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音樂全冊教案
教 材 分 析
1.柳琴獨奏《春到沂河》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蘊含希望的季節。這首柳琴獨奏曲正是描繪位於山東的沂河兩岸春光明媚、流水潺潺、萬物生輝的動人景象;表現了在田間愉快勞動的人們對豐收的展望,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樂曲採用了濃郁的山東風味的旋律,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曲中的引子和第一部分就是以山東民歌《沂蒙山好風光》為素材,加以提煉和發展而成的。 民歌音調分別在引子和第一部分中作節奏拉開和緊縮的處理,描繪了沂河兩岸的大好春色,以及歡快熱烈的勞動場面。
第二部分的旋律由中板轉慢板,以山東琴書和山東柳琴戲為基調,加以演變發展。通過調式、調性的變化,以及演奏上用推、挽、吟、揉的技巧潤飾曲調,使音樂更富韻味,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一優美如歌的段落同其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最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熱烈、快速,以活躍、強烈的音響,表現了歡騰的場景。柳琴在樂曲尾部充分發揮了"夾掃"技巧的威力,使旋律在強而有力的和音襯托下,渲染了異常熱烈的氣氛。
柳琴, 高音彈撥樂器,外形如琵琶,略小。是山東、江蘇、安徽一帶流行很廣的民間樂器,也是柳琴戲及泗洲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柳琴的音色清脆、明快,音域廣,音量大,效果熱烈、粗獷,在樂隊中擔任主旋律聲部,有很佳的效果。
2.小提琴協奏曲套曲《春》
這首樂曲系18世紀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春》的第一樂章。顧名思義,樂曲是描寫春天的。人們在生活中是如何感覺到春天的呢?這主要是根據生活經驗,是從許多自然現象中意識到的。如:風和日暖、鳥語花香、冰消雪融、流水潺潺等景象,都能使人們聯想到春天的到來。而作曲家也往往在旋律或伴奏背景中模擬淙淙泉聲、啾啾鳥鳴等音響使聽者聯想起春天。維瓦爾第的這首樂曲是描寫春天的範例中最早的一首。樂曲以迴旋曲形式寫成。一個主要的主題(即春天的主題在四個插段前後反覆出現)。主題是那麼的華麗洒脫,生氣蓬勃,充滿了歡快的春天氣息,彷彿在歡呼:"春天來了!"在主題的反覆之間為四個插段。
第一插段--《小鳥唱著歡樂之歌來迎春》,獨奏小提琴以一連串尖銳的顫音生動也模仿群鳥的啼鳴。
第二插段--"微風輕拂清泉,泉水叮咚流淌",獨奏小提琴和全體小提琴奏出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來表現出這一詩意的意境。
第三插段--"天空烏雲籠罩,電光閃閃,雷聲怒號"。這裡,樂隊低沉的三十二分音符同音重複和獨奏小提琴一連串三連音栩栩如生地勾畫了電閃雷鳴的情景,儘管沒有使用任何管樂器或打擊樂器,卻也營造出強烈的氣勢。
第四插段--"雷鳴電閃轉瞬即逝,鳥兒重又宛轉歌唱"。
這些插段採用了早期音樂中樸素的標題音樂的造型手法,使人們如沐習習春風,如感潺潺泉水,更可聽到小鳥的歌唱,隱約可聞遠方的隆隆春雷。當然,樂曲主要的還是表現了春天的美好以及人們無限歡欣愉悅的心情。
3.歌曲《嘀哩嘀哩》
這是一首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歌曲,曲調歡快活潑,它以天真的語氣歌唱美麗的春天,抒發心中無限歡樂的感情。
歌曲為4/4拍,大調式,採用帶再現的兩段體結構。每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結構規整。
第一樂段的第一樂句由do、mi、sol三個音構成,開始時作下行,在明亮的色彩中糅入了柔和的色調,給人以明朗、親切之感。這一樂句也是全曲的核心,揭示了歌曲的主題。第二樂句在前句的音調上作了發展,與之呼應。在第三樂句重複第一樂句之後,第四樂句一氣呵成。句末由休止符阻斷形成頓挫感很強的節奏,使歌曲更顯活潑,很有特點。
第二樂段的前兩個樂句採用同音重複的旋律進行方式和 活潑的節奏,配以象聲詞「嘀哩嘀哩」,生動而形象地模擬可愛的小黃鸝鳥的鳴叫,富有童趣。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下移四度模進,音區的忽高忽低,彷彿是枝頭黃鸝一唱一和,相互對答。第三、四樂句是第一樂段末句的變化重複及完全重複,以再現的手法進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4.歌曲《春天舉行音樂會》
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的兒童歌曲。跳動的節奏,流暢的旋律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春色圖景。富有形象的象聲詞奏響了一曲優美動聽的「春天交響曲」。
歌曲為2/4拍,一段體結構。第一、第二樂句分別運用了和弦分解式及模進的手法,曲調歡快活潑,曲中八分休止符的巧妙運用,形象地表現了春雨唱歌、春風彈琴時的歡樂情景,充滿生機和活力。第三樂句是第一樂句旋律的變化重複,第四樂句全部以八分音符構成,旋律與歌詞是一字一音的結合,形象地表現了春天鼓掌發出陣陣歡笑的形象。第五、第六樂句每句為3小節,曲調的模進、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運用及六度大跳的進行使得歌曲更為熱烈,富有動感,與前面形成了對比,把「春天舉行音樂會」的情緒推向了高潮。緊接著第七樂句節奏又漸漸舒展,最後的樂句重複了第四樂句的旋律,只是在「 」處作了節奏的變化。歌曲在「春筍是個指揮家」的歡樂歌聲中結束全曲。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從聆聽《春到沂河》中外音樂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並儘可能展開想像、聯想,即興創作以「春」為主題的音響作品。
2.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並進行打擊樂伴奏的編創活動,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頌。
3.音樂知識
(1).在歌曲黃鸝鳥的叫聲中模仿其節奏,從模仿實踐中感受「 」的長短。
(2).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長短,在複習四分、八分音符時值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讓學生理解。
教學重難點:
1.聽辨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與記憶力。
2能辨別前十六分音符節奏與後十六分音符節奏。
教學過程:
1.以山東民歌《沂蒙山好風光》為欣賞《春到沂河》的導入。
(1)欣賞女聲獨唱《沂蒙山好風光》。
(2)隨教師的琴聲視譜哼唱《沂蒙山好風光》曲調。
2.聆聽《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聽兩遍)。
設問:
(1)這段曲調熟悉嗎?它源於哪一首民歌?
(2)這段曲調給你們的情緒以什麼感受?
3.介紹柳琴的形狀與音色特徵。有條件的學校如能用VCD及多媒體現代化手段介紹,將更為形象生動。
4.看著書上的圖形譜,完整地聽全曲,比較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速度變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紹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東民歌為素材改編的樂曲。
6.再次完整地聆聽全曲。從樂曲的名稱(標題)及三部分的速度變化,即興用動作來表達對樂曲的感受與理解。
7.導入:誰能模仿小黃鸝鳥的鳴叫聲? 如果你不會的話,請聽聽歌曲中的小黃鸝鳥叫。
8.聽歌曲范唱(錄音或教師示範)。
9.請你模仿歌曲中的黃鸝鳥叫聲 。
10.講解十六分音符的時值。
11.再聽歌曲范唱,要求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
12.學習曲調:分兩部分學唱,即前16小節和後16小節。
(1)前16小節的學唱曲:聽出這16小節中的相同樂句是哪一句?先學唱這8小節,然後在學唱其他8小節。
(2)後16小節從聽辨相同節奏地樂句切入,學唱好8小節,然後再學唱最後8小節。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13.有感情地學唱歌詞,唱好全曲。
14.讓學生自己為歌曲第二部分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編創伴奏,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創作,在嘗試實踐的基礎上,選擇最好的方案。
15.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從聆聽《春》等中外音樂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並儘可能展開想像、聯想,即興創作以「春」為主題的音響作品。
2.能用歡快、活潑的情緒,有感情地表演《春天舉行音樂會》,並進行打擊樂伴奏的編創活動,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頌。
教學重難點:
聽辨並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長短,並能在實踐活動中運用。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大自然里有各種美妙的聲音,你能用人聲來模仿一下嗎?春雷的聲音?春水的聲音?春雨的聲音?春風的聲音?
這些聲音組成了春天的音樂會——課題揭示的《春天舉行音樂會》。
2.聆聽范唱(教師示範或聽錄音)。
3.設問:這場音樂會的指揮是誰?這首歌多麼富有想像!
4.學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節):
(1)有感情地、有節奏地吟讀歌詞(按音樂節奏)。學生吟誦歌詞時,教師彈這16小節曲調為他們伴奏,既作為背景,又為學曲調鋪墊,注意:
(2)在有感情熟讀這段歌詞的基礎上,學會曲調與歌曲。
5.學唱歌曲第二部分:以樂句為單位,以聽唱法為主學唱曲調。「春天舉行音樂會」是點題樂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並伴以動作表演。
7.以打擊樂伴奏渲染其氣氛。
8.打擊樂的編創有兩個方面:一是選擇樂器,二是選擇節奏。必需按不同性能的打擊樂器選擇其適合表演的節奏型。如金屬類宜表演長音,而木塊類則宜短音。
9.在歌曲《嘀哩嘀哩》聲中導入《春》的欣賞。設問: 歌曲《嘀哩嘀哩》講的是什麼主題?
10.聽《春》的主題音樂。設問:你能從這一段音樂聲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個季節?說說你的感受。
11.分別聆聽第一、二、三插段音樂。
12.完整地聽全曲,邊聽邊看著課本上的圖形譜及插圖,想像音樂所描寫的情景,並校對、調整自己剛才填寫的答案。
13.用彩色筆塗色塊,描述音樂的情緒變化與發展。想像音樂描寫的情景,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音樂的情緒發展。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大致情緒(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14. 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複習四首音樂作品,創作以春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2. 聽辨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注意力與記憶力。能辨別前十六分音符節奏與後十六分音符節奏。
教學重難點:
創作以春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教學過程:
1、啟發引導談話,本課聽的、唱的音樂作品,都集中表現一個主題,即大自然的春天。表現春天的音樂作品有成千上萬,都是作者對「春天」的有感而發,我們每一位學生也度過了九個、十個春天,你們能否也嘗試一下創作……
2.課本上有四幅圖,你們還可以畫出更多的春天的畫面,在欣賞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現,你們可用打擊樂或你們各自所掌握的各種樂器(凡是能發出聲音的物體都可以來表現),用你的想像去創作吧。
3、創作活動可以一個人,也可以找夥伴二、三人一起創作,也可以是小組,請大家自由結合,充分想像,即興創作。
4.教師還可以自己編三條節奏,讓學生聽辨。
5.可以讓學生創作三條節奏進行聽辨。
6.三條節奏要同時拍擊,並可以重複二到三次。
7.聽辨後讓全體學生模仿拍擊。
8.教學小結。
第二課 可 愛 的 動 物
教材 分 析
1.管弦樂《森林深處的杜鵑》《動物狂歡節》(又稱《動物園大幻想曲》)是法國作曲家聖-桑作曲的一部標題性的小型管弦樂組曲,作者運用漫畫式的筆調,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標題的內容。其音樂形象的造型生動而別出心裁,幽默而略帶戲謔。樂曲由十三首帶有標題的小曲及終曲組成。本曲是其中的第九首。
樂曲一開始就由兩架鋼琴奏出一串串密集的和弦,描繪的是一片深沉、渾厚、茂密的森林。在這安謐、岑寂的氣氛中,不時由單簧管奏出短促地相隔大三度的兩個音,這是密林深處的杜鵑在不停啼叫。鋼琴高音聲部所奏的和弦時而作旋律的連接,時而作同音的重複,在音區上也不斷作高低的移位,彷彿是穿過林木罅隙的陽光明暗的變化。杜鵑的啼聲也時疏時密,最後,音樂漸弱,啼聲消失,杜鵑向遠處飛去。
2.二胡獨奏《賽馬》
二胡獨奏曲《賽馬》描寫了我國蒙古族人民在歡度節日、舉行賽馬盛會時的熱鬧而歡快的場面,表現了他們對草原、對生活的無比熱愛之情。
樂曲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段音樂熱烈奔放,強有力的附點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組成的節奏,顯得輕快而有力,彷彿是矯健的騎手隨著出發的號令,如離弦之箭,疾馳而出,騎手們你追我趕,呈現出一派緊張、熱烈的氣氛。
樂曲的第二段以內蒙古民歌《紅旗》為主題,旋律剛健有力,八度音程的大跳進行和鏗鏹的節奏,表現了內蒙古草原上騎手的勇敢、豪放的性格。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使賽馬的歡騰場面又一次呈現在人們眼前。
3. 歌曲《頑皮的杜鵑》
這是一首曲調優美、詞意簡練、音樂形象鮮明的奧地利童謠。歌曲以輕快活潑的節奏和清新流暢的旋律,生動地表現了孩童在大自然中與頑皮的杜鵑嬉戲玩耍的情景,充滿童趣。歌曲為4/4拍、宮調式,採用由三個樂句加尾聲的一段體結構。第一樂句曲調在主和弦「1 3 5」上進行,明亮的音調即刻把人們帶進了美麗的山林之中,「5 3」的音調模擬了杜鵑的歡叫聲呼應式地穿插在全曲之中,使音樂形象更為逼真,富有意境。第三樂句完全重複了第二樂句。時起時伏的旋律把杜鵑和孩童相互歡樂嬉戲玩耍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給歌曲增添了幾分詼諧與風趣。最後在杜鵑的歡叫聲中結束全曲,讓人們感受到杜鵑聲聲地在青山翠谷之中回蕩不息。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表演《頑皮的杜鵑》,聽辨 兩音填入括弧內;聆聽《森林深處的杜鵑》;創作4小節曲調。
2. 杜鵑是可愛的動物,在感受、體驗以「杜鵑」 為題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表演活動,以表達我們對動物的一片愛心。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低音 掌握 的八個音的音高與唱名。
2. 唱好《頑皮的杜鵑》。
教學過程:
1. 解題導入。
設問:誰有過去大森林的體驗?也許我們大部分都沒有去過。能稱森林的是幾萬株幾十萬株的大樹組成的茫茫一大片大樹。今天要欣賞的作品是《森林深處的杜鵑》,你能從音樂聲中想像嗎?
