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無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腸
06-12
——開發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功能的實踐研究 黨山鎮中 錢建華 內容提要:《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課題主要從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閱讀教學入手,進行「挖掘人文因素、展示人文關懷、拓展人文內涵」等環節的有意的實踐。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強了人文意識,拓寬了閱讀視野,開闊了學生眼界,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人文性 人文功能 閱讀教學 一、挖掘人文因素 1、遵循認知規律,體現人文關懷。 語文教學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教材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的情感態度的重視。教材的內容中除了正文之外,每一單元還設計了單元提示、學習建議、專題小結等,另外,每一課前面有「課前提示」,『課文後面有「討論與練習」、「知識鏈接」,特別是每一單元最後的綜合性學習,裡面的資料卡片、學習思考、史學爭鳴、材料閱讀與思考等項目,不僅極大的豐富了教材的內容,也是教師挖掘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這些內容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教材,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如《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作為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我在活動步驟中設計了以下幾個階段: 準備階段:組成活動小組,選定活動主題。 實施階段: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同學藏書、互聯網,搜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篩選、梳理,「去偽存真」。 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如「報告會」形式、建立名人檔案、小論文寫作等。 在評價總結階段: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等形式。 這樣的設計,充分運用教材,挖掘相關的人文資源,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利用課文資源,挖掘人文因素 把文本當作開發人文功能的主陣地,對學生進行字詞教學和語言訓練,深入體會和品味,訓練語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理想、情操、信念、誠信、感恩、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學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達和篇章的資源,訓練學生傳達思想、表現情感。 在執教冰心《紙船》時,在教學第一板塊,首先播放與詩歌情感相吻合的音樂《燭光里的媽媽》,以營造氛圍,之後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走進思念走進美好的情感,讓課堂被真情縈繞。冰心的這首詩歌語言比較淺顯,因此在教學的第二板塊,我以詩歌語言為切入點,以一封信掀起課堂波瀾,以「詩歌評改會」作為載體,引導學生鍊字鍊句體會詩情。學生抓住「拋」、「舟」等詞,展開了精彩的辯論,如此,既體會了詩歌語言的凝練,野使得學生真正進入了詩歌的情感內核。在這一環節,教師真正地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教師成為了課堂討論的「首席」。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教與學的精彩對接。 生一:姐姐,倘若你夢見了弟弟的信鴿, 請不要驚訝, 那可寫滿了弟弟的無限思念與愛呀! 但山長水闊。 何寄彩簽兼尺素? 生二: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支流淚的紅燭, 不要因它無端入夢而驚訝, 這是海外遊子的思鄉淚, 萬水千山,它也要點燃心中愛的火花。…… 這是學生在「詩歌評改會」後,我要學生仿詩歌末尾四句所寫的詩,儘管還稚嫩,但其中也不乏可圈點之作。從賞詩到寫詩,第三個教學板塊可以說經歷了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更難點的跨越。在這堂課中,我以語言為抓手,充分挖掘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語言因素、寫作技巧因素,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能力,更是在小詩的創作中,進一步體會了「母愛」這一樸素情感的偉大,好些學生在朗誦自己的詩作時,是噙著淚花的。 3、梳理課文內容,進行單元閱讀 在一組課文內容中有選擇地進行閱讀教學,著重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留給他們足夠時間思考,提高閱讀水平,培養人文精神。 如七年級下冊,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內容: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全冊書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能給我們成長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啟迪。《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是詩人用凝練的語言道出的殷殷囑託,一行行的詩句曾激勵過無數成長中的青年。《傷仲永》促使我們反思一個天資出眾的人變得「泯然眾人矣」的原因。 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學家鄧稼先(《鄧稼先》楊振寧),有藝術家貝多芬(《音樂巨人貝多芬》何為),有詩人、民主人士聞一多(《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臧克家),有個性鮮明的作家群(《福樓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還有孫權對將軍呂蒙的勸誡(〈孫權勸學》)。 