療效果以及預後,腫瘤患者更是如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不斷地與腫瘤患者談心和溝通後,患者與我們成了朋友,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生活的信心和戰勝疾病的勇氣,並且能積極配合治療,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療往往能夠事半功倍。正如古羅馬哲人曾經說過的:「醫生給病人的,首先是心,然後才是藥草。」   2006年4月6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3版  3.治癌,順其自然吧!  臨床常遇這類情況,試以康姓中年婦女為例,她是卵巢癌,已化療七次,CA-125指標仍高,按西醫專家觀點:必須再化療。但她從第四次化療起,即因白血球指數用升白劑,這次化療後4天,白血球僅800多,只能用升白劑,只維持2-3天正常水平,隨即下降。這次已用了三針升白劑,白血球只有1500多,再也上不去了,且不說用升白劑後全身骨頭酸痛,而且,化療也不能做,不知「路在何方」,情緒極其低落……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內在規律,白血球的升與降,造血與代謝,也有其自然規律,遵循規律是科學工作者的基本行為準則,這在中醫學家又可稱作為「守道(道即規律)」,也可詮釋為「無為而治」。細胞的生長與代謝,有其固有的周期,如紅細胞代謝周期約120天,不同的白細胞不完全一樣,短則數小時,長則幾天,白血球的製造是一個環環相扣的複雜過程,正常情況下,一旦外周血液中不足,很快便可從骨髓中釋放出來,加以補充,但反覆的化療,再加上反覆的升白劑刺激骨髓釋放貯存著的白細胞,必然導致造血不及,白細胞的暫時枯竭,甚至會因此而出現嚴重的造血功能抑制或衰竭。上面這位患者就出現了這麼一種進退維谷的窘境。怎麼辦呢?再頻繁用升白劑,只能事與願違,就象雙方交戰,戰鬥中兵源損失厲害,兵源不足,18歲以上男丁抽光了,只能抽14歲以上,14歲以上再抽光了,只能12歲以上,而12歲以上的孩子又有何用?(其實,頻繁用升白劑以後,外周血中的白血球很多是屬於「戰鬥力不強」的晚幼細胞,趕孩子上戰場了,再接下來呢?12歲徵募完了,只能征更年幼的了……要恢復18歲以上男丁充足,至少需要若干年……  其實,這裡明顯折射出兩種指導觀念的不同,西醫學認為:指標偏離正常,就是有問題,就必須採取措施,糾治指標,不管其代價多大,這就陷入了上述的剜肉補瘡之窘境。中醫學認為:人最重要,凡事皆有規律,順其規律,才是治病之本,才是大道。象這類情況,只能換一種思路,以溫和的中醫藥調整為主,促使造血功能一步步地有所恢復,並耐心地等待幾天,方能取效,故當時我就囑康女士先出院,好生靜養,做好相應的防疫防感染工作,堅持中醫藥治療,特別是有些「芝類」提取物可以溫且有效地促進自身造血升白功能,再加膳食作些調整,半月後再作一檢查。半月後,她的白血球能維持在2500~2800左右,又半月後,上升到3000多,約3個月後,重新穩定在4000~5000,此後,又補做了2次化療,白血球也基本穩定,CA-125也已正常,持續至今,已2年有餘。回憶起當年那段時間。康女士還心有餘悸地說:當時不知道路在何方,只知眼前漆黑一片,怎麼做都是死路一條……  其實,很多情況下,不肆意妄為,順其自然,也許不失為上上之策;即便是採取措施,也可以用溫和一點的方式方法,或許起效稍慢些,但綜合療效可能最好。我們曾作過一比較研究:同為用化療,以中藥配合零毒抑瘤措施與單純用化療比較,前一組342例,化療前白細胞平均4310,後一組242例,平均白細胞4430,中藥組須使用升白劑的僅5.24%,單純化療組60.47%,中藥組白細胞恢復正常的平均時間16.9天,單純化療組23.7天,最後一次化療結束後三周,中藥配合組白細胞達到4170,單純化療組僅3150,差異均十分明顯。可見,順其自然,讓其有時間自我恢復,或佐以中藥促進一下,比不斷地拔苗助長,強行刺激白細胞釋放要長遠,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它順應了白細胞代謝的自然規律。  2006年1月26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3版  4.醫學之父的教誨:「首先,以不傷害為原則」  希波克拉底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醫學之父,有現代醫學史專家稱其為「(西方)醫學」之圖騰和精神領袖,認為他在醫學上的遺產和對醫學哲學思想的貢獻,澤惠千萬年,包括今天的臨床醫師,都應好好聆聽他的教誨。他除了強調「人」比「病」重要以外,還有許多精闢的見解。耶魯大學醫學院著名外科教授Sherwin.B便特別推崇醫學之父對醫學臨床診療操作的下述教誨:「Primum non nocer」(希臘文)可譯為:「首先,以不傷害為原則。」這位外科教授不無遺憾地感慨道:「當今,醫學對希氏精神繼承的最大蛻變就是只知『謀殺』。」似乎過於刺耳,但真意卻不難品味。  Sheiwin.B教授所針砭的醫界時弊,在腫瘤治療中已登峰造極。