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北風勁 撫事煎百慮——古詩詞冬之意象五:北風(下)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古詩詞冬之意象五:北風(下)
川 雪
到了唐代,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的作品裡經常出現北風意象,在邊塞詩中,北風意象常常用來描寫邊塞的艱苦環境,表現戍邊將士的困苦生活。但詩人又往往以北風的磨礪來表現人的堅強或是表現豪邁情懷,
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下面節選的是此詩的開頭四句:北風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此詩是一首詠雪送人之作。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卻充滿奇思異想,並不令人感到傷感。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浪漫理想和壯逸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全詩內涵豐富寬廣,色彩瑰麗浪漫,氣勢渾然磅礴,意境鮮明獨特,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盛世大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詩句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此詩開篇就奇突。未及雪至而先傳風聲,所謂「筆所未到氣已吞,全是飛雪之精神。大雪必隨颳風而來,「北風卷地」四字,妙在由風而見雪。「白草」是西北一種草名,其性至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斷折,「白草折」又顯出風來勢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滿天飛雪。「胡天八月即飛雪」,一個「即」字,惟妙惟肖地寫出由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夜之間,竟變成了異樣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這玉樹瓊枝、千姿百態的冰雪世界,卻像是醉人的芬芳燦爛的江南春色。其中「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出景象的繁榮壯麗。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幾使人忘記奇寒而內心感到喜悅與溫暖,著意、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同樣是在雪天送別,邊塞詩人高適的《別董大》,用北風吹雪烘托氣氛,另有情味: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寫景: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董大(即著名琴師董庭蘭)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後兩句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再看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此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詩作深刻的思想意義。
此詩一起先照應題目,從北方苦寒著筆。它對北風雨雪的著力渲染,不只是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藉助於神話傳說。「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高誘註:「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里,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裡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怪誕離奇的神話雖不足憑信,但它所展現的幽冷嚴寒的境界卻藉助於讀者的聯想成為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在此基礎上,作者又進一步描寫足以顯示北方冬季特徵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這幾句意境十分壯闊,氣象極其雄渾。日月不照既承接了開頭兩句,又同「唯有北風」互相襯托,強調了氣候的寒冷。「號怒」寫風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盡北風凜冽之形容。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包舉,想像飛騰,精彩絕妙,不愧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以「席」來擬雪花,想像飛騰,精彩絕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花大、密的特點,極寫邊疆的寒冷。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台」,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作者用「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這裡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長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婦格外憂慮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寫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徵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寫景為這裡的敘事抒情作了伏筆,作者的剪裁功夫也於此可見。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無由得見,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託情思,排遣愁懷。這裡僅用「提劍」一詞,就刻畫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對他後來不幸戰死更生同情。因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塵結。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將種種離愁別恨、憂思懸想統統化為極端痛苦的絕望心情。
