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質」概念的討論提綱
【編者按】「物質」概念——唯物主義的前提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觀前提。同時,「物質」概念歷來是那些企圖瓦解辯證唯物主義的小丑們熱衷於攻擊和歪曲的對象。唯心主義、西馬、實踐本體論者都很喜歡從物質出發發起責難,因此,科學地澄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意義不容小視。基於上述考慮,本吧在今年4月曾進行過關於「物質」問題的簡略探討。現將文字以語錄體形式整理如下,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1
物質這個範疇只是一種抽象,對世界萬物共性和本質規定的把握。它既不能理解為某種脫離具體實物的先驗的「本質」,也不能理解為是「具體某一物質形態」。它不是具體實物,但卻深刻地概括和反映著實物。這種抽象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按照從特殊到普遍、從特殊到一般經歷了人類數千年實踐和認識活動結晶——沿著這一科學道路而得到的抽象。這個抽象及其地位的確立,給一切隱蔽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以當頭一棒。
一些企圖否定物質本體論的人聲稱「物質」這個概念也離不開人的構建、人的主觀,「沒有脫離人的物質概念」——這是對的,任何概念都是對於認識主體人存在時才是有意義的——然而,這些人卻因此得出了荒謬的結論:因此,「物質」概念所概括和反映的實物之存在也就似乎依賴於主體和人了!他們不知道:雖然任何認識過程都有著人的參與,但認識對象卻是客觀的實在,一個事物必須先存在,才談得上被反映被認識。我們認識物理化學規律,其前提必然是這些物理化學運動是存在於真實的客觀世界,而不是存在於人的主觀世界;我們認識和抽象一個社會現象 其前提也必然是該社會現象的客觀存在,而不是以人的意志隨意捏造。
2
唯物主義的路線和物質本體論,無非表達了這樣一些淺顯但卻是確鑿、無可辯駁的事實——世界首先一個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它的運動、發展、矛盾都不是在人的頭腦和想像中進行的,不是世界存在於人的意識或實踐中,相反是人的意識和實踐存在於世界中。——人對其認識和把倒不過是客觀真實存在著的世界萬物在人頭腦中的主觀印象,經過改造過後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馬克思語)。物質這個範疇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唯物主義的內涵,應當首先從這個層面予以理解。那些借口什麼「物質被當做了終極的脫離具體的抽象物」「反本質主義」「反整體主義」而要求取消物質概念的人,都是一些科學上的倒退主義者。他們企圖抹殺主客觀的界限,抹殺世界物質性這個首要前提,馬克思的世界觀重新趕回關於一堆「實踐、感性活動」的大雜燴的混沌狀態中。
3
任何關於物質的定義畢竟只不過是人的思維對它的一種界定和認識,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不過是對於物質的一種反映,而物質本身並不是隨我們關於物質的定義就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物質就是抽離了思維之後的那個範疇,思維是發端於這個範疇的,思維是物質運動發展的產物,物質的運動達到高級階段就派生出了思維,並且在思維中,思維對於物質的反映,以兩種形式體現出來,一種是形式邏輯,另一種就是辯證法。
關於本體論問題的爭議,西方哲學爭論了幾千年,關於這種本體論意義上的爭論,如果說分為唯物和唯心兩派,那是針對懂哲學的人來說的,其實唯物還是唯心,可以簡化為關於這個世界的兩個對立看法: 樓下繼續——這個世界是實在的,自始至終就有的,還是起源於某個神秘的東西, 同意第一種看法的就是唯物,同意第二種看法的就是唯心,中間有段很長的時期,唯心主義是佔據優勢地位的,而唯物主義長時間受到基督教會的打壓,但是隨著人類實踐的進步,人們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的現實性,所以唯心主義越來越顯得反動。
於是出現了一大批哲學家乾脆直接逃避關於本體論的爭論,或者把哲學的大方向轉到了關於人的認識自身上,這種轉變其實是現實的科學上的進步與唯心主義的反動傾向之間的矛盾造成的。
我們看到了很多哲學家關於物質的定義,都不相同,但是真正終止這種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的,並不是靠純粹的思辨哲學,而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是科學的進步,是人類在空間和時間上現實性的活動讓人們看到唯心主義的荒謬與反動。
4
西方哲學的所謂「人學轉向」,還有一個動因是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生存和發展困境的催使,是一種拋離了客觀分析的主觀話語,而且是原子式的個人的話語,只能表現為情感發泄或局部安慰,而不會威脅到資本主義統治根基。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科學地解釋人,並為人開拓更好的生存狀況。
另外,物質同精神的對立,只在本原問題上才有著絕對意義。物質概念也是從這個層面所闡述的,而不能如一些人一樣,予以泛化(世界上一切存在和事物都是物質)或庸俗(物質決定就是生理/自然決定)的理解。
5
那些說什麼「只有探討蘋果、梨、西瓜才有意義而探討水果無意義;只知道一個個具體實物而否認物質」、借口抽象過程特點本身來責難「物質」概念的就更不值得一駁了。
任何學說、任何理論都不開人思維的抽象和構建,如果有人要否定抽象否定理論性(形而上)的東西,那麼就請他在日常用語中拋棄關於「時間」和「工具」「數」「食物」等用詞,因為那也是一種抽象,它們不是從每個個體的特殊性來把握,而恰恰是從它們的共性來把握;他也應該拒絕一切學科中的專有名詞,如「生物」「力」「供給」「需求」「犯罪要件」「建築」「證券」「風險」等詞,因為它們無一不是共性的抽象。如果一個人堅持聲稱他只知道一米、一公分是什麼而不知「長度」是什麼;知道「一分一秒」的含義卻硬要否認時間的存在的時候,你就沒必要和這類滿嘴鬼話的人繼續浪費口舌了。恩格斯和列寧早就對這種隱蔽的不可知論和認識論上的動物主義、表象主義進行了批判。
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並由列寧所發展的物質觀同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抽象演繹和舊本體論是根本不同的:它所按照的是科學的抽象法:感性具體——抽象——理性具體。對這種科學抽象法,馬克思說道:「具體之所以具體,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表現為結果,而不是表現為起點,雖然它是現實中的起點,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在第一條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因而黑格爾陷入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其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具體總體做為思維總體,做為思維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決不是處於直觀和表象之外或駕乎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
抽象沒有取代或擊倒具體,相反,它深深根植於具體,並且以自己的方式更為深入和全面、豐富地反映和把握具體。
「物質」作為世界本原這一結論也是為世代的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所反覆證明的,它不源於對黑格爾某個範疇的「替換」,也不源於舊的自然本體論的冥想構建,它本身就是一種具體的、感性的存在,並且也將持續為人的感性和具體的活動所一直地證明下去,這就是人的認識向絕對真理無限接近的過程。切不可混淆二者的界限,如關凱元民科般做一個唐吉坷德,與虛無的風車作戰。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用「物質」取消和替代事物的發展,只是通過此來深化對事物的認識,對世界及人的活動的客觀性原則進行強調。實踐不是對「物質決定意識」的駁斥,相反,是其確鑿的證明。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推薦閱讀:
※滬港通進入倒計時 今天全行業通關測試 www.eastmoney.com2014年11月15日 05:38 字體:大中小|已有72人評論,共77805人參與討論|用手機討論 點擊查看>>>AH股比
※7. 太極拳的理論記錄 -- 拳譜精選與討論
※【病例討論38】—— 不明原因頭痛(2)
※專題討論:顱內鈣化知多少
※[病案討論] 一副中藥治癒的面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