長期以來,腫瘤治療似乎為一種思維定勢所左右,即腫瘤非得以創傷性治療為原則,以毒攻毒,傷害越重,癌瘤殺得越多,也就療效越好……這種思維定勢已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無形定律,一如上個世紀中葉以前的精神病之治療,不是禁拘,就是電休克、胰島素休克,要不外科開顱……我們知道,所有人都是在一定觀念指導下進行操作的,身陷其中,人們很少反思「這類」觀念本身的正確與否,就象這兩年上海人為「冬令進補」之觀念所操縱,一窩風地爭相吃補膏,卻很少有人反思這觀念本身的合理性何在?是否每人都需要,調整身體的最佳方式是什麼?而我的幾位外地醫界賢達一來上海就感到這種現象怪異而不可思議一樣。  筆者並不反對腫瘤治療中運用創傷性治療方法。相反,認為有時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充其量只是種無奈時的被迫選擇,而不是首選或最佳選擇。其實,部分專業人士對此是深有體會的,當一位化療多次的腫瘤患者在社交場合遇見一位資深的化療專家,詢問他還須化療與否時,該專家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以為化療葯是巧克力啊?  《黃帝內經》(中醫學奠基之作)中便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之告誠。後世醫家又多主張治病當以「王道」(比較溫和的調整方法)為主,反對濫用「霸道」(創傷性大的療法)。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長期以來,我們努力探索腫瘤治療中的無毒療法,並成功摸索出「零毒抑癌」,「零毒化療」等新思路,即使也受到了凡是與習慣思路不一致的方法初起總會受到質疑的困惑,但至少在近千例高齡老年腫瘤患者的治療及數百例胰腺癌患者的治療中已取得了比常規療法更令人滿意卻傷害很少的很好療效。我們曾作過統計,在兩百多例70歲以上老年患者中,僅以中藥零毒抑癌與溫和療法為主,近四成以上患者比較健康地度過了四年以上;而胰腺癌患者中,不用(或無法)手術及化放療者,安全活過了3年以上者也已有了50多例。這些都表明一點,以「不傷害為原則」,無毒或少毒抑制腫瘤,同樣是可以做得到的,特別對於那些老年或化放療效果不明顯,手術又無法進行的患者,這不失為一種優先考慮的原則。當然,對零毒抑癌的機理,我們已展開了較深層次的研究,除了調整免疫、調整神經、內分泌網路功能及調整消化等吸收功能外,更主要的體現在誘導癌變細胞分化和誘導癌細胞自我凋亡等方面,對此,我們將擇機詳作介紹。  幾年前,本人兼任上海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時,曾接待過美國的Gary Nun教授,曾就西方流行的腫瘤自然療法(以食物及體能調整為主)和中醫藥零毒抑癌作過學術交流,他也曾採訪過我的幾位純以中醫藥治療成功活過3-5年的胰腺癌患者,他當時即表示,西方腫瘤醫師應「吸收那些正在試驗的更先進、無毒、無侵害性和最重要的非專利治療方法的醫生加盟」。並在他自己後來的著作中加上了這段話,2005年末「零毒化療」方法也已列入了「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之中,這些都充分說明一點,古代醫學大師的教誨,「以不傷害為原則」在今天的腫瘤治療中,同樣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2006年1月19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7版  5.我有選擇的權利嗎?  陳工是退休的高級工程師,現年六十五,稍通醫學。2004年2月的一天,晨起咯出大口痰血,緊張不已。CT一查,左下肺有個3cm的佔位,邊緣呈毛刺狀,被確診為肺癌。他與兒女輾轉找到我,請我幫助會診一下。我建議先行手術切除,看病理後再作中西醫結合診治。他反問道:「為什麼所有的醫師都要我開刀?我能不能不開刀?我有沒有選擇不開刀的權利呢?」我無言以對。只是說:「開刀也許對您來說,是最佳的選擇。」兩天後,他被子女強行送進了一家專科醫院,在醫師會診後,決定準備動手術。老人倔強地說,我就是不開刀。醫師說,那隻能用化療了。老人又堅決地說:我也不化療……。醫師愣住了,又問到:「你不開刀,不化療,住醫院幹什麼……」倔強的他,等醫師一走,就獨自逃回了家。再次找到了我,懇切地對我說:「我只選擇中醫藥治療,這是我自己的選擇,即使失敗了,也與您無關,您放心地治療吧。」類似的不願接受手術、化放療的患者,我們倒是見得不少,但大多屬文化層次不高者,而知識分子卻很少很少。他的理由不是畏懼,而是認定西醫治療五年生存率最多也只有50%,中醫或許還不低於此。病生在我身上,開不開刀,關係到我的大事,難道我沒有權利選擇嗎?!以此方式詰問和捍衛自己的權利?我倒是生平第一次碰到。其結果也十分喜人,以中醫零毒化療治療一周後,咯血便止,9個月後,CT顯示病灶明顯縮小。目前已過了20個月,近半年來還經常郊遊、垂釣,參加舞會等,一如正常人,活得有滋有味。  此案例給了我多項啟示:其一:病人有沒有選擇治療方法的權利?有的話,醫師的科學推論(診療意見)與病人的自我選擇之間有矛盾時,又應作怎樣的協調平衡,如何取捨?!這不僅是醫學倫理問題,也涉及醫學決策中的如何評估及有衝突時怎樣權衡。對此,我個人認定:意識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且獲悉了病之實情及各種治療方案利弊的患者,應該有這麼一個不容剝奪的權利。