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騷亂和美國媒體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密蘇里州長傑·尼克松在8月16日宣布在小鎮弗格森施行宵禁時,強調示威引發騷亂的巨大影響以及恢復秩序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十餘天中,這個人口只有兩萬的美國小鎮的確成為了美國乃至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

8月9日,黑人青年麥克·布朗被當地警察射殺,警方稱布朗拘捕,而在場的布朗的朋友則稱他是在做出舉手投降的姿勢後被警方槍殺的。

案發後當地出現示威,繼而騷亂,打砸搶,商家被洗劫、縱火,警方重裝上陣,發射催淚彈,輿論指責地方政府濫用武力,州政府介入,高速巡警接管地方治安,短暫的平靜後又是騷亂、打砸搶,州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宵禁,事態繼續擴大,州長派出國民警衛隊。期間總統奧巴馬兩次就小鎮局勢發表聲明,呼籲示威者保持冷靜,指派司法部主持聯邦調。經過十餘天的動蕩之後,到8月21日晚,小鎮終於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靜。

在弗格森成為世界目光關注的焦點時,小鎮也成為一個大舞台,夜幕下,在燃燒瓶點亮的街道和催淚彈釋放出的白色煙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角色,各懷心腹事,你方唱罷我登場。

有不願介入卻不得不小心表態的總統,野心勃勃卻苦於沒有平亂良策的州長,有一心為受壓迫黑人伸張正義的司法部長,苦口婆心卻收效甚微的黑人巡警指揮官,有唯恐天下不亂藉機擴大影響為自己組織籌款的「黑人民權領袖」,有洗劫超市的暴徒,還有舉槍護店的老闆,連3K黨都趁機來摻和一下。

而在所有的參與者中,一個最耐人尋味的角色,是美國媒體。

小鎮示威成為全國性新聞後,全美各大媒體機構精兵盡出,在不間斷向世界各地的受眾傳回前線消息的同時,一度還從幕後走到台前,成為新聞的主角。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截至8月20日,有11名記者在報道騷亂時曾短暫被捕。在衝突進入到第十天的時候,夜幕下的小鎮街道上,每一百名同警方的對峙示威者身邊,就有大約一百名記者在記錄,拍照,直播。一些記者成為投擲石塊的示威者的掩護,也成為宵禁後警方清場的障礙。警方逮捕記者一度成為小鎮報道的中心事件,奧巴馬總統第一次發表聲明時也強調保護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而當被逮捕的記者出現在第二天早上的各大電視網的早間秀傾訴自己的經歷時,弗格森地方執法機構的形象無疑遭到重創,對後來州長尼克松下令「換防」、由州高速巡警接管弗格森治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媒體行為對弗格森事件施加的影響大部分是在幕後完成的。

「手無寸鐵的黑人青年被白人射殺」,發生在弗格森的事件很容易讓人想到兩年前佛羅里達的馬丁案。在那場轟動全美的槍擊案中,西班牙裔協警齊默曼在衝突撕打中開槍打死黑人青年馬丁。案發後一些美國媒體苦心經營,將該事件炒作成種族大案。美聯社、CNN刻意將南美裔的齊默曼稱為白人,MBC惡意編輯刪改報警電話錄音,最後雖然齊默曼被判無罪,但舉國矚目的案件令美國社會種族矛盾加深,媒體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

這次在弗格森的騷亂中,美國主流媒體故計重施,大部份意識形態偏左的媒體從一開始在報道這一事件時就有同情黑人布朗的傾向。事發後最初幾天,公眾從媒體報道中得到的印象是,布朗是一個好學上進的少年「天使」,以至於當警方公布了布朗在被槍擊前搶劫便利店的視頻後,人們看到身高1米9、體重近300斤的布朗在襲擊店員,無不覺得布朗的形象同媒體描述距離太遠。而MSNBC在報道搶劫視頻時只說布朗在同店員「撕打」,美聯社的新聞標題也說布朗同人起了「衝突」。

與此同時,保守派傾向明顯的福克斯新聞台則將報道的重點放在了入夜後的騷亂中,節目中不斷出現示威者趁亂洗劫商場的畫面,小鎮治安是嘉賓們的中心議題。而MSNBC和CNN的觀眾,看到的則更多是為布朗伸張正義的呼籲和布朗家庭律師對警方的控訴。

如果一個對此事毫無成見、也無其他獲取信息渠道的觀眾只看MSNBC,而另一個觀眾只看福克斯新聞,那麼兩人對發生在弗格森的事件很容易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

對於美國的主流媒體來說,客觀地報道現場,中立地還原悲劇原委,引發民眾對社會問題的理性思索從來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用隱含自身意識形態立場的傾向性報道「引導」受眾,截取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面令衝突更具戲劇化以賺取更多的收視率和發行量,才是他們在弗格森真正的使命。

在對小鎮報道中,也有很多秉承客觀中立傳統的新聞人。CNN在小鎮派駐數位當家主播及時播報示威現場,福克斯的台柱子比爾奧拉利呼籲在調查結束前任何人都不應該預設立場,可雖然有這些人的努力,但是圍繞著弗格森的報道,就像當年的馬丁案一樣,更多的是傾向性極為明顯「新聞」。最典型的例子,MSNBC主持人阿爾·沙普頓,本人即是在弗格森組織各種抗議示威的「民權組織」的首腦,是為布朗「維權」抗議的中心人物。

在弗格森騷亂這樣的社會熱點事件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非常複雜,在觀察和報道之外,難以避免地會影響事態本身的發展。一些影響是難以避免也無可厚非的。比如現場的記者也在反思:如果沒有這麼多攝像機,缺乏關注的示威者們是否還會有著同樣的熱情和動力?如果媒體記者同時撤出弗格森,入夜後還會不會有示威?如果報道中減少一些全副武裝的警察照片、少一些裝甲車的鏡頭,公眾對地方執法機構的批評會不會就會不那麼嚴厲?

(而報道示威及騷亂的自媒體、聲勢浩大的聲援布朗的「黑色微博」,這些新生媒體力量在事態發展中的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有異於傳統媒體,卻未必都是消極的,非常值得研究思考。)

但是主流媒體或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或被自身意識形態所驅使所製作出的大量偏頗性報道,雖然有悖新聞倫理,而且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但卻完全是這些帶著有色眼鏡的新聞機構刻意而為。

在《民權法案》通過半個世紀之後,美國社會的種族矛盾雖然有了很大的緩解,但種族問題仍然頑固的存在。同五十年前相比,美國種族矛盾的核心問題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何解決隱形歧視,如何提高少數族裔尤其是黑人的生存狀況等,取代了制度性歧視和選舉權等成為解決種族問題的新的挑戰。但是這些新的矛盾,同樣像五十年前一樣,需要政府、民權組織、普通民眾,和新聞機構共同努力,用勇氣和智慧推動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的進步。

然而目前這些裝備了無數先進設備、擁有前所未有的傳播平台的美國主流媒體們,卻沒有盡到「社會良心」的本分,很多時候不僅沒有推動社會的進步,反而在刻意激化矛盾。


推薦閱讀:

Most Common Family Types in America
74部美國大片
美國"春運"開始了 多個機場跟難民營一樣(圖)
拉斯維加斯|十五號公路上的風景
【長知識】禁止和限制入境美國的藥品

TAG:美國 | 媒體 | 美國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