2.聆聽《森林深處的杜鵑》。
3.再聽《森林深處的杜鵑》,要求:
(1)當你聽到是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時請站起來?
(2)當你聽到杜鵑鳴叫聲時請舉手。
4.師生討論。
設問:
(1) 你能描繪一下,你想像中的森林景色嗎?
(2) 你能模仿杜鵑的叫聲嗎?
5.復聽樂曲:要求,把你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用你認為最方便、最能表現的形式表達出來。如:簡筆畫、身體的動作……邊聽邊表現,要保持教室安靜能聽清音樂,自由想像。
6.簡單介紹聖-桑的《動物狂歡節》。
7.完成教材下方的練習與思考。
8.在括弧內填入單簧管名稱或圖形。
9.複習已學過的音高 ,注意唱准,尤其是 兩音的音準。
10.講解低音點,在記譜中,除了從 八音外,還有低音區的音,簡譜中用音符下面加點來表示,如「5 6 7」的低音就用 來表示。教師示範「5 6 7」的柯爾文手勢。
11.唱准 八個音,同樣要注意唱准 。學生邊唱邊打手勢。
12.出示《頑皮的杜鵑》前4小節曲譜,讓學生視唱:
13.在能準確視唱前4小節的基礎上,再加4小節:誰能以最短的時間,唱的最準確,說明他的音樂能力最棒!
14.聽辨訓練:聽出樂句的重複部分及出現最多的兩個音是什麼音?在什麼時候出現?(教師彈奏全曲。)
15.視唱全曲。表揚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學生。
16.學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時要短促、跳躍,想像就是杜鵑在歌唱。
17.用口風琴找到1=F的「5 3 1」三音,按課本中的要求吹奏
18.以三人為一組進行即興表演。甲為歌曲主人翁「我」,邊唱邊表演。乙為杜鵑鳥,在規定時間內唱。丙為口風琴伴奏(伴奏可以兩人也可以一人)。
19.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小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在感受、體驗以「小鳥」為題材的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表演活動,以表達我們對動物的一片愛心。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2. 唱好《花喜鵲和小烏鴉》。
教學重難點:
試用 八個音即興創作4小節曲調,唱自己的歌。
教學過程:
1.準備一段內蒙古大草原舉行賽馬盛會的錄像,以及一段二胡演奏。如班上有學生會拉二胡或教師本人會二胡演奏更佳。
2.播放內蒙古人民賽馬盛會的錄像讓學生感受賽馬時的熱烈場面。同時播放錄音《賽馬》(如能做成多媒體課件,通過大屏幕播放效果更佳)。
3.設問:剛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是什麼場景?
4.揭題《賽馬》二胡獨奏。
5.聽聽二胡的音色,講講二胡的主要結構與發音原理:二根弦,一個共鳴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動發聲,由共鳴箱擴大傳音。
6.聆聽第一樂段主題 。
再隨主題哼唱一次。
設問:這段音樂表達了當時比賽場面怎樣的氣氛?音樂主要運用什麼節奏型表現這種氣氛?
7.聆聽第二樂段的主題:
再隨這主題哼唱一次。
8.設問:這段音樂與第一樂段音樂比較,又表達了比賽的怎樣情景?
9.再聽第二樂段。
設問:
(1)第二樂段的主題反覆了幾次?
(2)你能想像每次反覆的不同變化,在比賽的場面上的不同情景嗎?
(3)第二次反覆時,獨奏樂器二胡是怎樣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嗎?
10.完整地聽全曲,邊聽邊看課本上的五幅插圖。聽完後誰能把這場賽馬盛會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11.復聽全曲,邊聽邊用節奏樂器、或人聲表演賽馬時的情景。
12. 歌曲《我心愛的小馬車》的節奏較複雜,音程跳動大,因此有相當難度(指學譜),所以本歌主要採用聽唱法學唱。
13.學唱歌曲:
(1)教師範唱。
要求:感受歌曲的情緒與內容。
設問:你聽後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幾句?
(2) 聽錄音范唱。要求:你能把你印象最深的幾句模仿唱一唱嗎?
(3) 跟隨錄音、看著歌譜哼唱歌曲。
(4) 相互交流已經會唱的幾句。
(5) 重點解決幾句難唱的歌曲,教師給予指導糾正。
(6) 完整地唱全歌。在間奏上,鼓勵學生隨音樂即興表演(騎馬、揚鞭、走崎嶇山路……)。(7) 歌曲會唱後學唱曲譜,要求能流暢地唱譜。
(8) 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編創伴奏音樂。
(9) 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演,伴奏)。
14. 創作4小節自己的歌
(1).該曲調的創作要符合三個條件:
① 用八個音。
② 用四種節奏型。
③ 4小節長度。
(2) 凡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可以讓學生自由創作。
(3) 在學生創作後,要讓學生自己唱自己創作的歌。
(4) 評價後(師生共同評價),唱幾首優秀的創作,教師點評給予鼓勵。
15. 教學小結。
第三課 童 趣
教 材 分 析
1.歌曲《猜調》
這是雲南兒童遊戲時唱的對歌,內容生動,形式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詼諧的情趣。對歌曲由一個具有呼喚性的音調「小乖乖」開始,引出一連串排比式問句。「什麼長,長上天……」,連珠炮似地向對方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全曲從最高的「 」音開始,一直到最低音「 」結束,速度加快,9個小節一氣呵成,幾乎讓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和思考的餘地;答句同樣顯示出思路的敏捷、語言的準確和豐富的生活知識。
歌曲的旋律採用六聲徵調式,音域在十一度以內。旋律與歌詞的配合天衣無縫。全曲節奏緊湊,自第3小節起不斷將第2小節的旋律變化重複或加花。9小節的旋律流利酣暢。尾部旋律加裝飾音後,更表現出鮮明的地方色彩。
2.管弦樂《木偶的步態舞》
法國作曲家德彪西於1910年為其愛女寫了題名為《孩子們的角落》(也譯作《兒童樂園》)的鋼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木偶的步態舞》是曲集中的最後一首。曲中大量運用切分音和帶頓音的八分音符,這是美洲黑人糕餅舞音樂的常用節奏,因此這首鋼琴小曲成為歐洲音樂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樂的先例。樂曲正以此描繪一個紅眼黑面、毛髮聳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
3.歌曲《一支短笛輕輕吹》
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具有民歌風味的兒童歌曲。歌曲以短笛的吹奏敘說了家鄉的美景,讚美了生活的幸福,富有童趣。歌曲為2/4拍、羽調式、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第一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第一、二、四個樂句各為4小節,其中第三樂句僅三小節,節奏緊湊,曲調歡快跳躍,並運用了頓音的唱法,形象地模擬了銀鈴般的清脆笛聲,悠揚動聽。第二樂段共有五個樂句,第一、二樂句採用了切分音和頓音,使得音樂舒展和跳躍,每句句未呼應式的手法表達了孩子的歡樂喜悅的心情。第三樂句只有三個樂節,旋律以模進的手法逐漸地把歌曲推向高潮,第四、五兩個樂句是前段的第三、四樂句再現,最後的悠揚的笛聲結束在「6」的主音上,抒發了對家鄉甜美生活的讚美之情。
4.歌曲《搖船調》
這是一首流行在台灣的漢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歌舞曲。歌曲採用了問答對歌的形式。採用4/4拍,五聲宮調式,音域在九度以內,旋律流暢、優美。全曲共有六個樂句,每句為兩小節,歌曲一開始的四個問句採用了第一、二兩樂句的旋律完全重複,僅在末尾加以變化,十分生動地表現了孩子們在相互對歌時活潑、歡樂的情景。緊接著歌曲又加入了3小節的襯詞和1小節重複句,更增強了歌曲濃郁的民歌風格,節奏明快、緊湊,體現了客家兒童爽朗、活潑的性格特徵。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表演《一支短笛輕輕吹》,體驗其童趣。
2. .從《猜調》中感悟謎語的樂趣,課後收集更多的謎語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3. 掌握反覆跳躍記號,進行即興節奏問答的創作活動。
教學重難點:
在學唱歌曲時結合歌曲學習認識並實踐反覆跳躍記號。
教學過程:
1. 談話導入:
一位小學生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邊放羊一邊吹著笛子,是多麼富有童趣。請聽歌曲《一支短笛輕輕吹》。
2. 教師範唱(或聽錄音范唱)。要求:聽聽歌曲唱什麼內容,表達怎樣的情緒。
3. 討論歌曲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4. 分句學唱:
(1) 難點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擬聲節奏較複雜,前十六分音符、後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節內同時出現,有一定難度,先給予突破。先慢速度學唱曲調:當曲調唱熟後,再把歌詞唱好,注意後十六分音符與前十六分音符的準確。
(2) 學唱第一樂段前8小節與後4小節的曲調。學唱時注意樂句的完整性。這三個樂句,建議由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視唱法學習曲調與歌詞。然後完整地唱第一樂段的歌曲。
(3) 第二樂段,建議用聽唱法學唱,以減輕學生的識譜負擔。
5. 歌曲處理:
(1) 模擬笛聲在樂譜上有頓音記號「 」要唱得短促、輕快,以表達主人翁歡快的心情。 (2) 兩個樂段要處理得細緻:第一樂段是繪景,第二樂段是抒情,兩段要有對比。
(3) 在教室內準備些道具,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表演唱,然後在全班展示,以鍛煉學生的表演能力。
6. 《猜調》是一首一問一答的對歌,這種形式在民歌中很常見。
7. 聆聽《猜調》。
設問:你能否聽出歌中問什麼?答什麼?