醫師這時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幫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種療法的利弊,以利於病人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其二:違拗了病人的意願,強行實施,有好的動機一定就有好的治療效果嗎?對此,我們持基本否定態度,近來,我治療一個瘦弱的72歲老婦人,亦為懷疑肺癌病人,無特殊不適,老人反對手術,家屬卻特當回事,特地從北京請來醫師主刀,結果,過了3個月,病婦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緒,何從談及康復?因此,在腫瘤治療中,應認可病人有自我選擇的權力,應在一定程度尊重病人的意願,這才是人性化的醫療。  2005年10月27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2版   第二章  關於癌症的新理念  6.遠方的呼應  今年6月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傳出了一些令人振奮的好消息。ASCO堪稱全球頂級的腫瘤學術會議。它所傳出的信息,自然代表著最前沿、最權威的聲音。其中有兩則特別令人振奮:  一是大會主席Horming博士在開幕式上宣布:「自美國1931年開始進行癌症數據統計以來,美國癌症死亡總人數在2005年首次出現下降的趨勢。美國癌症患者的倖存人數已從1971年的300萬增加到了2001的1000多萬。」這一消息同時也佐證了另一個已流行了十多年的、筆者堅信不疑的觀點,即癌症不等於死亡,癌症是可控可治的。其實,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權威機構最近也紛紛改弦易轍,把原來作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中國醫學科學院資深的腫瘤內科權威孫燕院士就明確指出,「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葯,癌症並沒有那麼可怕。」  其二是本屆大會上,人們充分強調了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性及其突出意義。以前,受制於舊的腫瘤治療觀,人們只能以切除、毒殺(化療)、放療等來試圖消滅(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法徹底消滅的)癌細胞、癌組織,因此,體現出典型的以暴制暴、以毒攻毒的 「戰爭模式」。人們現在認識到:傳統的手術、化、放療只能是「減滅」癌細胞,且是付出了極大代價才取得了有限的「減滅」效果。而從近十多年來,人們已開始改變思路和觀念,包括「從傳統的放療、化療等方法來『減滅』腫瘤細胞,到如今用分子靶向藥物來『穩定』腫瘤細胞。這一腫瘤治療策略的改變,體現了越來越多的專家不只關注藥物的療效,而且更關注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見於2006.6.26《新民晚報》)。因此,這次大會上,QOL(Quality of life/生存質量)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辭彙。換句話說,人們不再拘泥於「消滅」癌症細胞,不再拳拳於「根治」癌症,而是主張換一種思路,以較為溫和、無毒 (零毒)、少創傷的方式方法減緩腫瘤細胞增長速度,或縮小其體積。與此同時,更努力地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而這正是筆者和我們整個團隊十多年來孜孜不倦追求、倡導,且取得一定成就的理念與實踐。我們主張零毒抑瘤、誘導分化與誘導凋亡,強調的是有生存質量的生存時間儘可能地延長。  面對老年患者,主張樂齡癌,與癌和平共存,帶癌瘤健康地生存。美國國民中,約30分之一曾經患過癌症的、現在卻大多比較健康地生存著,這不是最好的例證嗎?而在我們的患者群中,即便是最兇險的胰腺癌,僅以中醫藥「零毒抑瘤」為主,活過3~5年的也不有40~50人嗎?因此,惡性腫瘤只是種較難治療、但努力想對策,採取正確方法,大多數能夠有效緩解、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這對於廣大腫瘤患者來說,不是最大的「福音」嗎?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從事腫瘤臨床治療的醫學工作者來說,豈非最大的鼓勵嗎?  美國ASCO會議傳出的好消息,是美國80萬腫瘤學專業人士多年努力、特別是結合了實證研究的結論;而我們的探索和結論(已充分體現在由筆者主編的國家級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之中),則是我們在優秀中醫精華的啟迪下,課題組成員共同努力20多年,經過了充分臨床實踐檢驗的結果。與西方的許多研究結論可以相互呼應、相互對話。幾年前,我就接待過美國腫瘤專家,雙方溝通甚是融洽。而所有這些,最受益的無疑是腫瘤患者。鑒此,我們更清晰、更堅定的認為:今天的腫瘤需要科學、合理與綜合的治療。應明確反對濫殺無辜,明確反對不恰當治療,儘可能地避免過度治療。