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之經濟與社會_2
06-12
吳建民看中國外交-吳建民 主講人簡介: 吳建民,現年64歲,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從22歲起,吳建民就進入外交界,經歷之豐富超過了眾多同齡人。 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躋身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列。1991年初,他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之後,他相繼擔任駐荷蘭與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在這個崗位上,他參與了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工作。現任外交學院院長。2003年12月12日,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 內容簡介: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瀰漫了整個世界。人類在飽受戰爭的摧殘後開始覺醒,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21世紀,震驚世界的9·11,讓我們重新認識世界。9·11改變了世界什麼?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國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出兵攻打伊拉克,陷入戰爭泥潭的美國將如何面對國際社會?戰爭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美國同歐洲各國的關係。法國、德國、俄羅斯為什麼不出錢也不派兵?一個新歐洲又是怎樣崛起的?2003年,中國外交有了怎樣的突破? 今年的中國外交,第一點,有聲有色、與時俱進。中國的外交,今年3月份我們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登上了政治舞台,國際上對此很關注,一個新的領導人上來之後,到底怎麼樣? 第二,我覺得我們的外交是與時俱進的。今年的6月1號,在法國的一個小城市艾維昂,八國集團跟發展中國家舉行對話,八國集團的前身是七國集團,後來俄羅斯加入變成八國集團。胡錦濤主席應法國總統希拉克邀請參加了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讓胡錦濤主席會上第一個發言。後來法國人評價,胡錦濤主席這篇發言,對會議成功有了很好的影響。第一個發言,闡述了中國對南北問題的基本立場,反映很好。第三條,我覺得我們的外交是有創新的意識。朝核問題最明顯,朝核問題中國運用了穿梭外交。過去中國外交史上從來沒有搞過穿梭外交。這次我們搞了穿梭外交,中、朝、美能談起來,三方能談起來。中國進行了穿梭,我們戴秉國副部長去見了金正日,然後又去了美國。中國實際上進行了穿梭,因為談起來的美國和朝鮮是兩家主要的。後來六方談起來,我們也進行了穿梭外交。第四,我們同周邊國家的關係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溫家寶總理率團出席東盟的會議。「十加一」,「十加三」非常重要,中國率先加入了《東南亞和平友好條約》。 2003年12月31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播出《吳建民看中國外交》,敬請關注。 《吳建民看中國外交》 (全文) 今年的中國外交,我的看法呢,有聲有色、與時俱進。中國的外交,今年3月份我們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登上了政治舞台,國際上對此很關注,一個新的領導人上來之後,到底怎麼樣?國際上非常注意,我覺得我們新的一屆領導集體是與時俱進的。在國際問題上也是這樣的,我曾經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我講了逐漸從一種反應式的走向主動,英文講react,被動的、反應式的,走向採取主動。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今年4月29號在曼谷舉行了「十加一」的會議,「十」就是東盟十國開會,原來它開會呢,就是十國開會。「一」是後來加上的,討論什麼問題呢?討論「非典」,十個國家受到「非典」的威脅。開首腦會議來討論怎麼辦。這個時候呢,大概在會議開幕前一星期左右,東盟的十國大使,當時泰國是主席國了,就請我們的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戴秉國吃飯,吃飯的時候戴秉國同志跟他聊起來,即將召開的東盟十國首腦會晤,就問他了,這個會議就你們開?不請外人了?他一聽這話裡有話,他說我們本來想請,可能怕碰了釘子,說你們要有個明確立場那就好辦了。好啊,這個大使也很機靈的,反應很快。好,你等一等,我馬上打電話,打電話給他的外長。說是不是正式向中國發出邀請?說:「好,你馬上向中國發出邀請,我第二天正式邀請就到」。過去呢,你不請,我不參加,是不是?但是討論「非典」問題,東盟十國討論「非典」問題,這個跟我們密切相關了,從他們心裏面來講,要制止「非典」的蔓延必須有中國的參加與合作。這個事情溫家寶總理去不了到24小時,外界反映非常好。就是大家面臨「非典」災難,原來他們關起門來討論的,但討論來討論去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它不可能沒有中國參加。中國採取了某種形式的主動,進去了,大家共同採取措施。溫家寶同志在那邊舉行了記者招待會,會見了各方,各方反映很好,對抗擊「非典」的鬥爭反映非常好。因為現在在全球化的形勢下面,不是一個國家這種地區性疾病的蔓延,一個國家就能解決,不行的。大家共同研究一些措施,反映非常好。我看這是表現出來走向主動、而不是被動。所以這個事,中國的領導人出國參加這個會議,那是決策最快的,不到一個星期解決了,去了效果很好,把中國的立場講明、講清楚,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不同國家的人之間非常容易產生誤解。我這個看法就是,不要以為現在信息時代了,大家好像都非常了解,沒那麼回事兒!你到底怎麼想的?面對面談就不一樣了。大家看到我們的溫家寶總理在那裡舉行記者招待會非常真誠,對我們的問題講得直言不諱,這樣直接跟人家接觸了,得到很好的反映,共同形成了一條陣線,抗擊「非典」,這覺得外交這一點很漂亮的。 第二,我覺得我們的外交是與時俱進的。今年的6月1號,在法國的一個小城市艾維昂,八國集團跟發展中國家舉行對話,八國集團的前身是七國集團,後來俄羅斯加入變成八國集團。剛開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是由法國發起的,法國的前總統德斯坦發起的,開始主要是因為經濟問題,後來七國集團慢慢地政治分量在增加。因為當時第一次出現是為了應付石油危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不是爆發了一場石油危機嗎?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就是每年的七國首腦會晤,後來成了八國,每年舉行一次。在這之前呢,這個會議他們也曾經邀請過我們去,我們表示不去,你這是富國俱樂部,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不去,人家說你中國這個分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好,你們的情況可以向我們通報。過去呢,他們會議結束之後,總是向我們通報情況,說實話,那個通報情況也沒有太多的內容,跟報紙上看的差不多,但是履行了這樣一個手續嘛,我向你通報了,跟它有這種接觸的關係。但是今年的形勢不一樣了,今年是法國擔任主席,法國總統在今年1月7號法國總統跟外交使團舉行談判,這是法國的做法。你們去過法國,每年請大使,大使帶兩名助手跟你進行談判,談判就由使團長發表一篇講話,由希拉克總統發表一篇講話。講話呢,他實際上把他今年的外交上的大事做一個部署,1月7號講話就提出來了,他就說今年是法國擔任八國集團主席,我們這個會議開會除了八國參加之外,我們要邀請一些新興國家。他說新興國家是經濟在興起的一些國家,還有一些窮國代表參加,過去非洲有五個國家參加的。希拉克總統講完話之後,他的大顧問就找了我,我們非常希望中國新的一屆領導人能夠出席這個會議,太重要了。過去的會議我們不參加了,當時我就把這個情況向國內報告了,後來我們中央考慮到過去沒有參加,也有道理,你是富國俱樂部,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不一定去。它這次討論南北問題,也反映出來八國集團在考慮世界問題上的思路往前發展。討論南北問題,這是大問題。鄧小平同志講過: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兩大問題,南北問題是核心。對這樣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討論的時候,我們中央領導決定參加。這個法國人非常高興,法國人因為他提出個倡議,如果中國不參加的話,法國人也覺得不是很有面子,因為討論南北這個大問題,中國這一大塊不參加、不發言,根本沒有中國的聲音,他覺得不是太好。所以後來當我向法國方面表示,中國胡錦濤主席要去參加,法國非常高興。整個是給胡錦濤主席一個比較高的禮遇。因為八國集團的慣例,希拉克總統對八國集團其他成員的首腦在旅館接,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從瑞士洛桑坐擺渡船過去,希拉克總統集體地,一個人到碼頭接這十來個國家的首腦,在那兒接。惟獨胡錦濤主席是單獨接的,坐擺渡船過去,紅地毯,非常高級,然後一直陪著胡錦濤主席上車,然後就到旅館談,談了一個多小時,談得很投機。雙方談到中法關係,雖然時間不長,一個來小時,但是大問題全談到了。 過去八國集團的習慣,是按就職的先後來排座位的。當然有的時候也考慮別的因素,後來我跟法國方面也講這個意思。我說,我們胡錦濤主席從就職的時間來講是最晚的,比起在座的這些人,但是我們畢竟是第一次出席這樣的會議呀!是不是?你們是不是能夠考慮這一點。法國人一聽,說,我懂你的意思。後來國內跟我講了,因為出席會議人很多,發言晚了就發不上了,我就表示希望能早一點發言。我跟法國打招呼,他說:好,讓胡錦濤主席第一個發言,會上第一個發言。後來法國人評價,胡錦濤主席這篇發言,對會議成功有了很好的影響。第一個發言,闡述了中國對南北問題的基本立場,反映很好。 座位怎麼排法,因為大家懂得禮賓的知道,座位裡面有文章的。後來法國人也是考慮多方面因素來排座位,最後我覺得還是考慮得很周到的。吃飯的時候,它這個會議很有意思,元首不帶任何助手,就元首,然後戴上耳機。開會講話的時候聽耳機,我們這些人都不能參加的,旁邊有一個屋子,一個元首隻能帶一個助手在那兒聽。聽會有什麼事可以寫個條,寫個條提醒一下,唐家璇國務委員、李肇星部長都在旅館裡面,就看這個人寫的條來掌握這個會議的情況,這麼一種東西。它排座位,看吃飯的時候它有一個排法,大家可能從電視上看到了,胡錦濤主席的左手是布希,右手是普京。開會的時候坐的座位大家看到了,左手是布希,右手是布萊爾。然後照相的時候,大家也看到那個鏡頭了,胡錦濤主席的右手是布希,左手是瑞士聯邦的主席。這個法國人對這個事情相當重視,煞費苦心的。它這個排法排完了能夠自圓其說,不能自圓其說,人家也有意見,它可能有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法國方面如何同各方解釋。這種排法反映出來法國人非常讚賞,對討論南北問題,中國參加了非常重要。當然也是了,大家知道10月25號法國總理到中國來訪問,我當時從法國趕回來接待他,法國總理來,車隊從機場一出來,街上空空蕩蕩,法國的大使看來不高興,我們心裡不高興,心裡很不好受。但是這個法國總理拉法蘭來,他講得很好。希拉克總統派我來,因為在伊拉克問題上,中國對法國進行了支持,現在你們「非典」有困難,我們應當來支持你們。「非典」高峰帶了一個大團來訪問,不容易。所以胡錦濤同志破格請拉法蘭總理吃了一頓晚飯。因為過去會談,總理出面請他吃飯,國家元首見一見。胡錦濤同志專門請他吃了一頓晚飯,談得很好,這也是禮尚往來。 它這個會議很有意思,舉行會議的時候,飯前有個大家喝開胃酒的時候。大概有半個小時,各國領導人摩肩接踵,全聚集在那兒了。我就觀察了,這個時候胡錦濤主席是大家關注的一個對象。因為整個像一個大國俱樂部,或者國際上比較有影響的國傢俱樂部的話,胡錦濤主席是最新的,都來想跟胡錦濤主席談一談,大家對他反映,通過談吐、通過交流,對你這個人產生一定的影響。胡錦濤主席在那兒給大家的印象,我後來聽法國人給我反映,因為埃維昂是在法國領土上,我作為大使我要陪同,所以這個過程我基本上全參加了,各國領導人接觸了,人家的反映非常好。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布特弗利卡,阿爾及利亞的總統,一見到胡錦濤同志,看似幾句話,不是寒暄,都是有一點準備,見了胡錦濤同志就說,我們當年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時候,大國當中,就你中國支持我們,我們阿爾及利亞人對此永誌不忘。這個話很有分量的,這也是事實,胡錦濤同志怎麼回答的?在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候,你阿爾及利亞是帶頭的,我們對此永誌不忘。這回答得多好啊,是吧,這話講得布特弗利卡很高興,我看他臉上,因為當時沒有法文翻譯,我給胡錦濤同志用法文做翻譯的,翻給他,他非常高興。為什麼呢?1971年他是阿爾及利亞的外長,他是現場指揮的。因為當時講「兩阿提案」嘛,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提案,是吧,實際上作用大是阿爾及利亞,很厲害那些人。在現場指揮,美國人吃奶的勁兒都用出來了,擋不住這個歷史潮流,把美國人打敗了。這個話講得布特弗利卡非常高興,也很得體。最後我聽他們評論,新人來大家評論,我聽到人家說,right man,這個人行。 我覺得外交,我們有位中央領導同志講過這樣的話:外交投入最小、產出最大。是不是?你們想想看,一個國家,它一個新的領導人出現之後,大家都在觀察,覺得這個人行,對你這個國家信心就增長;覺得你這個人不行,它就要觀望一陣。胡錦濤出席這樣一個活動,花時間,九點鐘到埃維昂,晚上八點三刻左右回來,不到十二個小時,但是給世界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象,一個比較有影響的領導人。這個印象,你說今年包括外國投資,我們與外國的交往這麼多,儘管有「非典」,這個還是很重要一個作用,人家有這麼一個印象。所以我覺得外交是與時俱進的。不是說過去,過去我們不參加,現在照樣不參加。過去不參加有道理,現在呢?現在是談南北問題了,中國人當然得參加,這個今後可能變成一個定勢了。後來布希講,明年在美國開,他說我也要模仿這個模式,看看他最後怎麼做吧。這個慢慢會演變成某種新的東西,現在還需要再進一步觀察,我想這是與時俱進的。 第三條,我覺得我們的外交是有創新的意識。朝核問題最明顯,朝核問題中國人運用了穿梭外交。過去中國外交史上從來沒有搞過穿梭外交。這次呢,我們搞了穿梭外交,中、朝、美能談起來,三方能談起來。中國進行了穿梭,我們戴秉國副部長去見了金正日,然後又去了美國。中國實際上進行了穿梭,因為談起來的美國和朝鮮是兩家主要的。後來六方談起來,我們也進行了穿梭外交。作為中國外交我覺得它是開拓的,不是說拘泥於過去的東西,形勢發展到這一步,朝鮮又離我們這麼近,涉及的問題又非常重要,中國人當然又能夠發揮這個作用。這一發揮作用大家反映非常好。4月23日到25日那時候我已經回來了,回來看到釣魚台門口,記者就等著,等幾個小時就拍車進出的鏡頭,說明這個事情重要,辦得很好。六方會談也是這樣,你看看國際上的輿論,反映非常好。當然並不是說談兩次就談成了,那還有一段距離,雙方不信任好長時間了,五十多年了!一下就能談成,不光是一個停戰協議,雙方實際上戰爭狀態並沒有結束,只是個停戰。所以這個要想談成,真正取得成果,我覺得還需要時間,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但是這個談起來顯示了中國的作用,是吧!大家都感覺到沒有中國來做這一項,它不一定談得起來,而大家注意到,這個事情正好和伊拉克形成了一個反差。那是打,這是談,全世界我看99%以上的人都贊成和談。誰喜歡打?老百姓誰喜歡打?沒有人喜歡打,所以這個事情很得人心。 第四,我覺得我們的外交來講,我們同周邊關係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溫家寶總理率團出席東盟的會議。「十加一」,「十加三」非常重要,中國率先加入了《東南亞和平友好條約》。中國的外交過去有一種思想叫做「遠交近攻」,現在是不對的。「遠交近攻」在當時春秋戰國的時候是這個東西,現在不行啊!現在必須跟鄰國把關係搞好,你們看看全世界現在情況,它是兩股潮流,齊頭並進。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地區集團化。為什麼要地區集團化,全球化都划進去不就完了嘛!為什麼要地區集團化?它是一種需要啊。全世界任何一個大國,包括美國,都需要一個地區的支撐。那麼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一個國家很難應付。所以美國搞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搞得很成功。大家都得到好處,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都得到好處。現在正在搞「泛美自由貿易區」。於是南美、北美加起來34個國家要搞個自由貿易區,這很大啊,他們打算在2005年搞。歐洲有歐盟,明年變成25國了;俄羅斯有獨聯體;非洲有非洲聯盟;亞洲這個地方有一個東盟。但是大國還沒進來,我們溫家寶總理率隊去巴厘島參加這個會議之後,對這個有所推進。我的看法,跟鄰國關係搞好太重要了。所以我們提出來「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現在又提出來「富鄰政策」。這個非常英明的,鄰居好了,交往多了,大家就共同繁榮起來。特別是在東亞這個地方面臨一個很好機遇的時候,我們這個工作有很大的進展。當然我們與此同時,今年的外交,我們同一些大國關係有很大的發展。溫家寶總理12月7日去訪問美國,這個大家很重視,國際上很重視。我們與法國的關係,與德國的關係,與大國俄羅斯的關係,跟大國關係都有很大的發展。我覺得我們一個重要的思想,與時俱進。今年中國的外交是與時俱進的,搞得有聲有色。這都是我們新一屆領導集體,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集體的領導下,外交部貫徹了中央的方針取得了一些成果。當然這個外交工作我想,離不開全國人民的支持,我覺得我們過去我們跟公眾的溝通太少,外交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早該剝去了。我的看法,外交當然有保密的,但保密是很小一塊。今天外交跟我們國內的生活聯繫太緊密了,你看看我們的GDP,1.25萬億美元的GDP,外貿就佔到6200多億美元。我們和國外發生的事情太多了,中國要有更多的懂得世界的人,我們這個國家會發展得更好,我就講到這兒。大家有什麼問題,我願意回答。 主持人:今天見到吳大使我有點緊張了,讓我想起小時候牢記的一個事兒,毛主席去頤和園,結果群眾聞風而去,把毛主席圍在中間,里三層、外三層跟他握手。毛主席走了以後,握過毛主席的手的手,依然一傳百地被人家握著,依然是激動的、熱情的。那麼我今兒跟吳大使握手,我一想,這雙手是握過無數國家領導人和總統、國王的手,哎呀,我就緊張了。好,下面呢,進入我們的提問時間。 觀眾:吳老師您好,在座各位大家好。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您剛才講到周邊態勢的時候,您好像是比較樂觀的一個態度,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中國現在可能是歷史上周邊環境不太好的時候,因為自古到今,周邊的國家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獨立,它有自己獨立的意識。還有,您怎麼看待中國威脅論,謝謝。 吳建民:周邊情況、我覺得很好,不一定會說沒有問題。我們過去看問題有的時候有點片面。好像好,全都好,不能有任何毛病。壞,一塌糊塗,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全是壞的。天下沒那種事,世界是複雜的。我覺得,我們周邊的情況,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好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同周邊國家的貿易有這麼大的發展呢?沒有的,很大的發展。什麼時候人民幣在有些國家可以通行呢?現在呀,人民幣現在蠻堅挺的。為什麼他們願意接受呢?對中國一種好意,中國的貨幣它是堅挺的。所以我覺得周邊的情況我不贊成你,我覺得我是樂觀的,因為它這個好不是假的,有物質基礎,正在發展。 中國威脅論,我的看法,不是一兩篇文章就到批倒的。作為一個大國,你慢慢起來了,周圍的人當然有點想法了。這個人起來了,會怎麼樣啊?一個村裡面,好多戶人家,這一戶起來了,周圍人會怎麼看?當然有點疑慮,中國威脅論,會伴隨中國崛起的全過程。這就要靠我們的工作跟人家講清楚,中國不是威脅,中國起來是你們的機遇。日本小泉首相也講了這個觀點,中國的發展不是威脅,是一個機遇,要通過事實慢慢來打消這個東西。 觀眾:吳先生您好,非常高興聽您的演講。我想問一下咱們中國外交策略的問題。過去鄧小平同志講,我們要不當頭,要韜光養晦,來發展自己。現在呢,您也提到要與時俱進,適當發揮我們大國的作用。我想問題的問題就是我們中國政府如何既能夠發揮我們日益顯著的大國作用,又能夠避免在國際政治鬥爭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咱們中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謝謝您。 吳建民:天下事總是兩面的。鄧小平同志講了兩句話:韜光養晦、有所作為。韜光養晦就是收斂鋒芒,不當頭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來講,鄧小平同志總結不當頭也是總結過去。文革期間,我們不是說自己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嗎?那不叫得震天響嗎?叫了有什麼好處?不行的!現在有些發展中國家,我在聯合國的時候有人說,現在蘇聯垮了,你們來當頭吧,能當頭嗎?當頭可有好多毛病、好多問題,我們也沒有這個本錢。中國就是一個大國,我們把自己位置看準,別去當頭,當頭沒有好處。世界上凡是想當頭的、沒有好下場。你看看歷史,都沒有好下場,但是不等於中國不能發揮作用。能夠發揮,還有所作為。你什麼事兒都不說話,人家不把你當回事了。什麼事兒都沒有意見,什麼事兒都隨大流,你說行嗎?人家不把你當回事兒,正是有什麼事兒我能做一點,那你感覺到這個人還不能小視,還是有一點本事的。實際上這跟我們國家的地位也相稱,有些問題我們能夠發揮作用的我們發揮作用,但是我們不去當頭。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寧願把我們推到前面去,我說我們不能當頭。鄧小平說的這個方針非常對,不能夠去當頭。中國人,面臨這個發展機遇,我的看法,1840年以來第一次,抓緊這個機會把國家建設起來。我們在1840年到1949年中國人給人家踩在腳低下,沒辦法發展。之後我們周邊的地區戰爭不斷,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柬埔寨戰爭、阿富汗戰爭,戰後最大規模的地區戰爭都爆發在我們周圍。現在我們有機會發展了,中國人不抓緊這個機會來發展自己,子孫後代會要批評你的。這麼好的機會,一百多年的機遇你為什麼沒抓住?抓住這個機會,中央現在方針非常好,25年年均增長9.4%。再往前,再有20年,中國慢慢慢慢就起來了。但是我們在起來過程當中,心態要平衡,不能一起來之後就把話講得太過,我也不大讚成。 觀眾:今天我向您請教個問題,過去經常講「弱國無外交,強權就霸道,人間真理在,正義不可拋」,請吳院長能做個新解。 吳建民:關於弱國無外交,你引了四句話,我覺得反映出來中國人的一種氣概。弱國當然沒有外交了,講話人家不大聽你,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等於國家不是很強的時候,外交官不能發揮作用。你看顧維鈞1919年的時候,中國是弱國,五個代表,四個都跑掉了,就他一個,他沒有任何指示,他拒絕簽《凡爾賽條約》。我覺得中國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我跟法國人談民主問題,我說中國人怎麼樣走上目前這條道路的,你們知道嗎?他們說不知道,我說從1840年到1919年,中國人一直學西方。你看好了,中國當時的主導思想是學西方,把「德先生」請來、「賽先生」請來,就這個意思,學西方。轉折點在1919年凡爾賽和會上面,我們一戰期間,中國內部開始也亂得很,開始一戰我們不參加,歐洲離得那麼遠,不去。後來戰爭非常殘酷,英國、法國勞動力嚴重匱乏,法國、英國就找了中國。說你們能不能派點勞工去。我們派了15萬勞工,他們講了好多好話,去了之後,戰後勝利了,給你恢復大國地位,如何如何。中國人當時也信了,去了15萬死了2萬。我在2002年的時候,中國大使首次去掃墓,華工墓,在法國北部,好幾個地方,全是華工墓。看了之後心裡很難受,有的有名字,有的就有號碼,沒有名字。號碼就使我想到,就像那時候集中營的老囚犯一樣,只有號碼沒有名字。中國人去的時候大概沒有很被當人,我的估計,最後死了2萬。然後在凡爾賽和會上面呢,中國就提出要求,收復山東半島。這個事情呢,是理所當然,勝了,德國人打敗了,山東半島當時是德國人的勢力範圍,收復很正常。結果是1919年4月30號美、英、法三巨頭做出一個決定,山東半島不還給中國,給日本。傳到中國才有「五四」運動,把中國人欺負到家了。支持你打仗,打贏了,還要把中國人踩到腳底下,那不得了。我跟法國人講,從此中國人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毛主席講的,老師欺負學生欺負到家了,太欺負中國人了。中國走上目前這條道路,他們很多人不知道。法國人,我跟他講民主問題怎麼回事,就這樣子,這麼過來的。我們青年人也不知道,我們青年人也不知道這段歷史。我希望我們搞歷史的同志,把這段歷史逐漸逐漸地告訴我們的青年,要不然以為中國人怎麼回事兒?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開放呢?一百多年才摸索出這麼一條道路!我講的這些意思,中國這段歷史,我認為我們對青年講得不夠,所以法國人也不知道。我跟法國人做報告講這段歷史,哎呀!他說,你這個講得有說服力。是啊,中國人走這條道路都是逼出來的,試過多少條道路不成功,最後走上這條道路,中國人解放了。這樣子的話,人家就懂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回答了你的問題,就講到這兒吧,謝謝。 主持人:吳先生提綱挈領地給我們講了國際形勢、講了中國外交,也講了外交上一些有趣而有意味的事兒。認清形勢,當然也有助於認清我們自己了。《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勝」。今天吳大使來呢,也讓我們見識了一位活生生的外交家的風度神采。那麼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現在我們接受的就是我們國家歷來主張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就是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我想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換,只要我們自強不息、自主自立,我們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並能夠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神舟五號」飛船上天了,是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象徵和體現,那何嘗不給我們的外交增添實力呢?好,最後讓我們感謝吳建民先生為我們帶來的精彩演講。(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上)-龍應台 主講人簡介: 龍應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 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台灣,是80年代對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台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 內容簡介: 生活在現代中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那麼到底我們現在的生活「全球化」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可以看看,在我們一天24小時的生活中,當我們看雜誌的時候,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我們洗頭髮的時候,我們所用的東西已經慢慢接近西方,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 而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接觸西方的商品的時候,其實那裡頭的內容就代表著它那個文化,以及想要輸出來的文化的價值。 在100年前,梁啟超那個時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還在談論所謂的西學東漸。在當時中國人的生活裡頭,西方對我們的影響還是剛剛碰到表面。到了100年後的今天,它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個生活狀態。它已經從大門、從窗子、從地下水道、從門縫裡頭全面地進入。已經從純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論層次,深入滲透到你生活裡頭,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你的最具體的生活內容之中了,這是我們的生活狀況。 如果這個趨勢是必然發生的話,那麼我們對於全球化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是要敞開大門歡迎它?還是對它採取一種抵抗?或者說歡迎的同時心裡要有戒備呢?我們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這個席捲全球的趨勢呢?而對於全球化,它已經是一個不可擋的趨勢,我們必須有相當深思而且是戒備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如果你沒有一個深思戒備的態度去面對它,讓它就這樣席捲而來的時候,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世界文化的單一整齊化,個別的文化特色顯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必須認清國際化與全球化。什麼是國際化?假如說在國際上已經有一些既有的軌道,國際化的意思是說,我知道有一個什麼辦法跟它接軌,就是我知道那個軌道如何建立。但是國際化的意思不是說,那個軌道接好了之後做了火車。然後火車裡頭的內容不是把西方的內容放進去。火車的東西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文化的內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維跟創作。然後通過那個軌道把它輸出去,這是國際化。 那麼回過頭來,全球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書,你要用什麼樣的手法使得這本書有芬蘭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島文的版本。那是一個手法。但是國際化並不代表說我們要我們自己的作家開始去學人家怎麼寫《哈利·波特》,國際化不是內容的改變,而是技巧的取得,這個叫做國際化。如果不掌握這一點,以為所謂的西化,或者說趕上國際,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內容都變掉,把別人的內容來填塞自己的火車,放到鐵軌上去,對不起,你如何去跟別人競爭呢?他為什麼要你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東西?因此全球化跟國際化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它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可能是,我們到底找不找得到鐵軌跟鐵軌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舊的跟新的,銜接的那個點。找到那個點之後,大概就可以在席捲而來的全球化的大浪裡頭,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上) (全文)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文學館。今天的《在文學館聽講座》,我為大家請來的是著名華人作家龍應台先生,大家鼓掌歡迎,請龍先生上場。 中國入世以後,「全球化」成了一個特別時髦的詞,似乎我們生活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全球化」了。「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嗎?它將帶給我們什麼?文化人做何思考?今天我們請龍應台先生為我們演講《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大家歡迎。 龍應台:在準備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自己在思考說,在我自己的生活裡頭,到底「全球化」到什麼樣一個程度?所以開始,我想跟諸位分享一下我的二十四個小時的生活內容。如果說我的這個二十四小時的生活內容,跟你們的目前還有點不一樣的話,別緊張,很快的你們的就會跟我的一樣了。這是時間的問題,因為全球化它打進來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我自己的生活里,到底「全球化」到了什麼程度?我想到早上的時候,我吃早點,第一個呢,通常不太會是稀飯、油條、燒餅,通常就是牛奶麵包,然後就是塗奶油,或者是果醬。那你面臨的選擇就是說,在旅館裡頭的話,就是所謂的歐式的早點,它比美式的早點要清淡一點,因為美式的早點還要加上兩個雞蛋還有香腸和肉片。但是基本上眼睛打開來,早上醒來,比較是歐式的早點。如果說不是在家裡吃早點的話,你到外面去,可能是進入一個咖啡館。在家裡的餐廳裡頭,坐下來吃早點的時候,你就看報紙,我通常看幾份報紙。先看當地的報紙,當我在台北的時候,我看《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當地的報紙。再加上就是《國際先鋒論壇報》,再加上有可能是看《亞洲華爾街日報》。如果說在德國的話,還加上當地的報紙,就是德文的報紙。現在我在香港了,早上會看香港本地的報紙,但是一定會加上《國際先鋒論壇報》,一定會加上《亞洲華爾街日報》,那麼聽新聞的話或者是聽CNN,或者是看CNN,要不然就是聽BBC。一方面在物質的糧食上,已經相當地西化,如果是精神的糧食上,已經是看有美國的,或者是英國的,或者是德文的報紙,給你的信息。我進到我的浴室,早上要衝涼,洗頭髮的時候,你會看到那個洗髮精的品牌,幾乎是你不可避免地放在你浴室里,洗頭洗髮精的品牌也是國際通行的品牌。如果我要去拖地的時候,我自己的地板,我發現我用的那個拖地板的不管是打蠟的,或是清潔劑的那個品牌,是美國的品牌。你用了廁所之後的衛生紙,也是美國的品牌。不管我是在香港,我是在台北,或者我是在柏林,或者是在紐約,全部都是同一個品牌。 那接下來你要梳頭髮,要化妝一下吧。你發現你的化妝品,更是,不是法國的,就是德國的,就是英國的,或者就是美國的品牌。那再多呢,也許你會有資生堂就是日本的品牌,也是。不管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你用的品牌是一樣的。衣服呢,你穿上的衣服,我比較特別,因為我從來不穿名牌,對於品牌實在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但是在我大多數的朋友裡頭,他賣衣服,他穿什麼衣服,他是非常有品牌概念的。這個品牌也是一樣,是全球的,同樣的一個品牌。不管你在世界上哪一個城市。所以這樣一路走來,食跟衣,接下來是住了。住跟行,住的話,我在紐約住,或者是在柏林、在法蘭克福、在香港、在台北,住的房子沒有任何差別,全部都是公寓式的。出門了,行,坐車。坐車跟你用化妝品一樣,完全都是品牌,全世界一樣的。好,食衣住行。再下來是育、樂。育的話,是教育跟文化。那假定在這24小時之中,在下午三點鐘,我到當代藝術館去看一個新的展覽,它可能是當代藝術。那麼很有可能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裡頭展覽的作品,是幾個台灣的藝術家,他剛剛在譬如說,最有權威性的威尼斯的藝術展所展出的成品。那走進去看當代藝術的話,你如果不熟悉當代藝術,會有很多人說,我不懂什麼叫當代藝術。你去看他表現的東西,比如說幾塊磚頭放在這兒,然後上面有一些輪胎,你看不懂的。從現在的生活裡頭取材的東西放在那兒,你在台北這個地方,所看到當代藝術的展覽的形式跟內容,跟我到北京或者到上海,或者是到香港,或者到威尼斯,所看的當代藝術的展覽的內容跟它的表現的方式,跟它的表現的語言,也是全球化的,一樣的。 到了晚上上床之前,我想喝一杯酒的話,那你喝的什麼酒呢?你除非是喝中國的酒。但是如果你是喝所謂的洋酒的話,那個品牌全球都一樣,不管你在哪一城市。如果說我睡不著,想要吃一顆安眠藥。我發現,你幾乎跟紐約的朋友通電話的話,你可以有這樣的對話,你吃什麼安眠藥,我吃什麼安眠藥,結果是一樣的安眠藥,全球一致。頭疼的時候,你吃什麼治頭疼的葯?大概是全球一致。 如果說我去一個美髮店去洗頭髮,我會發現說,它給你的那個洗髮水的品牌,各種各樣調理你的頭髮的品牌,是跟西方一模一樣的。然後他把一些雜誌放在你桌上,鏡子前面讓你看,這些雜誌多半是婦女雜誌,那這些婦女雜誌更有意思了。有各種各樣女性雜誌,那麼要不然就是法國的雜誌,還有德文的婦女雜誌,全部是中文的面貌。還有更多的日本的雜誌,你讀的雜誌也是全球連鎖,那裡頭的內容就代表著它那個文化,想要輸出來的這個文化的價值。 如果在80前,或者100年前,在梁啟超那個時代或者再晚一點,胡適之那個時代。他們的知識分子談的還是所謂的西學東漸。「漸」那個字是逐漸,你用西學東漸這個字的意思,可見在當時中國人的生活裡頭,對西方的影響還是剛剛碰到你的表面。那個時候還是在講抽象的思想已經到了你的門口,然後你面臨的決定是我要敞開門來,讓它全部進來呢?還是說我敞開一條小小的縫,讓某些東西進來?所以在80年前,100年前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的知識分子,他面臨的是那樣的一個抉擇。但是,你看物換星移,到了80年,100年之後的今天,已經變成我剛剛描述的那一個生活狀態。所以它已經不是一個西學東漸的那個階段,它早就已經從大門、從窗子、從地下水道、從門縫裡頭全面地進入。它已經從純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論那個層次,已經深入滲透到變成你生活裡頭,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眼睛一睜開來的世界,滲透到你的最具體的生活內容跟細節之中了,這是我們的生活狀況。 那你說,這個全球化,到底是什麼東西代表全球啊?這個詞其實是蠻有問題的。因為,所謂全球化的意思是說,從哪裡往哪個方向滲透,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細節里來的,是印度的影響嗎?我剛剛描述的24小時裡頭,我看不出有任何印度來的影響,或者說來自埃及跟希臘的古文明,甚至於說你說以色列、阿拉伯文化那邊的影響嗎?在我剛剛描述的24個小時裡頭也沒有,仔細去看那個24小時裡頭的全球化滲透的程度,其實99.9%是西方的影響,是西化。所以對我們東方人而言,其實全球化它跟西化之間有相當高程度的等號可以劃在那兒。 然後你再細看西化的內容,你譬如說就講物質的品牌而言吧,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比例,恐怕80%以上它是美化,是美國來的東西。所以對我們而言呢,這個24小時被全球化的內涵裡頭,有高比例的其實是被美化的那個過程,美國化。它不只是物質面,它同時是精神面,它不只是技術,它更是文化的內容跟它的價值觀。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在20世紀這個工業化跟商業化的發展裡頭,所有的東西,幾乎沒有任何的例外,所有的東西都是商品,文化它當然是商品。你就是最抽象,最困難的哲學思想,它其實都是透過商業的方式在傳播。那文化成為商品的時候,它就不是簡單的只是一個洗髮精來洗你的頭髮,它影響你的價值觀。 最有意思的,當然說最明顯的像《國際先鋒論壇報》,你看像《國際先鋒論壇報》它裡頭它對於時事的評論,不管是你評論美伊的戰事,或者你評論非洲哪一個政權鬧政變的事情,或者是你評論歐洲跟美國之間的吵架,文化價值觀的辯論,它這個報紙總是它在報道的同時,它傳遞的是它的價值結構。當我們在常年地讀這個報紙的時候,我們當然逐漸地漸進,西學東漸,我們逐漸地是被它們那個價值滲透的。更明顯的例子大家知道,是CNN這樣的報道,它鏡頭給你看,但是這個鏡頭是如何地選取,也是它一個價值觀就過來了。那麼最有趣的,不要說是對知識分子,對一般的平民,我相當地注意到,現在的女性雜誌的興起,德國的、英國的、法國的、瑞典的女性的雜誌或者日本的女性雜誌,進到我們華語世界來,我心裡覺得很困惑。很有意思的是說,你不要看這些女性雜誌它是教你怎麼弄你的髮型,你的臉是瘦的臉,要用什麼樣的顏色化妝品,才會看起來什麼樣。它不只是在幫你下定義,就是什麼叫做美,這個還是表面上的。它其實裡頭包含著很多更深層的東西,比如說婦女雜誌裡頭,它一定會告訴你,當你跟你的丈夫婚姻出現了裂痕的時候,你如何處理,它在教你兩性的關係。然後婆媳之間出了問題的時候,它告訴你說你應該怎麼樣處理。它也在告訴你說,你跟你的女兒,你如何教育你的下一代,它也在告訴你女性的自我教育。女性到底是應該是非常獨立的,妹妹大膽地往西走,大踏步走過去,還是說你要如何地去蠱惑男人,讓他為你活一輩子,或者馭夫術。也就是說它也在教你女性的自我教育,跟自我的定位,那這些問題,都是很深層的文化的問題。 一個西方的雜誌,在西方的社會的沒落裡頭,女性的定位跟女性的價值觀,還有女性的人際關係,婆媳的母女的母子的夫妻的這種關係,是在文化人倫裡頭,每一個社會是非常非常不一樣的。當這些西方的女性的雜誌大量地進入,然後讓一般平民老百姓,他在洗頭髮的時候就邊看這些雜誌,它到底帶進來什麼東西?這個在接受的這一端,在頭髮上滿滿是泡沫,然後在讀這些東西的人,他心裡到底認識到多少?他在接受什麼東西?他知不知道他這裡在接受所謂的全球化的過程,我覺得這個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女性雜誌的文化商品的進入。 所以在這樣的食、衣、住、行、育、樂,24個小時,完全在這一個全球化的輪子裡頭的時候,偶爾我會被提醒。有一個電話打來,是跟全球化不太一樣的,那個步調不太一樣。就是說我有時候會接到譬如說德國的某一個報紙,副刊編輯打電話來說,龍應台你可不可以針對什麼事件寫一篇你的觀點的文章,因為我們不希望總是西方觀點,我希望你寫一篇文章讓我們有你的觀點。因為你的觀點會是一個不一樣的觀點。那這個時候我就會被提醒說,在所有全部都是要把我同化的過程裡頭,有一個需求是希望有不一樣的東西在那裡。那這個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出來,如果說龍應台她這個人一天24小時都在那個「同」裡頭,從洗髮精到安眠藥都是同一個品牌。我憑什麼會有一個不同的觀點?我那個不同的觀點從哪裡來?如果有一個在英語的環境中長大一個紐約的知識分子,作家,跟我同樣的年歲,1952年出生的。在大學裡教書,寫文章的這個作家,跟龍應台之間,他的生活內容,他讀的東西都完全一樣的時候,憑什麼我會有一個不同的觀點呢?這個觀點從哪兒來?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這個編輯他為什麼會需要一個不同的觀點?他的報紙如果沒有龍應台的觀點會怎麼樣?那有了龍應台的觀點會達到什麼目的?好,我現在先丟出這個問題大家思考一下。換句話說,在我描述了全球化如此滲透到最裡頭,最核心的這個程度的時候,我們對於全球化這個現象,而且我剛剛講,最開始講,如果今天在座的朋友們覺得你的生活還沒有到那個程度,我確信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那個速度可能是用幾何倍速在加速的。 如果是它的趨勢跟它的方向是這樣的話,而且它是必然發生的話,那麼我們對於全球化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一個態度?你是要敞開大門歡迎它,進來滲透吧,我正需要,或者是說你對它要用一種抵抗呢?或者說你歡迎的同時心裡要有戒備呢?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來看這個席捲全球的一個趨勢? 所以由這樣的最微小的例子,我想要說的是我自己對於全球化的態度是說,第一個它是不可擋的。第二個,可能是要有你相當深思而且是戒備的態度去面對它。因為如果你沒有一個深思的態度而且戒備的態度去面對它,讓它就這樣席捲而來的時候,到最後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整個世界的文化的單一整齊化,個別的文化特色顯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那很明顯的。要問我們所有的人,一個整齊單一單元的文化世界,是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那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我的第二個問題,倒是覺得華語的人口,佔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我們又很清楚地知道,這個佔了人口的四分之一華語的人口對於全球的,要說是貢獻吧,或者是說把人類當做一個社區,我們這四分之一的社區裡頭的人口,對這整個社區對它的思想,對於它的前瞻,對於它向前健康發展那個能力,有沒有相對的貢獻四分之一,答案很明顯也是否定的,沒有。我們四分之一的人口,對於這一社區,貢獻的有沒有八分之一,也都很難說。所以我們這個四分之一的人口,對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社區的貢獻,跟我們所佔的四分之一的人口,其實是非常地不成比例。所以我覺得全球化以這樣一個速度席捲全球,尤其是四分之一的華語人口,可能是更有一種責任去追問自己說,我到底給全球的文化體制的健康跟多元的這個方向,我們做出了多少貢獻?我們可以做什麼貢獻?對全球化可能有這樣一個中國人的角度在那裡。 有人可以反問龍應台說,你說對於全球化,你採取的是這樣一個戒備的態度,可是你不是正是那個一直在呼籲說,我們要努力國際化的那個人嗎?那麼對於全球化的戒備跟對於國際化的追求,中間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我是覺得國際化跟全球化兩個之間有非常關鍵的差別。我常常說我們需要國際化,它是有原因的。前提當然是說我覺得我們所處的社會,國際化的程度相當缺乏。我們比較三個城市好了,你看台北、北京跟香港,你如果要問,這三個城市它的國際化的程度,哪一個最高?哪一個最低?哪一個最高?香港。哪一個最低?北京。好像大家都同意,是不是?絕對是的。當然它有它的歷史的成因,因為每個社會它走過的軌跡都不一樣。但是目前來說這三個城市的話,國際化的程度最低的是北京,最高的是香港。 我曾經在台北市工作的時候,跟我的同仁,有一個晚上上過一堂課。這堂課我們弄一個很大的銀幕,同仁跟我一塊兒上網,去看幾個城市的網頁。看它幾個城市的市政府所做的網頁。台北市的市政府網頁、香港的網頁、柏林、紐約,還有上海的網頁。這個網頁一看的話,特別好玩。我想要突出的,跟我們同仁研究的是台北在國際化上是多麼落後。你看到紐約的網頁的時候,它當然是用英文,你這個網頁是幹什麼?網頁當然是宣傳我們的城市,對不對?希望吸引全世界的人來愛上我們的城市。所以你看到紐約網頁的時候,它的語言跟它設計的目標對象是外國人。那它用各種的手法讓你用最簡單的方式可以知道說,我到了紐約,什麼時候,哪一天,哪幾點鐘可以去看一場歌劇。我如果在星期天下午三點鐘到了中央公園的時候,可以看到什麼樣的比賽。我如果有13歲以下的孩子,如果在那裡是四夜三天或者一個星期的時候,我帶孩子可以到哪裡去。你要是對環境、對城市有興趣,它會說在哪一段時間,剛剛有一個公共藝術的展覽。紐約街頭會有三百頭那麼高大的狗,各種形式的狗,雕塑的狗給你看。所以它的那個設計非常清楚,是讓你一看就美不勝收。你馬上就知道到這個城市有多好玩,好,這是紐約的。我們再看柏林,柏林不是英語城市,我們就去檢查它怎麼做,你就發現它有德文的網頁,馬上就有英語的網頁,因為它是對外國人。但英語的網頁它也是以外國人為主,你可以有什麼辦法找到最有趣、最美麗而且最便宜的觀光旅館。你到了旅館之後,你可以怎麼樣容易的方式去看你的博物館。有什麼好玩的東西,有什麼深刻的東西,有什麼精彩的東西。接下來我們看台北呢,那個時候我們一看到台北,我們同仁就說,我覺得好丟臉。台北的網頁呢,就是很典型的是什麼呢,條文。台北市政府的組織,組織結構,或者是說宗旨,服務目的,也就是公務員的文字在裡頭。那樣的一個網頁是沒有人看到想要來這個城市的。那麼大陸的城市進步到什麼程度?咱們看看上海吧,所以當時就點了一下,進了上海的網頁,你們猜上海網頁怎麼樣?你們覺得它會比台北的進步呢?還是一樣呢?還是怎麼樣?應該進步。誰看過北京的網頁嗎?你們覺得北京的網頁會比上海的進步還是不進步?不進步。好,我們沒有看北京的網頁,但是看了上海的網頁。