8. 再聽《猜調》。
設問:歌曲的演唱形式?歌曲的速度有什麼變化?
9. 復聽《猜調》。
10. 分析小結:這首民歌的問句一氣呵成,幾乎讓你沒有喘息的機會和思索的餘地;回答時,機靈、敏捷,對答如流,顯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
11. 提出要求:課後請大家收集謎語,可以到圖書館去找,也可以自己編,我們下節課交流。
12. 音樂知識:反覆跳躍記號
⑴. 反覆記號的一種形式。反覆記號有許多形式,當樂譜出現重複時,而在最後結尾處略有不同,往往在反覆時跳過不同的小節,這就是反覆跳躍記號。
⑵. 這一音樂知識,在學唱《一支短笛輕輕吹》時結合歌曲學習講解並實踐。⑶.還可以通過本練習,用色快表示曲調進行的順序來理解這一知識。
13. 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為《木偶的步態舞》即興編創表演,體驗其童趣。
2. 節奏問答編創活動。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節奏問答來訓練學生的節奏感與想像力。
教學過程:
1. 形象導入。
(1) 設問:你們看過木偶戲嗎?誰玩過木偶?哪位同學來模仿一下木偶的動作、木偶的走路?(當學生自由即興模仿,教師可輕聲地播放《木偶的步態舞》作為背景音樂襯托。當有的學生能合著音樂的節拍走路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
(2) 設問:誰能用語言來描述一下木偶的形象?(活潑、可愛、滑稽、動作機械……教師適時表揚用詞恰當的學生,表揚他們觀察很細緻,總結很得當……)
2. 聆聽《木偶的步態舞》。
(1) 揭示課題——標題名稱。
(2) 欣賞第一部分音樂,要求學生在安靜聽音樂的前提下,可以在座位上邊聽音樂邊做無聲的動作及臉部的表情。
(3) 再次聽第一部分時,學生可離開座位,走合拍的步子,及做身體動作,還應保持安靜,能邊聽邊即興表演,互相不必語言交流。教師也同時加入學生的行列。(有條件的教室,學生最好脫鞋在地板上走動,教師也一樣,這樣能保證安靜,聽清音樂。)
(4) 聆聽第二部分音樂,要求合著音樂的節拍走路。
(5) 設問: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在速度上有什麼變化?表現了木偶的怎樣形象?
3. 完整地聆聽《木偶步態舞》。
要求學生安靜地邊聽音樂邊根據音樂的發展變化即興地做各人的模擬木偶的動作,把第一、二、三部分的動作有變化地進行表演,看誰做得最好?尤其是「步態」要做得與音樂相吻合。
4. 小結:音樂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童趣與樂趣。
5. 編創活動:
節奏問答
⑴ 節奏問答主要是訓練學生的節奏感與想像力,是一種較為自由的一種即興創作活動,沒有太多的制約,原則上長度相同即可,但也不是完全一定要一樣的小節數。
⑵ 節奏問答包含諸多音的要素,如力度、速度,以及疏密度等,而問答相當靈活,可以強對強,也可以強問弱答、弱問強答……。
⑶ 開始可以師問生答,或生問師答,在實踐中主要是學生間的相互問答,時間上也較寬鬆,按課堂情況而定,但不宜做得時間太長,視學生興趣而定。宜每課做些活動,細水長流。
6. 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表演《搖船調》,感悟謎語的樂趣,課後收集更多的謎語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2. 猜謎活動交流。
3. 單元小結。
教學重難點:
感悟謎語的樂趣。
教學過程:
1. 由《猜調》導入:一問一答的歌曲上節課我們學了《猜調》,今天我們再唱一首這樣的一問一答歌曲
2. 聆聽(錄音)范唱。要求:能聽出問什麼?怎樣回答?
3. 再聽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搖船」的感覺嗎?如當你有感覺時,請用搖船的動作為歌曲伴隨律動。
4. 用投影或幻燈打出歌譜(也可抄成歌片),讓學生邊聽錄音邊做搖船動作邊看歌譜,反應快的學生可以隨錄音輕聲哼。
5. 在教師的鋼琴伴奏下,分男女聲(或小組)試唱歌曲。教師從中獲取反饋,糾正個別樂句的錯誤,如第3、4小節的一字多音,附點節奏等。
6. 各人自學歌曲並設計表演。
7. 各組排列成船形(四組4條船)教師手執口風琴到各組輪流伴奏(不帶旋律,曲譜見課本),全班學生隨教師的口風琴伴奏邊唱邊觀察各組的表演(即興)。教師到哪一組中間,該組就邊唱邊表演,各組唱一段歌詞即間→答→問答。師生評價。
8. 學生學習口風琴伴奏:
(1) 找到G音及G=1,並順次找到「1 2 3 5」四個音。
(2) 學奏伴奏譜8小節。(3)在教師彈奏鋼琴的旋律下,學生吹伴奏。
(4) 學習最後4小節口風琴伴奏。
9. 兩組為一歌隊,一問一答(表演、伴奏,均由隊員自己承擔)。
10. 評價小結。
11. 猜謎語活動
⑴ 各人把上節課後收集到的謎語進行交流。
⑵ 修改收集到的謎語。
⑶ 為《搖船調》編創新的歌詞。
⑷ 演唱創作新的歌詞的《搖船調》,並進行表演。
⑸ 單元小結:音樂與人的關係給我們帶來童趣、樂趣。
12. 教學小結。
第四課 音 樂 會
教 材 分 析
1.歌曲《游擊隊歌》
這是由我國作曲家賀綠汀所作的一首具有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自抗日戰爭初期之始傳唱至今,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歌曲反映了處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游擊健兒的昂揚鬥志、樂觀精神和必勝的信念。 歌曲的旋律輕快,迴旋起伏,模仿小軍鼓的鼓點節奏給人以行進的感覺。歌詞以精練的語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游擊戰士戰鬥生活,表達了他們的精神風貌。
歌曲的結構為帶再現的二段體結構。第一、二、四樂句相似,第三樂句則在節奏、旋律、調性上與其他各句形成明顯對比,使歌曲富變化於統一之中,易唱易記而又不乏新鮮生動的感覺。
這首歌曲後被改編為四部混聲合唱、男聲四重唱等演唱形式以及用口哨吹奏的樂曲。
2.口笛獨奏《苗嶺的早晨》
這首口笛獨奏曲的主題旋律取自苗族「飛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種小巧玲瓏、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即能吹奏悠揚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鳥類鳴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賦予樂曲以生動的趣味。
樂曲一開始由口笛奏出起伏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樂特點的同音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調,把人們引入晨曦初露,薄霧繚繞的青山翠谷之中,展現了美麗恬靜的苗寨晨景春色。在那裡,布谷鳥在歡叫,百鳥在呼應,猶如一幅秀麗動人的圖畫。
樂曲的主體部分旋律歡快,節奏活潑,表現了苗族人民的愉快勞動和喜悅心情。
樂曲接著再現了開始時的旋律,重視了苗寨的錦繡山川和悅耳的鳥啼。樂聲越來越輕,彷彿鳥兒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依依不捨地向勤勞的人們告別而去。
3.器樂合奏《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這首舞曲原來是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後被改編成管弦樂曲。這是在世界上較為流行的兩首匈牙利舞曲中的一首,另一首為《匈牙利舞曲》(第六號),也出自於勃拉姆斯之手筆。這裡我們將欣賞到的是用三角琴(俄羅斯的民族彈奏樂器)、手風琴等樂器合奏的改編曲。
樂曲採用復三段體結構。
4.小號與樂隊《那不勒斯舞曲》
《那不勒斯舞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第三幕中的一首舞曲,以小號為主奏樂器。舞曲奏響時的場景是:惡魔羅德巴爾特企圖以他的女兒黑天鵝來迷惑王子。惡魔揮舞著黑斗篷,隨即走出一個跳西班牙舞的女郎,一會兒又變換成跳義大利舞的女郎。此曲即為該女所跳的義大利南方那不勒斯舞蹈的音樂。
樂曲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三個各不相同的樂段組成。第二樂段的節奏及音調與第一樂段相近,但開始句以附點節奏代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顯得從容不迫。第三樂段速度由慢而快,熱烈奔放,小號在這裡充分發揮其演奏技巧。
5.歌曲《我是小音樂家》
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歌詞簡練、富有童趣的美國兒童歌曲。歌麴生動地表達了孩子們一個美好的願望和共同心聲「我是小音樂家」。歌曲為2/4拍,一段體結構,弱起節拍貫穿全曲。第一樂句從弱起開始,四度跳進旋律上行,繼而下行,曲調流暢,情緒歡悅,即刻點明了主題「我是小音樂家」。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僅在節奏上作了緊縮的變化。第三樂句的五度跳進和「 」節奏的連讀出現,級進的旋律配以樂器演奏時發出的象聲詞使得歌曲的情緒歡快而又熱烈。第四樂句突出了「跳、唱」二字,把孩子們盡情歡唱的情緒推向高潮。最後再現了第三樂句的旋律,歌曲在充滿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6.歌曲《嘹亮歌聲》
這是一首曲調規整,詞意簡練而富有意境的日本兒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繪了兒童們在大自然中面對遠山縱情歡唱的情景,抒發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
歌曲為4/4拍,由四個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歌曲運用了輪唱這一手法,使音樂有著動蕩飄逸之感,營造了悠揚的歌聲遙相呼應在空中回蕩的美妙效果。全曲每樂句都以第二弱拍進行,樂句間運用了旋律的模進,使音樂富有動感。第三樂句在變化重複了第一樂句曲調後,旋律向上推進,從而把歡唱的情緒推向高潮。那繚繞遠方的歌聲在空中回蕩,令人陶醉。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聆聽《苗嶺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風格的樂曲,猶如參加一場音樂會活動,感受不同的音樂作品情緒,給我們一次美的享受,並在這場「音樂會」中能聽辨各種獨奏樂器的音色(如小號、口笛……)。
2. 聽辨樂器,選擇曲名與畫面的練習。
教學重難點:
熟悉樂器的音色及種類。
教學過程:
1. 聽覺直接導入:
(1) 播放《游擊隊歌》與《苗嶺的早晨》的第一句音響。
(2) 設問:你能聽辨出這兩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2. 揭示作品的名稱及演奏的樂器名稱: 《游擊隊歌》——口哨;《苗嶺的早晨》——口笛;
3. 聆聽《游擊隊歌》:
(1) 有條件的學校可將該歌譜用投影儀顯示出來,讓學生邊聽口哨吹奏,邊看歌譜,以加強對作品的理解
(2) 教師簡單介紹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賀綠汀。
(3) 復聽時,可允許班上會吹口哨的同學隨錄音跟著學吹片斷,如:
4. 聆聽《苗嶺的早晨》:
(1) 設問:聽了這首作品你想像一下,苗寨早晨的美麗情景,並把它描述出來。
(2) 教師簡單介紹口笛樂器。
5. 聽辨樂器,選擇曲名與畫面的練習
⑴ 這一聽辨活動,主要是將曲名、音色、畫面形象連為一體,即:將聽覺、視覺、人文聯繫在一起,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的能力。
⑵ 這一練習可以是兩個作品為一組,分組聽後即做練習。也可以四個作品聽完後,再完成該練習。
6. 歐洲文化中音樂、舞蹈具有重要地位,在特定地區都有傳統的音樂、舞蹈傳承,這些音樂、舞蹈往往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均分律動節秦,按小節線劃分而循環往複地交替,如圓舞曲、波爾卡等,本課中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具有匈牙利吉普賽舞蹈以及匈牙利民間恰爾達什舞曲音樂的特點與風格,而《那不勒斯舞曲》是義大利南方那不勒斯舞蹈的音樂。7. 欣賞《那不勒斯舞曲》——小號獨奏:
(1) 初聽《那不勒斯舞曲》。要求:該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2) 復聽《那不勒斯舞曲》。要求:速度的變化與情緒之間的關係?主奏樂器是什麼樂器?「吹」、「拉」、「彈」屬哪一類?