只有這樣,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才能大大提高和延長,人們才能更自信地面對癌症。  鏈接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一年一度的ASCO 年會匯聚了全球臨床腫瘤學研究的精英,被公認為全球最重要的腫瘤學術會議。2006年6月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第42屆年會提出癌症治療新主張:從「細胞減滅」到「細胞穩定」。ASCO 年會在反映腫瘤基礎及臨床研究進展、確立癌症治療現行標準、探索新的治療方法、爭取政府和產業界增加對腫瘤研究的投入乃至腫瘤相關衛生政策的制訂上均有重要作用。   2006年7月6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7版  7.「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  4、5年前,我在中醫藥研究所所長任上時,一位台灣的腫瘤同行來訪,雙方相談甚歡。他認為「癌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一種可以控制,甚至治癒的慢性病」。我們一起交流了許多實例,並一致認為,對多數腫瘤患者來說,他們患的只不過是一種與冠心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比較棘手,治療有一定難度,但絕非不治之症。這位同行甚至認定:惡性腫瘤有時還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腫瘤患者5年以後可完全穩定,甚或治癒,不再需要定期用藥。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只能終身服藥。「不是嗎?」他笑著反問陪同他一起來訪問我的一些在座者。因為這些人聽他這席話後頗為吃驚或不以為然。而我完全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我自己親診的患者中,已有數百例完全康復,不再每天膽戰心驚地吃藥了。其中還各包括幾十例諸如胰腺癌、肝癌、肉瘤、腦瘤之類患者。  近來,世界衛生組織和一些重要的人士或組織也不斷表達對癌症的新認識,認為在多數情況下癌症是一種可控可治癒的慢性病。由於有過這麼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我也底氣越來越足地表達了這麼一種顛覆性的新觀點:「對於老年人來說,癌症只不過是種慢性病」。前幾年,在受邀所做的上海電台990《名醫坐堂》「專家訪談」節目中,我就多次闡述及重申了這一新的正確觀點:「老年人的癌症只不過是一種慢性病」。它是衰老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一種生理異常,或者說生理過程,就象衰老一樣。因為當時有海外屍檢報告提示,80歲以上老年人中,出現惡性腫瘤的機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卻無任何不適,死於其他因素。近幾天,更有海歸教授黃又彭博士以其自身曾長期從事屍檢的經歷,認定80歲左右病故的老人都做一遍屍解,會發現100%的人體內都會有腫瘤。作為一個資深的「海歸」免疫學家,他也認為腫瘤的發生,是生物進化中的一個正常的過程,和DAN複製過程中的突變有關。這種突變是難以避免的生理過程。物種的進化就是建立在這類突變基礎上的。因此,黃教授認為:對老年腫瘤患者來說,它只是一種慢性病,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生理過程。他特彆強調:越老風險就越低了(即年齡越大,腫瘤的自然發展就越慢,威脅和危害就越小)。這與我們原先所主張的老年腫瘤患者是「樂齡癌」可謂「異曲同工」。「樂齡癌」無須過於緊張,它本身發展十分緩慢。甚至還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促使患者更加註意生活方式的合理與否,以改進不良行為,從而有利於健康。無獨有偶,6月初第42屆美國臨床腫瘤大會(全球有萬名腫瘤專業人士與會)更是發出明確訊息:癌症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有著類同性,都屬可控、可治的慢性病。因此強調更應重視對患者的正確心理疏導和生活指導,同時努力改善其生存質量。  這些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它對傳統的錯誤認識——「癌症不治」,「癌症等於死亡,」是一種徹底的顛覆。今天,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傳播這一正確觀念。因為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臨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錯誤觀點的誤導或因精神崩潰,或由此而追求過度治療而殞命的。  童老伯是我的忘年交,96年開始相識,當時77~78歲,因吃東西噎阻感而確診為中段食道癌,做過內放療,老人感到火辣辣的受不了,中途放棄了。一心只想吃中藥,找我診療,初起每次2~3個子女扶他來,仍挺不起胸。