從閱讀部分的選文來說,課文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蘊、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閱讀能力的實踐環節,全面考慮、組織單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展示「人文關懷」的操作 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並不是向學生添加某種外在的思想或精神,而是注重在語文教育中發掘誘導學生精神世界中潛藏的自由精神,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充分發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營造一種民主、開放、平等的教學氛圍,這將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所不可缺少的陽光、氣候、土壤。 1、開展平等對話,體現人文關懷 英國哲學家賓沙夫茨伯里說過:「在各類人際關係中,最變化莫測的是讀者和作者之間關係。」對文本來說,老師是讀者,每個學生也都是讀者,老師、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學生由於個性的差異,理解起來也有不同。體驗之思,就是在老師、學生、文本的對話中進行。 這種對話的特點是: (1)平等互動的師生關係 這種對話中的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有機的、自然的、協調的、互動的。教師就像是一個「菜單提供者」,學生可以在「菜單」上圈點自己喜歡吃的菜;教師是一個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組織與指導;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設計者和促進者。 (2)多類型、全方位的師生對話 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多類型的,既有「師——生」、「生——生」之間的人際對話,也有「生——本」之間的對話。同時,師生之間的對話又是全方位的,這種對話不只是日常的交際,也不只是情緒、情感上,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 如:「你真不簡單,要是你剛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了嗎!」 「請同學們仔細地讀一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 「你的朗讀真棒,一下子把我們帶進了……」 「這一點老師也沒有想到,你是怎麼發現的?」 這些是教師在教學時的課堂用語,由於教師人文化語言的感染,課堂始終處於濃濃的人文環境中。教師以思想點燃著思想,以自由呼喚著自由,以平等造就著平等,以寬容培養著寬容。 以《三峽》「對話式閱讀」的教學為例: A、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隻和凄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 B、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 譬如:回溯三峽的過去,細看三峽的現在,展望三峽的未來,你想到了什麼? C、設置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 a、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先寫山後寫水,是如何寫山的?又是如何寫水的?為什麼要這樣寫? b、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三峽》語言凝練,雖然只有幾百字,卻能繪盡四季景色,羅列山水猿嘯,為什麼能達到這種效果? c、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於自然描寫,這是否與本文寫景的宗旨背離?你有什麼看法? 2、珍視獨特感受,張揚學生個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有個性、有喜好、有悲傷、有寂寞。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教師與學生的體驗的共鳴和爭鳴都是閱讀經驗的真實反映。只有這樣,語文教育真正實現了「一人一特色,一生一個性」的理想的個性化教育理念,讓他們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成為一個用豐富的觸角去感受美麗人生的人。 (1)重視學生對語言的體驗和感受。 語文課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是多元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人性化情境。 如:「你是怎麼理解的?」「能把你的看法說給大家聽聽嗎?」 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悟,靜思揣摩,使語言在心中徹底內化。 如我在《第一次真好》閱讀教學時,讓學生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鼓勵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地讀書,而後暢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的感受豐富多彩,有詞句方面的,如:為什麼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有結構方面的,如:「我覺得這一課的結構安排特別好。」 教師相機引導點撥,讓學生在充分閱讀中品味語言,全神貫注地去體驗文本,理解文本,發展文本。 (2)重視個性化的朗讀。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體驗、理解之後迫切希望通過朗讀來傳遞自己的獨特體驗。傳統的做法是請幾位學生朗讀,教師與其他同學評價讀得怎麼樣。看似尊重了學生的意見,其實教師的心中自有一桿秤,或者說是一個統一的標準。學生的朗讀一旦偏離了這個標準,就被視為不成功的。這樣做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也就成了空話。因此,語文教學中,因屏棄這種整齊劃一的朗讀方法,重視個性化的朗讀。 「你怎麼理解就怎麼讀。」 「把你對課文的獨特見解用朗讀表達出來。」 「你為什麼這樣讀,能說給大家聽聽嗎?」 有這樣開放的,重視個性化的朗讀指導,必然就有各種個性化的朗讀,以人為本才真正得到了保障。 3、巧用教學策略,讓閱讀充滿情趣。 