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藏世界的構造與存在形式研究
華藏世界的構造與存在形式研究
釋啟明
內容提要:華嚴宗,是以《華嚴經》作為主要依據而成立的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其中「圓融無礙,重重無盡」思想是借用因陀羅網為喻加以解釋的,在經典的具體描述中則體現在「華藏世界」,也就是毗盧遮那佛因地修菩薩行而召感的宇宙世界。可理解為「如來法身」、「法界」或一切眾生身心的根源。本文主要通過《八十華嚴》為切入點,對華藏世界的構造及其存在形式予以探究,從而梳理出契證「華藏世界」的方法與先決條件,使令眾生共同修證與隨順法界。 關鍵詞:法界 華藏世界 《華嚴經》 須彌山。 作者簡介:釋啟明,閩南佛學院講師,主修華嚴、三論。
華嚴宗作為中國佛教一大宗派,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與空前組織體系,屹立在眾多佛教宗派之林。在華嚴學中對宇宙問題的解析,有其獨特的思想觀念,是以法界緣起思想來闡述理體與事相關係,將華藏世界視為毗盧遮那佛全體之顯現,具有宇宙總體、世界普遍性基礎的意義。如此,無限宇宙中千差萬別的事相才具有統一性,而且萬物之間又能相互聯繫,和諧融通,貫穿無礙,具有無限的發展性。 以此推論出華藏世界既蘊含輪迴的世界又標示解脫的世界,理體界和事相界相互重合,從而縮短此岸與彼岸間距,對現實世界的看法也就是對理想世界的看法。這種圓融無礙境界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本就是和諧一體,如果真相徹底明白,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基於這點,對於華藏世界的研究極為必要,本文主要以《八十華嚴》為切人點,結合其他經論,來分析和探究華藏的構造與存在形式。 一、華嚴宗特定的「法界」含義 「法界」在《華嚴經》中被認為就是「華藏世界」或「如來法身」,如來法身和華藏世界是等同的,在《六十華嚴》就有:「如來法身等法界,普應眾生悉對現。」[1]此句偈子在《八十華嚴》對應的偈頌是:「佛身周遍等法界,普應眾生悉現前。」[2]無論哪個偈子,都說明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法界身」,具足無限差別的事相而又蘊含著統一性;而「法界」則被視作一切眾生身心的理體。 在法藏《華嚴義海百門》中就說: 入法界者,即一小塵緣起,是法;法隨智現,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齊,融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界等,遍通一切……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為法界也。[3] 這裡「法」被視為隨緣顯現的具體事相,「界」則是諸法功用的各各殊別,諸法本質上是沒有自性的,也就不存在性相、形體上的差異。若就性相不存意義言,就是「理法界」;然隨緣顯現的具體事相又是宛然存在,此便是「事法界」;此「事法界」和「理法界」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關係,也即相互融通無礙,這就是「法界」。若僅此的「法界」,就與其他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等沒有太大差別,都是性相不存,常寂不變,空有相即的根源。 然華嚴宗在此基礎上提出法界緣起的概念,使「法界」賦予一純凈至善的理體的特定含義,也就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至凈真心」或「清凈佛智」。這種「至凈真心」被認為是宇宙世出世間的本原或本真,萬法都是從此「真心」隨緣而顯現。《華嚴義海百門》;就有:「明緣起者,如見塵時,此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今塵既由心現,即還與自心為緣……塵為自心現也,離心之外,更無一法,縱見內外,但是自心所現。」[4]《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也道:「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即如來藏自性清凈心)自在作用,更無餘物,名唯心轉。」[5]《華嚴探玄記》卷一更曰:「離佛心外無所化眾生……是故唯是佛心所現。此義云何?謂諸眾生無別自體,攬如來藏以成眾生。然此如來藏即是佛智證為自體,是故眾生舉體總在佛智心中」。[6]這樣「白心「、「佛心」、「佛智心」、「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等都是真心、清凈心,也即宇宙萬物都是「真心」的體現,「真心」是萬法的理體。 基於這點,華嚴宗提出以「法界」為體,緣起為用的思想,因有緣起大用,故十方理事齊彰,凡聖並顯。《華嚴義海百門》就道:「夫玄宗渺茫,在緣起而可彰;至道希夷,人法界而無見。故標體開用……合則法界寂而無二,開乃緣起應而成三,動寂理融,方開體用。」[7]這裡法界寂而無二,不可見知,只有通過緣起開示發明,才能被彰顯出來,萬相齊然。這就將重心放在法界緣起的體用關係來說明真心理體與諸法事相的關係,所謂「體為用本,用依體起,體依用顯」,沒有法界則無以緣起;沒有緣起則法界常寂,無從彰顯。然而,華嚴宗的這種體用關係並非殊絕懸隔,判若楚漢,而是體用全收,圓融無礙,無盡自在的。法藏在《華嚴策林》中稱: 以諸界為體,緣起為用,體用全收,圓通一際……緣起事相,必收性而方成。玄界玄宗,亦依緣而現空。有有交徹,體用玄通,言事即有徹空源,談有乃空透有表。或時雙舉,紆毫之論不具,或時相成,廣大之談並見。理全收事全舉事而為理,事非別事,物具理而為事。[8] 可見體用互為玄通,理事相互融合,體不是用以外而別有其體,體因用而顯;用也不是離體而別有其用,用以體為源。同樣,理也不是事外而另有其理,全收全舉事就是理;事也不是離理而另有其事,物具理而為事。[9] 華嚴宗的這種法界緣起思想重在表述宇宙的形成及其存在方式,認為宇宙萬法都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的表現,緣起的事相均處在相互依存,互為融攝平等,和諧統一之中,其具有「以不起為起」、「一即一切」及「事事無礙」等內涵。