詩到此似乎可以結束了,但詩人並不止筆,他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捧土」是用典,見於《後漢書·朱浮傳》,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麼,「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裡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北風怒號,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它不僅又一次照應了題目,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幾乎分辨不清哪是寫景,哪是抒情。思婦的愁怨多麼像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這兩句詩恰似火山噴射著岩漿,又像江河衝破堤防,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葉燮的《原詩》說,誇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詩人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並且收到比寫實更為強烈的藝術效果。
唐代大詩人杜甫《羌村三首》(其二)中,借北風烘托悲涼氣氛: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至德二載(757)杜甫為左拾遺時,房琯罷相,他上書援救,觸怒肅宗,被放還幗州羌村(在今陝西富縣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這次還家所作。第一首寫剛到家時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第二首寫還家後矛盾苦悶的心情。第三首寫鄰人來訪情事。三首詩蟬聯而下,構成一組還家「三部曲」。第二首前八句寫無聊寡歡的情狀。杜甫這次奉旨回家,實際上無異於放逐。對於常人來說,「生還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對於憂樂關乎天下的詩人,適成為幸運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後,他即時就感到一種責任心的煎熬,覺得值此萬方多難之際守著個小家庭,無異於苟且偷生。可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這樣一種缺乏歡趣的情態,連孩子也有所察覺:「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早見此歸不是本意,於是繞膝慰留,畏爺復去。」(金聖嘆)對於「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的詩人,沒有比這個細節更能表現他的悒鬱寡歡的了。 於是他回憶去年六七月間納涼「池邊樹」的往事。那時他對在靈武即位的肅宗和自己立朝報國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歡趣」。誰知事隔一年,卻遭到如許失望,不禁憂從中來,百感交集,備受煎熬。敘事抒情中插入「蕭蕭北風勁」的寫景,大大添加了一種悲涼凄苦的氣氛。 末四句寫到秋收已畢,雖然新酒未曾釀出,卻計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從糟床汩汩流出。「賴知」、「已覺」均屬料想之詞。說酒是因愁,深切表現出詩人矛盾苦悶的心理──他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杜甫還寫有兩首《北風》詩,其中一首寫道:
北風破南極,朱鳳日威垂。
洞庭秋欲雪,鴻雁將安歸。
十年殺氣盛,六合人煙稀。
吾慕漢初老,時清猶茹芝。
此詩寫於大曆四年(769)秋,時詩人漂泊在潭州(今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風破南極,朱鳳日威垂」,極寫秋末北風呼嘯,寒威日重的特點。(朱鳳即朱雀,古代傳說中的南方神鳥)「洞庭秋欲雪,鴻雁將安歸」,借雪天鴻雁無處安身自喻,感嘆自己的流離失所。「十年殺氣盛,六合人煙稀」,控訴安史之亂給社會、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詩人自己雖身陷困境,仍心憂天下。「吾慕漢初老,時清猶茹芝」,詩人羨慕漢初商山四老隱居深山仍被禮遇參與國事,表明自己關心國事,希望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的良好願望。
唐代詩人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中的北風,渲染了環境: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這首詩通過對江上初冬景物的描寫,表達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詩人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樹葉漸落,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初冬景象。詩人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自然環境,使人覺得寒冷,點出題目中的「早寒」。活畫出一副初冬景象,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唐代詩人祖詠《江南旅情》中用北風指代家鄉: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
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
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
這首詩表現詩人滯留江南思念家鄉的情懷。詩里的江南景色是一種想像中的景色,視角極為開闊。像「楚山不可極」,寫楚地的山脈綿延不斷沒有盡頭,就將江南的廣闊簡潔地說明了,這也間接表明了「歸路」的遙遠「蕭條」。「海色晴看雨,江聲夜聽潮」,看到東海日出,彩霞繽紛,就知道要下雨了;聽到大江波濤澎湃的聲音,就知道夜潮來臨。概寫江南的煙雨頻繁和海潮的壯觀,表現了江南山川廣袤的景緻。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寫自己書劍飄零,羈留近於南斗之下的江南。而北風吹拂下的家鄉路途遙遠,家書難收。吳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點回家,可惜無人把它帶到洛陽。詩中用星象和季風來說明遠離故鄉羈絆在外的情況,為後一句的難以找到合適人選來寄送橘子做了一個鋪墊,心中的鄉愁之濃烈可見是真實的。詩人用細節刻畫表現對家鄉的思念,對鄉鄰的牽掛,旅行中見到的優美景色固然不俗,那心中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得十分真切。
唐代詩人孟郊的《苦寒吟》中的北風呼嘯,突出了冬天的寒冷:
天色寒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景。
本詩描寫的是冬天十分寒冷,十分蒼涼的情景。天氣寒冷,臉色變成了深青色,凜冽的北風呼嘯在無葉的枯桑中。
