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養生觀 五、素食與佛教養生

   人的身體健康與否,與他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漢書》里說「民以食為天」,說明在中國古代,飲食的重要地位已經被充分認識。飲食對於健康,可以說發生著直接的作用。舉例來說,一些長壽老人在談論其養生經驗時,常會提到每天堅持吃若干個紅棗。紅棗性溫補氣,對人的健康大有裨益。相反的,假如人不慎使用了霉變的米或花生,其中的黃曲霉素在 240℃下還能存活,最短在幾個星期內便可以致癌。縱觀今天的食品市場,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就因為它們有利於身體健康,吃起來沒有後顧之憂。綠茶的抗癌保健作用屢被報章提及,假如其中有農藥殘留,則會引得消費者驚心動魄。人們在欣賞咖啡提神作用的同時,也十分警惕它的易成癮性,以及對心臟的一些副作用。人們對飲食的種種關注,其根本目的,可以用電視上的一句廣告詞來概括: 「21世紀吃的是健康。 」

  既然新世紀人們對飲食的最大要求是有利於健康,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怎樣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才算健康,才有利於健康?膏肥脂膩的食物當然不利於健康。據《環球時報》報道,前不久,2006年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召開。會議公布的一份數據表明,美國的亞太人中,華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比如,在美國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國內的居民 5倍以上,患癌症等病的發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記者就健康與飲食的相關問題對在美華人進行了抽樣調查採訪。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公布,1995年至 1999年統計的數據表明,作為華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華裔,在癌症的前五大類中,華裔女性以乳腺癌居首,占所有亞太裔患者的 28。2%;其後依次是腸癌、肺癌、血癌、卵巢癌。華裔男性方面,前列腺癌最多,比率高達 19。3%;後面依次是肺癌、腸癌、肝癌、胃癌。而 2000年以後,上述癌症的患病比例繼續上升。在乙型肝炎病例中,亞太裔患病率最高。美國很多醫學專家認為,華人患病率高的幾種癌症,很多都與「吃」有直接關係,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另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個致病因素。美國《僑報》報道,在整個華人圈裡,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大陸居民的 5至 7倍。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不少年輕華人完全拋棄傳統的東方飲食方式,喜愛上美國式的快餐,再加上缺乏鍛煉,造成糖尿病患病率很高。美國式快餐的高脂肪、高熱量,使得華裔癌症的發生率增加,這樣一個嚴峻的事實,正說明健康飲食對人有多麼重要。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拒絕膏肥脂膩的食物,看來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怎樣才能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念呢?在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方面,佛教的飲食觀念對我們很有啟發。

  1、佛教素食的起源

  說起佛教徒的飲食,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素食。漢傳佛教規定,出家的僧人必須食素,不能吃葷腥食物。長期以來,素食和獨身,成為漢傳佛教僧人生活中最顯著的兩個特徵。素食對於健康的意義和作用,今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當今中國常年堅持素食的人也為數眾多,其中有很多是由於信仰了佛教,了解了佛教中關於飲食的規定而食素的。除了素食之外,佛教徒的飲食習慣中還有很多值得追求健康的現代人借鑒的地方,因為它們被歷代高僧大德的養生實踐所證明,的確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佛教養生之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謂素食,即不食葷腥。其中的葷,並不是指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魚大肉這些葷菜,而是指蔥、蒜、韭菜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肉。不食肉食的規定,不見於佛教的戒律,事實上,原始佛教並不是完全禁止肉食。如《四分律》所說四種葯的時葯中,就有魚肉二種,《四分戒本》九十波逸提的第十條,是對魚肉的規定,也說明了可以吃肉。但是,佛教的戒律禁止殺生,假如允許吃肉,不是正和禁殺的戒律相矛盾了嗎?於是原始佛教規定,只允許僧人食用「三凈肉」。什麼叫三凈肉呢?對於施主供養給我的肉食,假如沒看見施主是專門為我而殺的,或者沒聽見他是專為我而殺的,或者不懷疑他是特地為供養我才殺的,這種肉叫做三凈肉,僧侶可以實用。所以《賢愚經》說:「檀越(施主)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凈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若不可信,便不可食。」這樣允許食凈肉的規定,與古代印度僧團的處境很有關係。在古代印度,佛教僧團實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時不論貧富,乞到什麼吃什麼。假如施主今天正好供養肉食,又不是專為我所殺,不吃的話辜負了施主一片好意,也造成浪費,故而允許食「三凈肉」。今天信奉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和我國雲南傣族地區的佛教僧團仍然托缽應供,不忌葷腥,而我國藏傳佛教地區雖不託缽應供,但因處於牧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也不忌葷腥,這既是承續了原始佛教的規定,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將佛教徒的生存置於第一位來考慮。