從「以不起為起」角度觀察,宇宙萬相都是佛性理體直接的、全部的顯現,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現起;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佛的意志為遷變,這樣,作為理體的佛性(或稱如來藏自性清凈心)是五條件的存在,作為佛性表現的宇宙事相同樣也是五條件的存在,而且沒有時間上前後,若將理體與事相完全重合為一情況下,現實世界的生起,自然也是不起的。就「一即一切」考察,理體與事用、整體和部分乃至部分與部分之間都是互為依存的關係。從「事事無礙」出發,則事相之間處於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和諧統一關係。 二、華藏世界的構造 《華嚴經》中所描述的華藏世界,其實就是毗盧遮那佛所居之處,也是其教化的整個世界,是由毗盧遮那佛修菩薩行圓滿成就後所顯現的。據《八十華嚴》卷八稱:「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凈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凈。」[10]所謂「世尊往昔於諸有,微塵佛所修凈業,故獲種種寶光明,華藏莊嚴世界海。」[11]可見華藏世界是因修果滿所顯現的世界,也就是法界,或稱華嚴宇宙。 在《華嚴經》中對華藏世界的構造進行了描述:「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其最下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次上風輪名出生種種寶莊嚴,能持其上凈光照耀摩尼王幢。」這無數風輪分為十層,最上層風輪「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莊嚴香水海,此香水海有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其中,四方均平,清凈堅固,金剛輪山周匝圍繞,地海眾樹各有區別。」[12]在華藏世界中又有無數的佛國世界,由於大蓮華所包藏,故稱其「華藏世界」。 在華藏世界中有大輪圍山,其狀況為「華藏莊嚴世界海大輪圍山,住日珠王蓮華之上,梅檀摩尼以為其身,威德寶王以為其峰,妙香摩尼而作其輪,焰藏金剛所共成立,一切香水流注其間,眾寶為林……有世界海微塵數,眾妙莊嚴」。[13]大輪圍山內所有大地都是金剛所成,堅固莊嚴,清凈平坦,所有三世一切諸佛國土,都來莊嚴校飾,猶如天帝網般布列。 在這華藏世界海大地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都是由「一切妙寶莊嚴其底,妙香摩尼莊嚴其岸,毗盧遮那摩尼寶王以為其網;香水映徹,具眾寶色,充滿其中;種種寶華,旋布其上;栴檀細末,澄堃其下;演佛言音,放寶光明;無邊菩薩,持種種蓋,現神通力。一切世界所有莊嚴,悉於中現」。[14]說不盡的階陛、欄楣、羅幢、寶衣、樓閣、蓮華城、梅檀香、垣牆等共同圍繞嚴飾著香水海。 在每一香水海中又有道不盡的香水河,都以諸世界海的所有眾寶莊嚴,並出妙音,稱揚三世佛菩薩名。在這些香水河的兩間之地,都充滿種種妙寶莊嚴、種種摩尼寶王充遍其地。華藏世界的諸般不可思議莊嚴,都是由於往昔的清凈功德召感所致。 華藏莊嚴世界海的安立,或稱周圍各十百世界種形狀,總括十方微塵華藏,同在L—大蓮華上,以表明華藏玄門,毗盧心海。總大蓮華名「蕊香幢」,幢的最下方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最下第一風輪名「平等住」,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乃至最上風輪名「殊勝威光藏」,能持普光摩尼香水海,此大幢下總香海;海中出大蓮華,名「種種光明蕊香幢」,是總大蓮華。華幢之上滿中香水海,四圍有金剛輪圍山環繞華沿,以圍香海,此是華上總海。其海內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此指華上總海中別香水海。每一海中各有世界種,每一世界種上各有二十重華藏世界,次第安立,就像天帝網分布而住,每一佛剎有塵數莊嚴,每一莊嚴各放塵數光明,每一光明各現如上華藏世界及三世剎海中不可思議事,如千鏡重重,互映互遍;然而這不可思議華藏及海,全是當人之一心,是則心具法界,法界即心,廣大融通,無盡無窮,所謂「華藏玄門,毗盧心海」,都在此總大蓮華內。其中具有111個世界種,最中央就是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廣說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都在種種光明蕊香幢大蓮華上分布而住,一一世界種各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 在這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安住,在每一世界內又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在世界種中的情況各有不同,「或有依大蓮華海住,或有依無邊色寶華海住……或有依菩薩寶莊嚴冠海住,或有依種種眾生身海住,或有依一切佛音聲摩尼王海住。」[15]廣說有世界海微塵數的無量無邊。 另外,華藏世界種的形狀也是千奇百怪,無法定論,有須彌山形、江河形、迴轉、漩流;輪輞、壇嬋、樹林、樓閣、山幢、蓮華、眾生身、雲、諸佛相好圓滿光明;珠網、門闥等形,其數也是世界海微塵數的無法窮盡。華藏世界種的體性,更是千差萬別,有「以十方摩尼云為體,或有以眾色焰為體,或有以諸光明為體,或有以寶香焰為體……或有以一切剎莊嚴具成壞音聲為體,或有以無邊佛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變化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善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凈音聲為體」。[16] 十方世界海的安立,包含右旋圍繞十世界種,華藏莊嚴世界海居中,於八方上下略標十世界海,都與華藏相等,其數不可窮盡;也就是二十重華藏世界外的十方面最近的華藏世界。在這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華藏莊嚴世界海,就像天帝網分布一般而住。