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宋體>古代詩文閱讀</FONT>

二、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沛公之從雒陽①南出軒轅,良引兵從沛公。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嶢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②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漢王)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良亡,間行歸漢王。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郤;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漢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高帝崩,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

【注】①雒陽:洛陽。②酈食其:人名。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B.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C.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D.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侯,古爵位名,為春秋時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侯比秦伯低一等。

B. 文中對於劉邦有多種稱呼:「漢王」「高帝」,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謚號為「高皇帝」,稱劉邦為漢王源於他曾被封為漢中之王。

C. 古代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職的「除、授、拜」等;表罷免、降職的「罷、謫」等;表提陞官職的「拔、擢」等。

D. 崩,古代稱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稱諸侯或大官死叫「薨」,稱大夫死叫 「卒」,「卒」後為死亡的通稱。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張良輕財愛國。韓國破亡之時,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他變賣全部家產來尋求刺客暗殺秦王,為韓國報仇。

B. 張良為人精明。他獻計劉邦,利誘秦朝將領,從而沒費一兵一卒,一舉拿下咸陽。

C. 張良足智多謀。敗嶢下秦軍,破項羽疑,薦舉良才,解除危難,為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D. 張良作為謀臣考慮周全。韓信想自立為齊王,惹怒漢王。張良獻計後,漢王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王綬。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②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這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如不聽從就一定會有危險,不如趁他們懈怠時去襲擊他們。

(2)大王為什麼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明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心。

【解析】

10. 試題分析:通過「下邳」「留」「陛下」這些標誌可以判斷。

點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和謂語的確定。一般情況下,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須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特別注意「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11. 試題分析:A 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12. 試題分析:B 「沒費一兵一卒」錯。

13. 試題分析:關鍵詞:(1)獨,只是;畔,通「叛」;因,趁機;解,通「懈」,懈怠。(2)絕,斷;還,回來;示,表明;固,穩固。

參考譯文: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韓國人。韓國滅亡時,張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後沒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暗殺秦王,為韓國報仇,因他祖父、父親歷任韓國五代國君之相的緣故。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軒轅山時,張良率兵跟隨沛公。沛公打算率領兩萬人馬去攻擊嶢山下的秦軍,張良勸說道:「秦軍還很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他們的將領是屠戶的兒子,買賣人容易用利益來動搖。希望沛公暫且留守軍營,派人先出發,替五萬人準備糧食,在各山頭張掛很多旗幟,作為疑軍,然後派酈食其帶著貴重的財寶去誘惑秦將。」秦軍的將領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聯合一齊向西襲擊成陽,沛公想接受他們。張良說:「這只是他們的將領想反叛罷了,恐怕士兵們不會聽從。如不聽從就一定會有危險,不如趁他們懈怠時去襲擊他們。」於是沛公率兵襲擊秦軍,大敗秦軍。於是到了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請領漢中地區。項王就答應了。張良於是勸告漢王說:「大王為什麼不燒斷所經過的棧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來的決心,以此穩住項王的心。」漢王於是讓張良返回去。一邊走,一邊燒斷了棧道。

項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對漢王的憂心,而向北發兵去攻打齊國。張良逃跑了,從小路偷偷歸依漢王。到了下邑,漢王下馬倚著馬鞍問:「我打算把函谷關以東地區捐送給別人,不知誰可以和我共建功業呢?」張良進言說:「九江王黥布是楚軍的猛將,他和項王有隔閡;彭越和齊王田榮在梁地反叛,這兩個人馬上就可以使用。而漢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任大事,獨當一面。如果打算捐棄關東之地,就送給這三個人,楚軍就可以打敗了。」最後擊敗楚軍的,正是靠了這三個人的力量。

張良體弱多病,不曾單獨領兵,經常作為謀臣,時時跟從在漢王身邊。漢四年,韓信打敗齊國以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非常生氣。張良向漢王獻計,漢王才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王印。這年秋天,漢王追擊楚軍到了陽夏的南面,因戰鬥失利而堅守固陵,諸侯們到了約定的時間還沒到。張良勸說漢王,漢王採用了他的計謀,諸侯們才都來到。漢六年正月,封賞有功之臣。高帝說:「在帷帳之中運籌謀劃,在千里之外決戰取勝,是子房的功勞。你自己在齊地選擇三萬戶作為封地吧。」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縣會合,這是上天把我授給了陛下。陛下採用我的計策,幸而時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縣就滿足了,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地。」於是封張良為留侯。高帝駕崩,八年以後,留侯去世,謚號為文成候。

(二)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長安春望

盧綸【注】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雲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注】盧綸:天寶末年舉進士,因安史之亂爆發,未能為官,後受舉薦為官,但因政治鬥爭受到牽連,終身不得重用。

14. 下列對本詩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首聯從春風著筆,緊扣詩題,「草色閑」中的「閑」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閑」正好與人心之愁形成強烈對比。

B. 頷聯寫歸途遙遠,在夢中都不知何日能到,然而又有幾人能回鄉呢?既有傷感、無奈,又聊以自慰。

C. 頸聯寫川原縱橫交錯,遠至天邊;宮殿參差錯落,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的寫景,壯觀中隱含衰颯之意。

D. 尾聯正如沈德潛所評「遭亂意,上皆蘊含,至末點出」,點明(收束)主題,表現了一種感傷卻又不失希望的心態。

E. 詩人感時傷懷,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表達情感細膩委婉。

15. 詩中抒發了詩人哪些複雜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概括。

【答案】14. BD 15. (1)思鄉之情;(2)對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3)對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傷;(4)客居異鄉的孤寂與惆悵。

【解析】

14.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詩句內容分析及手法鑒賞。B項「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這兩句為全詩的警句,是春望時所產生的聯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鄉只能在夢中出現,對句是妒他人得歸,恨自己難返,語中有不盡羨慕之意。D項,尾聯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大意是說: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難,獨自客居長安,又有誰來憐憫我呢。「衰鬢」,並非指衰老,而是表現一種衰頹感傷的神態。沈德潛說「遭亂意上皆蘊含,至末點出」,確實如此。

點睛: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

推薦閱讀:

古代魚尾奸門面相歌訣註解
怎樣判斷一個古代民族是屬於文明人還是屬於蠻族?
古代如何證明身份,妓女一逃了之豈不是可以省下贖身錢?
古代為什麼有攻城門這個概念,古代的整座城市都是由圍牆圈起來的嗎?
商朝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商朝這些人來自哪裡?

TAG:閱讀 | 宋體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