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太極拳論經典十三篇白話解(二)-理論研究-中國太極網 -

第六篇 太極拳名義說 原文: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 白話譯文:拳術以太極命名的原因,應該是古時候必定有深明太極哲理的賢者,根據人體上下前後左右的生理狀態,通過使手足旋轉的運動形式,來探索太極大道所蘊含的奧妙,設立名義定為規矩。可以說這種義理很是精確,遵循的方法也極為嚴謹。 原文: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亡,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卻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白話譯文:但是後來學習拳術的人,不遵依古傳的師訓,不是狂妄認為只有自己才是「正宗真傳」,就是片面的追求與自然常規不相符合的東西,已偏離了自然大道正途。所以說現在想找到一個能夠作到剛柔相濟無過與不及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都能持正不偏,剛好能和太極大道哲理相符的學者,就非常難了。 原文:然吾思古之神聖,能發明太極之理者,莫如包羲氏,夏後氏,河圖洛書有明證也。 白話譯文:不過我想古時候能夠發現並闡明太極道理的聖賢,只有羲皇和禹王因為在他們治理天下的時候,出現了昭示大道本原的河圖和洛書,就是明確的證據。 原文:惜乎予學識淺,未能窺其蘊奧。且其書最精深又不易闡發。於河圖洛書未能道破一語。而特於羲經所著陰陽錯綜六爻 變化與神禹所得之五行相生相剋者,引以為佐證。其泛濫膚淺,亦不過古人之糟粕已耳。 白話譯文:可惜我的學問知識太淺,不能詳盡察知河圖洛書所蘊含的奧妙,況且古書中所藏自然大道,往往與日常生活中表現的不一樣,很難闡述明白,所以我在講述拳學義理時,對於河圖洛書還無法說明白其中的一句話。只能從羲皇和禹王根據河圖洛書所載而演繹出的陰陽八卦六爻的錯綜變化及相生相剋的五行原理,引源導流,作為輔助的證明來說明拳道的理義,其實是很膚淺的,不過是得到了古代聖賢的糟粕而已。 原文:雜亂無章,隨意採擇,於圖書生生大數之序毫不相似,況其內之精華者乎?雖然,亦不必泥。古人筆墨原非為拳所設,其包括宏富。亦若為拳而設。隨意拾取,無不相宜。此亦足見太極之理,精妙活潑而令萬事萬物,各適其宜用之者,無不各如其意以償之。 白話譯文:而且敘述的雜亂,毫無章法。因為是隨意拾取講述,也和河圖洛書中排列順序不相同,更不用說內在的精華真義了。雖然這樣,也不必太拘泥於這一點。我看古聖的著述並不是專門為後世學拳的人明白拳理而寫的,但因為她的包羅萬象的法則,也好象是為學拳而設置的,隨便抽取片言隻語,都和拳學功法無有不相適宜的地方。由此可見太極陰陽變化的法理:精義玄妙,生機活潑。可以讓萬事萬物都能從中得到適用的營養,得到各自的需要。 原文:事雖纖細理無惑疑。任天下紛紜繁頤,萬殊皆歸於一本,妙何如也。 白話譯文:以拳學功法來體悟修證自然法理行事時雖然要從細微處深研,但行動的法理卻不能在行動中產生疑問,才能達到任由,萬事萬物變化萬千,我自守我一點靈機,靜待所有的一切都歸於自然變化的渾元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 原文:後之人,苟能於古人之糟粕,即其委而求其源,未始無補於身心。 白話譯文:後來的人若能夠從古代聖賢的遺教中稍稍留心,即便是一些極淺薄的意思,隨之而深入探究,未必不會有益身心的。 原文:命名之學,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況其用最廣,運動者宜留心焉。深玩細思,久之自有得也。拳之已益人,豈淺鮮哉! 白話譯文:命名的學問,對於拳學道理來說,是個小小的理法,但太極大道義理就存在於這小小的法理之中。何況太極拳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所有形體運動者都可以留心參考,只要能夠深研細究,必然會有心身的收穫。太極拳的有益人身,決不是淺薄和稀少的。第七篇 太極拳推原解 原文: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言氣而理在其中)蘊釀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氣在其中)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 白話譯文:人類敬事如同父母的天地,都是太極陰陽二氣蘊育變化而產生的,天與地依據陰陽化育萬物也是這個道理。儒釋道三教修真功法不盡相同,而最終走到一條路上也是因為這個道理相同。其實宇宙間所有的事物,哪一個不是依據陰陽變化而存在的?拳術不過是其中一種技藝,難道會在這個道理外又遵循一種學說?這是拳術之所以用太極為名的道理。 原文: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 白話譯文:拳的意為權。