最中央的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以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為底,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住其上,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以一切莊嚴具為體,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於中布列。其最下方有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以一切金剛莊嚴光耀輪為際,依眾寶摩尼華而住;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切寶華莊嚴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種種安住,種種莊嚴,佛號「凈眼離垢燈」。自上而去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形狀各異,具有更多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其中第十三佛剎,名娑婆世界,「以金剛莊嚴為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其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世尊」。[17]最上一層名「妙寶焰世界」,有福德相光明佛安住其中,其狀猶如寶莊嚴具,以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而覆其上,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 這遍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分別而依住,其形狀有十佛剎微塵數迴轉形世界、十佛剎微塵數江河形世界,還有十佛剎微塵數漩流形、輪輞;壇嬋、樹林、樓觀、普方、胎藏、圓光、網形等世界,每一世界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圍繞並有微塵數世界作為眷屬,這一切的世界,都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及圍繞此海香水河中。 再者,在十世界種中心的二十重華藏世界當中,又稱「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可例知十方諸微塵數二十重華藏世界,形量大小,安立次第都近似,只是名稱有別罷了。普光摩尼香水海及蕊香幢蓮華,就是華藏莊嚴世界海總海總蓮華。蕊香幢上,滿中香海,海邊有大輪圍山周環幢邊以圍香海,此香海有十不可說世界微塵數別海之名,一一別海各有蓮華幢,其最中別海之華幢名「摩尼王蓮華」,華內有世界種名「普照十方種」,上有二十重世界重疊而住,下小上大,一一剎塵世界收作一小圓相,積二十層作為一世界種,下層有世界名「最勝光遍照」,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向上過佛剎塵數世界到第二層「種種香蓮華妙莊嚴世界」,有二佛剎塵數世界圍繞著,如數相倍,乃至第十三重層有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娑婆世界就在第十三重的中央,是十三剎塵中一塵之數罷了,極樂世界也處十三重的一塵,與娑婆世界相平齊;往上及至第二十重層有妙寶焰世界,也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統計「一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世界。恆河數等三千大幹世界為一國土,形狀或大或小,或凈或穢,或圓或方,或側或仰,沒有固定,每一國土各有一佛作為教主,就象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 在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東邊,還有香水海,名「離垢焰藏」;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妙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遍照剎旋」,以菩薩行吼音為體。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宮殿莊嚴幢」,其形四方,依一切寶莊嚴海住,蓮華光網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眉間光遍照」;從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德華藏」。其形周圓,依一切寶華蕊海住,真珠幢師子座雲彌覆其上,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佛號一切無邊法海慧。如此往上有二十層,第二十層有世界名「高勝燈」,狀如佛掌,依寶衣服香幢海住,日輪普照寶王樓閣雲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純一清凈,佛號「普照虛空燈」。[18] 距「離垢焰藏」香水海的南邊,還有「無盡光明輪」香水海,有世界種名「佛幢莊嚴」,情況大致同「離垢焰藏」香水海,最下方世界是「愛見華」,最上的第二十層是「無盡光莊嚴幢」世界。在「無盡光明輪」香水海右旋,還有香水海名「金剛寶焰光」,有「佛光莊嚴藏」世界種;在「金剛寶焰」香水海右旋,也有「帝青寶莊嚴」香水海,有「光照十方」世界種;在「帝青寶莊嚴」香水海右旋,還有「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有「妙寶間錯因陀羅網」世界種;從「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右旋,還有「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有「普現十方影」世界種;從「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右旋,還有「積集寶香藏」香水海,有「一切威德莊嚴」世界種;從「積集寶香藏」香水海右旋,還有「寶莊嚴」香水海,有「普無垢」世界種;從「寶莊嚴」香水海右旋,還有「金剛寶聚」香水海,有「法界行」世界種;從「金剛寶聚」香水海右旋,另有「天城寶堞」香水海,有「燈焰光明」世界種;大致情況皆如「離垢焰藏」香水海。 