8. 欣賞《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1) 初聽樂曲。要求:該樂曲的主奏樂器是屬哪一類?(介紹三角琴:三角琴是東歐俄羅斯一帶的傳統樂器,以三角形琴身為特徵的一種三根弦的撥彈樂器。)
(2) 復聽樂曲。樂曲的主題音調出現幾次?樂曲可分為幾段?速度有沒有變代?每段的情緒有什麼不一樣?
9. 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在演唱《嘹亮歌聲》中,實踐輪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現的情緒。
2. 活動與練習(一)
教學重難點:
掌握輪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教學過程:
1. 演唱形式導入:我們兩年多的音樂課上,基本上是大家一齊唱,這種形式稱為齊唱。有種演唱形式,曲調是一樣的,但不是一齊進入,有先有後輪流進入,這就稱為輪唱。
2. 聆聽輪唱《嘹亮歌聲》。要求能聽辨出同一曲調分先後進入交叉進行。
3. 看歌譜再聽一遍。請大家看圖形譜:兩個人的瞼部,二次進入線條是一樣的。
4. 學唱第一聲部。教師範唱第一聲部曲調。
(1) 設問:大家在看譜時有沒有發現,曲調有一個什麼規律?每隔幾小節的第一拍有一個什麼休止符?
(2) 每4個小節為一句,共四句。全班分四組學生每組自學一句。(教師巡視重點指導第二句)
(3) 分組接唱第一聲部,相互糾正,教師指導。
(4) 交換樂句,再次接唱。
(5) 完整地唱好第一聲部。
5. 學唱輪唱:
(1) 全班分為兩部分,A唱第一聲部,B唱第二聲部。先學唱第二部最後一句。
(2) 在教師指揮下,唱二聲部輪唱。(注意進入要準確,最後結束二聲部音準)輪唱時,兩個聲部都要注意相互傾聽,相互照顧。各人唱自己的聲部還要能聽另一個聲部,這是唱好二聲部的關鍵(也包括輪唱)。
(3) 填入歌詞。要唱得自豪,聲音要明朗、悠揚,切忌喊叫。
6. 活動與練習(一)
⑴ 教師先范唱內蒙古民歌。
設問:這支歌的歌名?是哪一學期唱的歌?(這首歌是第五冊第二單元的歌《草原上》)⑵ 全班學生齊唱。
⑶ 設問:這支歌能否唱輪唱?怎樣唱輪唱?最後結束怎麼辦?
⑷ 分組討論。
常見的可以有這樣兩種:
(1) 隔兩小節進入;
(2) 隔一小節進入。結束句可以不一起結束,即第一聲部先結束,第二聲部晚結束;也可以同時結束,例如隔二拍進入的最後結束時第二聲部最後一小節為 ;隔一小節進入的最後一小節可壓縮為 ,還有很多方法讓學生自己設計創造。
7. 分組展示、點評。表揚有創新的小組。
8. 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在演唱《我是小音樂家》中,進行編創活動,體驗做小音樂家的情趣。
2. 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時值,並能在讀譜實踐中運用。
3. 活動與練習(二)。
教學重難點:
學習演唱《我是小音樂家》,並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時值。
教學過程:
1. 說說自己的理想?
2. 聽聽美國的孩子他們想幹什麼?——聆聽歌曲錄音。
3. 設問:在歌曲中唱些什麼內容?是哪幾個國家?哪幾個城市?他們各演奏什麼樂器?怎樣演奏?
4. 討論上述問題:(英國—倫敦、法國—柏林、法國—巴黎。吉他—彈奏、提琴—拉奏、法國號—吹奏。)
5. 再聽歌曲。仔細聽聽這個歌曲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或規律?(每句的開始都是第二拍的後半拍起唱)這個規律學生不一定能講得出,教師可通過范唱曲調,邊唱曲調邊打拍子,尤其在弱起時擊拍更突出,以引起學生注意與思考。教師適時用動作、獨唱進行暗示及語言點撥。
6. 教師用點譜法指導學生唱後半拍起拍的節奏,唱好第一、二句曲調(注意樂句的完整性)。
7.學唱第三樂句時,穿插講八分休止符。 學生已掌握十六分符的時值,只要點撥適時,加上點譜法的動作,學生是能理解的。
8. 完整地唱好全曲後,填上歌詞。
9. 以第一人稱的角色投入即興表演唱。
10. 自編歌詞。如住在無錫拉起二胡;住在昆明吹起蘆笙;住在上海吹起笛子……各地學生可以編當地的民族樂器,加上後面的象聲詞即可。還可以打開思路,完全自編:我是小音樂家……
11. 音樂知識:八分休止符
⑴ 八分休止符的認識可以從八分音符引入,這樣即複習八分音符的時值,同時也掌握八分休止符。「0-5」。
⑵ 結合本課《我是小音樂家》教學中穿插進行。
⑶ 八分休止符在後半拍是比較容易的,只要前半拍的音符唱得短些即可,但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這樣往往是後半拍起唱,這就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通過拍擊、點譜、動作啟發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這一節奏。
⑷ 本課的「活動與練習(二)」就是配合這一樂理知識的實踐活動,要讓學生認真練習。 ⑸ 通過四分休止符與八分休止符的比較進一步掌握和理解。
12. 活動與練習(二)
⑴ 唱熟曲調。
⑵ 分別用X0 X0 或0X 0X 節奏改編,再唱與奏。例:
13 .教學小結。第五課 牧 童 之 歌
教 材分 析
1.鋼琴曲《牧童短笛》
這是一首短小精緻、形象鮮明、風格清新、富有田園風味的鋼琴曲,為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所作。
此曲作於1934年,參加由歐洲著名作曲家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榮獲頭獎。從此,這首曲子蜚聲國內外,更是我國近代鋼琴音樂創作上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範例。
全曲共分為三段。第一段描繪了美麗的田園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全段由六個樂句組成,每個樂句都從4/4拍的第三拍開始。第二段以歡快的節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躍的伴奏,在情緒上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民間舞蹈的特點。樂曲的第三段採用了我國民間音樂「加花變奏」的手法,再現了第一段的主題,旋律顯得格外流暢。樂曲的末尾漸慢漸弱,音區上升,結束在富有民族風味的和弦上,給人以餘音裊裊、回味無窮的感覺。
作曲家介紹
賀綠汀(1903~1999) 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即投身於革命並進行音樂創作。後入上海國立音專攻讀音樂。1934年所作鋼琴曲《牧童短笛》、《搖籃曲》在「徵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評選中分別獲頭獎和名譽二獎。此後進入電影界,為進步電影《風雲兒女》、《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等創作音樂。抗日戰爭期間創作了《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廣為流傳。解放戰爭期間,又創作了管弦樂小品《森吉德瑪》、《晚會》等佳作。解放後,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協副主席,主要從事培養音樂人才,但仍堅持音樂創作園地上的耕耘。
2.歌曲《孤獨的牧羊人》
《音樂之聲》是一部美國好萊塢音樂劇,敘述了一個發生於1938年奧地利的真實故事。一個退役的海軍軍官,家中有七個調皮的孩子,因喪偶而疏於教育。為了調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師。女教師能歌善舞,並喜愛這些孩子。女教師通過音樂及生動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們進行啟發及熏陶,終於使七個孩子對她產生深厚的感情,同時也贏得男主人公的愛情。此後,他們一家組成家庭合唱團,在被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奧地利,以巡迴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的形式,與納粹分子進行鬥爭和周旋。
歌曲《孤獨的牧羊人》是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與影片內容並無直接關係。它是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女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作木偶戲表演,歌曲為表演時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節奏緊促歡快,旋律活潑跳躍,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頻頻出現,使歌曲顯得十分輕鬆,充滿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調較平穩,節奏也稍作拉寬。歌曲的尾聲部分是由音階後四個音( )的上下八度的節奏的變化而成。歌中的襯詞「來咿噢嘟」可視為牧羊人所唱的歌聲,使歌曲更為詼諧、有趣。演唱時常常提高嗓音,用假聲突然翻高的方法,這都是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
3. 歌曲《剪羊毛》
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民歌。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雲」、「冬雪」、「絲棉」誇張地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於想像,很有童趣。歌曲為2/4拍、大調式、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方整的樂句組成,前三個樂句節奏基本一致,「 」符點八分音符構成的節奏貫穿其中,句末都以「 」這一節奏型收尾,旋律中以分解的主和弦音進行,使得曲調色彩十分明亮,情緒輕快活潑,展示了剪羊毛的工人熟練、輕捷的動作。第四樂句從高音「 」的附點節奏開始、連續級進下行到下方八度主音「1」。突然反跳上行八度,表達了對勞動的熱愛和自豪的心情,堅信勞動能創造幸福的生活。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音調高昂,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明快,與前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後兩句重複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三、第四
樂句,勞動者有節奏的動作和樂觀爽朗的性格,點出了「熱愛勞動」的主題思想。
4.歌曲《小小羊兒要回家》
這是一首曲調優美抒情的兒童歌曲。其曲調採用了內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的音調和詞意,使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歌風特點。4/4拍,羽調式。歌曲一開始的兩個樂句以舒展的旋律展開,第二樂句在第一樂句上作了下移五度的曲調模進,即刻在人們的面前展現了一幅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晚歸的圖景。音樂寬廣而又寧靜,富有意境。緊接著歌曲運用了「 」,及帶切分音型的節奏,曲調富有動感與前面形成了對比,歌詞中的「媽」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對「孩子」的親昵的情感,語氣十分親切,感情真摯。最後歌曲以平穩的音調在充滿寧靜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表演《剪羊毛》和聆聽《牧童短笛》。這兩首歌曲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並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 教學重難點: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學過程:、
1.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這是一幅多麼淡雅的水墨畫。這一情景你能想像嗎?音樂如何去表現這一情景?請聽聽(《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聽一遍。設問:你能從音樂中體驗這一情景嗎?聽完後說說你的想像與感受?
3.師生討論對第一樂段的感受……
4.揭題:《牧童短笛》,對照圖形譜哼唱[1]
5.聆聽第二樂段。設問:這段音樂描繪牧童在幹什麼?在速度上、節奏上與第一樂段相比有什麼變化?是什麼樂器演奏的?
6.師生討論第二樂段提出的兩個問題。
7.完整地聽全曲。設問:全曲分幾段?為什麼?有沒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樂段?
8.再次完整地聽全曲,根據你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邊聆聽邊即興用動作來表演。(動作是無聲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靜。使大家能邊欣賞邊表演。)
9.完成課本上的塗色塊及線條連接的作業。
10.簡單介紹作曲家賀綠汀。
11.板書澳大利亞牧場的畫面。(如能做成有動感的多媒體畫面效果更佳,也可讓學生從課本的插圖中去感悟。)
12.邊看畫面邊聽范唱。設問:歌曲唱些什麼內容?這一群牧場上的男女老少在幹什麼? 13.再連續聽兩遍,請大家邊聽邊看歌譜,在聽完兩遍後,測試一下,誰的記憶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幾句?比誰唱出句子多而準確?
14.在學生試唱的反饋中學會全歌。(學生的反饋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請學生補曲;是曲者,請學生補歌。)
15.再聆聽一遍范唱。他們的情緒怎樣?從你對歌曲的理解中認為用什麼速度、什麼情緒來演唱更能表達這群牧場上人們的心情。
1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17.把歌中的 節奏改為 唱一唱,比較一下感覺如何?為什麼?
1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19.分組討論,為第二部分[2]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並編配伴奏。(打擊樂的選擇權給學生自己,要完全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20.各組展示表演並進行點評。
21.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剪羊毛》。
2. 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寧靜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表演《剪羊毛》和聆聽《牧童短笛》。這兩首歌曲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並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 教學重難點: 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學過程:
1.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這是一幅多麼淡雅的水墨畫。這一情景你能想像嗎?音樂如何去表現這一情景?請聽聽(《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2.再聽一遍。設問:你能從音樂中體驗這一情景嗎?聽完後說說你的想像與感受?