上海的網頁特別好玩,我們發現那個結構,我們眼睛一亮,跟紐約或者是柏林或者是香港,是一樣的。它顯然是已經有那個意識了,它是要吸引外國人,外面的人來愛上這個城市的。所以它那個分類一看就是精彩的分類,明顯的就不是台北那個,完全是公務員的文字的表達。好了,眼睛一亮,然後要點進去。點進去之後發現裡頭全是空的,裡頭沒有東西,沒有資料。實情不知道怎麼樣,現在已經好幾個月了,已經有半年多了,可能改了,也不一定。但是它所透露的就是說這個城市裡頭有人,他是有概念的,他知道國際,然後他知道怎麼樣來推銷他的城市,可是大概還來不及做。所以有了外面的標題什麼的,裡頭還沒有東西。好,這個網頁其實就相當程度地透露了一個城市,它的國際化的程度。 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要來解釋什麼叫做國際化?照這樣看來,國際化它其實指的是你懂不懂得國際的情況,你懂得國際運作的語言跟它的手法,懂得那個手法之後呢,你知道如何利用那一個方法跟技巧,來把自己的東西讓外面的人看得見,聽得見,而且認識你。所以國際化在我的心目中,它不是一個內容的轉換。不是把我們變成跟西方人一樣,而是你學習到,就說西方吧,你學習到西方國際上流行的那種方法。譬如說網頁的製作方法,語言的掌控。然後你懂得利用那個技巧,把我自己的內容推銷出去,對我而言國際化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假定說在國際上已經有一些既有的軌道,那國際化的意思是說,我知道有什麼一個辦法跟它接軌,就是我知道那個軌道如何建立。但是國際化的意思不是說,你那個軌道接好了之後做了火車。然後火車裡頭的內容可不是把西方的內容放進去。它裡頭火車的東西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你自己文化的內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維跟創作。然後透過那個軌道把它輸出去,這是國際化。所以國際化是懂得如何接軌,但並不是如何把那個火車那個貨櫃裡頭的內容整個都變掉了。 現在回過頭來,我說對於全球化要戒備的意思就在於這裡。全球化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書,你要出版比如說王安憶的小說。你要用什麼樣的手法讓我們這個最好的上海作家的作品,能夠用全世界包裝的手法,使得她這本書有芬蘭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島文的版本。那是一個手法。但是國際化並不代表說我們要我們自己的北京的作家跟上海的作家開始去學人家怎麼寫《哈利波特》,不是內容的改變,而是技巧的取得,這個叫做國際化。如果我們對國際化不掌握這一點,你看不清楚的話,你以為所謂的西化,或者說趕上國際,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內容都變掉,把別人的內容來填塞自己的火車,放到鐵軌上去,對不起,你如何去跟別人競爭呢?它為什麼要你的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東西?你如果把國際化誤解到說是內容的自己的徹底掏空。包括你城市長什麼樣子;包括你城市的建築;到底要保留老的?還是要把老的全拆掉?然後讓新的來建,都是同樣的思考。你到底要跟國際接軌,你要跟別人競爭,跟巴黎、跟倫敦、跟紐約競爭,是把自己的老房子都拆掉,然後建出來跟它們一樣高大的房子,來吸引他嗎?這不是一個笑話。他們難道是為老遠跑到北京來,看跟他們長得很像的房子嗎?或者是說他們老遠來接觸中國文化是為了要來看到你跟我完全一樣嗎?當然不是這樣的。所以,我覺得相當重要的是界定了解說,國際化絕對不是像台灣的官方所提的,要把英語變成官方語言,這是一個笑話。現在很多亞洲的國家都有焦慮,對於現代化全球化或者趕上國際的焦慮。就我所知,北京、馬來西亞、新加坡都在說,要如何提升人民的英語的能力,我也聽說北大老師們開始用英語教課等等。這個是不是有點搞錯了,就是我今天想要講的關鍵的差別,國際化跟全球化之間的差別。 英語對於我們,我們需要提高英語的能力,是在提高我們使用這一個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靈魂你不能把它混為一談,你的靈魂還是你自己對於漢語的掌握的最深跟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靈魂。英語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你這個漢語所創造出來最精彩的東西,輸出去的一個手段,一個辦法。你如果不認識到這個靈魂跟工具,靈魂語言跟工具語言的差別,而說我們就變成英語國家算了,因為這樣我們最接近國際。我覺得這個根本就是建了鐵軌之後,然後把火車去撞自己的做法。因為你沒有東西可以輸出的,到時候是自己騙了自己。這就牽涉到其他,當然這個議題上,非常非常深的,需要一個社會有公共論壇去挖掘的。你就說我們現在因為對於國際的,我覺得是相當嚴重的一個誤解,對於全球化的一種非常膚淺的了解。以至於一窩蜂地去擁抱,不但是擁抱西方的鐵軌,還擁抱它的火車,還擁抱它火車裡頭的內容,還盲目到說連我自己火車裡頭的內容也是換上假的,別人的東西。然後把自己真的東西把它拆掉,到結果你去看看,說任何當代藝術,都變成西方的表現方式。你去問說奇怪了,那中國人的當代到哪裡去了?當一個城市充滿了,既使是最精彩的西方建築的時候,你這個城市到底是屬於一個什麼城市呢?就是說你以後要吸引全世界,而且在全球的社區上說,我獨具一格,就是不同的,那個使你不同的到底是西方的建築?當代建築,還是你原來有的很深厚的那個歷史的土壤呢?這個是我們在面對全球化跟國際化的時候,必須就用最深刻的思考的東西。 譬如說從藝術到建築,你都找不到自己的辭彙了,那再來民族音樂,我們現在看到的民族音樂的表現,也是跟交響樂團是完全一樣的表現方式。民族音樂,再下去一百年到底走到哪裡去?怎麼走法?你說當代文學,我們當代文學,你說要打入國際,我剛才說只是一個接軌,把鐵軌鋪出來的問題。我覺得比較好的,對世界比較有貢獻的,我說那個四分之一的貢獻,是把我們這個民族這個語言裡頭最精湛的文學作品,透過國際化的這種包裝把它輸出,用那個鐵軌輸出去。但現在的情況不是這樣的,現在好像國際化的意思變成你輸出的東西呢,是投西方所好。比如說中國不是一向是一個性方面比較保守的社會嗎?所以我就寫性方面最大膽的文學作品,這個就可以吸引西方的注意,然後你就輸出去了。或者說我寫的小說完全是反抗體制的,或者是把自己包裝成異議分子,我也容易輸出去了。或者是說我這個作品來專門描繪中國的社會跟傳統裡頭,它的野蠻,它的流血,它的種種可怕,它的傷痕,也容易輸出去了。那這是一種做法是輸出去。 但是你這種做法對於我剛剛說,我們希望能夠做出人類的四分之一的文化上的貢獻有多大?恐怕是沒有的,因為你事實上是在改變那個火車裡頭的內容。而不是說我這個裡頭有真實的,從我的文化底蘊所出現的內容,然後輸出。你真正是文化底蘊的東西輸出去的話,你就會比較可能說是,做出四分之一你該有的貢獻。你如果是投其所好,你喜歡小腳我給你小腳,你喜歡鴉片我給你鴉片,如果是照這一個思路去做的話,這不是國際化。這個其實是有一點對不起,我覺得對不起人類的社區,因為你並沒有為這個人類的社區提供新鮮的眼光,跟最新鮮的思維。你是繼續讓自己的文化被西方定義,而且去助長這種讓西方來定義你的這個趨勢。 當然並不這麼簡單,你說龍應台,你說中國人應該要有自己下定義的當代,我自己的當代。我只是學會了國際化去鋪鐵軌,但是火車裡頭要輸出什麼東西,那個內容必須是我自己的內容。但是請問你,如果你全國的人,包括你最精英的知識分子,他生活的二十四小時,都是一個西化的內容,你讀的書全部是西化的東西。也就是說,當你沒有所謂的中國文化情懷的時候,你如何產生出是中國的自己的當代?所謂的你自己的當代,它像一朵花,燦爛地開花,可是每一朵花,它一定是有它很豐厚的肥沃的土壤。我的問題就是說你要求有中國自己的,有特色的獨立的那個當代的創作出來,請問你的那個土壤在哪裡?當你那個土壤非常薄的時候,你弄出來的東西,除了小腳、鴉片就是不三不四非常拙劣的藝術。而只不過因為你是神秘的中國,所以你的拙劣也被當做獵奇的對象來接受。 所以我覺得我們自己要對自己非常苛刻地要追問的是說,你要有當代的花朵出來,請問你的土壤在哪裡?就是說,這是一個尋找自己當代的一個方法,那麼到最後的結果,那個花到結果是什麼?我們不知道,而且也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但是可能很重要的是說,我們不管是北京還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捲而來,就是說那個浪衝過來,我們的腳站在那個沙灘裡頭,你要知道你的腳站的沙不完全從你的腳下整個被掏空,你一定還要有土壤。讓你的腳實實靠靠地站在那個土壤上,然後那個土壤夠深,你才可能看見你的當代,你也讓別人看到你的當代,尊敬你的當代,而不是你永遠做那個受,接受的那個一方。如何找到自己的當代?就是你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土壤,也就是說,這一百年來,在中國大陸這塊土地上,我們什麼時候人們是整個人靜下來,然後,好好地去看看自己到底是站在什麼土壤上面?這個土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要深根進去,然後才能知道開什麼花。從這一百年,這樣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打來,好像從來還沒有過一個機會使這個民族整個安靜下來,很深刻地去思考自己到底,你要如何地鋪鐵軌?而且要運出去的火車裡頭裝什麼東西,而且是盲目地不斷地接收不斷地接收。四分之一的人口,我們應該對整個全球的文化的開放與健康有所貢獻。而你四分之一的人口不能做出相當的貢獻,其實是讓我們應該覺得很羞愧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那個土壤的問題,文化土壤的問題,或者說如何從傳統之中用最新鮮的眼光去重新看它,用最深刻最大膽的想像力,去重新認識自己很長的時間不屑一顧傳統的東西,這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跟一個英國的知識分子談話,有一次曾經問他說,我說有什麼書是你這一輩子來每兩年必讀一次的?他說是《聖經》。我說是《莊子》,我兩年一定會翻過來重新讀一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認識,跟新的啟發,從來沒有讓我覺得這是舊書。我從十歲開始,我的父親教我們背誦《古文觀止》。《古文觀止》這個簡單的書,我到現在幾十年之後,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體會。所以說傳統它絕對不是一個死的東西,死了的不是傳統而是你自己的眼睛,傳統永遠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當代的人有沒有那個新鮮的眼睛跟活潑大膽的想像力,去重新發現它,找到它。因此呢,全球化跟國際化這樣子排山倒海而來的時候,它對我們最大的挑戰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個鐵軌跟鐵軌銜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東方,現代跟傳統,舊的跟新的,銜接的那個點。然後找到那個點之後,大概就可以在席捲而來的那個全球化的大浪裡頭,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我謝謝你們的時間。(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下)-龍應台 主講人簡介: 龍應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1982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1984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1985年以來,她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 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銷售20萬冊,風靡台灣,是80年代對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1986年至1988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1988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台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1988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1996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 內容簡介: 著名作家龍應台先生在這期節目里,主要針對現場觀眾提出的問題做了解答。其中有的問題涉及到她的《野火集》,還有的問題涉及到她在台北市當文化局長要退出的原因。 有觀眾問,現在在北京有很多人差不多不過春節了,他們過聖誕節。如果他們是基督教徒的話那也無可非議,而好多人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不知龍先生對此有什麼看法?龍應台認為,當我們在移植西方文化的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它的熱鬧、它的大吃大喝,我們沒有看到,西方人在過聖誕節的時候,他們到12點準的時候,就到教堂裡頭去做彌撒了。並且現在還有一些人開始過情人節,而又有誰知道Valentine"s Day是什麼東西。 龍先生自己有一個比較刻薄的比喻,這樣的話有一點像是你把別人的牌位迎到家裡來,然後給它上香、鞠躬、有音樂、阿彌陀佛什麼都做,但是你不知道它是誰。 還有的觀眾問,龍先生在台北從政三年,為什麼又不做了?龍應台認為,從政事實上是她的一種理念的實踐。當時會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是在測驗自己,自己自以為了不起,有很多抽象的理想,但是到底經不經得起實際的考驗?而當把自己投到機器裡頭去的時候,你敢嗎?而且你會不會變形?會不會走樣?當時是帶著那麼多的疑問進去的。進去之後發現確實很困難。可是到最後,真是做完了一任。而決定退下來,是因為每天都在處理事務,非常巨大的壓力。一天的工作十六個小時,每個小時都是非常緊張的狀態,而自己對於寫作者的巨大空間的渴望,超過了自己對於台北城市的責任感。 所以決定退下來,是為了要得回那個距離,得回自我的那個比較大一點的空間,讓自己重新可以思考。因為在那個環境里是沒有辦法思考的,每天在做。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下) (全文) 主持人:有很多的文化人,一提到全球化就變得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全球化的過程,就是強勢文化,或者說美國化對弱勢文化的鯨吞蠶食。全球化的結果呢,甚至是新殖民主義。龍先生在上一講里就全球化的話題,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演講,提出了自己深刻的文化思考。接下來的時間呢,咱們看看有問題的朋友向龍先生髮問。在此之前,我想先問一下,在現場的朋友,有多少人看過龍先生最早在大陸發行的那本《野火集》?舉手我看一下,看起來並不多。我在讀《野火集》時的一個感覺,就是龍先生特別從犀利的文風背後,肯定是兇悍極了的女子。我今天也是跟龍先生第一次見面,一看龍先生聲音是那麼甜美柔軟,而且是非常女性化,母性化。那個剽悍是變成了今天的這種柔中的力度,柔中的鋒芒,這種文化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接下來有問題呢,我們舉手向龍先生髮問。 問:龍先生您好,今天我可以說是慕名而來。我問您一個問題,就是現在在北京我看到的現象。比如說,就是現在好多人差不多不過春節了,他們過聖誕節。如果他們是基督教徒的話那也無可非議,關鍵好多人呢,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我想您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龍應台:好,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裡頭,在《南方周末》的《紫藤蘿》那篇文章裡頭提到這個問題。就說,我們移植西方的文化,你過聖誕節的時候,你看到別人熱鬧,可是別人的熱鬧,他下面是一棵小草。你說蒲公英,在地上看到它的花,可是它下面是有根的。就是說在它熱鬧的下面,是有它宗教的信仰。他也許在晚上8點到12點之間,他是去開舞會狂歡,可是你沒有看到他12點準的時候,他就到教堂裡頭去做彌撒了。那麼當我們把它移植過來的時候,我們就移過來它那個熱鬧,大吃、大喝,還有狂放的舞會,其他什麼都不見了。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節目,也是這樣。那當然是更荒唐的事,還有人開始過「感恩節」起來了。吃火雞,11月的時候。那是美國人的感恩節,美國人感恩是因為「五月花」泡到了東海岸之後跟印地安人之間的過程。它是有它的原因的。這個有一點像說,美國人開始過端午節,去賽龍舟比賽,但是呢又完全不知道龍舟是幹什麼的。那倒也好,那變成運動項目,變成就說,你如果把龍舟競賽變成奧林匹克的項目,我覺得倒是很好的。可是我們在亞洲的各個城市裡頭都在過聖誕節。除了什麼聖誕節之外,還有情人節。讓我覺得很難忍受的是2月13號的,我不知道北京是不是也過,2月14號。你們都知道,顯然你們也過,過情人節,2月14日,就是Valentine"s Day。那麼我很難想像有誰知道Valentine"s Day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這個東西蠻複雜的。我自己有一個比較刻薄的比喻,這有一點像是你把別人的牌位迎到家裡來,然後給它上香、鞠躬、有音樂、阿彌陀佛什麼都做,但是你不知道它是誰,有點像這個做法。 就是說在一個自然而然的,沒有被中途打斷、截斷的文化傳統裡頭,你有自己的節慶要過的。你說要過情人節,那為什麼不過七夕?不是我們自己沒有。尤其是過七夕的話,你有這麼多美好的詩歌來傳誦這個節日。你譬如說中秋,以前在蘇州幾百年來都是虎丘的中秋夜,就說中國的文化傳統裡頭有自己的禮樂文化,只不過我們這個禮樂文化你看從周朝以來,就有所謂的修禊禮。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永和九年《蘭亭集序》裡頭,很多餐廳附庸風雅地都把王羲之的文章寫在那兒。三月的時候,到河邊去要游泳什麼的,從周朝以來我們就有修禊禮。修禊禮是什麼呢?就是三月的暮春,你到有水的地方去,去郊遊。春天到來,然後你到水邊去,當然有一種宗教的意味在那兒,在春天用水把自己洗凈,來迎接這新的人生。所以他是有很深的,人跟自然、人跟自己、人跟社會的意義在內。所以你為什麼不去過你自己的民族的美學裡頭已經有的傳統?而且它非常豐富。那是春天,然後到了夏天的時候,當然有夏至,但是你端午節也非常豐富。到了秋天的話,你有中秋,這中間還有宗教呢,譬如說於蘭盆,就是鬼節,說是農曆的七月半。你也有七月十五的鬼節,中原,然後再往後推的話,就是十二月。這種情人節什麼都有,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傳統。有很多的原因,不斷的大浪一次一次地打來,每一次打來,就是一次一次的退掉。退掉跟自己傳統的遺忘,遺忘了之後,還有呢,覺得自己是落伍的,也因此認定我們的傳統就是是落伍的,是封建的,是野蠻的,是不及格的,是拿不出檯面來的。其實是自己遺忘自己的傳統的同時,然後比較盲目地把別的東西進來,這是一個層面。所以我自己覺得當我們自己的民族對於自己不是那種假的狂大、狂妄。但是另外一種東西,是你從自己的傳統文化出發,然後看見自己傳統文化的美好。而你對於自己的文化有所自信,那是另外一個東西,那麼有那個自信之後,你就不會被所有的大浪這樣打來,一次一次把自己的東西退掉。那麼這個呈現在節慶上完全是一樣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甚至於是一個用英文寫作的人。可是在我的講話跟我的文章裡頭,第一個,只要能夠用漢語表達的任何的辭彙,我絕對不用外文。那麼,在我自己跟朋友的對話裡頭,大部分的朋友,在大陸跟我談話的都會不知道我懂外語。但是我是覺得我只要有漢語的,我為什麼要用外語?但是你沒有漢語這個詞的時候,你就自然而然地用外語。是對自己語言的尊重跟捍衛吧。那對於自己的民族美學,民族美學隨著季節起伏的,而且是連著根的,上面熱鬧,連著下面的根的禮樂的生活,重新地找回來,可能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有了信心之後,就會發生的自然的現象。當然另外有的說法,大陸的情況,是因為它政治的歷史這樣走過來,所以它壓抑,它保守,它內向,它不自由。那麼因此當你把西方的這種熱鬧譬如說聖誕,party這些東西帶進來的時候,它事實上並不只是一個party而已。它其實還模糊地暗示著一種對於開放的嚮往,這種個人的精神解放的嚮往。它有另外的意義出來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也許就不是那麼嚴重的事情,只不過是你逐漸地還是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信心找回來。那時你就不需要依靠這種東西,來建立自己對於開放的渴望。 主持人:中國的青年人現在是越來越喜歡過洋節日,對自己的節日背後的文化故事,大概不知道了。我特別注意觀察過,最近幾年的二月十四,總有鄉下的,臉凍得通紅的小女孩,捧著一束束的玫瑰花,見到小男生都會問:「先生,你買一束玫瑰花吧。」那麼不知道什麼時候七月七呀,比如說獻上中國的這種荷花或是菊花,獻給自己的情人,我想這可能是龍先生樂意看到的。 龍應台:這個也是跟文化信心有關係。我發現台灣這幾年來,開始過七夕的人多了。還有就是古時候十六歲的成年禮,台灣有很多人開始過了。暮春三月的那個修禊禮也開始大家漸漸有認識了。所以到最後還是要從根做起,對於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之後,那些禮樂會重新回來。 主持人:過洋節日不怕,別把自己的文化過沒了。 問:龍先生,我非常喜歡您的文章,也非常喜歡您今天演講的題目。那麼我知道您有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可以套上今天的話說,也是個全球化的孩子。那麼我想知道,您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是怎樣對你的孩子進行教育的?最想知道就是關於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還有一個就是說,我想知道您的孩子是怎麼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謝謝。 龍應台:對。這兩個孩子還真是蠻全球化的。他們在德國生長,所以我從來不讓中國文化的東西變成一種壓力,我從來不要求他說中國文化是多麼重要,多麼了不起,你不要數典忘祖,我從來不說這話。他既然是生在德國,長在德國,我第一個原則就讓他們認同德國,而且做個快樂的德語的文化人。或者在德語的文化裡頭,讓他如魚得水在那兒長大。中文對他們而言,我為他們做的是,為他們開一扇窗。所以我兩個孩子中文講得非常好。我跟他們從生下來落地開始就是講漢語,而且不夾雜英文或者是德語,所以他們中文講得相當好。可是我沒有機會教他們認字,所以他們是文盲。所以我開的窗的意思是說,從小除了跟他們講丹麥的童話之外,德國的童話之外,我也跟他們講《三國演義》、也跟他們講《水滸傳》。當然《水滸傳》講到武松怎樣去砸人家的店的那一段以後,我就覺得不講了。也跟他們講了《西遊記》全本,全部講完,所以他們對中國的東西懂得蠻多的。那是那一扇窗,等到有一天他們自己有興趣,想要把頭伸到這扇窗的外面來,進入中國文化的世界的話,那是他的選擇,他願意的話,他就做,他不願意的話,我絕對不勉強。 問:龍老師你好,我聽了您內容非常深刻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演講。非常感謝您,向您致敬。在聽您演講的時候,我似乎回憶起曾經看過您一篇文章,題目是《燒死一隻大螃蟹》。好像是有這篇文章,是您在淡水的海邊,看到四個青年在那兒,用火燒一隻活活的螃蟹,您非常氣憤,但是您只說出了百分之一的氣憤。這件事情如果要發生在大陸,那幾個年輕人會這樣回答你,有一位名人曾經講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我們正在學做勇敢的人。您將會怎樣回答他們?謝謝。 龍應台:寫那篇文章,其實就是講那些孩子們,他們把燒螃蟹作為一種遊樂,就是好玩。我當時想是說,這些年輕的孩子,如果對於一隻小小的螃蟹,沒有認識到說這是一個生命。而你對於生命要尊敬,是文明的一個基礎的話,那我們很難去跟孩子談其他的文化的事情。但是我想您現在說的意有所指,指的是其他的事情,是另外一個題目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然是很了不起的,他敢去做這事。可是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用處,因為以後的歷史事實上是證明了,我們每一次都要重新再吃一次。 問:龍先生您好,聽說您在台北從政三年,文化局長,而且幹得非常不錯。然後現在又不幹了。我不知道您這有兩種感受,希望您講一講。 龍應台:好,我在台北市政府三年三個月三天,佛教的大閉關剛好是三年三個月三天,很湊巧。怎麼講那個非常複雜了,就是說從政,事實上是一種理念的實踐。我在1999年底的時候,會接受這個挑戰,事實上是在測驗自己說,龍應台你這麼指點江山,自以為了不起,有很多抽象的理想,但是你到底經不經得起實際的考驗?當你把自己投到機器裡頭去的時候,你敢嗎?而且你會不會變形?會不會走樣?會不會是你以前所寫的東西,你進去之後要全部燒掉?因為全都說錯了。是帶著那麼多的疑問進去的。那麼進去發現確實很困難,非常非常困難。可是,到最後,真的是做完了一任。雖然最有名的是李敖說,龍應台絕對做不了三個月。但真正做完了,做完了之後,竟然還得到一般普遍的好評,它就對我證實了幾件事情。就是說以前《論語》里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這麼說吧,那麼我能夠全身而退,而且做出一些事情來了,而且竟然還得到好評。它證明的不是我這個人,多麼了不起。證明的是說,台北這一個地方的文化的成熟的階段,跟它的市民的平均素質,已經到了一個程度,可以接受一個強烈的批判者來進入體制,來工作。而且,竟然還容許這樣一個批判性非常強的知識分子,來衝撞它原有的體制,而且還接受它。 所以這三年做成了之後,所證明的不是這一個個人多麼有能力,而是證明了這個社會它已經發展到了這一個階段,那真是讓人非常快樂的一件事情。那決定退下來,是因為每天在處理這種事務,是巨大巨大的壓力。這一天的工作十六個小時,每個小時都是非常緊張的狀態,我後來漸漸覺得,我進去其實就是為了要鋪那個鐵軌。那麼鐵軌鋪好了之後,第二個階段是做別的事情。那個方向即定了,我覺得可以由別人來做。而我自己對於寫作者的那個巨大空間的渴望,超過了我對於台北這個城市的責任感。所以照道理說,如果要讓事情做得更好,而且那個制度可以長治久安的話,我應該繼續跟著馬英九再做四年,把那個基礎打得更穩。到後來,很遺憾的是,我決定不這麼做,是為了要得回那個距離,得回自我的那個比較大一點的空間,讓我重新可以思考。因為在那個環境里沒有辦法思考,每天在做。那再做四年,剝奪那個思考的沉思的空間,對我也損失太大,還是比較自私的所以退下來。 問:今天聽這場講座,我最大一個感受就是剛才傅光明先生說那段話,就是今天看到的龍應台,和原來我想像當中的龍應台完全是兩個人。原來看了你的文章在我印象中,經常是一個怒氣沖沖,看問題比較偏激,比較激烈的人。我想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說你寫那個《野火集》到現在差不多也過去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今天的龍應台和二十年前的龍應台,對人生,對社會,特別你這思想方法,看事物的方法,你覺著主要有什麼變化?另外,你今天怎麼看《野火集》那個時候的龍應台?謝謝。 龍應台:其實你不要誤會,我如果二十年前,當她在寫《野火集》的時候,看到她,她一定是頭上都是刺的那種人。我在二十年前也是這樣的人。我是個很好的母親,朋友們都覺得我帶孩子的耐心是很驚人的。我是個很溫柔的人,寫《野火集》的時候也一直是這樣。只不過是你寫文章是寫文章,你做人是做人嘛。我對長輩很尊敬、很愛護,我對於小輩很維護他們,我很喜歡我的朋友,我很喜歡遊山玩水。人是有很多面的,但是在你寫作的時候就事論事。那麼一個文字的風格,每個人都有他的理性特彆強的一面,或者感性非常強的一面,我必須承認說我是我在寫作的時候,人就是那個理性的頭腦在那兒寫作,我那個感性的那個部分就不見了。 可是作為人的時候,人當然是複雜的東西。你如果讀《野火集》的同時,去讀《孩子,你慢慢來》我寫小孩那本書,你就會知道人是有多面的。至於說《野火集》它在18年前,面對台灣那個時候的社會的狀態,其實我必須說我那個時候是非常非常天真。可是那個天真到20年後還是一樣,到今天其實還是一樣的天真。所以有時候,你看我在20年之後,寫這樣的文章,那個天真是無可救藥的在那個地方。因為你如果沒有那個天真的話,你根本不要寫作了。你之所以會去繼續寫作,是因為你還認為文字可以達到什麼影響,你還是認為這個世界可以變好,你還是認為說,你還是看這個世界的光明面,才會去寫作。哪一天你不寫作的時候,就表示你是根本就放棄了。那這種不放棄我覺得是一種天真。只是說就台灣而言,它的社會在這18年,或者20年之中它的轉變,有巨大的質變,品質的質,質變。所以它現在,所以《野火集》那種直接的批判,熱烈的批判,而且完全不繞彎子講話的批判。在當時是因為,在那個之前是沒有的,就是從它開始的,但是有了它之後呢,社會批評變成台灣的一個寄存現象。就是很多很多這樣的批評,而且每天都有。所以它這個社會的發展,是它今天其實不再需要《野火集》這樣性質的文章,反而需要的是那種凈水流深、抽絲剝繭地看到問題核心的東西、深刻的東西、而不是這種短打似的東西。 但是對於大陸的發展當然是不一樣的,大陸社會的發展,所以同樣的文章對於大陸,在它不同的階段發生的影響跟對台灣是不同的。那麼也因此我最近在網上流傳的一篇文章,在大陸的網上也流傳,兩篇文章,一篇叫做《五十年來家國——台灣文化的精神分裂症》還有後來的一篇是《面對大海的時候》,這兩篇文章很有趣的是在台灣引起巨大的三十年來,沒有見到的大辯論,文化辯論。那同樣的文章在大陸的網上也有很大的辯論,那好玩的是,同樣的文章在台灣的解讀跟在大陸的解讀是南轅北轍,完全不同的解讀。《野火集》也是,同樣一個文本,因為讀者所處的環境不同,它的解讀跟它所發揮的作用就完全不一樣。你譬如說,我最近在《南方周末》的《紫藤蘿跟辛巴克》的那篇文章,在大陸發出之後,我得到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回應,那也是我始料所未及。因為那篇文章談的就是自己的傳統跟國際化、現代化之間的問題。那麼大陸讀者的巨大反應才使我知道,說原來大陸人對於現在在他身邊所發生的這種巨大的改變,其實是他心裡的痛或者說一種靈魂的流離。是在那兒發生中,而且是一個人的痛處,在我寫之前我是不知道的。這點倒是證明說,那樣一篇文章,兩邊的反應都很強烈而且都一樣,也就是說在某個方面,這兩岸人民在碰到靈魂的接軌,尋找那個銜接的地方這個問題跟困惑倒是一致的,好。這講遠了。 問:今天我才第一次見到您的廬山真面目,說實話,我剛才進來的時候其實比剛才的觀眾還誇張,我以為您是龍先生的妻子。不好意思,真是對不起。 龍應台(笑):你是哪兒來的呀? 問(笑):我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大學生。剛才很抱歉,龍應台(笑):您今天才知道我是女的? 問(笑):是。剛才其實說笑,我是看過您的散文,我是比較仰慕的。其實我覺得提的問題比較小,根據我自身,我現在學的專業,想請教您一個問題。在二外,這是一個外語學院,我們是對外漢語專業,可以說在別人眼裡我們可能有比較大的優勢,因為是一方面我們的母語,要像中文系那樣比較精深的研究,去學習。另外一方面我們要花四年的時間,跟純粹的英語系一樣,要去學英語。但是在我看來,很多在我身邊的同學,僅僅是把英語就是說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或者說在大學期間他沒有目標,他僅僅為了過四級,六級,專四專八,那我們的出路在哪裡?根據您剛才的講演,就是說作為有志於繼承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分子,並且希望在國際浪潮中,國際這種接軌的浪潮中能有所作為的大學生的話,如果我希望您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一句勉勵,或者希望的話語,您願意為我寫些什麼?謝謝您。 龍應台:學英語我當然剛才是說,你跟我們的漢語而相較的話,要把英語學好的意義是在於它是一個工具。你要把這個工具,如何要掌握這個工具要學好,相對於漢語而言,漢語是我們靈魂的語言,英語是我們的工具的語言。但是你把這個拿掉,去談英語的話,說它是工具,事實上,任何一個語言都並不只是去學它的文法,或者是你講的腔調正確而已。你學那個語言,一定是語言後面,牽涉它所有的價值觀在裡頭,沒有一個工具它只是工具而已。你譬如說你學英語,你勢必要學到說,How are you ?I"m fine ,或者是說,Thank you for calling,這麼簡單的謝謝你打電話,你要知道說我們中國人打電話,喂,董秀玉,講完了,明天中午見面,好,可以,我準時到,再見。你就一定要學到說,那你英語的對話是說:Oh, thank you for calling,但是英語他一定會說很多的話,他會說,It"s so nice you call。太好了,你打電話。然後他又會說,I want to call you for long time.,我本來就想要打電話給你,然後他又會說,今天你打電話來實在是太好了,It"s so wonderful you call,他會說很多很多這樣的話。你要學到的不是這個語言的結構,而是學到說美國人或是英國人,他在他的人際關係,即使是一通電話,他有非常多禮貌的表示,他有非常多試圖去取悅對方的這種文化在內。你如果說學到democracy,民主這個詞,它是democracy,但是對不起,這個詞的後面又包含著太多太多的東西了,那你不知道它後面的東西,只知道democracy這個字是怎麼拼的話,你根本沒有學到這個語言。 所以在這個場域而言呢,工具它後面都跟著一個靈魂。工具不是只是工具。那我們的青年你要學會,語言只是把它當機械地學,那你就是太笨了。因為將來你總是要走出去,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國際,而整個國際是越來越全球化,表示它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麼競爭激烈的狀況之下,你要站在一個銜接點上,你掌握這個語言的知識,知識就是權力這個太清楚了,你要能夠掌握這個知識的權力,才可能面對這個世界,所以對於年輕人而言你要我寫的一句話我就說,你一定要認清楚知識就是權力,完了。 主持人:剛才那位朋友如果要照您的問題所說,可能今天覺著台上坐著一位女士來介紹龍先生的文學成就和思想。 問:我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大學生,今年大三。我接觸龍先生可以說是從龍先生寫的一段話開始的,那段話是這樣的:我在生命中等候,不知在等候什麼,同時我又在急忙追趕,不知在追趕什麼。我已跋涉千里,天涯趕盡,但生命的本質並不曾超越登陸的軌道。這句話對我的感觸是很深的,接觸這段話應該是一年半以前,這段話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我的一年半的生活,由此我轉入了沉思。我不知道我在思考什麼?因為我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我不知道該怎麼講,但是我提問的問題就是龍先生那時候的思考,一直到現在為止,這種思考是慢慢地淡化了呢?還是因為有某個理想,因為有某個目標而把以前的考慮變成目標呢?我的問題就是這樣的。謝謝。 主持人:我想這位先生如果生活在十五、十六、十七世紀的話,如果今天我們回想起來,那個時候出現了這麼一位有思想和思辨能力的哲學家。 龍應台:您所引入的那一段文字是在1999年那本《百年思索》裡頭,那是一篇比較內在思索的獨白。在一個巨大的宇宙的黑洞裡頭的獨白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讀者很少,因為它比較深,比較孤獨。你是第二個人提到這篇文章,而且是提到同樣的片斷。這個給我的信息是說,有時候呢,我覺得比較深刻的讀者反而是在大陸,而不是在台灣。事實上您所引入的這篇文章,是我自己認為就散文跟漢語文字的精粹上面,是最好的一篇,但從來沒有人提過。大陸的讀者因為對於知識的渴求,而且他的生活形態裡頭也使他成為一個比較細微的讀者,用心的細微的讀者,所以您引的這一段其實是再度地告訴我說,有時候我覺得在台灣好像沒有人看到那些,我自己認為,其實是最精緻的漢語的作品。在大陸比較有讀者,這是第一個印象您說的。那麼第二個您所表達的是對於生命的一種茫然感,那這種茫然感,跟不知方向的這種感覺,迷惑。絕對不是因為我的文章而起,一定是你本來就有迷惑跟茫然,然後被我的文章講出來了,所以絕對不是因為我的文章而使你茫然。我想說的是,對人生的這種迷茫的感覺,不只是一個大三的學生會有,我今年51歲,我也有,而且常常有。那你要說人生的孤獨感那是無時無刻不在的,不管你是如何入世,不管你是如何進入現實,跟現實的關係如何緊密。但是任何一個比較能夠做獨立思考的人,他一定是有他孤獨的時刻,而且那個孤獨其實才是生命的本質。所以說,那是沒有人可以幫助你,告訴你前面的路怎麼走,因為所有的人都要憑自己摸索出來。 主持人:最後,我想套用龍先生講的一句話。單一整齊的文化世界無疑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如果我們有非常多的人,具有像龍先生這樣的頭腦和思想呢,一定不是件壞事,最後讓我們向今天為我們做了精彩而深刻演講的龍應台先生表示感謝。(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文人做官-龍應台 主講人簡介: 龍應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德國海德堡大學。1984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 內容簡介: 14年前,《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聲怒吼,龍應台在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開始了她的雜文《野火集》專欄,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竄燃燒起來,掀起一股「龍捲風」,鋒芒所至,震撼了台灣島無數讀者的心靈。隨後,《野火集》有了大陸版,同樣震撼了大陸讀者的心靈,並且使龍應台這個名字家喻戶曉。 作為一個著名的專欄作家,龍應台以她銳利的辭鋒、靈轉的文字、縝密的思慮,悍然無畏地揭開社會中的種種病象的文筆,激起了社會輿論熱烈的掌聲與兇猛的罵聲。批評她的人指責她醜化社會,讚許她的人則把她看做剖析病態社會的勇士。不管掌聲還是罵聲,龍應台始終走著一條屬於她自己的道路。她在她的寫作顛峰的時候,出人意料的隨丈夫旅居海外,在海外旅居13年後,她又毅然決然的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長的職位。在當時引起轟動。 (全文) 主持人(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龍先生您好,我想先從先生的稱謂談起。好像中國人習慣於對有身份的有成就的女性稱先生,是對女性的一種尊重。我不知道您在最開始被人稱先生的時候,是不是習慣?覺得它有男權的味道嗎? 龍應台(以下簡稱「龍」):如果我在海外做演講的話,海外指的譬如說在歐洲,那如果是有人來跟我說話,他一開口稱我先生大概99%一定是大陸的讀者。有兩種人稱我先生,一種是大陸的讀者,在台灣呢,是第二種。但是在台灣就只有是中文系的畢業的人,他會稱先生。我自己是覺得完全無所謂了。因為在中國的文字的傳統之中,對於女性稱先生你如果是用現在的女性主義的角色,你當然是可以批判它說有學問的就是一定是先生,那麼女性就自己不能夠以自己的性別,也有學問,也有思想?但是我倒是覺得它既然是傳統上,先生就等於是女士一樣,所以我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差別。 主持人:就是沒有說刻意地說喜歡人家稱您先生好,還是女士好? 龍:對,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主持人:我記得您在一篇文章中曾經說過,我愛女權主義者。那麼我通過跟您接觸,我覺得您是一個很女性化,很母性的,那種愛心很重的人。不過呢您自己說,就是說您從生下來就不是一張白紙,那麼在心靈中列印下來的是中原文化。中國文化和男權價值體系的一種印記。那麼這種對於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女性意識這種自覺,對您作為一個女人的生命成長和後來這種寫作,有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龍:我覺得對我的影響最大的尤其是在於對於女性的自覺方面,最大的是在我做了母親之後。因為在你做母親之前,人是比較自我中心的。我想幹什麼?我追求的是什麼?我要實現的是什麼?我的成就是什麼?但是有了孩子之後,你發現你必須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其實都必須放在一邊。因為譬如說你要寫作,或者是說截稿日期就在明天,可是你那個非常脆弱的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上,他要等著你去幫他包尿布,他要吃,他生病了他發燒。那你對這一個小小的生命的責任,其實還遠遠地超過你所有的對自我的追求。所以,我做母親之後,我發現原來這就是一個所謂成熟的關口,因為連心理學家都會告訴你說,所謂成熟就是那個自我變得小,而自我以外的可能是別的東西,變得大,因為嬰兒是自我最大的,那麼自我越大是越不成熟,所以,做了母親之後我就發現說,我的那個自我就完全在一個要重新調整的階段。那在這個時候就迫使我去選擇你作為個人的所有的慾望,跟你既然把孩子帶來,孩子並沒有自己要來,是你把人家帶來的,那個生命你必須對他負責到底。在這兩者之間有巨大的衝突。再加上那個社會的結構裡頭,社會的結構譬如說對男性是某種看法,對女性某種看法,這個之間矛盾相當地大,所以我對於女性她的痛苦她的衝突都是在我做了母親之後的一種發現。 主持人:那您覺得自己文風的改變,就是原來從《野火集》的那麼犀利那麼兇悍,人們看到的可能是一個非常厲害無比的龍應台,那麼後來再到了《人在歐洲》、《百年思索》等等這些文風的改變心態上的改變,跟您自己做了母親有了這種育兒的經歷有沒有關係? 龍:可以說有,又可以說沒有。怎麼說呢?其實讀野火的讀者要把《孩子你慢慢來》那本書要並著看,為什麼呢?兩本書是同時寫的,所以讀者會發現說寫《孩子你慢慢來》的那個作者是溫柔得不得了的一個女性,但是寫野火的是你剛剛說的就是非常張牙舞爪的很厲害的人,以為是你剛剛說的是一個,一前一後,後來的改變。但事實上不是的,她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做的事情,我右手寫《野火集》,左手寫《孩子你慢慢來》。那麼,所以大陸出版有先後,所以完全是同時的事情,在同一個人裡頭,他同時有很強烈的理性跟強烈的感性的同時存在。只不過是當我在寫面對外在的世界的時候,那就是那個冷靜的龍應台在,但是這並不妨礙我跟孩子玩,跟朋友玩的另外那個自我。 主持人:因為您愛孩子,是屬於那個愛到讓孩子告饒的程度。 龍:那是自我解嘲了。 主持人:那這左手和右手同時並舉的話,您是不是有意地要給讀者一個同時你接受我作為女性作為母性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犀利無比的社會批評家的龍應台。 龍:我覺得這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因為讀者也許是中國的讀者,他本來在心目中有一種刻板的印象,就是說只有男性可以寫這樣的社會批評。那麼,女性就一定是寫閨秀的文章,當然我不是有意去說我故意要寫什麼樣陽剛的文章來給你看,來證明女性如何如何,我也沒那麼無聊。只不過說,是自然而然地我的邏輯的思路那一方面就出現了比較理性的冷靜的沉思的文章。那同時我有火熱的感情,這個火熱的感情是用其他的方式抒發,那麼就有別的作品的出現,只不過可能我的文字所呈現的就是要打破讀者心目中的刻板的印象。因為事實上你看到很多男性的暢銷作家他寫的是非常軟綿綿的溫柔的東西,所以這個邏輯思考能力跟性別不見得有一定的關係吧。 主持人:就是您在野火集的野火龍捲風風力最大的時候,於是隨夫去了德國。原因您在書中寫過,就是您的這個德國先生他的事業的拓展和餘地在台灣的空間不是很大,那麼您隨他去了德國之後,您覺得在那個時候您在德國發展的空間和拓展的餘地會比在台灣大嗎? 龍:那個時候沒有那麼多想,只有想到說,到歐洲的話,可能是為我開另外一扇窗。因為在那個之前,我對於美國比較認識,但是沒有去過歐洲,而且去歐洲之前,也會以為反正西方就是西方,美國跟歐洲也一樣吧。我跟我先生到了歐洲呢,心裡是在說,讓我認識歐洲是帶著這麼一個心情去的,完全沒有想到說我自己的事業會怎麼樣。其實那個時候心裡還有一點悲觀,因為我看早期的在60年代離開台灣的那些作家包括白先勇,出去了之後,流亡就是內在的流亡吧,流亡的時間久了之後,這些作家其實後來就沒有作品出現了。所以我當時到歐洲去的時候,心裡有一點點的不安。就是覺得,哎呀,我這麼一走,是不是以後也就沒有文字了,但是後來發現文字當然還是繼續地出來,自己也有一點壓抑,現在如果回頭來看的話,我會很感謝到了歐洲的那段時間,因為是真正為我開了另外一扇窗。而且到那兒之後,確實是大吃一驚,原來我們把西方當做一整塊的觀念來看,是跟現實差距這麼大!因為美國文化跟歐洲的文化那個差距之大可能不小於我們說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之間的差距,那對我自己又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主持人:那您那個時候用這個胡美麗的筆名寫了很多文章,是對台灣出現的男權意識和男權現象,進行批判,那麼您隨夫赴德有沒有哪怕是一瞬間覺得過這種是向男權的一種屈從? 龍:在我隨夫赴德之前,其實是我先生隨妻赴台。 主持人:是,他先赴台之後,他感到了很大的一種苦悶,因為他的事業發展覺得不是在台灣,那麼您跟他去了德國之後,您有沒有苦悶? 龍:當然有。因為作為一個漢語的作家,你到了歐洲的這個環境裡頭,是離開你自己的泥土的,所以會有我剛才說的那種失根的危險。失根的危險之後,然後你就沒有作品了。只不過是其中有一個差別就是我先生他是經濟跟銀行方面的,那麼在台灣他那個時候那個狀態,他的國際經濟就不太容易,就等於是沒辦法走下去。差別是在於說當你是一個作者的時候,我覺得這有一點灰色幽默了,就是說你的苦悶其實是創作者的自己的另外一種土壤的出現,所以我在歐洲後來的那些文字的出現,跟在歐洲的時候的一種苦悶也有關係。 主持人:您曾經有過一個比喻,就把您在德國那段時間好像是一種自我放逐,那麼在離群索居當中呢,在思考中,在讀書中,求得一種思考。那麼這種思考,就是孤獨的這種散步,您也有一個比喻,盧索有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思》,那麼孤獨漫步肯定是有利於思想的遐思,但同時這種苦悶怎麼樣來解決? 龍:你說的是很好。就是說,我覺得這個十幾年來的作品,假定我當年沒有自我放逐到歐洲去,而是在華文的世界裡頭跟朋友來往很多,時不時又要演講,時不時又要上電視坐在這兒來座談什麼的話,可能後來發展的那個文字風格就絕對不會是現在這樣。那麼等於是我的文字風格從野火的那種跟現實是直接批判直接涉入,到後來其實是漸漸地離現實越來越遠,然後進入那個歷史的空間,跟自我放逐到歐洲那個13年之間的離群索居很有關係。因為你離群索居,你才有那樣一個冷的距離;因為你離群索居才使你有充分的時間去進入那個歷史的縱深裡頭去思考眼前看到的現象;也因為離群索居跟自我的放逐,所以造就你一種邊緣人的性格,那這些全部都體現在後來的文字之中。那至於說1999年當馬英九到德國來找我,請我回去的時候,你說是不是我要離開那個離群索居的狀態,也許有,但是可能不明顯。那個時候比較重大的原因是會答應去,比較是對於自己的考驗,那個時候我是在問自己說,龍應台你對於社會觀察那麼多年,對於文化,寫抽象的理論講的這麼多年,你到底敢不敢今天這個機會來讓你進入那個實踐的場域裡頭去,你到底敢不敢接受?說不定進去之後發現你這十幾年來所相信的東西其實都是錯的,它經不起實際的考驗,所以那個時候是基於這樣的一個不讓自己害怕,完全是自我挑戰的原因。而且那個時候也抱著一種想法,就是說龍應台你這一去的話,恐怕到最後這三年之後你是身敗名裂,有那種心理準備。 主持人:我知道您特別地喜歡《莊子》。那麼《莊子》中有這樣的思想,他的意思就是說真文人終身不仕,那麼您可以說您做了仕對於《莊子》的這個思想呢,或者說是別樣的一種嘗試?像李敖先生在您當局長之前曾經預言您連三個月都幹不了,那麼最後您是可以說是很完滿地把這個做完了,畫了一個句號,在您最開始毅然決然地接任和最後堅決辭職,這兩者相比較的話,心態上的變化主要是表現在哪些方面? 龍:當初毅然決然的接任是抱著一種決心,就是自我挑戰。真的是自我挑戰。而且準備說去身敗名裂。因為也知道政治很險惡,那但是沒有預料到,走的時候那麼難。走的時候很難,是因為在做事的那三年多的時間裡頭,在台北呢,第一個是得到廣大的台北市民非常非常真誠的支持,那同時是非常難得的是文化界的,簡直說是牽著我的手走過這三年多。我知道他們的心理,就是也知道那個政治的險惡,而且也覺得有一個文化人在那個裡頭做事情,大家都有一種心態,就是說這簡直就是那個石縫裡頭的一片青綠的葉子,就怕它被踐踏了。所以在那三年中得到那麼多文化界的保護這樣走過來了,所以走的時候,文化界想要留我的那個力量非常非常大,所以走得非常非常的困難。那個是在開始是沒有想到的,那因此說為什麼如此的堅決還是走,還是離開,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覺得那個三年之中我自己心裡抱著打算就是打那個基礎。好像是你要建個非常大的樓,包括花園,無限的美好,但是那個三年你最多做的只不過是把基礎那個樁都打下去,其實那個工地上還是亂七八糟的,橫七豎八的。可是我自己覺得那時候接下來是可以由另外一種才氣的別的人接手了。因為我自己能夠做的就是那個基礎,因為基礎牽涉到眼光跟格局跟方向,那基礎打了之後,說不定有人在那個基礎之上建東西的是需要另外一種才能的。 主持人:就是您覺得打基礎文人的視野和眼光是關鍵,是非常重要的? 龍:是關鍵的,接下來可能別人做得說不定比我更好,也不一定,那更重要的原因是,你說13年的那個離群索居的內在的空間對我而言太需要了,我需要回到那個空間里去。 