於「離垢焰藏」香水海的東邊,還有「變化微妙身」香水海,有「善布差別方」世界種;依次向東邊,還有「金剛眼幢」香水海、「種種蓮華妙莊嚴」、「無間寶王輪」、「妙香焰普莊嚴」、「寶末閻浮幢」、「一切色熾然光」、「一切莊嚴具境界」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玻璃地」香水海,以及「常放光明」世界種,最下方的世界是「可愛樂凈光幢」,最上方有「最勝身香」世界。 在「無盡光明輪」香水海外,依次還有「具足妙光」香水海以及光耀蓋、妙寶莊嚴、出佛音聲、香幢須彌藏、梅檀妙光明、風力持、帝釋身莊嚴、平坦嚴凈等難以計數的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妙樹華」香水海以及「出生諸方廣大剎」世界種。 在「金剛焰光明」香水海外,次第排列有「一切莊嚴具瑩飾幢」香水海,以及一切寶華光耀海、蓮華開敷、妙寶衣服、可愛華遍照、遍虛空大光明、妙華莊嚴幢、真珠香海藏、寶輪光明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無邊輪莊嚴底」香水海;其大致情況皆如「離垢焰藏」香水海。 處「帝青寶莊嚴」香水海以外,次第排列有「阿修羅宮殿」香水海,及寶師子莊嚴、宮殿色光明雲、出大蓮華、燈焰妙眼、不思議莊嚴輪、寶積莊嚴、清凈寶光明、寶衣欄楣等不可說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樹莊嚴幢」香水海。 於「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以外,次第安立「化現蓮華處」香水海,以及摩尼光、眾妙香日摩尼、恆納寶流、無邊深妙音、堅實積聚、清凈梵音、梅檀欄榍音聲藏、妙香寶王光莊嚴等微塵數香水海。在「蓮華因陀羅網」香水海外,也次第安立「銀蓮華妙莊嚴」香水海,以及毗琉璃竹密焰雲、十方光焰聚、出現真金摩尼幢、乎等大莊嚴、寶華叢無盡光、妙金幢、光影遍照、寂音等不可說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密焰雲幢」香水海。在「積集寶香藏」香水海以外,次第排列有「一切寶光明遍照」香水海,以及眾寶華開敷、吉祥幄遍照、梅檀樹華、出生妙色寶、普生金剛華、心王摩尼輪嚴飾、積集寶瓔珞、真珠輪普莊嚴等佛剎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閻浮檀寶藏輪」香水海。 在「寶莊嚴」香水海以外,依次安立「持須彌光明藏」香水海,以及種種莊嚴大威力境界、密布寶蓮華、依止一切寶莊嚴、眾多嚴凈、極聰慧行、持妙摩尼峰、大光遍照、可愛摩尼珠充滿遍照等不可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出帝青寶」香水海。在「金剛寶聚」香水海以外,也是逐次列有「崇飾寶埤垸」香水海,以及寶幢莊嚴、妙寶雲、寶樹華莊嚴、妙寶衣莊嚴、寶樹峰、示現光明、蓮華普莊嚴、妙寶莊嚴等說不盡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不可壞海」香水海。在「天城寶堞」香水海以外,羅列有「焰輪赫奕光」香水海,以及寶塵路、具一切莊嚴、布眾寶網、妙寶莊嚴幢、日宮清凈影、一切鼓樂美妙音、種種妙莊嚴、周遍寶焰燈等道不盡微塵數香水海;在最外圍靠近輪圍山有「積集瓔珞衣」香水海;其大致情況皆如「離垢焰藏」香水海。 居這種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香水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都是依「現一切菩薩形摩尼王幢莊嚴蓮華」而住,諸佛剎種的不思議妙莊嚴以及種種果別,都是因眾生的業力而致,所謂「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眾生業力故;國土不思議……如是剎種種,莫不皆由業。」[19]雖有別異,且井然有序,互不間斷,各各放寶色光明,莊嚴無比,諸佛都各自演說教化,眾生若要親見諸佛寶剎,就得以「清凈心」來引發,所謂「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20]在華藏世界海中,每一世界種的各個世界,都是種種莊嚴安住,而這些又是依靠諸佛的神力加持,遞相接連,構成世界網,猶如帝釋網重重無盡,圓融含攝。 處華藏世界海的東邊,也有「清凈光蓮華莊嚴」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南邊,還有「一切寶月光明莊嚴藏」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西邊,也列「可愛樂寶光明」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北邊,也有「毗琉璃蓮華光圓滿藏」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東北方,還有「閻浮檀金玻璃色幢」世界海;同樣在東南方有「金莊嚴琉璃光普照」世界海;在西南方有「日光遍照」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西北方有「寶光照耀」世界海;下方有「蓮華香妙德藏」世界海;在華藏世界海的上方也有「摩尼寶照耀莊嚴」世界海;華藏世界海中的這些佛剎微塵數世界海中,每一世界海各有國土,以及諸佛的教化,微塵數的菩薩親近圍繞,輔助宣揚,此皆為毗盧遮那佛的願力所成,願力遍周法界,在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法輪,並且無有邊際。[21] 除了上述的華藏世界海的觀念外,還有大量的六道眾生、四大部洲、須彌山、色界等概念。譬如餓鬼、地獄、龍、金翅鳥、阿修羅等眾生類的相狀,在《光明覺品》卷十三有云: 放百億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閻浮提、百億弗婆提、百億瞿耶尼、百億欎單越、百億大海、百億輪圍山……百億須彌山王、百億四天王眾天、百億三十三天、百億夜摩天……百億色究竟天……其百億閻浮提中,百億如來亦如是坐。[12] 《人法界品》卷六十四云:「須彌山頂六種震動……復有十千龍王,所謂伊那跋羅龍王、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等,於虛空中,雨黑梅檀……金翅鳥怖,滅除瞋恚,身得清涼。」