3.師生討論對第一樂段的感受……
4.揭題:《牧童短笛》,對照圖形譜哼唱[1]
5.聆聽第二樂段。設問:這段音樂描繪牧童在幹什麼?在速度上、節奏上與第一樂段相比有什麼變化?是什麼樂器演奏的?
6.師生討論第二樂段提出的兩個問題。
7.完整地聽全曲。設問:全曲分幾段?為什麼?有沒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樂段?
8.再次完整地聽全曲,根據你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邊聆聽邊即興用動作來表演。(動作是無聲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靜。使大家能邊欣賞邊表演。)
9.完成課本上的塗色塊及線條連接的作業。
10.簡單介紹作曲家賀綠汀。
11.板書澳大利亞牧場的畫面。(如能做成有動感的多媒體畫面效果更佳,也可讓學生從課本的插圖中去感悟。)
12.邊看畫面邊聽范唱。設問:歌曲唱些什麼內容?這一群牧場上的男女老少在幹什麼? 13.再連續聽兩遍,請大家邊聽邊看歌譜,在聽完兩遍後,測試一下,誰的記憶最好?哪一位能唱出歌曲中的哪幾句?比誰唱出句子多而準確?
14.在學生試唱的反饋中學會全歌。(學生的反饋可以是歌,也可以是曲,凡是唱歌的,再請學生補曲;是曲者,請學生補歌。)
15.再聆聽一遍范唱。他們的情緒怎樣?從你對歌曲的理解中認為用什麼速度、什麼情緒來演唱更能表達這群牧場上人們的心情。
16.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17.把歌中的 節奏改為 唱一唱,比較一下感覺如何?為什麼?
18.再完整地更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19.分組討論,為第二部分[2]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並編配伴奏。(打擊樂的選擇權給學生自己,要完全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20.各組展示表演並進行點評。
21. 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學唱《小小羊兒要回家》。表演《小小羊兒要回家》、《剪羊毛》。
2. 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
教學重難點: 掌握全音符的時值及延長記號。
教學過程:
1.歌名導入。設問:誰能來解釋一下歌名?小小羊兒為什麼要回家?它們的家是怎樣的家?
2.聆聽范唱二遍。要求能感受歌曲的內容、速度與情緒。
3.學唱曲調:
(1) 聽一遍曲調的范唱。要求:邊聽邊看譜,是否發現歌譜上出現一個新的音符。
(2) 簡單複習已學過的音符。 。
(3) 新授全音符。 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那麼全音符就唱四拍。
(4) 學生再聽一遍曲調范唱,找出 出現幾次?
(5) 跟著鋼琴彈奏的曲調輕輕哼唱。教師糾正曲調中的音準及節奏錯誤。
(6) 完整地唱全曲。
4.學唱歌曲與處理:
(1) 跟著鋼琴輕聲地把歌詞唱准。糾正錯誤處。
(2) 複習《剪羊毛》。
(3) 師生討論這兩首歌曲演唱的相同點與不同處。(相同點:題材相同,描述牧場——牧羊的內容。不同處:地區風格不同;中國山區與澳大利亞牧場。情景不同:黃昏趕羊群回家與剪羊毛勞動場面。速度、情緒不同;中速、抒情與稍快、活潑。)
(4) 從對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兒要回家》。
(5) 講解延長記號 。結合歌曲的意境,講述 在本歌中的作用。還可讓學生想像最後的「嘿」和 延長是怎樣的情景。
(6) 創作歌曲伴奏的節奏型及選擇打擊樂器。宜採取分組討論自由結合討論方法,並進行分別試唱試奏,尊重學生的創作實踐活動,給予鼓勵。
5.表演實踐。
以小組為主或以小組為主邀請外組同學參加。可以選擇《小小羊兒要回家》,也可選擇《剪羊毛》。曲目、隊伍確定後,進行適當的排練活動,然後展示表演成果。這一環節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積極配合、做好服務,如道具、伴奏等,學生要什麼盡量服務好,但不是去「發號施令」、「指責」。
6. 教學小結。
第四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孤獨的牧羊人》為我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並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 在曲調接龍活動中,以即興創作相連接,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曲調接龍活動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
教學過程:
1.設問:誰看過影片《音樂之聲》?教師可簡單介紹一下劇情,(也可放錄音《do re mi》歌曲導入)。(有條件找到影碟片VCD,通過多媒體播放一片斷,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2.聆聽《孤獨的牧羊人》。介紹這一插曲是女教師與孩子們在玩木偶戲時的一首歌曲。
3.這首歌曲中每隔兩小節就出現「來咿噢嘟」這是誰的歌聲?再聽時,請在「來咿噢嘟」處輕輕地合著拍子拍手。
4.介紹這一插曲的風格: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奧地利,但這是一部美國的音樂劇,所以這首插曲是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尤其是「來咿噢嘟」是用假聲唱法,這是地道的美國鄉村歌曲的演唱特點。
5.復聽歌曲。可邊聽邊表演。
6.單元小結:四首作品,一個題材,三個個體,一個群體,地區不一、風格多彩。
7.曲調接龍創作遊戲
⑴ 遊戲規則:
① 頭尾相接必需是相同的音高,如:②有節奏的一個接一個,中間不能卡著脫節。所以要求接者要注意力集中,並且接好最後一個音即興脫口而出一句曲調。凡卡著的,接錯的,音不準的被淘汰。
⑵ 遊戲開始時,可以由教師開始,也可以由學生開始唱頭一句,接著就按座位順序而接。看誰堅持到最後為勝者。
⑶ 初次時不宜太複雜。此遊戲在其它單元課中也可穿插進行,以經常鍛煉學生的即興曲調創作的反應,提高他們的音準、節奏等綜合能力。
8. 教學小結。
第六課 愛 祖 國
教 材 分 析
1.合唱《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懷的少年兒童合唱歌曲。歌曲的音調、節奏乃至詞曲的結合,具有現代通俗歌曲的特點,體現了濃郁的時代氣息。
歌曲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個復樂段。第二部分句幅擴展(每樂句為8小節),節奏驟然展開,旋律跌宕起伏,氣息寬廣,大、小調式的對比(第一樂句的後4小節屬於小調性質),使音樂的色彩更為豐富。歌曲的尾聲採用三個聲部的和弦連接,和諧、明凈,預示了祖國美好的前景。 2.管弦樂《紅旗頌》(片斷)
交響序曲《紅旗頌》為作曲家呂其明所作,1965年5月作為「上海之春」(音樂節)的開幕曲首次演出。作曲家以充滿激情的筆觸讚頌了象徵革命的紅旗,謳歌了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
作品採用了單主題貫穿發展的三部結構。
3.歌曲《救國軍歌》
歌曲作於1936年,是冼星海從法國歸國後所寫的抗日救亡歌曲中最為成功的一首。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東北三省,並步步向南進逼,妄圖侵吞全中國。在此大敵當前、國難當頭之際,國民黨當局卻一面採取不抵抗政策,一面則加緊策劃、挑起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因此,「槍口對外」如一聲驚雷,迸發出全國人民的心聲,表達了愛國軍民齊心抗日的堅定決心。這首歌曲立即在全國流傳開來,成為救亡歌詠集會上必唱的歌曲。
歌曲的旋律高昂激越,節奏鏗鏘有力,貫穿於全曲的附點節奏及切分節奏,生動地表現了抗日隊伍步伐整齊、勇敢前進的形象。
歌曲採用三段體結構。
第一部分(第1~8小節)為兩個樂句,各含兩個樂節。附點節奏與用音重複構成了斬釘截鐵的音調。
第二部分旋律突然躍起,句幅擴展,與前一部分形成對比,切分節奏的運用突出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
第三部分的旋律及歌詞均為前兩部分的綜合再現,最後樂句以上行旋律表現了浩大氣勢,將歌曲推上高潮。
4.歌曲《一個媽媽的女兒》
這是一首曲調優美抒情、語言樸實簡練,主題鮮明的兒童歌曲。其曲調採用了川藏地區的民歌音調為素材,使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歌風。它熱情地抒發了少年兒童對祖國媽媽無比熱愛的心情。歌曲為2/4拍、羽調式,由五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第一、二樂句是曲調的重複變化,旋律從低聲區進入,流暢而又舒展。歌詞「太陽和月亮」、「長江和黃河」比擬成一個媽媽的兒女形象非常生動,起到了借景抒情的作用。第三樂句「啊」及八度大跳一下子把情緒推向高潮,充滿激情地唱出了「我們的媽媽叫中國」。突出了主題,表達了兒女們對祖國媽媽發自肺腑的心聲和崇敬的心情。第四樂句又運用了八度大跳,使得這一情感更為深情。最後結束句在重複變化了前樂句後,音調向上高揚,最後結束在主音「la」音上。
5.歌曲《只怕不抵抗》
這是冼星海所作的一首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兒童歌曲。歌曲以進行曲的節奏、平穩級進和跳進交替出現的旋律,描繪了兒童團員們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戰鬥精神。歌曲為三段體結構,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重複。最後兩句「只怕不抵抗」的歌詞,擴充了樂句、突出了主題,更加深了歌曲的感染力。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聆聽《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愛國主義題材音樂作品的感染下,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
2. 學唱《一個媽媽的女兒》。
教學重難點:
通過聆聽和演唱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激情。
教學準備:
課前做好歌片(黑板上抄歌曲、幻燈片、投影片等,把單旋律歌片向學生展示)。
教學過程:
1.設問:為什麼人們把十月稱為金秋?(氣候、季節、節日……)
2.欣賞《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
回答問題:歌曲的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什麼主題思想?演唱的形式?
3.出示歌片,再次欣賞:邊看譜邊欣賞。
研究的問題:歌曲由幾部分組成?為什麼?
4.分段深入欣賞:
(1) 邊看教材的圖形譜[1],邊聽第一部分音樂,談談你對這部分音樂的感受。
(2) 邊看教材的圖形譜[2],邊聽第二部分,談談與第一部分的對比。「風」、「雨」的含義?
(3) 聽第三部分並按曲調由自己畫圖形譜。談談這一部分的形象並與第一、二部分比較。 5.細緻地聆聽全歌曲。
研究的問題:
(1)歌曲給你什麼感受與啟示?
(2)對「我們走進明天的洪流」這句詞你怎樣理解?
6.各人根據三段音樂,設計三種動作,邊聆聽音樂邊表演,以表示對歌曲的理解。
7.談話導入:每個人都有一個媽媽,你的媽媽叫什麼?