  然而,不少佛教經典從禁止殺生的角度,還是不主張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其中說,過去彌勒佛示現在勝花敷世界,宣講《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一切智光明婆羅門聽到此經,就發起菩提心,誓願持誦該經,並希望未來成佛時候,也號彌勒。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在八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一心持誦該經,當時連日下大雨,他無法出外托缽乞食。樹林中有母子兩隻兔子看見他七天沒有進食,為了是正法能夠常住世間,就捨身跳入火中,想燒身來供養他。一切智光明仙人看到這個情景,發願說:「我發誓世世代代不生起殺生的慾望,永遠不再吃肉。」說完也投身火坑。這位仙人就是彌勒。這個故事之中還有一首偈,其中說「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表明彌勒禁絕肉食的堅定決心。《佛說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則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反對食肉:「夫食肉者,歷劫之中,生於鳥獸,食他血肉,展轉償命。若生人間專殺嗜肉,死墮阿鼻(地獄最底層),無時暫息;若人能斷一生食肉,乃至成佛無由再食。」吃肉要償命,要墜入無間地獄,得到惡報,有此威懾,誰還敢吃肉呢?《央掘魔羅經》中記載迦葉尊者棄捨種種甘美的膳食,放棄肉味食,受持修行一種不食肉法。又有文殊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教諸佛不食肉的原因,釋迦回答說,一切眾生都經歷著無始、生死、生生的輪轉,彼此關係脫不開父母、兄弟、姊妹等等。所以,自己的肉就是他人的肉,吃了他人的肉就等於吃了自己的肉,所以諸佛都不食肉。更何況,一切眾生界、我界都是一界,所食之肉都是同一種肉,所以諸佛都不食肉。 」這是從輪迴的角度反對食肉。因為在佛教看來,眾生皆處於永不停息的輪迴之中,你這一世是你,下一世可能就是你的父母,前世可能就是你的姐妹,同樣,你食動物之肉,該動物前世有可能就是你的親人朋友,後世也有可能變成你,所以才說吃動物的肉,就等於吃自己或親友的肉。大乘佛教堅決反對食肉,《大般涅槃經》中佛說,食肉的人無論行、住、坐、卧,一切眾生都可以聞到他身上的肉氣,感到十分恐怖。就好比有人走近獅子,眾人見了他,聞到他身上有獅子的味道,感到恐怖一樣。大家都要逃走。所以菩薩不食肉,為度眾生的緣故,示現食肉之相,其實並不食肉。《入楞伽經》還從維護人體健康和保護生態的角度,勸告人們不要食肉。經說,食肉的人貪心不足,食肉不知控制數量,以致於不能消化,四大(地水風火)失去平衡,最後表現為口氣腥臊。況且肉中還有許許多多惡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寄生蟲,動物之身體上還多有瘡癬、白癩病疾種種不幹凈的疾患,假如人吃了肉,對於健康當然是及其不利的。這些說法,用今天的科學來衡量,是很有道理的。別的不說,就說如今許多人熱衷於吃火鍋。在生冷的肉食沒有完全煮熟的情況下,就匆匆進食,最後小則引起腹瀉、痢疾,大則寄生蟲卵在人體內滋長,最後生出絛蟲、絲蟲,侵入五臟六腑,威脅生命。經中又說,為了食肉,必然要想方設法去捕殺動物。於是製造出種種羅網機關,截河填海,在水、陸中到處安置罟網、機撥、坑陷、弓刀、毒箭,使得空中、地上、水中的生靈慘遭虐殺,這一切都是食肉造成的罪過。