權在《書》中為秤錘。是秤量物體輕重的工具以權喻拳,即能權衡物體的意思。 原文: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白話譯文:但拳學應用的法理原本於太極的陰陽變化,形式不外乎兩手的虛實表現。不過人的一身到處都具有太極陰陽變化的特性能力,就是說渾身上下都能是拳,不應該僅以一雙手的變化,就認為太極拳不過是這樣的。 原文:其樞紐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能靜,自保虛靈。 白話譯文:拳學體用的主宰在心。心神恭敬則不逾越規矩,心意安靜則和融一切。能夠長久的保持敬和靜的狀態和境界,則我精神肢體可長在虛靈之感覺中得到頤養。 原文: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健。 白話譯文:心有所思,四肢百節都要聽從命令。有形的運動生髮陽氣,無形的運動生髮陰氣,動靜之間能夠體現陽盡自然陰生,陰盡自然陽生的自然生機後,則清濁之氣也會隨其自然行清升濁降的運動。清氣上升滋養身心,濁氣下降排除體外,頭頂的百會穴和臍下的中極穴是保持陰陽調和而能立身中正的關鍵。 原文: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白話譯文:開始用功時,要先求得身手的運動能夠符合於心意的要求。才能使意氣的流行不因為肢體關節的阻礙而不能成為一氣貫穿。手眼雖要求靈活,肢體卻不能妄動。神舒體靜的中氣貫穿,自然能表現出超眾的氣勢。 原文: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 白話譯文:元氣的培養以直順為暢,才能使貫滿於天門(百會)地戶(會陰)間。符合大道的理義,還要從義理上探求本體:當元氣可以在體內渾渾灝灝、自在通暢時就達到了一氣貫串的境界。 原文:輕如揚花,堅比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白話譯文:這時肢體的形象就象 春風揚起的花朵一樣輕,又能象鋼鐵岩石一樣堅硬。可以和老虎比威猛的氣勢,可以和鷹鷂比運動的速度。運動起來猶如流水一樣無心自在,靜止時好象大山屹立。突然進身時的速度之快速讓旁人來不及知道,突然退後時,旁人也說不清快的速度。 原文: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而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 白話譯文:太極拳術道理精嚴,功法謹密,舉動之間條理分明,神意展放可瀰漫天地六合之間,收心靜意,又歸於無形跡處尋找。無論大到漫無邊際,小至微不足分,只有貫穿了上下的中和元氣可以隨意往來。大凡心意想到的地方就要全神貫注,而具體的變化則如神龍見首不見尾,不能知道他的所以然--運用主宰於心就是真正的密訣。 原文: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 白話譯文:當然在體用中還要保持身法在動靜中的中正不偏,勁意的過份運用及不夠地界處都不能夠出現,才能得到在內能得修身養性的功效,在外可以制服強敵。隨時能做到臨機應變的原因是平素積累功夫多有富裕。 原文: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斗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 白話譯文:讓人覺得我不想跟緊他,可又不離開他,又想離開他卻又跟著他,這是懂勁後的功夫境地,關鍵要在與敵肌膚相觸點上細心探尋其中的細微變化,真正下功夫揣摩久了,自然可達升堂入室,證悟玄機的地步。第八篇 太極拳著解 原文:人之一身,心為主而宰乎肉。心者謂之道心即理心也。然理中能運動者謂之氣,其氣即陰陽五行也。然氣非理無以宰,而理非氣無以行,故理與氣不相離而相附,此太極根無極者然也。 白話譯文:人的身體是由心意操縱肢體的行動。這個心指的是合乎太極陰陽變化原理的明道知理心。然而可依理運動的是氣,就是陰陽變化五行相生而生育萬物的機理。但氣沒有理就沒有主意,理離開氣又難以流行,所以理和氣相互附合而不離分,就是渾沌時的無極狀態,太極就蘊含在其中。這也是太極法理根本於渾沌無極的原本意思。 原文:天之生人,即以此理此氣生於心,必待其稍有知識。而理氣在人心者,渾然無跡象。然心之中或由內發,或有外感,而意思生也。 白話譯文:上天生育人類,就是以這個意思,賦予心中,必須等待心理自然生有知識。然而理和氣在人心中,原是一片渾沌狀態,靜蘊日久心中或內里生髮,或因外感某種意思的變化,理和氣的意思,才漸漸的出生。 原文:當其未生渾渾混混一無所有。及其將生其意微乎其微,而陰陽之理存乎其中。順其自然之機,即心拘形。仍在人心之中即中庸所謂:未發也。 白話譯文:這個意思沒有生時,是渾沌一片一無所有。等到快要生的時候--這個生意極細小,但是陰陽變化的道理已經存在於這個極微細的意思中了。