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入門手冊之九【四攝六度 四無量心 四弘誓願】
二十二、菩薩釋文及六度表
「菩薩」,印度話原稱菩提薩埵(BODH ISATTA),菩提是覺義,薩埵是有情,即眾生,簡譯覺有情,即覺悟的眾生。菩薩不但自己希望求覺悟真理與解脫痛苦,而且要令一切眾生,都同樣覺悟真理,解脫痛苦,同時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覺悟,以立志成佛為目標。(如簡要地說:即菩薩是覺悟的眾生,自覺,覺他,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菩薩所修的法門:是六波羅蜜,又稱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另列簡表如下:
六度法
㈠布施---度慳貪
⒈財施;⒉法施;⒊無畏施。
㈡持戒---度毀犯
⒈律義戒;⒉攝善法戒;⒊饒益有情戒。
㈢忍辱---度瞋恚
⒈生忍;⒉法忍;⒊無生法忍。
㈣精進---度懈怠
⒈斷精進;⒉修精進;⒊求化精進。
㈤禪定---度散亂
⒈身定;⒉口定;⒊意定。
㈥般若---度愚痴
⒈生空智;⒉法空智;⒊一切智智。
【附註】
六度包括法名簡釋如下:
1、財施:以錢財資助慈善事業或貧苦疾病眾生。
2、法施:以佛陀真理,勸人修善斷惡,離苦得樂。
3、無畏施:犧牲自己的一切,冒險去幫助一切眾生出離怖畏與痛苦。
4、持戒的「持」字即執持義。「戒」就是戒止殺、盜、淫、妄諸惡和禁止喝酒、賭博、吸鴉片及有毒質麻醉物等。
5、律義戒:是行、住、坐、卧時,一一都遵守佛所立的規律,而不犯身口七支一切惡法。
6、攝善法戒:菩薩克己修善,勤修善法,勇猛精進。
7、饒益有情戒:廣修眾善,利益眾生。
8、生忍:即忍受別人的怨恨、誹謗、惡罵、加害,不生瞋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腸去感化他。
9、法忍:風吹、雨打、飢餓、寒冷、炎熱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無生法忍:是對於聖教所說的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能堅心信仰而不著相。
11、精進:即向上努力,志堅不退。
12、斷精進:是勤斷一切惡。
13、修精進: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進: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15、禪定:梵語禪那,是思惟靜慮的意思。因為靜能生「定」,慮能生「慧」。
16、身定:閉目反觀自身,使不犯過。
17、口定:寂然靜默,不談是非。
18、意定:攝心正念,清凈無染。
19、般若:梵語義譯智慧,由於正心、修身、行善、斷惡,內心發出來的覺照智慧。
20、生空智:觀一切眾生,都無實在的體性。
21、法空智:觀一切法,都從因緣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圓滿福慧雙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禪定、般若是修慧,精進是策勵六度。
二十三、事六度和理六度
在大乘菩薩修行中,六度是其中主要的修習法門,六度的原名是「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華譯為「到彼岸」,因修行者乘著大行之船,能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因此六波羅蜜也亦名「六度」。
六波羅蜜:
㈠檀那波羅蜜,華言「布施度」,是度慳貪;
㈡屍羅波羅蜜,華言「持戒度」,是度毀犯;
㈢羼提波羅蜜,華言「忍辱度」,主度瞋恚;
㈣毗離耶波羅蜜,華言「精進度」,是度懈怠;
㈤禪那波羅蜜,華言「思維修度」,是度散亂;
㈥是般若波羅蜜,華言「智慧度」,是度愚痴。
這六度分有「事六度」和「理六度」。也是「事修」和「理修」兩種。什麼叫事修和理修呢?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了,這樣叫做事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到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世間的。理修是指所做為的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是名為理修,這是出世間的。無相修的善法,能夠了生死,證涅槃。
這個理修也可以說是「真修」。因菩薩行者修此六度能以觀照的功夫,(三輪體空)能所俱遣故,而達至波羅蜜之究竟境界;否則只能稱之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法而已,不能稱度,將來只不過得到人天有漏的福根,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了。
三輪體空者,單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叫做三輪體空。此三輪體空,亦是因以「觀照」的功夫,觀到三者的「本性」的性質皆無所得,所以會達到三輪體空的無相之境,得到無限的功德。
六度皆是有三輪,修六度者,應當要知道「三輪」原是空的,不著於法相,乃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執著「人、我、法相」,才可算是波羅蜜,始能得到彼岸,這便是「理六度」了。若果執著「人、我、法相」而修,將來就一定只是得到人天的福報,終是不能超出三界的。所以永嘉大師有一首證詩道可說得好:
布施持戒生天福,
有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
箭還墜,
招得來生不如意。
這就是指執著「輪相」修行而言的,屬於事六度,雖然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盡勢衰,猶如箭墮,還要輪迴生死。