  雖然反對肉食,但佛教徒總要生存下去,何以果腹呢?惟有食素。佛教提倡素食,由來已久,如《大乘寶雲經》說菩薩摩訶薩住屍陀林,恆興慈悲,憐憨眾生;持戒清凈,具足威儀;恆習素食,支持活命。《聖持世陀羅尼經》中佛言:「若復有人,素食梵行,斷食酒肉,日夜恆誦,獲大富貴。 」《大般涅槃經》中佛更以甘蔗、梗米、石蜜、谷麥,黑石蜜、乳酪、酥油為美食。然而,中國佛教倡導素食,並奠立成為一種必須遵守的制度的,則是梁武帝蕭衍。《廣弘明集》卷二十六收錄了他的《斷酒肉文》,文章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梁武帝在天監十年( 511)五月二十三日召集僧眾集會,親撰《斷酒肉文》,文中列舉僧人飲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眾者各九項,以及種種障道過患,依據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楞伽經》等經中教戒,嚴令禁止一切僧眾不得再有飲酒食肉行為,否則將依王法治問,勒令還俗。第二部分為這次集會本身情況的簡要記錄,當天與會僧尼共 1448人。梁武帝親自出席。法雲法師講南本《涅槃經·四相品》,道澄法師唱誦梁武帝所撰《斷酒肉文》。第三部分記述二十三日集會申令禁斷酒肉後,部分僧尼仍持有疑義。梁武帝敕請義學僧尼 198人,於五月二十九日舉行第二次集會。文中詳細記錄了梁武帝與法超、僧辯、寶度三位上座律師及道恩、法寵等的論辯對話。第四部分為論辯結束時,景猷法師登座唱誦《楞伽經》、《央掘摩羅經》中有關斷肉的經文。文中亦將五月二十三日法雲法師所講,而此次未再重複讀誦的《大般涅槃經·四相品》中的一段經文一併收入。第五部分是唱誦斷肉經文後,梁武帝重申斷肉的制令。第六部分為五月二十九日第二次機會結束後的晚間,梁武帝向近臣周舍就當日的論辯加以評議。

  《斷酒肉文》是中國佛教史上關於素食的一篇極其重要的珍貴文獻,它彙集了佛經中有關反對飲酒食肉的種種論述,並第一次以制度的形式,對僧尼不食酒肉作了嚴格的規定。由於它是皇帝親自撰寫,朝廷正式頒布,又是因僧眾集會的機緣寫成,故而在當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自此以後,中國佛教中凡提到素食的規定,必引用梁武帝的這篇《斷酒肉文》。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梁武帝並沒有獨斷地規定僧尼不食酒肉,而是言之有據,善於從佛教理論和養生的角度來解釋不是魚、肉的合理性。他說:

  凡不能離魚肉者,皆云:「菜蔬冷,令人虛乏。魚肉溫,於人補益。」作如是說,皆是倒見。今試復粗言其事不爾。若久食菜人,榮衛(血脈)流通,凡如此人,法多患熱。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滿,是則菜蔬不冷,能有補益。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熱,類皆堅強,神明清爽,少於昏疲。凡魚為生,類皆多冷,血腥為法,增長百疾。所以食魚肉者,神明理當昏濁,四體法皆沉重。無論方招後報,有三途苦;即時四大,交有不及。此豈非惑者因心各有所執?甘魚肉者,便謂為溫、為補。此是倒見,事不可信。復有一種人,食菜以為冷,便復解素(開齋)。此是行者未得菜意。菜與魚肉,如水與火。食菜才欲得力,復啖魚肉,魚肉腥臊,能滅菜力。所以惑者雲「菜為性冷」。凡數解素人,進不得菜蔬之力,退不得魚肉邪益,法多羸冷,少有堪能。

  有人以蔬菜性冷,多吃令人虛弱,魚肉性溫,有滋補作用這樣一個理由,來反對食素。對此,蕭衍並不同意。他認為,多吃蔬菜,能促進血脈流通,血脈流通了,就會增進食慾,增長氣力,因此,蔬菜也自有其滋補作用。接著他舉出苦修者作例子,苦修者常年吃蔬菜,體質強健,神清氣爽,不會昏睡乏力。他又揭示了魚肉之害。魚肉多腥臊味,吃了對身體不利,會導致神志昏濁。另外,對於一部分已經食素的人,因為他們吃了蔬菜,覺得性冷,又開始吃魚肉,這樣魚肉消解了蔬菜的功能,也對身體不利。就是說,食素應當堅持到底,不能中輟。