[23]這些無非是由於眾生業力所致,而菩薩為教化變現諸般眾生形相,在《華嚴經》中所表達的通常是百千億,乃至佛剎微塵數等無限寬廣的概念,這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願力所成。說明嚴宇宙觀本身就包含了初期佛教宇宙觀的內涵實質,在須彌山為中心的宇宙觀念上是一致的。由於眾生心量局限於見聞覺知,不知法性無邊境界,雖開演小世界,也是歸屬於華藏世界中;相對而言,華藏世界海的範疇和空間視野要來得更廣闊無邊;因而,華藏世界也完全包含了以下的較微細的觀念: 以一個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組成的一小世界,中間是須彌山,象柱獨立,呈上下大而半山縮小的腰鼓般形狀,須彌山頂是忉利天宮,山外還有七金山、七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著須彌,就像七重城塹次第圍繞。第七山外就是大鹹水海,淋漣四方,四方鹹海各有一大洲,東海稱東勝神洲,南海名南瞻部洲,西海稱西牛賀洲,北海名北俱盧洲,每洲旁邊有兩個中洲,數百個小洲作為眷屬。大鹹海外的四面有鐵圍山象外城般地環繞著,這就是一個小世界。一小世界外圈應作渾圓如球觀,從下方風輪,上至鐵圍山應作平圓輪相觀,海中七金山應作周圓圍繞觀。一小世界包括欲、色、無色三界,並次第安立著諸山、諸海和四洲的形量: 第一,須彌山:純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樹木郁茂,香氣遠聞,多諸聖賢天人,福德神眾夜叉等住各有寶宮殿。其上下自水際上升高84000由旬,上下俱大,山半獨小,又山根入水亦爾許由旬。 第二,七金山:包括42000由旬的雙持、21000由旬的持軸、12000由旬的擔木、6000由旬的善見、3000由旬的馬耳、1200由旬的障礙、600由旬的持地等七座山;每山也多有聖賢、神鬼所住。 第三,七香海:七海闊狹,也次第如七山之數,各海中俱有優缽羅華、缽頭摩華、拘牟陀華、奔茶利迦華等,遍覆水上。 第四,大鹹海:北自外等七重金山山根,南至鐵圍山山根,二山中間鹹海闊36萬2千由旬,如是彌連四方,餘三方之距兩山,闊也如此。 第五,四大部洲:東邊的鹹海中有東勝神洲,地形象半月,縱廣9000由旬;南邊的鹹海中有南瞻部洲,地形象田字,縱廣7000由旬;西邊的鹹海中有西牛賀洲,地形象滿月,縱廣8000由旬;北邊的鹹海中有北俱盧洲,地形象方版,縱廣1萬由旬。 第六,斫迦羅山:又稱「輪圍山、鐵圍山」,純鐵所成,高廣各300由旬,周圍36億1萬350由旬,總圍大鹹海。 九重山根人海皆8萬由旬,諸海之深也是如此;都住金輪之上,從此海面上升欲界六天,並色界中一個初禪三天,上下合之為一小世界。這三界次第安立的相狀,就是第十三佛剎微塵世界中的一微塵世界。在這世界下唯一虛空,從空中起大風輪,風上而持水輪,以眾生業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墮熟臟;水上復持金輪,如熟乳生膏而浮於面,金輪之上即大地,大地之上滿中鹹海,地邊周匝有斫迦羅山(即鐵圍山或輪圍山),此山環繞地邊如外城,圍匝鹹海,海之極中有七重金山,與七重香水海次第相間圍繞,如七重城塹,七重內心有須彌山卓然孤聳,高84000由旬,上下大而半山小,其大處縱廣8萬由旬;七重山外即大鹹海淋連四圍,須彌山東鹹海中有東勝神洲,南鹹海有南瞻部洲,西鹹海有西牛賀洲,北鹹海有北俱盧洲,每洲傍各有中洲,數百小洲而為眷屬;又自須彌山腳上升1萬由旬有堅手天住,又升l萬由旬有持華鬘天住,又升1萬由旬有常放逸天住,此三天皆繞山環列而住,皆是夜叉、鬼神,其福如天。又升1萬由旬,即半;山腰處有四天王天依山四面各各而住,日月星宿日夜行繞四方,雖依空轉亦與相平。又升42000由旬至須彌頂,即三十三天住,最中即忉利天,天主名釋提桓因(即帝釋、玉皇大帝),這以前的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等都依須彌山而住,故稱「地居天」。從這以上升都是依雲而住,稱「空居諸天」;自忉利天上升16萬由旬名夜摩天,再升32萬由旬名兜率天,又升64萬由旬名化樂天,又升128萬由旬名他化自在天,這四天與前四天王、忉利共六天,乃至下到風輪中,其中地居天由修持十善業所感生的;夜摩等四天屬空居天,是修十善兼修禪定所感生,都俱有男女情慾,總稱欲界。 從他化自在天上升256萬由旬就是色界初禪初天,這樣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共十八天。上升都是成倍而增。再從四禪第九天色究竟天又倍增而上升,就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非想處共四天,都是成倍上升;這樣三界總共28層天。據《阿毗曇論》載,若從色究竟天放大石山要經過65535年,中間沒有障礙下才到閻浮提的地面,無色界四天就更是成倍距離。這樣的三界和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共同構成了三界次第世界。 下自地輪、鐵圍山、四洲、七金山、須彌山、日月、六欲天以及初禪,稱作「一小世界」。這樣的一千個小世界,外邊有一總輪圍山環繞,其山高至初禪天,故稱「小干世界」;如此一千個小千世界,外邊更有一大總輪圍山環繞,其山高至二禪天,故稱「中千世界」;這樣的一千個中千世界,外邊再有一大總輪圍山環繞,其山高至三禪天,故稱「大幹世界」。在這大幹世界中總有萬億個鐵圍山、四洲、須彌、乃至初禪等各有其一,通稱「三千大幹佛剎世界」,相當於娑婆世界釋迦如來教化的世界。這輪圍山共有四等,而三界總括了一大幹世界;另外,在小世界範圍中,須彌山和須彌山之間距離為12億83450由旬,其中八方山山相互間距也是這樣。 色界禪天覆蓋狀況為:初禪覆蓋六欲天等各一,為一小世界;二禪覆蓋一千初禪,為一小千世界;三禪覆蓋一千二禪,為一中千世界;四禪覆蓋一千三禪,為一大千世界。故《毗婆沙論》言:「如四天下齊量,初禪地齊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齊量,第二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三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幹世界齊量,第四禪地齊量亦如是。」。[24]也就是說,初禪廣如四天下,二禪廣如小千界,三禪廣如中千界,四禪廣如大千界;地輪之下,金、水、風輪各遍大千。有關三界諸天身衣、壽量,以下表為示:
相對此微細的小世界,《華嚴經》所表述的華藏世界要恢宏廣闊得難以詮釋。譬如對世界的依住問題,有依一切莊嚴住,有依虛空住,或依一切寶光明、一切佛光明、一切佛音聲、一切世主身、一切差別莊嚴海等世界海微塵數所依住。在世界的形狀上也是極為豐富多彩的,有圓有方,或非圓方、水漩、山焰、樹、摩尼輪狀蓮華、宮殿,或三維八隅等微塵數形,都是眾生業力導致的差異。 在《毗盧遮那品》中還對具體的某個「勝音」世界進行了細述:「依摩尼華網海住,須彌山微塵數世界而為眷屬,其形正圓,其地具有無量莊嚴,三百重眾寶樹輪圍山所共圍繞,一切寶雲而覆其上,清凈無垢,光明照耀,城邑宮殿如須彌山,衣服飲食隨念而至。」[25]在「勝音」世界中有大蓮華須彌山,山上有大林,無量華樓閣、寶台觀、妙香幢、寶山幢,以及無量寶芬陀利華、摩尼蓮華網周匝垂布;並有無量種種眾生在其中安住。在「勝音」世界的最初劫中,有十須彌山微塵數如來興世,第一佛號「一切功德山須彌勝雲」,轉妙法輪,一切世間主及其無量百千眷屬來詣佛所;還有「喜見善意王」統領百萬億那由他城,攜夫人采女、王子、大臣等百千億那由他眾,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另有善化幢天王與十億那由他眷屬、凈光龍王與二十五億眷屬、猛健夜叉王與七十七億眷屬乃至最勝梵王與十八億眷屬俱,都共往詣如來所。一切功德須彌勝雲佛的壽命有50億歲,如來為眾會道場海中,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隨眾生心,悉令獲益。 如來所昭示的一小世界形狀漸次增廣,乃至到華藏世界海的微塵佛剎不可說,重在對治眾生狹劣知見。若能離妄執而妙契一真法界,身中現剎,剎中現身,重重交參,自在無礙,哪裡還有大小分量可得?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而對一真法界的契人至關重要,一真法界是華嚴宗所用極理之稱,澄觀《華嚴大疏》有曰:「往複無際,動靜一源,含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26]其《大疏鈔》卷一也有:「以一真法界,為玄妙體」;[27]既然「一真法界」被視為「統該萬有」之根源,那麼其又如何呢?《華嚴隨疏演義鈔》稱:「謂一真法界,本無內外,不屬一多。」[28]通常而言,「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可知,「一真法界」即是諸佛的平等法身,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無內無外,離言絕相,其體絕待而惟一真實,能融攝萬法,且交徹無礙。故此,宇宙萬物的每一微塵盡足為一真法界。 既然每一微塵盡具一真法界,那麼,就表徵心性方面來看,上述的「空輪」可表一心真如,是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就是根本無差別之理;「須彌山」表一心真智;「風輪」表從心智起無量大願;「水輪」表大悲心水湛然周流普澤;「大蓮華」表從悲願而行不思議功行;「十不可說」表十地在遍法界中行不可說功德事;「各二十重下狹上廣」表十地升進有正有向,各有因果報得,漸漸廣大殊勝;「重重有佛果名號」表隨位升進因果佛號。總各二十重佛果,都是一根本普光明智,隨位升進而立名,體實無別;「金剛山邊周圍有十世界上下唯四重」表四攝法、四無量心。概括地說,總一清凈真心無差別空智,而成風輪等差別智行,然而,這總華內有如許剎海,無一不是一佛報化之境。只因一心智境無限,就攝化利生無限,攝化利生無限才能報化莊嚴無不稱性無限。所以經中表明釋迦佛修因,在此華中無處不遍,顯現成就果報之時,也在此中普現三類身隨機應物。然則華中有無量諸佛,佛佛悉是互遍互應,這華既是佛佛之妙境妙心,也是常人一心的妙境妙心。所以修行若能依照華藏世界海作為觀照,觀照漸漸純熟,心量恢宏廓然,則「華藏玄門,毗盧性海」自然融通無礙,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眾生本具無邊功德妙門,若能覺察與修行,清凈真心全體顯現,至此,虛空雖然穹寰難思,都依然在眾生心內。[29] 三、華藏世界的存在形式 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修菩薩行圓滿所感召,在《六十華嚴》中就有:「此蓮華藏世界海,是盧舍那佛本修菩薩行時,於阿僧只世界微塵數劫之所嚴凈,於一一劫恭敬供養世界微塵等如來,一一佛所凈修世界海微塵數願行。」[30]可見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全體顯現。此外,華藏世界中的一切世界海,略有十種因緣而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中,能成就和安立。在《世界成就品》稱: 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如來神力故,法應如是故,一切眾生行業故,一切菩薩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薩嚴凈國土願力故,一切菩薩成就不退行願故,一切菩薩清凈勝解自在故,一切如來善根所流及一切諸佛成道時自在勢力故,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31] 所謂十種因緣中,一切眾生的行業、菩薩願力和善根聚集等都是形成的因緣條件。如果廣說,則有世界行微塵數的因緣條件促使一切世界海的成立 有關華藏世界的存在形式,其數量上是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之眾多;其存在的形狀各式各樣,有須彌山形、江河形、迴轉形、漩流形、輪輞形、壇蟬形、樹林形、樓閣形、山幢形、普方形、胎藏形、眾生身形、一切門闥形等難以計數的形相。 華藏世界的體相也是千差萬別,「或有以十方摩尼云為體;或有以眾色焰為體;或有以諸光明為體;或有以寶香焰為體……福德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諸業海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凈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眾生善音聲為體;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凈音聲為體。」[32]這種體相也是有世界海微塵數不可盡說。 華藏世界存在的方式,其實是涉及宇宙空間無限的觀念。無限的宇宙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的,但又能夠井然有序,不相混雜。在《六十華嚴》就有:「法界不可壞,蓮華世界海,離垢廣莊嚴,安住於虛空。