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數據的始祖——哥白尼

近年來,隨著行動裝置、雲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成了以伺服器為主導來產生大數據(big data),使得網路的連結和應用達到空前的境界。通過電腦資訊系統,可將過去與現在的信息連結在一起。藉由各種處理、分析的手段,來預測未來的可能走向,以便尋找未雨綢繆的因應之道。

實際上,大數據早已成為現今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生活中,周遭出現的任何信息,均與某種或某些大數據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性。依循著大數據之間的歷史性相關性,可建構不同類型或性質的「科學模型」,來詮釋、分析、推測自然界中發生的各種事件或事物。

歷史上,利用大數據間的關聯性來進行事件分析的人物,首推16世紀的科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他很有耐心地計算每顆行星旋轉運行的軌跡,以及各顆行星旋轉運動的軌道長度。他以太陽為中心,按照行星軌道的大小,向外排序,建立各行星彼此間關聯性的連結。最終,他發表了一部震天價響的巨著《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Heavenly Spheres)。

何謂大數據

所謂的大數據,就是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它的特點不在數據資料的多寡,而在於人們如何使用軟硬體,以及如何建制綿密的網路結構。當進行臉書按贊、網頁搜尋、提款機作業、信用卡使用、醫療健檢等行為時,不管是否行使同意或不同意的動作,都會有意地或無意地提供了數據,將其上傳到網路上的資料庫內。從這些巨量的資料中,專家們可設法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拼湊或推測出原先看不到的圖像。利用這些整理出來的結果,商人可藉其推估顧客下一步想買的東西,醫生也可以預測病家的身體狀況和癥狀發展。

現今,可以提供信息的路徑來源越來越多,使得每天獲得的數據資料非常地龐大。有時候,數據資料多到不易處理,甚至很難處理。然而,其中可用的數據並不是很多。即使接收者可以主觀地、選擇地篩選那些數據,但對於數據內容的詮釋、判斷和使用,仍然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其實,人們真正需要的並不完全是數據的本身,而是大數據中有形或無形所呈現出來的景象。很多時候,接收者都會被所接收到的大量數據所困惑或誤導。

當談到「大數法則」時,經常有人會引用徐志摩所寫的一篇題為「數大便是美」的散文。他說:「數大了,似乎按照這一種自然律。自然的會有一種特別的排列,一種特別的節奏,一種特殊的式樣,激動我們審美的本能,激發我們審美的情緒。」這段文字說明,自然界中的隨機現象,實際上都會遵循著某些規律或法則。此意即,無序變化中,存在著有序運動,那就是關聯性的歷史軌跡。

依據大數據的資料,可以觀察或搜尋各種事件、事物間彼此的關聯性,也可以藉助它們的歷史紀錄來推估未來的動向。所謂的關聯性,並非是預知未來事件發生的真實性,而是推測未來動向趨勢的可能性。根據大數據所顯現的關聯性,可以建構所期待的「科學模型」。透過此模型來觀察事件演進的走向,可以進行必要的計算與分析,以便預估事件未來動向趨勢的發展。一切「觀念」的形成,一切「事實」的認知,均可經由此科學模型來進行了解、判斷或推測。

真正改變世界的大數據,就是天體運行的觀測數據,他掀起了一場天文學革命。哥白尼花費了30年的寶貴光陰,耐心地計算各顆行星運行的軌道,不斷地進行各種數據的驗證和分析。經過30年的辛苦工作,利用觀測所得的大數據,不斷地進行演算、分析與研究,哥白尼終於磨出了一把利劍—《天體運行論》。

三、改變的年代

古希臘人認為,宇宙的創生乃是從混沌中產生出的秩序。同時,宇宙中蘊藏著完美的秩序。就「宇宙(cosmos)」這個字來說,它本身就意涵著「全部」和「美」。在中古時期(500-1500 AD),柏拉圖(427-347 BC)、亞里士多德(384-322 BC)等人的著作及思想,並未完全消失殆盡。他們的片段思維紀錄,經神職人員整理、整合後,可用於詮釋神學上的發展。中古時期的思想仍著眼於神及人與神間的關係,尚未發展出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因而,那時的人們並不重視人一生中所需面對的課題,以及與自然界、環境間的關係。

12世紀時,在十字東征及綿密貿易的衝擊下,人們得以有機會再度學習希臘文明及阿拉伯知識。直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居住在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希臘學者們,紛紛逃到義大利,尋求庇護。當時,義大利的商業、貿易非常發達,累積了不少的財富。於是,義大利成為西方文明思想最先萌芽的地方。由於避難學者們的湧入,帶來了拉丁文譯本的希臘著作。從此,希臘文明便對歐洲思想產生了無休無止的影響。以人為本的思想開始抬頭,歐洲人逐漸從古歐洲文化的遺產中覺醒過來,使得科學得以逐漸地成長與發展。