大約一年多時間後,一切正常,老人逐漸的一年只來兩三次,說來看看我。平時每天日程按排得滿滿的,還上網、炒股。據他自己說,因心態好,炒股還沒失過手。約半年前,已是87歲高齡的他,又由子女陪來找我,原來,近期發現心窩下痛,吃東西不象原先那麼香了。一查,胃賁門有癌變。不過這次老人可不當回事了。他說我認為這只不過是種慢性病。我食道癌十年都過來了,這次又有點小問題,無非是繼續吃中藥,零毒化療罷了。一段時間治療下來,現他吃飯已改善,無什麼不適了。由於心態健康,認識正確,所以童老伯這些天仍樂呵呵的。這一案例也可佐證,對於老人來說,癌症只不過是種慢性病而已。  2006年8月3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3版  8.數字的解讀  我們常說,要用事實說話。而事實往往就體現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數字之中。因此,對一些關鍵數字的解讀,可以給人以啟迪或提示。  最近,關於腫瘤(癌症)的一些數字引起了我的關注,如我們作一些客觀的比較,也許能尋繹出一些重要的事實或結論。  不久前,上海有關部門報導了經統計確認的上海市目前患過癌症而倖存著的總人數為13.4萬,結合上海市戶籍人口總約為1352萬(2004年底),可以說上海市人口中,有約1/100的生存者曾患過癌症。今年6月,第42屆美國臨床腫瘤學年會在美國亞歷山大城召開,共有來自世界各國的萬餘名腫瘤工作者與會,大會主席Horming博士在開幕式上宣布:美國癌症死亡總人數在2005年首次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同時,他又宣布,全美帶癌生存者已超過一千多萬。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20世紀70年代倖存者為300萬,現快速上升到1000多萬,而全美還不到3億人口。換句話說,美國有超過1/30的生存者是患過癌症的。據我們所知,上海每年癌症新發病率和美國接近,均為千分之三,即每年千人中有三人罹患癌症。接近的發病率,但生存率卻大不相同,這裡面有許多深層的含義值得品味。  首先,我們作一個簡單的推算:美國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00萬左右(人口基數的千分之三),現有1000萬癌症倖存者,那麼患癌以後的平均壽命就是十年以上;美國公布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為60%以上;除去一些比較兇險的癌症,大多數癌症患者的平均壽命將大大超過10年。在上海,1400萬人口每年新患癌症數在4.2萬左右,現有倖存者13.4萬人,平均壽命僅三年左右;就總體而言,上海地區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稍高於30%;與美國相比,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落差。  美國是沒有中醫中藥的,儘管我的一些海外同學在美行醫中也會碰到美國腫瘤患者手術後求助於中醫藥。這畢竟是很少的一部分。從我們十多年的系統統計,到癌症俱樂部的有關資料,到病家的自我體驗,到中國腫瘤學界泰斗、中國腫瘤內科(化學療法)的奠基人孫燕院士的一再告誡,都表明:合理的中醫藥對治療腫瘤是極有價值的;可大大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生存期和生存質量。這更凸顯出這巨大落差的刺眼性。在開放的上海,一些最新的醫療方法迅即傳到上海,至少化療所用藥物上海與美國並無巨大的差距,美國所用許多新一代藥物,在上海幾乎均可找到。中國由於人口基數大,患者人數眾多,手術機會舉世無雙。有人曾戲說,上海某肝膽醫院一個主要醫師一年的肝癌切除手術,是美國一所大型醫院十年所有外科醫師肝癌切除術的總數。因此,嚴格依賴實踐經驗和技巧的手術治療,中國醫師,特別是大城市醫師,絕不遜色於國外。放療、生物療法情況亦類似。顯然,不能用技不如人,設備不如人或藥物落後等科學技術因素的不足對這一落差作出合理解釋。  筆者認為:對此能作出合理解釋的有兩大因素。一是恐癌的社會文化;二是與第一點有一定關係的過度治療,特別是化放療過度。  中國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度(嚴復、馮友蘭等哲人的判斷),宗教總體上說是教育教徒們從容面對死亡的。故中國人較之其他眾多民族,對死亡是高度恐懼的。這已為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所證實了。而現在中國對癌症的極度恐懼,「癌症就是死亡」的觀點塵囂日上;再加上電視、電影和各種宣傳,特別是一些商家的惡意炒作,生癌就是「一切都完了」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抹之不去的魔影。因此,有相當數量的癌症患者是被「嚇死」的,筆者九十年代末的統計,大致在30%—40%左右的腫瘤患者是死於心理因素,包括恐懼、絕望,極度悲哀、抑鬱和自我放棄情結(詳見筆者主編的《心身醫學》)。更有海歸免疫學專家黃又彭教授認為國人中腫瘤患者70%是被嚇死的(見7月13日《南方周末》)。