8.太陽和月亮也有個媽媽,他們的媽媽叫什麼?——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 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9.聆聽歌曲范唱。
討論歌曲的內容及其表達的情感。
10.學唱歌曲:
(1) 由於此歌音域較廣「 --6」,節奏較複雜,所以對三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宜用聽唱法,反覆多聽幾次模仿學唱。歌曲定調建議改為1=F。低聲區的聲音不要壓,要放鬆,高音不要喊叫,用些假聲唱。
(2) 為了降低難度,可分為兩部分學唱,先唱第1~12小節曲調,唱會鞏固後再唱後面部分。在歌詞方面要先唱好第一段、熟練流暢後,有時間再唱第二段,或第二段讓學生課後再學唱。
11.唱熟練、流暢後,可以用西藏舞的基本舞步,邊跳邊唱。
12. 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聆聽《紅旗頌》,感受相同的曲調由於不同的表現而產生不同的情緒。
教學重難點:
通過聆聽歌曲,學會分析曲調情緒。
教學過程:
1.談話:200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晚會。晚會的題標就是***總書記親筆題寫的「紅旗頌」。紅旗象徵著革命,是我們的信仰。它火紅熾烈,燃燒著無數先烈血染的風采。紅旗是團結的象徵、力量的象徵、勝利的象徵。 2.熟悉、哼唱「紅旗」主題。
(1) 聽賞第一部分「紅旗」主題旋律的片段。
(2) 出示主題曲調的歌譜,教師在鋼琴上彈奏,並要求學生看著譜跟唱曲調。
3.欣賞第一部分。
設問:
(1) 樂曲一開始的音調你熟悉嗎?是取材於哪一首歌曲的音調?(國歌)
(2) 「紅旗」主題給你什麼感受?從紅旗標題出發,你想到什麼?聽後討論以上兩個問題,如有必要還可以聽一次。
4.欣賞第二部分。
設問:這部分主題音調是什麼曲調?與第一部分的主題音調相比較,相同與不同之處在哪裡?(這環節是本教學內容的重點,要細緻引導點撥,讓學生從音樂中獲得體驗。)
5.重點討論相同曲調錶現出的不同情緒。
(1) 要求發表意見的學生不僅是講,還要唱。唱出兩個相同曲調的不同表現(第一部分抒情歌唱性,第二部分進行曲風格,速度也加快了)。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啟發。
(2) 分析兩部分不同的情緒表現、發揮學生的想像進行形象比較。
(3) 有必要的適度播放第一、第二部分的「紅旗」主題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感受。
6.完整地聆聽全曲。
通過以上兩部分的分析、對比,要激發學生聽全曲的慾望,並提出聆聽的要求:
(1) 要保持安靜地聆聽音樂的環境。
(2) 對樂曲的演繹理解,可以各人用自己最容易表達的方式進行,善於畫畫的,可以邊聽邊用簡筆畫來表現樂曲的意境;善於用動作表演的,可以用不同的動作表現各段音樂的發展。當然還可以創造更好的方式來表現。
7.小結:人們贊紅旗,頌紅旗,用最美的旋律表達對紅旗的頌揚。顯示出我們民族的偉大,民族的驕傲
8.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學習演唱《只怕不抵抗》,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
2. 聆聽《救國軍歌》中,感受隊列行進的音樂特徵並進行表演。介紹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教學重難點:
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
教學過程:
1.在抗日救亡歌曲中,冼星海還專為孩子們寫了這類歌曲,《只怕不抵抗》就是流傳最廣泛的一首,作於1937年。
2.聆聽范唱。
設問:誰能把歌詞內容記住?聽後,說說歌詞與歌曲的情緒。
3.板書歌詞、再聽一遍歌曲范唱。
4.學唱歌曲:
(1) 板書1—10小節歌譜,教師範唱曲與歌各一次。
(2) 學生自學,學會後相互唱給旁座的同學聽,並相互糾正。
(3) 教師範唱11—17小節三遍,並提問:誰的記憶力最好,能準確地唱出?(可以看譜,從實際出發,教師隨時調控自己示範的次數,大致估計75%—80%學生已掌握即收。)
(4) 用以上方法再學唱第二樂段10小節。
(5) 把第一、二樂段連起來完整的唱(包括詞與曲,前後順序從班級學生水平出發),並在歌譜需要唱的強的部位塗上實心黑圓點。
(6) 教師示範歌曲最後一句[5小節方法同(3)]。
(7) 學生自學全歌。要求:先學會唱的同學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是鞏固自己學習成果的過程,最終達到能背唱。
5.表演歌曲:
(1) 認真地聆聽范唱、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情緒。
(2) 有感情歌唱《只怕不抵抗》(背唱)。
(3) 分組討論設計歌表演,(包括動作、伴奏等),教師巡視指導。
(4) 分組展示成果,評選二組歌表演A組與B組。
6.綜合表演:
順序可以由學生自編,但要包括本單元學過的內容,以突出單元主題--愛祖國。
如: 順序一:《只怕不抵抗》A組-《救國軍歌》隊列表演-《只怕不抵抗》B組全班同學唱
順序二:《只怕不抵抗》-《紅旗頌》表演-《一個媽媽的女兒》。
順序三……順序四……順序五……
7.單元小結:愛祖國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以表達我們中華兒女對我們偉大祖國最真摯的感情,最崇高的祝福。
課前要求學生到圖書館及網上收集有關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背景及音樂作品。
8.初聽《救國軍歌》
設問:為什麼提出「槍口對外」?
師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從而進一步理解歌詞「槍口對外」的含義。 9.再聽歌曲《救國軍歌》。
設問:這首歌在音樂上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在音調、節奏上、風格上……去討論。
10.教師歸納學生的討論,音調高昂激越,節奏鏗鏘有力,風格是進行曲隊列歌曲。在歌曲《救國軍歌》音樂聲中,做隊列方整隊伍行進步伐操練,在歌詞第二段時,可變化隊列方向或變化隊列。教師要指導學生,步伐要體現音樂的特徵——威武、雄壯,展示抗日隊伍勇敢前進的形象。
11.教師介紹這首歌是冼星海從法國歸國後於1936年開始創作的救亡歌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2.教學小結。
第七課 老 師 的 歌
教 材 分 析
1.歌曲《我愛米蘭》
米蘭,並不是一種名貴的植物,也不是絢麗多姿的花卉,但它能靜靜地散發著幽香,而以它來比喻教師的品格則是十分相宜的。這首歌曲正是將老師比作為米蘭,頌揚了教師默默奉獻的崇高精神。
歌曲由兩個樂段組成。
第一樂段節奏明快簡潔,旋律婉轉起伏,以敘述的口吻讚揚了米蘭的樸實芳香。
第二樂段一開始就在高音區出現,節奏舒展,高昂平直的音調噴湧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敬愛之情,抒發了他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讚頌。
2.歌曲《飛來的花瓣》
人們總習慣將教師由辛勤勞動所培育的豐碩成果比之為「桃李滿天下」,而這些芬芳的「桃李」在老師精心的培育下長大成人,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材,為祖國的建設發揮著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怎能不思念和感謝自己的老師呢?看,這些五彩繽紛的花瓣,寄託著學生們片片深情,緩緩飄落在老師的案前……
3.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這是一首意境優美、感情動人的抒情兒童歌曲,它歌頌了老師為培養一代新人而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的精神,也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崇敬、熱愛之情。歌曲為2/4拍、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四個樂句的節奏平穩,在舒展的級進中運用了三度、五度跳進,旋律流暢、優美,表達了學生在夜深人靜走過老師窗前時充滿著無限的深情。第二樂段是歌曲的副歌,從「啊」開始,曲調級進上行,起伏較大,把情緒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一句下行級進的曲調感情真摯地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無限熱愛。
4.歌曲《甜甜的秘密》
這是一首曲調輕快、活潑的兒童歌曲。歌曲借物抒情,通過饒有趣味的活動,揭示了學生的心理,唱出了對老師的熱愛之情。歌曲為4/4拍、大調式,由二個樂段組成。第一樂段較多地運用了八分休止符,把學生一連串「悄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第二樂段以較自由的節奏展開,樂句從弱拍起,曲調的跳進形成高低起伏與孩子的親切語氣非常貼切,表達了學生盼望老師發現「秘密」的急切心情。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老師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光輝而崇高。《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和《我愛米蘭》均表現了學生們對老師尊敬與愛戴之情。
2. 音樂知識--單純音符。掌握並比較常用單純音符、休止符的時值,及聽辨曲調,為學習音樂基本知識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教學重難點:
掌握單純音符。
教學過程:
1.解題導入:為什麼在那麼多鮮艷奪目的花卉中,就愛米蘭呢?請聽這二位學生的回答。 2.欣賞二重唱《我愛米蘭》。
設問:你從歌聲中感受到了什麼?(對老師深情的愛。)
3.再欣賞:《我愛米蘭》,要細細地品味。
(1) 要求:從曲調的起伏中和歌詞的比喻中體驗這種深情的愛。
(2) 講解二重唱的形式(童聲二重唱)。
4.師生討論歌曲怎樣表達對教師的愛。
(1) 曲調起伏大,以 表示出學生在敘述中不平靜的心情。
(2) 歌詞用米蘭比作敬愛的老師,小小的黃花就是老師的品格。
(3) 從身邊老師的具體生動的事例中說明老師的崇高品格。
5.聆聽《我愛米蘭》,從認真聆聽的神態中要表達出對敬愛老師深深的敬意。
6.課後採訪你熟悉的老師,聽聽他們的敘述。表演一個節目向老師問候、慰問。
7.音樂知識:單純音符與休止符⑴複習已學過的音符(按學過的順序)。以「5」音為例:
名稱 |
形狀 |
時值(在4 / 4拍中) |
全音符 |
5 — — — |
四 |
二分音符 |
5 — |
二 |
四分音符 |
5 |
一 |
八分音符 |
5 |
二分之一 |
十六分音符 |
5 |
四分之一 |
⑵ 歸納。
設問:哪個音符時值最大?它的一半是哪個音符,再一半……
⑶ 反饋設問:
① 一個全音符等於幾個四分音符?
② 一個全音符等於幾個十六分音符?
③ 有沒有三分音符、五分音符、六分音符、七分音符名稱?
⑷ 探究學習:
① 你從上面歸納的圖示中,能否得出一個單純音符規律?
② 休止符是怎樣的規律?
課前先輔導三位學生朗誦歌詞,每人一段歌詞,在「啊——」處開始,三人齊誦。
8. 請三們同學為我們表演朗誦《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以輕聲歌曲錄音作背景音樂伴奏)。
9. 欣賞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緒。
10. 學唱曲調:
(1) 跟琴哼唱曲調第一樂段。
(2) 把全班學生一分為二,一部分學生自學第1—8小節曲調,另一部分學生自學第9—16小節曲調,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3) 兩大組交流自學的成果,教師及時給予指導。
(4) 跟琴學唱第二樂段。
(5) 完整地唱全曲。三位同學再次加入朗誦。(朗誦時,全體學生可用哼唱曲調為他們伴奏。)
11.學唱歌曲:
(1) 跟琴輕輕地把歌詞填入。
(2) 分成三組或四組討論歌曲的情感處理。(三組分為每組一段歌詞;四組分為另一組討論第二樂段的處理。)
(3) 各組簡單彙報一下對各段歌詞的處理設想。(速度、各樂句的力度、特殊詞句的處理等),並進行試唱,大家集體幫助處理完善。
(4) 選出領唱的同學,按教材上的要求試唱。請四、五位同學用打擊樂伴奏。
(5) 讓學生討論演唱形式,按他們設計的形式歌唱表演。
12. 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學唱《甜甜的秘密》和聆聽《飛來的花瓣》,表現學生們對老師尊敬與愛戴之情。
2. 聽辨練習。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聽辨能力。
教學過程:
1.這一群學生是如何把自己的秘密告訴自己的老師?請聽《甜甜的秘密》范唱。
2.按節奏朗讀歌詞--有感情地按節奏朗誦歌詞。(教師以鋼琴彈奏曲調同步為朗誦伴奏。)
3.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第1—4小節曲調。
4.跟唱第5—8小節曲調→唱好第1—8小節曲調,→有感情地唱好第一樂段歌曲。(無論學唱、跟唱,要注意以樂句為單位的相對完整性。)
5.學唱第二樂段:
(1) 范唱第二樂段歌曲。
(2) 分句跟唱第二樂段歌曲 →分句跟唱第二樂段曲調。
(3) 唱好第二樂段曲調 → 唱好第二樂段歌曲。
6.完整地唱全歌。
7.師生討論以怎樣的情緒演唱《甜甜的秘密》。
8.有感情地、投入地演唱《甜甜的秘密》。(教師用口琴為學生伴奏。)
9.學習口琴伴奏譜:
(1) 找到1=F 及 各音。
(2) 學唱伴奏譜(第一聲部)。
(3) 試用口琴伴奏(教師用鋼琴彈歌曲曲調)。
10.選一部分學生用口琴為全班學生歌唱伴奏。
11.如果說本課的其它三首歌曲都是孩子們的歌聲表達對老師的一片敬意的話,那這首歌是廣義的,是過去的學生寄來的赤誠的懷念寫給老師的問候與答卷,是全社會的人們對老師的祝願。
12.欣賞《飛來的花瓣》。
要求:首先明白歌名《飛來的花瓣》的含義;其次,明白歌詞的主題思想。
13.全班師生討論題材與內容。
14.再欣賞《飛來的花瓣》。
設問:
(1) 歌曲的表演形式是獨唱,重唱,齊唱?