主持人:那您三年任滿,卸任的時候,您自己是長出了一口氣,終於干到頭了?還是說有那麼多人挽留您,您覺著意猶未盡,戀戀不捨? 龍:完全沒有,我覺得如釋重負。而且帶著非常非常深的感恩的心情說,這麼多人協助我,就是很疼愛你,因為你是文化人,抱著純潔的理想,我就是說謝天謝地,我真的做到最後一刻鐘,沒有半途而廢。因為中間可能半途而廢,或者譬如說在議會你受到侮辱的時候,你甩袖而去,這是最簡單做出來的決定。但是都沒有發生,或者是說在府內你對於那個原有的官僚的機器,你跟他有所抗衡,而後說我不幹了,那麼官章又放下走了,這也很可能,很容易發生。但是那種決然而去,我覺得都是遺憾。而且呢,我也會擔心說好不容易有一個文人作家進入到官僚的機器裡頭去實踐,我如果半途而廢的話,會不會造成一個到最後一個評語說,你看吧,能批評的人不能做事,你看吧,知識分子他就是熬不過。 主持人:百無一用是書生。 龍:我是不是要當這個例子?所以到最後真的做完了走的時候,一方面是非常深的感恩,就是說完全不是我龍應台多麼了不起,而是台北的文化人如此的溫柔敦厚地幫我走過,是集體的合作,在那個情況之下能夠做到最後一天真的太感謝了。 主持人:這是不是您還提供了另外一個證明,就是說龍應台作為文人我可以當官,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龍:這種話不能自己來說。 主持人:是,我說。 龍:其實當然它客觀上是證明了說你以為是只會指點江山的知識分子,是不是就絕對不能做事,不見得。有人做了,這是一個角度。但是另外一個角度,它其實更高的程度證明了說,在台北它這個城市的文化的發展階段,到了一個階段它已經第一個,它的體制竟然能夠容許這樣一個性格的知識分子進去工作。然後也正式地說它這個城市已經發展到它的文化人,文化人平常是每個人都是頭角崢嶸、文人相輕的。但是他可以為了這個城市的將來的共同的遠景而共同地來扶持一個文化人做事,所以它更高的程度不是證明了龍應台這個人能夠做多少事情,而是證明了這一個城市,在20世紀21世紀交接的這個階段裡頭,這個城市成熟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它更大地證明了台北這個城市的文化體制。 主持人:那您有沒有覺得過就是說在任內自己的這種率性而為的文人個性和政治利益有過相衝突的時候? 龍:衝突很多,每天都面臨這個衝突。但是沒有一個衝突是使得我必須折損我最核心的文化的信念,因為從一開始進去我就知道說,我想法是我一定要彎腰。因為你為了城市的大的建設,而且文人不能夠有一種傲慢,我在一個市區政府的體系裡頭,警察局部門怎麼說,衛生部門是怎麼說,都市發展的規劃的部門怎麼說,交通的部門怎麼說,我文人不可以有一種傲慢說,我說的算數。你進去之後,政治一定是一種協調的藝術,我設法來了解你這個規劃工程部門怎麼想?然後我要試圖,如果我認為我的古籍的保存,比你開這條路要重要的話,我不能夠用文化至上來說,我說的算數,你憑什麼?所以我必須先了解它的需要,然後用他們聽得懂,而且接受的語言,把我的文化的思維傳輸過去,所以這個就需要很多很多的協調,也需要很多的彎腰。 主持人:這您不覺得這是一種犧牲文人的性情,去附和政治的遊戲? 龍:我一點都不覺得,不。我覺得這個是文人必須有的謙虛,而且彎腰是絕對必要的。在做政治妥協的時候,但是脊椎不能彎,這個差別。那麼在這個三年之中,我沒有中途而廢,就是說沒有發生過任何一次是我的核心的理念,就是說我的脊椎骨必須彎,還沒有發生過,所以可以完,可以做到結束。 主持人:那當初就是說您自己給自己已經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暗示或者說理念,如果說遇到了讓我脊椎彎的事情。 龍:我就走,那一定走。 主持人:您曾經說過那樣的話,就是雜文比魯迅寫得好,您現在還那麼認為嗎?是玩笑話,還是真的那麼覺得? 龍:當初第一次說的時候,其實是一個玩笑話,而且也是自我嘲諷的那個環境之下講的話。但是當這一句話被挑出來印出來,那麼那個環境那個自我嘲諷的環境就不見了,就剩下這一句話了,孤零零一句話,那你也不可能有機會去解釋。那我也不在乎。但是對於魯迅先生,我的看法到今天還是我覺得他的小說短篇小說是一流的,絕對地好。那他的雜文呢,你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我當然會覺得,他的雜文就是說尖酸刻薄的東西非常非常的多,這是第一個。然後第二個呢,他的雜文也是比較是針對眼前的現實做的立即的反映,跟我自己的雜文當然後來就是不同,完全不同路了。就是說我是盡量地避免尖酸刻薄的這一個性質,但是,因此當時在說的時候,我的意思也是說,我覺得雜文是可以謔而不謔,是可以尖銳而不刻薄,是可以同時針砭現實,但是又有歷史的縱深,這是我自己對最好的雜文的要求。 主持人:就是您自己的雜文風格上其實也有一個變化,比如像我感覺,讀您《野火集》的時候,我自己就明顯地感覺到,好像還是有魯迅雜文的風格在裡面。那麼您自己有沒有覺得自己受過魯迅雜文的影響? 龍: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那答案是完全沒有。原因是魯迅的書在台灣是完全是禁止的,那麼在我讀書的過程裡頭,從來就沒有讀過魯迅的東西。一直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要到是非常晚了,恐怕就是都到了寫《野火集》之後,因為很多人提到說跟魯迅的關係,我才特別去把魯迅的東西拿來看。那麼當然這個跟我在我是南部在台灣南部長大的小孩有關,在台北讀大學的話,你這個地下流傳的書可能還看到一點點的魯迅。我在南部比較閉塞的鄉下,就是完全不知道魯迅的作品,所以這中間影響完全是沒有的。 主持人:因為大陸讀者看魯迅的雜文是很多了,而且接受的影響也是非常的大。最開始的時候,您的《野火集》到大陸來,也是遍地燒野火,買這個書都非常難,令一時洛陽紙貴。那麼大陸當時有些學者,就覺得這是台灣的女魯迅。 龍:那麼這是歷史的偶然了。 主持人:那麼在思想上,比如說對待國民性的批判,揭露醜惡的社會現象上,您和魯迅是不期地有這個共通性,文風上並沒有說去受他什麼影響。 龍:對,完全沒有。就是說寫野火的時候,恐怕都還沒看過魯迅,如果說文風上有任何的相似的話,那就是完全的巧合。可是呢,我們批評的東西有相似的批評的對象。這只不過顯示就是說這個歷史常常重複自己。我們現在批判的東西你回頭去看,這個胡適的時代批評過,你再往前看,梁啟超的時代批評過,你再往前看,恐怕龔自珍也批評過,所以就是歷史不斷地重複自己,每一次就是以不同的語言來表達。 主持人:魯迅是歷來把雜文當成匕首和投槍,那麼您從《野火集》《龍應台評小說》到《百年思索》《看世紀末向你走來》,心態文風上有很多的變化。您開始曾經講過就是寫出了《野火集》和《龍應台評小說》,是因為當時自己的一種天真,率性的天真,那麼後來的這些成熟,有沒有把當初這個率性的天真消失掉,或者說減弱了? 龍:我覺得兩者不可全。野火它當時是絕對的天真寫出來的東西,如果說當時就知道一個現象後面的所有的拐彎抹角的黑暗的東西的話,而且你如果知道說裡頭多少人做過嘗試,去改革,然後那些人都是頭破血流,或者是就關在監獄裡頭去,如果這些全部都知道的話,你就不要去寫了,你不可能寫。因為你不知道就是初生之犢真的是不知道這種事情,你才會去寫。那《野火集》其實它的特色不是在於它批評什麼東西,其實主要是在它的文字,因為你批評同樣的現象不是沒有,只不過你用什麼樣的文字去表達它,《野火集》的文字是煽動性很高的。所以它當時的危險性也在這裡,是跟天真有關。可是你說,後來的文字譬如說《百年思索》,你看中間有十五年的距離,那麼《百年思索》跟野火差距非常非常大了,我不知道你同不同意可是百年思索跟天真還是有關係,否則也不會去寫。我覺得任何還會去寫的人都是有天真的存在的。 主持人:是肯定存在。就是比如說作為大陸讀者來說,您給他們造成這種思想上的衝擊,肯定更多的是來自那種具有煽動性的,天真或者很狂放的那種《野火集》,對《百年思索》呢,可能就要弱了許多。就是作為讀者來說,這個困惑就在於好像說龍應台在文學上的變化,可能對她自己來說是個得,而對於讀者來說,可能是個失。比如說到了《百年思索》,他可能覺著當初您的那種天真減弱了。 龍:那是跟現實狀況的關係,就是有很多大陸的讀者他會覺得他所看到的問題,他希望龍應台再寫像野火集那樣有煽動力的,而且是有撞擊力。 主持人:對,就大陸讀者恨不得您永遠寫野火集。 龍:對,沒有錯,我也知道。 主持人:就是大陸的讀者比如說包括我來說,所接受的那種約定俗成的一種雜文的社會共有的觀念,好像還是喜歡正視淋漓的現實。譬如像魯迅先生那種一個也不可饒恕的那麼一種雜文的寫作的方法和觀念,那麼您覺得雜文好的標準在哪兒?它是不可寬恕呢?還是要保留一些餘地?或者說像您現在這樣,我感覺是向歷史哲學的縱深去發展。 龍:恐怕都不是這樣的。而是我自己心目中好的雜文第一個是它的文字它如果是藝術,而不是只是牢騷的發表,跟發泄的話,才能夠進入文學的這個水準裡頭去,進入這個文學水準第一條件是文字的精鍊。你不要給我任何的借口,說是裡頭講的東西多麼透徹,或者是這個事情多麼重要,或者是它的個性抒發多麼厲害,你先告訴我,你這個文字有沒有到達藝術的水準,我第一個要求是文字。 主持人:就是作為一個作家看你的本事大小,關鍵還是看文字。 龍:關鍵是文字,其他全部都是借口。先看文字,那然後呢,要看說,你對於事情的看法的深刻與否,我覺得就是這兩件東西的,沒有別的,其他都是假的。 主持人:那您有沒有覺得譬如說作為雜文的這種對社會現象和闡述自己文化觀念的犀利鋒芒上的表現,會隨著文學的這種邊緣化,有所減弱?或者也變得邊緣化,而無足輕重了呢? 龍:雜文是跟社會現實關係比較緊密的。在台灣這種批評性的,批判性的野火式的雜文,野火被稱為說是台灣批判雜文的濫觴一個開始。但是今天像《野火集》這樣的雜文在台灣一點都不稀奇。因為很多人寫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不是作家在寫了。因為他的社會民主了之後呢,每天的社論,每天的報紙這變成是記者在寫的東西,那麼記者寫的東西,就不是文學的東西了。那麼雜文那種批判現實的那個功能已經被民主的譬如說議會所擔負了,被民主正常的管道被報紙所擔負了,所以文學裡頭對於現實的批判這個東西,就相對減弱了。因為沒有那個需要了。(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以「天下」觀世界 -趙汀陽 主講人簡介: 趙汀陽:廣東汕頭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互動知識中心主持、兼任清華大學倫理和宗教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應用倫理中心研究員等。發表出版了《趙汀陽自選集》、《學問中國》、《現代性與中國》等十多部著作。 內容簡介: 1999年,兩個外國人合寫了一本書《帝國》,在國際學術界引起了轟動,從而引發了人們對於新帝國問題的思考。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帝國問題一直是人們不可迴避的問題,它在過去是世界政治體系模式,不論是英國還是清朝,都稱為帝國。 到了近代300年,帝國由民族國家代替。在當前,隨著美國的強大,一種新的帝國模式正在出現,當前的全球化雖然是以經濟運動為主,但是其後果卻是一個政治結果,在此情況下,民族國家體系受到衝擊,那麼在未來世界中,現有的民族國家體系必將改變,而美國當前所走的新帝國模式又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對,那麼人們開始尋找有另外的一種政治體系。本講立足於此種背景之下,提出用中國古代「天下」概念,作為解決未來世界的一個政治根據。給世界一個中國式的解決方案。 (全文) 這個當時我看了稍微吃了一驚,因為這個顯然是和我們中國的傳統的古代的天下概念是不一樣的。當然但事實上秦始皇是不可能說這樣的話了,這是電影,這是戲說。但是呢,咱們假定說秦始皇真的提出了這個天下這個理由來,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這個秦國從商鞅到韓非到李斯都是法家的思路佔主導的,法家是一直都在鼓勵秦國去富國強兵,要搞霸權,就是如果說從一個從霸道,而不是王道的角度來講,天下是有可能的。但是呢,關鍵是從霸道的角度來講天下就是錯的,這個從中國古代很多很多的思想家都在講這個問題,就是天下它其實是以王道為性質的這麼一個政治體系,才能夠稱之為天下。 我們今天為什麼又重新地把天下的這個古典概念給重新提出來,這個概念雖然說是我們的日常辭彙中的一個概念,但是它作為一種理論的概念,應該說大家都把它給遺忘了,沒有把它當作一個理論概念來討論。但是在今天的這個世界的背景下,這天下這個問題,突然間獲得了一個新的當代的意義,獲得了一個當代性。當下的世界背景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這麼一個世界的一個混亂的無序的這麼一個狀況,尤其是美國這個新帝國的興起,它創造了一個新的帝國模式,美國很多理論家自己也是承認的。像比如說有一個約瑟夫·奈,他就說,美國這個帝國就是個事實,只不過說我們是不是正式承認這麼一個稱號的問題,而美國帝國的問題,經常被人批評為說是叫做到處伸手,他說批評錯了,美國這個帝國的問題是,在於它手伸得不夠長,所以這個已經是很公開地承認了這麼一個新的帝國形式。 1999年有兩個政治學者哈特和尼格瑞寫了一本有名的書,很轟動的書叫《帝國》,也是把這個新帝國問題給擺明了。就是在這背景下,我們突然發現天下這個概念它具有了一種當代性,它不是現代性,而是當代性,當代總是通向未來的。所以你具有當代性,作為一個當代問題的提出,也就是對未來問題的一個解決,這是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天下這個概念討論,能夠發現一種關於未來世界的政治安排的一個理論。 我們可以注意到,我們經常談論世界,我們天天都在說世界怎麼樣,世界怎麼樣,但是其實世界並不存在。這世界是一個空的概念,我們並沒有一個在政治學意義上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這個概念,還沒有被填滿,現在只填了僅僅的一個層次,就是這個地理學或者是物理學意義上的世界,它還有很多層次沒有被填上。所以這個世界這個概念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政治學意義上,今天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非世界。我們可以考慮現在當下像在批評這個世界的無序的時候,美國是有一個理論的,叫做失效國家的理論,failed states理論。它是想說,世界之所以被搞成如此混亂,就是因為有一些失效的國家,一些流氓國家,這些壞的這些國家他們在搗亂,所以把這個世界的秩序給搞壞了。 我是覺得這個理論解釋起來是有問題的,如果說我們有一個好的世界,或者說我們擁有一個世界的話,就是我們剛才我說的哲學意義上的如果擁有一個世界的話,這個世界裡頭有一小部分爛掉是沒有問題的,世界完全有能力去拯救它。為什麼我們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可見它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說有那麼幾個failed states,而關鍵是我們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失效的世界。所以我相信真正的問題,不是一個叫失效國家的問題,而是一個失效世界的問題。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failed world ,是這麼一個問題,我覺得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要面對這麼一個破碎的世界,一個沒有成型的世界,我們就需要有發展一種世界的理論,關於世界的理論,來為它提供一種合法性的根據,以便於將來我們有可能有一天當然是遙遠的未來,能夠把這個我們地理學意義上的世界給做成一個政治學意義上的一個世界。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我覺得一個最好的方法論是老子給出的。在《道德經》54章裡頭他講是這樣的,如何能夠去理解事物呢?要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就是說,你必須是從天下的角度從世界的角度,為世界去著想,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理解世界的問題。如果你從一個國家的角度去理解世界,那一定是錯的,你提出來的就一定是一個國家理論,外加一個國際理論,而不可能是一個世界理論。這個方法論是很重要的,它打開了一條路,使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擁有一種非常大的眼界,這個眼界的尺度要大到和世界一樣大,它才有可能看清世界,它的問題所在,和它的合法性在什麼地方,它應該如何被建構。那麼從這些最古典的文獻,包括到先秦的那些文獻裡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天下這個概念,它有三層意義,並且這三層意義是互相結合的。第一個意義呢,就是相當於我們日常語言裡頭說的那個世界,也就是天下的整個土地。我們整個能夠想像的土地,都是屬於天下的。這是一個地理學意義上的世界概念。 第二層意思,就是所謂的民心。咱們中國古代都在說你得天,得天下得的不是土地。就像荀子在王霸裡頭所討論的,他討論了一個問題,說你所謂得天下並不是說大家把土地都給你了,你這就算得到天下了,說這沒有,什麼也沒得到,你得到的僅僅是土地。得天下就是要得到民心,得到人們的支持,天下所有人的支持,這個時候你才擁有了天下。這個看法是非常深刻的。這意味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它的存在形式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學意義上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一個心理學的形式。你必須佔有一個整個的心理世界,你才擁有天下。天下第三個意思就是它是一種世界的制度,世界制度,這點非常獨特。這個奇妙之處就在於中國當時就一開始討論到政治制度的時候,它想的就是一個以世界為計算單位的這麼一個政治制度,而不是國家。作為中國的古代所謂的國家是從屬於天下這個政治單位的,一些下屬的單位,就是諸侯國,諸侯國其實就是從屬於天下政治中心的屬國,所以這個諸侯國跟西方的也不一樣,它既不是民族國家,也不是城邦國家,它就是中國式的,所以只能是按照我們中國的邏輯來理解,因為我們一開始入手就是一個世界制度。 那麼這個天下理論在今天它要回答什麼問題呢?在今天在當代的情況下,我覺得至少它應該回答三個問題。一個是為什麼世界必須成為一個政治單位,並且是最高一級的政治單位來理解。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世界需要一個世界制度。第三個問題是什麼是領導或者管理這個世界的合法性依據。 它這個有可能可以是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去討論,也可以是在一個國際共同體裡面去討論。當然天下理論它把這個尺度放寬一直放到世界這麼大,要在整個世界裡頭去討論這樣的一些政治問題。我在強調這個世界理論的中國獨特性的時候,我也並不想說西方沒有某些嘗試,當然他們都沒有達到中國的這個理論強度。像比如說我們知道羅爾斯寫過《萬民法》。但羅爾斯這個《萬民法》理論裡頭是有很大問題的,有很多不能接受的問題。像他在《正義論》裡面提出的兩個關於正義的原則,那是非常重要的貢獻,尤其是那個差異原則,差異原則其實就是比較有利於弱勢群體的一個原則,但是他寫到萬民法的時候,他非常明確地說,這條差異原則就要取消了。在國際正義裡頭這條是不存在的,不能夠構成作為國際正義的一部分,把差異原則取消,就意味著說在世界上的大國富國可以不顧窮國和弱國的死活。並且不僅如此,羅爾斯還進一步說,按照《萬民法》這些民主的國家,在必要的時候,是有權利去干涉其他國家的,可以制裁和干涉其他國家。所以和美國官方的哲學是一樣的,所以這樣的話它就雖然說在走向這個世界理論問題,但是很快又退回去了,這個又退回到一個國家利益問題上去。所以這個能看出西方政治理論他們的發源,就發源於這個國家理論,這個是他們深深的一個底牌,一個潛意識,始終在阻撓著他們向真正的世界理論邁進。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都能看到天下這個理論,中國這個天下理論對於未來的世界的政治哲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獨一無二的資源,這個理論直接地切入到世界制度這個問題上去。 那麼中國關於天下理論,它的內在的理論結構有一個是我特別關心的,這個世界制度的合法性,它有一個叫做我稱之為叫雙重的合法性論證。你任何一種制度都需要一種合法性,一般來講,我們一個制度都是從一個角度去論證它的合法性,就是有單一方面的合法性論證。但是像中國這樣擁有雙重的這種合法性論證的這個結構是比較少的,很少見的。是這樣的,我們可以注意到,我們中國古代在談論到天下國家的時候,這麼一個政治單位級別,我們剛才已經講到,就是西方的它因為國家是它的考慮重心,所以它沒有考慮過比國家更高的政治單位,所以對於西方的政治單位來講,那就是國家是最高的,然後是共同體,然後是個人、個體。而中國的序列是跟他們錯開一點,我們是天下就相當於世界,天下是最高的,然後是國,然後是家,所以就才有這個天下、國、家或者家、國、天下這麼一個說法。那這個說法有兩種表達,如果我們看這些古代文獻我們可以注意到,凡是在談論到政治問題的時候,都是按照天下國家這樣去排序的,在談論到倫理問題的時候,都是家國天下這樣的一個排序,這兩個排序意味著兩種合法性的論證。 第一個如果從天下國家去看,這個排序去看,它給出的是一個關於世界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的論證。這個論證呢,孟子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論證。就是一個政治如果是一個統一的穩定的那麼它必須是足夠大的,必須大到所有的土地一體化的管理,這樣的話就天下這個概念所以只有這樣才能夠達成真正的政治的一致性,天下才能夠得到治理。這理由是根據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特殊的一個叫做歷史觀的一個論證。就是你看像西方的歷史觀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是以進步和落後這樣來衡量的。但是中國衡量這個社會的好壞,不是按照進步和落後,是按照治和亂,天下大治那就是好的,天下大亂就是壞的。它並不關心說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它只關心一個制度它所導致的一個社會效果。它從效果,社會效果去反過來來看一個制度是不是好的。要達到整個世界的大治它就必須有一個世界制度,所以世界必須成為一個最高級的政治單位,比國家更高,只有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可以一層一層地往下建構,由國家到家庭。這種建構中國的這個天下理論要求的是它必須具有一種叫普遍性,政治制度的普遍性,和傳遞性,這點是很重要的。我們剛才講到,說像西方的政治理論比如說像羅爾斯講,民主制是一個很好的社會制度,在國內在一個國家內部它得到很成功的應用,但是它卻不能夠推廣到國際問題上去。當一談到國際問題他們都是否認的,不管是羅爾斯還是其他的西方的學者都是否認的,大多數人都是否認這個國際民主,或者是叫全球民主這樣的可能性,不能推廣。這意味著說它這個政治制度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假定它是好的,也僅僅是對一個國家內部是好的,它並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傳遞性,它不能夠由一個層次政治層次有效地傳遞到另外一個政治層次上去。所以這樣的話,它這種制度從純理論上來說它是有著致命的缺點的,肯定不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一種最好的政治制度它必須能夠滿足普遍性和傳遞性,就是說你在一個地方能夠用那麼它也一定適用於另外一個地方,並且是你在某一級的政治單位上能夠用,那麼你一定能夠傳遞到另外一個政治單位去用,否則它就是一個有局限性的一個政治制度。 那麼中國天下講的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天下國和家它的政治制度是一致的,它是普遍的,它是完全普遍適用的,並且是它的結構是同樣的,所以它能夠一層一層地傳遞下去,只有保證了這種普遍性和傳遞性,我們才有可能說這樣的一個政治制度它是一個充分有效的政治制度。後來在先秦時代的那些儒家比如說孔子以後等等這些儒家,所做的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為這個天下理論補充了一個在我看來叫做倫理合法性的論證。因為政治合法性僅僅論證了這個一種政治制度的它的效率,它的自身的融洽,不能保證一種政治制度在價值上是不是好的,所以它需要一種價值上的,單純價值上的論證。所以儒家給出的就是一個倫理的論證。所以它倒過來是由家去論證國,由國再論證天下,它是這樣的一個反過來的一個排序。這個排序道理在哪兒呢?因為這個人的生活的價值或者是人際關係的價值,你必須由最小的單位去考慮最小單位當然就是兩個人,就是孔子仁義道德那個仁必須從這個角度去考慮。而到這個最小模式的時候,它的典型形式那就是家庭,一個家是一個最小的模型單位,所以如果說在一個家庭這樣的模式裡頭所能夠發現的,所能夠找到的那種倫理關係,那麼它就應該是最基本的。因為沒有比這更基本的。它是最基本的,那麼它就應該可以推廣到其他的政治層次上去,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強調由家的倫理推到國,推到天下這個道理,它是反過來的一種普遍性和傳遞性,反向地傳遞上去。至於為什麼說這個家的倫理是一個比較可靠的一個倫理價值的一個根據呢?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論證,就是這一個家庭,這裡頭我們利益衝突是最小的,所有的都是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的情況下,雙方的這種價值關係是無條件的。從理論上講家庭是最有條件產生相互的關心責任和愛,這樣的一些人最想要的價值。所以儒家從家去考慮倫理問題,這一點在理論上是非常優越。比從單個人比如兩個陌生人,西方一般都是討論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兩個陌生人之間這個關係是非常不穩定,非常危險的一種關係。那麼當儒家給出了這個倫理合法性論證之後,天下這個制度的合法性應該說是基本上完滿了。因為我們剛才講了從天下、國、家到家、國、天下它正好構成了一個循環,一種循環論證。 那麼在實踐上說,這個天下當然它有很多實踐的方式,並且我們相信是可以不斷發展不斷補充的。但就中國古代的天下理論來講,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兩個很有趣的實踐原則。一個叫做無外的原則,就是王者無外。因為你整個天下都被考慮成一個政治實體的話,他就已經沒有外在的政治實體存在,所有的都被囊括在一個政治實體裡頭,排除了任何的外在性的存在,這就叫無外的原則,王者無外。這個原則重要性在哪兒呢?等於是想說我們世界土地有多大,那麼它的政治制度就必須伸多遠,就必須覆蓋整個自然的存在,只有這樣,你這個才是一個充分的政治制度,這是一方面。 這個後果是很深遠的,同樣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西方的這個政治理論。西方的這種政治理論我們開始都說是發源國家,是以國家為單位的。但是後來又以宗教為單位,就是在中世紀的時候,以基督教為單位,這裡頭背後都有一些非常危險的原則,就是一個典型的模式,就是他們這個異教徒的模式。以及到後來當代的像卡爾·施密特講,說什麼叫政治?政治就是區分敵我。這些理論我們都可以看出來,西方的政治學的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就是把世界給分裂開來看。世界它分裂為一個是我們的,另外一個是別人的。別人的就是相當於異教徒他也是一個,或者說是落後的民族,就是如果它不是被選的,那麼它就是落後的,它是野蠻的,需要被征服的,或者說從現代的講,它至少也是個敵人按照卡爾·施密特來講,如果你不帶有價值歧視的話,它至少也是一個利益上的敵人。就是永遠要把這個世界分裂地去看,只有在這個背景下,他們才能夠思考政治問題。所以這個結構是非常危險的,就是使一個在他們想像的一個政治的一個好的政治制度,一個政治實體存在,總是不能充滿整個世界,總是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然後把另一部分作為它的敵對方去想,只有世界存在的敵對方的時候,才有了各種衝動,他們才有了各種政治的衝動,全部政治衝動都建立在與人作對,這樣的基礎上去思考問題。而中國這個無外的原則,我們大家已經可以想像,如果說這個政治制度是充滿整個世界的。我們想像政治制度,一切都包含在內,只有在內而沒有在外的東西,它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敵人,當然會有利益衝突的暫時的敵人,那是會有的,但是沒有原則上的敵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會講究和為貴,從這角度去想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為什麼中國要講和為貴,為什麼要講和諧?甚至我覺得應該可以這麼概括,如果說卡爾·施密特講的區分敵我,是西方政治思維的本質,那麼中國這個可以叫做化敵為友。中國所謂政治就是化敵為友,如果不能化敵為友那就不是政治了,那就是變成是鬥爭。西方講的這種敵我關係的鬥爭,在中國的思維裡頭恰好不叫政治,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而只有能夠化敵為友這才有藝術性,鬥爭那都是很自然的,就跟動物一樣,那個談不上藝術,只有能夠化敵為友才達到了藝術水平,只有這個情況下我們才稱之為它是一種政治。另外一個有趣的原則是叫做禮不往教的原則。這是在《禮記》裡面講的。就是說這個禮可以就相當於是文化的意思,咱們可以大概相當於是一套文化體系,它講的是說關於這個文化,關於禮的關係呢是這樣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禮,蠻夷也有蠻夷的禮大家都是不同的,禮不同。每個地方你可以覺得自己的禮最好,那沒有問題。但是你沒有理由認為別人的那個是怎麼不好的,別人的你不要管他,別人該怎麼樣怎麼樣,如果別人覺得你的禮更好,他來學習,那麼你應該歡迎。你歡迎任何來學習的人,但是你不能夠反過來去推銷,所謂禮不往教就是這個意思。你不能反過來去推銷你的文化,把你的文化強加給別人。別人來學是可以的,你也可以去學別人的,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去學別人的,但反過來也一樣,別人也不能夠把他的禮強加給你,這是所謂的叫禮不往教的原則。 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說它意味著一種叫做文化自由主義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發展自己的,你可以自由交往。 最後我希望我們能夠關注一下不僅僅在天下理論本身,這個天下理論它的背後它是有一個深刻的哲學根據的,它決定了思維方式的不同。為什麼西方是那樣去想問題,而我們是這樣想問題。背後這個哲學的根據,你看像西方在考慮任何問題的時候,存在論的時候,我們討論一個問題。講一個東西存在,另外一個東西存在,然後它們之間才有一種什麼什麼關係。就是說這個個體這個實體是給定的,那麼兩個實體給定,它們就會有某種關係,是這樣去思考問題的。而這種思維方式,你可以看出來它奠定了以後個人主義的思路,那個所謂人權為什麼講權利先於義務什麼,都是跟這個有關的。 而中國思考問題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存在論不是一個關於一個個體或者一個實體的存在論,我們的存在論恰好是關於關係的存在論,就是說實體是虛的,關係才是實的,給定某種關係這個時候你才塑造了在這個關係中的個體,就是反過來去思考的。你比如給定了是一個友善的關係,那麼這兩個人進入這個友善關係的這兩個人,將會互相觀察到對方是好人,如果你給定是一個敵對的關係,那麼這兩個人將會觀察到對方是壞人,所以這個個體這個實體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性質。所以如果是注意到中國這樣的一種關係存在論的思維我們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中國要講究什麼是最好的關係,為什麼要化敵為友,為什麼要講究和諧,為什麼要和平等等都是跟這個直接有關的。 品牌金手指-弗朗西斯·麥奎爾 主講人簡介: 弗朗西斯·麥奎爾(Francis X.Maguire)是美國營銷領域最權威的人士之一。著名的品牌培育大師。IBF國際品牌聯盟副主席、美國可口可樂首席顧問、美國聯邦快遞公司主要創始人、肯德基品牌的主要推動者。 內容簡介: 你是否使用過聯邦快遞郵寄物品,看到過國家地理頻道的探險經歷,品嘗過肯德基的美味? 聯邦快遞、肯德基、可口可樂,這些聞名世界的品牌,它們成功的奧秘在哪? 享譽世界的國家地理頻道,它的品牌戰略又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中國有著潛力巨大的市場,面對外來品牌湧入的浪潮,中國品牌時代究竟何時到來? 品牌金手指弗朗西斯·麥奎爾來到中國,與你一同分享品牌培育的完美過程。精彩內容,盡在《百家講壇》。 (全文) 此次北京之行真是太棒了。北京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謎,我很小的時候就期待著來到這裡。北京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裡的人民。我非常自豪能夠與大家在此共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談論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話題。 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我們將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奧運會將讓它成為現實,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機會,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魅力。你們會準備好,全世界的人們都將會與你們共同慶祝中國的偉大和輝煌。我非常榮幸地能夠來到今天這個會場,同大家共同探討關於品牌和溝通以及廣告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將和大家探討四個話題。我首先要跟大家探討的就是標識。 我非常榮幸能夠成為肯德基大家庭中的一員,這個品牌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裝雞塊的盒子上的老人的頭像,這已經世人皆知了。他們是怎麼樣做到這一點的呢?只是一盒雞肉,中國人吃雞肉,美國人也吃雞肉,全世界的人都吃雞肉,但是為什麼惟獨肯德基公司在全世界範圍獲得了成功呢?而其他公司只能向它學習,我們會探討這個問題。 我還很榮幸地成為聯邦快遞的決策層的一員,聯邦快遞可以把很小的包裹送到美國的中部,在夜間就將其打包,然後第二天就可以將其送回。我們可以從這兒發貨,將它送到將要送達的地點。實際上我們現在都知道美國聯邦快遞已經成為了一個動詞,人們會說你把它快遞給我,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今天和大家探討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你們的公司要想在全球市場上生存下去,那麼你將跨越一些門檻,今天要做的最基礎的事情就是要從其他人的經歷中學到東西,我今天是個使者,給你們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也就是說我們過去怎麼做的,你們沒有必要再去從頭做起。 有三個基本的步驟,大家掌握了這些步驟,你就能夠獲得和肯德基、聯邦快遞、國家地理頻道一樣的成功,你們將讓你的品牌世人皆知。所以大家放鬆,我給大家一個公式,一用就靈,這就是成功之道。 我這裡有三個公式,第一個公式就是搜集信息。這非常重要,要把你欽佩的那些公司,那些已經有了成功平台的公司,你要好好研究他們的所作所為,你不需要自己另起爐灶,因為在這之前都已經有人考慮過了,所以任何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搜集信息。這是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我們有了網際網路,信息搜集很容易做到,所以今天一開始我就告訴大家,會有一些專家來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讓大家來了解其他人的思想和成功經驗,現在不需要新觀點,最重要的是要儘可能多地搜集信息,這你絕對做得到。這是在成功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我覺得大家做得到的,這是第一步成功之道。那麼第二步是什麼呢?第二步就是現在就採取行動。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我們不能一等再等什麼都不做,不要總是在等待,搜集信息然後立即行動。我們趕快開始行動吧,那些坐著乾等的人,將一無所獲,他們達到成功的時期將無限推遲。所以第二個成功之道,就是現在就行動起來,第一搜集信息,第二現在就行動,第三決不放棄,不要半途而廢,不用擔心犯錯誤,你肯定會犯錯,每個人都會犯錯,包括我,但是犯錯誤不可怕,這樣你才能夠成長。有些人從來不怕走得更遠,那麼他就能走得非常遠,而不是總躲在桌子後面,在等著看有什麼困難。我個人就參與了許多公司的品牌營銷戰略,我是怎麼做的呢?像聯邦快遞、肯德基、國家地理頻道、寶馬、可口可樂,這些成功的公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很了解情況,非常有進取心,而且不怕犯錯誤,這就是我今天要告訴你們的,通往成功的三個步驟。 要相信你是知識淵博的,最重要的是信任你自己,所以我給北京的各位朋友和全中國的朋友提個建議:相信自己,讓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而且不要總把自己看成是個廉價的勞動市場,我們要注重質量,我們要追求卓越,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而我們現在這個成功之旅剛剛開始,當奧運會來到你身邊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注視你,我們要跨越大洋,攜起手來成為合作夥伴,共同致力於追求質量,進行有效溝通,提高我們的生活品質,提高為我們工作的這些員工的生活品質。最重要的是你們客戶的整個生活品質也會提高,多年來我見到了許多傑出的企業領袖,其中有一位智者,他創建了索尼公司,他的品牌在全球聞名,他跟我說,在他創辦索尼公司的時候,他在英語字典中查,「客戶」這個詞,我當時吃了一驚,我從來沒有想到這個事情,什麼是「客戶」,他去查字典 customer,字典是怎麼定義的呢?定義說「客戶」這個詞,是來自於一個拉丁詞custom,大家都知道「習俗」這個詞。比如中國的傳統習俗,所有的國家都有自己的習俗,所以「客戶」來自於「習俗」這個詞,然後給它定義。這是一種關係,根據人們的某種信念建立起來的一種關係,而且是一個長期的關係,這就是「客戶」。並不是說,今天給你付錢的那個人就是你的客戶,你的客戶,他會到你這兒來,而且他的孩子也會到你這兒,他的孫子也會到你這兒來,也就是說這是一種長期的關係,這才是「客戶」。今天到你這兒來的人只是銷售人員,我們對我們的客戶就是這樣定位的。 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問題是你們怎麼對待你們的客戶,我今天來不是給你們什麼秘方,我只是要提高大家的一種認識,就是說品牌很重要。它並不是僅有技術就可以的,而是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不是說有了工程師就行。大家最需要關注的,也就是在未來這幾年,在舉辦奧運會的時候,大家要關注的是培育中國自己的品牌,在太平洋周邊的那些國家,他們是怎麼做的。比如說日本,幾年前很少有人重視質量,今天怎麼樣呢?不用我再跟大家說,大家也知道了,現在該輪到我們中國了,全世界注意了,中國品牌時代就要來臨了。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吧!我們最了解品質,我們最了解生活品質,我們最了解溝通,現在我們就花點時間,來探討一下品牌的話題。我們將一起探討標識,標識是你能看見的,然後再探討,如何將標識轉化為形象。比如國家地理頻道的形象,我還將給你展示這個標識怎麼做,這是一種形象,經過百年的發展,這已經成為形象了。成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形象了。 第三點,從標識到形象定位問題,你是做什麼業務的公司,你的公司主要從事什麼工作。大家都知道,最近寶馬舉行了,全球性的展示會,有人會告訴你「駕駛機器」這個概念,這就是寶馬對自己品牌的一種定位,世界上好的汽車公司有的是,但是使用這個標識和形象用「駕駛機器」來定位的公司,就只有寶馬一家。曾經有人看到過,在動物的身上打上的烙印,來標誌自己的所有權嗎?這就是最初的品牌意識,在動物的身上打上標識,表明自己擁有它,這就是我們所謂最早的品牌,我們一直在討論品牌,那麼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創立一個令世人矚目的一個永恆的品牌?要把它深深地根植在消費者的心靈之中,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一個主要的問題。我們會花費一點時間來定義品牌這個詞。那麼如果我們在動物身上打上了品牌之後,我們將會怎麼處理它呢?這樣的一個醒目的品牌,也許是有具體物化的形象,比如這個標識,也許還可以是聽得到的,可以聽到5個音符。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就是一個直觀的標識或者聲音,這是它的一個形象,培育品牌還是一個注入感情的過程,它是通過人的情感 、視覺、聽覺以及人的經驗來感知這個品牌。品牌就是關於人,關於企業文化,關於精神價值的東西。它不是技術,它和人的心靈有關,那麼我們先看看所謂的企業標識。 比如美國聯邦快遞,進入市場的關鍵就在於你要能夠在客戶當中樹立起你的品牌,「樹立」這個詞有一種激情。你必須好好體會一下「激情」這個詞。如何使你的客戶或者潛在的客戶了解你所提供的服務呢?你怎麼把信息傳遞給他們,傳遞給你的客戶或者潛在的客戶、未來的客戶,激起他們對你品牌的激情,我們不是在講你的激情,我們是在講客戶的激情,事實上他們處在不斷變換之中,它不是你的激情,這並非說你的激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在你的客戶心中激起這樣的情感,你如何能夠讓客戶對你的品牌變得更為忠實,讓他們成為你的回頭客,有一天他們的孩子也成為你的客戶。我們在座的北京的各位企業家,你們要做的就是要贏得終生的客戶,而不是為了這一個季度,也不是僅僅為了未來的一兩年,這就是你要能夠在變換的客戶群中,培養出自己穩定的客戶,他們因為有了你傳遞來的激情而變得忠實,這就是感情。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它存在世界所有人的心中,它並非中國人獨有的情感,也並非是美國人獨有的,它也不是日本人所獨有的,或者是韓國人,或者越南人、德國人、法國人等等。感情是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都是同樣的動物,雖然我們語言不盡相同,我已經注意到了,也許我們吃的東西不同,我們穿的鞋子看起來也不同,但是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說「母親」這個詞,你就會在腦海里浮現出母親的圖片,此時你的心中充滿著對將你帶到這個世界的母親的強烈的感激之情,這就是感情。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怎麼樣能夠把那種情感的千分之一注入到你的產品和服務當中,怎樣能做到?你怎樣把我們都有的對母親情感的千分之一投入到你的產品和服務當中?這就是你所要做的,這就是情感。最近幾天有哪些事情,能夠讓你朗朗大笑呢?你怎麼樣將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千分之一的笑容,帶給你潛在的客戶,你現在清楚情感與產品服務之間的關係了嗎?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就是認識到我們是同樣的動物,我們都有情感,你怎樣把你對母親、對愉悅、歡笑和音樂的情感,注入到你的產品和服務中?我們在技術開發方面,花了太多的時間了,但在最普通的經歷方面,所花費的時間卻遠遠不夠,我們要使我們的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擁有情感,你如何做到讓那些,為你服務的員工充滿激情,這沒有什麼秘訣,每一個成功的公司,都認識到了情感的價值,品牌是廣告的一個延伸,它關係到你的形象,這就是形象,你的激情,還有情感。大家感受到這種感情了嗎? 5個音符節和後面的9個音符,它們構成了一段有百年歷史的音樂,我們創造了它,並把它們注入到我們的品牌當中,這就使我們的品牌享譽世界,這就是品牌。這是關於情感,關於創造,關於激情,這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切,它不是技術,也不是價格,你必須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感受,我想提醒大家一句,剛才我跟大家談到肯德基,那個裝在盒子里的炸雞,它只是一個小小的盒子,那麼這個品牌,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你要用心。 以前有這樣一本書,叫《小王子》,我經常把這本書介紹給我的聽眾和朋友,那麼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可以來看看這個故事,這裡有一個小王子,他住在自己的花園當中,他成天想著諸如技術、預算、數目之類的事,從森林深處走出一隻非常精明的老狐狸,它走出森林坐在小王子的身邊,就像今天我坐在你們身邊一樣,我是那個老狐狸,你們就是那個小王子,那麼這個狐狸,對王子說了什麼呢?大家請聽狐狸說了什麼?狐狸說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質。什麼是本質呢?這是眼睛所無法看到的,對你們來說本質是什麼呢?這跟技術、利潤或者銷售額沒有關係,它與你的眼睛「後邊」的東西有關,你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那麼眼睛看不到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大家花費多少時間來琢磨這個本質以及你的心靈之光呢?中國的心靈之光將傳遍世界!在未來的幾年,它將普照世界,大家都是富有進取心的企業家,而且我知道你們的企業不想虧損,我想鼓勵大家一定要反思,一定要重新思考你的經營戰略,然後把人的因素注入到這種戰略當中,人的因素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激情,他的表現、他的毅力,一個成功的公司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一個偉大的品牌也是這樣做成的,並不是一個可愛的俏皮話,也不是一個可見的標識,關鍵是人。 那麼現在我想跟大家講一講這個品牌,這個品牌已經歷經一百多年的歷史,它就是我們所說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大家已經看到了,這個品牌的標識是個框,它像是照片的邊框,或者說像個門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當中,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幾百年來它已經成為了人們心目當中的一個形象,那麼美國的全國地理協會已經為全世界推出了這樣的一個品牌,它向全世界的讀者提供了一本雜誌,此外也建立了自己的電視廣播網路,這就是這本雜誌的黃金品牌。在過去的一個世紀當中,他們創立了《探索》、《發現》、《科學》、《文化》,當然還有《國家地理》,25年前,當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創建了自己的電視網路的時候,他們使用了一種音樂來推出自己的品牌,25年前他們就用音樂塑造品牌。剛才大家聽到的這段音樂就是我們所說的音樂品牌,讓我再給你們播放一下。這就是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品牌音樂。5個音符的旋律,後面跟著九個音符,對於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14個音符,是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標識。而雜誌的標識,就是這個黃金框架,我們將音樂和這個框架,組合在一起,就創建了國家地理。這樣一個優質品牌,在過去的十年當中,美國國家地理創立了電視頻道,他們有效地、充滿激情地、向全世界推出了這一品牌。大家請注意,我們會給大家展示,國家地理頻道,如何將音樂和標識結合起來吸引雜誌讀者以外的新的電視觀眾,這就是國家地理頻道,這是他們的起點,然後在聽覺上做文章,品牌就是情感,它並非是技術,當他們找我們尋求電視頻道的品牌時,我們對他們說,你們已經有了,他們問「我們怎麼就有了呢」?「你們早就已經有了」。品牌對某些人來講是很神秘的,但是我們卻是相當明了的。在過去的一些年中,我們已經為上百家公司創立了品牌。當你對品牌有了感覺的時候,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它並沒有什麼神秘可言,像美國聯邦快遞、寶馬公司等,他們都做到了。 我講下面一個問題,我們講過標識和形象,那麼我們現在要談談市場定位,那麼你的公司是如何定位的你的定位,是為所有人服務嗎?不是。我們把美國聯邦快遞定位為安全和高效,絕對和客觀是安全的保證,隔日送抵則是高效的體現。你知道你的公司是幹什麼的嗎?你知道你的公司是什麼嗎?你了解你的公司嗎?你了解你公司的員工嗎?你了解你的客戶嗎?