作為一個兼作心身醫學研究,並身兼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負責人的我,很清楚地意識到惡劣心理對腫瘤患者治療及預後的極為消極的影響。本人所領導的診療中心之所以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70%,很大程度在於充分利用心身醫學的綜合優勢,藉助包括圓桌診療、康復協會、康復大講堂、話療、愛心使者(社會義務工作者)等形式,首先努力致力於糾正或改善腫瘤患者人人都存在的消極心理狀態。  其二,是基於上述社會觀念以及落伍的腫瘤治療思想,其中還摻雜著各種利益紛爭所導致的治療過度。其實,國際腫瘤治療界在上個世紀末已開始改變腫瘤的「純對抗性」治療思路,不再奉行「戰爭模式」,反對無休止的大劑量化放療,而是主張適度治療,主張以瞄得更準的靶向藥物適度治療。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國際乳腺癌大會、肺癌大會等都不斷傳出呼籲:反對過度化放療。而國內卻尚未能跟上這種重要的治療思想轉變。過度治療,特別是過度化療,成了當今國內腫瘤生存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省腫瘤醫院的一位化療科主任在應酬席間,明確告訴席上諸位朋友:他的病人中,有約九成是死於化療過度的。但沒辦法。就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挨(病人怕死);一個願打(醫師除了化療以外,沒轍)。當然,九成死於化療過度,原因很複雜。其中,大部分是晚期難治性癌症。然而,這也折射出治療過度的危害性。我們知道,80年代以前,美國癌症死亡率與上海今天的現狀接近,也是不斷攀高的。但在九十年代後期,生存期逐步開始延長的。而這正好是發生在國際腫瘤治療界強調適度治療,講究提高生存質量,重視靶向治療以後所發生的事。以致到了2005年,美國的癌症死亡人數第一次開始下降。因此,是到了接受先進的觀點,改變舊有的治療思路的時候了。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腫瘤治療的效果,降低死亡率,減少患者的身心痛苦,並明顯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有質量的生存期能不斷延長。  2006年8月10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4版  9.指標,只是一組數字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一些腫瘤組織可以產生某種具有一定特異性的「物質」,通過特殊的檢測方法,了解這類物質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常可對某些腫瘤性質確定、治療方案的制定以及複發與否的判斷等有所幫助,這些「物質」之評估,就成為一系列特異的指標,用於腫瘤臨床。它通常簡稱為「腫瘤標誌(記)物」(tumor marker),有時也簡稱為「癌胚」指標。  腫瘤標誌物的發現及相關檢查,可以及時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徵兆,因此,我們主張不僅腫瘤患者必須定期需作針對性「腫瘤標誌」指標檢查,一些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也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定期作些針對性的檢測,以便能儘早有效地作防範或治療。  然而,指標畢竟只是指標,它只是一組數字,一種可能的徵兆,並不代表就是事實結論。西方之所以稱內科醫師為「doctor」,就是強調醫師應該是善用腦子思考,能透過現象(包括指標)看本質的博學之士。否則,一切以指標為指歸,只迷信這些標誌物,很可能誤已誤人。  生物學完全不同於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的很多參數變化非常準確地提示了發生著的事實,溫度攝氏37℃,可重複檢測、確認,生物學指標通常卻並不如此。一方面,生物學指標,包括腫瘤標誌物,它們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一個參數,反映了多種可能性,如以最為常見的CEA為例,它是非常實用且常用的指標,常稱為「癌胚抗原」,腸癌、肺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許多惡性腫瘤都可見血清中CEA指標的升高,故臨床常首選,然而,吸煙、酒精中毒,以及肺氣腫、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也會有15%—50%的患者(人群)血清CEA會有所升高。又如,AFP(甲胎蛋白)是公認的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指標,但只有約7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AFP會明顯升高,還有30%左右指標沒變化但卻已出現問題,我們通常稱作「假陰性」;另有許多情況下,比如慢、急性肝炎者中,也有30—50%會出現暫時性的AFP上升,甚至明顯上升,但並不是肝癌,這又稱作「假陽性」。