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反映,教學技巧多種多樣,比如,故設懸念,引而不發,巧設鋪墊,「插科打諢」,激將引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思辨疑惑,……教學策略要根據文本特點、學生實際和教師自身特長來選取。 (1)根據不同文體,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A、在講授小說、戲劇作品時,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表演,去體會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讓學生加深印象。 如我們組的一位老師在講析小說《孔乙己》時,要求三個男生分別扮演「我」、「掌柜」、「孔乙己」,有表情朗讀,並輔以適當的動作和眼神,結果很成功。「我」的善良誠實,掌柜的勢利冷酷,孔乙己的迂腐窮酸,更深刻地烙印在學生心中。 B、在講讀、賞析抒情散文和詩詞時,要注意引導啟發學生飽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將「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會景物有機地結合,創造一些生動、鮮明具有深刻意義的生活畫面,並多讓學生飽含情感地反覆誦讀,細細品味。 (2)科學使用教學資源 藉助多媒體去創設美的情境,渲染「詩畫」背景。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訴諸視覺、聽覺,拓展出一片充滿想像的意境,營造詩意氛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感受課文的美,感受語言文字無窮的魅力。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多感官刺激優勢,高效地激發學生審美心理和創造美的興趣。 (3)選用多種閱讀方式,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方式單一,勢必造成課堂上的心理疲勞,造成學生不願讀下去,乃至懨懨欲睡;只有根據教學需要地不斷變換閱讀方式,學生覺得新奇,才能產生繼續閱讀的慾望,從而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就運用了多種閱讀方式,我感覺教學效果非常好: 首先是聽讀,讓學生聽錄音,看畫面,感知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接著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理解作者是怎樣介紹這些朋友的;然後採用了指名朗讀、齊讀、角色朗讀、教師範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之中,體會課文的內容、寫法和語言。 多種閱讀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充滿琅琅書聲,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氛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深刻、獨特,達到了有效閱讀的目的。 (4)注重課堂中的人文交流 課堂,作為閱讀教學的主陣地,在人文素養的培育和語文能力的培養更發揮著主導作用。為了真正利用好語文課堂,我們探索出幾種課堂模式,效果很好。 A、「聊天室」式的課堂 這樣的課堂一改過去的那種「以教師為中心,一切圍繞教師轉;或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學生興趣出發,從而導致課堂教學師生雙雙被動」的情況「。從「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走向「師生對話論」。 B、「操作間」式的課堂 這樣的課堂不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現象。「新課堂」創設了一種自然的氛圍,讓學生自主的活動,自主的學習。 a、自主學習 「新課堂」下的學生是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在課堂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夥伴。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b、小組合作學習 在這樣的「新課堂」中,除了師生交流外,更多的是生生交流。在小組學習活動中,因為同學之間的年齡、生活經驗相仿,每個學生都願暢所欲言,思想上也不容易開小差,真正達到自主學習,積极參与。小組合作學習中也能促進組員間團結協作相互激勵,彼此幫助,默契配合。 c、「遊戲活動式」式的課堂 玩是學生的天性,活動是學生生命得以表現的基本形式。馬克思認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類的特性」,因此,學習者往往能通過活動實現自身的發展。遊戲活動式綜合學習就是根據學生的這一特性,結合課本精心設計的,或動口,或動手,或動腦,或表演,或模仿,或比賽,或競答,或辯論,或演講,或個人,或小組,或集體,或師生共同參加的系列活動。它能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活動中學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情趣,習得知識,訓練能力,開發智慧潛能。 如綜合性學習中的「宇宙之旅」知識大考場主題:認識宇宙,激發探索宇宙奧妙的興趣。步驟:(1)收集資料,主動探究;(2)合作互助,小組競賽,競賽形式多樣,有自選題,搶答題,類似財富大考場。學生情緒高漲,比賽激烈,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這樣,讓學生在玩中互動,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而且還提高了他們社會實踐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一舉兩得。其影響是深遠的。 4、充分調動各種評價手段,激活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評價非常重要,運用得好,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反之則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中,我教會學生運用各種舉止和言談鼓勵本組成員主動參與小組活動,列表如下: 舉止 言談 微笑 你有什麼想法? 眼神會意 令人敬佩! 