此世界海中,剎性難思議,善住不雜亂,各各悉自在。」[33]華藏世界就是「法界」,法界是不可壞的,華藏世界是與如來法身等同的,也是不可壞。實際上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法界身,具有無限差別的事相中,蘊含著統一性。因此,華藏世界是由毗盧遮那佛法身統一起來,整體上不相紊亂,且秩序井然,各個組成部分又能自在無束。另則,華藏世界由於菩薩住堅固的信藏,也使得整體上能清凈不雜,如《十無盡藏品》言:「此菩薩人佛智慧,成就無邊無盡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轉,心不雜亂,不可破壞,無所染著,常有根本,隨順聖人,住如來家。」[34]可見,由於對清凈心生起堅信,能隨順一切如來善根,出生諸佛方便,聞持一切佛法,並為眾生演說,理所當然也就使華藏世界整體不相雜亂。 華藏世界存在的時間是無限長的概念,為充分闡述時間的無限性,採取了諸佛世界之間的對比手法,以此來顯襯華藏世界存在是無限的。如《如來壽量晶》卷四十五云: 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極樂世界一劫,於袈裟幢世界金剛堅佛剎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轉音聲輪世界善勝光明蓮華開敷佛剎為一日一夜……難超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剎為一日一夜;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光明世界月智佛剎為一日一夜。[15] 經過不斷的類比,最後「乃至過百萬阿僧只世界,最後世界一劫,於勝蓮華世界賢勝佛剎為一日二夜,普賢菩薩及諸同行大菩薩等充滿其中。」這樣,就把表示極長時間的「劫」與「一日一夜」比較後,華藏世界的一晝夜理應是無量無邊,難以算計。 這樣一個毗盧遮那佛教化的華藏世界,總括了世出世間以及凡聖諸境,既是輪迴的事相界,又是解脫的理體界,既可見知又不可見知,彼此間矛盾對立的界限被打破,成為完全的統一體。那麼,如此絢麗多彩、廣闊無垠、重重圓融的華藏世界,怎麼才能親見親證?從《華嚴經》中可以看出幾條路線: 第一,憑藉佛力加被,諸菩薩眾可以親睹華藏世界。在《如來現相品》中有:「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即於面門眾齒之間各放佛剎微塵數光明……彼世界海諸菩薩眾,於光明中各得見此華藏莊嚴世界海。」[36]另在《世主妙嚴品》卷二日:「若有眾生堪受法,佛威神力開導彼,令其恆睹佛現前,嚴海天王如是見。」[37]《普賢三昧品》也有:「如來神力之所加,處處現前皆可見……如是諸佛神通力,一切皆由業性起,一一塵中三世佛,隨其所樂悉令見。」[38]這種佛力的加持是有一定的因緣,同時,也要眾生自身的堪受法,此堪受就是信念與業力。《華藏世界品》卷十就言:「眾生非法器,不能見諸佛,若有心樂者,一切處皆見。」[39]眾生若能堪受佛力的加持,當然也就在特殊的因緣條件下親見了華藏世界。 第二,通過眾生廣發菩提心,修習禪定而獲得種種神通或斷除煩惱,使內心清凈湛然而親證華藏世界,這應該是最根本、最通用和最實際的方法。 1.修菩提道而得見法界:在《毗盧遮那品》卷十一有:「善哉功德智慧海,發心趣向大菩提,汝當得佛不思議,普為眾生作依處……汝已人於三昧海,當具種種大神通……普見十方一切佛,離垢莊嚴眾剎海,如是莊嚴汝咸見」;「為利眾生故,發趣菩提道,汝獲智光明,法界悉充遍……獲大精進力,乃能凈剎海,一一微塵中,無量劫修行,彼人乃能得,莊嚴諸佛剎。」[40]這種依靠自身發菩提心,精進修行,就能得見華藏世界。 2.修普賢行願而得見知法界:《華藏世界品》卷十就有:「諸修普賢願,所得清凈土,三世剎莊嚴,一切於中現……於一剎種中,一切悉觀見。」[41]《世界成就品》也有:「略說以十種因緣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現成、當成……普賢菩薩自在願力故。」[42]普賢十大行願,是因地修菩薩道的基礎,也是成佛的根本,憑藉普賢菩薩的自在願力,故而修持普賢行願者就能契人法界,是親睹華藏世界的良好途徑。 3.修持禪定三昧而親證法界:《毗盧遮那品》卷十一有:「汝已人於三昧海,當具種種大神通……普見十方一切佛……如是莊嚴汝咸見。」[43]在《普賢三昧品》卷七也云:「普賢菩薩摩訶薩……人此三昧….—法界海漩,靡不隨入;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44]顯然,能進入禪定三昧境界,引發的神通力,並於一念間遍至十方無量諸佛剎海,華藏世界也即瞭然明鑒。禪定三昧的力量難可思議,佛在海印三昧中,能使無限的世界像平靜的大海映現萬象般被呈現出來,在《六十華嚴》就有:「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勢力故。」[45]自然,對於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的華藏世界也就毫無疑問地被映現和印證。 4.斷除煩惱,得心清凈而親見法界:在《如來現相品》卷六就有:「一切國土中,普演微妙音,稱揚佛功德,法界悉充滿……慧眼清凈人,於此乃能見」;「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得凈智眼,見於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46]《華藏世界品》卷十也有:「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47]這裡的慧眼清凈人、眾生心凈等等,都是要破除自身的煩惱心垢,斷滅障礙,方能證得。如《世主妙嚴品》卷二:「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48]可見這些都要依靠自身的精進修行,斷除業障習氣,得到清凈智慧或心地明徹。所謂「心凈則國土凈」,於是,十方微塵也就映現在清凈心之中,華藏世界也可瞭然無礙。 那麼,要進人華藏世界(法界)的前提條件又是什麼呢?這在《人法界品》中一再以善財童子作為形象,經文殊菩薩指點,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為素材,使《華嚴經》整個法界理論被更明朗化和清晰化。在《人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反覆提到一個問題:「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49]顯而易見,發廣大菩提心是前提條件之一。