其他一些指標的影響因素可能更大。再加上生物代謝的波動,檢測試劑的穩定性,以及檢測人員的技能等都會在一定程度干擾這類指標的穩定性,都會造成指標一定幅度的波動。因此,絕不能用觀察物理參數的眼光來看待生物學參數,特別是腫瘤標誌物高低。而應強調對這些指標的變化既重視,又不可迷信;有所波動時,可適時作一重複檢測;或請有經驗的專科醫師解讀,或再作一些相關的輔助性檢查,互參對照。切不可以指標至上。總之,「指標,只是一組數字」,須要腦子思考,不可迷信。  有兩個親身經歷的案例很能說明問題:案一,蔡某,40歲左右,原發性肝癌,於去年6月手術切除後,介入兩次,一直中藥加零毒化療調整,四月初所有指標,包括肝功能,二對半等均已轉陰。六月份作體檢,CT示肝恢復良好,無複發徵兆,所有指標物均可,唯AFP從原本的6一下子跳到60多,這可嚇壞了他。他算算手術後約一年,正是好複發之時,認為肯定是複發了,情緒糟透了。筆者細加分析,發現有不少徵兆不太支持「複發」。再仔細一打聽,他家正在裝修新居,他雖不親自督陣,卻也每天必親去工地(新房)一次。加上蔡某求康復心切,即便天氣炎熱,仍每天練功不止,加劇了過度疲勞。而慢肝者,疲勞狀態下很容易出現AFR的升高。鑒此,我建議他先不著急,好生靜養二周,夏日不練功,中藥繼續調養,二周後複查。複查見AFP降至正常;又囑再靜養二周複查仍正常,他才安下心來。  又如,陳某,崇明人,60多歲,03年結腸癌開刀,一直中藥調理整得很好。05年6月複查前一切如常,當查到血指標時,嚇壞了,一家三口匆匆找到我。老婆說,老頭子這下不行了,好幾個指標都很高,幾個大醫院的醫師一致判斷複發或轉移了必須馬上做化療,老頭不肯,兒子和老婆死勸,我接過化驗單一看,樂了。儘管是市內一著名專科醫院的檢查,檢測儀器卻把人「耍」了。我注意到他一共檢測了六項指標,四項完全正常,包括比較特異的CEA等,兩項極不正常且這兩項緊挨著排列(第三、第四項),數值均為638個單位,即便是再敏感的檢測,2個參照值完全不同的指標結果都是「638」,只有二種可能,一是40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一就是儀器「怠工」,出偏差了。而明顯後者可能性更大,我簡單做了一通解釋,囑什麼都別干,中藥照吃,一周後再去該醫院做個複查,相信不太會有大問題。果真,複查一切正常。  我們說,指標只是反映了一種可能性,指標須解讀,須思考,切忌迷信。否則,反會在「科學」的旗號下誤己誤人。當然,還應多說一句,腫瘤標誌物是有一定針對性的,指標檢測,並非越多越好,而且,要相關指標綜合解讀,才有意義。  2006年8月24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4版  10.「四分之一」的啟示  早在80年代末,筆者就注意到美國有醫學專家報告說:在80歲上下老年人的屍解中,1/4左右身體內患有腫瘤,但這些老人生前都無與癌症有關的任何癥狀,而他們的死亡,也是因於其他疾病或原因。換句話說,在老年人體內,出現腫瘤是十分自然之事。近有海歸學者黃又彭教授,在歐洲從事免疫學研究,自訴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屍體,80歲左右老人100%、無一例外地體內患有隱匿性的、無任何癥狀的腫瘤(癌症)。他並預計如人的平均壽命達到100-120歲,每個個體體內的腫瘤將達到3-4個。但多數情況下,這些腫瘤(癌症)並不一定威脅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甚或一定條件下不影響他們的生存期限。我們還可找到佐證資料:以上海地區和美國為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比例都約佔總人口的千分之三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壽命以80歲計,80×3/1000=240/1000,即24/100,約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會因癌症而求治。這再清晰不過地表明了癌症是種慢性病、常見病,是一種伴隨著衰老而出現的常見疾病。考慮到許多高齡老人都可能有隱匿的、無癥狀的體內腫瘤存在,黃又彭教授的「100%老人有癌說」也並非無稽之談。這些事實引發了一系列深層次的思考:比如說,究竟怎麼看待腫瘤(癌症)?怎麼對待(防與治)惡性腫瘤,尤其是老年腫瘤?  在我們看來,首先,人類不可能攻克癌症,只能預防某些癌症的發生或減緩、延遲其發生的時間,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其帶癌生存的時間。何也?因為從本質上說,多數上了年齡的老人所發生的腫瘤,是一種伴隨著機體的衰老過程而難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會骨質疏鬆、腦組織變性(早老性痴呆)一樣。眾所周知,癌細胞是細胞(主要是幹細胞)的分化障礙,也就是說細胞在複製過程中出現了偏差,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生物學現象,正因為有這種偏差,生物才會進化或衰亡。越到老年,細胞複製的次數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老年腫瘤好發。