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看「中國人的氣質」:為什麼死要面子?
【核心提示】:對我們來說,寧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們聽說,中國的地方官在被殺頭時,准許穿著官服是一種特殊的恩惠,並以此來保住他的「面子」!
本文選自《中國人的氣質》,作者: [美]明恩溥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保全面子
看到「面子」這個詞,就會感到用它來描述中國人的一種「特性」,再沒有比這更貼切的了。在中國,「面子」這個詞,並不單指人的臉,它是一個複雜的集合名詞,所包含的意義,超出了我們所能描述或理解的範圍。
哪怕是部分理解「面子」的含義,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人有非常強烈的做戲的本能。戲劇可以說是唯一的全國性的娛樂活動。像英國人愛好體育、 西班牙人愛好鬥牛一樣,中國人對戲劇充滿了熱情。只要稍加煽動,他們就會擺出演戲的姿勢,或鞠躬行禮,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樣地扮演起某齣戲中的某個角色。 這在西方人看來,有些滑稽和可笑。
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也是很戲劇化的。比如說某個人被人誤解,在他要澄清事實時,即使只有兩三個人在場,他也會大聲地說:「我是當著你們的面說的,你們都 在場。」給人一種面對眾人的感覺。如果事情解決了,他會很驕傲地下了舞台;如果沒有得到解決,他會覺得自己沒臉面下台。其實仔細想來,就會發現這些與事實 毫無關係,只是形式的問題。
在一場戲中,要想獲得喝彩聲,只要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說出一句漂亮話。我們不需要去探詢幕後是什麼樣子的,看盡世上所有好戲豈不更好。「面子」, 是在現實生活中,一切依照戲劇化的樣式行動獲得的。也就是說,在他們投入劇情時,或不理、或小看、或喝倒彩,都是讓他們很「丟面子」的事。
「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們在正確理解之後就會發現,這個詞本身就是一把打開中國人許多重要特性之鎖的鑰匙。
附帶說一下,就怎樣做到有「面子」,這其中的方法和學問遠遠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力之外。西方人常常誤入事實領域,而忘記了中國人生活中戲劇化的因素。對西 方人來說,中國人的「面子」就像戒律一樣,是一種不可否認的潛在力量。不同的是,它沒有規則,視具體情況而反覆無常,或取消或變動。從這個角度講,必須承 認中國人和西方人存在著差異,對同樣的事情決不可能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
在調節村莊間無休無止的爭吵時,「面子」的平衡問題是「和事佬」。首先、必需認真考慮的,就像過去歐洲的政治家考慮力量均衡一樣。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一個 東方人來說,要想公正地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即使從道理上來講,他們抱有這種願望,但實際上只能是按比例對「面子」進行分配。在訴訟的裁決中,這樣的情況 也屢見不鮮,其結果多以不分勝負而不了了之。
送人一份豐厚的禮物,算是「給他面子」。但是如果禮物是個人送的,受禮人應該只接受一部分,全部接受或統統拒絕的情況是很少見或者說從來沒有的。一些人渴 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說明這個問題。因為自己犯錯受到了指責,也算是「丟面子」,為了挽回,不管證據有多麼的充分,也要一概否認。
比如,網球不見了,有證據顯示是被一位苦力撿到了,可當找到他時,他很生氣地予以否認,然後走到丟球的地方,很快發現球就在地上(事實上,球是從他的長袖裡掉出來的),並且理直氣壯地說:「看,這是你『丟』的球。」
侍女把客人的鉛筆刀藏在她主人的房子里,以後在桌布下面發現了,她會說是她找到的而得意洋洋。在這種情況下,都保住了「面子」。
一個僕人不小心弄丟了主人的一件東西,他知道自己必須要賠償的,或者從工錢中扣除相當的數目,於是他提出辭職,並故作清高地說:「用來賠償那銀匙子的錢,我不要了。」這樣,他的面子沒有受到損傷。
一個人明知道有筆債款沒有辦法收回來,但還是找到欠債人,嚴厲地威脅恐嚇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有數。雖然他沒有要到錢,但是他保住了「面子」,這樣才能保證將來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一個僕人失職,或者拒絕履行他分內的職責,當他確定主人決定辭退他時,他會故意再次犯錯,並主動提出辭職,保住他的「面子」。
對我們來說,寧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們聽說,中國的地方官在被殺頭時,准許穿著官服是一種特殊的恩惠,並以此來保住他的「面子」!