(2) 歌曲為什麼採用這樣的演唱形式?
15.討論為什麼採用混聲合唱的形式。
16.復聽《飛來的花瓣》。
要求:從內容、形式進而感受並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17.完成課本上作業要求。
18.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採訪自己的老師並為他們表演小品,以表示我們的一片熱情。
2. 複習鞏固本單元四首歌曲,感受學生們對老師尊敬與愛戴之情。
教學重難點:
開放式教學——採訪你最尊敬的老師
教學過程:
1.每位學生心目中都有他的偶像:最尊敬的老師。最尊敬的教師包括教過自己的所有的老師,如幼兒園、小學低年級老師;少年隊輔導員;少年宮老師……
2.採訪的目的是為了向自己最尊敬的老師說說自己的心裡話,聽聽他們的教導,相互溝通,增進師生關係。
3.把採訪的內容與自己的夥伴交流併合作把這些內容串聯起來,中間再穿插本課的四首歌曲或自己會唱其它歌頌老師的文藝節目,形成一個敬師小品——《唱唱我們的好老師》。 4.在班上進行交流教師小品,體現師生的親密友情。
5.聽辨練習
這一聽辨練習具體操作如下:
(1) 學生看譜,聽教師彈奏,每條各1~2次。
(2) 合上課本,教師彈奏其中的一條1~2次,學生用手勢回答(靠記憶聽辨。)
(3) 看譜視唱各條曲調。
6.複習鞏固音樂知識:單純音符與休止符
7.教學小結。第八課 愛 和 平
教材分析:
1.歌曲《小小白鴿》
鴿子,它的性格溫順,形態美麗,易於與人為伴。戀巢為其習性,善辨方向是其特有功能。它能為人們傳遞信件,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傳說中,鴿子曾口銜橄欖枝為戰火中的人們帶來和平的信息,因此鴿子又被看作和平的象徵,稱之為「和平鴿」。
《小小白鴿》這首歌曲,通過擬人化的小白鴿,寄寓了中國兒童對大自然、對和平、對祖國的熱愛。
2.合唱《歡樂頌》
《第九(合唱)交響曲》在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是他的作品中英雄思想的繼續和發展。他在這部不朽的作品中表現了全人類團結友愛的理想,表達出人民對和平、自由、平等的願望。
本課中欣賞的是第四樂章聲樂部分(即「交響合唱」部分)的片斷。
歌曲的旋律樸素簡潔,幾乎全是級進,節奏主要由四分音符組成,具有德國民族的風格。但經男中音雄渾有力的領唱及合唱隊的重複,顯得十分莊嚴而氣勢宏偉。此後,由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先行進入,隨後加入女高音的重唱又唱出第二段詩句:「誰能做個忠實朋友,獻出高貴友誼,誰能得到幸福愛情,就和大家來歡聚!……」合唱也同樣重複音樂的後半部分。
作曲家介紹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生於波恩。其祖父是波恩宮廷樂隊隊長,父親是合唱隊的歌手。貝多芬自幼就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華。12歲時已能自如地演奏鋼琴、小提琴,並能創作多部音樂作品。14歲時任職宮廷樂師,幫助父親維持家庭生計。後又在維也納師從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海頓等大師學習。莫扎特聽了他的演奏後,預言將來他會震驚世界。
貝多芬的作品內容深刻,手法新穎,集古典樂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在世界音樂史上起了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因而被人稱為「樂聖」。他的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合唱》,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熱情》、《暴風雨》等大量作品均為人類音樂文化中的精品,是全人類所擁有的精神財富。
音樂知識
人聲的分類 按性別和年齡,人聲可分為女聲、男聲和童聲。按音域和音色特點,女聲和男聲又各可分為高、中、低三種:
a、女高音——音域通常是 — (或 ),按其音色特點可細分為三類:抒情女高音,音色秀麗,優美抒情;花腔女高音,音域更高,音色清脆。靈活纖巧;戲劇女高音,音色較濃,寬厚壯實。
b、女中音(或稱次女高音)——音域通常是a- (或 ),音色柔和豐滿。
c、女低音——音域通常是f- (或 ),音色渾厚堅實。在合唱中,把女中音看作女低音。d、男高音——音域通常是c- (或 )。按其音色特點可細分為兩類:抒情男高音、音色明亮抒情;戲劇男高音,音色強勁有力。
e、男中音——音域通常是G- (或 ),音色剛毅,雄壯有力。
f、男低音——音域通常是E- (或 ),音色深沉渾厚。
g、童聲是指少年兒童尚未變聲前的聲音,音域通常是 - ,音色嬌嫩,清脆纖細,較接近女聲。
3.歌曲《每人伸出一隻手》
這是一首頌揚各國兒童團結、友誼、和平為題材的歌曲。曲調堅定有力,充滿著熱情。全曲為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樂句組成,曲中運用了「 」節奏,使音樂富有推動力,它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世界不同膚色的兒童伸出友誼之手,手拉手高唱著和平友誼之歌的情景,情緒熱烈。歌曲在熱烈而又歡快的8小節間奏後進行第二樂段,曲調以上移一度的級進手法,把歌曲的情緒層層推向高潮,猶如形成一股世界和平友誼的洪流。最後一句節奏突然拉寬,旋律舒展,音調出現了全曲最高音「5」以堅定有力的情緒結束全曲。
4.歌曲《各國兒童心連心》
這是一首曲調短小精練、情緒歡快而又熱烈的兒童歌曲。採用4/4拍,羽調式,全曲只有四句歌詞,一段體結構。歌曲在帶有歌唱舞蹈性的音調中不時插入間奏中的拍手聲,表現了各國兒童為友誼而歌唱的歡樂氣氛。全曲的節奏時寬時緊,每一句中伴以跳躍的襯詞「啦啦啦」,使音樂更為歡快熱烈。歌曲最後一句再一次重複了第四句的歌詞,突出了主題,在曲調上採用了同頭變尾的手法,同時聲區移高,最後結束在主音「6」,把歡快熱烈的情緒推向高潮,表達了各國兒童的一個共同心聲「和平友誼」。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白鴿是和平的象徵,所以稱「和平鴿」。從聆聽《小小白鴿》中進一步了解人聲分類的常識。
2. 讓全世界的小朋友高唱《每人伸出一隻手》大家團結友愛,合作友誼,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一定能實現。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人聲分類的常識。
2. 支持世界和平。
3. 從編創節奏組合,用 八個音編創自己的歌。
教學過程:
1.白鴿雖小,它的作用可大著呢,你能說說白鴿的作用嗎?(通訊、傳遞信息、象徵和平:……另外鴿子的本身羽毛、肉、糞便……都是寶。)
2.聽賞《小小白鴿》。
設問:小白鴿在歌唱什麼?
3.再欣賞《小小白鴿》。
設問:
(1) 你聽了《小小白鴿》,在音樂聲中你獲得什麼感受?
(2) 歌曲的引子與尾聲音樂使你想到什麼?
4.板書歌譜,邊看譜邊聽錄音。
設問:
歌曲的節奏有什麼特點?
××××|××××|
請你用「××××|」節奏輕輕地為歌曲伴奏。
5.聆聽《小小白鴿》,學生可作自由選擇:
(1) 隨錄音輕輕哼唱。
(3) 邊聆聽邊畫畫,畫和平鴿。
(4) 合著音樂輕輕擊拍。
教師在觀察學生的自由選擇中,把表演較出色者組織起來。
6.表演《小小白鴿》。
選擇部分同學跟著音樂歌唱、舞蹈、畫畫……
7.小結:讓和平鴿帶著和平的祝願飛向遠方。
8.導入:
有句名言,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
設問:中國有多少小朋友?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據統計中國有二億中、小學生,如果中國的人口佔世界1/2的話,那麼全世界有多少小朋友呢?如果每人都伸出一隻手,那這股力量有多大呢?
9.聆聽范唱:要求聽清歌曲內容。
設問:「白色的手」是哪個洲的人種?
中國位於哪個洲?中國人的主要膚色是什麼顏色?
黑色的手又是指哪些國家的人?
再聽一次范唱。
問題:
(1) 歌曲分幾部分?
(2) 速度有什麼變化?
(3) 演唱形式有幾種?
10.學唱歌曲:
(1) 上節課我們掌握了單純音符、休止符的長短,但有歌譜中除單純音符外,還有許多在音符右方帶點的音符,那麼這些音該唱多長呢?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將在四年級學習。現在大家跟著我的教棒在曲譜上點的時間長短來唱。
(2) 教師用點譜法在板書的曲調⒈按節奏點譜,帶領學生識譜。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音高與節奏,在大跳音程時可用手勢提示唱准。當曲調掌握後,適時把歌詞填上。
(3) 用同樣方法學唱Ⅱ.曲調。但開始速度不能用小快板,應放慢速度,當基本唱會後,逐步恢復原速。
(4) 完整地唱全歌。
11.輪唱與齊唱。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處理輪唱與齊唱,以及兩部分的不同情緒處理唱法。要尊重學生的二度創作。
12.按教材提示排練集體舞,也可重新設計表演。總之,要表演出熱烈的氣氛,以體現世界兒童大團結。
13.編自己的歌創作活動
(1).創作活動分兩步進行:
① 節奏編創:在每瓣花葉上填上編創已學過的二拍節奏型,然後把新編創的二拍節奏與花盆二拍節奏組合。
② 旋律編創:用 八個音按花葉與花盆組合成的節奏編自己的歌。說明:五瓣花葉與花盆組合,可組成五條節奏組合。在旋律創作時可以選其中一條或二條創作,當然五條全部創作更好。
(2).花盆的節奏型也可讓學生自己創作。總之,教材上的僅僅是一個樣子,師生在實際教與學的過程中,可以也應該去發展、創新。例如不是二拍而是三拍、四拍。
14. 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讓全世界的小朋友高唱《各國兒童心連心》,大家團結友愛,合作友誼,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一定能實現。
2. 從聆聽《歡樂頌》中進一步了解人聲分類的常識——每一類人聲還可以細分為高、中、低三個聲部。
教學重難點:
了解合唱中的人聲分類知識。
教學過程:
1.設問:你是否知道德國有位大作曲家名叫貝多芬?誰能舉出他的作品名稱?本課欣賞的《歡樂頌》是《第九交響曲》的第四樂章片斷。歡樂頌的詞取於詩人席勤的詩,表達了人們對和平、自由、平等的願望。
2.初聽《歡樂頌》。要求感受莊嚴而宏偉的氣勢。
3.再聽《歡樂頌》。思考問題:你能聽辨出幾種聲音的類別?順著他們出現的先後你能一一說出來嗎?
4.復聽《歡樂頌》。邊聽邊一一板書領唱及各聲部進入的聲音類別名稱。
5.講解混聲合唱,各聲部的組成,介紹人聲的分類(二)。
6.每人伸出一隻手這股力量是不可抵擋的,要把力量擰成一股,關鍵還是「心」要連在一起,這樣,團結、友誼、歡樂、和平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
7. 欣賞范唱。
設問:這首《各國兒童心連心》與《每人伸出一隻手》在內容題材、情緒、風格上有什麼相同與不同?