你們最容易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想為所有的人提供一切。所謂的失敗的公司,一定要選擇一個你的強項,然後堅持到底,收集一些信息,從現在開始堅持到底,我們每個月損失一百萬,這種狀況持續了32個月,聯邦快遞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停下來了嗎?沒有。為什麼呢?我們有這樣一個信念。我們相信需求,而且我們相信自己。要做這樣的一個泛泛而論的發言是非常危險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我的觀點,對於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來講自信很重要,相信你自己。謝謝! 購房的陷阱-周 珂 主講人簡介: 周 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教育部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個人專著及主編:生態環境法論。環境法教程。房地產法。物業規範管理教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調整。現代企業制度等。 內容簡介: 誘人的廣告,使多少善良的購房者落入陷阱。定好的合同,開發商一拖再拖不予履行。買到的新房,房產證卻不是屬於自己。 如今,房地產業不僅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百姓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安居的夢想,使多少家庭為之負債清囊。但隨著商品房的熱銷,在商品房的預售環節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糾紛,涉及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作為人生當中的一項重要投資,百姓該如何擦亮雙眼,理性購房?是所有購房者需要了解的。掌握商品房銷售的法律規定、以案例為典型分析法律問題,無論對於房地產業的發展還是保護購房者的利益都具有實際的意義。 預售商品房它涉及一系列法律的問題,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說,合同簽訂的前期、合同履行的中期以及合同履行的後期,在這三個階段中,都有可能發生法律的爭議。在這個三個階段中,各自的法律問題又有不同的特點。 在合同簽訂的前期,我們在購房前看到的廣告宣傳,包括宣傳資料、實物的模型等等,只要是不寫到合同中,很難要求賣方對此承擔合同的責任。那麼這種宣傳假如不能兌現,還能否作為法律的依據呢?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只要是合同中做出了規定,就必須嚴格的履行。那麼業主入住後,配套設施卻不能兌現,生活服務設施投入使用,究竟是以哪一個時間段為準呢?如果說合同中沒約定的話,那麼怎麼樣來認定合理的期限呢? 美麗的家園不只是夢想,用法律的明燈為我們引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珂,將從商品房案例的剖析中為我們揭示:如何規避《購房的陷阱》 (全文) (背景專題: 2004年3月1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了一項題為「十大維權熱點難點」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商品房的消費投訴最多,居十大消維權投訴熱點之首。按照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統計分析,商品房的消費投訴已連續4年高速增長,2003年商品房投訴比上年大幅增長了18%。這些投訴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一是違規銷售;二是質量問題;三是價格上漲和面積縮水;四是虛假廣告誤導;五是預售金被開發商非法侵吞。全國人大常委會199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法》,2003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將為購房者依法維權提供法律保障。) (一) 商品房買賣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國商品房買賣有一個特點,這就是預售商品房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同時,預售商品房也存在著許多法律的問題,這主要是表現在預售商品房合同與一般的商品買賣合同比較起來風險大、周期長、發生糾紛的比例比較大,而且簽訂合同的程序也更為複雜。老百姓的話來說是「隔山買牛」,這樣發生爭議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所以,這裡涉及的法律問題非常多,因此,法律防範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預售商品房它涉及一系列法律的問題,大致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也就是說,合同簽訂的前期、合同履行的中期以及合同履行的後期,在這三個階段中,都有可能發生法律的爭議。在這個三個階段中,各自的法律問題又有不同的特點。首先呢,我們看前期有可能發生的問題,請看下面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一:位於深圳市梅林路的山水居,是由深圳市正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的一處住宅小區,2000年初,深圳一家主要報紙刊出了山水居樓盤的銷售廣告,由於宣傳中的小區環境優美,價格優惠,山水居在短時間內吸引了重多購房者的注意,現在的住戶還清楚地得當時欣喜的心情。 住戶:他曾經提供了有一個宣傳手冊,叫山水居的完美居家計劃,因為當時我們買的時候,這個樓還沒有建,什麼都沒有,那麼它有這麼一個計劃,我們覺得也是比較詳細了,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我們相信既然想到了,那就去做,那就是一個行動的問題了。 業主很快發現,真實的小區和開發商當初的宣傳大相徑庭,這是當年的樓書,這是樓書上美麗的山水居,旁邊的文字是這樣註解的:小區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內部環境,流泉、假山幽靜、碧池,游魚與清秀典雅的建築交相輝映,然而現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住戶:這個說起來,我們感覺就跟我們當時從它的宣傳還有它市場營銷的那些資料上來看,差得就比較遠了。 除了這個小小的兒童活動場和花壇,當年樓書上有山有水的小區現在就只剩下這擁擠的樓群。依山傍水的美麗園林,原來只是開發商創造的海市蜃樓,那樓書上濃重推出的另一特色,完美居家計劃總該能夠實現吧,那些內容曾經讓眾多業主怦然心動,可現在他們再也找不到當初心動的理由。 住戶:那麼當時它這裡面就講得就非常讓我們覺得很心動,就包含一些配菜中心,托兒服務,自助洗衣房,書吧,家庭服務中心,小區的超市,就是很便利我們生活的這些東西,到現在為止,我們住進來一年多了,是一個影子都沒有,所有的這些配套。 開發商:這是這麼說,如果我們針對這個來說,我周邊都有配菜中心肯定是有,我們旁邊有個送菜中心,這個不是說是我山水居裡面的要求。 記者:它整個已經界定了是山水居內,這個話應該怎樣理解?就是也可以叫做山水居內? 開發商:不是,也不是山數居內,這個裡面,這種宣傳肯定有一點誇大了,肯定有誇大的,我只能這麼說。 記者:這種誇大屬於什麼性質的行為呢? 開發商:那看誰去理解。 記者:你的理解是什麼? 開發商:就是吸引更多的,就是刺激消費,刺激購房。 這樣的廣告誇大使山水居的入住率高達95 %,這給正瑞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難怪田主任會給它戴上促進消費的美譽,在這個經濟圈裡惟一受害的就只有山水居的住戶們。 住戶:我們現在不要說上當受騙,我們簡直是投訴無門,我們現在找他們,他們就是不理不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就是沒辦法。] 這個案例,它是合同成立前的廣告宣傳,與合同的履行的實際情況不符,所產生的爭議。在廣告宣傳這個問題上,主要涉及了兩方面法律的問題,一方面是廣告管理法,一般情況下,與合同責任也就是與民事責任沒有直接的關係,這是第一方面法律的問題。第二方面法律問題就是合同法的問題,如果廣告宣傳中,一些內容是直接體現在合同中的,那麼這就會對合同的訂立產生重大的影響,就會產生合同責任問題。 大家知道,簽訂合同在法律上要求有兩個步驟,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邀約和承諾。邀約這是指當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訂立合同的要求或者建議。承諾是受邀約人同意邀約的這種意思表示,這是指一方邀約一經承諾,合同就正式的成立。一般來說,廣告宣傳在法律上,人們把它叫做邀約邀請,邀約邀請又稱引誘性邀約,這是指一方邀請對方向自己發出簽訂合同的邀約,賣方邀請買方之後自己就變成了邀約方,賣方發出邀約邀請之後,買方提出邀約,賣方這時就成為了承諾方。邀請本身一般不產生合同責任,這是咱們合同法對邀約邀請這樣確定了它的法律的性質。 我們在購房前看到的廣告宣傳,包括宣傳資料、實物的模型等等,基本上都屬於邀約邀請的這種方式,只要是不寫到合同中,很難要求賣方對此承擔合同的責任。那麼這種宣傳能否兌現?基本上屬於賣方商業道德的這種範疇,不能夠作為法律的依據。買方在簽約時往往就有一個思維的誤區,認為廣告宣傳是白紙黑字寫著,一般的老百姓對待這個意思表示就認為,是不是落實在書面上。往往宣傳廣告也是以一種書面形式表現的,所以很多買方就把邀約邀請誤認為是一種具有法律意義的邀約。另外,實物模型,一般的買方也把它認為就是合同的內容,實物模型表現的樓層高度是多少,綠化面積是多大,模型中還有很多配套的設施等等,往往做得都非常漂亮。那麼買方就把這個誤認為是合同中的內容,所以就把邀約邀請誤認為是履行合同的依據,或者是把廣告宣傳誤認為是合同附件,把它誤認為是合同當然的組成部分。 當然我們說如果廣告宣傳的內容不寫入合同,一般來說對賣方是沒有約束力的。比如小區的車位問題呀,綠化問題呀,商業生活服務的設施等等。那麼如果這些個廣告宣傳的內容寫入到合同中,就成為了合同的條款和合同的內容,那麼賣方就必須兌現,如果不兌現就要承擔違約的責任。 (專題:如今,在預售商品房的買賣中,開發商往往並不把廣告中誘人的言辭寫入購房合同中,上當受騙了的購房者是否還能依法維權呢?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商品房的銷售廣告和宣傳資料為邀約,但是,出賣人就商品房開發規劃範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所做的說明和允諾,具體明確,並對商品房買賣合同的訂立,以及房屋價格的確定有重大影響的,應當視為邀約。) 視為邀約這四個字很重要,就是把它推進,就是作為一種邀約來處理,該說明和允諾即使未載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亦應當視為合同內容,當事人違反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如何對開發規劃範圍內的房屋及相關設施做出界定?例如開發商在廣告中宣稱,本小區處於上風上水,空氣質量優良,周圍是林地,即將開通高速路等等。但是買方入住以後,發現在小區邊上有這麼一個工廠,這個工廠原來開發商是承諾需要拆遷走的,但是入住以後根本就不存在拆遷這樣的問題。 [案例二: 記者:那麼這邊是什麼? 開發商:這邊是一個什麼,是一個廠,是捷順的一個廠。 記者:從圖上看,就是當時畫的像綠地一樣的地方,就是這個位置。 開發商:不是這一片。 儘管這位田主任矢口否認,我們通過比對還是能清楚的找到答案,這是平面規劃圖上小區樓群的分布,早已存在的工廠就坐落在這裡,而它恰恰是宣傳畫冊上綠地的位置,當初為了增強小區的吸引力,精益求精的開發商在製作宣傳畫冊時,可沒少費工夫。 知情人:然後在模型和各種樓書上都可以看到,是把工廠的這塊地全部是作為了綠地跟假山,進行綠化,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到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這個工廠。] 這樣存在工廠以後,小區的空氣質量當然就要受到一些影響。或者是原來承諾的林地,買方入住以後林地也沒了,這個林地又變成了一個新的開發區。這種情況都應當是屬於範圍規劃外的事情,但是如果出現的問題是處在開發規劃區範圍內的,也就是小區範圍內的,那麼這些事項就應當就視為邀約。也就是說邀約邀請當中涉及的事項是規劃範圍內的,一般的來看,應當視為邀約的內容。比如,小區內的綠化、車位,還有開發商承諾的商業、服務業的這些配套設施等等,這些都是處於小區範圍內的,這樣的一些廣告宣傳的內容,都應當視為邀約的內容。 總得來看在這個案例中,開發商的廣告宣傳有一些已經寫入了合同,應當視為合同的內容,如果不兌現的話,應當承擔違約的責任,還有一些即使是沒有寫入到合同中。但是,如果它是屬於規劃範圍內的事項,如果對合同的訂立和房屋的價格產生重大的影響,也應當視為合同的內容,還有一些是雖然沒有寫入合同。但是按照法律的要求,是商品房買賣合同必須具備這些條款的,那麼這樣的一些邀約邀請的內容,也應當視為邀約的內容,如果不兌現,也應當承擔違約的責任。這是我們要講的在商品房預售合同簽訂的初期涉及的廣告宣傳與合同實際履行發生矛盾的時候,應當如何認定和處理的一些法律的問題。 (二) 下面我們談一下商品房預售合同在履行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一些問題。 [案例三:1997年底,位於北京北三環中路的一幢高檔商品房投入了使用,它的開發商就是人們熟悉的深圳房地產企業——深房集團,這幢被稱為深房商業大廈的高檔公寓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銷售價格的起點,每平方米超過了一萬元人民幣,到底是什麼樣的條件打動了業主會掏每平方米一萬元的高價在深房大廈投資置業呢? 業主們說,叫他們感到放心的是,他們簽訂了一個比較完備的購房合同,僅在購房合同的附件中,我們就看到了有關建築材料及附屬設施的二十多項補充條款。可業主們沒有想到,從他們入住一開始到現在,他們得對照合同一項項地找開發商交涉,而且這種交涉五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 1997年12月深房大廈交付業主使用,然而對於部分購買了期房的業主,他們的入住時間已經比合同約定的交房日期1997年7月延遲了170多天,業主和開發商交涉沒有結果,於是兩位業主率先為此打起了官司。他們的官司勝訴後,其他業主要求開發商支付違約金的要求,才得到了開發商的認可,然而這場官司只是漫漫維權路的開始。 住上新房後一位業主發現,合同中許諾的高級進口衛生潔具根本不是進口產品,這樣在入住一年多以後,開發商答應以國產產品與國外產品之間的差價為基礎,向業主們進行雙倍賠償。業主們還告訴我們,合同中約定的296個停車位,現在仍然沒有兌現,不得已他們只能把車輛停在狹窄的道路兩旁,至於合同中約定的配套設施,諸如銀行、郵局、咖啡廳、網球場、游泳池等生活服務設施,到現在還只是停留在圖紙上,那麼對於遲遲沒有兌現的配套措施,開發商是怎麼答覆業主的呢? 業主:配套設施它一直就說我們現在資金比較緊張,正在籌措資金,肯定要解決這個問題。 由於售房合同中也沒有約定這些配套設施完工和交付的日期,因此開發商一拖再拖,業主們也沒有辦法,但是到了2001年業主們了解到當初開發商許諾用於建設配套設施的土地,已經被開發商轉賣他人,業主們這才意識到五年來他們苦苦等待的配套設施已經成為了一個泡影,因為另一座塔樓以及裙樓的招牌已經告訴了他們一切,也就是說,到此為止,開發商已經用他們的行動表明,他們根本不會履行合同約定的有關配套設施的條款了。那麼,出巨資買房的業主們該怎麼辦?] 這個案例是合同履行過程中發生的爭議,它既涉及合同的問題,又涉及規劃變更的問題,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只要是合同中做出了規定,就必須嚴格的履行,除非是發生了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責的事由。那麼生活服務設施投入使用,究竟是以哪一個時間段為準呢?如果說合同中沒約定的話,這就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期限來認定。那麼怎麼樣來認定合理的期限呢?一方面在住宅小區中,生活服務設施與住房的關係,主要是它表現在主要建築物與輔助建築物的關係。輔助性建築物如果遲遲不完成,當然會影響到主要建築物的使用,另外一方面,如果等到住宅建成以後,這些輔助性設施才投入了使用,那麼也會嚴重的影響居民的居住的安寧的利益,比如說居民都入住了以後,這邊生活輔助設施才開始施工,那麼會造成一些雜訊、空氣這方面的污染,這也會影響到主要建築物的使用。因此,原則上我們說,生活服務設施應當是與住房同時投入到使用中,如果是屬於分期的開發,那麼最遲也應當與後期的住房同時投入到使用中。在這個案件中,開發商最終把合同中規定的用於配套設施的土地轉賣了他人。首先是一種嚴重違約的行為,因為合同中明確規定開發商有提供生活輔助設施這樣的義務。但是最後沒有兌現,這是嚴重違約的行為,應當承擔違約的責任。這種違約責任,買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並且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規定賠償損失。 此外,小區的配套設施的土地一般的來說,這種土地的使用權是屬於全體業主所有,開發商轉賣這部分土地使用權,它也是對全體業主合法權益的一種侵害,因此構成了侵權的法律責任,所以業主們在這種情況下,既可以選擇追究違約責任,也可以選擇追究侵權的責任。在這個案例中,轉賣土地肯定會涉及規劃的變更,這種變更呢,將會產生嚴重的法律後果,大家知道我國房地產開發的程序中,第一個程序就是規劃,城市規劃。這個規劃它不僅涉及開發商的利益,也涉及買方的利益,同時也可能涉及社會公共的利益。所以,一經確定就不能夠輕易的變更,如果變更了,往往就有可能導致利益的失衡,產生各種各樣的爭議。 但是在實踐中,至少是到目前為止,輕易變更規劃這樣的問題呢,在房地產的開發和交易的過程中,經常的發生這類的問題,這個也是我們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那麼這種變更的結果大部分是有利於開發商,比如說開發商把規劃中的容積率給變更了,同樣範圍的土地,他建造了更多的建築平方米的商品房。這樣的話,他獲利當然就增長了,或者是改變了建築的高度,或者是減少了綠化的比例,或者是改變了配套設施,等等。 所以在以上的這個案例中,業主可以提起訴訟,要求開發商把轉賣土地的全部收益,作為不當得利退還給業主,如果業主要求退房,並且要求開發商承擔違約責任,也應當受到法律的支持。 (三) 下面我們再看第三個案例,第三個案例是在合同履行的後期,經常發生的問題,這個案例涉及房屋產權問題中的產權證,還有可能會涉及「一房二賣」,甚至「一房多賣」這樣的法律問題。在預售商品房中,產權證是經常發生糾紛的一個問題,一般情況下,現房交易發生產權證這方面的爭議不太多,那麼這也使預售商品房的交易風險就加大了,所以必須要加強法律上的防範。商品房與其他住房最顯著的不同就是在於它是有產權的,也就是有房屋所有權的這樣的房屋,住房商品化改革,在法律形式上,實際上就是要體現業主手中要持有產權證,可以說,沒有產權證,就不是商品房,而且產權證對於業主的不動產利益是一個基本的前提,如果沒有產權證,業主要對他的房屋出租、抵押貸款等等,也就沒有法律上的依據。 辦理產權證與預售商品房所謂「五證」是相聯繫的,一般我們說「五證」包括規劃證、土地使用權證、開工許可證、商品房預售許可證和竣工驗收證這麼五個證。那麼缺少這「五證」中任何一個證,都有可能導致產權證在辦理的過程中,發生法律上的障礙。其中,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沒有這個預售許可證,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這個商品房預售合同就是一個無效合同,那麼沒有其他的這四個證商品房預售合同有可能不是無效合同,但是如果沒有預售許可證,這個商品房預售合同肯定就是一個無效合同,辦理產權證的主要義務應當是賣方,買方只起一個配合的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商品房交付使用後,辦理產權證只需要經過行政機關審查、登記、發證這樣的一個程序就可以了。那麼這個程序從期間上看有一兩個月應當是足夠了,那麼產權證遲遲辦不下來,往往是另外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辦理產權證需要其他房地產開發的證件不齊,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五個證不齊,這些方面都有可能導致產權證辦理的困難。那麼還有一種情況,純粹由於賣方個人的原因,由於賣方自己單方的原因致使辦不下產權證,比如像這個案例中提到的,開發商把這個商品房的產權證辦理給其他人了,然後再以其他人的名義向銀行申請貸款,那麼這種做法當然買方就不能夠辦下來產權證。 現行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示範文本,對於產權證的問題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可以有兩種選擇,第一種,就是不再做任何的約定,如果發生了問題,就是按照我前面講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來進行處理。第二種選擇,就是雙方可以在合同中做出專門的約定,這種約定有可能對賣方有利的,也有可能是對買方有利的。但是如果在合同中做出了約定,發生了爭議以後,就將按照合同約定內容來進行處理。 這個案例中有可能發生開發商以他人的名義辦理產權證,有可能會發生「一房二賣」這樣的目的。「一房二賣」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非常惡劣的一種違約的行為,它帶有商業欺詐的性質。因此,法律對這種違約行為,規定的違約責任也是非常重的,這種違約責任帶有懲罰性。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對這種行為就規定可以使用懲罰性賠償的方法。這種懲罰性的賠償表現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合同,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賠償損失,並可以請求出賣人承擔不超過已付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那麼這一個情況有這樣兩種:第一是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未告知買受人,又將該房屋抵押給第三人的,第二種情況是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後,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的。在這個司法解釋中,對無法取得房屋應當有一個全面的一個理解,這裡既包括實物形態意義上的,也就說沒有辦法取得房屋的實物,沒有辦法入住進去,同時也應當理解包括法律產權形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沒有取得產權證。嚴格地說在法律上,沒有取得產權證就是沒有辦法實際取得房屋。因此在這個案例中,購房者就可以按照最高法院這個司法解釋,要求解除合同,退還購房款的本息,賠償損失,並且在賠償損失上,可以要求賣方承擔購房款一倍的賠償責任。 以上我們就把商品房預售合同在訂立履行過程中,在三個階段上可能發生的這些法律問題,簡單地做了一些討論。實際涉及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一些,希望大家關心我國房地產法的問題,使我國住房商品化的法律保證進一步地健全起來,謝謝各位。 吳建民盤點2004國際形勢 吳建民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8日 14:36 主講人簡介:吳建民,現年65歲,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從22歲起,吳建民就進入外交界,經歷之豐富超過了眾多同齡人。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躋身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列。1991年初,他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之後,他相繼擔任駐荷蘭與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在這個崗位上,他參與了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工作。現任外交學院院長。2003年12月12日,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 內容簡介:進入21世紀的第五個年頭,2004年的國際局勢依然複雜多變,伊拉克戰後重建、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和平進程、朝核問題等多個熱點問題繼續吸引人們的視線。2004年,巴以之間的衝突依然不斷,國際社會曾多次試圖調解雙方矛盾,各種中東和平計劃層出不窮,但多為新瓶裝舊酒,難以取得各方認可。2004年11月13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病逝,更為中東和平進程蒙上了一層陰影。 中東地區的另外一個熱點就是伊拉克。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薩達姆政權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有關係為名,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向伊拉克發動了戰爭。戰爭結束之後,伊拉克不僅沒有走向和平,反而是暴力衝突不斷,針對美軍和伊拉克警察的襲擊事件和針對外國人的綁架人質事件時有發生,美軍傷亡人數也屢創新高。同時,伊拉克自身的重建也是困難重重,美國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 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波蘭、捷克等10個中東歐國家正式加入歐盟,這是歐盟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大。擴大後的歐盟成員國從15個增加到了25個,人口從約3。8億增至約4。5億,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5%,經濟總量與美國 不相上下,歐盟的整體實力有所增強。這次歐盟的擴大,使人們更加認識到了以地區集團化為重要標誌的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如何看待全球化?全球化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形式?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應該如何面對波濤洶湧的全球化浪潮? 縱觀2004年,快速而廣泛的經濟增長是全年世界經濟最顯著的特點。今年除了歐洲經濟略顯低迷之外,美國、日本經濟繼續復甦,東亞經濟快速增長,拉丁美洲和非洲中也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分享到了經濟增長的果實。如何解讀這種至少是1980年以來首次出現的良好局面?在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的世界經濟的背後還有什麼問題? 從事外交工作42年,曾任我國駐多個國家大使的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國際展覽局新任主席吳建民,用他深厚的外交閱歷與敏銳的外交家視角,回望過去一年的國際大事,盤點2004國際形勢。 (全文) 今年現在到年底了,大家都非常關心今年的國際形勢。我們這些長期從事國際問題研究、觀察的人,也在思考2004年國際形勢到底有什麼特點?我想首先要聲明一條,現在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人們的看法不大一樣,我今天講的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對,關鍵是什麼呢?大家在今後觀察這個形勢的時候,你看事實。不管是誰說的,如果事實證明是錯的,就是錯的,不管是誰說的;如果事實證明他對的,他就是對的。 今年形勢有什麼特點?2004年,我想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中東問題,也就是伊拉克戰爭和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成為國際形勢當中最大的熱點。國際形勢當中有很多熱點,但是這兩件事情都發生在中東這個地區。這兩件事情,可以說佔據了全球人們的注意的焦點。有人統計過,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世界,2004年頭版頭條、電視的頭條新聞,大家說大概百分之六十、七十甚至八十是這個地區的,這意味著什麼?全世界人,62億,真正坐下來把報紙仔細看的,電視從頭聽到尾的,不是很多的,是不是?所以,大部分人是看頭條。所以人們腦子裡面所形成對國際形勢的一些印象,往往就是這些頭條新聞形成的。而中東這個地區,伊拉克戰爭,巴勒斯坦、以色列的衝突,佔據了大家的主要注意力,這是今年形勢非常一個突出的特點。 這裡面首先要講到伊拉克戰爭,從去年3月20號打響,到現在一年多了,這個戰爭會打多長?這個戰爭實際上在戰場上的時間並不太長,主要的就是把巴格達拿下來,政權易手,這個時間並不太長,打了24天。可以說從1991年冷戰結束以來吧,打了四場戰爭,這場戰爭時間是最短的:1991年1月17號打響的海灣戰爭,那場戰爭打了42天;完了就是科索沃戰爭,打了78天;再下來,阿富汗戰爭,打了61天;這場戰爭,政權易手,24天解決了。但是伊拉克的這種武裝活動、暴力衝突沒有斷。美國人就是在伊拉克戰爭,在打戰場上,在開始要把這個政權推翻,死了138人。可是這個戰爭結束之後,死的人大大超過了138人,現在死的總數超過1100人了,傷了5000多人了,而且天天在死人。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拉克戰爭?美國人講兩條理由:第一條理由,說薩達姆。海珊同基地組織有關係,當時世界上就不相信,你說有關係,你拿出證據來,美國人拿不出證據來;第二個理由,說是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脅世界,威脅美國的利益。那好,聯合國就不同意,聯合國說你要銷毀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核查。因為在1991年1月17號打響的第一次海灣戰爭當中也是可以打伊拉克,那次戰爭所銷毀的,在戰場上通過真刀真槍所銷毀的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很小一部分,80%以上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後來通過核查,聯合國去核查,發現了,拿出來銷毀,大部分這麼銷毀的。聯合國就說了,包括當時核查的頭頭,叫布里克斯,他說不需要打呀!為什麼要打這場戰爭呢?打了之後,你要光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完全通過核查來解決。但是美國一定要打,怎麼勸不行,全世界贊成打的人不算太多,中國人也不贊成打,我們便勸美國人說別打,打了對你美國本身也不利,對這個地區也不利,要解決這個地區的問題,打不是個辦法,還是和平解決好。美國人不聽,一定要打。打了之後現在這個狀況是什麼樣?全世界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美的浪潮。 這個浪潮,全球的反美情緒,超過了越南戰爭。美國人自己講,說是就在平常的時候,不發生什麼事,世界上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喜歡美國;現在這場戰爭一打,這是美國人自己講的,不是中國人的看法,美國這個研究國際問題的人,說現在全世界多少人不喜歡?80%的人不喜歡美國人。所以美國總統到什麼地方去,都挨臭雞蛋、遊行示威。這次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智利聖地亞哥舉行,也是遊行示威非常厲害,老百姓不喜歡他,這是一個方面,不喜歡。美國另外一方面,又天天在死人,想把這個問題很快地了結吧!好像了結不了,越打越多。美國打這場戰爭是以反恐的名義,反對恐怖主義。但是,採取這樣的辦法來反對恐怖主義,結果會怎麼樣?在這個問題上面,美國人的看法跟世界上很多一些國家的看法不大一樣。前不久,希拉克總統到英國去訪問去,人家就問他,你看這個世界是不是更加安全了?因為這是美國人經常講的看法,現在,這個世界沒有薩達姆。海珊,薩達姆。海珊不在台上了,這個世界更加安全了,希拉克總統說不一定,未必。你看現在打了之後,人們經常說打了之後,這個恐怖主義怎麼樣?暴力行為是多了,還是少了?好像是多了,並沒有減少。這個問題形成了一個,大家不大讚成這個做法。 另外一個現象,像我們這些在世界上跑得比較多的人,出去看看,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美國大使館都是在各國最好的地段,全都進了軍營了。使館前面又是路障,又是軍隊把守,不得了,進去很難,這是一種現象。另外,你要去美國現在很難,去美國申請簽證,在北京我聽說拒簽的達90%,也不給你講什麼理由,拒簽,而且去了之後不管是誰,大部分人要按手印。我今年去了兩次,因為有工作要去,心裏面不大痛快。第一,要我留手印。我說吳某人搞了42年的外交,還沒有一個地方要吳某人留手印呢,一定要留,怎麼說不行。為什麼要留?說是駐美國的現職外交官可以不留;另外,國家領導人可以不留。那吳某人不是這個情況,所以一定得留。好,對我算客氣的,不用排隊,下午四點到五點去留個手印。那天,我是外交學院事兒比較多,我到那兒的時候四點三刻,因為要走很長一段的路,下車之後不讓走了,得走大概五百米的小道,很窄,走過去排隊的。我進去之後,問我帶手機了嗎?我一摸,我說我手機在這兒,我說我手機給你吧,不行,我手機得送回去,我想送回去,五百米,來回一千米,這個時間沒有了,好說歹說不行,好像這個手機就成定時炸彈了。沒辦法,第二次我就再跑一趟,沒有時間了。 今年後來我又去了一次,這次不用按手印,因為我是多次出入境簽證,所以不用了。可是我遇到一件事情,我搞了42年外交工作,人家這個地方對外交官,我還算是一個VIP,還算是個要客,一般很多地方對我很客氣的,這個地方是把我查得最徹底的一次。一進機場,安檢,大家都過,這個沒話說。然後,要登機之前,在登機口,出門之前,然後坐汽車到登機去,這個之前,美國國土安全部派了人在這把守,每個人都檢查,我的腰帶得解下來,鞋得脫掉,我手提的行李每一個都得打開,我沒有經歷這種情況。這種情況你說心裏面很舒服?我看沒有人會感到舒服的。怎麼這麼緊張啊?緊張得不得了。所以這種緊張就讓人感覺,本身是一種什麼?一種不安全感。這種現象會帶來什麼結果?我說不清楚。 我在美國因為前後工作了十年,我也問自己這個問題,美國為什麼一下成為世界頭號大國?那麼富,什麼原因?我仔細想一想,大概是三股流,流到那兒去了:第一是人流,流到那兒去了;第二是物流,流到那兒去了;第三是財流,錢流到那兒去了。這三股流,對不對?這三股流當中最重要是什麼?人流,人帶動這些東西。美國,我在那裡呆了十年,有些情況了解一點。美國的中等教育不行,年輕人,像我們的外交官的孩子,中學、小學到美國上學輕而易舉,不是重點學校的,到那兒也輕而易舉,天天玩好了,都能應付。中等教育不行,大學本科也不行,好的是研究生,它一個政策,把全世界的好的研究生都能吸引到它那兒去,這個就不得了,人才到它那兒去了。可是美國現在採取這樣一些政策,去的人減少了。今年8月3號到10號在釣魚台舉行了中國外國大學校長的論壇,我參加了這個論壇。這個論壇去了一百二十幾個中國的大學校長,我是其中之一,也有近二十個外國的大學校長,裡面包括美國的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都去了。美國人自己講,他說反恐以來,去美國的學生下降了48%。我前兩天碰到一個瑞士朋友,他說瑞士去美國旅遊的人下降了50%,人流在下降。而且美國駐外這些人員,因為我在駐法國的時候,我是去年7月份回來的,9.11之後我還在法國工作了一段時間,那個時候去美國辦簽證很難。我因為要去法國的在南太平洋的島子,叫做法屬波利尼西亞,去那邊有任務,去那兒飛機要飛24個小時,中間要經過洛杉磯,那就要辦簽證。我是大使,這個簽證好辦,我也不用去,很客氣,那算客氣。因為大家都是駐法國大使,這個大使之間還有點關係,但是要記者去就很難了。這個簽證不能自己送去,護照不能自己送去,得特快專遞送去,好像這個人當面就有危險,好像就有危險,完了之後跟美國人談起來說,你們還去美國幹嘛,別去了,現在反恐,你還去幹嘛,不要去,不大歡迎你去。你想那些政策,去要留手印,安檢非常嚴,這一系列的措施,它並不鼓勵你去了。這樣一來,你們大家想,人流減少會帶來什麼結果?就是這樣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就是中東地區大熱點——伊拉克戰爭、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使得美國人非常緊張。你去感覺,當時9.11這個事情發生之後,我們還是很同情美國的,很多無辜老百姓死了,我們還是很同情的。可現在一打伊拉克戰爭,這麼一系列的做法,弄得全世界很多國家對這個事情不大感冒,有些搖頭。所以這是要在講今年的形勢的話,這件事情是國際上的頭條,中東地區的熱點。這個熱點,可以說是可以耗費了、佔據了美國人很多時間、精力和資源,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今年的國際形勢,全球化在深入發展。 全球化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在深入發展。中國人對全球化的認識也不是一開頭就認識的。1974年,聯合國舉行第六屆特別聯大的時候,當時小平同志帶團去的,就那次。當時我因為在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所以整個會議我全部參加了。當時因為是發展中國家,由於在中東石油危機的過程當中,發展中國家,阿拉伯的採油國,對美國採取一種禁運的態度,這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發展中國家覺得我掌握原料,我還是有相當有力量的,所以這次大會的目的,是關於原料問題以及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這麼一個會議。這麼一個會議小平同志去了。當然,我們要建立新的秩序,中國人當然是贊成的。因為會議上我是參加了,它的會議開頭總是有一般性辯論,有很多,你聽那些發言,那玩意聽得人也很激動,熱血沸騰。發展中國家講,為什麼窮?就是受剝削。他講出好多理由來,那也是挺那個的。全球化,當時大家對於跨國公司,當時人們還很反感,當時發展中國家說跨國公司是新殖民主義的工具,我們一度也有這個看法。當時他們講相互依存,中國人也不大喜歡相互依存這個說法,什麼相互依存?騎馬跟馬的關係,騎馬人跟馬的關係,你騎在我頭上,你還跟我相互依存,不大讚成。所以當時,1974年舉行特別聯大的時候,全球的跨國公司7000家,現在多少?快五萬家。全球化的載體是跨國公司,它正使得全球的資源比較得到很好的配置,它優勢發揮出來了。你這地方有礦,我就在這兒開礦;你這地方有市場,我就在這裡建立銷售渠道;你這裡有很好的工程師,我就在這裡建研發中心,各方面優勢集起來了,所以它這個全球化在深入發展,這個不用多說,大家懂這個道理。 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就是在全球化的同時,還有一股流,被邊緣化。我先講邊緣化。不要以為全球化,全世界都化了,沒那麼回事,有的化了,有的沒有化。今年5月份,我請了坦尚尼亞的總統到外交學院給學生講課,這個總統講什麼呢?非洲被邊際化了。被邊際化了,不要小看這個事情。我是1996年1月到日內瓦去工作,日內瓦駐聯合國,我是中國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的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同時我也是駐所有瑞士其它國際組織的中國代表大使,包括WTO、世界貿易組織。我去的時候,因為當時WTO的總幹事叫魯傑羅,這個人是原來義大利的商業部長,很有知識。他跟我長談了一次,他說我非常贊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他說我搞經濟工作三十多年了,我認為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區也好,世界也好,經濟發展有一股流,往前走,你入了流了,你就發展了,前進了;你出了流了,你就大大落後了。這幾句話我後來一想,有道理呀!中國怎麼落後的?中國人在世界上領先不是一二百年啊!全世界都承認,從公元1世紀到公元15世紀,這1400年當中,中國是世界上科技創新的中心,四大發明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些發明給世界帶來多大的影響! 所以希拉克總統對我講,他說,大家都知道歐洲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不了解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不公道的。沒有中華文明的貢獻,沒有世界的今天。這講得很公正、很客觀。我們怎麼落後的?一直到1820年,中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的份額多少?三分之一,比美國現在的份額還多了。1820年,我們還佔三分之一;到1949年,多少?不到1%;去年,我們經過25年的大發展,我們GDP到了1.4萬億美元,佔世界全球GDP總額多少?3.9%,才3.9%。我們老祖宗那個時候到了三分之一,33%左右,為什麼?你們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沒有入流,就是小平講的。明成祖是一個比較開明的皇帝,鄭和下西洋,就是在他那個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他當皇帝的時候進行的。從1405年到1433年,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七下西洋,非常了不起的,為什麼落後了?明朝的皇帝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關閉、封閉起來,封閉起來。封閉起來,世界上發生大事中國人沒有進去:一是叫做文藝復興;一個是啟蒙運動;再接下來的是工業革命。中國人都沒進去,沒進去就大大落後了。所以不要以為全球化,全世界都被全球化了,沒有那麼回事,化進去只是一小部分,很多地方沒化進去。中國現在為什麼發展那麼快?化進去了。你要回頭看,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的方針太英明了,要不化進去,我們還在落後,我們當然比現在要落後得多,就這個原因。一個國家也是,我在法國,我到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島去,法國是不經過工業化的。我到科西嘉島去,當地的領導對我講,我們這裡沒有經歷工業化,這就是現實。所以在認識全球化的時候,大家要想到,要化進去,要進去,不能出來,出來要大大落後。所以現在全世界一些國家沒有化進去,被邊緣化了,非常擔心,這是一個。 另外我要講一下,就是地區集團化。大家可能會問這個問題,全球化了,還要地區集團幹嘛呀?都化進去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你們看一個現象,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地區集團在形成,在前進,這股化了,這股地區集團化的潮流,勢頭越猛。 你看歐洲比較早,歐盟,歐洲聯盟,今年5月1號,從15個國家變成25個國家,很大;美國,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也需要地區集團。所以在1992年的時候,它搞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幾個國家?三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組織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有沒有好處?對美國有好處,對加拿大有好處,對墨西哥也有好處。我前不久見了當時的墨西哥總統塞迪略這個人,在他手下完成這個事的。我說怎麼樣?非常有好處。他說,面對這個全球化,一個國家不論有多麼強,沒有地區支撐,你很難應對它的挑戰,也很難全面抓住它的機遇,充分地抓住機遇,需要地區集團:俄羅斯有獨聯體;非洲有非洲聯盟;亞洲相對滯後。所以現在,我覺得需要告訴大家的,亞洲這塊在動。 今年8月16到17號,我到曼谷去開會,開什麼會呢?叫做東亞思想庫網路年會。這是個什麼東西,這「10+3」,就是東盟十國加三國——中、日、韓領導人做出個決定,要來推動東亞的經濟合作,要搞一個智庫,智囊團,這個所謂東亞思想庫網路是惟一能夠向領導人會議提出政策建議的思想庫。這個思想庫什麼特點呢?它是叫第二軌道,第一軌道是政府,第二軌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政府支持的學者,就是有背景的,不是學者在那邊講講自己的看法,它是有背景的。今年我是參加第二次年會,就是十三個國家都去了,大家都贊成建立東亞共同體,都贊成,十三個國家全贊成,這可不是個小事。還有,前兩天,11月28號到30號,在萬象舉行了「10+3」的領導人會議,領導人層面第一次同意建立東亞共同體,這可是大事。這學者講是一回事,領導人層面都同意了,這是一個長遠目標,這就說明東亞的地區合作在往前發展,這個是我覺得今年形勢上非常值得注意的。 第三條講經濟,今年的經濟從全球來講不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大概是5%,全球5%,中國大概9%左右。這個什麼概念呢?三十年來最好的,這個是相當好的;另外一方面,國際貿易增長很快,今年估計增長8.8%。8.8%什麼概念呢?超過十年以來的平均數。這是好的一面。 但天下的事情總是有兩面,我們看問題要看全一點。有什麼問題?我的看法,面臨兩大危機:第一個危機,石油危機。你看油價,今年是年初1月份的時候,7桶大概等於1噸油,年初的35美元一桶,到了10月中旬,一下長到55美元一桶,這不得了啊。後來回落一點,到50美元,稍微低一點,這個數字,你說這個油價在高價位徘徊,很快會回落嗎?說實在的,我說不清楚。因為我覺得現在我看不到這個前景,為什麼?油價怎麼決定的?一個是供求關係。我見了國際上的一些大的石油集團的人,他跟我講,他說供求關係,現在你看大家都說可以增加產量,增產、增產,真正具備增產能力的產油國不是很多,所以它增加數量是有限的,需求比較旺,這是一條,決定你的價格,對吧?第二,中東這個地方形勢不穩,這個影響油價。你說什麼時候能穩定下來?我也說不清楚。我們希望穩定,很難說呀,這個問題不可小視。我的看法,就是這次石油危機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1973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這是第三次,高油價可能會持續比較長時間,這個油價這是個大問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時候,我在美國紐約,由於阿拉伯的產油國為了支持埃及和敘利亞抗擊以色列,就對美國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結果美國的油的缺口缺多少?缺12%,缺12%就不得了。我當時在紐約曼哈頓,那是最繁華的地區,到一個什麼狀況?晚上曼哈頓大樓全黑了,那看起來是個凄凄慘慘啊!就是缺12%,兩萬多家加油站關了,加油站前面排起了長龍。這個事情,如果石油高油價徘徊,如果將來這個石油危機的持續會帶來什麼結果?中國人需要考慮,要有一點應變的措施,沒有應變措施不行。譬如講,我們現在石油的利用率,利用率相當於日本的三分之一還不到,如果說日本人用一噸石油,它能產生三萬七千美元的效益,假設這樣說,中國人才到一萬美元,這裡有很大的餘地,節油,節能,包括煤炭,這是一個很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是一條,石油危機。 第二,現在報上慢慢多起來了,美元危機。美元一個勁下跌,我在巴黎的時候,2002年,當時一個美元可以換1.2個歐元,當時,2002年;現在倒過來了,1個歐元換1.33美元了,美元和歐元的比價下跌了45%以上了,還在往下跌。這個問題你說值不值得中國人考慮?非常值得考慮。你們手裡面要是美元太多了,這玩意是個問題,老一個勁跌,在國內沒有這個感覺,因為人民幣跟美元比率大體上固定的,一出去了,買東西,這個美元不值錢了,怎麼辦?這個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我的看法,還遠遠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這是我講今年的形勢,可以講很多,這三條比較突出一點。 最後,我就講一講對明年形勢的展望。2005年,我想中東地區,伊拉克戰爭,巴勒斯坦、以色列衝突,成為世界最大的熱點,這個形勢不會改變,繼續。