節儉持家
「節儉」這個詞,表示著持家的原則,尤其是指家庭的收支關係。按照我們的理解,節儉表現在三個方面:控制花銷,杜絕浪費,以這樣的方式來調節用度,少花錢、多辦事。從這個方面來衡量,中國人都是節儉的能手。
中國人的飲食相當簡單,這是旅行者對中國最初的印象之一。眾多的人口,似乎全依賴於幾種食物為生,像稻米、各種豆子或豆製品、穀子、青菜和魚。這些食品,再加上其他一些很少的東西,就是億萬人的主要食物,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有特殊的事情,才加一點兒肉。
現在,很多人注意到了,西方世界在想方設法地為貧窮地人提供物美價廉的食品,但也不能不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中國平常的年景里,每個成年人花不到兩分錢 就可以得到足夠一天的食物。即使在災荒的年月,成千上萬的人更是只靠每天不到一分半的生活費來維持生命。這表明了中國人的烹飪技術達到了高水平。
雖然對於外國人來說,中國人的食物量少、粗糙、乏味甚至倒胃口,但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在飲食方面,是一流的烹調大師。在這一點上,溫格洛夫·庫克先生把中 國人排在法國人之下,英國人(包括美國人)之上。我們不敢像庫克先生那麼確定,中國人排在哪個國家之下,但他們在一些國家之上,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前所述,中國人的食物種類很少,但是即使從生理學家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即中國人對主食的選擇非常高明。他們的烹調技術精湛,食物原料非常簡單,但製成品卻花樣、品種繁多,就算是對中國烹飪術一無所知的人,這點也是有所耳聞的。
另外有一個事實,我們很少注意到卻極有意義,就是中國人在做飯時很少浪費,所有的東西都儘可能地物盡其用。普通的中國家庭,飯後的剩飯菜都會留著下次用, 除了很不值錢的之外。看一看中國人的狗和貓的身體狀況,就足以說明這個事實了。這些動物掙扎在「死亡線上」,靠著人們提供的剩飯菜,艱難地「活著」。
新興國家中的人們的浪費,是眾所周知的。像美國這樣生活富裕的國家,每天浪費的東西,能夠支持6000萬亞洲人過上比較好的生活,這點我們無須懷疑。我們 希望這些剩餘的東西能把更多的人養胖,而不是浪費掉。就像許多中國人「吃飽」後,仍把剩餘的飯菜收起來留到下次用一樣,甚至茶杯里的剩茶也要倒回茶壺裡, 下次熱過了再接著喝。
還有一個事實,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對吃的東西過於講究。對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不能吃的東西,什麼東西遲早都會成為他們的網中之魚。
在中國的北方,幹活時普遍使用馬、騾、牛和驢,有的地區還用駱駝。無疑,我們下面敘述的事實,在讀者看來顯然過於節儉了——牲畜死亡後,無論是死於意外,還是老死、病死的,一般都要吃掉。
不用大驚小怪,這種做法被當成理所當然,即使牲畜可能死於胸膜肺炎一類的傳染病也一樣。只是在他們看來,這種病畜肉比死於其他疾病的病畜肉質量更差,病畜肉吃了會產生某種疾病,但是因為出售的價格便宜,人們也就甘心去冒險。
死狗、死貓也像死的馬、騾、驢一樣被吃掉。我們曾經親身了解了幾起村民煮吃死狗的事,狗都是他們下毒毒死的。有一次,外國醫生知道他們這麼做,就給他們講 了吃這種肉可能產生的後果,但是狗「已下鍋」,曾經吃過這種肉而又沒有得病的人,是不可能放棄這頓美餐的,他們不聽勸阻,照吃不誤,結果,在狼吞虎咽之 後,居然真的平安無事!
