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養生與技擊

25

星期一

2017年12月

善良是一種信仰,不是看見了才相信,而是相信了就會看見。

一日一簽

太極拳術是以「太極圖說」作為基本理論的,它沿襲我國古代的「陰陽」概念,來概括人體生理和運動機制中各種相互矛盾著的對立面,從而有動靜、虛實、開合、蓄髮、呼吸、進退以及其他許多相互對立而又相互統一、相互制約而又相互依存的名詞作為「陰陽」的內涵,並用它們來闡明盈縮之期,認識太極拳陰陽變化規律。《周易》其《繫辭·上》載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兩儀即「陰陽」相互對立的雙方,它們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武式太極拳動作舒緩圓活,呼吸勻長,步法虛實清楚,進退靈活,身法中正不偏,旋轉自如,完全是用內動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一項人體內外各部有序配合的、舒緩的保健與技擊於一體的運動。  

本文作者拳照

一、養生原理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太極拳作為養生和技擊的運動,首先要求正確處理人體的內部矛盾關係。

太極一陰陽,物物一太極。在保健運動中將人體看成一個小太極,即看成一個矛盾統一整體,也將人體和周圍環境看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整體,人體中臟腑經絡、氣血之間具有相互聯繫,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係,而在心(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統帥下,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因此太極拳術將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在人體內部居於矛盾的主導地位,關係到人體內外的各個部分。所以要求「提頂吊襠」、「虛領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突出頭頂和脊骨作為重點鍛煉內容。強調「用意」,要「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在中樞神經的主導下,使呼吸和動作緊密配合,以按摩臟腑,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腸胃消化能力,改善人體新陳代謝,同時在肢體平衡運動中,使骨骼和肌肉都得到鍛煉。因此,可以將太極拳運動看成是運行氣血,暢通經絡,鍛煉臟腑,活動肌肉筋骨,促進人體內部機能發展,以使人體內外達到「陰平陽秘」的保健效果,正是由於人體內陰陽雙方處於不斷消長之中,生命才得以維持和延續。一旦人體內陰陽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疾病。為了保持身體健康,應努力促進人體內新陳代謝速度,通過不斷破除舊的平衡而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使體內陰陽經常處於一種平衡。因此每天堅持太極拳的運動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堅持長期的太極拳的鍛煉,才能改善身體素質,強壯身體,增長壽命,突出了太極拳的養生功效。

   

二、技擊理法

本文作者(右)教學場景

  在技擊運動中,太極拳法注重套路的練習俗稱盤架子,是知己功夫,盤架子要求將自己身體看成一個整體,如同一個太極球。要求動作效法太極圖中陰陽二氣循圓轉化和日月星辰沿圓道循環的義理,進行圓活連貫的運動。太極拳的動作姿勢要求中正圓活,中正是指姿勢「不偏不倚」,具體表現在動作和姿勢上,頭部和軀幹要保持上下一條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要求如同太極圖中S運動線,陽氣的上升與陰氣的下降形成對拉,出現頭向上頂起的同時,身肢節節向下松沉,一直松沉到兩腳,這樣,頭頂要有向上頂起之意,兩腳松沉踏實,而頭頂與兩腳之間,節節松活、貫穿,雖在上下對拉的作用下,立身中正,但身軀並不僵直。圓活是指姿勢飽滿,圓轉無方,不僵滯,借《易有太極圖》來說,太極是衍生萬物的本源,本能是向外擴張的,其中的陰陽二氣相抱不離,於是出現了向外衍生與向內合聚兩力並存現象,太極拳對四肢姿勢要求是「曲中求直」「直曲相寓」。這樣四肢在向外開展的同時體現出向內合聚的形態,太極拳這種上下、內外對拉的技法就形成了中正圓活的太極拳勢。在太極拳運動中,採用螺旋纏繞的運動軌跡,往往動作路線為圓弧狀時,肢體本身也同時進行著旋轉,其表現在下肢為旋髁轉腿,表現在軀體為旋腰轉脊,表現在上肢為旋膀轉腕,從而使整個肢軀動作形成一條由腳、經腰、至手指螺旋連貫的運動曲線,使肢體上下相隨、圓滿完整、周身煉成一家。在運動中,要求先有意動,將意識放在領先地位,再使呼吸和動作配合,完整貫穿,連綿不斷。身軀運動中的關鍵是腰,要以腰為主軸。因此,「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然後,正確處理動靜之間的關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腰通脊柱,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胯兩腿相隨,上下貫通,手腳相齊,腰脊如車軸,肢體如車輻,行氣如車輪,動則俱動,軸動則車輻自動,靜俱靜,軸靜則車輪自止。再處理圓直關係,圓中有直,隨時以圓弧化為直線;直中有圓,直線運動中含圓弧之意。