當然,這時,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監視、識別、清理系統等的功能,也隨著衰老日漸弱化,偏差增多,故異常分化的癌細胞難以及時被識別和及時清除,也促成了這一後果。  這「四分之一」的信號還提示了幾點:  (一)、癌症其實離每個個體並不遙遠,今天發生在你探視的對象身上,明天很可能就發生在你自己身上;  (二)、既然是種生理偏差,既然難以避免,那麼我們的重點就在於防範它的過早出現,防範它對生命的過早傷害。研究表明,如今臨床上80%的癌症的發生,與生活方式不良有關。努力糾正諸如酗酒、抽煙、過食肥甘等不良生活方式,至少可以減少30-40%腫瘤的發生,延緩許多腫瘤出現的年齡。這等於是抗擊了腫瘤,延長了生命;  (三)、中老年後,適當用些調整製劑,特別是有明確的調節免疫、誘導細胞分化、誘導細胞凋亡的中成藥,是有積極的防範或延緩癌症發生之功效的,因為它可從根本上起到防微杜漸之功效。筆者有位高齡親屬,從90年起即運用筆者研發的誘導凋亡與分化之成藥,96年起少劑量服用埃克信製劑,以零毒抑癌,一直狀態甚佳。2001年近80歲高齡時突然發現陰道出血,查體見宮頸有贅生物,所有醫師都斷定是惡性腫瘤,因為這種年齡幾無良性可能。筆者也捏了把汗,結果,活檢認定只是個良性的贅生物,連手術都免除了,這不能不說預防的奇蹟。  (四)、有一種理論認為:化療可以起預防作用,這無論從藥理或臨床來說都是站不住腳的。如果是醫師推薦說,那麼,我們不僅要反問一句,你已上了年齡,理論上說體內難免有癌細胞,你願不願意化療預防一下啊?可以說110%的醫師會縮回頭去,因為這太荒唐了。當然,有沒有可能通過免疫疫苗防範部分癌症的發生,這至少在理論上是說得通的,然而,操作上還有待深入。但以中醫藥方式防範,應該是大有前途的。  11.適度治療:聰明人的最佳選擇  當第12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各地相關活動十分熱鬧,許多宣傳把焦點集中在了如何破解腫瘤治療的誤區,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現今國際腫瘤治療界特別關注的是如何避免惡性腫瘤的過度治療問題,所謂過度治療,包括手術時的根治範圍越做越大,化療的劑量和次數不斷增加,放療的射野和劑量的擴大,以及無謂的各種創傷性治療等,也包括大劑量有毒中草藥的濫用,亂殺無辜等。統計表明,臨床上約6成的患者,曾受累於過度治療,接近三成的腫瘤死亡者是直接或間接地因過度治療。  實踐證明:大劑量化療與適度劑量化療相比,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乳腺癌和胃癌也類似。2003年在美國召開的第26屆國際乳腺癌大會明確提出:對乳腺癌的手術應從過去的強調以患者能忍受為主的「最大耐受性治療」(即儘可能的擴大根治術),轉變為強調「最小有效性手術」(即在有效的前提下儘可能縮小手術創傷);化療則應從原先單純追求大劑量多次數,轉變為要用「最適當(的小)劑量」和最優化的程序;放療則要從傳統的包括區域淋巴結的大野照射轉向有選擇的使用(不宜千篇一律濫用),用時應強調目標性。我們也碰到了不少歐美的乳腺癌患者,大多就是採用保乳的局部手術,外加(或不加)幾次小劑量化療,而後求助於天然療法(包括中醫藥)。筆者有一次與一位資深的歸國化療專家一起接受一位腫瘤患者的諮詢,問及還要不要加大化療時,那位專家幽默地說,你以為化療葯是巧克力啊?一片笑聲中,大家都理解了他的真實意圖。  筆者曾遇到過許多典型的事例,足以說明適度治療的重要性。筆者有位同仁是某部隊醫院腫瘤科主任,掛大校軍銜,平素來往不很多,1999年來找我,開門見山地說其母70多歲,患了胃癌,希望我給她中藥零毒治療,我關心地問了一下,「開了嗎?」「沒有」,「化療幾次了?」「沒有化療」,我納悶地說:「你為什麼不給她化療啊,平素您不是很主張病人都要化療地嗎?」他很尷尬地說:「組織上安排我做化療科,所以我才……至於我媽,70多歲了,我堅決不給她化療。」她媽經中醫零毒調整治療後,至少活到了2003年底他退役,因其轉回當地工作,失去聯繫。  王女士是江蘇人,1999年患乳腺癌,手術後又化療又放療,邊化療邊兩肺轉移。2001年底已化療12次,停用3個月後,又見雙肺腫塊增大,只能再用靜脈化療,但肝損嚴重,改用口服化療,腫瘤仍未控制,出現嚴重黃疸,兩個手掌蛻皮,一層一層剝繭似的,露出讓人揪心的紅白相間的新肉,沒有醫師再敢堅持讓她服用化療葯了,囑她先生準備後事。先生不忍心於2002年3月找到了我們,苦苦哀求,畢竟只有35歲上下,1米65的個子患者只剩下不到80斤了。怎麼辦?我直截了當地告訴她先生,此乃化療過度也。與其死於化療,不妨中藥零毒抑瘤搏一搏。先生應允,從此以後未再用化療,3個月後病情大有起色,一年後兩肺病灶基本消失,2004年底因兩肺病灶完全消失而停用中醫藥三個月,又見複發趨向,再次恢復中醫藥零毒治療後,又恢復健康。春節前來看我時,告訴我一切均好,只是體重超過了130斤了,考慮減肥了。我想,這也是適度治療的成果吧!  2006年4月20日發表於《現代醫院報——健康財富》A7版下接:何裕民:癌症只是慢性病——抗癌新視點(2)


推薦閱讀:

【醫藥趣談·第四話】淺談癌痛
一滴血「檢測癌症」是謠言,腫瘤標誌物應該這樣用
胰腺癌晚期死前六大癥狀
媽媽胰腺癌晚期,如何讓她過得輕鬆點?
癌症與Vitamin B-17

TAG:癌症 | 慢性病 | 慢性 | 抗癌 | 烏有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