基督教至高無上的神權思想,受到托勒密「大綜合論」或「天文學大成(Almagest)」很大的影響。托勒密的思維繫統,是建立在大自然表象的基礎之上。人們看慣了太陽、星星的東升西落,以及垂直上拋物體不偏不倚下落的現象。由於人們沉醉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潮中,所以非常樂於相信地球是位在宇宙的中心。在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被尊為「眾人之師」的年代,他們的思維、理論恢復了人們至高無上的信心,亦即人類在宇宙中的優越地位。於是,個人的自我意識企圖從基督的無上神權中掙脫,積極尋找個人精神的自由與解脫,進而產生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

由於城邦、城市的興起,商人們為追求更為豐厚的利潤,乃間接或直接地激勵了地理大發現的探險活動。另一方面,古騰堡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迅速地在歐洲各地普遍應用,使得書本知識和觀念的傳播比以往快速。此時,葡萄牙、西班牙的探險家們吸收了各國航海技術的經驗,進行了一連串跨越不知水域的航海探險活動。因此,通往新大陸和繞過非洲到中國的航路陸續地被發現,帶回了不同地域人民的信仰、宗教和生活相關的知識,大幅地擴大了歐洲人的視野。這些來自東方的知識,不斷地向中世紀的教條主義挑戰,大大地刺激了歐洲人的想像力。

處於解脫禁錮中的歐洲人,在探索地理、人體、天文三方面有了重大的進展。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1543年,維薩里斯發表「人體結構論」;同年,哥白尼透過數學計算,發表了「天體運行論」。後來,伽利略以自製的天文望遠鏡觀察星體的運動,發現月亮並不皎潔、而且木星附近還有衛星圍繞。這些發現間接地揭示了地球環繞著太陽運行的事實,逐步地顯露出宇宙的奧秘。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中,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寒暑更替不亂,它們都存在著一定的運行秩序—有序運動。

四、誰是哥白尼

1473年,哥白尼生於波蘭的維斯瓦河畔的托倫小城。當時,那裡屬於波蘭王國的普魯士行省。1491年,他的舅舅擔任埃姆蘭德(Ermland)地區的主教。他讓哥白尼先去克拉科夫大學就讀通識課程,然後再去義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學習法律及醫學。在當時,這種安排是傑出波蘭人的普遍做法。

在學時,哥白尼曾師從多米尼科?馬利亞?德?諾瓦亞(Domenico Maria de Novara)學習數學,他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之一。諾瓦亞是托勒密的批評者,他對其二世紀的天文學理論抱持著懷疑的態度。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蘭,協助其舅舅處理主教教區的行政事務,並行醫於王室成員和牧師,以及無錢就醫的人們。1512年,舅舅去世,哥白尼就到弗勞恩堡(Frauenburg)定居,開始了他的天文研究工作。在他的後半生中,他也一直擔任著牧師的神職工作。

在弗勞恩堡時,哥白尼對天體的運行非常地有興趣。他深信自然是單純的,為何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內,行星運行的軌道會如此地複雜呢?他發現,人們以往觀察行星運行的位置,都是處於地表上進行的。如果改以太陽為觀察點,那麽對天體運行的描述就可能會簡單一些了。為此,他於1513年在弗勞恩堡大教堂的一座平台上,搭建一座觀測天文的塔台。在那裡,他利用四分儀、星盤等多種天文儀器從事觀測紀錄,累積了關於行星運行、日月食等天象的大批數據。利用這些大數據,他不斷地驗證自己的想法。

1514年,哥白尼寫成一本簡短的《要釋》。其中,倡言太陽為宇宙的中心,地球會自行旋轉。行星運動的「逆行」現象,乃是因地球運行時所造成的錯覺。然而,這些只在他可靠的朋友間流傳。由於《要釋》中沒有數學解說,所以他應允來日當成全書。同年,他奉教皇利奧十世之命,改造曆法。後來,他將觀測的相關數據告訴教皇保羅三世。這份資料,成為日後制定格里高利曆法的基礎。對於農業社會而言,春耕秋收的時機是決定年度收成豐歉的重要關鍵。如果授時錯誤導致歉收、饑荒,以致民變、亡國,那可是何等的大事啊?