孟郊一生生活貧困,詩多啼飢號寒、傾訴窮愁的不平之鳴。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詩人一生悲涼的形象寫照。沒有這樣的經歷是寫不出如此深刻感觸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村居苦寒》,北風銳利如劍: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
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
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餘溫。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
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八年十二月,指元和八年(813年)農曆的十二月。
唐憲宗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親逝世,離開官場,回家居喪,退居於下邽渭村(今陝西渭南縣境)老家。退居期間,他身體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濟。這首詩,就作於這一期間。
唐代中後期,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佔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對此深有體驗。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一部分寫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過得十分痛苦。後一部分寫詩人在這樣的大寒天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蓋,既無挨餓受凍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詩人把自己的生活與農民的痛苦作了對比,深深感到慚愧和內疚,以致發出「自問是何人」的慨嘆。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溫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敘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南宋末詩人鄭思肖《畫菊》中的「北風」,一語雙關: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後,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於「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讚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其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寫出了菊花獨立清正的節操,和怡然自得的心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願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寫出菊花堅貞不移的氣節。詩人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詩人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於故國的誓言。詩人托物言志,表達了堅貞不移的愛國熱情。
詩中的「北風」一語雙關,既指大自然凜冽呼嘯的北風,又隱喻來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他們雖憑藉強大的武力滅亡了南宋,卻無法征服像詩人這樣的孤臣義士。詩人以詠菊為題,運用擬人手法詠菊寫人,托物言志,讚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再看明代詩人劉基的《北風行》:
城外蕭蕭北風起,城上健兒吹落耳。
將軍玉帳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飛。
城外蕭蕭颳起了寒冷的的北風,城樓上守城的將士被寒風吹得連耳朵都要掉了一樣。將軍在帳篷裡面身披貂鼠大衣,手持酒杯憂愁的看著帳外的飛雪。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第一句詩中「蕭蕭」說明風很大,而「北風」即北方吹來的風,是非常寒冷的,所以風很大,而且很冷。在這種環境之下,在城上守衛的將士(健兒),自然會很冷,冷到什麼程度呢?冷到連耳朵都快被蕭蕭寒風吹落。所以第二句緊接著就寫了守城將士在此種惡劣環境下的狀況。三、四句再次突出天氣之寒冷:將軍在帳篷中還要穿著貂鼠大衣才能禦寒,面對這樣的天氣和環境也能能持酒望著帳外飛雪而已。
全詩通過對這種惡劣天氣和環境的描寫,對將士們的反應刻畫,表達出了將士們行軍打仗的艱辛,也從側面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批判和對將士們的憐愛之情。
明代名臣于謙的《北風吹》中的北風,隱喻邪惡勢力:
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
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稜稜還自持,冰霜歷盡心不移。
況復陽和景漸宜,閑花野草尚葳蕤,風吹柏枝將何為?
北風吹,能幾時?
詩中以柏樹喻堅持操守的正直之人,將北風喻為邪惡勢力。詩歌讚頌柏樹,實際上是以此來勉勵自己。
詩中以柏樹的枝幹堅挺,不怕嚴寒,生長得鬱鬱蔥蔥來比喻人的節操威嚴方正,正直不阿。柏樹歷盡了冰霜侵襲的嚴冬,堅貞意志始終不移,何況陽春已至,光景將更為適宜,將更加茁壯地生長。詩最後寫道:「北風吹,能幾時?」意思是任你北風肆虐地吹吧,又能吹多久?暗含的意思是春天終究要到來,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這首詩以北風中的柏樹比擬人的堅貞節操,無論處在怎樣的逆境中,都應當不折不撓,始終自持節操。詩中以樹喻人,明示詩人自己堅貞不屈的情操與樂觀豁達的精神。全詩語言犀利而含蓄,感情熱烈而鮮明,是一曲大義凜然的正氣歌。
說明:
我的「古詩詞四季意象賞析」系列博文自去年11月開始發文以來,共發博文31篇。
其中春季意象12篇,分別是:春草(上、下)、楊柳(上、下)、杏花、桃花(上、下)、牡丹(上、下)、春雨、春風、春啼。
夏季意象8篇,分別是:荷花(上、中、下)、石榴、芍藥(上、下)、南風、夏木。
秋季意象13篇,分別是:菊花、桂花、梧桐、殘荷、落葉、秋霜、秋聲、大雁、夕陽、秋月、秋風、秋雨(上、下)。
冬季意象8篇,分別是:梅花(上、中、下)、松樹、竹子、雪花、北風(上、下)。
以上博文修改後將擇時出版。
推薦閱讀:
※看完中華好詩詞,你了解了古詩詞的淵源了嗎?
※納尼!這四句詩居然是杜甫寫的?
※清明詩詞探微:日暮笙歌思至親
※中國古詩詞最美的16句情話終於收齊了!
※我喜歡的古詩詞第22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