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對手家門口的多面手 「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採用傳統船型的「自由」號瀕海戰鬥艦
1994年9月,美國國防部聯合需求監督委員會提出了《21世紀水面戰鬥》(SC-21)任務需求說明,美國海軍據此進行了一系列概念研究。作為概念評估分析的一部分,美國海軍在1997年對長期水面戰鬥力量需求進行了補充,分析的結果促使海軍下定決心優先發展作戰能力側重於對陸攻擊和為地面戰鬥力量提供火力支援的新型水面艦船,並命名為「海上火力支援艦」,編號定為DD-21。2000年10月12日,葉門亞丁港發生了著名的「科爾」號驅逐艦遇襲事故,深受刺激的美國海軍決定加快沿岸海域機動靈活的多用途戰鬥艦艇的研製。2001年11月,也就是在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決定消減DD-21項目經費之後1個月,美國海軍發布了DD-21項目詳細評估結果,重新進行了項目定位,DD-21項目被更名為DD(X),即建造一系列共用先進技術的水面戰鬥艦,其中包括了接替「斯普魯恩斯」的DD(X)和取代「提康德羅加」的CG(X),以及替代護衛艦的瀕海戰鬥艦(LCS)。
2002年1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克拉克正式提出建造小型、高速和相對便宜的LCS,5月發布的防務規劃指南要求海軍建造LCS用於支援兩棲作戰部隊、執行反水雷和情報/偵查任務,指南賦予LCS的主要定位即廉價可大批量建造、必須具有寬泛的任務彈性。丹麥海軍在輕型艦船上通過更換不同任務模塊來獲得多任務能力的做法給美國海軍提供了設計靈感,然而,作戰期間模塊更換的需求和任務模塊無法隨行的現實直接導致了LCS的性能關鍵點轉為持續高航速,以達到儘快更換模塊重新投入戰鬥的戰術目的。2004年5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美國海軍簽訂了首艘瀕海戰鬥艦的建造合同,首艦2005年6月2日開工建造,2006年9月23日被命名為「自由」號,2008年9月18日交付海軍,11月8日在密爾沃基正式服役。
「自由」號從尾門施放11米剛性充氣艇
「自由」號採用鋼製半滑行單體船型,艦長115米,寬17.5米,吃水3.9米,標準排水量3500噸,滿載排水量3900噸。「自由」號採用柴-燃聯合動力裝置(CODAG),艦上裝備2台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MT-30燃氣輪機,總功率72兆瓦;2台「皮爾斯蒂克」柴油機,總功率12.8兆瓦;4部羅·羅公司153S2噴水推進器。「自由」號最大航速達到驚人的47節,續航力3500海里/18節。海上自持力21天,艦員編製40人,另有35名任務包操作人員,40人只是理想狀態,「自由」號執行新加坡戰鬥部署任務時,就一下增補了10名船員。
「自由」號裝備COMBATSS - 21作戰系統,與「宙斯盾」系統有60%的通用性(包括軟體)。「自由」號上僅裝備有限的自衛武器,包括艦首1門57毫米單管艦炮,機庫上方21管「拉姆」近防導彈,其作戰能力的體現依賴於艦上所搭載的任務包,包括水面戰任務包、反潛戰任務包和水雷戰任務包,三種模式任務包可在戰區內的支援船上快速更換,達到持續作戰的能力。
「自由」號艦尾設有坡道,可供艦上搭載的11米剛性充氣艇直接進出,側門系統裝有一台高空可伸縮起重機,可升降小艇。「自由」號的機庫面積達435平方米,飛行甲板面積483平方米,比美國海軍任何現役水面艦艇的飛行甲板面積都大,但是甲板僅高出水面5.79米,容易上浪。艦上設有3個任務艙,總面積595平方米,最小的一個也比一般儲藏室大。主要的作戰艙包括一個濕艙, 或者叫做「水上任務區」,從右舷四分之一處直到艉門;以及一個干艙,又被稱為「可重置艙室」。 一個帶滾輪門的艙壁隔在兩個任務艙之間,一個艙室執行水上任務,另一個艙進行修理任務。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自由是獨立,不依附,不恐懼
※他說,住院不如蹲監獄
※如何反駁「你有言論自由,我有襲擊自由」?
※看了這篇,讓你的香港自由行沒有煩惱!
※你的優秀與我無關 活的自由勝過成功------彭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