  從《斷酒肉文》正式頒布起,漢傳佛教僧尼便有了吃素的規定,出家人必須嚴格執行,佛教也提倡在家居士吃素。總之從此以後,提起佛教徒的飲食,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素食了。

  2、素食養生的科學依據

  佛教徒堅持素食,其養生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素食為什麼可以養生呢?這需要用現代科學來解釋。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容易被人體吸收,豐富的維生素和氨基酸更是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認為蔬菜比葷菜更有益健康的觀點,正被科學研究所證明。

  佛教認為葷腥對人體無益,尤其是肉類,帶著腥臊的氣味,食之令四大不調,體內失去平衡。而現代科學家研究表明,葷菜所帶有的高脂肪、高蛋白質、高膽固醇等等的確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不小的危害。而現代人的高發病如糖尿病、肥胖、動脈硬化、高血壓、癌症等,也和過多攝入含有高蛋白、高脂肪、高膽固醇的肉類和肉製品有密切關係。關於高蛋白高脂肪飲食致病的機理,國際自然醫學學會會長、日本的森下敬一博士提出了「血污致病」學說。他認為,應嚴格控制攝取動物蛋白,因為機體腸內最易腐敗的東西是肉類。動物蛋白在腸內腐敗,弄污血液,使疾病發生,發展和惡化。又有研究表明,大量食用肉類及動物脂肪食品,不僅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導致胃腸膽囊疾病,肉食在體內要 6至 8小時才能完全消化,而且引起膽固醇增高,血粘度上升,引發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中風、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此外,由於肉類成分及其所含廢物的作用,還易患腎臟病、痛風等。有實驗表明,經常肉食者患結腸癌的機會比素食者要高 4倍。肉食者體內所負荷的廢物,最顯著的是尿酸和尿素。一位美國醫生曾就肉食者與素食者的尿液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了排出含氮化合物,肉食者腎臟的負擔是素食者的三倍。

  葷菜對健康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素菜卻反而對健康有不少促進作用呢!首先,素菜的營養十分豐富。構建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就是人體最需要的營養物質如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都可以從不同的素食中獲得。比如我們經常吃的紅薯,我們一般認為它富含澱粉,但算不得什麼金貴的食物。其實,紅薯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尤其是賴氨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 E和維生素 C的含量較多。而每 100克紅薯的脂肪含量僅為 0。 2克,是大米的 1/4,它是低熱量、低脂肪食品中的佼佼者。此外,紅薯是一種鹼性食品,含有較多的鈣、鎂、鉀等礦物質,鈣和鎂可預防骨質疏鬆症;鉀能有

   效防止高血壓,預防中風。紅薯能與肉、蛋等酸性食品中和,從而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對維持健康有重要意義。試驗數據顯示,紅薯內含豐富的抗氧化物質,能有效地消除人體內的自由基,抑制癌細胞。另外,美國科學家還從紅薯中提取出一種活性物質,它能有效地抑制結腸癌和乳腺癌的發生。再說從素食中獲取脂肪。一般認為,只有肉類中才富含脂肪,靠吃素菜怎麼獲得脂肪呢?殊不知,脂肪酸總共有 13種之多,所有的動物性脂肪加起來只有 6種,而植物性脂肪里卻全部擁有這 13種脂肪酸。而且植物性脂肪為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膽汁酸的分泌增加,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和各種血管病症的發生;再說人們最為關心的蛋白質,植物中蛋白質的含量也很高,比如豆類中的黃豆,蛋白質含量是豬肉的兩倍多,近於雞蛋的三倍;維生素與礦物質就更不用說。故而民間曾有「吃六顆黃豆,等於吃一個雞蛋」的說法,雖然不甚嚴密,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黃豆中蛋白質的豐富。黃豆也含有豐富的天然蛋白質和硫黃酸,能吸收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並將其排出體外,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保持正常的含量,並具有一定的養顏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還發現,素食的養生保健作用,很大程度體現在素食的抗病功能上。比如多項研究發現,蕃茄內含的番茄紅素( Lycopene),能夠大幅減少患攝護腺癌等癌症的機率,在烹煮的過程中,番茄紅素就會自然釋放,生食也很好,是最佳的維生素 C來源。菠菜富含鐵質及維生素 B,能有效防治血管方面疾病,並能預防盲眼症,一杯菠菜只有 41個卡路里,完全沒有熱量,不會致人肥胖。還有堅果類,不僅可以提高好的膽固醇,並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是預防心臟病的最佳配方,不論是花生或杏仁果等,都是好的選擇,唯一要注意的是,食用時務必要適量,千萬不要過度食用,否則傷胃。如今飯桌上常見的椰菜花,也是富含胡蘿蔔素及維生素 C,長期食用椰菜花可以減少患乳癌、直腸癌及胃癌的機率,最佳的食用方面是,簡易烹調後使勁的咀嚼,白菜、豆芽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許多人吃早餐的時候,喜歡喝一杯燕麥片,或者煮一碗燕麥粥,每天食用燕麥可以降低膽固醇,降低血壓,燕麥所含的豐富纖維會使人很快就有飽腹的感覺,如此一來可以減少攝取其它油膩的食品,達到控制體重的目的。還有就是許多人愛吃的草莓,在所有蔬果中擁有極高的抗氧化劑,除了可以預防心臟病和癌症,並能增進腦力。