換句話,就是清凈心與正知正見;其次,要親近善知識,並要隨順善知識的教誨,依照善知識而學習菩薩行,修持菩薩道,每位菩薩或許只有一種解脫法門,然就憑此便可契人法界,親證華藏世界。在《人法界品》卷六十四就說:「善男子,我唯得菩薩一解脫門,若有見聞憶念於我,與我同住,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其有眾生,得見我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不退轉……一切諸佛,悉來至此,處於寶座,為我說法。」[50]可見,善知識的威力和感召力不可估量,也是眾生依託的對象。 善知識雖形象、身份、職業千差萬別,但皆各有修持手法而契人法界,證得華藏境界。然縱觀《人法界品》,可明鑒「等觀法界,無有差別」是其最根本的前提條件。《人法界品》卷七十九云:「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眾生差別色相……等一切菩薩願,而現其身充滿法界。」[51]這就要求以絕對平等心來對待差異的萬象,這是進入法界和契人法界應持的正知正見。而深入法界、修證法界以及隨順法界也就成為菩薩修行的最後歸宿和修證目標。如《人法界品》卷六十一云:「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三昧,人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三昧神變海。」[52]《人法界品》卷八十更明:「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153J可見,「法界」不僅是融合一切差別的基點,也是菩薩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更是諸佛菩薩共望所歸的境地。 四、結 語 《華嚴經》是諸佛之密藏,如來之性海。通過對於華藏世界的構造及其存在形式的探討,不難認識到,「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因地修菩薩行而召感的宇宙世界,也是毗盧遮那佛所居和教化的整個區域。另外,諸佛菩薩願力無邊,由此所映現的華藏世界也具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難以窮盡。同時,佛力也具神妙莫測,法門自然是廣博難量。華藏世界是以毗盧遮那法身為統一的,因而在承認字宙萬物有無限差別同時,也應贊同其所具的圓滿統一性,整體上能秩序井然地相互存在,然在局部空間內又是無縛而自由的,華藏世界就是這種在無限差別中又蘊含著完整的統一性,且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華藏世界的存在形式千差萬別,反映出宇宙時空上無邊無際的觀念。在華藏世界之中,諸佛國土及六趣的時間間距也是相對的,都是理體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的作用與表現。譬如《華嚴經》中「芥子納須彌」、因陀羅網「影相攝人」等境界,根本上也是理體真心的固有作用或表現。 通過《人法界品》可以領會到諸佛菩薩都是以悟人和深入「法界」作為最後的歸宿,然悟人與深入「法界」的方法主要還是通過精進修習禪定,引發三昧和智慧力,證見華藏世界。在三昧修持方面就要涉及大乘的戒定慧問題,在一定戒律基礎上修習禪定,由定而發慧,坐觀法界,圓融無礙而證得佛所證的海印三昧;或斷除煩惱,使身心清凈澄然,映現華藏世界;或依照普賢行願修行,契人菩薩悲願而明鑒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又稱「如來法身」,被視為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根源。華嚴宗以四法界為體系,著重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兩重圓融法界觀,並以「一真法界」來統攝宇宙萬有。認為「一真法界」本性空寂、無垢無染,是宇宙萬法的理體,宇宙萬法都是真心的映現,諸法之間也就互為融通,不相妨礙,這就有效地貫通此岸與彼岸的關係,使得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凈穢相融,凡聖無別,迷惑執著便是眾生,破除顛倒妄想即為佛,也就說明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一如,從而縮短眾生修行成佛的距離。這種圓融思想在取消事相間的相互對立,調和事物間的矛盾方面,無疑有其優勢所在,從而也就擺脫和超越了各種煩惱束縛,現實世界也就成為一個原本無矛盾差別、和諧完美的世界。 釋迦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二乘所感見的是丈六化身佛,菩薩所見則為報身毗盧舍那佛,於十八圓滿的蓮華藏世界成正覺。凡是報身佛的凈土,皆具十八圓滿,其中依持圓滿,就是蓮華藏世界,也是諸佛報土的通名,譬如《觀無量壽經》的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華藏;《大日經》中的胎藏界;《密嚴經》所說的密嚴國,就是大日如來的華藏;《華嚴經》中的蓮花藏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華藏。然而,菩提樹下與蓮華藏世界並非是異處,其實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思想,穢土就是凈土,菩提樹下即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即菩提樹下。《華嚴經探玄記》就明確道:「或雲此界唯是娑婆,此約三乘說;或雲即是華嚴,約別教一·乘辨。」15,』可見,只是應緣而現,對機而講有異,在根基、角度與對象上有分,從理性上說是不二無別的。故而,後期大乘菩薩道思想倡導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要彰顯佛之本性,就成為佛,何勞外求?本地風光即是菩提!
推薦閱讀:
※命理研究:賣春女八字集錦(實例)
※【原創】金口訣『就』法測彩研究
※無厘頭研究:誰先說愛
※[轉載]《印學研究(2012)》(印譜研究專輯)刊行
※《命理探源》——八字的研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