二十四、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怎樣叫無量呢?無量是沒有邊際,也是沒有人我的領域。當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時候,對每一個人,甚至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眾生,不管是人類還是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們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名為無量。分釋如下:
㈠慈無量心
慈是願人得樂的意思。世人多隻知自求快樂,忘掉別人的痛苦,但修習慈無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求自己的親人得到快樂,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要得到快樂,還要腳踏實地,去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即無量的「慈」,能給的眾生得樂。
㈡悲無量心
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顧別人的痛苦,但這種悲無量心則相反,只知救撥別人的痛苦,卻忘記自己的痛苦,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悲心似海的宏願,為的是撥人之苦,即是無量的「悲」,能撥無量眾生之苦。
㈢喜無量心
喜是歡喜,眼看別人能夠離苦得樂,頓生一種無限喜悅的心情。世人只為自己得到快樂的事情,或其親人得到升官發財,而生歡喜心,很少見別人樂事而生歡喜心的。且有一部份的人,還存在幸災樂禍的心理,見人快樂,心裡則悶悶不樂,見人受難,心裡則暗暗歡喜。但這種喜無量心則不同,不但見人得樂而生歡喜,就是冤家敵人,能有歡樂的事,也同樣表示無量歡喜。
㈣舍無量心
舍是舍掉一種分別執著的觀念。為善雖可樂,但恐有人我冤親的計別,故應捨棄。又無論做任何善事,也要把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則心量廣闊,慈悲濟度無量眾生,心不存著,正似一澤秋水如鏡,月穿無痕,故稱舍無量心。
昔佛在世時,曾授提婆達多鹽湯,因提婆達多好吃酥膩食物,頭痛腹滿,受大苦惱,不堪忍受,呻吟稱念:「南無佛!南無佛!」那時佛在其住處禪定中,聽到此音聲,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達多頭腹,授與鹽湯,令其服飲,得到病癒。而提婆達多次叛佛害佛,佛不記冤而救之,以慈使其樂,以悲撥其苦,使其病痊而喜,不分冤親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佛所成就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舍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
二十五、菩薩的四攝法與四弘誓願
梵語菩薩,華言「覺有情」,即是覺悟的眾生,因他能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須修習四攝的法門及具四弘誓願,同時內心必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才能表裡合一。四無量心已述於前,現述四攝的法門,百四弘誓願亦略述於後。
㈠布施攝
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即是經濟上、學識上、精神上幫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攝化他人,必須自有方法。你將財力、學力、體力幫助他人,對方受了你的恩惠,對你自然發生好感,相信你所說的話,聽從你的指揮。就是不大合情的話,他都會遷就,何況你說的是合情合理的正法。人是感情的動物,幫助他人是最能聯絡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順利。舉辦義務教育,以及福利社會的慈善事業,都是屬於布施攝眾生的法子。發菩薩心學佛的人,於此不可不注意及之。
㈡愛語攝
就是利用極和愛的話與人談論,使人聽之入神,引之入勝。和愛的話包括三種:
⒈慰喻語,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災難,受到恐怖,不好幸災樂禍,須要用慈愛和悅的顏色和話語去勸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雖然沒有多大的力量幫忙他,但這溫柔的言語,同情的態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發生好的感情。
⒉慶悅語,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大壞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們都應該讚歎他,鼓勵他,激發他,使之歡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發展。就是壞的人,也會因此走上好的途徑。
⒊勝益語,是使人聽了你的話,可以輾轉增勝增益。如得少為足的人,你可以勉勵他,使他再進一步的求勝;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學小乘的開導他再學大乘。這些話,都屬於勝而益善的。有時不但以柔語勸勉,亦可以硬語呵責,使之感悟,勵精圖治,只要態度誠懇,都可以攝化他,使他接受你的好意的教導。
㈢利行攝