中國人當然希望天下太平,可這個地方很難,一時穩定得下來嗎?很難,所以這個事情會佔據世界很大的注意,成為各方注意的焦點,很困難,美國人自己談起來伊拉克,也唉聲嘆氣,好像覺得辦法也不多,怎麼辦呢?這種情況我想可能會繼續,這是一條。 第二條,在2005年,我剛才講的這兩大經濟形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5年還是繼續增長,不會到5%,低於5%,肯定繼續好,還是增長的形勢。但是我們對存在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兩大危機。 一個,石油危機,中國人要考慮。我們2004年進口石油超過一億噸,這個數量不是小數量,我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程度已經相當深了,怎麼樣處理好這個問題?這個中國人需要考慮,還有什麼能源可以發展?法國發展了核能,法國現在有58座核電站,它的核電搞得相當好。到現在,從70年代,法國人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下定決心,他也厲害,一下決心就搞起來了。58座核電站什麼概念?法國人用的能源80%靠核電。特別是三十多年沒有出過什麼大事,沒有聽說過核事故,沒有,相當安全。法國人他開始是用的美國技術,但是過程當中它消化了,不僅消化了,而且發展了。它現在這個優勢就出來了,它能源靠核電,核電、核燃料的價格是相對穩定的,然後它現在這個電還出口,要是靠油、靠氣這個價格就上去了,它這個優勢就出來了。中國現在核電大概八百萬千瓦,我去看了大亞灣核電站,去看了,很好,大亞灣核電站,很成功。嶺澳核電站也搞得很好,這是法國技術進來了,蠻好的。我想將來中國核電將來要大發展,這個是非常重要,它還是比較清潔的,因為核電它不會造成污染,而且它只要把核燃料、核廢料處理好。總體來講,法國那個地方比我們小多了,法國才55萬平方公里,我們960萬平方公里,它在內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想這種能源危機,中國人一定要考慮長遠,不考慮長遠不行。節能還有很大的潛力,你像能耗如果利用率低,造成污染厲害;利用率高,污染就減少,這有很大的潛力。 第二,美元危機。美元會不會繼續下跌?說不清楚。我跟有些經濟學家談,他們說,哎呀,大概不會發生什麼危機。我說,金融這個事,誰也不要打保票。美元已經下跌,跟歐元比價已經下跌45%,你說算什麼?美元什麼地方是個底線?說不清楚。我到歐洲去,他們說一個歐元換1.5美元是不是底線啊?一個歐元換2個美元是不是底線啊?說不清楚。但是還在繼續下跌,這是一個大問題。 下跌原因是什麼?美國人兩大赤字——2004年是打破記錄,超過一萬億美元——外貿赤字和它的預算赤字,預算赤字怎麼造成的?它軍費開支,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講,全球軍費開支九千億美元,美國人是四千五百億,佔了一半,它這個錢是用誰的錢呀?是借人家的錢。你說伊拉克戰爭在打,它那個軍費能減下來嗎?好像比較難。伊拉克戰爭什麼時候結束?我也說不清楚,所以軍事上造成的預算赤字,這個相當大,好像一下減不下來;外貿赤字也很大,現在美元在下跌,美國現在不採取措施,不採取措施。但是下跌,下跌有一些人說,可能對美國也有點好處,美國借的外債多少錢?2.6萬億美元,可能現在還不止,占它GDP的23%,現在這個數字還在上升,2.6萬億美元,借的外債都是按美元計價的,如果美元一下跌,它的外債就可以少還一點。這個問題,美元因為它地位太重要了,它這個美元地位的影響,也影響全球經濟。現在我們的經濟又跟世界經濟關係那麼緊密,所以我覺得在2005年,國際經濟當中的不穩定因素值得中國人關注。而且要採取措施,爭取能夠未雨綢繆,能夠使我們的損失能夠減少,這是我想中國人要考慮的問題。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 吳建民盤點2004中國外交 吳建民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8日 14:39 主講人簡介:吳建民,現年65歲,早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從22歲起,吳建民就進入外交界,經歷之豐富超過了眾多同齡人。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躋身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之列。1991年初,他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之後,他相繼擔任駐荷蘭與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為駐法國大使。在這個崗位上,他參與了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工作。現任外交學院院長。2003年12月12日,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 內容簡介:進入21世紀的第五個年頭,2004年的中國外交有聲有色,亮點頻出。無論是與幾個大國的關係,還是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以及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成為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堅定力量,中國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負責任大國的作用。如何看待2004年中國外交的發展? 2004年是中歐關係大發展的一年。一年來,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訪問歐盟總部及歐盟的十多個成員國,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外交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索拉納,以及多位歐洲政要也相繼訪華。中歐高層如此頻繁的互訪,真正反映了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實質內涵。被喻為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核心引擎」的中歐經貿合作,一年來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擁有25個成員國的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也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全面歐戰略夥伴關係的日趨緊密令世界矚目。中歐關係發展的動力來自什麼?在當前全球化挑戰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如何發展中歐雙方的關係?怎樣實現中歐雙方多渠道、多層次之間交流的暢通?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周邊國家多達29個,其中接壤的鄰國有15個。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與周邊互為戰略依託,推進合作共贏的大周邊外交。經過多年的努力,一個南北「兩翼齊飛」的放射狀區域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在北面,「上海合作組織」從初始階段向實質性合作階段發展,正在成為中國加強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在安全、經濟領域的合作,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的平台。在南面,以「10+1」和「10+3」為龍頭,大力提升東亞合作機制水平。中國與東盟在安全對話、非傳統安全合作等方面不斷拓展,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如何認識周邊外交的發展?中國在東亞共同體中將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 從事外交工作42年,曾任我國駐多個國家大使的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國際展覽局新任主席吳建民,用他深厚的外交閱歷與敏銳的外交家視角,回望過去一年中國的外交大事,盤點2004中國外交。 (全文) 中國的外交,我覺得今年是搞得很好的。我的一個基本的看法,中國的外交進入黃金時期。為什麼說它進入黃金時期?因為中國的外交舞台從來沒有今天這麼大呀!在1971年的時候,跟中國的建交國大體上60個國家左右;到1979年之後,跟中國建交國116個國家;現在,165個國家。你看我們的領導人,我們的外交部長,足跡遍及全世界,舞台從來沒有今天這麼大。你從中國歷史上看,在我們古代,大唐時期,我們也沒有這麼大的舞台呀,舞台從來沒有今天這麼大。 第二,中國的經濟從來沒有與世界的經濟融入得如此緊密。中國經濟跟世界的融合度太深了,這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這個外交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來沒今天這麼大,外交的影響太大了,外交是一個重要的資源,我說有的時候四兩撥千斤。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面,中國外交我說搞得有聲有色。 第一,我說從中國外交來看,2004年是中國外交的歐洲年,中國同歐洲的關係發展得很快。 1997年10月29號,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當時他同柯林頓總統簽署了一個文件,就是把中美關係定位定成什麼?當時美中雙方商定的,「雙方致力於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這是1997年10月29號,這個提法叫做「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當時中美雙方覺得關係應該定位定在這個地方。完了之後,到2001年10月19號,離四年差十天,布希總統到上海去,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個時候,雙方提法就有變化了,這是應美國方面的要求了。變成什麼關係呢?「雙方致力於發展建設性的合作關係」。這兩個提法比較,第一,原來提的「戰略」沒有了;第二,「夥伴」沒有了,這是一個現象。其實我們中國人在這個事情過程當中,我們不是一定要提一個什麼東西,最初提「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是美國人的意見,他們覺得應該這樣提,那我們說好,你們願意發展這樣的關係,我們也願意,很好嘛。你說不行,你搞「建設性的合作關係」那也可以呀,這完全是美國人的意見,但提法有變化。 可是另外一方面,1997年5月16號,希拉克總統訪華,訪華也把中法關係定位,定成什麼?叫做「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是包括所有各個方面,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夥伴關係,這樣一個關係。我1998年11月份到法國,我跟法國人問,我說美國人講,那個時候我們之間叫做「致力於建立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美國人說夥伴關係還沒建立起來呢,大家致力於建設,什麼時候建成,我們再看。我問法國人,我說「全面夥伴關係」建立起來了嗎?當然建立起來了。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要豐富、發展它的內容的問題,這個雙方提法不一樣。 我說就是世界上很多事,可能看不太明白,有時候比較一下就明白了。到了去年11月30號,歐盟領導人,就是指輪值國主席、當時義大利的總理貝盧斯科尼到北京來,然後歐盟委員會的主席普羅迪到北京來,跟中歐領導人舉行會晤,當時雙方又發表一個文件,中歐關係又重新定位,定位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他們覺得「全面」,也是他們提的,覺得「全面」不夠勁,一定要加上「戰略」,光是「夥伴」關係也不夠勁,要加上「戰略」關係。今年1月27號,胡錦濤主席訪問法國,1997年發表一個聯合聲明,這次發表第二個聯合聲明,中法關係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一個現象,外交上這些提法後面,它的內容就包含著關係在發展。 我覺得今年的中國外交,為什麼叫它歐洲年呢?中歐之間的關係交往特別多,我們的幾位主要領導同志——胡錦濤主席、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賈慶林主席,今年這四位領導人,已經訪問了12個歐洲國家。歐洲國家來訪問的也很多,歐洲國家,非常頻繁,歐中關係非常好,雙方都認為進入最好時期。是什麼關係促使中歐關係這麼好? 第一,我想是國際形勢的發展,國際大氣候的變化。國際大氣候變化,冷戰結束之後,全世界都在考慮這個問題,21世紀的世界應當怎麼建立?建立成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是建立一個大家都聽一個國家的,聽它指揮棒的一個世界呢,還是說建立一個更加和平、更加公正、更加民主、更加法制的世界?在這樣一個世界上,大國、小國、弱國、強國都能夠發表自己一點意見,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建立在國際民主和法制基礎上的世界,這就需要多邊主義,歐洲人跟中國人在這個問題上意見差不多。你看這次希拉克總統訪問中國,今年10月份訪問的,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會上他講了這段話,當時我在場了,他自己帶的翻譯,沒有完全把意思翻出來,他就講了個什麼觀點呢?中國和法國、法國和中國,我們領導人談得很好,他說我們對21世紀的世界應當建成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雙方的看法比較一致,這可是個大事,這是個世界發展的大方向的問題。歐洲國家也是,他們講贊成,歐洲人講了贊成建立一個多極世界,我們也贊成多極世界。現在國際上的提法慢慢地由多邊主義代替多極世界,仔細想想可能也有點道理,有一點道理。因為全世界中小國家是多數,你跟它講多極化,哎喲,有你,大概沒有我,是不是?人家容易有這個看法,多邊主義,大家都有,現在慢慢是這種說法。中國贊成一個多邊主義的世界,歐洲也贊成。 第二,經濟上互補。我們發展關係,我們經濟上要前進,如果說互補性不強,這個餘地是很有限的。雙方互補,可以說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需要高技術,需要比較先進的管理方式,我們需要資金,這個歐洲有;歐洲需要市場,這個中國有,雙方很互補。大家注意到沒有?中國對外合作,高科技、最高端的科技,跟誰合作?跟歐洲人。前不久講伽利略計劃,那是高科技了,伽利略。什麼叫伽利略計劃?大家現在都用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這是美國人的。美國人從70年代開始到90年代初搞出來的,現在有29顆衛星,距離地球1.7萬公里,它形成一個網,你到什麼地方它都能定位定出來。歐洲人呢?他是要在2008年搞一個伽利略計劃,搞成了,30顆衛星,衛星距離地球大概2.4萬公里,它也形成一個網,這就是第二代的GPS.第一代就是美國的GPS,它可以發現地球上的長十米的目標,它這個,伽利略計劃能發現地面誤差一米。他們講,開玩笑了,GPS只能找到哪條街,這個伽利略能找到你家門口,搞這個東西。中國和歐洲合作,歐洲合作,我是因為在巴黎,是由歐洲航天局主辦的,我當時在歐洲,我在巴黎,是他們歐洲人主動來找我們的,歐洲航天局局長來找我,我開始也搞不清楚什麼叫伽利略計劃,他跟我花了很長時間跟我介紹,說這個東西,我們覺得很重要,我們想希望能夠跟中國合作,我當時就把這個意見報告國內了。吃晚飯閑聊,我就說這個GPS不蠻好的嘛!我們中國人也在用啊!你們為什麼要搞第二代?這個航天局長是義大利人,他說,哎呀,完全依靠一家可能靠不住,他說甚至是「危險」的。用了這個詞,反映歐洲人考慮這個問題,他說你看伊拉克戰爭美國人說關就關了,也沒打招呼,我一想,他這個講得也有道理。美國人有時候做事,有的時候就這樣,他也不徵求你的意見,他說關就關掉了,歐洲人要搞這個東西,搞了之後,美國人很不高興,說你搞這個東西幹嘛,跟我一起搞吧,歐洲人說我自己要搞,歐洲它也有它自身的利益。我就是講,中歐之間為什麼能夠合作?不是一廂情願的,大家有共同利益。歐洲航天局局長也跟我講得很清楚,他說我為什麼呢?我要搞上這個計劃以後,我是要有商業用途的,沒有商業用途我怎麼支撐這個東西呀?中國這個市場這麼大,我們當然需要,它也是為了它的利益,我們也為了我們的利益,我們共同來搞。雙方利益都能夠得到照顧,形成一種共贏的局面。中歐關係非常好,這是一個。 文化上面,中法文化年,大家都看了,搞得非常紅火。這個文化年,我在法國期間,參與了搞文化周,1999年9月1號到12號,搞了文化周,非常成功;然後到了2000年冬季到2001年春季,搞了文化季,也非常成功;現在搞文化年,搞文化年成功得不得了。這回去了法國之後,華人高興,法國人高興。哎呀,說你們文化年搞得太好了,讓我們認識了中華文化。當時我在法國參與了這個文化年的籌備工作,當時我們開始考慮,是不是就展現一下我們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各方面一些成果?後來法國人跟我講,他說要展現中華文化的全貌,他說有三個內容:第一個是古老的中國,中國古老,不得了;第二個,是多姿多彩的中國,你看中國56個民族,文化多豐富多彩啊!第三,是現代中國,三個層面來反映。結果在法國搞了幾百場活動,幾百場活動,你不要小看這些活動啊,這些文化活動是什麼特點呢?它跟領導人會晤不一樣,領導人會晤能夠參加這種活動的人很少,文化活動,好處是什麼呢?老百姓。 今年1月24號在香榭里舍大街,中國春節彩裝大遊行,你在電視上看到,我沒去巴黎,我們的華人感動極了,從巴黎打電話給我,哎呀,真高興!因為香榭里舍大街是法國人每年國慶閱兵的地方,沒有其他國家到那兒搞彩裝遊行的,沒有,這中法關係很好,我到法國去,法國的希拉克總統身邊的人告訴我,他說圍觀的人可不得了,一萬人遊行,圍觀的七十多萬,比法國國慶圍觀的人還多。這個可不是政府動員來的,我在法國呆了那麼長時間,法國人喜歡,他看;不喜歡的,怎麼勸他不來,這是非常明顯的。弄了之後,正在這個時候,搞民意測驗,對中國有好感的法國老百姓一下到68%。你不要以為68%這個數字低了,68%在法國很高了,三個法國人有五種意見,法國人經常爭論的,對某一個國家有好感不大容易。文化起了作用,為什麼?他們認識了中華文化。像法國文化也是很好的,比如印象派的展覽,你們去看了沒有?非常好。戴高樂的展覽,還有雅爾音樂會,很有特色。我在現場看了,給中國人很多啟示。這種文化的交流,它的後面是什麼?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很喜歡,中國人對歐洲的文明也很喜歡,中國人被人家踩在腳底下,要找救國的出路,跑歐洲去了。當年總理、小平這些老一代革命家不就是在那兒嘛,對它文化有喜歡。歐洲人對中國文化也很喜歡,你到歐洲人家裡去,凡是有一點地位的,家裡面大概都有幾件中國的文物,而且要給你看很自豪,就是雙方很喜歡,這個文化交流不得了。文化交流,加深了雙方的了解,加深了雙方的好感。憑什麼對你有好感?他們對你文化了解,發現你這個文化很有吸引力,他就願意跟你發展關係,老百姓相互了解,這樣一來,促進相互的發展。文化交流跟商品交流不一樣,商品交流,你給我什麼錢,我把什麼賣給你完了,對吧?文化交流,你看了我這個東西,看了我這個東西得到啟示,我還有我這個東西,這個很好。 而且在今天的世界上,我覺得中歐文化交流更有一層意義,就是什麼?就是文明對話。你看看今天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是不是有一點文明衝突的影子?有一點。文明衝突會給世界帶來災難,這種文明對話給雙方帶來了好處,是人類的福音。這些原因交匯在一起,中歐關係非常好。我們雙方領導人都認為進入最好時期,我這個話的含義是什麼呢?我覺得中歐今後發展關係,發展的餘地很大,我們很多留學生去了美國,我想今天呢,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美國很難去呀,我看歐洲對中國的留學生是比較歡迎的,特別是我們一些好的學生,它也有一些好的東西,文明交流,而且歐洲有它的長處,如果我們很好地把它的長處和中國的長處結合起來,第一,雙方的合作可以向前發展;第二,對雙方都有好處。這是中歐關係,我覺得是一個亮點。這個外交搞得好,中國的領導、中國領導人抓住了這個機遇,沒有讓它放過,很活躍,所以今年就成了中國外交的歐洲年,很好。 第二個亮點,我們亮點比較多了,我們周邊外交搞得很好,周邊外交關係在發展。 經貿關係,今年可能是破紀錄的。中日貿易今年可能突破1600億美元,那不得了;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突破1000億美元,溫家寶總理在2003年會晤東盟領導人的時候,說我們2005年能不能突破1000億美元,2004年就突破1000億了;中韓貿易今年可能突破800億美元。這三家加起來,1600億、1000億、800億,3400億,占我們外貿的三分之一了,今年我們是一萬億美元,關係發展很快。 另外,我覺得我們的領導人在周邊的外交很活躍,跟他們接觸,外長接觸得很多。所以呢,現在東亞共同體要建設起來了。你們想想看,東亞共同體要建設起來,這意味著什麼?共同體,你想想這個道理。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共同來建設。共同體建設起來,這樣的話,共同利益發展了,這是東亞地區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今年9月12號在北京展開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企業峰會我去了,會上討論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是今後十五年、二十年有什麼大事?世界上有什麼大事推動經濟往前發展的?我在會上講了個觀點,我說什麼大事,就是這個,東亞共同體。這傢伙厲害,十三國一起,人口20億,它掌握的外匯儲備佔全球二分之一以上,這十三國,它GDP總量大概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更重要,這個地方發展迅速,很有活力。我這個講話,我提出這個觀點,會場上有很多人很贊成這個看法,就是啊,東亞正在發生這個事情,值得我們大家注意。東亞。因為什麼呢?中國要往前發展,如果沒有一個地區集團的支撐,不行的,所以這個集團太重要了,大家都贊成搞,這可是個大事。大家贊成,中國贊成,目標已經確定了,今後是逐漸往前走的問題。而今年我覺得溫家寶總理出席「10+3」的領導人會議,另外「10+1」的會晤搞得很成功,溫總理在那兒時間不長,會晤了很多人,大家反映很好。周邊外交很活躍,關係在發展。 當然,周邊外交也有一些問題。中日關係大家也看到有些問題,可是,一個是在APEC領導人會晤期間,胡錦濤主席和小泉首相談了,然後這次,溫家寶總理在萬象同小泉也談了,把我們的意見很明確地向日方進行轉達。領導人之間的溝通還是重要的,雙方能夠互訪還是不能夠互訪。現在雙方不能互訪,因為靖國神社的問題,但是領導人還是能夠利用多邊的場合進行接觸,我覺得還是一件好事情。中日關係很重要。你想想看,中日的貿易突破1600億美元,為什麼能夠那麼大的數量?對雙方都有好處。有一些青年說要抵制日貨,我說那些青年想過沒有,如果抵制日貨,那麼你的出口要大量減少,大量減少,結果是什麼?肯定有一大批工人要失業,這個不行的。到了今天這個階段,不是抵制,那是「雙刃劍」,你自己也要準備付出很沉重的代價呀,而這樣是不是一個世界潮流的發展?不是這樣,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我覺得今天這種情況需要中國人理智,什麼叫理智?就是懂得我們的利益何在。中國的利益是什麼?我們國家現在面臨這個發展的機會,遠的不說,從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第一次有了發展的機會。現在關係各方面在發展,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不能胡來,不能不理智,不能感情用事,這是最大的利益。如果再有二十年、三十年,咱們鉚足這個勁下去,中國慢慢就起來了。現在我們要發展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需要理智,我看我們領導人處理這個問題很理智的,中國外交搞得很好。這是周邊外交,周邊地區合作在發展,這是另外一個亮點。 第三點,形勢。明年可是中國外交的多邊外交年。 外交分兩種:一個叫雙邊外交,你譬如說我駐法國,我搞的是雙邊外交,我是主要負責中法關係;多邊外交是什麼?聯合國。明年為什麼是多邊外交年呢?它涉及好多國家,明年好幾件大事:第一,聯合國成立60周年,這是件大事吧?第二,二次大戰結束60周年;第三,萬隆會議50周年,1955年開的。這些大的周年,必定會導致中國的外交的特點多邊外交會多,活動、會議會活躍起來。這是多邊外交了,多邊外交,我覺得我們中國人要對它進一步認識,多邊外交就是很多國家參加,從事一定外交活動。 多邊外交有什麼作用?1971年,我們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我作為工作人員,第一批去了,對聯合國不大了解。臨走的時候,總理見了我們兩次,代表團全體見了,像我們小蘿蔔頭,那個時候我是三等秘書,也見了,都見了,當時喬冠華對總理講,說聯合國,不大懂。總理說,「臨事而懼」,我還記得當時總理講的「臨事而懼」,好的,你就會認真去學習了,就不會掉以輕心了。總理那時候鼓勵我們去學習。開始,聯合國是什麼玩意搞不清楚,覺得它是廢話公司,每天講好多話,有什麼用?「清談俱樂部」,我們當時的認識,是這個多一點。每天文件發很多,你到那領文件,我們這些人都看不過來,一大堆文件,各個委員會都執掌很多文件,到底多邊外交有什麼作用?後來慢慢悟出一個道理來了,多邊外交可重要了。大家都說,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新秩序怎麼建立的?要不哪一天,誰宣布新秩序建立了,會這樣嗎?秩序跟規則是連在一起的,你們想想,是不是?足球場上,你沒有規則有秩序嗎?沒有秩序。它這個踢球不知道怎麼踢,你說有秩序嗎?沒有秩序。所以新秩序是跟規則連在一起的,是不是? 規則誰來定啊?一個國家定,這大概不行,規則是大家定的,這就是聯合國。比如WTO,烏拉圭會合談判,談了很長時間,最後他們說達成協議,這麼厚,那實際上就是規則了,規則定了之後,大家按這個規則辦事情,你說好不好?這個好像還是比較民主一點。當然這個規則定的過程當中,由於有些國家力量強,它可能發言權大一點;有一些國家力量弱,它發言權小一點。你說完全公正,也很難說,它畢竟目前這種形式還是重要的。這是多邊外交的好處。多邊外交定規則,你說我們這個外交,全世界的外交它都要維護自己本國的利益,如果說你在定規則的時候,你就參加進去,你說是不是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你自身的利益,因為立規矩、規定的時候就考慮我的利益,多好!所以我覺得中國人對多邊外交的認識要加深,重要。所以,現在聯合國這麼引人注目。 聯合國,我覺得冷戰結束之後,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我在聯合國工作期間,基本上是冷戰期間,我前後十年了,我在紐約呆了十年,第一次六年多,第二次三年多,加起來快十年,都在冷戰時期。冷戰時期當時一個感覺是什麼呢?由於美蘇的對峙,很多事情,你很難動作,僵在那兒,這個不行的。現在冷戰結束了,世界進入了一個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裡面,聯合國能夠發揮的作用就多了。美國打伊拉克,沒經過聯合國批准,聯合國安理會沒有授權,美國人特別想要這個決議,授權,由安理會批准你是合法的,你沒有安理會批准,你很難講是合法的。所以去年6月1號,戰爭打響了,然後到法國的埃維昂開會,記者問希拉克總統,說現在布希總統來了,你對伊拉克戰爭怎麼看呢?他說了幾句話,他說這個戰爭是非法的,不能因為你打贏了,就變成合法的了。這話講得,你說他還是有一定的根據的。合法性來自何方?來自聯合國,所以聯合國重要性在上升,這是一條。 第二條,多邊外交很重要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你們了解APCE是怎麼誕生的嗎?APCE就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怎麼誕生的?最早是澳大利亞總理提出來的。他是因為亞太地區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要搞這個組織。後來是美國人把它,柯林頓總統把它接過去了,他為什麼要接過去?當然第一,他看到這個地區的潛力,潛力很大,亞太地區,當時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說是19世紀是地中海世紀,沿著歐洲這些國家,地中海這些國家起來了;20世紀是大西洋世紀,美洲和歐洲起來了;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這是當時很流行的,現在講得少了一點。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國家會起來,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個說法很多。然後呢,柯林頓看到這個潛力。另外一個原因,1989年美國對中國制裁,雙方高級領導人沒地方見面,美國它也不能來訪問我,你也不能去。1992年1月30號,當時李鵬總理去出席安理會的首腦會議,跟布希總統,老布希,在哪兒見的?在安理會見的。安理會旁邊找了一個會場,在聯合國見面的。多邊外交就能見了。當時柯林頓要搞APEC,考慮之一,中國領導人沒有辦法見面,怎麼辦?搞一個APEC吧,真是這樣。1993年11月份,當時我是在外交部新聞司工作,江澤民主席去,去了之後,當時一件重要的任務,就是江主席跟柯林頓會見。雙邊碰到的難題,多邊能解決。你再想一個道理,就是法國和德國,歐洲是世界上戰爭打得最多的地方。歐盟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它最早在二戰後四、五年,戰爭結束之後,德國有遠見的政治家都在考慮,你殺過來我殺過去,你要報仇我也報仇,這還有個頭嗎?打了多少年,法國、德國打了多少年?打了一千多年了。公元800年,當時查理曼大帝把歐洲這塊地方大體上統一,查理曼大帝是公元814年去世的。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們就打起來了。一打,法德之間,當時德國也不叫德國,法國那個時候也不一定叫法國,反正是兩大民族吧,他們統計打了200多仗,大仗打了23仗,平均50年打一仗,損失最大的是兩次世界大戰,損失最大,死人最多。所以這個事,領導人就想,怎麼辦?這樣打下去不行的。雙邊,你說法德之間能解決嗎?然後,歐洲有遠見的政治家就提出來,這樣吧,打仗需要鋼鐵,對吧?鍊鋼需要煤炭,鋼鐵、煤炭,我們搞聯營,行不行?當時法德不再戰。歐盟的目標,當時發展最初衷是兩個目的:一個是和平,法德不再戰;第二是繁榮,追求這兩個目標。結果,1951年搞了煤鋼聯營,六個國家,主要是法國、德國,加上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六個國家搞起來了,1951年搞起來,搞得很成功。1957年,說在這個基礎上再擴大吧,搞一個叫經濟共同體,再搞一個原子能共同體,我們後來叫歐共體,往前走,搞了貨幣聯盟,搞了共同貨幣,搞了大市場,到今天發展了歐盟。 我們從1951年到現在,53年了,回頭一看,它給人的啟示是什麼呢?雙邊解決不了,在多邊裡面解決了。上千年的仇恨在這裡解決了,你說這是不是給人一個啟示?這是一;第二,有人類社會就有戰爭,人類社會打了多少年戰爭,現在這個辦法,你說法國、德國之間還能打仗嗎?打不起來了。你想想看,這是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造、創舉?這些東西,我覺得多邊外交值得我們思考,多邊外交有很大的餘地。而2005年,由於有很多多邊外交的場合,很多重大的活動,我們領導人都要去,我相信我們中國人有智慧,能夠用好各種多邊外交的場合,推動我們中國同世界的合作。同時,在合作過程當中,我們尋求的是共贏的局面。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這個世界更加太平一點,更加發展一點,全人類更加幸福一點,這也是中國外交追求的目標。 (來源:cctv-10《百家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 婦女與婚姻家庭 -張李璽 主講人簡介 張李璽,教授,中華女子學院常務副院長,博士,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聯合國社會性別項目高級顧問。 內容簡介 1910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將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這個節日的確立對此後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近百年來,婦女運動圍繞的一個核心始終是婦女的地位和權利。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聯合國189個成員國共同通過了一個《行動綱領》,其中涉及了全世界婦女發展的12個關切領域,內容包括婦女與貧困、婦女與經濟、婦女參與權力和決策等問題。2000年5月14日中國婦女研究會和聯合國性別主題組根據這個《行動綱領》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又提出了十個方面的問題研討,分別是婦女與貧困、婦女與教育、婦女與保健、婦女與就業、婦女與參政、婦女與法律、婦女與傳媒、婦女與環境、女童的生存與發展、婚姻家庭和老年婦女。所以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也就這十個方面當中的七個焦點問題展開研討,意在透過對各個領域中存在的一些性別現象和性別問題的分析,向大眾傳播一些基本的性別意識的理念。 今天婦女事業的發展,不單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社會進步,也直接關係到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節目宗旨是:推動男女平等思想,滲透性別平等意識。 而在今天的節目中,中華女子學院的張李璽教授主要就婦女與婚姻家庭方面的問題向觀眾朋友做一次詳細的講座。 全文 應該說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女性和婚姻家庭的問題。婚姻和家庭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間,我們在不同的人類居住的區域環境中間,我們通過不同的角度,我們都可以看到、聽到和發現人們對婚姻和家庭的關注。那麼今天我就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討論婚姻和家庭的問題。 既然婚姻和家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和我們每一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在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裡,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關婚姻家庭的討論。但是我們是不是想過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女性為什麼永遠都是婚姻和家庭的主角?在婚姻和家庭這樣一個這麼大的一個平台上來討論問題的話,為什麼女性佔據了那麼大的空間呢?我們成天費了很多勁,我們要給女性爭取這樣的權利,給女性爭取那樣的權利。但是在婚姻家庭領域中間,我們不用爭,我們永遠都是主角。 我們在我們生活中間我們會聽到很多人這樣說。你比如說,說你看這個人家裡,真像個沒有女人的樣子,沒有女人的樣子,是個什麼樣的家呢?沒有女人的樣子的家裡應該是亂七八糟的,什麼事情都是沒有條理的,所以有些男性可以說,哎呀!說我真倒霉,說我跟沒娶媳婦一樣。那我娶了媳婦應該是什麼樣呢?我娶了媳婦就應該有人管我換衣服,有人管我鞋在哪裡放,有人管我吃飯,有人管孩子。他就覺得這就像娶了媳婦的樣,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間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這樣的問題都是跟女性聯繫在一起的。一旦說賢妻良母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馬上就有個賢妻良母的一個形象但是我們說賢夫良父的時候是個什麼樣的呢?我還得想一想所以說起來不那麼順嘴聽起來也不那麼順耳。那麼這就是一些什麼呢?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間我們會看到為什麼女性總是在婚姻家庭的這個領域中間扮演著主角,而且影響又比較負面其實也很簡單有一個答案。什麼答案呢?就是這就是一個性別分工這就是個性別分工這種性別分工就是說基於性別的對於家務勞動的一種分工在家庭中間的這種性別分工。那麼這樣一種性別分工它不簡單地是誰幹家務活的問題不是說你洗三個碗我洗兩個盤子你掃地,我疊被子你送孩子,我做飯不是這樣一種家務勞動的分工它是一種家庭責任的分工。 這種家庭責任的分工實際上就是把家庭和社會給隔離開來了把它隔離成國和家隔離成公和私。因此男性應該是主外的主外應該幹什麼呢?主外就是應該參與社會積极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參政。那麼主內呢?主內就是要主管家庭事務。那麼也就是說這樣一種家庭責任它就不是家務勞動了,這種家庭責任的問題它是一種制度化的是一種結構化的東西就是說你做和不做是會有社會對你進行評價和評判的不是說你願意不願意的問題。如果你不做,那麼是不對的這是一種結構化和制度化的問題所以說在父權社會中間的這樣一種家族制度中間呢那麼也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性別關係。 那麼主外和主內不僅僅是主外和主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什麼呀?更重要的是一種性別關係的問題。主外,他是養家戶口他有權利、他有資源。因此他就有地位所以他是尊;你主內,你沒有資源沒有權利,你是被養活的。因此你就是卑。所以說尊卑是有序的長幼是有序的,男女是有別的在這樣一種家庭責任的這樣一種分工。下邊我們就會看到實際上它出現的不是說家務勞動分工你干這個,我看那個實際上它是一種家庭責任被制度化了。這種制度化的東西它就是把社會中間的政治、經濟領域中間的性別不平等就引入到家庭關係中間了。因此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描述男人是太陽、女人是月亮男人是樹、女人是藤男人是天、女人是地你就會經常聽到這樣一種描述。所以它不會說男人是藤、女人是樹。因此說廣告中間我就記得有一個廣告說男人對世界說世界是我的女人對男人說什麼呢,說我是你的。所以說這是一種從屬關係。那麼這種男主女從男尊女卑這樣一種性別關係在家庭裡邊的這種性別關係實質上就是由於這種家庭責任它被制度化和結構化了它被認定了正是由於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這個性別關係。但是我們知道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男的養家糊口女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家裡呆著這樣一種性別關係它是逐漸在發生變化的,對不對。 工業革命以後在家庭領域中間出現的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什麼呢?就是女性走出家庭參加了社會工作。也就是說我們把它叫做雙職工家庭或者說是雙收入的家庭那麼這種雙職工的家庭勢必要帶來一個性別關係的變化因為角色發生了變化嘛!所以這種雙職工的家庭女性的角色就從主內變成了什麼呢?也主外。但是這樣一來就帶來了一些問題。什麼問題?女性的角色變化了,女性主外了,女性變成也是一個掙錢養活家庭的人了而且現在很多家庭沒有雙職工來支撐這個家庭經濟上邊是不可能的。那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男性和女性的這種關係它就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所以女性她變成也主外了,那麼男性是不是也主內了呢?是不是女性參加了社會工作就意味著男性也自然地要分擔家務勞動呢?那麼很多家庭社會學女性主義者的研究結果發現事實並不是自然而然這樣發生的。就是說女性參加社會工作並不是自然就意味著男性會分擔家務,也並不是意味著女性她參加社會工作的時間越長,男性分擔家務工作的時間就越多。它沒有形成這樣一個自然的關係,沒有呈這樣一個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它仍然是在發生的。什麼在發生呢?女性的角色變了它是一個事實那麼這個事實的發生就使得這種兩性關係,它就開始發生變化至少一方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它促使要打亂原有的這種平衡,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在婚姻關係中間就出現了一種什麼呢?就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就叫做婚姻不滿意,就出現了。所以很多家庭社會學婚姻諮詢專家等等都在研究就是說婚姻質量,婚姻的滿意度,婚姻的滿意度的問題有各種各樣的指標去衡量、去研究。 那麼我最近剛剛看了一個研究的一個結果,它是說男女兩性對於婚姻的滿意度上存在著明顯的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那這個研究實際上我記得我在1987年的時候曾經寫過一本家庭社會學的書,我曾經當時也有一個數據當時也談到了男女兩性對於婚姻的滿意度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男性和女性在婚後他們的角色期望實現的程度是不一樣的。而這種發現,這種研究在國外相應地來說也很多。 你比如說,國外它就有His他的和her她的它就用這樣兩個詞來說,就是說男性的他,他的滿意度要明顯地高於女性那這就是一個問題。兩個人結婚了以後為什麼單身的男性變成丈夫了之後他的滿意度很高?為什麼單身的女性變成妻子了以後她的滿意度就下降了呢?這就是一個問題,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為什麼在這個滿意度上邊出現了這樣一種性別差異?那麼這裡實際上就涉及到兩個很關鍵的兩個概念:一個概念就是角色期望;另外一個概念就是自我感受。因為婚姻它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這個滿意度是一個感受的問題。那麼這兩個概念就被用來在討論婚姻滿意度的時候用得是最多的兩個概念。從角色期望上來說我們都知道實際上當你在尋找對象和你在確定了配偶的這個情況下,你一定會對未來的丈夫或者未來的妻子有一種期望,你一定會想我要找一個什麼樣的?一米八的個子一個月拿五千塊錢然後要比較有風度;然後要很幽默;然後最好還要很關心我;他還要比較細心他還會做飯;他還很愛乾淨你有很多想像;你有很多標準。 那麼男性他也有他的要求他想找一個女性很溫柔、很賢惠不要太聰明、不要老問問題,他也有他的很多的要求,所以說我們有這種角色期望它是很自然的。當我們說一個人的角色被期望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就把這個人的社會身份、社會地位他的行為、他的自我的意識等等我們就放在一起一併來解釋這個時候就不僅僅是一個期望就是想像的一個問題。因為你是基於很多種考慮你才提出來這樣一個標準的。那麼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在尋求對象的過程中間或者我們說擇偶途徑他的這個擇偶途徑,他是有很大的性別差異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先來看我們國家目前的這種擇偶途徑的它這種類型按照我們國家的婦女地位狀況的白皮書來說,70%的婚姻擇偶途徑是通過自主式婚姻來實現的。那麼就是說它也不是包辦婚姻。什麼是包辦婚姻呢?包辦婚姻就是抓你來你就結婚你誰也不認識這個大家都看過電視都看過電影,看過書都知道包辦婚姻是怎麼回事。那麼還有一種婚姻是自由婚姻這種自由婚姻呢那完全就是自由結識,自由戀愛自己作主,最後結婚這種婚姻。但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婚姻不是這樣一種婚姻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婚姻是趨於中間這個環節就是自主式的婚姻。這種自主式的婚姻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人介紹當事人作主同意的這種婚姻。這種婚姻為什麼比較多?這和我們的這種婚俗習慣和我們這種文化背景和我們的這種經濟條件它有很多種聯繫。你說從文化習慣、風俗各種方面來說你作為一個女孩子你要是回家你告訴你媽媽,「你說,媽媽我有對象了」。媽媽很開心說你有對象了,是哪兒的呀?你說是哪兒的哪兒的怎麼怎麼樣。你怎麼認識的呀?說公共汽車上他跟我說話。哎呀!你媽媽說那不行,他怎麼隨便公共汽車上就跟你講話呀,他肯定不行。如果你要說我的朋友介紹的你媽媽就會比較放心,為什麼呢?這有事也好找誰去呀,是不是所以說她就比較放心,這是一種習慣性的一種做法,那麼像這樣一種擇偶途徑他人介紹現在是最多的。比如說單位的同事介紹朋友介紹、親戚介紹就是很多人介紹。但我們知道這種自主式的婚姻有一個最根本的前提是什麼呢?就是條件而不是感情,但是一旦當我們把條件擺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中間的性別差異。 同樣一個人如果我告訴你說,男,32歲是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化學博士,人特別老實什麼都不會幹,就會看書。然後你們家的人一聽,大家一聽,都說不錯,人老實就行了。這是第一重要的那就見見面再說吧。那反過來說同樣一個條件,如果要是同樣的我們就把性別換了我們說,女,32歲我們國家的第一個化學博士人特別老實光會看書,什麼都不會幹。這男的說,算了我就找一個老婆就行了不需要一個博士。所以說他一聽這個條件他就不見面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這個男性他就開始選擇女性也開始選擇。但是在選擇的過程中間我們會發現由於男性和女性尋求的目標是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的這種角色期望是不同的。最後,在同一個年齡段中間會有一批人被剩下來。在同一個年齡段中間誰被會剩下來呢?剩下來的是最優秀的女性和最差的男性。如果我們人為地把綜合因素打在一起給它一個分數的話,所以我說男性也是五四三二一分,女性也是五四三二一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正好剩下來了五分的女性和一分的男性,就是沒人要。那麼怎麼辦呢?那麼一分的男性他就上下一個年齡段再接著去尋找他上下一個年齡段去尋找的話,下一個年齡段的未婚人群就會很大。但是作為五分的女性來說她只能上上面一個年齡段去找對不對?她往上一個年齡段去找很顯然未婚的男性人群就比較少,所以很容易這一部分女性就被剩下來了。那麼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個現象問題,是什麼呢?問題是它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就是它把這個事實展現給社會,它把這個事實展現給我們每一個人,然後它敲響了一個警鐘就是女性不要幹得太好。你看你要三分多好你誰都能嫁,你往上、你往下你都能嫁,你說你鬧個五分。所以現在你就只能找五加的男性,是不是所以這就比較困難。所以這個時候對很多女性帶來的一個非常消極的一個影響是什麼呢?就是女性不要幹得太好了,所以說這都不是你自己你家庭也這麼想社會也這麼想包括你自己也這樣想。 所以說同樣作為一個家庭來說從小你學習很好,爸爸媽媽都很開心,然後你考上中學,考上大學父母親都很高興。等到有一天你跟你的爸爸媽媽說說,爸爸媽媽我還想考研究生。你媽媽說還考研究生幹嗎呢?你說現在不行了,現在社會它要競爭,大家都要往前奔沒有研究生學歷,我就不可以去就業。你媽媽一算這都23歲了,還考研究生,沒辦法。最後你還是堅持要讀就又考了研究生。這研究生畢業了終於你媽媽爸爸熬到你畢業了。哎呀,我女兒研究生畢業了。然後你跟他們說我還要讀博士,你媽媽說千萬不要讀博士了,碩士就嫁不出去了,你怎麼還要讀博士?所以她就已經扯後腿了,不是別人,是你自己的父母親就開始扯後腿了。 但是如果要是說一個兒子呢!一個男孩子他跟媽媽爸爸說,爸爸我要考碩士,我這兒子有出息。然後等到碩士畢業了說我還要讀博士,他媽媽說讀書,砸鍋買鐵你媽都養著你,把那個什麼後也都給讀完了它。所以說它覺得都有什麼咱都讀了它。那麼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家庭和社會對於女性和男性的鼓勵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女孩子她就覺得差不多就行了。那麼差不多就行了在這種心態之下你自然就會在社會的貢獻中間不屬於最傑出的,因為你自己是差不多就得了。可是有的時候你自己又覺得不行,我還是得好好乾,所以你經常生活在這樣一個矛盾中間。