早在1530年,哥白尼就已將觀測、發現及推論的結果整理妥善了。哥白尼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總覺得自己的結果不夠完善、尚需進一步地考證和修訂。另外,他深知自己的觀點與傳統的神學思想牴觸,定會觸怒當時的教會,遲遲不敢公開其著作。直到1543年的春天,哥白尼在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才決定將整理成書的資料出版。這本描述天體運行的書,名為《天體運行論》。在該書中,他提出「日心說」。他大膽地假設「宇宙的中心不應是地球,而是太陽」,地球與五大行星一樣,皆繞日而運行,且又繞著自身轉軸自轉。

五、天體運行論

對於基督教而言,自然現象的合理性,上帝存在的必然性,兩者都非常地重要。這些觀念,一直烙印在十五、十六世紀每一位學者的腦海中。因此,大部分的學者都會說:「宇宙是設計出來的,那是合理的,應可為人類所了解、接受。」依照數學律,上帝設計、創造了整個宇宙。因而,上帝應是一位忠實無暇且至高無上的數學家。所有關於自然的研究,都是在探討上帝的話語、方法和意志。

《天體運行論》全書共分六卷,第一卷是「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理論,描繪了太陽系的總體規模,主要內容為「地球自轉,且繞著太陽運行」、「天體當比地球大無數倍,是以遠處星座沒有視差」、「天體皆以太陽為中心繞行運轉」等。因為太陽是最明亮之燈,理應普照萬物,所以太陽應該位居宇宙的中心。第二卷描繪地球的運動、討論行星的運行、解析球面上的圓問題,以及如何計算星座的位置和角度。第三卷論述歲差理論,討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秋分點之轉移,太陽年之長度,以及太陽的位置等。

第四卷至第六卷,分別描繪了月球、行星的運行狀況,詳述計算土、木、火、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黃緯和傾角的方法。歷經艱苦的、訓練有素的觀察,哥白尼經由搜集大量的資料、演算大量的數據,把各個天體運動的軌跡歷史整理出來,構想了任何可以令自己滿意的假說。通過這些假說,他一再重讀所獲得一切哲學家的著作,尋找是否有人曾經討論過地球的運動。結果,在西塞羅(Cicero)的著作中發現,希塞塔斯(Hicetas)曾經假設過地球是在運動的。經過長期的反覆觀測之後,他就把其它行星的運動與地球的圓運動聯繫在一起。

從事天象觀測,其數據的精確性受限於所使用的天文觀測儀器。哥白尼時代,天文望遠鏡尚未誕生。天象觀測的工作只能依靠肉眼進行觀察,在四分儀、星盤等工具的輔助下,嚴謹且重複地進行一系列制式的計算工作。按照每顆行星的旋轉運動,計算行星運行軌道的長度。將各行星的軌道長度進行排序,便可從它們彼此間所呈現的關聯性,釐清長久以來天穹的秘密。實質上,《天體運行論》是一本工具書,它提供一套與觀測結果相近的計算方法,其可對當時從事天文研究者提供修改曆法的依據。哥白尼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及數學家,《天體運行論》的出版,使得當時的宗教改革有重新探討源頭的機會。

六、結語

在哥白尼一生的大半歲月里,都在為其心中的論述進行耐心的研究。他以前人的知

識為基礎,比對當時的觀測數據與往昔結果間的差異,修正前人的誤解,並重新思考、建構新的天體運行模型。他以改變往昔的心情,重新探索原已定型的世界。

經由長期的觀測,哥白尼掌握了豐富的天體運行知識,發現了托勒密學說的缺陷。內行星繞日而行雖是對的,但內行星與太陽一起繞著地球旋轉則是錯的。哥白尼的學說不是憑空想像的,是有科學根據的,且有哲學根源與歷史根源。他體會出中心火模型的哲學觀點,宇宙中心本就應該放置扮演聖潔火的太陽。古希臘雖有過日心說,但其觀點過於粗糙,缺乏完善的理論。

藉助大數據的資料,哥白尼的計算結果推翻了「地心說」。1621年,克卜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證明了哥白尼的理論,使得「日心說」不再遭到質疑。今日的大數據,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這種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還無法預測。是否還會再次引起一場「哥白尼式革命」?現在尚不得而知。

主要參考資料

1. 林炎全等譯,Morris Kline著,《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九章出版社,1983年11月,再版。

2. 袁尚賢,〈天體運行論與哥白尼〉,《科學月刊》,第196期,頁291-296,1986年4月。

3. 江曉原等譯,米歇個?霍斯金主編,《劍橋插圖天文學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3月。

4. 張卜天 譯, Nicolaus Copernicus著,Stephen Hawking編《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Heavenly Spheres》,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2月,初版。

5. 呂健忠譯,Niccolo Machiavelli著,《論李維羅馬史》,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

6. 劉宗平,潘月里,〈科幻電影的科學傳播──以電影《第五元素》為例〉,《海峽科學》期刊,卷63,期3,頁193-195,2012。

7. 張文貴,〈積極面對「大數據」時代的變革趨勢〉,《品質月刊》,卷49,期11,2013年11月。

8. 劉宗平、沉志昌,〈哥倫布西航的遺憾〉,《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8期,頁109-114,2013年12月。


推薦閱讀:

「數據故事」的兩大危險信號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03)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8.01)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07.28)
玩轉大數據,重要的是思維的變革

TAG:大數據 | 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