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鈞自體心理學內容分享

個體在早年關係中因為體驗被覆蓋所引起的壓抑,在諮詢關係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重新被體驗到。來訪者作為主體體驗到那些被遺失的體驗。所以,精神分析的的確確是一種全身心的實踐。精神分析一定是體驗從潛意識到達意識,如果只是事件從潛意識到意識,沒有任何治療價值。科胡特強調用共情性方法理解來訪者的主體感。治療師把理解深度回饋給來訪者的時候,來訪者也能夠理解。隨著自由聯想進展,對事件的感受會浮現到前意識里,治療師會對前意識進行工作。前意識是稍加註意就能意識到的東西,這裡是指稍加註意就能意識到的體驗。諮詢中最重要的是幫助描述原發的情感部分,但有的來訪者連繼發的感受都搞不清楚的。這種感受是不變的,但會被遺忘,相當於壓抑,潛抑或分裂了。分享2:主體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主體的體驗處在不停的流動當中。兩個人都是主體,這兩個人又不是固定不變的,每個人的存在都和主體間性的互動有關。所有療法都有主體間,主體間觀點可以用於不同的療法當中,主體間理論很接近人本主義的觀點。主體間性的暴露比傳統精神分析多,主體間性治療師會與來訪者分享自己感受,努力理解問題所隱含的真正意義上的問題,達到主體間性。主體間不強調知識水平,調用的是自動化的反應,就象騎自行車一樣。諮詢師要有足夠的開放和內外一致性,主體間治療師強調治療師和來訪者同時保持開放。強調超越各個學派的元理論,強調一個人是帶著其個人特點的,反對把一個人物化作為客體去描述。兩個主體互相開放的互動,在互動中治療師注重微觀的部分。強調訓練內功不是招式,和來訪者互動當中句對句的能力。依據操作性的概念和來訪者互動,感受性保持開放。出現阻抗時,不要和來訪者對著干。對出現阻抗的,不要突破他的阻抗,而要順著阻抗去理解,理解那是來訪者的自我保護,科胡特的觀點如此。個體是由許多體驗組織起來,有不同的體驗組織,與人互動的模型不可預料無法預測,在實際互動中模型自然顯現出來,幫助他澄清這種模型,表達體驗的方式,從潛意識到意識。治療師在互動時就是一個小社會,來訪者會受到治療師風格的影響產生一系列變化。諮詢師站在來訪者角度,把來訪者看成一個主體進行現象學式的回應,帶著體會描述來訪者的體會。諮詢師先對來訪者回應,再追蹤來訪者對諮詢師的回應,因為不能確定真的聽到來訪者的話,而是需要依靠來訪者的回應來確定。當來訪者回應並不匹配的時候,治療師就要做調整,考慮另外一個思路了。治療師在感受一些時不能莽撞地馬上說出來,首先去感受,回顧這些感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從產生自由聯想到融合,這個就是相遇。一下子就通了,癥狀產生戲劇性的轉變,全身通電,是創傷被碰到後才出現的東西。 「金風玉露一相逢」。在人類交流中聽覺信息比視覺信息快。人類的溝通是利用投射來溝通。你給我一個回應之後我感受你的回應。回應對了是同調,若不對就是覆蓋與錯位。在諮詢中回應的對錯會引導諮詢朝向任何一個方向。治療師和來訪者帶著電極做諮詢,可以看到互動在大腦中的定位反應。一句話說出來會引起哪些反應都看得出來。不同頻時,來訪者用一種憤怒和不舒服的方式,若治療師不共情,關係就會斷裂掉。嬰兒原始的主體間性表現出來後,母親理解他的體驗,這種體驗被容許表達出來。如果母親的理解有失誤,母親會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嬰兒,而以另一種方式回應,這個就叫覆蓋。成長中覆蓋只作為20%-30%的基礎,發展就沒有問題。錯位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錯位你不發現錯位。來訪者說的是一種語言,我們去理解他的又是另一種語言。治療師的風格與來訪者的風格是否一樣,不經過溝通澄清就沒法確定。相同性要大於相異性。人類的溝通從產生以來從來沒有時時刻刻和諧過。大量人際互動圍繞對彼此的投射性想像發生。人類生活在現實和幻想之間。分享3:自體的碎片:不被主體所接受,不被你自己的生命所接受的生命,主體的一種體驗,和早期創傷有關,被潛抑被壓抑的自體內容。若自戀感被不共情不協調的方式打斷,自戀的斷裂長時間會產生壓抑,某些自戀會分裂出去,拒絕去體驗它。諮詢中是要把分裂出去的碎片收回來,被分裂掉的是來訪者在意的。由於現實環境不允許,如果反覆要求會自取其辱,自取其辱的時候這部分會被壓抑或遺忘掉。如果有太多不被自己接受的體驗,自體當中的部分是空的,那麼要體驗自己很難,體驗自己時只能膚淺體驗而對深度體驗害怕,是有創傷的東西,如對亂倫史沒辦法談,這時候如果諮詢師太直接地接近,來訪者會受不了,諮詢關係立即脫落斷裂。這時候諮詢師可以慢慢堅持一段時間,直到來訪者的夢呈現這些內容之後再開放地詢問,來訪者會在自由聯想中說出來。很重大的體驗來訪者若體驗到很可能會崩潰掉。分享4:對孩子來說,擁有一個邊緣型的母親是最可怕的。孩子不知道母親的風格是什麼,感受到雙重束縛,特別容易激發問題,成年人的精神病問題,很小的孩子沒有能力承受那麼大的焦慮,只有把自己分裂開來,不然活不下來了。嬰兒沒有辦法表達,整個一下子蒙掉,不知道該怎麼樣。一個壞客體也比沒有客體要好。如果母親迴避孩子,那麼孩子沒辦法確定自己的存在,沒有穩定的自體感,沒有辦法確定自己的自體感。西方立法邊緣性母親不能養育孩子,養育孩子對孩子會有毀滅性。沒有能力養育小孩的母親,孩子呼喚母親,母親沒有反應,孩子就變得抑鬱了。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感覺到底是什麼,不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時,科胡特稱之為空自體,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是完全的面具。分享5: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傾聽自己,當這點沒辦法做到,也就很難傾聽別人。抑鬱來訪者不是沒有情緒,而是隔離了情緒,讓情緒更複雜。
推薦閱讀:

分享:最嚴重的污染是思想的污染
都是過客,乾脆分享吧
遊記:香港天星小輪的各個路線分享 包含維多利亞港的夜景燈光秀

TAG:心理學 | 心理 | 分享 | 內容 | 自體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