  太極拳法非常重視推手,推手是進行太極拳技擊技能實踐訓練的一種形式,是學習太極拳法以致應用的必經途徑,稱為知人功夫。推手要求將自己和對方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許禹生的《太極拳勢圖解——太極拳合於意象之點》指出:「陰陽魚太極圖可籍表明雙方搭手時之陰陽、虛實、盈縮、進退。」也就是練習雙方以手臂互靠粘隨保持適度的相依狀態,進行循環劃圈,通過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使自己的動作沾連粘隨,不丟不頂,跟隨對方動作,用意識去掌握其運動和呼吸變化規律,而在恰當時機,利用「引進落空合即出」,或分力、合力的作用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壞對方的平衡,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技擊的失敗,關鍵在於自身肢體協調問題沒有得到恰當地解決,因而,稍受外力的作用,自身便不能應對,以致失敗。由此可見,太極拳法習練的目的,也就是要在長期的鍛煉中努力解決自身的問題,使自身的內外、上下,協調一致,達到柔中寓剛,陰陽相濟的技擊效果。

  一切事物矛盾雙方的互相轉化,都需要一定條件的孕育。在技擊中,敵我雙方力量的強弱是基本問題,但強可以轉化為弱,弱又可以轉化為強,從而強者未必一定能操勝券,弱者未必一定敗北。太極拳法之所以不強調身體強弱,力量大小,關鍵在於它的訓練是為達到「以小勝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效果而進行的。推手時,雙方在進入了聽勁的過程中,必須對敵方的勁力作具體分析,才能找出敵我條件轉化的形勢和時機。

  太極拳論指出:「主宰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就是說太極拳推手時,人體主要矛盾大多集中在腰部,腰部必須保持前進、後退、左旋、右轉的高度靈活性,受力即作出條件反射,用腰部來牽動手、腕、臂、肘、膊、肩、胸、背的運動,以及時解決對方進擊時所造成的矛盾,破壞對方的肢體平衡,使其露出破綻,給我提供發放制敵的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全面看問題,平衡是暫時的、相對的,可以破壞的。我們只能不斷地取得平衡,而不能永遠保持平衡。太極拳對於養生和技擊的作用,都應以此為依據。

  太極拳法主要總結技擊中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規律,武式太極拳姿勢緊湊,尾閭正中,虛實分明,進退靈活,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以內動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帶動外形,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完全採取防禦戰略的原則,保存自己的實力,待機破敵。

  戰略防禦也就是兵法中所謂「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也」,所謂「迂直之計」就是曲線和直線的轉化,也就是,人擊我時,要使其循曲線(圓弧)而進。我擊人時,一定要沿直線向人,以實現「後人發,先人至」的要求。因此,太極拳法要求捨己從人,用沾連粘隨使掌、腕、肘、肩、胸、腰、胯、膝在動作中作各種圓形跡線變化,而圓弧又隨時隨地能化為直線。

  「迂直之計」在太極拳法中還具體化為「引進落空合即出」,所謂引進落空就是誘敵深入,引進的結果,必須要求對方落空,所謂落空就是對方不能達到他所追求的目的,對方要使我身體受力的作用破壞我的平衡,我則因勢利導,使身體鬆柔而不受其勁力的作用,不為對方創造發放的條件,「避其銳氣」,對方由於一擊不中,勁力落空,其利勢和條件開始發生變化,由盈轉竭,身體騰虛,平衡進入不穩定狀態,此時,即彼竭我盈,陰陽發生了變化,我得機得勢,是我開始反攻最有利的時機,應全力以赴,取直線進行發放,完成「合即出」的動作。

  「引進落空」包含著「用意」和「貫穿」兩個方面,這裡用意,是指在打手上,用意隨對方來勁,探知對方消息,充分掌握對方動作虛實和勁力大小及方向,才能誘敵進入我之陷阱,使其身體失去平衡,要及時抓住有利我的反攻條件果斷出擊。在此過程中,太極拳法要求,沾連粘隨,因人所動,貫串不停,其次要用意去促進條件的轉化,在貫穿中完成條件的轉化。當對方進攻把勁力作用我身體某一處時,我必須全神貫注該處,用意去識別其勁力的大小和方向,「稱彼勁力大小,分厘不錯,權彼勁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在情況確切無錯,一般用兩種具體戰略措施,使敵勁力落空。一是走勁頭,即轉動和滾動。轉動主要指腰部的左旋右轉。滾動則指腕、臂、肘的翻卷,都是使對方的著力點發生變化,勁力失去作用。二是分力合力。分力是減小對方勁力對我的作用,合力是對方身體受到更大的勁力作用,都是不改變對方勁力的著力點,而改變其方向。這兩種方法都是在「不丟不頂」的戰術原則下,造成敵人落空的有效措施。敵方勁力落空是敵竭我盈,這是我反攻最好時機,這時才去作反攻準備,就已錯過了有利時機。因此,必須「引到身前勁始蓄」,恰當掌握反攻的準備時機。這既必須在動作變化之前意識優先啟動並貫徹「迂直之計」,因人所動,隨曲就伸,轉化敵人進攻,將圓弧化為直線進行反攻,實際上是因勢利導,柔中寓剛。

  由此可見,武式太極拳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項目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一項璀璨瑰寶。它依易理為理論,集拳術、導引、吐納之大成,既有強身健體,陶冶情操,防病祛病之效果,又有攻防技擊之功能,實乃養生與技擊的最佳運動。

本文發表於《武當》2018年第1期

習武強身

福壽康寧

作者:鍾振山


推薦閱讀: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無一浮詞!
我學太極拳的不平凡經歷(第12頁)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口述2)
太極球詳解

TAG:養生 | 太極拳 | 太極 | 武式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