翹起拇指 多妙的主意 指手擊掌 這多有意思 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就將多種評價方式結合起來,激活了課堂氛圍,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學生齊讀課文感受家的溫馨後,讓學生自己談談感覺讀得好不好,學生自我評價道:「沒讀出感情、親情,沒有把自己當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然後讓學生體會後合作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和先前的朗讀互相比較並談談自己的體會。這種自我評價實際上是在引導學生深入地進入文本,讓文本語言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實在是一舉兩得。 三、拓展人文內涵 拓展人文內涵,通過實踐體驗是開發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人文功能,培養人文精神的又一途徑。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受到的文學作品的熏陶,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布置人文性的作業,引導組織學生去閱讀、感受中外優秀作品,從中受到感染與教育。在閱讀的同時,指導學生寫讀後感,組織進行交流。 1、 結合教材搜集資料,內化人文氣質。 引導他們進行民間考察,去發現搜集民間的優秀藝術作品,去發現民間藝術的魅力,感受到祖國文化遺產的源遠流長。學生的作業體現出無限的情味,無窮的趣味,使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去完成作業,感受到完成作業是一件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如學了《楊修之死》一文後,學生對曹操這個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請學生課外去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加深對歷史名著的認識。這種超文本的閱讀教學,拓展了閱讀教學的人文內涵。學生讀懂的是名著的內容,領略的卻是人物的品格。 2、運用實踐活動,提升人文素養 學生通過各種實踐體驗,進入現實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 又如在教學《散步》一課時,我在最後請學生回家時晚上給媽媽洗洗腳,然後通過洗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進行練筆。許多學生寫道:「我從來都不知道媽媽的腳這麼粗糙,腳跟的老繭這麼厚。我想,媽媽每天為我勞累,為我奔波,我卻經常惹媽媽生氣,真不應該啊。通過實踐體驗,縮短了社會現實與學生語言交際的距離,為學生語文學習創設了入耳、入眼、入心的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悟性、靈性與創造性,學生會自覺地做一個懂得愛護人、體貼人、關心人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3、通過古詩詞背誦,增加人文素養 每學期舉行古詩誦讀賽,每周背誦一首古詩,每天花十分鐘閱讀一篇文章,並作好摘錄。活動中,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找到自尊和自信,真正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四、關注學生人文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或讀一讀(有感情地讀),或說一說(說體會),或演一演,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體驗並交流自己的情感。 如教學課外篇目《拉薩的天空》時教師讓學生站起來,要求用手摸摸天,你們能摸得到藍天嗎?(摸不到)好,請你們坐下來,你們看(出示圖片)你們摸不到藍天,為什麼在拉薩的人們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藍天呢?(指名說。如果還說不出來就可以問,同學們,你們看看我們這裡的天空,和拉薩的天空有什麼不同的嗎?)(你真聰明真會想,請你坐下,拉薩的天空就像她說的那樣藍得讓人感覺到用手就可以摸到)。然後再讓學生閉上你們的眼睛,你們現就在湛藍的拉薩天空的下面,請你們把手伸出來摸摸,現在你們摸得到藍天了嗎?看誰最先摸到。然後再要求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把這句話讀讀,體會「拉薩的天空真藍啊,拉薩的天空藍得真美呀」。 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好像就浸泡在藍色裡面,讓人感覺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學們你們還有喜歡其它部分的嗎?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這個部分;也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這個部分。通過讀、說、體驗使課文內容反映的價值取向得到挖掘,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將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精神領域。最終學生不僅發現了大自然中的美,更發現了人類內心的美,進而體會到那種關注自然的悠悠人文意識。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研究》 劉華著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偶然苦丁—程紅兵教育隨筆選》 程紅兵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閱讀教學現狀探因》 胡明道 《語文教學通訊》 2006 -7 4、《熏陶漸染 厚積薄發》 張友慈 《語文教學通訊》2006 -9 5、《張富中學語文教學法新探》 張富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6、《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精粹》 張定元 語文出版社 7、閆承利編著,《能力教育課堂優化策略》 教育科學出版社 8.、《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主編:朱幕菊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9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天下男人都應該看的好文章
※如果妳是女人就該看、如果你是男人更該看!(文章:來自貝貝)
※在人生沒有方向感的時候,怎麼更好地生活下去
※保健養生(運動,氣功等)文章精選
※二十四節氣 > 文章列表
TAG: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