8.師生討論兩首歌曲的對比。
(討論時,有必要可分別放錄音和複習《每人伸出一隻手》)。
9.學唱歌曲:
(1) 放錄音,看歌譜,能唱的句子隨錄音哼唱曲調,不能唱的曲調聽錄音范唱。要求大家輕聲,每人都能聽到錄音的范唱。
(2) 教師隨時調控、及時給予指導。四分附點節奏可採用點譜法教唱。
(3) 放錄音,心裡默唱。在歌譜間奏處按譜拍手。
(4) 齊唱曲調,要唱得歡快熱情。
(5) 填上歌詞。
10 . 表演歌曲:
(1) 分組選擇及編創打擊樂伴奏。
(2) 通過展示,評估選擇一組伴奏。
(3) 學生自由選擇本課兩首歌曲中的一首進行表演。教師適時給予指導,加工提高。
11.單元小結:大家團結友愛、合作、友誼,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愛和平一定能實現。
12.教學小結。
第九課 家 鄉 美
教 材 分 析
1.歌曲《黃土高坡》
「黃土高坡」,泛指包括陝西、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在內的荒涼的黃土高原地帶。在那裡少見青山綠水,少有高樓大廈,放眼望去但見漫漫黃土,低矮的窯洞。大風驟起,裹挾著沙塵漫天飛舞。但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依然愛著他們的家鄉,愛著這片土地。他們懷著這份永不磨滅的愛,頑強地和惡劣的自然條件鬥爭,用滴滴汗水澆灌土地,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歌曲《黃土高坡》就是表現了黃土地上的兒女們對家鄉所懷的執著的愛。 歌曲的歌詞通俗、質樸、非常口語化。旋律具有歌唱和敘事的特點,由於吸取了陝北民歌的音樂素材,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歌曲為徵調式。
歌曲分為三個部分。
2.歌曲《洞庭魚米鄉》
洞庭湖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那裡,千里平原,土地肥沃。廣袤的田野上金燦燦的谷穗隨風擺動;水天一色的湖面上百舸揚帆,張網捕魚。好一幅水鄉美景!農民們喜上眉梢,樂在心中,怎讓人不放聲歌唱?
歌曲作者曾在湖區工作,憑藉親身的感受,運用漁歌的音樂素材,歷經3年才完成這首
歌曲。歌曲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歌唱者運用民間的高腔唱法,以聲表情,以情帶聲,感情並茂。這一切都使歌曲充滿了濃烈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表現了深遠的意境。
全曲分三段。
第一段是速度較慢的山歌,音調高亢,跌宕起伏,開闊優美,好像是遠眺湖區百里全貌,富於詩意。
第二段是速度稍快的號子,彷彿置身於船隊、田園的勞動場面,朝氣蓬勃,熱氣騰騰。 第三段回到第一段山歌,歌聲漸漸隱去,白帆遠影的湖光景色,湖區人民的純樸鄉情,盡在歌聲之中。
3.歌曲《鄉下的陽光》每一個人都愛自己的家鄉,把家鄉看作為最美的地方。家鄉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家鄉的父老鄉親,都會令人刻骨銘心,永難忘懷。聽,孩子們不正在誇耀自己家鄉的陽光嗎?在那充滿稚氣的歌聲里,散發著濃濃的鄉情。
歌曲由引子和三個樂段組成。
4.歌曲《山裡的孩子心愛山》
這是一首讚美家鄉的兒童抒情歌曲,它表達了山裡的孩子熱愛家鄉真摯的情感。
歌曲的曲調較多地運用了切分節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進,使得曲調歡快流暢,具有濃郁的民歌風。
歌詞的質樸的語言,不僅使人聞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讓人感受到山裡孩子對家鄉日新月異的景象所表達的喜悅和熱愛之情。歌曲的第9、10兩小節節奏略緊湊,使得曲調更為歡快跳躍,富於動感,與前面舒展流暢的旋律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暢,又是歡樂情緒的真實表現。緊接著音樂的情緒又轉為熱情而舒展,第12、13小節間的四度跳進把曲調推向高音區並形成高潮。眼望家鄉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裡的孩子愛家鄉的歡樂喜悅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發。
5.歌曲《全都認識我》
這是一首曲調明快具有濃郁的民歌風特點的創作歌曲。歌曲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手法,表達了農村的孩子們熱愛家鄉純樸真摯的情感。歌曲為3/4拍、羽調式、一段體結構。開始的二個樂句每句由5小節構成。以清新流暢的旋律,通過對「青山坡、小草、茶林、小黃牛」等描繪,融詠物、寫景、抒情於一體。特別在「認識我」處運用了兩個四分休止符,唱出了孩子們對家鄉的山山水水讚美之情。緊接著第三樂句的五度大跳使情緒推向高潮,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區,使這一情緒得以進一步地抒發。最後樂句在曲調上運用了模進的方法,並多次重複「全都認識我」這一主題歌詞,酣暢地表達了農村孩子對家鄉眷戀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意。
第一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學習表演《全都認識我》。
2. 聆聽《鄉下的陽樂》,讓我們以火熱的激情體驗歌頌家鄉美,並自豪地唱唱、畫畫、說說自己的家鄉,讚美自己的家鄉
教學重難點:
通過學習歌曲體驗對家鄉情感的表達。
教學過程:
1.一學期緊張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暑假裡如何放鬆呢?去旅遊、去農村到大自然里去親近親近,為此介紹一首《鄉下的陽光》,先從音樂中去感受一下。
2.欣賞歌曲《鄉下的陽光》。
感受一下他們在暑假裡多麼快樂多麼瀟洒,他們在講述些什麼?
3.板書歌譜(至少歌詞),讓學生看著譜再聽一遍。
討論問題:
(1)「鄉下的陽光好」好在哪裡?
(2)它的演唱形式你能說說嗎?
4.如果你認為好聽,可以跟著錄音輕輕哼唱。
5.這首歌曲非常樸素而口語化,有些歌詞可以細細品味。如「臉上的夏天難擦掉」、「鄉下的陽光多透明」……我們再聆聽一遍。如果你喜歡唱,下課後可以向我要歌譜去抄一下,自己學唱。
6.由於從小在家鄉長大,所以有特殊的親切感,因此草、樹、牛、水全都認識我。好像你家養的貓、狗認識主人一樣。
7.聆聽范唱(最好是教師自己范唱)。
感受歌曲的內容與情調。
8.學唱曲調:
(1) 教師範唱一次曲調。
(2) 分組分句學唱曲調。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節;第6—10小節;第11—16小節;第17—20小節。其中第二句最難。以學生自認為主,教師分配為輔。分組後教師巡視,重點指導第二、四句的學生組
(3) 分組接唱曲調。相互糾正錯誤之處,教師要指導、要學生唱出每小節的強拍,標●。表揚唱得好的小組。
(4) 分組交換學唱樂句,直至全班學生都能唱全曲。
9.學唱歌曲:
(1) 填上歌詞(注意三拍子的強拍要唱好)。
(2) 討論用什麼情感來演唱這首歌曲? 發表意見的學生不僅要講而且要唱幾句來表達。
(3) 教師歸納學生的意見:用親切地自豪地情緒來演唱。
10.推薦與自薦相結合,請個別學生獨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評出最佳獨唱獎。 11.分組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並編創節奏型為歌曲伴奏。
12.完整地表演歌曲。領唱、齊唱用打擊樂伴奏。
13.課後收集唱唱、畫畫、說說自己家鄉的資料,在下節課交流。
14.教學小結。
第二課時
教 學 目 標:
1. 聆聽「黃土高坡」、「洞庭魚米」,因為我們愛家愛鄉愛祖國。
2. 表演《山裡的孩子心愛山》,讓我們以火熱的激情體驗歌頌家鄉美,並自豪地唱唱、畫畫、說說自己的家鄉,讚美自己的家鄉。
3. 認識高音「 」。用已掌握的從低音「 」到高音「 」十三個音列及各單純音符時值的組合,自由創作4至8小節自己的歌。
教學重難點:
音樂知識:認識高音「 」。
教學過程:
1.歌頌讚美自己家鄉的歌成千上萬,尤其是用當地民歌素材創作的歌曲,聽來更為動人心弦,現在介紹一南一北的二首歌曲。
2.欣賞《黃土高坡》、《洞庭魚米鄉》(不告訴歌名)。問題:這兩首歌反映的地區、地域在哪裡?為什麼?
3.討論:兩首歌的地域、地區。從歌唱的內容上,從音樂風格上去展開討論。
(1) 西北—粗獷、豪放。
(2) 中南—細膩、抒情。)
4.分別欣賞。可以根據學生的喜愛程度,適當多放幾遍。
(1) 《黃土高坡》。(2) 《洞庭魚米鄉》。
設問:
給你什麼感受?
歌唱的是什麼主題?
是哪一聲部的獨唱?
你能模仿其中幾句嗎?唱一唱。
5.尋找課本上的圖形譜,哼唱第一句曲調。
(1) 《鄉下的陽光》。 (2) 《黃土高坡》。 (3) 《洞庭魚米鄉》。
6.音樂知識:認識高音「 」
⑴.音符的書寫在簡譜中我們已學過哪幾個音?
⑵.高音的音符「do」用「 」來表示,同樣方法,高音的「re 、mi」也是在音符上面加上高音點即可:「 」。它的手勢也是「re、mi」的高一層的位置(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⑶.結合歌曲曲調《山裡的孩子心愛山》,認識高音「 」,順帶進行。
⑷.複習鞏固「 — 」十三個低、中、高音符。
人們對自己的家鄉有說不盡的眷戀之情,因為這裡有養育自己的土地。
7.聽范唱《山裡的孩子心愛山》(最好教師能示範)。
設問:
(1) 為什麼山裡的孩子心愛山?
(2) 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8.學唱第一樂段。(由於歌曲的節奏旋法較難,擬用聽唱法。)
(1) 朗讀歌詞。
設問:可分為幾句?(四句)
(2) 分句跟唱(2小節一句),嚴格注意樂句的完整性。(切忌一小節,或更小的一拍為單位進行教唱。)
(3) 先歌詞後曲調。先跟唱後聽唱。適時穿插認識「 」。聽唱法成功與否,取決教師能否有感情地范唱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唱的興趣。分句的范唱也要充滿激情。
(4) 分句鞏固,分組反饋,個別指導,及時糾正,才能教唱好抒情婉轉的歌曲。
19.學唱第二樂段:
(1) 聽唱曲調,分句學唱。
(2) 填入歌詞。
10.完整地唱好全歌。
11.分組討論演唱形式:齊唱、領唱、對唱、分組唱、分男女聲部唱……
12.分組表演,評出最佳方案,給予表揚。
13.教學小結。
第三課時
教 學 目 標:
1.複習鞏固本單元四首歌曲。
2.創作活動。
3.綜合藝術活動。
教學重難點:
學習自己創編簡短樂曲。
教學過程:
一、創作活動
1.這是本學期最後一次創作活動,創作的幅度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作劃一的規定,可以4小節也可以是6小節、8小節。
2.學生們相互可多交流,創作的曲調可以唱,也可以奏,相互試唱試奏、修改。教師積極巡視指導,發現優秀的創作,如有學生能詞曲一併創作,更要加以表揚鼓勵。
3.書面展示與演唱展示相結合。推薦與自薦相結合把學生的創作在教室周圍張貼,大家參觀展示。推薦好的創作進行表演,鼓勵自薦演唱。重在參與,增強自信心。
二、綜合藝術活動:
唱唱、畫畫、說說自己的家鄉
1.給學生作為開放式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家長、親友、圖書館、網上等尋找與自己家鄉有關的資料。
2.各人按自己的特長讚美自己的家鄉。能唱則唱、能演就演、能畫就拿起筆、能說敞開地說,一個主題:讚美自己的家鄉。
3.推選一位節日主持人,推選一位節目策劃人,在教師指導下先了解各人準備情況,然後按排順序,唱、演、講、畫穿插進行,有聲有色有講有演,開個熱熱鬧鬧的班級聯歡會。 三、鞏固四首歌曲的學習、集體或分組交流。
四、教學小結。
推薦閱讀:
※徐佳瑩現在紅不紅?
※圍爐音樂會嘉賓草蜢樂隊的歌曲都有什麼?
※孩子學古箏,爸媽最想明白的5個問題是什麼?
※艾利和發布時尚音頻播放器新品牌ACTIVO新品售價不到2K
※頭文字D作為周杰倫的歌迷!不得不介紹一下?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