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處,便是有利於行。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獲得子女的孝順;老師教導學生,如處處為學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學生的信仰;長官能顧到部下的利益,也會得到部下的擁護;菩薩能隨順眾生,為眾生的利益而做諸善事,自然也會得到眾生的感荷,而來服從他的化導。
㈣同事攝
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擔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說:你沒有過商人生活,你說的話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沒有過農夫生活,你說的話,農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薩為了方便度人,示與各階層的人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潛移默化,得到成功。觀音大士三十二應身,地藏大士和彌勒大士的化身千百億,都是菩薩示現和眾生同事的模樣。
這四攝法是攝受人、領導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間人事,也不能違反這種原則。我們能以此來宏揚佛法,攝化眾生,一定很容易見效。自己雖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說的話不能感動別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己沒有學到這四種方法,或雖學而沒有做得好。這是自己可以考驗得出來的。
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諦,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以有明趣向。第一緣苦諦,對於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第二緣集諦,對於無始以來,所積集的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第三緣道諦,對於修道途程中的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第四緣滅諦,對於清凈寂滅的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的皆依四弘誓願,為自利利他的啟導。
二十六、菩薩與青年
青年是典型的人生吧!我國的老子、讚美過嬰兒;孟子也說:「不失赤子之心。」佛教也讚美童年,不單贊他的真誠純潔,特別注重他的慈和,內心有無限光明的憧憬,能不惜一切,為真理而追求。所以,菩薩都是青年的,像文殊師利菩薩,佛經中稱他為「童子」;那精進不斷地去訪求菩薩道的,是善財「童子」。這些模範的菩薩行者,都是青年的。
青年與菩薩,有著必然的血肉關係。
青年是聖潔的;在大乘佛教中,菩薩離去煩惱,使內心潔凈無疵,象童子那樣的一顆天真無邪的心,就叫「童子地」,也是聖潔的。
青年是率真的,笑得真,哭得真,這裡面沒有虛偽,人生的意義就在此。離了這一點,人生真是值得咒詛了!菩薩的為人為已,也永遠是真誠的。
青年人在父母兄弟長輩朋友間,是何等慈和!菩薩也是柔和慈悲的。
青年是生命力橫溢的,健康的。菩薩都是容光煥發,精力充沛,強健、雄偉,而相好莊嚴。
青年的心中,一切是光明、喜樂;他什麼都要,他要學習一切。熱情奔放,一直向前進;除了病,他不知道疲倦,也沒有滿足。菩薩勇猛精進地學一切法門,度一切眾生,也是熱情奔放,堅毅不拔,不知疲倦,也沒有滿足的。
青年的一切,充分地表現了菩薩的精神。
不過佛教的青年,是在真誠、柔和及生力充溢的情意中,吸取了老人寶貴的人生經驗,絕不是盲目無知的。所以理想的佛教青年,是把冷靜的智慧,與熱誠濟世的心,在一往無前的雄健上統一起來。他透過了理智,所以他的修學是向上進趣的,深入民間而不是為物慾所誘惑的;有良師益友引導的;能強毅堅忍而站穩了腳跟的;有崇高的理想而貢獻全部身心去努力的。這樣的青年,才是佛教的青年,才是菩薩的青年。
還有一點,菩薩們,不但青年的時候是青年,老年的時候還是青年,只要他的思想與行動,永遠那樣的充滿活力,不隨生理的衰老而衰老,他將是永恆的青年。菩薩的青年,可以說是天真永存,童心不老。
菩薩是青年,大乘佛教是青年人的。讓我們青年們,攜起手來負擔菩薩的責任,去推動大乘的法輪!
【習題七】
1、甚麼叫做菩薩?菩薩的最高目標是什麼?
2、菩薩所修的法門是什麼?解釋波羅蜜的意思及寫出六度的名稱?
3、布施有幾種?略釋其意義及法施有何重要?
4、略釋持戒的意義?何謂律儀戒?
5、何謂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
6、生忍與法忍有何不同?
7、何謂無生法忍?
8、略釋禪定與般若的意義?佛教最高智慧是什麼智慧?
9、何謂生空智與法空智?一切智智是不是阿羅漢菩薩的智慧?
10、修六度對人生有何利益?
11、六度是對治哪六種煩惱病?
12、何謂事修與理修?何者是佛法的真修?
13、何謂三輪體空?試舉例說明之?
14、寫出四無量心的名稱?何以名為「無量」?
15、慈無量心與悲無量心有何不同?
16、何謂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17、寫出菩薩度眾生四攝法的名稱?
18、愛語攝可包括哪三種?
19、利行怎麼會攝化人?
20、何謂同事攝?
21、菩薩初發心緣四聖諦發哪四弘誓願?
清一:列印、校對、整理於《佛學入門手冊》[南普陀寺慈善會印准印證號:(閩)新出(2005)內書第111號(宗)]。如覺列印錯謬之處,懇請指出為感,以方便更正。
推薦閱讀:
※簡單古體詩入門 學古體詩一定要看
※佛學入門手冊之二十一【三法印 緣起性空 無常苦空】
※南美旅遊入門
※《六爻入門》目錄
※掌握這些玄空風水就入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