  總之,蔬菜的抗病作用近年來得到充分的重視。蔬菜中所含的豐富天然維生素,能分解澱粉和一氧化碳,可以把體內的廢物排掉。就人體而言,血液應呈微鹼性,血液中富有鈣和鉀等礦物質。而動物性的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變酸性,而植物性的食品大多含有較多的礦物質,所以素食會使血液變微鹼性,有助於身體健康。根據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教授的研究,血液若作酸性反應時,細胞即行老化,癌細胞就會擴展。如果要控制癌細胞的發展,最好是使血液呈微鹼性。在美國加州的琉璃光養生中心,醫學博士雷久南女士發明了一種素食養生療法,治癒了多種被傳統醫學宣判為不治之症的疾病,挽救了千百個瀕臨死亡者的生命。因此,素食的抗病作用使它成為某些疾病患者的福音。加之素食較葷腥而言,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入口無油膩感,尤其適合中老年人,以及許多應酬繁忙,經常流連於筵席的人士。

  現代人既重外在形貌,也重內在氣質。素食可以美容,已經為廣大愛美的女性所證明。許多現代白領女性,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坐在電腦屏幕前時間過長,導致皮膚鬆弛老化,色素沉著,滿面痤瘡,滿嘴潰瘍。其實,產生這些問題,與其求助於醫生,還不如多吃素食。素食中富含維生素、纖維素,多吃可以使人皮膚柔嫩光潤,據科學研究,皮膚光潤與否,同血液的質量及循環有關,血液中脂肪過多,體內膽固醇過高,就會導致皮膚細胞的老化,使皮膚鬆弛和粗糙,最終失去彈性。常食葷腥,毒素積聚在人體內,許多不能排出,進入血液,侵害皮膚。所以要使皮膚健康美麗,必須素食,多吸取植物性食物中的纖維素,促進排便暢通,將體內體內毒素及時排出,使腸胃清潔,自然可以減少皮膚疾病,甚至令皮膚嬌艷,美麗可愛。素食也可以培養一個人高貴溫雅的內在氣質。文珠法師在《佛教與健康》一文中披露,古印度人將食物分為三大類:一是悅性食物,即是使人身心悅偷,提升身心平衡的理想食物,如五穀、水果,大部份蔬菜,硬殼果種子,蜂蜜等,含有高度碳水化合物的東西,食之令人精神寧靜,活力充沛,腸胃清潔,身體健康。二是變性食物,或可能是含有剌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濃茶、酒精、強烈的調味品,醬油、泡菜、海帶、白蘿蔔、巧克力、可口可樂,以及各種含碳酸的飲料,此等食物,對人體組織有刺激興奮作用,能損害微細組織,特別是腦部,令人產生不良的情緒,如嫉妒、憤怒、憎恨、恐懼、沮喪等,應該少食為妙。三是惰性食物,包括所有肉類,魚、蛋、蔥、蒜,芥末,以及菇類,還有麻醉性的煙、酒各種毒品,及放置過久或陳腐的食物,吃了容易懶散、疲倦、粗暴、仇視、昏昧,甚至慾望奮亢,對身體都有損害,為了身體健康,心靈寧靜、和平,應該完全避免,不用此類食物。可見人類對食物與性格形成的關係,很早就有了比較明確的體認。現代科學家用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英國營養生理學家阿拉卡明博士,及 F。R。尹斯博士,曾經對幾個有犯罪紀錄的不良少年,用食物來作試驗,結果,由於用粗麵粉和生果蔬菜作為食物,而非常成功的將幾個少年的衝動性格,改變為沉靜溫和。因為植物所含的礦物質,特別是鈣,有使容易興奮的神經緩和作用。因此,英國現在所謂不良少年,無論男女,一旦被捕,即給予含鈣特別豐富的食物,確實解決不少社會上因不良少年,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又據科學家實驗,個性輕浮不穩定的人,終日惶恐不安,最好多吃蔬菜色拉,及新鮮果汁之類,特別是大豆、花生等含有鈣質食物。性情暴躁,情緒容易衝動的人,顯然體內鈣質不夠,宜多吃含鈣質的植物,如小松菜、芹菜、甘蘿蔔,加以海產昆布、海帶之類,以減少其火氣。至於個性憂鬱的人,宜多吃含有豐富蛋白質的大豆、花生,及其製品。個性孤獨,不喜歡社交,不熱心公益的人,吃熱帶水果,有助於改變性格。由是可知,素食的確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使個性暴躁的人,變成良善溫柔的高貴氣質。從佛教的角度看,由於素食的起因和根本目的在於戒除殺心,徹底改變人性中的兇惡殘暴,培養人性的慈悲。所以在譴責肉食,提倡素食的時候,佛教常常將之與慈悲的觀念聯繫起來。《大般涅槃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梵綱經》也說:「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然人能夠不殺生,不食肉,保持佛性種子不失,非但兇惡個性變為善良,減少人間互相搏鬥,互相殘殺的罪行,還能夠普渡眾生,勸阻殺戮行為的發生,阻止犯罪行為的蔓延,從根本上營造一個和平與和諧的人類社會。