關於中國人節儉,另一個事例也和做飯有關,他們在飯鍋的製作上下了很多功夫,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使用燃料。在中國,人們撿拾樹葉、莊稼的根莖做燃料,可這 種燃料,火一燒就只剩下灰燼,因而顯得非常的寶貴。鍋底儘可能的薄,才能適應這種情況,因此這種鍋用起來要非常地小心。
中國人節儉到了極點,從拾柴的過程中也可以體現出來。即使什麼事都不會做的小孩子,也能拾柴。秋末冬初,拾柴大軍到處都是,他們手拿竹耙,過處連一根乾草 也不留下。孩子們在樹林里,像打落成熟的栗子一樣用木棒打落樹葉,一些心急的拾柴人甚至不等樹葉落地就開始去「抓」了。
中國的家庭主婦,任何布料到了她們手中,都會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她們的衣服非常簡單,不像西方國家的女性那樣,在裝飾和款式上過於浪費,而是儘可能地省 時、省工、省料。令講究「家政」的女作家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即使是一片小得不能再小的布料,在中國婦女手裡同樣能派上用場。一處不能用的,保險能用在另 一處,甚至碎布條都可以用來納鞋底。
倫敦或紐約的慈善者,把自己不用的衣物捐贈出去,又懷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希望接受的人將東西擱置不用,不要成為單純依靠救濟過活的人,這樣做,弊大於 利。但是,無論是誰把同樣的東西送給中國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東西會得到充分的利用,儘管他們使用的布料和風格和我們有很大的差別,但即使是下腳料也 會和其他布料搭配使用,直到用盡為止。
中國人時常給朋友題字表示祝賀,並把題字的紙縫在一塊綢布上。之所以選擇用線縫,而不用漿糊粘貼,是為了使受贈者有一塊可以長期使用的綢布,以後可以方便地更換新字。
中國人的節儉,在小商販的交易中也可體現出來。對他們來說,無論多小的東西,都會引起注意。比如說,一個小商販可以清楚地告訴你每種火柴盒中火柴的數量,了解每盒火柴的微小贏利。
中國人的賬薄用過後,或用來糊窗戶,或做成紙燈籠,每一頁都能派以用場。
中國人無處不節儉,包括確實必需的食品也不例外。他們不覺得這麼做有什麼悖理之處,而是處之泰然。B.C.亨利博士在《十字架和龍》一書中有一個很好的例 子:三個轎夫抬著他走了5小時,23英里路,完成任務後,轎夫們又返回廣州,去吃為他們提供的早餐。也就是說,他們在吃早餐前走了46英里的路,其中一半 的路程還是抬著轎的,這麼做就只是為了節省5分錢!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兩個轎夫抬著轎子走了35英里路,雖然自早上6點起就沒有吃過東西,但他們也捨不得花3分錢買兩大碗米飯吃,而是空著肚子撐船回去。 船擱淺,到廣州已經是第二天下午2點鐘了。到這時,他們已經27小時沒有吃過東西了,負重走了35英里路,其中抬著亨利博士去廣州走了15英里,另外還要 再加上他行李的分量!