所以如果你學習特別好,你特別優秀,然後你特別出色,你特別卓有成效,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男孩子就告訴你說我以後我要當居里夫人。他說我呀,就只想找一個太太不想找一個居里夫人。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修改你的既定方針,我是繼續向居里夫人的方向前進呢?我還是放棄了,我就拐了彎就跟著他就去做太太呢?所以你經常要修訂你的人生計劃,但是對於男性來說他知道他就是直線往上走,他越往上他成功的可能性越高,他的婚姻同時也就越容易滿足。為什麼?因為他可以等到有朝一日他是五加的時候,他就可以娶五四三二一的女性都可以娶了。所以他一個勁地往上奔所以事業和婚姻在他那裡,他把它看作是一體的。但是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完全的是整個一個部分。所以很多女性總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比較矛盾的這樣一個情境中間。 你學習好,但是你學習好也沒用。學習好也分不出去你看還得搭著三個男的搭一個女的。你說你結了婚了你就努力地繼續去工作,這個家庭的事情也顧不上管。別人說,你看這個男的真倒霉,娶了這麼一個老婆。你要說結了婚你就什麼都不幹了,你在家裡你就光顧你的小家庭出差也不出,進修也不去,什麼事情都不能做。 領導就說這個女人一結婚就完了,所以你經常不知道你應該怎麼做,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有的時候人們在評價你的行為的時候大家做一樣事情的時候,社會對你的評價也不一樣了。這個男的跟著領導跑前跑後、出差、開會、學習,大家說這個男的要提拔了你看這個領導多器重他;這個女的跟著領導也跑前跑後、吃飯、開會、出差、學習你們都笑了,為什麼大家說這兩個人勾勾搭搭准沒幹好事。所以說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間女性她就永遠都不可以有一個準確的目標,她不知道她往哪裡走。她往這兒走,試兩步不行,她又往這兒走,試兩步還是不行。所以她永遠是在這樣曲折中間前進,往前走那麼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就對女性和男性就帶來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為它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間生存,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間生活。那麼這個時候就帶來很多問題。 我記得我們上一個學期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社會性別的題目因為我們要做一個社會性別培訓的一個教材。當時我們就到農村去請了好多農民,我們就分成男性女性大家在一起做好多好多的遊戲。同時做好多好多的小課題。那麼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出了一道題,請大家給我們畫一幅畫名字就叫《我的家》。那麼現在展示給大家看的這幅畫就是男性小組畫的《我的家》。你看他的家在哪兒呢?他的家在村委會的旁邊,旁邊還有一個商店前邊是菜地,麥地然後有長途汽車站有公路,後邊是火車最遠的火車開哪兒去了?開到北京了,所以他對他整個家的定義是什麼,這是他畫的《我的家》。那麼我們再來看這是女性這個小組畫的《我的家》她的家畫得如此之大。男人畫的家那麼小在一個廣闊的天地里有一個他的小小的家,我們找了好久才找到他的家在哪裡。女性畫給我們的《我的家》,這就是我的家她的家有廂房、有廚房、有豬圈,中間還養著雞,所以她的家她畫得非常準確。那麼這兩幅畫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兩幅畫就告訴我們一個家在男人的心目中間和在女人的心目中間它佔據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那麼這樣一個位置就使得我們就去同情和理解那些在離婚的時候,就是哭天抹淚死都不能離的一些女性,因為這是她的什麼?這是她的全部,這是她的所有。所以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中間我們就會看到家對於男性和女性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婚姻對於男性和女性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話說回來這是怎麼形成的呢?難道說女性和男性對於家的這種認知,女性和男性對於自己在家庭中間的行為是天生的嗎?是怎麼來的呢?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大家應該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這實際上是一個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問題不是說這個家庭女性天生就會做家務,也不是說這個女性本來就適合做家務。這種性別分工實際上它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間被逐漸逐漸地給熏陶和培養起來的,它不是天生的。什麼是社會化呢?社會化就是個體學習群體文化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個體學習群體文化的過程或者說就是由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的這樣一個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他剛一生下來,他什麼都不懂,男孩和女孩都一樣在這樣一個過程中間,到最後怎麼樣變成兩個不同的男人和女人了呢?那麼這就是波夫艾在他的《第二性》中間開篇之首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人不是生為男人和女人而是長為男人和女人的」,就是這個道理。怎麼長成了呢?就是在我們自己生活的這個環境中間經過社會化這樣一個過程形成的這種性別、角色,社會化它也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知道性別、角色、社會化它是不同的概念。我們每個人知道我要問你是男孩、女孩?你是男的女的?誰都能說准除非太小的小孩他性別不定型的時候,他自己認知不定型的時候。那麼你為什麼知道你是男人、女人、男性、女性你填表的時候你不會填錯呢?這是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生理性別的一種認識,但是我在這裡說的這種性別,角色,社會化是說我們在後天環境中間形成了一種社會認為我們每個人應該遵循的男人和女人的一種角色行為。 你比如說咱們平常有一個說法說假小子,你為什麼說她是假的小子?是因為她不像女性的行為,她哪裡不像呢?她走路風風火火;辦事嘁哩咔嚓;說話大嗓門;踩個癩蛤蟆也不驚叫,反正你就覺得她就不是個女孩子。你說另外一個男性,你說奶油小生。什麼叫奶油小生?說話磨磨嘰嘰;坐下來還拿手絹擦擦凳子;你覺得不行。那你覺得男的應該怎麼樣?男的就應該嘁哩咔嚓很勇敢,很有責任心,碰上事情上去就幫著你去拳打腳踢的,你覺得那才行。所以說人們對於男性和女性的這種角色行為,它是定型的他會去這樣認識你。那麼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間,我們就是這樣來培養男性和女性那麼對他的這種角色任務也就同時貫穿進去了。 我們對男性和女性的這種期望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家庭、學校,在各種環境中間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差異,對於男女兩性角色的不同的這種教育。那麼在傳媒中間就更多,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電視中間家務勞動是非常美麗的一件事情,大家在一起唱著歌把衣服放在洗衣機里拎出來,然後就又白又整齊地掛在繩子上,然後端著一盆菜轉一個圈就出來一盆菜,家務勞動在電視上就跟天女下凡似的,一吹氣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所以說那種繁重的家務勞動,那種家務勞動的負擔對於女性的這種影響,造成的這種心理障礙就全部被這樣一些非常美好的行為,音樂畫面就全部都給掩蓋了。那麼像這樣一些東西它就是在這種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中間它就是如此形成的。我不想在這裡說到很多關於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問題。因為它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誰都可以隨時都可以發現這個問題,只要我們去看。因為我們沒有人去認真地想過這樣一些問題,所以,這種家務勞動它就是從小到大它就是在這樣一步一步的環境中間,就被這樣制度化和結構化了。那麼發生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發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這種制度化和結構化了的東西由於女性角色發生了變化,它逐漸在發生變化,儘管問題是比較多的。 你比如說是我這裡有兩組數字。第一組,它是聯合國發布的第二組數字呢是我昨天晚上正好看《中國婦女報》,它剛剛最新的一篇文章上面它登的一組數字。第一組數字聯合國公布的它說女性的工作時間是全球工作時間的67%,就是總工作時間裡邊女性工作的時間要佔到67%;女性的收入佔全球總收入的10%;工作收入的10%;女性佔世界文盲總數的三分之二;女性只擁有世界上1%的財富。這是聯合國公布的一個數字。那麼《中國婦女報》它們有一個每日論壇,那麼它的有一個題目叫做《多一點對她們的關注》,《多一點對她們的關注》上邊它調查了一個女企業家群體,那麼它這裡有幾個數字我擇出來了。它說近六成的女企業家要照顧家庭成員;三分之一以上的女企業家要從事全部的家務勞動;50%以上的女企業家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0小時以上。那麼這就是一個問題,就是說三分之一以上的女企業家要從事全部的家務勞動,但是同時還有50%的人工作是10小時以上,那麼就是說女性的這種角色的這種負擔是非常沉重的。 這就是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就是緊接著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前邊說的婚姻滿意度它受到影響的一個非常大的因素就在這裡。就是說為什麼女性婚後對於婚姻的滿意度要遠遠低於男性呢?就在於她婚後的角色任務沉重而男性婚後他沒有增加這樣一些問題,所以說女性發生在她們身上的角色衝突就相當地嚴重。但是有一些男性不太滿意這個女性的角色衝突,他說你是母親,我就是父親;你是女兒,我就是兒子;你是媽媽,我就是爸爸;你是兒媳婦,我就是女婿;你是什麼,我就是什麼,你有什麼角色,我也有什麼角色,你工作,我也工作。為什麼女性成天就是角色衝突?我怎麼沒有角色衝突?這裡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角色任務不同當媽媽和當爸爸;當妻子和當丈夫他的角色,任務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於女性來說她就承擔了一種雙重角色。 我們知道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應該說政府當時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開始全面地推進男女平等,當時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說是消滅宗族頒布和推行《婚姻法》,還有像是鼓勵婦女特別是城市婦女參加社會工作,走出家門幹革命,當時喊的口號是這樣。因此,這應該說這是毛澤東時代把婦女從私人領域引入公共領域的一個巨大的一個運動,走出家門幹革命。但是這個同時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女性我們剛才說了性別分工就是基於性別的這種家庭分工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它是一分為二,一清二楚的。但是當到女性主外的時候,女性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工作的時候,男性並沒有受到同樣的鼓勵來分擔家務勞動。那麼這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由於沒有專門地關注到男性對於家務勞動的家庭責任的這種承擔,這個問題所以就造成了女性的這種角色衝突。我並不是說女性不可以在家裡呆著當家庭婦女,我也不是說女性不應該做家務勞動。我只是說應該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選擇。如果她選擇回去做家務勞動,她選擇回去當太太,這沒有問題,但是不可以說大家都回家。 所以說我們歷史上討論過三次叫做「女人回家」,「婦女回家」那麼為什麼從來沒有討論過「男性回家」呢?因為還是因為家庭仍然是你的,所以女性她從家庭走出來進入社會她就增加了一個角色負擔。那麼正是因為女性她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間,她既要有事業,她事業干不好不行,她又要有家庭,她家庭管不好也不行。因此女性她就永遠處在這樣一個繁忙的、勞碌的、緊張的這樣一個過程中間。因此她對婚姻就不滿意,所以她的滿意度就要比男性就要低。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女性這種自我感受的出現。那麼女性她和傳統的女性不一樣了和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女性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她的角色變了,她現在是一個職業婦女,她現在參加了社會工作。那麼她受到了男女平等政策的這種影響,所以她有了參政權,她有了受教育權,她有了就業權。 那麼在我們國家推行男女平等政策這個過程中間女性是非常大的一個受益人群,那麼正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女性她就出現了這種自我意識。女性出現這種自我意識她就對於她原先扮演的這種角色和角色任務。她提出來一種質疑,作為職業女性來說她就敢說你憑什麼你憑什麼對我指手劃腳的!你憑什麼先回家來你就不做飯,你憑什麼?她就可以問你憑什麼這就是一種對權利的爭取對自己自我地位存在的這樣一種認識。 為什麼在城市中間在提出離婚訴訟的人中間,為什麼女性比例很高呢?我記得上海社科院的徐安琪他就經過調查的一個比例,他說在幾個大城市中間女性提出訴訟的人數佔80%。那麼為什麼女性提出來離婚的訴訟的人數比較多呢?這就是我剛才說的她們對婚姻的滿意度要低於男性,那麼僅僅是她低於男性這還是不夠的,這一個條件是不夠的。她還要有什麼呀!她還要有她自己有條件她才可以這樣提。如果她依賴於這個家庭依賴於這個男性的話,她也提不出來,她也不可能提。所以這種家庭分工我剛才說了,它不是一個家務勞動的分工,它是一個家庭責任已經被制度化和結構化了的一種東西,這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東西不是你一個人可以去和它抗爭的。那麼這樣一種男主外,女主內的這種兩性分工模式,應該說它不僅僅在觀念上,它其實是在實際生活中間它也影響了婦女的地位。但它同時也制約了男性的發展,這一點我們應該看到我們並不是說堅持男主外女主內就是對女性的不公平,女性就受到了負面的影響,女性就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實際上男性也是這樣一個性別不平等關係中間的一個受害者,同樣女性她就可以指責這個男性你看你怎麼那麼沒本事,人家掙那麼多錢,人家怎麼怎麼樣,這個男的就覺得自己也沒本事,他就覺得他自己壓力很大,因為他把他自己仍然定位在一個養家糊口的角色上。所以我不知道你們看過貧嘴張大民的電影了沒有,他的妻子下崗了,他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的妻子說:「別害怕,沒問題,回來我養著你,咱就在家呆著」。他可以這樣說,對不對!反過來張大民下崗了,他就得天天拿著飯盒帶著飯坐到公園裡,坐到商店裡去吃。他為什麼不在家裡吃呢?他為什麼不說我下崗了呢?他覺得他不可以說作為一個男性來說他不能這樣,所以說把婚姻和家庭跟女人聯繫在一起,把事業和成功留給男性這樣一種格局,應該說不僅給女性不僅僅給女性特別是給職業女性帶來了衝突和壓力,更重要的其實給男性也帶來了壓力和負擔。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所以說在女性的家庭責任被性別分工,它結構化了的時候其實男性他也受到了這種約束和評價。所以男性他自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間,他同樣也是感覺到不公平。所以說夫妻關係平等和諧發展,它是婚姻家庭幸福的基礎。兩性關係平等,女性全面參與社會發展,應該說它是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一個真正體現。所以說這兩者它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們要談一個家庭的幸福;要談一個家庭生活的和諧;要談整個家庭人際關係的融洽,沒有夫妻關係平等是不可能的。在家庭中間夫妻之間的衝突不僅僅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衝突,實際上它是社會中間兩性衝突的一種反映。因此我們關注婚姻衝突關注家庭的和諧發展,就不僅僅應該在家庭這樣一個小範圍中間來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把它能夠把家庭和社會放在一起,能夠把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放在一起,能夠把夫妻這種家庭人際關係和社會中間的兩性關係放在一起考慮的時候,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全面的和比較公平的一個答案。謝謝大家。 提問: 張院長您好在現在的城市當中就是家庭離婚率還有家庭暴力現象非常地嚴重,它是否也能在社會不穩定因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謝謝。 答: 應該說是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離婚的問題,一個問題是家庭暴力的問題。關於家庭暴力的問題我想目前大家可能應該看到,在我們媒體中間是一個比較引起大家關注的問題。不論是在研究人員中間還是在法學界中間,大家一致認為對婦女的家庭暴力,它除了違法之外更重要的它仍然是一個兩性關係的一個不平等的一個問題的體現。為什麼呢?就是說你是我的,所以我就可以處理你,我就可以收拾你。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一些人他把家庭暴力歸結為比如說酗酒,人格不正常,脾氣暴躁等等。那麼這只是一些表面現象,另外就是大家對於家庭暴力這種關注大家也應該看到不斷是在升級的,我記得前幾年的時候曾經有人,有一個丈夫就把妻子從窗戶里打架給扔出來了,扔出來以後最後對他的處罰是比較輕的。為什麼呢?就是認為他是兩口子打架,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他要是扔出來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就叫蓄意謀殺了。對不對!它就不叫家庭問題了,所以現在的家庭問題我們已經把它放在一個社會環境中來當作一個社會問題來認識了。 剛才我們這位同學還提到就是關於城市離婚率比較高的這個問題。那我自己覺得離婚率的高低不可以當成是一個社會是否安定這樣一個標準,不可以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我們很難說離婚率高就是好還是壞。比如說離婚率根本就沒有,那麼是不是這個社會就非常文明?就非常穩定呢?也不盡然它沒有非常直接的一種關係,但是我覺得女性提出離婚比較多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那我還是剛才我那個觀點,就是婚姻衝突的問題不是一個妻子和一個丈夫的問題,家庭矛盾也不是一個家庭成員之間的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只有把家庭納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間來看,我們才可以解決這樣一些問題。 婦女與就業 -劉伯紅 主講人簡介 劉伯紅,女,1951年生於河南保定。長期從事婦女問題研究。現為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婦女研究論叢》執行主編。兼任中國國家計生委第五屆人口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女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編撰或參與編纂的著作有:《中國婦女理論研究十年》、《中國婦女的現狀》、《美國婦女自我保健經典——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世紀之交的中國婦女與發展——理論、經濟、文化、發展》、《國際婦女運動和婦女組織》、《婦女權利——聚焦『婚姻法』》、《婦女權利——聚焦『婚姻法』和『勞動法』》等。 內容簡介 參與經濟發展對提高婦女地位、實現人生價值和輔助家庭成員至關重要。近20年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婦女通過有酬工作取得了經濟獨立,現在婦女占勞動大軍的比例達到40%。婦女雖然在經濟建設中廣泛參與,然而由於歷史、觀念等種種原因,同男性相比,婦女的經濟參與率仍相對較低,在就業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依舊存在。這些越來越成為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障礙。為徹底打破職業上的性別歧視、性別隔離,使全社會承認並尊重婦女對社會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把「婦女與經濟」列為12個關切領域,2000年我國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把「婦女與就業」列為十個研討問題之一。 在此講中,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劉伯紅研究員,從當前婦女就業的現狀、爭取男女平等的就業機會、打破職業上的性別隔離、爭取平等收入、爭取社會保障和工作安全以及促進男女在工作與家庭責任上的和諧六個方面,結合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措施及我國的現狀,對當今婦女參與經濟建設中的不平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劉伯紅認為,應積極推進國家關於男女平等就業的立法、推進改變歧視婦女的觀念和態度的教育和宣傳、從性別角度分析政府預算,推動政府調整用於促進婦女就業、推動婦女職業培訓的撥款、運用多種方式向婦女提供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信息,以促進婦女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 全文 各位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就是「婦女與就業」或者說婦女參與經濟的發展。我想,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的特別大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將要參與的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活動。那麼第一個我就想介紹一下婦女對經濟發展,或者是婦女在就業的這方面做出的重大的貢獻。那我不僅僅從我們國家的實際出發,還從國際上整個的情況來介紹。那麼大家知道,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對提高婦女地位,實現婦女的人生價值或者人生的價值和幫助家庭成員在這些方面都至關重要。那麼近二十年來,婦女越來越多的婦女通過了參與經濟活動,掙到工資就是有酬的,有酬的勞動,取得了經濟的獨立。那麼我們看婦女的貢獻有哪些呢?就是婦女佔全世界勞動大軍的40%或者40%多一些,並且擁有大約28%的行政管理職位。在勞動力大軍當中,人數是一個很多的。那麼第二個方面的貢獻是婦女進入了專業技術領域。在這個領域當中,婦女的人數空前地增多。第三個方面的貢獻是有30%婦女不僅自己成為現在的中、小企業的、女的僱主或者經理,同時也為其他婦女的就業創造了機會。那麼第四個方面,我們可能就轉到農業方面了。據聯合國糧食署的統計,全世界的糧食有80%是婦女生產的。那我們中國也越來越表現出這樣的情況。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國的農村也是越來越多的婦女在從事農業的經營,那麼就是說在中國的農村,也是越來越多的婦女承擔了農業的勞動,我們也叫做她們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主力軍。那麼這個也是一個全世界的現象。第五點就是婦女通過在家庭社區和工作地點的有酬的和無酬的勞動,大家注意,我用了兩個詞,一個是有酬的,那就是能夠得到工資的或者報酬的。另一個是無酬的勞動。對經濟發展和消除貧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婦女在就業機會方面的一個發展。就是說從全世界的婦女來看,也包括我們中國婦女在上一百年,就是上一個世紀當中,獲得了男女平等的就業機會。如果我們把勞動力市場當成一個過程的話,那麼就是說就業機會意味著什麼呢?就是進入這個市場的門,我們叫進口,當然退休吧,可能就從這裡面出來了,勞動力市場。那麼我們看,就在男女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這方面,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這方面的統計,它有一個指標,這個指標就是說,在正規部門就業的拿工資的婦女的比例。什麼叫正規部門呢?就是說它是在國家或者政府的勞動部門登記的,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社會保障的,而且拿工資這樣的部門。一般是比較全日制的工作的,叫正規部門。我們這個標準,現在衡量婦女獲得平等就業機會的這樣一個標準,就是我們來看在正規部門就業的、拿工資的女性的這個比例。這個比例就是說達到45%,作為一個及格的一個標準,或者是一個合格的一個線。那麼,在統計當中呢,達到這個45%以上的國家,就是烏克蘭、和拉脫維亞佔54%;立陶宛53;冰島52;那麼下面,瑞典、挪威、匈牙利、愛沙尼亞是佔51%;英國、芬蘭、牙買加佔50%,這樣的一些國家。那麼這已經有不少國家了。它們都達到了這個國際勞工組織,或者是聯合國的,這樣的一個婦女的,在正規部門拿工資的,就業的這樣的一個比例。那麼說明什麼呢?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得到了一個比較平等的這樣的一個就業機會。在這一百年的,就是上一個世紀當中,應該說婦女在勞動力市場上獲得了就是得到了比較多的機會。那麼我們同時也看到呢,婦女獲得男女平等的就業機會的同時和男性相比,婦女的經濟參與率也是比男性低的。那我們在這裡也列舉了一些數據來看1990年,在全球各個地區分性別的15歲以上經濟活動的參與率,以這個我們舉例。婦女參與勞動的參與率比較高的地區是中亞58%、東歐58、東亞56、東南亞54、西歐51,這是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那麼與此同時,在這幾個地區的男性的勞動參與率,那麼就是中亞79、東歐74、東亞80、東南亞81、西歐72,大家看這個數據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了,在這幾個婦女勞動參與率比較高的國家,男性和女性的相差是20個百分點左右。這個就是說男女兩性的勞動參與率比較接近,就是說差別不是特別大。差別比較小的地區。那麼差別大的地區也就是說婦女參與率最低的是北非地區,才佔到21%,而這個地區的男性是75%,就差到了非常高的50個百分點,50多個百分點。 就是說在經濟參與的這個活動當中,男女兩性還有一定的差距。儘管婦女的經濟參與率與男性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婦女獲得就業機會比男性低,但是在社會或者經濟發生動蕩的時候,婦女失業的風險卻比男性高。就是在這個勞動力市場上,我們還看到還有一些不平等的這樣的一種現象。那麼,促進婦女獲得平等的就業機會,應該採取什麼樣積極的措施呢?這裡邊我也列舉了一些。這裡邊積極推進國家關於男女平等的立法。這是第一個比較大家普遍的一個經驗。第二個就是推進改變歧視婦女的傳統觀念和態度,就是這樣的教育和宣傳。第三個是從性別角度分析政府的預算,推動政府調整用於促進婦女就業,推進婦女職業培訓的撥款。那麼最後一個是運用多種方式,向婦女提供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機會,確保婦女有平等的經濟參與這樣的機會。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向大家講的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在就業機會這個方面,怎麼樣在這一個世紀當中,婦女怎麼樣取得了什麼樣的進展,那麼現在還存在什麼樣的問題? 那麼第三個我們想向大家介紹的是打破職業上的性別隔離。那什麼叫職業隔離呢?可以說就是在職業當中,婦女可能只能夠在某些職業當中工作或者在某些職業層次當中工作。那麼我們從橫的方向看,性別隔離的橫的方向看。那比如說,我們平常經常說有些適合婦女工作的職業,我用一個詞跟大家一起討論,叫做婦女家庭角色的社會延伸。什麼叫婦女家庭角色社會延伸呢?我跟大家講一下,因為好像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這個工作適合婦女,是吧,這個工作適合男性。哪些工作大家認為適合婦女呢?除了心靈手巧的、仔細的這樣的工作以外,那麼就是和家庭的角色聯繫在一起的這些職業。比如說在家庭當中,你是照顧孩子的,在社會上那麼你也可能是幼兒園的阿姨;在家庭當中你是照顧病人的,那在社會上,你可能就是護士或者醫生。那麼人們往往把這些職業都認為是婦女應該做的職業。那麼我們看哪些是男性應該做的職業呢?那麼人們就認為高科技、建築、運輸。那麼總的來說就是有力氣的,具有創造性的,具有技術水平的,具有開拓精神的這樣的可能就被認為是男性的。對嗎?所以你會看到實際上我們在這些職業行業方面是有一種區隔的,有一種隔離的,這是從橫的方面來講。那麼我們就反過來再換一個思維方式,大家覺得是不是男性也可以做一些家庭角色的工作呢?那麼女性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開拓性的,有技術性的工作呢?那麼這樣一種職業的隔離,它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對這邊有一個說人力資源的浪費,她說的非常對。還有呢,經濟發展,對了,社會經濟發展這方面的腳步肯定會緩慢。對吧,因為人都可以是創造財富的,勞動力的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那財富就沒有得到充分的創造。對不對?那麼大家看到了這是橫向的職業隔離。那麼我們所謂還有縱向的職業隔離。那縱向職業隔離大家可能就看得比較清楚了。對不對?比如說我們可能老師們都是女的多,那校長呢!可能就是男的多。對吧,我們的生產線上的女性就多,那麼研發領域管理人員男的就多。對不對?那麼這個就叫職業隔離。那麼我們來看全世界婦女參與經濟發展的結構有所上升,因為一開始第一個問題就向大家介紹了,那麼我們還有將近30%的進入管理層,30%多一點的女性當企業家,就是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對吧?那麼就是說婦女參與的結構儘管有所上升,進入傳統男性職業和高級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大大增加。這一百年,那麼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大企業,包括跨國公司它的最高的負責人、掌門人由婦女出任。這個在世界上已經開始出現這種現象了。那麼這種叫什麼呢?就叫打破職業隔離,婦女的就業的結構能夠得到發展。 那我們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婦女的職業結構也有所提高。我給大家舉一點例子,我們研究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進行了兩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其中就業的地位或者經濟的地位,是我們調查的八個重點之一。那麼在這個調查當中,我們發現2000年,城鎮在業的女性當中,各類負責人佔6.1%。我們這個調查是十年做一次,這是2000年的數據。那麼我們十年第一次調查在1990年,那麼比1990年增加了3.2個百分點。就是在十年之中,女性的在各類負責人當中的比例長了3.2個百分點,是往上這樣的一個趨勢。說明什麼呢?就說我們女性的職業結構還是有所上升。那麼我們看第二個,就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佔22.8%,比1990年增加了5.4個百分點。那麼在這個同時,男性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增加了1.5個百分點,就說女性增加的是不是比男性快了一些。所以呢,我們也看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這個職業當中相比,部分社會職業它的職業聲望和職業地位應該是比較高的。對吧?那我們第三個調查的發現呢,在這個十年當中的女企業家的群體發展迅速。在被接受調查的女企業家的高級管理者,在企業女的高級管理者中有95%是改革之後走上企業管理崗位的。1990年以後,擔任高層管理職務的佔57%,男女的比例比較接近。在被調查的女的企業主當中,有58%是在1990年以後投資創業,並且獲得成功的。那我們看在農村,農村因為十年之前我們沒有調查。農村的農業流向城市,農業的勞動力流向工業,這樣也是一種提高。我們看就是職業流動,有水平的流動,有垂直的流動。水平的流動就是說比如從農業到農業,那麼從加工業到加工業,這就是水平的流動。垂直的流動有上升有下降,那麼從農業要進入工業,那麼應該是一種上升。但是反過來從工業到傳統的農業,那就是一種下降。對吧,那麼我們看這個在農村,農村的青年婦女,非農就業,那就是進入工業或者進入城市,到城裡來打工那個比例是有所提高的,跟上一代人,她們的爸爸媽媽相比那是明顯地高出來14.2個百分點。那我們剛才介紹的就是說在打破職業隔離這方面,婦女的發展。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會深切地感到,職業的性別隔離仍然存在。它主要是有這樣的幾個表現。第一個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婦女大多從事傳統的農業。那麼第二個表現就是婦女只能從事所謂女性的職業。那麼第三個表現就是婦女在非正規部門就業比率比較高。非正規部門就是一般地來說是沒有在政府的勞動部門登記的,不能獲得穩定的工作的勞動時間也不固定或者是臨時工或者是計件什麼之類的。另外也沒有固定的收入和社會保障的這就叫非正規就業。咱們比如說全日制工作,有時候說非全日制工作,有時候說臨時工、計件工,那麼婦女往往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比例是比較高的。這個就是在歐洲的、歐盟的非正規就業的性別的比例統計當中,在非正規就業部門大概有80%的都是由婦女來做的。因為這個婦女有的時候有家庭的負擔。這樣的話,就業就比較靈活。它一方面就可以給婦女靈活就業創造一些條件,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它職業的隔離比較明顯,就是就業的這種層次不高。 那麼第四點就是婦女很難進入管理層,然後婦女們把這個現象形象地比喻為玻璃天花板。就是說我們看著它什麼也沒有,但是確實有一個阻礙,你上不去。那麼有了這樣的一種職業的隔離,就會限定男性女性的這種和諧和平衡的發展。那麼在婦女參與就業的或者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打破職業上的性別隔離或者說打破玻璃天花板,是婦女們為之奮鬥的或者說各國政府包括男性為之奮鬥的一個目標。那麼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打破玻璃天花板或者打破性別的職業隔離呢? 大概全世界成功的經驗有這些:那麼第一條就是提高婦女受教育的水平。因為大家可能也知道,這個職業,有的時候職業的分割,跟勞動者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你沒有受過比較高的專業的培訓,就很難從事有技術的這方面的工作。所以,人們都看到了教育和就業,教育和經濟參與之間的這樣一種相關的關係,所以提高勞動者的教育水平,是促進勞動就業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或者是一個手段。那麼第二點就是對婦女進行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管理方面的培訓,領導能力的培訓,推進職業婦女的能力建設。第三,就叫採取配額制的方法,使各管理層面都能保證一定數量的婦女的參與。什麼叫配額制呢?實際上就是比例制,這個是一種政策方面的傾斜。就說制定政策的人,或者高層的管理人員,有意識地在高層、包括各個層次特別是高層、中高層,採取一定的政策的傾斜,使婦女能夠有機會參與到那些工作當中去,這個是第三個方面的經驗。第四個呢是創辦婦女擔任主管的中、小企業,使婦女享有獨立創辦企業的機會,以增強婦女的自信,這個呢也很重要。因為婦女參與經濟發展的歷史就業的歷史,不如男性。因為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是男主外,女主內。那麼企業的領導人—企業家,男性比較多,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沒有女性,那麼這樣的話,怎麼樣使一個沒有經驗的人,沒有這方面資源的人,能夠很快地進入這個領域呢?最近就是咱們國家的政府勞動部也在推進創業,等於說是就業。政府積極地促進就業的政策,實際上分成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是政府積極地創造各種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政府來推進勞動者的創業,也叫自謀職業,一部分是就業,一部分是創業。那麼在這個創業的培訓當中,就有叫培訓這種中小企業的企業家,咱換句話說也可以說是小老闆,培訓小老闆。在這個當中也是應該積極地推進女性去做這個小老闆。那麼再一個辦法就是宣傳成功的婦女的業績,改變歧視婦女的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這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大家從小都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我們宣傳的這些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男的話,它就潛移默化地給人們一種印象,就認為女的不可以做企業。如果說有一個女企業家,那麼我們現在看美國的惠普,非常大的一個大公司,它的CEO就是它的總裁是女性,那麼很多人就覺得她能做,我也能做。當我們出現第一個女飛行員的時候,它就告訴給好多人,女孩子給了她一個榜樣,就是你可以有這樣一個夢,你也可以開飛機,對吧!當然有一個女的宇航員的時候,那麼就是這個領域,可以讓女的去做,女性去做。當企業家是女性的時候,我們也就知道,這個可以其他的人也可以做。對吧!所以重要的還是改變一種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那麼再有一個就是建立各種女性的專業人員的知識網路,改變傳統的陳腐的人際關係模式。如果大家社會包括婦女有一個支持的網路,互相支持,互相分享經驗,那也使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堅定一種信念。第七點就是為婦女提供靈活多樣的育兒和家庭的服務,幫助婦女從雙重的負擔當中解脫出來。這些都是打破職業隔離的,國際上的經驗。 那麼第四個問題是婦女爭取平等的收入。在這個方面,我們會看到近一百年世界上也發生很大變化。國際勞工組織1950年制定了同工同酬的國際勞動公約,那麼60年代以後,就是國際勞動組織,這個公約制定以後,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制定了同工同酬的法律。我們國家也是在勞動法當中,也規定了同工同酬。那麼,在這樣的一個趨勢這樣的一個指導之下,男女兩性的工資收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那我們在這裡列舉了一些男性和女性收入比較接近的國家。我們看坦尚尼亞,婦女的收入是男子的92%;越南是91.5%;澳大利亞是90.8%;斯里蘭卡是89.8%;冰島是89.6%;瑞典是89%;挪威是86%;這個都是男女兩性收入比較接近的這些國家。那麼我們也有看到有男女兩性比較平等的或者相接近的,完全平等的國家現在還沒有,那麼就有差距比較大的國家。我們這兒也列舉了三個國家,韓國是53.5%;孟加拉是42%;日本是41%。這些是早年的統計,現在日本婦女的收入有所增長。 那麼存在這些差別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是這樣,就是說一個就是婦女比較集中在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當中,包括從事非全日制的工作,這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的。也就說同樣工作可以拿到同樣的工資,但是女的上不去,女的只能在流水線上,那麼你只能拿低層次的工資。那麼第二點就是勞動力市場高度的性別隔離,使同工同酬法規對工資差別產生較少的效應。第三個就是婦女在工會中的地位不高,她們在爭取工資上討價還價的能力比較弱。這一點也很有意思。就是說工會是工人的組織,它一個很大的職能,就是幫助工人們和僱主來進行談判,包括那些勞動條件、工資的談判。在很多國家工會化了的工人、職工,就你參加工會的工人,他的收入就比沒參加工會、沒工會化的勞動保障收入要高,勞動條件要好。所以工會化了的人當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一個差異比較大的。所以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你在工會當中,比例比較低的話,那麼你在爭取工資上,好的工資標準上你享有的這種比例也比較低。那第四點呢,就是缺少法律保障足夠的產假,婦女缺勤率比較高。那麼縮小工資方面的差異,在國際上也有很多好的辦法。比如說要擴大女性在所有領域就業的機會,是縮小工資差異的一個較為有效的辦法。第二個就是說為婦女提供各種職業培訓的機會,以便使她能夠職業發展。第三個提供與男性平等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鼓勵婦女從事挑戰性和關鍵崗位的工作。這也很重要,比如說我們看那個職業培訓,我們也看了有一些統計,包括我們亞洲國家在出國培訓外出送出去培訓,這些方面,男性的比率都比女性高。這個呢,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這樣的話就會影響女性的職業發展。那麼第四點就是提高婦女的權利意識,增強婦女在社會工作和社會談判中的地位和能力。這些都是縮小兩性工資差異的有效的辦法。 那麼下面我向大家介紹第五個方面的問題,就是爭取社會保障和工作安全。實際上我們在看就業方面有的人提出來,是看三個方面,最主要的看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就業機會;第二個是收入;第三個是社會保障。收入和社會保障也連在一起。隨著婦女大量地湧入勞動力市場,以婦女為主的單親家庭大量存在和人們要求完全平等的價值觀也都出現了。那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就不能夠適應婦女大量參與經濟發展和大量就業這樣的一種變化。在各個國家,在能夠享受的社會保障這方面,男女兩性都有比較大的差異。我們以五大保障來看,就從社會保障五個方面來看。五大保障是失業,有的國家現在把這個失業改成叫就業、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在通常來說,一般地來說,社會保障或者勞動保障,我們叫它大部分是勞動關聯型保障。勞動關聯型是什麼呢?就是說它是給你就業的勞動的時間和你原來的工資標準是連在一起的。那麼大家看如果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如果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比男性的參與率低的話,那麼在社會保障方面也必然地會累積性地表現在社會保障上。 所以從全球的角度上看,在享有社會保障這幾個方面,除了個別的方面比如說生育。在有一些國家,在醫療保障女性稍微高一點以外,在就業或者失業保障上或者在養老保障上,在工傷保障上,這個都是男的明顯地比女的高。那麼我們給大家看一個在我們國家我們做的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在三個保障方面兩性的差異。從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上,我們來看男性的失業保險的覆蓋率是48.3%,女性是41.8%,男女兩性相差6.5個百分點。在醫療保障的覆蓋率上,我們說的是覆蓋率,覆蓋率還跟你實際上享有的不是一個概念,是你享有沒享有這叫覆蓋率,你享有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現在是你享受不享受這點來看。在養老保險上,男性呢是65.9%,女性是60.5%。那麼現在對於改進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制度這個也提出了男女平等這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對社會保障制度要進行性別分析。如果我們沒有性別分析的話,分性別統計的話,大家覺得是個勞動者就能享受勞動保障,沒有什麼男性和女性的區別,那我們就不會發現這裡邊男性和女性,我們就不會去進行分性別統計,就不會發現這裡邊的差距。所以我們要首先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取消社會保障立法當中的那些歧視性的條款,這個是一個有效的經驗。第二條就是社會保障機制應該把婦女視為獨立的受益者,對有償就業,就是我們剛才說的給工資的這樣就業與家庭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適應婦女多重角色的需求。我想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因為這個好像跟我們國家的情況不是特別一樣。在有一些國家在福利制度當中,是按家庭給的社會保障,而不是按個人,這樣的話,往往把這個婦女當成男性的配偶來給社會保障。就說我把社會保障給在男性身上,但是女的肯定不會像男的那麼多工資,它是假定你照顧孩子,照顧家庭,也有一定的貢獻,這樣來發。這樣發的結果呢?按家庭發的話,那麼就讓女性永遠地屈從於她這個社會角色了,她的價值要通過這個家庭表現出來,通過這個家庭最主要的人就是這個男性來表現出來。所以,為什麼說把婦女視為獨立的受益者,是個人呢,而不是家庭呢?它也是說讓婦女多重角色可以選擇,而不是把她只固定在家庭之中。那麼第三個有效的經驗,制定有關的機制,把低收入的婦女包括在內,特別是貧困的人口給他們投保,以此作為對傳統的社會保險機制的一個補充。就是什麼呢?我們剛才也說了,就是有的社會保障是多重的,有個人拿一部分,政府拿一部分,企業拿一部分。也還有的呢是有市場那種投保。那麼有些低收入的人,就是除了政府規定的一定比例的,要每個月要繳納以外,還有個人自己去買保險。那個人自己去買保險,那窮人他肯定買不起,那這樣的話怎麼擴大社會保障的一種覆蓋面,把窮人的這種情況,貧困人口的情況考慮進去就是這個裡邊所包括的意思。第四點改進退休制度來改變女性提前退休的趨勢,使年長的員工在做兼職工作的同時,又能享受到全額的養老金。第五點就是將比較高消費的支出用於社會保障。這是從國際上來看是一些比較建設性的這樣的一個對策的要求。婦女的社會保障還說了一個職業安全。這個也很重要,因為女工的職業安全,男工的職業安全也是最基本的權利,就是職工的基本的權利,工作者的基本的權利。婦女的也是這樣子,也是保證婦女和男性平等就業的重要內容。所以婦女也要求在工作當中不受不利於健康和有毒物質的這樣的危害。那職業健康就和職業安全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就是要求在勞動的場合是一個安全的,也包括咱們傳統的這樣的設備的安全,通風照明,還有現在的科學技術新的技術。