  3、佛教徒素食養生實踐

  實踐證明,佛教徒常年食素,對他們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先來看海峽兩岸的兩個醫學調查。解放軍八五醫院陳俊元等醫師曾對上海玉佛寺、龍華寺,蘇州寒山寺、靈岩寺的 100名僧侶進行血脂測定,結果表明,僧侶比普通人的血液粘度要低。在體格檢查中,有 57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只有 18個人患有心血管病。

   在對照組 100名普通人的體檢中發現,只有 8個人無疾病或無異常發現,有 67人患有心血管疾病。顯然,葷食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要大大高於素食的佛教徒。據台灣台大醫院的陳瑞三教授對台灣 49座寺院里 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 1057位葷食者來做比較,經研究得出了三個結論: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所以很少發生高血壓、心臟病或是血管方面的疾病;素食者根本不會營養不良;素食不會造成貧血,反而是肉食者罹患貧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高。所以,佛教徒由於堅持素食,其健康狀況一般會優於普通人。

  歷代高僧大德中,有不少長壽之人,與他們堅持食素有密切的關係。據日本學者諏訪義純統計,《高僧傳》正續中總共記載 497名高僧,其中有 68名是素食者,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三多。在此 68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印度中天竺譯師求那跋陀羅,高昌僧遵,月支經師支曇龠。有意思的是求那跋陀羅在出家前就己是蔬食,而另外兩位是在出家後素食的。《比丘尼傳》中共記載 95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 30,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二。這些人大都長壽。《續高僧傳》中也有諸多記載。如該書卷十《隋丹陽仁孝道場釋智琳傳》記載智琳「蔬餐苦節,篤志熏修」,活到 70歲,這在當時已經算是高壽了。卷十五《唐澤州清化寺釋玄鑒傳》記載玄鑒「食唯蔬菜,衣則蘊麻」,83歲時還精神奕奕,誦讀佛經。《廣弘明集》收錄南朝著名文學家沈約所撰《南齊禪林寺尼凈秀行狀》,其中提到凈秀尼「聞讀《大涅槃經》不聽食肉,於是即長蔬不啖。二親(父母)覺知,若得魚肉,輒便棄去」。古代僧尼傳中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關於比丘尼的情況,我們下面還將專門介紹。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當代高僧大德的素食養生心得。