這時的一切則順應自然變化的契機,隨當時心中的意思化育,構造出一個形式來,仍在人心中還沒有在外顯現--這即是《中庸》上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的意思。 原文:及其將發而心中所構之形呈之於外,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偏或正,全體身法,無不具備。 白話譯文:當理氣在心中構成的形意,隨自然機變成熟,表現在外面的運動。則無論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偏正等由局部到整體,沒有不具備的。 原文:當其未發構形之時,看其意,像何形即以何物命名,亦隨意拾取,初無成心,是時即形命名之為著。 白話譯文:還在構繪形意的開始,覺得這個形狀類似什麼,就以什麼命名。也是隨意由心、自然而然,並沒有抱有一定的預期要成的心思。這時依據形狀命名後,這個理氣的意思所生髮的形體運動就稱之為著。 原文:而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白話譯文:然而每著的運動、四肢百骸五官都要仍舊順遂自然運動變化形勢的要求,能讓陰陽相生的五行變化氣機暢通形體即每著中間,就是常說的動要生陽,靜要生陰。動靜怎樣才能產生陰陽呢?某處形動時,另某處必有無形的靜意,與此時的動形、形成表裡虛實等,也是互為根本的意思,因為陰陽都不能單獨存在。有陰才有陽,有陽即有陰。所以日常也說「陰中有陽生,陽中有陰生」,陰陽生生不已,這就是太極拳的本來義理所原始的表現。 原文:如以每著之中必指其何者為陰,何者為陽,何者為陰中之陽,何者為陽中之陰,此言大滯,言之不勝其言。即能言亦不無遺漏。 白話譯文:如果要在每一著勢的運行中間詳盡的指出哪一動靜處為陰,為陽,哪一動靜處是陰中的陽,或陽中的陰,則恐怕因為言語太多而給學者造成心意或肢體運行的阻滯,何況說也說不完全,因為自然的法則是要求心身領會的。 原文:是在學者細心揣摩,日久自悟。前賢雲「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舉一反三,在學之者不可執泥,亦不可偏扭。 白話譯文:這在於學者只需能持之以恆用功練習,細心揣摩,自己就可以領悟到。前輩的賢者曾經說過:能夠教會人知道規矩,教不會人巧妙的技藝。太極拳道理蘊含豐富,雖然有一定的常規,但在具體的實行中仍然可以舉一反三的深入發明其神意中的神意。所以學拳的人既不可執著於常規至食古不化,也不能摒棄理義行偏執妄。 附文:七言俚語二首 掤履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 白話譯文:掤履擠捺在體為功法,在用為技法,在形為不意。若能正確的練習。可以在形勢上自然的起到立身中正後的自然形體框架支撐。所以要認真行功。引進在人也在我,落空也是一樣的。我能立身中正,自然不懼敵人侵襲。敵引我進也可使敵落空跌出,是敵引的意思落空;敵引我而我妄進又失中正身形則我跌出是我進的身勢落空。所以說,引進落空時時都在都可以施,要在能否作到無論動靜都能立身中正,支撐八面。周身相隨指的是我全身上下,無論內外左右,形體神意,只在某處一動,即是全體都在動,而局部反而不覺其動。這是肢體和心意有機結合而趨於自然運動的境界。人視我肢體毫無形動,但接觸某處之後,亦不見哪一處在動,而他的無論肢體及心意都會覺到我確在運動,這種運動又無始無終,完全因人來意,隨勢而動,所以也察不清意圖(原來沒有意圖),無法攻擊。這是周身相隨敵難近的意思。四兩撥動八千斤是一種理念。也是功夫的境界。小力可以破壞大力,在太極拳使用中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小力是依據太極陰陽變化而產生運使的,在運使中仍然可以據情變化,大力均本強硬氣力產生,遇強則折遇弱則顯,沒有剛柔兩性,所以遇柔則即被連隨,終至於無用武之地。這是理念。小力成為功夫,不在於力小,而在於意小,甚至無意,誠思:若身手上無任何意思與力氣,誰能找你的麻煩?即是拳經中: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妙手空空之境。妙手空空是說:技藝絕高的人一向被稱為神手或妙手等等,他們所表現的功夫即能空掉一切來意或技巧招數包含功力在內,而並非只有手上是空無一物的意思。 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併當心。下部兩臁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 譯文:這些部位都是人體的薄弱及要害所在。既不能被人所攻擊,也不可輕易攻擊人。在行功練拳的過程中,就要保養守護這些部位,增強它們的各種體用功能,才能有備無患。這當是陳公當初的本意吧。
推薦閱讀:

天干地支基礎理論(上)
八字理論
有些國際貿易理論或常識是不是要更改了
同家理論之三;一柱為一家(二)
八字理論 2

TAG:中國 | 經典 | 理論 | 太極拳 | 太極 | 白話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