比如說我們的噪音污染,還有電磁波的污染,那還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場所的性騷擾,這是對人權的和職業安全的很大的一個損害。還有合理的工時和勞動強度,這是屬於勞動標準,並且享有後邊我們所說的這些各種各樣的社會保障,這就是職業安全的要求。 那麼,第六個問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雙重角色,這個方面的男女兩性的和諧。就是男女在工作與家庭責任上的和諧。也就是說雙重角色,就是工作的這種社會角色和家庭當中這種角色。在世界各地有報酬的工作佔去了男性的大部分時間,沒報酬的工作佔去了婦女的大部分時間,這個就是我們在中國的傳統語言當中叫「男主外,女主內」這也是世界性的。那據不完全的統計,婦女在經濟方面被低估的貢獻和不予計算的無償勞動,每年都高達11萬億美元。所以,我們應該促進男女工作男性和女性在工作與家庭責任這方面的和諧。有一個世界性的提議:是「推進無酬勞動計量的工作」,就是我們說那些無報酬的工作應該被計量出來,來承認婦女各種經濟活動的社會價值,擴大婦女參與社會發展的空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提議。所以在很多國家、聯合國都在促進各國的國家統計,來分性別,來計算你每天的時間是怎樣度過的。就是男女兩性,比如說你早晨從一醒,一睜開眼睛就開始統計,這個小時幹什麼,那個小時在幹什麼,那個小時在幹什麼,來看呢,男性和女性都是怎麼樣進行時間分配的。在這個時間分配當中,哪些是被承認的,哪些是不被承認的,哪些是婦女參加了經濟的活動,哪些是沒參加經濟活動。當然因為每天除了參加經濟活動,女人們還需要休息,還有娛樂,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另外一個就是說,我們在這上我們介紹了一個口號,這個口號特別有名,叫「分一半家務給男性,分一半權利給女性」,大家一聽可能都笑了,也高興了。這就是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口號,也是婦女的一個,全世界婦女非常一致的一個要求。要求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實際上是要求男女兩性平等地分擔工作,平等地分擔家務。所以就是說,男女兩性平等地分擔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並且推行善待有家庭的僱員這樣的一個政策,成為國際上正在出現的潮流。並不是不要家了,並不是我們把家庭的事情都簡化了,全不去做,而是既要有家庭這方面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幸福,也要有職業的參與和經濟的參與和發展。所以就要善待這兩個方面,都要善待,這是成為一個國際的趨勢。 今天在這個就業的參與經濟發展的這個方面,我就向大家特別地簡要地介紹這六個方面的情況。那我們把它捋一捋,大家會發現我們怎麼看這個勞動力市場實際上它有進入的時候,它有退出的時候。進入的時候是表現在就業機會平等上,它在整個勞動力市場上,它有一個職業的發展,職業的這種參與。還有它怎麼樣表現它職業價值,實際上呢你怎麼樣受益,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收入的問題,工資的問題,職業安全這方面的問題。那麼呢,他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時候,你會看到他社會保障的問題、退休的問題,保險保障這方面的問題。那麼另外我們還看到了一個對於女性來說和男性也應該說其實應該是相同的,因為所有的對女性不利的問題,同樣對男性都不利。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說這件事我吃虧了,你就佔便宜了。不是,實際上對兩性同樣的傷害。所有女性的問題,幾乎都不是女性單獨的問題,都是男性。你比如說如果我們的社會要讓男性主外的話,那麼男性下崗的這種精神壓力就特別大。是不是?人們這個文化會譴責他,說你看你一個老爺們,這麼無能不能養家。對嗎?那麼這個社會文化就同時讓女性幹得好不如嫁得好,要讓她溫柔可愛,小鳥依人。有一個養家的就有一個被養的這樣的一個文化,而不是男女兩性和諧的,都有機會參與的,平等的。所以我們會看,就說家庭和社會的這個責任,家庭的角色和社會角色的這樣一種平等的一種分擔,也是我們在討論經濟發展就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大家肯定要走入經濟參與的這樣一個環境,那麼就是就有一個你怎麼進這個門,就業機會平等不平等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個跟大家的關係也是很大,而且非常重要,也是婦女獨立發展的一個基礎,經濟的參與。今天就跟大家介紹這些,簡要地介紹國際上的一些情況,有一些是我們國內的一些統計,希望能對大家將來的職業發展有所幫助。 婦女與參政 -榮維毅 主講人簡介 榮維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婦女理論/社會性別研究專家,兼任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中國警察學會特約研究員等職務。 主要從事婦女參政需求研究、村委會直選與婦女參政研究、基層婦女參政能力建設、社會性別倡導和培訓、婦女人權與權益保障、社會性別與警察執法等方向的研究。 內容簡介 榮教授首先介紹了婦女參政的概念,她認為婦女參政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婦女參政指:關心、參與政治活動,所謂知政、議政。狹義的婦女參政即執政,掌握政權出任各級政府、政黨、企事業、各機構、非政府組織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決策者。榮教授認為如果沒有婦女對政治的普遍的關心,更多的婦女進入領導決策層的動力不足、後繼無人;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婦女進入領導決策層,就不能引起社會對婦女問題的關注,以及廣大婦女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關注。所以,兩種意義上的婦女參政,都是應該關注的。 我國《憲法》規定婦女與男子一樣享有政治、經濟、教育等各項權利。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男女平等的實現做了不懈努力,婦女參政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由於封建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女性家庭角色的刻板定型,社會輿論對女性普遍歧視等都是影響婦女參政的因素。 榮教授認為促進婦女參政是中國政治改革、社會主義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體現。隨著國際接軌和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的發展,婦女參政的前景必定是越來越好;民主選舉、公開競爭、擇優選拔是大趨勢。 她對婦女參政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促進保障婦女參政的立法,設立監督機制;如大多數國家一樣,把婦女參政比例納入法律條文,納入政府和政黨的綱要中。 2、對婦女進行參政能力建設;對領導人進行社會性別意識培訓。 3、探討阻礙婦女平等參與決策的社會體制性根源並加以改進。 4、鼓勵廣大婦女、年輕女性樹立進取的人生價值觀,明確為婦女的解放也是為自己的解放,要打破傳統觀念對自身的束縛,積極參政議政。 全文 同學們大家好,非常高興能跟大家一塊來探討關於婦女參政的問題。我想分這麼三個層次來講:第一,就是關於婦女參政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包括什麼叫參政,參政的必要性,還有參政的目標,就是關於參政一些基本概念;第二個層次就是關於中國婦女參政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們應該怎麼來看這些問題;第三個層次就是看看未來中國婦女參政的走向,我們應該能夠做些什麼事情,主要分這麼三個方面。 那麼現在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婦女參政一些概念。我們講的是婦女參政,那麼首先我們就要說什麼是參政? 那按照現在的《漢語辭典》來講,所謂參政就是參與政治活動和參加政治機構,參與政治活動和參與政治機構,那麼這樣一個界定,實際上就是表明了所謂的參政分兩個方面:它有一個廣義的參政的概念,另外還有一個狹義的參政概念。 那麼對於婦女參政來講,廣義的參政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說作為女性關注政治問題,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關注著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僅是關注,還要對它發表意見,有自己的看法,積极參加一些社會的政治活動。比如說參加選舉,你去不去投票,那麼就和你對這個政治的關注就有很大的關係或者你的政治態度就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對某一個政策我不滿意或者說我有什麼我自己的意見,希望領導能夠採納,那我可以積極發表我的意見,那麼你這樣的行為,或這樣的活動,我們管它叫做廣義的參政。 那麼狹義的婦女參政是指的什麼呢?是指的婦女能夠進入黨和政府的這樣一種各級的領導機構,進入企事業單位這樣的管理的階層,作為管理者領導者決策者來發揮你的作用。那麼這樣一種參政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說得比較多的,就是當官。所謂當官?就是你進入這個決策層,這是狹義的參政。 那麼我們今天講的參政到底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呢?我想兩個方面的含義都有。因為這個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它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沒有廣大的婦女對政治問題的關注,對婦女利益的關注,對黨的方針政策和婦女的利益的關係的這樣一種關注,那麼就不可能有最優秀的婦女來脫穎出來進入決策層。也就是說呢,如果我們普遍的廣大的婦女不關心政治,那麼呢,我們進入高層決策層,具有決策權的領導崗位的婦女就沒有來源、動力不足。所以更多的婦女然後能夠成為領導者,它需要更廣大的婦女那樣一種參政議政的意識。另外一個方面,如果沒有我們更多的婦女進入決策層、領導層,沒有這些進入決策層、領導層的女幹部能夠為婦女的利益來去說話,表達婦女的聲音,那麼一般的基層的婦女也不可能去關注這個政治問題。因為反正一看清一色的全是男人,跟我們沒關係?所以為了引起我們婦女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對政治問題的關注,那麼這也是需要有更多的婦女幹部進入決策層。所以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是相輔相成的,那我們要講婦女參政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都要涉及到,都是重要的。但是現在我們在很多時候在研究婦女參政或者是談婦女參政問題,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個當官的這麼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太狹隘了。因為你當官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維護婦女的利益,為了促進男女平等,所以這還要能夠使得我們最高的女性領導能夠關注廣大的群眾的利益,那麼我們廣大的群眾也應該關注我們自身的利益和整個的國家發展的這樣一種狀況。所以,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是我們都應該關心的。 那麼我們下面講的可能更多的還是指的是狹義的參政,就是說婦女為什麼必須得進入決策層,怎麼來進入決策層,怎麼能夠成為領導;那麼她作為一個女幹部、女領導,她應該做些什麼。我想我們今天講的參政可能是更多的還是指成為領導幹部的必要性,以及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那麼這就是我今天先講的第一個概念,就是什麼叫參政?婦女參政的兩種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要談談了,婦女為什麼要參政?有男人管理這不好好的嗎?為什麼我們非得自己去參政?為什麼要參政?也就是為什麼要進入決策層、領導層?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這個問題不解決,可能我們就不會去爭取進入決策層或者說你即使進入決策層,你可能也不會為婦女說話。所以要解決婦女為什麼要參政,那麼首先從國際社會來講,實際上婦女參政的問題不僅是中國婦女的問題,也是世界範圍內婦女的問題。那麼從世界範圍來講,婦女參政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說。太遠的不用說,就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時期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那麼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候。那時候,資產階級在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下,那麼要向封建主奪取權利,認為人生而平等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種啟蒙的口號,對當時的法國的婦女呢也是一種啟蒙。所以當時有的法國的婦女也是提出來,那麼你男性要向封建主來奪取政權權利,那麼我們女性也應該有自身的權利。所以現在婦女運動史,或者婦女參政史,它把婦女參政的起始定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 那麼到了18世紀,實際上在西歐的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那麼都開展了爭取婦女選舉權的運動。那麼到了19世紀到20世紀的初,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那麼在西方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婦女都獲得了選舉權。那麼也就是說,在法律上,婦女已經獲得了和男子平等的政治權利,你有投票權了,那當然你可能也就有被選舉的那個權利。 但實際上當婦女獲得選舉權以後,她們發現按照僅僅有法律所認可的那個選舉權,並不能夠自動地變成你實際的權利,那麼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呢,在就業、在教育,在很多領域仍然是受著男性的那樣一種壓迫,仍然是不平等。那麼這樣,基於對自身的這樣一個地位的認識,從上一個世紀也就是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開始,大家可能都知道,西方婦女解放運動又開始了第二次浪潮。那麼這時候她要爭取的權利,就不僅僅是法律所認可的這樣一個選舉權,而包括著方方面面的權利。比如說工作環境的平等、工作條件的平等、同工同酬、對婦女的那種掩蓋的那種歧視等等,所以就是使得婦女的解放運動,它是把法律所認可的政治權利變成一個實際的能夠看得見的這樣一個運動。這樣一個運動發展到1995年的北京世婦會,那應該說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高潮或者是一個新的起點。那麼在北京世婦會最後形成了一個《行動綱領》,這個《行動綱領》提出了十二個重點關注領域,其中有一個領域就是婦女參與權利和決策。那麼在這個部分中對婦女參政的意義提得非常地高。那麼在這個《行政綱領》關於婦女參與權利和決策這一部分,那麼這個《行政綱領》提到,它說:「婦女平等參與決策,不僅是要求單純的公平和民主,也可視為是使婦女利益得到考慮的一項必要條件,如果各級決策進程沒有婦女的積极參与,並且沒有吸納婦女的觀點,就不可能實現平等、發展與和平的目標」。那麼從國際社會來講,就是在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以後,也就是1995年以後。整個世界範圍內就加快了婦女參政的步伐,那麼很多國家的政黨、政府都紛紛制定了婦女參政的指標所以從九五世婦會到現在,這麼七、八年的時間。那麼這個世界婦女參政的進程是非常快的。這裡頭我想強調兩點,就是說國際社會對婦女參政它的主要的觀點有這麼兩點。第一就是說婦女參政是婦女一個基本人權,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就是說婦女參政這個問題,不是婦女自身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觀點,就是說婦女對政治不感興趣,婦女就愛談婚姻家庭愛情這些私領域的話題,那麼什麼國家、政治、階級、戰爭,婦女不感興趣。那麼這樣一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不是婦女不感興趣;第二,即使確實很多婦女不感興趣也不是婦女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是整個的社會文化結構它就是不歡迎婦女參政,使得婦女不可能在政治領域來表現自己的才能。她既然沒這個可能了,我就不在那兒去發展自己了,所以她就表現出不關注。那剛才我講的是從世界範圍來講的,對婦女參政的這樣一種理解和一些基本的原則。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就是從我國來講,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講,為什麼中國婦女參政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是需要大家關注並且行動起來去改善的問題? 那麼我覺得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來看:首先,就是說我們國家是一個男女平等的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的時候,當時出台的第一部《憲法》,那麼就規定就是婦女和男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享有同等的權利。那也就是說我們國家在法律上,在制度上是一個男女平等的國家,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我們也為男女平等,國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要把這個法律所規定的男女平等或者說作為一個口號所提出的那個男女平等變成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的真正的實際的平等,這就有個距離,那這個距離要怎麼來彌補?也就是說怎麼能夠把法律上的平等變成我們事實中的平等?那麼在這裡頭就需要婦女參政,那也就是說只有婦女到了決策領域而且有比較多的人參與決策,那麼這時候你說話才能有人聽。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原來在給農村的婦女做性別培訓的時候,她們就舉這樣的例子。比如一個婦女權益受到損害,她去找支書去,支書可以不理她,覺得你是無理取鬧,去去去,回家去,該過日子該怎麼過過去;但是有兩三個婦女去找支書或找村長,那麼這個支書就不能夠隨便敷衍了,他至少給她端個茶倒個水,坐下來好好說別著急,他的態度就會有所改變;那麼現在如果有二十個婦女反映同樣的一個問題,那麼人一多,這個時候你作為領導,你是不是就得考慮了?所以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常常說的人多力量大。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決策領域中也是這樣子的,如果這個領導班子只有一個女性的話,她的聲音是非常微弱的;如果有兩個呢稍微壯點膽;如果有三個,甚至達到了一半。那麼這時候她就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所以婦女需要參政,而且需要有一定數量的一定的比例的。所以聯合國它是這樣規定的,它在1997年的時候在印度新德里,開了一個世界各國議會聯盟開的這麼一個會,在那個議會聯盟中它提出這麼一個標準,就是說各級決策中女性的比例應該達到30%。首先達到30%,然後再從30%再進入到50%,就是一半一半。當然你現在提50%不太現實,那麼至少要30%,它為什麼要提這個比例呢?就是因為你這個比例高和低它關係到你的聲音能不能夠發出來,關係到你的聲音發出來以後,有沒有力量,有沒有權威性,能不能夠影響決策。國際上婦女參政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們就不說國際,我們就說中國,就是中國在現在很多的包括全國婦聯,還有很多的女幹部,那麼她現在敢於積極發聲了,敢於維護婦女的權益了,那麼實際上她就是影響了決策。比如說《婚姻法》的修訂,把家庭暴力放進去,雖然很多人認為還不具體,還很抽象,但是已經比原來不提就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那麼這種進步是怎麼獲得的呢?如果沒有女性的學者知識分子和廣大的婦女甚至包括女大學生的這樣一種呼籲,沒有婦聯的高層的領導的這樣一種呼籲,那是很難寫進《婚姻法》中的,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沒有婦女的參政,沒有婦女的聲音,那麼這樣影響到婦女利益的這些法律、法規、政策,可能就會損害我們的利益。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從婦女自身的特點的角度來看。原來在傳統的那樣一種對婦女的定位的那樣一種情況下,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這麼說,說女人小心眼,女人感性,女人不懂政治,女人不適合當官或者不適合參政。但實際上我們國家有很多的女幹部,她的那種能力;她的那種膽識;她的那個政績;完全能和男幹部媲美。而且特別是在長期的那種社會性別社會化的過程中,女性形成了一種比較細心的這樣一種特點,比較考慮他人的這樣一種特點,考慮問題比較周密,而且在處理問題中比較有人性化。那麼她這樣一些特點,實際上對一個作為領導幹部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現在我聽到很多男幹部都在說,說跟婦女幹部在一起就發現婦女幹部有什麼什麼樣的優點,說她們特別認真,特別吃苦,說她們特別廉潔等等等等。當然我也覺得這也不是全部,因為女幹部也有不能吃苦的。但是就我聽到很多的反映來講,就是說確實女幹部有女性由於她原來的社會性別分工導致她形成的女性的那種特點,對作為一個領導幹部來講是一個優點,而不是缺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女性的這樣一種優點,然後利用這個優點,然後把這個優點作為我們一個參政的優勢來爭取參政的權利,這是一個從婦女自身的特點來看。另外我就說得再大一點,那就從我們黨和國家所提出來的我們的遠大的目標來看,就是說你要實現小康社會,而且「十六大」還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建設,那麼這些是空的嗎?不是,它要體現在我們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方面,那麼婦女參政實際上就是政治民主化,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讓所謂的邊緣人群,她的聲音能夠發出來,能夠表達出來,那麼她的利益能夠在國家決策中能夠被考慮到,那麼婦女參政就能促進這樣的目標的實現,那麼因而婦女參政它實際上是應該被包括在是我們國家的政治民主進程中的這樣一個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它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這裡要警惕一個什麼誤區呢?就是說因為我們剛才已經講了婦女參政是婦女人權的一種表現,那麼是要使你的利益能夠得到表達,你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你要考慮到婦女的利益不應該在缺乏性別視角的這樣一種決策中被忽視,所以婦女參政的這個意義在這兒,就是男女平等促進。在這點,這是最關鍵的。那麼現在我說一個誤區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說有些人就以為你婦女參政是為了向男人奪權或者說你婦女參政是為了反其道而行之,你覺得原來男權社會壓迫了你,那麼現在你拿到權利以後你去壓迫男人,我覺得男人這麼想是不對的,如果婦女要這麼想也是錯誤的,我拿到權利我要壓制男人,不是這樣的。那麼婦女參政實際上要達到兩性平等,也就是建立兩性的平等夥伴關係,這是參政的目標。所以這樣我就接著下面說到了,就是說婦女參政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它的目標:一個是量的方面的目標;一個是質的方面的目標。所謂量:就是說我們的婦女參政要達到一定的比例。比如說在各級領導幹部中,婦女幹部應該有多少比例。比方聯合國提出佔30%的比例,最起碼的比例,現在在世界範圍很多國家都對婦女參政的比例做出了規定:比如說挪威,那麼挪威政府規定,就是說政府所屬的各種委員會、理事會中的女幹部要達到40%,這是他們規定的比例。那麼有的政黨也提出,這個政黨的黨代表,它的黨員的比例就是性別比例也要達到20%、35%、40%都有不同的規定或者它這麼規定,它是說在一個政黨代表中的任何一個性別,都不能少於40%或者說任何一個性別都不能多於60%。那麼就是說這個比例的規定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剛才我其實已經談到過,就是說你如果沒有一定的量的話,你就發不出自己的聲音。這是婦女參政一個目標就是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比例,當然最理想就是50%,因為婦女的人口和男子的人口是一樣的,各佔50%。那麼在一個權利機構中就應該是平等的。但由於長期以來婦女沒有這個權利,那麼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現在比例可以提得低一點,然後達到30%以後,它可以到40%,它可以到50%,這是一個參政的指標。 那麼還有一個參政指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婦女參政要為婦女說話,要表達婦女的聲音,這是一個更重要的指標,為什麼呢?就是說你數量如果達到了,但是你說的話跟男人說的如果是一樣的話,你這個數量是沒有意義的,對不對?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雖然達到了20%、30%、50%,但是你說的話跟有男權思想的那個官員說的話如果一樣的話,那你就不用參政的,那你就沒有必要參政了,因為你跟他說的一樣。所以婦女參政的一個質的衡量的指標是什麼呢?就是看這個參政的婦女,能不能夠為婦女說話,能不能表達婦女的聲音。所以我覺得就是說在這個問題上,就是說對婦女參政的那樣一種意義,她的那個參政的目的,為什麼要參政,參政的目標,那麼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有非常清醒的認識。所以聯合國在我剛才講的1995年的北京世婦會,那麼提出了《行動綱領》,它的12個關注領域,每一個關注領域都強調一個什麼問題呢?都強調要把社會性別納入決策主流,在政治問題上,在參政的問題上,你要納入決策主流,要考慮到婦女參政的意義,婦女不是參政的弊病、弊端,而是積極地創造條件,讓婦女參政,這樣把社會性別這樣一個視角納入了參政的這樣一個領域。那麼現在聯合國各個機構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說它要把社會性別納入聯合國的各個機構的決策主流。聯合國你扶貧,你反對戰爭,你要和艾滋病做鬥爭,你要開展在世界範圍內的掃盲等等等等那麼所有這些領域中都有性別問題。艾滋病這個問題,婦女處於弱勢,由於她在生理上的弱勢和生理結構上的問題,還有她的社會地位的弱勢,她不能夠抗拒不安全的性行為等等。如果你這些問題討論沒有性別視角的話,你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所以談論婦女問題,不是就婦女談論婦女,而就這個社會的平等、發展與和平來談,它是一個權利的問題,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而不僅僅是婦女的問題。所以我們要是婦女參政了,你這個如果不明白的話,那你那個參政大大打了折扣,那你頂多證明你自己可以當官的,可以參政的,但是不能證明你理解了婦女所處的那種困境。那麼你作為一個女性,你就沒有為女性的發展做出貢獻,所以你怎麼為婦女說話這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剛才說了婦女參政是促進民主化的過程,在我們現有的體制下,我們婦女參政應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那麼現在有專家學者研究,事實也是這樣子的,就是說在中國來講婦女參政的途徑主要有三種,當然我這裡說的參政主要是指的狹義的參政那個意義上的參政,就是當官,進入決策層的這樣一個意義上的參政。 那麼現在我們國家婦女參政主要有三種途徑,那麼這三種途徑我們都可以發展出一些策略來促進婦女參政。 那麼第一種途徑就是任命制,那麼這個任命制特別是在高層的領導幹部中,這是一個普遍的幹部參政的途徑。如果上級組織部門或者上級領導,他頭腦中有性別意識,他能考慮到這個幹部她被提拔上來以後她能夠為婦女來謀利益的話,那麼他認命這樣的幹部,它馬上很見效。但是它也有弊端,它有什麼弊端呢?就是說他任命的這個婦女如果她要沒有性別意識,她去當了女幹部、女領導,但是由於她自身沒有性別意識的話,那麼她可能雖然身為女性,但是不為女性說話。那針對這個任命制,我們應該有些什麼策略呢?那就是應該對領導部門組織部門男性主管進行社會性別意識的培訓,讓他們了解怎麼能夠選擇一個更合適的女幹部,怎麼能夠選擇更多的女幹部,進入決策層,為什麼要選她們?現在中央黨校有個婦女研究中心,他們現在做的一個工作就是對進入中央黨校學習的黨的後備幹部進行社會性別培訓,希望能夠將來有所見效,這是一個參政的一個途徑了。那麼現在在中國參政的還有第二條途徑,就是競聘,就是公開選拔,競爭聘用。那這樣一個參政途徑,它主要是對中層幹部的選舉,比如說縣處級、副局級的這樣一種選舉,那麼這樣一種幹部選拔制,那麼就對婦女參政提供了一個比較廣闊的空間。我在公安大學有一次和東北的一個女警察我們在一塊聊天的時候,她就說,她們那邊呢,公安局在處級這個崗位上也進行公開招聘,結果就有女警察就被選拔聘任了,就當了女處長。大家想想公安這個職業,在人們的眼睛中,她是一個跟軍人的職業類似,就是一個那種陽剛的,那種非常強悍的,然後對敵鬥爭的這樣一種非常男性化的這樣一種職業。所以在這樣一種職業中,這個女性能夠提拔到領導崗位上是很不容易的。 那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說在2001年的時候,北京市公開招聘30名副局級的幹部,那麼在報名的時候女性佔18.7%,就是一共有581個人。女幹部報名的有97個人,佔18.7%,大家就記住這個比例18.7%;然後她經過一輪筆試以後,女幹部,就是通過筆試的女幹部就上升到22.8%;然後再通過面試以後,女幹部的比例又上升到23.6%;然而再通過組織考察,女幹部的比例就上升到30%。那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大家想想,說明婦女並不是不願意參政,婦女並不是比男性或者男幹部的能力低,只要你給她一個機會,只要這個機會能夠是一個平等的機會,機會的平等,那麼婦女就能夠進入領導這個決策層。但是也不等於說,我給你一個招聘,公開招聘,你就必定能上來,北京市的婦女在招聘中達到這樣一個好的成績,和北京市婦聯對這個工作的關注,自始至終地跟蹤是有密切聯繫的。因為當時她們成立一個專家班子,當然我也參加了這個班子,就是說當時她們怎麼來設計這個問題,就從一報名她就宣傳動員,讓更多的婦女去報名。然後報名了以後給她們進行培訓,怎麼來面試?怎麼來有自信心?怎麼來鼓勵她們?一路關愛,所以在這裡頭也就是說即使是公開招聘也需要有幫助。因為婦女原來參政她沒有經驗,參政的經驗很少,沒有這樣一種魄力,很多人沒有這樣一種魄力,不相信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其實她有,但是人家說你沒有,她也覺得自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公開招聘是一個機會。但是我們婦女自身也要把握,作為婦女組織作為研究單位或機構,那麼也應該幫助他們,這樣子她就可以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來,所以這也是需要做工作的。這是從中層幹部的參政的途徑來講,公開招聘這是一個。而且可以想見是什麼呢?這個公開招聘這樣一個範圍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實際上這個對我們婦女參政提供了機會就越來越多,希望在座的各位將來能夠以很多先進的例子為榜樣,然後也積極加入這個行列,是吧?這是第二個。那麼還有一個最後一個,就是說在基層最基層在比如說農村的村委會、黨支部的基層的直選中,在城市的基層的選舉中,那麼在這樣的選舉過程中,那麼婦女怎麼參政?這就是沒有任何限制了,你誰都可以報名,你作為一個村民你誰都可以報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婦女既面臨著挑戰,又帶來很大的壓力。因為在過去就是沒有基層沒有這麼公開選舉的時候,還是直接任命制的時候,那麼你是一個婦女委員。比如說或者說你是一個基層的婦聯一個成員,那你當然地你就是村委會的成員之一。那麼現在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婦聯幹部,不管你原來是不是婦女主任,現在公開直選,就是海選,農村叫做海選,公開地選舉的時候。這時候你這個婦女你「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你能不能進入村委會,你能不能進入黨支部的領導班子?能不能?這時候對婦女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在農村這樣最基層的選舉中,我們也要爭取到我們的權利,那你要爭取權利,這個權利不是自動給你的,而且是要通過你的努力來表現你是有能力的,那麼這個也是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我們全國的農村都能夠把這樣的聲音,把婦女的那種利益強調出來給婦女以婦權,然後讓她知道她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當幹部的話,如果這個工作做得普遍的話,我想我們農村的很多問題就相對來說比較好解決了,所以這個又是我們婦女參政的另外一個途徑了,就是在基層。那麼應該說在基層選舉中,我看《北京青年報》登了一條消息,它就是說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可能選舉是從去年開始,北京市的鄉鎮,人大換屆中,女代表佔多少呢?女代表就是選出來的新一屆的鄉鎮的人大代表中的女性佔到33.83%。這個比例就非常高了,而且北京市鄉鎮女代表是每一次選舉都高一層。在1997年的時候是31.46%,到了2000年就是33.21%,到了今年的年初呢,就是到了33.83%,那我說這個數字想說明什麼?我是想說,就是說我們在給婦女參政定指標的時候,如果只定10%,20%,甚至30%可能在有些地方就低了,就有些低了,你看北京市已經快將近到34%了,所以這個指標應該隨著不同的地區,應該多,定得高一點。 最後一點就是說中國婦女參政的未來的走向,中國婦女參政的未來走向這麼一個問題。那麼應該是這麼說,就是說隨著我們國家的政治民主的發展,隨著人們的那種個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那麼婦女肯定會越來越多地關注什麼?關注政治問題,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問題。所以,肯定會有更多的婦女能夠知政議政,而且肯定也會有更多的婦女去走到領導崗位去執政。我想這個趨勢是不可否認的,那也就是說,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為什麼說道路是曲折的呢?因為大家一定要看到,我們傳統的那種男尊女卑的這樣一種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婦女在走向參政道路上也是充滿了困難的,艱辛的。所以沒有參政的人,要努力去參政,參了政的人,就是有了一定決策權的人,你還要在領導班子中,你怎麼來協調關係,你怎麼來為婦女說話,這個過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麼這裡頭我覺得就是有些什麼策略,那就是說首先我們要把我們國家所簽署的這樣一些國際的那些文書。比方九五世婦會提出來《行動綱領》的一些要求,比如說我們簽署的很多法律,就是公民政治權利等等這些法律,我們要用熟。第二就是說我們在我們的國內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婦女本身要自強自立,那也就是說環境是這樣子的,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我們怎麼來發展自己?我們不可能等到環境改變了以後,我們再去參政,沒有這樣的好事情,那麼權利從來是自己爭取來的,所以即使外在環境對我們不利,我們也應該努力。特別作為我們年輕的大學生,我覺得我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有這樣一種意識,培養自己的自信,這樣一種能力,然後在學業上,在關注的領域上進行發展。我想我們的大學生將來也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要自立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我覺得還應該有什麼呢?就是說在婦女參政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加強研究,婦女為什麼要參政?她參政有什麼困難?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困難?她的困難是有主觀的呢?個人的呢?還是客觀的?是一個環境的呢?是一個機制的問題呢?是個法律的問題呢?還是一個觀念的問題?我對這個要有清醒的認識,要進行研究。它不是說我想參政就能參政的,你要說出來你參政的理由,你要說出來你必須得參政的原因,那麼這個要有研究的。所以我們應該關注整個世界的民主發展的進程,關注我們國家的改革民主的進程,這樣在這樣一種關注中,我們才能夠提升我們自身的使命感。 我們作為一個女性我們人生的價值,我們為婦女來奮鬥這樣一種使命感。我覺得應該在新一代的女大學生中間應該補上這麼一課,我們應該在這些方面對自己有所要求。如果這樣的話,我想我們將來婦女參政就後繼有人,我們每個人可以作為火種,我們就可以向全國各地散播。我希望我們將來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們未來的婦女領導幹部的那樣一個棟樑。 好,我今天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婦女與法律 -信春鷹 主講人簡介 信春鷹,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婦聯八屆執委會執行委員。多年來在法理學、憲法學、國際人權和婦女權利領域有深入研究,並公開發表大量著述。在法學研究與婦女問題研究中享有較高聲望。 內容簡介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男女兩性在生理和個性上的差異,逐漸形成了對兩個性別不同形體特徵和行為方式的理解,這種理解造就了社會性別這個概念的形成。 當社會性別作用在階級社會以來,由於男性勢力的空前強大,社會上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一種觀念,從那時開始社會性別是向男性一方傾斜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廣大婦女的權利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關注和保障,在我國先後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婦女權益保護法》,更是對婦女權利的特殊保護,這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擁有專門婦女權益保護法規的國家之一。中國婦女的權利有了法律的保障。隨著婦女工作者、學者研究工作的深入,她們發現,當社會性別的研究成為學術主流,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些法律法規,可能會發現以往所沒有發現的問題。 在本講中,信教授就此展開闡述,她認為忽視社會性別視角在法律研究中的應用,可能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男女平等的障礙。她認為觀察一個法律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響,研究造成這種差別和影響的原因,尋求可能的途徑,避免歧視性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的重要方面。 全文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這樣一個機會和同學們一起來討論我們迎「三八節」所要談的一個話題。今天我要跟大家共同探討的一個題目,是《重視社會性別保護婦女權利》。 首先我想講一下什麼是社會性別?為什麼要重視社會性別?特別是從法律角度我們怎麼樣看待社會性別。我認為談社會性別的問題,必須要談法律,另一方面法律也必須重視社會性別,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 社會性別這個詞它是一個英文的概念是我們翻譯過來的,而且翻譯過來的時間也不長,它的英文是Gender。記得1995年世婦會的時候,為了給這個詞找一個合適的中文對應,好多專家絞盡腦汁,在那裡暝思苦想。為什麼呢?就是我們中文沒有這樣一個對應的概念。不僅僅是中文,世界上很多其他的語種裡邊也沒有這樣一個概念。那麼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社會性別它是一個新的理論,是一套新的思維。以前我們在講男女之間的差別的時候,我們經常用的是自然性別這樣的一個概念。那麼自然性別它是指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別和差異,那麼它的英文是Sex,就是兩個不同的Sex。但是Gender,它是另外一個概念,它實際上指的是由於社會文化所形成的對男女兩個性別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對於這兩個性別的群體特徵和不同行為方式的這樣的一種概念或者是一個概念的體系。 這樣說好像有一些抽象,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我們的社會中有很多的辭彙是專門形容女性的,有一些辭彙是專門形容男性的。比如說我們想到一個完美的女性,會說她很溫柔,她很漂亮,她很溫順;那麼我們想到一個理想的男性,那麼他很高大,他很強壯,他很有剛陽之氣。那麼再仔細一看,我們社會中的很多貶義的概念也是和這個社會性別這種大的文化相聯的。比如說形容女性不好的時候,會說「母老虎」、「男人三十一隻花,女人三十豆腐渣」。還有就是類似於這樣的一整套的體系,我們也曾經做過這樣的研究,就是在我們中文的俗語和俚語裡邊,形容女性的好詞不多。比如說你很能幹,很強壯,那麼說你是「假小子」,這並不是一種鼓勵。那麼如果你很成功,事業上很有成就,說你是「女強人」,這也不是一種鼓勵,因為女強人後邊的含義就是這個女強人她沒有一個正常的生活,她可能不會有一個正常的家庭,她周圍的人都對她敬而遠之,它是和這樣的一系列的概念相聯繫的。那麼當然在形容男生的時候,如果大家不喜歡他會說這個人女里女氣。 我舉的這些例子實際上都說明社會性別就存在我們中間,我們大家就生活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里。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覺得這樣說很自然,覺得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繁衍過來的,女性就應該是陰柔那麼男性就應該是陽剛。我今天要講的一個主旨就是說這樣的一種文化形成,它是不對的,它有很大的問題,只不過我們人類很久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已經意識到,就是不對的,對於一個真正平等的社會,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這樣的一種社會建構是實現平等和保護婦女權利的一個很大的障礙。當我說社會性別是一種文化,那麼大家可能很容易理解,從我上面講到的很多例子或者很多說法,大家都覺得這個不奇怪,我也聽見人家這麼說。但是如果我說社會性別是一種制度或者說是一個制度的一部分,可能很多人就會產生問題,因為當我們想到制度的時候,我們會想到一個結構,一個體系。比如說我說法律制度,那麼大家肯定會想到,對,我們有那麼多的立法,我們有那麼多的法院,我們有那麼多的警察,他們是正式運作這個制度的一套機制和一些人馬。但是當我說社會性別是一種制度的時候,大家會說誰建構的這種制度,誰來實施這種制度?它難道是一種正式的制度,就和我們所說的其他制度一樣的嗎? 那麼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有意思也有很強的一種學術性。現在國際上有些很前沿的學者他們在研究社會文化的時候,他們就說這個社會性別制度,其實是更為基本的一個制度,因為它可能是支撐我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的一個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要從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沿革來說,那麼,只有從這個歷史發展的角度呢,我們也可以對社會性別有這樣一種基本的也是公平的認識。就是說當我們說社會性別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說它是好是壞,我們只是說它是制度的一個部分,它是隨著其他的制度一樣發展演變和衍生出來的。但是正確地對待這樣的制度正確地看待這樣的問題,則是特別地重要。那麼為什麼說社會性別也是一種制度呢? 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經過了很多的形態,那麼最早的形態就是在靠生殖能力,靠生育力來支撐社會的時候,那是母系社會的時代。我們這個女性曾經在那個時代輝煌過,就那個時代如果說有社會性別的話,那這個社會性別是傾向於女性的。因為孩子要隨母姓,因為他不知道父親是誰或者說他至少在家庭結構裡頭,他要跟母親在一起。那麼在那個時代之後,就是這種力氣的時代或者說權利的時代,因為這個社會演變成分裂成一個一個的小家庭之後,養家糊口就是男人的事情。他們要出去打獵,要狩獵,要打魚,要和自然做鬥爭,要種田。那麼這樣這個性別慢慢就轉化了,這個時代在我們人類歷史上是最長的一塊,這就是憑力氣吃飯的時代,憑力氣來繁衍人生,來推動社會這個時代,那麼這就是男權時代。從那個時代開始,這個社會性別一直是有利於另外一性,就是男性。比如說在傳統的社會裡,封建社會、奴隸社會,甚至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男性價值都是社會的主要價值。就是說判斷一個社會的好壞,判斷一個事物的好壞,那麼它的價值體系都是男性體系。 我這樣講可能大家覺得有點極端,很多人說女權主義理論就是一種極端的理論,其實這是一種偏見。如果我們看這個人類歷史的發展,確實是男性價值主導佔了很長的一個時段。比如說大家都念英文,英文的「人」就是Human,Human這個就是男人的詞尾,hu是拉丁的人,man就是男人,那麼女人是不在這個裡頭的,就是說我們這個另外的女性她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個時段,她不被看作是人,她被看作是一個附屬。而且我們會看到人類從進入這個文明時代以來,就是有階級社會以來,人們的尊卑都是和他們的性別相聯的。你比如說在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國家最尊貴的應該是王,尤其是男性的國王;那麼在家裡也是長者為尊,尤其是男性長者,那最卑的就是女性,在家庭裡邊的女性,或者說是媳婦,就是娶進來的人。從財產關係上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個財產繼承權,在西方和在東方都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女性是沒有的;而且如果這個家族有一些專門的技術和技能,也是傳男不傳女,他不會把作為資源的東西傳給女性,因為在那個社會視野里,或者在那個社會性別文化中,女性她是一個附屬,她並不是社會的主體。 