  第一位當然是德高望重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養生大世界》雜誌 2006年第 4期登載了趙朴初談論「養生」的一封信,信中說:「弟(朴老自稱)今年九十有二,在同輩人中,堪稱健者。蔬食已七十年,每日兩菜一湯,飯二兩左右;每晨起床前摩腹二百次左右,消化系統良好,所謂養生之道唯此而已。近有詩云:『不知肉味七十年,虛度自漸已九十;客來問我養生方,無他奉告惟蔬食。 』」2005年,趙朴初居士以 93歲高齡往生,他的高壽充分說明,虔信佛教,堅持素食者,必然會達到養生的效果。

  再看近現代高僧太虛法師,他曾將素食之利益歸結為三點:「一是就動物學之進化論:由下等動物進化至高等動物,由高等動物進化至動物最靈之人類,則此人類與動物原屬一體,大自然之胞與,物我同仁,當然不忍加害殘殺。故宗教家之言『博愛』,政治家之言『仁政』。『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泛愛眾,而親仁。』此固謂王道仁政,天地大德,要亦我人與動物歸原同體也。二是就衛生學之原理:常人皆以動物之滋養較植物為豐富,實則不然。蓋植物受日光雨露而滋長,所含維他命之質素,遠勝於動物。而動物之脂肪層多黴菌,且當屠宰臨終悲鳴,萬重悲嗚仇恨哀怨傷感之氣質,充溢周身血液脈絡、纖維細胞中,食之易致精神肉體之病態。蓋乖氣憤召,有傷中和之氣。唯素食可以卻病延年,消除邪念。三是就經濟學之統計:素食發生,乃戰時各國被經濟封鎖,國內糧食大起恐慌。自此經驗,當全國休養生息時,積極提倡素食。足見素食之利益於國家經濟。 」(見《太虛法師全書》第六十二冊)他不但是素食的積極提倡者,而且是堅定的實踐者,據印光法師的《太虛大師年譜》記載,大師無論是在國內巡遊演講,或是出國訪問,都堅持素食,邀請方也總以蔬宴招待,顯示了對大師的尊重。

  當代高僧星雲法師曾經接受電視訪問,專門談了他對素食的看法以及自己的食素心得。據法師說,他自己從出生下來到現在都是素食者。幼時食素是因為家境貧寒。十二歲出家後,寺里條件十分艱苦,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或一些素菜。有時只能吃些豆腐渣。後來吃素,則是出於虔誠的佛教信仰了。他的許多觀點對於素食者很有啟發性。

  首先,他認為吃素首重心清凈。原來食葷腥者,一旦覺悟,準備食素,但適應起來有個過程。因此,在保持心地清凈的前提下,可以用漸進的方法來吃素,先選擇每月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邊菜、三凈肉也可以。什麼叫「肉邊菜」呢?這是《壇經》所記六祖慧能的一個故事。慧能大師在頓悟之後,為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惠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放在鍋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因此,慧能大師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義,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謂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麼,不能吃甚麼,素食的意義是不斷大悲種,因此,學佛不只是吃素而已。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清代的名臣曾國藩,他晚年,在晚飯時,廚師將蔬菜跟雞鴨放在一起煮,他只吃那些蔬菜,而不吃雞鴨。後來,他更要求廚師只拿高湯煮蔬菜,連雞鴨都不必出現了。這也可算作吃「肉邊菜」的一則逸事。關於「三凈肉」,我們已經作了介紹。星雲法師特意指出,有些人吃素,一定講究所使用的鍋盤都沒煮過肉類,這是不對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覺得心中清凈才是最重要。所以我們吃素的人,千萬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與負擔。可見,吃素不在於形式的追求,關鍵在於內心的清凈。

  其次,他認為吃植物不算殺生。佛教徒堅持食素是為了不殺生,那麼有人會說,植物不是也有生命嗎?它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才對。針對這一點,星雲認為,植物的生命是「生機」,生長的機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豬,馬、牛、羊要被宰殺的時候,會產生恐懼;而植物是「無心」,雖有生死的反應,但沒有苦樂的感覺。所以殺生的界定,在於是否「有心」與「無心」。對於有心的動物,現代人能吃出很多的花樣來,甚麼活魚三十吃、海鮮十吃等等變態的吃法,就會讓人養成變態的心。佛教並不鼓勵人一定要吃素,但卻主張不要殺生,可以買現成的來吃,但自己不要去殺生。父母教導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貴,愛惜小生命、小動物的習慣。所以惜生護生,是佛教吃素的根本原因。

