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千年古樹茶及茶葉歷史常識

北京的茶友發來圖片諮詢,一個朋友向其推銷90年代的古樹茶。古樹茶概念如今深入人心,但是,事實上,古樹茶的概念是最近幾年才有的概念,之前,在國有經濟時期,只是叫「大樹茶」,當時沒有古樹這樣的說法,只是用植株形態來說明。

計劃經濟時期,雲南也采大樹茶,不過時間比較短暫。1958年之後,雲南僑銷圓茶停產,所以,才有了1973年恢復1958年圓茶生產的說法,商業部的(當時的叫法)文件中明確有「恢復」二字。而在此之前的1959到1962年史稱為「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幾千萬人,1963年開始「五反」,1966年開始發動文化大革命運動,運動不斷,生產秩序被全部打破,哪裡可能專門為港台大師生產「60年代的紅印、藍印、鐵餅」?至於1973年,全國開始恢復生產,雲南茶產業由於受到破壞,毛茶收購不上來,於是號召村民收集荒野茶,大樹茶以補充。

(圖片為1973年雲南省外貿局土產公司恢復七子餅茶生產的文件,文件中紅筆註明處,清晰可見「為了恢復」字樣)

1973年,下關茶廠的藏銷緊茶,運銷藏區,藏民喝了頭暈嘔吐,當時是文革時期,藏民喝下關磚茶頭暈嘔吐,就變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事件, 經過調查,發現誤收購大樹茶,發酵程度不夠導致,於是,又嚴令禁止採摘大樹茶。

現在是市場經濟,也沒有政治運動,很多人無法理解當時的政治環境,現在採茶的標準可以隨意根據客戶的要求,可以單芽採摘,可以一芽一葉,也可以一芽四五葉,可以混采,也可以單株採制,然而,1973年處於文革時期,屬於典型的計劃經濟管理,文件規定的事項,生產任務也屬於政治任務,所以,沒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雲南的計劃經濟也比較特殊,1984年放開後,馬上於1986年又實行茶葉准運證制度,無論是毛茶還是成品出省,均需此證,1993年省茶司實現部門承包,但是,下屬茶廠的生產計劃仍然由省茶司執行。普洱茶屬於出口商品,國內也無人消費,下關青沱當時的定義屬於綠茶,不在此列。出口實行配額制度,直到2003年才取消,這意味著雲南茶葉的某些品種的計劃經濟實際執行到2003年。

但是,市場也有拐彎的地方,1999年中央中茶要來收歸權利,雲南省茶司另成立茶苑集團,實際是一套班子兩塊招牌,這實際是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的問題,至於2000年,雲南省茶司對於雲南茶產業的管理失控,普洱茶的市場也是在2000年左右形成一個轉折。

基於這段史實,雲南在計劃經濟時期不可能出現古樹茶這樣的概念,至少2000年之前是不可能有。

雲南茶葉長期受綠茶思維的影響,茶葉採摘也是按照綠茶標準來制定,判斷茶葉也是按找綠茶標準,嫩度越高,芽尖越細嫩為美、為標準。至於2002年春茶,老班章的毛茶也才6元左右的價格,如果按照一芽一葉的標準採摘,大樹茶採摘一天下來也采不了半公斤,所以,才有2005年之前,老班章大部分村民尚需要周圍交通便利的寨子親友接濟的情況。這些情況都足以證明當時毛茶來源情況,茶廠在2000年之前是不敢收購大樹茶,2000年之後是嫌棄大樹茶條形不好看,2007年之前,普洱茶產業興旺,只要是樹葉子壓成餅都能賺錢,市場何必要大樹茶、古樹茶這樣的概念呢?

2003年市場開始出現「大樹茶」、「荒野茶」、「拋荒茶」、「老樹茶」這樣的茶品名稱,但是,基本上大茶廠的定製茶都是由茶廠向茶農收購毛茶,而不是今天收購鮮葉成為普遍情況,所以,實際上當時的名稱僅僅是做一個名稱的改變,以作一個市場區隔。茶商定製茶,由茶廠負責毛茶收購,毛茶的來源一是茶廠自設收購點,比如勐海茶廠於新班章的收購點,二是由供銷社收購,交運省茶司,再由省茶司分配至各下屬茶廠。基本上,2000年之前,雲南茶廠都屬於此情況。至於2005年馬幫進京後,市場掀起建設普洱茶廠的熱潮,市場上專做普洱茶的廠商增多,市場上才開始有些玩家私人定製真實意義的古樹茶。


視屏完整版:普洱茶生活

編者註:吳疆,作家,茶文化學者。2008年寫作震動普洱茶界的《普洱茶營銷》一書,其書批判了普洱眾多偽概念,被稱為業界第一奇書,也是唯一被盜版最多的專業性書籍。時至今日,淘寶上銷售其盜版的商家,多達150餘家,成為專業書籍類被盜版第一人。其作品之觀點,自出版之日至今持續引發茶行業多年大討論,屢屢引發軒然大波。其行文特點在於用獨立、新穎的視角觀察普洱茶現象,受到國內媒體、業界重視,其文字展現了一個本真、獨立人格的魅力。其新作《七子餅鑒茶實錄》現已公開發行,再次引發市場震動。


推薦閱讀:

簡單4招教你鑒別古樹茶和台地茶!
普洱古樹茶花

TAG:歷史 | 常識 | 茶葉 | 年代 | 90年代 | 歷史常識 | 古樹茶 | 1990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