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成就智慧人生:圍棋蘊含的規矩

現在喜歡圍棋的人說到吳清源三字,要麼說金庸最佩服的兩個人其中一位就是他,要麼說這位天才在上個世紀中日交戰時如何於日本圍棋界大放異彩,念念不忘的是要多加一句這是個中國人,聽說跟段祺瑞下過指導棋。

吳清源先生(資料圖 圖源網路)

當然不會忘了順帶說一下吳清源跟木谷實二人下出的新定式,讓棋枰上的天地驟然爆開,如一個新宇宙誕生。

但這些跟吳先生自身傳達出來的意念相比,都無關緊要。

這個意念便是圍棋蘊含的規矩。

圍棋的規矩其實很簡單,在縱橫十九道的棋枰上,黑白子輪走,走到最後誰活得多誰就贏。

一切偉大的規矩都不會繁複,如同格律之於詩,幾分鐘就能說明白。然而簡單的平平仄仄最見分曉,如同一片任由自我的天地,每一位寫詩的人性子如何,抱負如何,才氣學力如何,都得以在其間淋漓揮灑,明眼人一看便知。

圍棋也是這樣的,規矩再簡單不過,但每一位棋手的性子都在棋枰上顯露無遺。稍遠如武宮正樹雖有好大喜功之疑,但終究天馬行空。趙治勳看似貪實利,卻足以守成。近些的有李昌鎬滴水不漏,古力陽剛氣盛,不一而足。

讓世人痴迷卻也讓人望而生畏的,可能是兩笥棋子的黑白二色。這兩種原始的顏色,似乎與陰陽相符,陰陽化合而天地生。是以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任一方穩壓對手一頭,棋局就結束了。

當然明面上是如此,期間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去學定式手筋、去打譜,去不斷實戰,才能下出好棋,唯有棋手才明白了。

更勿論有些人在棋枰上計算了一輩子,也計不清下一手能不能活。

學寫詩有個說法:不獨人選擇學詩,詩也在選人。千百年來,無怪乎寫詩的人多,大詩人卻少。圍棋也一樣,對棋手有要求。

要求很簡單,喜歡圍棋的天才少年,請在棋枰上,投出一輩子時間。

這便是圍棋蘊含的規矩。

圍棋(資料圖 圖源網路)

現在不少人反感詩詞格律,認為格律束縛了人的表達,不能「佳句天然得」。這是個笑話。有多少說這話的人捨得花時間去學習格律,認認真真去寫好一首合格律的詩?連推門的力氣都捨不得,註定不可能見識到格律這扇門後面的廣闊天地。棋雖小道,理還是那個理。

想要下好棋,當然需要天分,否則何以能計算清一手棋生出的無盡變化?從小開始學,更是關鍵之一。孩童入世未久,沒有染上世間的功利,不需要考慮為口糧奔忙,一心算準下一手棋對整個局面的影響,已經是最大的滿足。

成年人再學棋,鮮有學得好的。不獨腦力衰退,根本原因是經歷了世間太多彎彎道道,早喪失了赤子之心。

然而沒有一生的專註,最終還是無理手。

圍棋追求什麼呢?棋枰、棋子,兩個下棋的人,就可以開始一局棋。可它卻斤斤計較,要求棋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不允許有絲毫不精準的計算,因為落子無悔,每一手稍有不慎都會滿盤皆輸。

這樣一個遊戲,每局棋充滿了取捨,為了最終的勝利,捨棄一條十數子的大龍也在所不惜。這不是在教人們為了利益不顧一切么?

不是這樣的。

差別在於,它僅滿足人的精神世界。好的棋手根本不屑去追求世俗的利益,也沒有這個時間。他們有一個天地,必須要他們投入全部思考與精力,才能得到圍棋的饋贈。

吳清源先生即是如此。太多的家國情仇,遠不是這一位孤零零在夾縫中生存的人能顧慮的,也無法分心去顧慮。

既然與圍棋互相選擇,圍棋所蘊含的規矩,不言而喻。一百年來,他的生命里只有圍棋,所有的衣食住行,只是為了活下去,下好棋,僅此而已。

其實任何技藝都有類似的要求,甚至不能說圍棋更嚴苛一些。夫雲觀千器而後識劍,沒有大量時間投入,心無旁騖,如何得觀千器。

有人會反對,說反正棋子是圓的,隨你怎麼說都行。

然而不要忘記棋枰是方的,無規矩不成方圓。(作者:羅杵增)


推薦閱讀:

圍棋基本定式50型
圍棋由來
圍棋:一款古老的中國桌游
圍棋教案4

TAG:人生 | 智慧 | 成就 | 圍棋 | 規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