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與儒教的區別

佛教與儒教的區別信力建 原創 | 2009-10-4 1:17 | 投票 | 閱讀:29 本文已獲編輯推薦 點擊:29關鍵字: 信力建佛教與儒教的區別

佛學的核心是抑惡揚善,這與傳統的儒學思想,殊途同歸、異曲同工。那兩者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世俗的儒家對善惡的區分沒那麼細。佛教的善惡,與我們倫理的善惡不太相同。因為道德的善惡它會隨時代變更而變化,而細節地方又會因為文化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們東方人認為這樣做是對的,但西方人認為這樣做不對。時間不同也會不同,古代跟現代的倫理有明顯差別。但佛教的善惡是不會變化的,就是對一隻動物也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它在更深的地方建立,同時又非常精密。就像我們搞房地產時拿皮尺去丈量土地,在鄉下差一公分,人家不計較,但在廣州寸土寸金的地方,差一公分人家就會計較。又如修鐘錶,用皮尺幫人家修鐘錶就肯定不行。

在佛教裡面,修行所用的善惡標準,像修鐘錶一樣精密。因此我們世間所說的善惡標準放到修行上來就不夠用了。但如果我們掌握了更加精細的善惡標準,對世間倫理的善惡標準就很好理解了,而且對世間現象也能夠很好解剖。《阿毗達摩經》對89種心的善惡,52種心鎖的善惡,分得清清楚楚,然後對應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能夠明確地對應自己的內心,對自己的了知很清晰,我們了知別人也就清晰了。正如拿到一把解剖刀,解剖的知識有了,就不怕病例,且你不一定要非要把所有病例都解剖完,只要基本知識會了,就不怕任何病例疑難。

從社會的角度來講,大家首先要了解清楚善惡,更重要是明白凡夫狀態時善惡是不斷變化的,也即是鳥窠禪師對白居易說的「識性不停」。簡單的例子,一幫大學剛畢業的要好的年輕人出去一起喝酒,飯桌上就開始互相灌酒,灌著灌著矛盾就出來了,最後導致悲劇產生。半個小時前是朋友,現在都成了鬼魂,現實生活中很多暴力案件都是瞬間就發生。很多人就不理解怎麼會這樣?其實就是我們的心在不斷變化。明白到心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就很有必要對心進行了解,進行訓練。這適合所有想知道自己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的人。

我們對命運的終極理解要有真知、真見。曾有人說,人的命運都是上帝的意願,是他的安排。對於上帝怎麼安排人,他們是這樣認為的,人的衣食住行、起心動念、成敗得失,即使你不知道後面有上帝意念,也只有上帝的手掌控一切。但是佛教更傾向於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人的命運。世界存在著一張「業力之網」,也就是說,「業力」,互相交織形成網路。這個世界上除了幾十億的人以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其他生物,除了可見的生命,還是很多不可見的眾生。眾生都有共同的「業力」,並組成了互相交織的網。就像世界是一間房,眾生的「業力」就是一盞燈,他們共同照亮了這間房。眾生的「業力」不僅組成了我們的世界,而且是這個世界變化的動力,是個人際遇和人際關係的源泉。

業力又是如何作用我們的生活的呢?是根據我們所作的善惡來決定的。雖說我們今生的很多果跟前生的造作有關,但是可以改變未來的,就是可以改變還沒有發生的事。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選擇會影響到後來。所以倒也不是像一些人的認知那樣,一輩子全部決定了。基督教的觀念認為命運都是上帝決定,這就意味著上帝承擔了所有的責任,這就更加不對了。犯罪是因為上帝主宰我去犯罪?這很荒謬。面對現在和未來的時候,人是可以決定的,可以選擇的。楊明文 發表於 2009-10-4 14:48 1樓 同一個「善」字,佛教那裡叫「行善」,儒教那裡叫「揚善」。前者代表的是生命個體的至高境界,後者代表的是群體的道德行為。在我看來,兩者都必不可少:個體要行善,要在心中「修行」;集體要揚善、向善,還要懲惡。這樣,人類社會才會有序、和諧。
推薦閱讀:

窮人與富人的區別你是否也有這些思維呢?
珍珠粉與珍珠層粉有什麼區別?
有本事男人與沒本事男人的區別
男生VS女生的區別,果然是兩個物種
奶粉? 日本各大品牌奶粉的區別對比

TAG:佛教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