對於西方人來說,有時候很難認同中國人節儉的做法,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些做法完全是出自於他們淳樸的天性。在中國,尤其是(說也奇怪)在北方, 每年總有幾個月的時間,男孩女孩像是在伊甸園裡那樣,光著身子,一絲不掛,到處亂跑。這樣做,或者會舒服一些,但是其主要的動機,還是為了節儉。中國的獨 輪車,大部分推起來都咯吱咯吱地響,其實只要加幾滴油,車子就不會這樣響了,但是沒有人這麼做,對於他們來說,咯吱咯吱的響聲要比油便宜得多。如果一個日本人僑居國外,他的條件就是每天要提供熱水,以便他按照習慣洗澡。在中國也有澡堂,但是大部分人從來沒去過,更有甚者連見也沒見過。一位中國母 親見孩子身上滿是塵土,就拿笤帚去掃,一位外國的婦人很好奇:「每天你都給孩子洗澡嗎?」這位中國母親很驚訝地回答說:「每天洗澡?!從他生下來之後,還 從來沒洗過呢!」對於一般的中國人來說,即使肥皂的零售商把「比土更便宜」的字樣貼在櫥窗上,也不會對他們起到什麼作用。
就像義大利人看英國人一樣,中國人無疑會把外國人都視為浪費肥皂的人。在中國,洗衣服也是用肥皂的,但是用量卻少得可憐,洗過的衣服,離我們所說的乾淨還 有很大一段距離。不過有些人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他們的生活條件十分不利,但是和我們一樣,仍然愛乾淨。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為 了節儉。
由於節儉的本性所致,在中國要想買到現成的東西幾乎是不可能的。你想要什麼東西,可以買到半成品,然後自己加工組裝。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加工要比買現成的便宜,於是就沒有現成品了。
用料節儉的事例,我們曾說過了許多。再譬如說,在相鄰的兩個房間的隔牆上開一個洞,然後放上一盞小油燈,用來驅散兩個房間的黑暗。在中國的工廠里,諸如紡織、制陶、冶煉、工藝製作等小作坊,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情形。
在我們看來,這種小作坊,並不是在表現中國人的節儉,更多的是在表現其才能。中國人原本可以設計出更好的勞作方式,但是沒有人去改善它。他們似乎靠兩隻手 就可以做一切工作,他們的產品,無論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都是一個樣子,沒有特色。他們的煉鐵爐,通常建在一個小院子里,一個小時就能砌好,而且可以長期 地使用下去。
在中國,說明人們節儉的最好、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對大量穀物貢品的管理,又可以說是完全缺乏管理。每年都有大量的穀物貢品運到北京,這些貢品從天津起運到 通州卸貨。令「穀物交換」市場吃驚的是,堆積如山的稻穀,裝卸、稱量和搬運靠的是一幫苦力,設備也極其的簡單,一些計量穀物的斗和數量不定的葦席,僅此而 已。席子鋪在地上,然後倒出穀物,稱量、裝袋、運走,席子收起,穀物交換市場又變成光禿禿的泥岸!
在美國的煙草種植園,為晾晒煙葉而需要建一個長長的結構精緻的棚子,是他們最沉重的開支之一。但是在中國種植煙草的農村,就沒有了這項花費。用來晒煙葉的 棚子是用茅草搭建的。用過之後,這些茅草與其他的草一樣,還是很好的燃料。在摘下煙葉的時候,留著結實的葉柄,用草繩將葉柄紮緊,這樣煙葉都連在了草繩 上,然後像掛衣服一樣把它們掛起來曬,這個法子真是再簡單、有效不過了!
只要是在中國居住的人,稍微細心觀察一下,都能舉出一些例子,來闡釋中國的社會生活的現實。但是,或許再也沒有比以下更典型的事例了:一位老婦人,挪動著蹣跚的腳步,艱難地走著,一打聽才知道,她打算去親戚家,好死在離祖墳近些的地方,為的是節省抬棺材的費用。
(責任編輯:郭雪瑩)
推薦閱讀:
※絕對罕見!中國老一輩絕色女星艷照
※中國詩學的綱領——《毛詩大序》臆解
※中國大陸盛世移民現象大調查 結果耐人尋味(第5頁)
※中國歷代帝王年表
※中國國學網-- 簡論近體詩格律的正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