  再次,對於素菜葷吃,星雲法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假如您經常光臨一些素菜館,就會發現,現在素菜葷做漸成時尚。吃了素魚、素雞、素鴨、素肉鬆等等,既可保持吃素的習慣,又可以滿足心念中對葷菜的渴求。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有些商家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千方百計將素菜模擬成葷菜的樣子,無論從形態或是口感,都可以以假亂真。大師坦言,對於一些人把素菜製作成葷菜的樣子,也曾一度覺非常反感,總認為吃素是為了長養慈悲心,如果以吃葷的心理來吃素,並不究竟,所以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雞、素鴨、素鰻、素肉、素火腿、素烏魚子等,都一概拒吃,然而,大師的態度後來又發生了變化。他看到信徒愛吃不已的樣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門的人一時之間無法革除宿習,所以有這種需要,只要我自己心裏面沒有雞鴨魚肉就好了,何必要厭惡呢?由此看來,對於素菜葷做這樣一種流行的趨勢,星雲大師的態度還是相對寬容的。

  大師這樣概括佛教徒素食與養生的關係。他說:「素食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們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長養慈悲心,從心靈的凈化來減少瞋怒,達到內心的安然、祥和。」看來,心的平靜、安詳,是養生的根本目的。無論是坐禪也好,修習止觀也好,或是堅持素食也好,一定要首先有一顆安靜的心,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另一位當代高僧惟覺法師也就《吃素與學佛》這個題目作過一番開示。他的觀點,與星雲略有不同。他認為,在沒有養成吃素的習慣以前,心裏面就會有煩惱,好像少了什麼東西,吃了覺得肚子里沒有味道,嘴巴里也沒有味道,飯也不想吃了,為了避免這些影響,所以乾脆一個月吃六天素,就稱之為「六齋日」。有很多人是初一吃素,吃一天素這也是不錯;有的早上吃也可以,都是一個慈悲心。但他強調堅持,認為真正要達到好處,就要吃六天,根據佛經裡面的記載,並沒有吃早齋,也沒有初一、十五吃素的,這是為了世間上的方便。若真正要依據佛法,那就是六天,一個月當中吃素六天,就稱為六齋日。上半月,初八、十四、十五;下半個月,二十三和月底最後兩天,一共加起來是六天。這六天當中絕對不要吃眾生肉,不但不吃眾生肉,而且這六天當中,盡量保持身口意三業清凈。眼睛不看壞的,耳朵不聽壞的,鼻子不聞臭的,嘴巴不說人家是非,心裡也不打妄想,身體多做些善事。

  許多人不能素食,貪戀葷腥,是因為覺得葷菜美味可口,素菜清淡乏味。惟覺法師指出,這其實是一大誤解,而造成這種誤解的原因,是來自於自己的飲食習慣。因為人在沒有習慣吃素之前,總覺得大魚大肉很好吃,粗茶淡飯不好吃,法師說,這是我們過去的習慣、執著。假如飲食習慣改變了,堅持吃素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而還覺得吃素又香又甜。過去認為好吃的大魚大肉,現在覺得是臭的,一聞到頭都要發昏。所以,吃素也好,吃葷也好,完全是習慣的問題,也就是心的問題。法師認為,慈悲心的養成,第一個是不殺生,第二個是救生,第三個就是要吃素。就是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上來磨鍊自己、來訓練自己,最後到達真正慈悲、平等,這個心就清凈了、就解脫了。假如我們連吃素都堅持不了,還談什麼大慈大悲呢?

  歷代高僧大德用他們堅持素食的實際行動向我們昭示了佛教素食的養生理念,無論是信仰佛教的人,還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應該重視他們的經驗。因為,即使你不信佛教,你也不能漠視自身的健康吧!


推薦閱讀:

遍地的奢華與奇缺的教養(深度好文)
公主課堂:餐桌禮儀透視家庭教養
情感|家人都處不好,談什麼修養
禮儀+禮貌=完美!10個體現教養的處事細節!!
原創漫畫 | 媽媽這種無法自控的「超能力」,該如何破?

TAG:教養 | 養生 | 素食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