那麼正是由於這樣的一個劃分,這樣的一個分割就使得千百年來婦女她只在她自己很小的有限的範圍內生活,她不可能進入一個更廣泛的公共的社會。那麼由於這樣的一個劃分,婦女的社會角色就是要取悅男人。那麼在我們東方,是比如說叫「女為悅己者容」,就是說你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使丈夫或者是男人看起來讓他們喜歡。所以當他們喜歡小腳的時候,你就要把孩子的腳給勒小;西方也是一樣,西方它叫束腰。如果大家看這個西方文化,或者是很多實踐,那個比我們這個裹腳是更殘酷,它是要用一個骨架,非常瘦的一個骨架,把這個女孩子緊緊地勒起來。為什麼呢?這就是一種標準,就是說她不應該去從事公共和社會生活,她的使命就是使自己變得怎麼樣讓另外一性感到愉悅和喜歡,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性別對男性和女性的這樣分別的構造。 那麼像這樣的一些問題,歷史上就是這樣過來的,大家都覺得這很自然。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不是一個自然的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建構的問題。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的很多文化現象,現在我們覺得不對了,不對勁了,那為什麼呢?這還是從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觀,就是說我們現在是一個後工業社會,後工業時代,也可以說是一個信息時代,那麼力氣,就是說憑力氣吃飯,已經逐漸地退出去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可以舉很多的例子,很多女性在IT行業,高科技產業,她們創造的價值一點也不比男性少,那麼像這樣的現象就是一個基本的動因,什麼動因呢?就是動因讓我們來懷疑我們多少年來已經習慣的那一套概念體系和文化,我們來對那樣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提出問題。就是說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人們都是這麼過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提出社會性別的問題,對這裡邊的很多建構提出質疑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說現在這個時代,它不是一個靠力氣吃飯的時代,如果說哪一位男士說我比你強,我應該比你有更多的權利和地位,是因為我明天上山可以打一頭野豬,你不能,那我們就說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因為現在第一我們也不去上山打獵。第二,如果坐到電腦面前咱們倆誰的本事大,還不一定呢。就是因為社會走到了這一步,那就使我們會想到我們原來已經習慣的問題,現在我們需要提出質疑,而且為了一個更公平,更為平等的社會,我們要對這些問題提出挑戰,要改造,改造文化,也包括改造我們的法律。 那麼現在,我來談法律的問題,就是法律和社會性別的關係和法律怎麼樣在整個法律制度中能夠重視關心社會性別。和其他的領域一樣,法律領域注意到社會性別的問題,在全球範圍內,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事情。在這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意識到法律和性別有什麼問題。 因為大家可能也都學法律,大家都知道法律有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比如它的平等性,它是平等地對待一切人。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有很多法律,我們有很多的法律結構,那麼除了對婦女有特別保護的那些法律之外,比如說《婦女權益保護法》,所有的法律它都是一視同仁地適用於所有的人,換一句話說,就是當我們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我們是把法律想成中性的,我們沒有想到法律裡邊會有性別問題,這是一。 第二,法律是保護權利的,這是法律的一個基本功能。那麼我們所主張的,所強調的呢也是法律對權利的一個平等的保護,這個也是我們大家很熟知的,很通行的概念。但是當關於社會性別的研究成為學術主流,而且成為女性學者研究自身或者給自身提供這種武器的這種情況以來呢,我們就會發現以前沒有發現的很多的問題。 比如說我現在看現在有學者做一些研究,他就講西方國家男性和女性的法律權利,它有的在很多情況下,它不是同時規定的。那麼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很普遍的現象是在西方國家男人的財產權比女人的財產權就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要早100到150年,這個可能大家就覺得會很吃驚了。那比如說像丹麥,男人的財產權可以在法庭上得到保護,是1788年;那麼婦女得到同樣的權利都到了1925年,所以我們大家看一下這個時間的跨度有多大。那麼還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男性和女性的差異也是很大的,在受教育權利方面。在很多國家就這種正式的法律保護的教育權,在很多國家是差50年到100年左右,有的國家就是說先保證男人,男孩子有受教育的權利,過了很久,才會保護女性有受教育的權利。那麼當然還有其他的權利,如果我們看權利指標的話,比如說選舉權,選舉權女性一般比男性也要晚50到100年。這是從法律結構本身來說的。 那麼當權利規定平等之後,就是說它在法律上平等之後,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它是怎麼實施的。我們國家普及教育是做得最好的,而且我們國家的教育權,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一個憲法權利,我們有《教育法》。那麼我們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學生,你們自己沒有感覺到說我上大學有什麼障礙,我這個教育權的實現也什麼障礙。 但是我看到聯合國的一個統計數字,是56比103,那什麼概念呢?就是適齡的女孩子中間,高中適齡的,如果女生有56個進了高中,那麼男生就有103個進了高中;那麼到大學呢,它就是差不多是有20個女孩子上大學,那麼男生就有97個男生上大學。另外如果我們把這個適齡的女生和上大學的女生做一個比較的話,做一個人口的比的話,那它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女孩子上大學。所以我們在報上經常可以看見非常感人的故事,就是說一個貧困地區,為了供養一個弟弟,或者一個哥哥上大學,那麼姐妹幾個就出去打工,她們非常辛苦地要支撐著這個男孩子念書,為什麼呢?因為他是這個家族的希望,他是這個家裡邊要集中所有的資源要把他推出去的這樣的一個象徵,所以這樣的故事是很多的。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數字就不奇怪了。就是說受高等教育女生的比例,和她的人口基數比還是非常小的。 我舉這樣的例子,就是說雖然我們有平等的法律權利,我們的法律權利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說。你是女生,你沒有上大學的權利,他不可以這樣說的,這是違憲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事實上你能不能上大學,就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它是由很具體的這種情況來決定的。 那麼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社會性別意識和我們立法的一些假設。我前面給大家講到了,社會性別是一個很新的概念,也是一個很新的學術領域,應該說現在我們的立法中還很少考慮這樣的情況,很少考慮性別和性別意識的問題。 法律的一個原則就是中性或者是中立或者是普遍,我們是不考慮具體的個性化的個人的,也不考慮具體的性別。那麼最近我也讀了一些學者在犯罪這個領域對女性犯罪做的一些調查和個案。比如說他們到監獄裡邊去訪問那些女性的重犯,也包括殺人犯,那麼很大一個比例。就是說比如有的女犯人她是把她丈夫給殺了或者是傷害、重傷害,那麼她根據法律的條文,她就要負法律責任,可是當我們去跟她訪談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她實際上是一個被害者,她本身是一個被害者,那麼她在很特定的情況下,實施了暴力行為,造成了受法律懲罰的後果。可是我們法律是不看你那個原因的,我們也不看你怎麼是一個受害者,我們只是看一個行為的結果。所以,引入性別分析,我們就會看到兩性的犯罪,可能大家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比如說你都判了10年,但是她犯罪的原因和背景它的社會根源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女性犯罪它很多就是家庭暴力的一個直接的一個後果;比如說我們看到有的丈夫是賭徒,那麼他把家裡的東西都賭光了之後,甚至把老婆也賭出去了,那麼家裡頭又經常有暴力發生,那麼有的是酒鬼回來就打人,那麼女性她沒有其他的社會求助和救助手段,可能在某一個特定的場景下,她就有意地或者是故意或者過失,就產生了這樣的犯罪行為。 當然我作為一個法學家,我也很難想像,說以後我們要制定一個法律,說是你男性傷害判幾年,那麼女性傷害就比男性要低一點,可能不會是這樣的,但是我想有一個意識,有一個對深層問題的關注,這也是很重要。 那麼和這種相關的還有比如說,現在大家都在研究也都在關注的家庭暴力問題。那麼西方從法律這個領域講,它一直是叫公私兩分。就是說西方文化在法律這一塊,它把社會分成是公社會和私社會,公權利和私權利。它就是說它有公有的一塊,公共法律的這一塊。比如我們現在講的很多法律,那麼實際上它只是和你的公共生活有關的。比如說你的權利義務,你是不是有權利選舉,你是不是有權利競選,你怎麼樣去承擔社會責任,這是由公共法律這一塊來決定的。而私人的那一塊,它不受法律的調整,所以西方法律裡邊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說你政府只是一個守業人,你不可以進到公民的私領域,那麼這個私領域就是婦女的這一塊。這就是為什麼家庭暴力幾百年來它形成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就是和法律結構的公私兩分有關係。比如說一個人在家裡挨打,那麼警察是不能干涉的,尤其是妻子挨打,因為妻子經常是家庭暴力對象,按照西方的這種傳統理論,警察是不能管,因為這是公民的私有的領域,是不受公權利介入的領域。那麼以前我們這兒觀念也是,那是人家家裡的事情,不要管,正因為有這樣的一種思路,那麼實際上,它對這個家庭暴力是有一個很大的一個潛在的一個支持。 大家都知道,前兩年我們修改《婚姻法》的時候,女界的學者和同事拚命地努力,就是把家暴要寫到我們的《婚姻法》里,就是說當家庭暴力發生的時候,受害的一方可以尋求警察的幫助。當然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它就是說把你家裡發生的不公平。國家權利由社會來管,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但是事實上還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單位內部這種管理機關它長時間以來都形成了一種概念,就是說家裡的事情你們不要去管,你們一管呢這男人下不來台,這後邊的事就不好辦了。所以也可能女性她挨打以後,她可能要訴諸法院或者說找警察,那麼她單位的領導很可能勸她說,就是說你千萬不能去,你把這事捅出去,那麼警察一到你們家來,那你這個婚姻就保不住了,到時候你後悔不及。所以我也看到很多調查,很多受訪者,她不是第一次挨打,她在家裡經常挨打,可是她不敢把這個事情公開,因為她要維持這個家庭的體面,那麼這也是一種思維模式。 當然像施暴者他肯定是要受到懲罰,他肯定要為他的行為負法律責任,那麼我前面已經講到了,我們法律上有那麼多相關的規定,但是問題在於這樣的事情難道不能阻止嗎?難道我們不能提前地阻止這種暴力發生嗎?實際上是可以的。 那麼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呢,我覺得就是要強化這種社會性別意識,讓大家在看家庭暴力這個概念的時候,你首先會想到在這樣的一個概念後邊,大部分的女性是受害者。當然這個有不同的意見了,很多人說尤其是男同胞說家庭暴力怎麼一定就是女性是受害者,我也挨過打,我老婆還給了我一下子什麼之類的。當然這個開玩笑可以,但是我想,一呢,我們所說的家庭暴力它是一個法律的概念,這是第一;第二,儘管不排除有妻子打丈夫的這種個案,但是更多的是丈夫打老婆。那麼很可能有人認為,說這個男人心情不好,他也不是什麼壞人,他一下比如說他很壓抑或者說他在社會上遇到很多困難,他就動手了,這有什麼了不起,說你們女學者,女權主義者或者是婦女工作者你們千萬別把這事弄大。所有的這些理論和說法或者說是這種辯解,實際上還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到的那個問題,就是一個社會性別問題,就是社會性別建構問題。 我前面舉的例子都是講法律它是中性的,是社會一般的規則,那麼女性的價值就這些東西,在立法裡頭經常是被忽略的。那麼關於這個問題,現在在西方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一個學術流派。那麼她們就是講女性的經驗和價值怎麼樣來改造立法,這些方面有很多很成功的例子,比如說美國的女權的這些活動家,她們就成功地把很多體現女性價值的這些概念放在她們的法律裡邊。比如說對於財產權的問題,它最開始提出來就是這個女權主義者或者是婦女活動家們,她們在考慮了婦女的經驗和價值之後,把一些很成形的一些理論概念成功地移植或者是成功地納入到國家的立法當中,那麼這樣對國家的立法,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改造。我們在這方面現在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實際上我們也正在做很多的努力。比如說我們能不能把女性的家務勞動計入國民生產總值,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千百年來,女性的勞動是不算數的,同學們想一想,你們的母親,她們可能有些人是職業婦女,她們在外邊要做一份工作,她們可能有些人就是專職的母親,她們就在家裡照顧丈夫,養孩子,伺候老人,她們在家裡的工作,是正式的統計所看不見的。 那麼現在也有一些國家,他們就開始算這個事情。就是說你這個婦女的家務勞動,婦女在社會之外的勞動,要有一個計算。那麼計入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就是說你要承認婦女的價值,要承認婦女勞動的價值。那麼當說到這兒的時候,我想大家可能會意識到,就是說婦女的勞動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它不是價值,比如說我們女性在家裡邊做的這些事情,大家都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如果男人在外邊做的事情,那大家都認為這是貢獻,加班去了,對不對?我們在家裡頭做的這些事,是沒人看見的,洗衣服就是你該洗嘛,對不對?養孩子,養孩子當媽的不養孩子,你想幹什麼?所以這種很傳統的東西就是使得社會對另一半人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被忽略了。 那麼當然我還是要引用一些西方的學者,她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她們認為這個婦女看不見的勞動,實際上比那個男人看得見的勞動給社會的貢獻更大,為什麼?就是因為婦女是母親,她們給社會貢獻的是人才,是這種創造價值的人才;而且一個母親給社會貢獻一個高素質的孩子。比如說大家都上了大學,你們首先要感謝的是你們的母親,當然說父母我也不反對,但是我覺得母親她的這種貢獻是社會應該承認的,那麼現在我們大家不會想到這一塊,大家都會說這孩子很聰明,他自己考上了大學或者說這個教育制度很好,他可以上大學,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成功的孩子,一個好公民,他後面是母親的辛勤的勞動,而這些勞動在長期以來,它都是被虛化了或者就沒有被看到。那麼據我知道現在北歐有幾個國家,比如像挪威,還有瑞典、丹麥這樣的國家,它們有的是正在做,有的是已經做了,把婦女家務勞動納入社會勞動體系,然後就是計入國民生產總值。那麼它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說如果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到了你一定的年齡,社會要給你退休金。對,這個我覺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為我想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婦女,她就是一個職業母親,她一輩子沒有去外面工作過,她老了是沒有人管她的,除非她的子女願意回饋。如果子女也不管她,她一生的勞動就是付諸東流了,她沒有Credit,她沒有攢下什麼東西,那麼這個就是一個法律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問題。 這就是說到性別意識怎麼樣來改進或者說改善我們的法律,當然我現在舉的還是一個例子之一吧!那麼類似於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當然我們國內的婦女機構、婦女學者也在努力地倡導和推動我們國家的立法,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有這樣的一個飛躍,那個時候就不再會有你是家庭婦女,她是職業婦女的這種分法。因為不管是職業婦女還是家庭婦女,在給社會培養人這一點上,她們都是平等的,她們都應該得到平等地尊重。所以我想這個也是我們一個理想、一個理念、一個很重要的目標。這就是講到我們怎麼樣用性別意識來改善我們的立法,改善我們這個權利的構成,改善我們權利的實施,使我們的女同胞、女性的權利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講到社會性別和性別意識的時候,我想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說我們中國在這個事情上還是比較積極的,也有一些國際的承諾。大家都知道,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那麼這個會議上通過了一個北京《行動綱領》,這等於是這個會議的一個文件,是一個宣言。那麼這個宣言裡邊有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就是要推動社會性別在國家政策中的主流化,當然這是英文的文件的翻譯了,但實際上就是說社會性別對於我們來說,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概念,它還是一個政治的概念,還是一個法律的概念。那我們國家已經承諾就是要把社會性別這樣的一個概念主流化,納入我們國家整個的立法決策司法的這種整個的視角之內。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個承諾,我們國家近些年來,在社會性別培訓,包括用社會性別的方式或者是框架來分析很多社會現象方面呢,是有很大的進步的。 那麼最後我還要講一點,就是說在強化這種社會性別意識,保護婦女權利這個問題上,女性自己應該怎麼做。 當然,我們每到一處,一講婦女權利的問題,那麼婦聯的同志就說,這些話應該給男性講,說只有男性意識到這個問題,那麼他們配合,兩性更好地合作,這個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我想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覺得女性自身也應該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正確的立場和主張,那麼就是更準確地看待自己。當然有些方面是意味著我們要和我們所習慣的那些傳統文化,傳統的概念有一個很大的悖離。當然這個我覺得是需要勇氣,那麼另一方面就要自重,要自強,要自愛。 當然我在這方面是經常看到一些積極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的某位女孩子她怎麼樣成功,她怎麼樣在不可能的情況下,闖出一片天地,這個都是很令人鼓舞的。但是我們也看到很多不那麼理想的情況,特別是現在這個市場經濟的衝擊使很多女孩子,她原來的那種自我獨立的這種意識就不是很強,那麼市場的衝擊包括社會上很多不健康的東西,確實使得很多女性的選擇偏差,就是說她寧肯不鼓勵,寧肯去做附屬。 全國婦聯做過一個關於婦女權利和婦女地位的一個調查,很多數據都是特別積極向上的,給我們的一個感覺就是中國婦女是半邊天,她們很了不起,她們一直在奮鬥,她們很努力,她們努力地在實現自己的憲法權利和平等地位。但是有一個數字,我覺得是我看來呢,就是有一點掃興,它這個數據是一個問卷,問卷是這樣問的,就是說社會上有一個說法,「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那麼女性有31%支持這樣的命題,就是「幹得好不如嫁得好」,這個觀點是高於男性7.1個百分點。那麼這個數字是我最不喜歡看到的,我真是不希望我們的女性,不管你這種結論和觀點是怎麼來的,也可能你受了挫折,也可能你看見別人的榜樣,但是這樣的結論是不對的,就是說一個女性的希望就在於她的自立和自強。 當然作為結尾,還是要回到我法律的主題,法律是一個社會的正式的結構,它是我們國家制度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一個公平的法律制度是特別重要的。可喜的是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法律制度之下,大家都知道我們除了《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之外我們中國還有一個《婦女權益保護法》,這是很多國家都沒有的,它專門就是保護婦女的權利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任何法律的實施,它都是一個過程,它要求來自各方面的努力,其中也要求我們每個權利主體的努力。 那麼回到我們婦女本身,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權利的持有者,權利的所有者,拿起法律武器捍衛你的權利,這也是對我們國家法制的貢獻,謝謝大家! 婦女與教育 -鄭新蓉 主講人簡介 鄭新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教育基本理論、性別與教育、教育法與教育政策。 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現代化與教育改革進程的研究》、《婦女與社會性別學導論課程建設》、《賦教育以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與婦女發展》、《教育法學概論》。 內容簡介 3月11日,鄭新蓉教授在《婦女與教育》的講座中,從事實出發,為觀眾朋友們帶來對社會性別與教育的闡述。因為性別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和教育內容上進行著不同的生活。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印行女子道德教育書籍的國家,早在東漢就有專門用來教育皇宮中的女子的書籍《列女傳》,後來又有了《女四書》,然而這些書籍教育的目地只是為了讓婦女了解三從四德的道德規範,教育是在男尊女卑的社會基礎上進行的,是為男女尊卑有別的社會培養家庭生活中的賢妻良母和奴婢而實施的,他們接受的是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服從教育。在那個時代女子即便是有學問,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然而在現代社會,婦女是以社會人的身份接受教育的,現代婦女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權利和機會接受的正規化的學校教育。現代婦女教育是在男女兩性平等的基礎上實施的,其功能本身就是為男女兩性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做準備。從教育的內容上看,今天的婦女接受的是成為社會人的各種素質教育和生計教育。當代社會婦女教育的興起和發展,是與婦女解放運動和教育民主化普及化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的,現代婦女教育,從參與主體、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來說都與過去婦女教育有著本質的差別。 研究現代婦女教育,是探討在現代社會中婦女接受教育的過程及其規律,探討婦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以及獲得與男子平等發展的機會的規律,總結婦女接受教育與參與社會的內在關係。 近年來,學校教育中的性別問題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在對性別問題的關注中,女性教育問題又不斷被提及。關於性別與女性教育的社會討論主要有:如何理解「因性施教」?女大學生就業難是社會問題還是教育問題?男女生在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方面有多大的性別差異?如何理解這些差異? 這些問題的討論,都說明教育中性別問題的研究迫在眉睫,性別以及女性教育問題的提出,對我國教育理論建設以及教育實踐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我們在一起談一個話題。今天我所講的教育,可能是兩個方面的教育。一個是廣義的教育;一個是狹義的教育。那麼什麼是廣義的教育呢?實際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凡是形成人的觀念、,人的知識技能以及態度,包括情感這些所有因素的都可以稱之為教育。那麼比如說家庭的因素、社會的因素、夥伴的關係以及大眾傳媒等等。那這種廣義的教育,很可能有些時候是非常小的。我看了一個電影,看了一本書,我崇拜一個明星,可能他對你產生的對性別方面的導向作用我們都把它稱之為教育,這個是廣義的教育。那麼還有一個定義,關於教育的定義是叫做學校教育。我們有些時候在教育學裡面也稱為狹義的學校教育,是指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者有組織、有目的、制度性地影響受教育者的過程,這個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制度性的學校教育。 那麼它包含哪些因素呢?比如說有教師,教師的指導作用;有教材,教材裡面的性別傾向性;有課程,對男性和女性有沒有分而設課或者是共同設課;那麼還有學校的組織,學校的資源分配,以及學校的機構,還有包括我們講到的影響教育制度和教育機構運行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這些層面。今天我就想從教育,不管是廣義的教育還是狹義的學校教育裡面的,諸多比較重要的因素當中,挑選一些來看看,我們一個人從出生開始,這些教育的影響是怎麼塑造女孩或者是男孩的。 那麼我們講講所謂的塑造女孩。實際上我們換一個詞,就是在性別研究裡面有一個比較通常用的叫性別角色。那角色,我們說常常是和舞台聯繫起來的,通常是指在人生的舞台當中,你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主還是從、男還是女、領導還是支配。那麼我們說人在一生當中可能會換很多很多的角色。比如說你可能會從一個小女兒變成一個少女,變成一個大姑娘,然後談戀愛,結婚,變成妻子,變成母親。你看著這些角色在變,那麼你也可能原來是學生,變成教師然後到退休教師,以及你可以從一個領導者變成一個被領導者。但是有一個角色可能是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變的,就是他的性別賦予的角色。就是當你出生以後,你從你的生殖器判斷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以後,這個角色是一個終生塑造的過程。 那麼我們這裡邊講的性別角色,大家看看定義:是指基於性別個體在一定的社會和群體當中,佔有的適當的位置,以及被該社會和群體規定了的行為模式。我這地方講的性別角色。那實際上就是說,身為男性和女性在一個社會生活當中,甚至他的一生當中以場景而變換的。但是在不變性別的這一點的基礎上,而適度地表演或者行為模式。你是該賢惠還是該勇敢,這個好多是和性別角色相關的。但是有一點,同學們要有一個理解,並不是每一個社會每一個群體,關於男女行為角色的模式是一樣的。比如說我們國家雲南的一個摩梭族。 另外一個,我們再講一下,就是性別角色的內涵。那麼性別角色,它是以什麼來確定的呢?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劃分的社會角色。嚴格地來說,其實就是出生那一刻,看生殖器上是男孩還是女孩,當時就標定了。而且我們現在出生前,就可以標定,為什麼呢?還有B超。那你就看著爸爸媽媽,就開始準備不同的服裝,然後呢!還會怎麼呢?起不同的名字,然後還會暢想不同性別,男孩女孩的未來。大家看看實際上這種標定,自打成人社會知道新生一代性別以後,就開始在對他的角色進行定位。 第二我們看看,它是以性別決定個體的社會化定向。在座的可能有很多學社工的,學社會學的。大家知道其實人的一生當中,從一個生物個體變成一個適應社會生活各方面角色的一個人,我們把這個過程簡稱叫做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裡面的性別社會化是社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那麼其實所謂的這個性別標定以後,其實對他的社會化的發展方向,其實就開始標定了。我常常都會有這樣的傾向性。比如我的女兒,如果說她吃飯的坐姿我覺得比較粗魯以後,我常常會怎麼說?這哪兒像一個女孩!或者是她屋裡不收拾,我就會說一個女孩子,會是怎麼樣。那我們經常可能生活中看得出來,一個男孩子膽小,大家會說你還像個男子漢嗎?會從他三歲一直說到他三十歲、四十歲都會去說他。就是有很多他的社會化往勇敢方向發展,她的社會化往賢惠方向的發展,是一個性別標定以後有這麼一個導向。 第三個方面就是社會群體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為規範。這種行為規範可能在古代社會裡更為明顯,那麼古代社會裡尊和卑的關係,貴和賤的關係,在家庭領域你是公領域和私領域的關係,這套行為規範它完全會以性別角色來做區分的。在現代社會很多地方,已經破除了傳統的封建男女這種尊卑等級的東西,但是還會有很多性別不平等的這種規範在約束我們的行為。 那麼第四個方面我們說,性別角色也是個體性別角色規範行為的一種標準。我們常常會評價一個人,可能會評價,是個好學生,學慣用功,是個好母親,那是不是有一套角色規範。她的貢獻她的大部分精力,甚至換句話說,犧牲自我來成全家庭成員。好了,是個好母親。那麼我們說,是個好丈夫,我們可能的定義就不完全是天天在家裡陪著妻子和孩子,他在外面一定得成功,得掙著錢回家。說性別角色的標定以及按照性別角色規定的這些東西來行事,實際上是我們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那麼我們剛才講到了教育,現在講到了性別角色,我們今天可能探討的是他們之間的一個關係,教育起什麼樣的作用?那麼我們在學前教育到學校教育階段的一些研究,包括國外的一些研究通常認為就是一個兒童階段,他的性別形成通常會有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做性別認同的階段,就是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能夠正確地標定。這個階段通常發生在孩子的一歲半左右;第二個階段叫做性別的穩定性,就是對自己的性別不隨著年輕情景的變化而改變的一種認識,一般四歲左右;那麼後邊還有一個階段,叫做性別的恆常性的獲得,這個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他對人的外表和職業的改變,而其生物意義的性別保持不變的認識。那麼我們講,兒童通常要經歷這麼一些階段,在這些階段他除了會標定確認獲得恆常性,而且他會習得一套性格行為方式,包括我們今天講的男性氣質和女性的氣質,這個過程都是在這個當中完成的。 好了,下面我們想逐個的因素來做一些分析。那麼在性別形成過程當中,從一個新生兒到以後成長為男人或者叫做女人,家庭的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的早年階段,那麼家庭的因素有大量的研究。那麼我們講首先一個,就是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兒童的玩具和遊戲等等,都會影響性別角色的社會化過程。因為不同的家庭背景使人們接觸到不同的性別模式。那麼我們現在通常發現,父母比較具有男女性別平等這樣的夫妻模式或家庭關係,孩子的性別傾向通常會更平等一些。那麼我想同學們還可以做一些觀察,我們看就是現代中國婦女,凡是比較出色和優秀的,你追溯她的家庭背景,不外乎可能會有兩種趨向:一個是常常父親是比較開明的。我們說中國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能夠在那個年代,三個女孩子那麼小的年齡留洋學習和她們的父親比較開明的這種性別觀念是非常有關係的。這個是一個方面,大家可以找到很多這樣的證據;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發現,凡是家裡女孩子受教育水平或者程度比較高的家庭,常常和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有關係,這個也是很多研究證明的。我經常有時候去一些西部地區,看有些地方即使都貧窮,但是為什麼有一些家送女孩上學,有一些家就不送。那麼我們發現有一個很重要的歸因,和母親的文化程度非常有關係,當一個母親自己通過受教育獲益以後,她會非常重視自己女兒的受教育程度的。 第二個方面,我們也看到在家庭這個因素上,我說家庭或者父母,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任的性別老師。在大多數情形下,父母對自己出生的男孩女孩都有不同的性別角色方面的定位和期待,這種期待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當中成長非常重要的一些階段。另外一個就是父母本人,他的性別行為和性別態度也直接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模仿的榜樣。如果父親是很民主和平等的,孩子通常他在性別方面,今後在找對象也好。在就業、對待其他的異性也好,他的態度是會有明顯地受父母影響的這麼一方面。但是如果反過來說,父親或者母親本身的家庭分工模式,可能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甚至還有家庭暴力情形的。我們說對子女不管是對女孩、對男孩,它也有很多很密切的影響。 那麼我們再看一下,另一個因素就是玩具的因素,那我們說孩子可能接觸到的。如果說第一任教師是父母,那第一任的教材可能就是他的玩具,每天經過他的手,經過他的眼睛,經過他的身體接觸的玩具。那麼我們看看,今天我們市場上的玩具或者我們隨意地觀察,甚至想想你自己的玩具。我們的玩具現在通常都是有性別標誌的,甚至玩具櫃檯裡面去看,都是分開的。那麼怎麼會分開呢?現在有很多家長就跟我講:「鄭老師,我這孩子其實先天就愛玩槍,或者說我的女孩先天就喜歡洋娃娃」。我就問她第一個問題:「那個洋娃娃是孩子自己從娘肚子帶來的,還是你給她買的?第一支槍是他從娘肚子帶來的,還是你給他買的?」那還是我買的,還沒有出生以前,我的朋友知道是男孩就開始送什麼了,送什麼樣的衣服。我說對了,他手裡的玩具就決定了他今後的社會活動的傾向是照顧的,是做家務的。你看有這樣的玩具,有洋娃娃她就知道她會是媽媽的角色,她會把它平整地躺在那兒,拿小手絹再給它蓋上,它會是這樣的玩具。但是如果換了一支槍,他就想他是要往外走的,他要去抓壞蛋的。我們一開始給他定型了,他喜歡玩什麼?那麼這個東西會持續他整個幼年時期,甚至是有些孩子到青春期,都還會對這類玩具有很大的這種喜好。不同的玩具經驗可以發展出不同的能力。比如說女孩子可能她的語言的能力,包括她照顧他人,關切他人這方面,體諒他人能力要發展得好一些。那麼男孩子的視覺空間和動手能力要發展得可能要好一些,這個是和玩具分性別化的這種選擇或者隔離相關的。 我們第二個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孩子成長形成就是這種教育環境,形成他的性別傾向的另一個因素就是遊戲。那麼我們說其實在教育學裡面怎麼看待遊戲呢?遊戲不過是未成年的男孩女孩扮演或者叫做預演。未來成人以後在生活中間扮演的角色,你們看孩子裡面,不管他是用動物來扮遊戲也好,還是就是直接來模仿成人的遊戲也好,幾乎是在成人生活當中有的他都會。結婚他們會扮演,抓小偷、扮警察、當大經理、當大老闆,他都是成人生活的一種預演。那麼這種預演當中他們會把看到的成人角色的分工,在他們的遊戲當中做淋漓盡致的表現。那麼後來有一些國外的,做兒童心理或者性別心理研究的專家就發現,我們今天看到的更多的男性其實從事更大的、更多的、團隊性的、競爭性的、與人交往、合作、對抗這類的在公務活動當中的遊戲,說的今天的男性在公務上的支配地位或者是能夠比較好地運用社會規則,或者是向上提升發展也好,和早年的遊戲運動的經歷是密切相關的。那麼我們下面講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講同齡人群體或者叫同伴。這個群體對一個人的性別形成起什麼樣的作用?那麼同齡人我們又稱同伴或者同儕,指的是兒童與之相處的具有相同的社會認知能力的人。那麼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同伴關係,同伴關係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或相互協調的關係。小學階段他還會是從師、從父母,尤其是男孩子,他還是老師的表揚特別看重,父母的肯定特別看重。但是到了小學高年級,到了初中以後,他們最看重的是他那群人的認可,同學的認可。我們的學校大多數是男女同校,但是為什麼男孩子發展成男孩子,女孩子發展成女孩子。而沒有相當多的比例的男孩子,發展成為女孩子性格,就是很少跨性別成長。我們把它稱為跨性別成長的原因,就是同齡人團體的壓力,那同齡人團體的壓力。我們常常會講,如果說一個男孩子,下課他玩的這種活動,他是跟女生在一起,哪怕這個活動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說玩跳棋,那他的男性夥伴會說什麼?這個沒出息的,就會跟女孩子在一塊混,他會這麼說你。那同樣的,比如說男孩子喜歡踢足球,有一個女孩子也特別喜歡踢足球,但是她沒有看都是什麼人在踢足球,她在球場上去瘋跑了回來,那別的女孩子也說,怎麼跟假小子一樣,瘋丫頭。她會有這種壓力的,這種壓力實際上就是這種同伴人壓力,使得大多數幾乎絕大多數男女孩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是在一種像這一個欄杆的這麼個隔離帶兩個群體當中生活的,很少跨過這個隔離的。 好了,我們下面就講所謂的性別隔離。其實我們生活當中從來就有男性,從小有父親,這以後有男朋友,這以後有丈夫。但是實際上,常常男女性之間都會問,真不知道這個男的怎麼想的?男的也會說,真不知道這些女的是怎麼想的?那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在一種隔離當中進行的。那麼我們再看,這個性別隔離當中,也發現男女孩子有一定的差別。男孩子的亞文化當中,他有一個比較大的圈,他的遊戲是比較公開的,而且男孩子的這種小團體和成人的關係不是太密切。那麼有支配和等級的格局,有團伙性的這種性質。那麼女孩子的這種小圈子通常更小,你看女孩子很少有。我們十幾個女孩子能夠聯合著起來做什麼事情,很少。男孩子花在同齡人的時間,也比女孩子她的圈子大,那麼有一些研究,它是這麼解釋的。男孩子他從小接觸撫育他的人,最早是媽媽或者是姥姥,或者是奶奶這樣的人群,這以後可能是幼兒園阿姨、小學教師都是女的。那可是社會又期待他成為一個,叫做功成名就、頂天立地這麼一個所謂男性的承擔這樣的角色,所以說他要尋找他的角色榜樣。那麼他就有一種至少我不跟周圍這些人學,這個是他能夠認定的,但是周圍的父親,又常常是在外面。那他很小的年齡,跟他接觸不了社會生活和公共生活。但是有一條,他拒絕女性的影響,我不跟你學然後跟誰學呢?成年的男性離開他們距離比較遠,在空間、時空上,那麼夥伴之間學習,所以他的夥伴關係更密切。 另一種,那麼女孩子相反呢!媽媽穿高跟鞋她就可以拿著高跟鞋做模仿,媽媽的耳環、口紅,她也可以試著抹,然後撫育孩子的一些動作,女孩子之間親密的交往,她完全可以從母親和阿姨之間這種關係當中可以直接模仿到。說她沒有所謂的一定要排斥,她直接性的角色扮演,在她的身邊,在周圍。那麼女孩子與成年人接觸更多的原因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成年人不管是父母還是教師,一直對女孩子有一種保護形態,也希望更多地和女孩子接近,是為了降低或者減少男孩子的競爭環境,在競爭環境當中對女孩子的支配或者是欺負。那麼男性的這種夥伴聯繫或者連接出現在兒童晚期,剛才我講的比如說小學高年級,初中或者是這以後,那麼這種連接增強了男性的自我認同,也增強了男性支配女性的願望。這種連接過程當中,他們可能一個是相互習得這種男性應該怎麼陽剛,有些比如說能夠怎麼跨越一些社會給他們設定的做個好娃娃的這種規範。同時他們開始產生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肯定是社會大文化的影響,不是他們自身能產生出來的。就是說以支配或者是貶低女性,來實現自我。如果這裡面夥伴當中,有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或者氣質性格像女生,他們會嘲弄他、嘲笑他、排擠他,那在這個排擠當中,意味著他對整個另一個群體,女性的一種排擠。同時還常常從性的觀點出發,貶低女性,把女性生物化。 好了,剛才我們講到的是兒童早年的一些因素。從玩具、遊戲、同齡人、夥伴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可能看得出他的一種性別成長的一些趨勢。那麼他們還看到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趨勢。就是他生活當中,看到職業的性別隔離,孩子從小看到的最初是家裡的爸爸天天在外面,媽媽可能跟他時間接觸更多。那麼他生活空間再擴大一點到了幼兒園全是女的,到了小學老師全是女的。但是他看到了有一個男的或者兩個男的,是做什麼的?做校長的。那麼如果他再往上走,到了初中、高中,那個教得好的老師,教高中的,男的多;特級教師,男的多;區里來視察的領導,男的多。他看到高位置的上面的,然後又看到外面做IT行業的,廣告裡面天天拿著公文包,上上下下、匆匆忙忙上班的,是男的多。那麼這種職業的隔離,從各個方面都給孩子們就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形成了他的性別角色的這種偏見,我們或者叫做性別的概念。那麼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因素,使孩子們能夠習得的,對他的這種最後他了解社會、了解職業產生的一些影響職業的性別隔離。 因為有三個方面,一個是橫向的隔離。他就可以看得出,男女在某一職業當中的構成比例和在全部勞動力人口當中的比例不一致。比如說幼兒園阿姨,如果出現幾個男的,他會很奇怪;比如說我們說皇帝有女的,他也覺得很奇怪。因為他看得更多的是,凡是皇上都是男的,伺候皇上的可能有女的。然後餐飲行業、服務行業,照顧人的行業里都是女的,這個是我們叫做一種橫向隔離。他看得到的。另一個他看到的就是一個縱向隔離,在所有的職業當中,包括女性職業當中,在具有較高的技術責任地位和收入的職位上,男性都比女性多。有很多小孩子我聽他們議論說,我們女的會幹什麼?女的縫紉,衣服都是女的織出來的。但是第一流的設計師,還是我們男的。你們媽媽這些都在做飯,做飯都是女的做,可是我們第一流的廚師,都是我們男的。他說的是有道理,這我們叫縱向隔離,當一個職業成為一個高位置、高技術、高收入領導位置上的時候,即使女性居多的職業當中,可能也有男的,這個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第三點就是工資上的差別,能給男孩子女孩子,就形成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男的必須有錢、有本事、掙錢,女的收入可以少一點,而且女的收入就是少,這個就是職業的性別隔離。 還有一個方面,我們可能是講一下關於語言,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做一些觀察或者是做一些收集些這方面的資料。語言在維持今天這個男權社會過程當中,它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那麼通常社會生活當中,孩子從習得語言過程當中,也習得了他的角色定型,也習得了一些性別的偏見。我們看會有些什麼樣的情形?大家可以看得出一個就是忽略,我們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可以都看得出,凡是代指人類的一些詞,男性的詞就可以代表全人類,他是一種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凡是女性的詞,它要專門地標明是一個女性。如果說是女的在公共場合出現的,她就是一個有一種另類的感覺。可能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常常講,一個作家、一個經理、一個政治局委員,大家說有一個女詩人,有一個女作家,有一個女經理,他會給你標上這麼一個標籤。就是說凡是如果說沒有這個抬頭,沒有這個性別的,那自然就是男性,就是說你是在這個領域裡,能夠充任這些位置的,次一等的或者另類一級的,就語言這種刻板化的印象很多。我知道在我們國家,它有些時候說一類人,說這個人大概是不太利索,不太能幹。有通常一類就是這個人那麼婆婆媽媽,你這個人那麼婆婆媽媽,他會是這個人稍微羅嗦一點,你怎麼那麼婦女。還有一個詞,我就不太確認是怎麼來的,就是這個人怎麼那麼「三八」,不著調。或者是我不知道這些詞,它常常會是一種輕視的語言。它常常把女人都用這些辭彙來標明。還有一類就是,還有一類侮辱,明顯的侮辱,那我說從很多罵人的話語當中大家可以細查到這個語言,那麼孩子是學這些語言長大的,聽著這些語言長大的。語言是人的思維的一種反映,是一種文化最深刻的一種表現形式,那我們其實可以在語言當中發現很多很多這種對女性的忽視,對女士的歧視,甚至明顯侮辱的辭彙。但是這些東西,就是通過我們日常的交往,通過孩子們就在這種日常交往,甚至通過我們的媒介,他可以看到這些東西,這個是一個方面。 好了,剛才我講得更多的是叫做廣義的教育,就是說影響兒童,成長性別發展的一些因素,那麼我下面還想講幾個因素,就是關於在校內,在學校教育裡面的一些因素。那麼第一個因素,可能就是我們講到的教材因素。我們現在北師大原來一個老師,他牽頭做了一個題目,就是對我們國家的幼兒,成人以及中小學教材做了一項研究,發現我們教材不管是內容,還是編輯,還是作者的選擇上或者性別比例上,都存在著明顯的重男輕女。我們現在還在用的,就是1993年出版的中小學教材,插圖裡面明顯是男性多,文章的主人公明顯是男的多,然後寫文章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男性,那麼可能編輯這個教材的,也絕大多數是男性。有一些女性,女性第一是很少,另外一個可供孩子們學習或者作為一個角色榜樣。如模特這樣的人很少,都距現在的女孩子生活距離比較遠。比如說它會講到,有劉胡蘭,是英雄,有鄧媽媽,那麼還有很多這種,有居里夫人。但是生活當中它能夠真實接近,能夠學習的女性,不管在時間和空間,還有生活經驗上,距離現在的女孩子的距離都是比較遠的。而且是它即使是有一些女科學家,女政治家,像居里夫人還有像鄧穎超,那麼它在表現的過程當中,也會力圖更多地表現她的是傳統的性別角色的方面。可能有個大家非常都很熟悉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們講到的鄧穎超,應該說她是中國少有的女政治家、革命家,那麼她在她的革命生涯當中有很多傳奇方面的故事。可是我們的教材裡面出現兩次的一個女革命家就是她,而兩次她所表現的角色是什麼呢?一次是為周恩來補衣服,是個妻子的角色;另一次是受周總理的吩咐,給小戰士送雨傘還是雨衣,那她都體現的是一種關愛角色,但是她叱剎風雲這一面,我們在課文上看不到。 好,我們看看教師的期待和指導,相當多數的教師對男女學生都有不同的成就、成績和能力方面的期待。就是期待女孩子文科比較好,語文、語言比較好,外語比較好;期待男孩子數理化,動手能力,今後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好,他有不同的期待。很多老師在和家長交換意見的時候,他會有什麼樣的情形呢?你這個孩淘氣,我其實挺喜歡淘氣的孩子,今後有發展、有出息,他稍微一用功,這個孩子肯定上得去。絕大多數老師是會這麼反饋男孩子的學業成績給他的父母的,給女孩子基本上不這麼反饋,她也儘力了,女孩子反正學這個就是難點。他就這麼跟你談,那麼這個父母反饋回去。其實我們很多包括我們的一些女學生,我們的女學生說,她們上高中做寄宿制的時候,發現男生一點不比女生少用功,他們更會玩命,就是說更用功。但是大家都會覺得他們是聰明得來的,而女生成績一好,就說你是下苦功夫來的。就是社會上就有一個寬鬆的環境,男孩子你可以失敗,你比如說你小學數學不好,有寬鬆,還早呢!男孩子懂事晚。女孩子沒有懂事晚的時候,女孩子你這會兒都學不好數學,你今後幹什麼?還是這樣的話語,然後再往後做,到了高中數學還不好,男孩子怎麼辦?他就是不用心,這真是沒辦法,他就是不用心。那女孩子你即使初中數學很好,他會給你預設高中你就不行了;你高中數學很好,他還告訴你,你大學你還是不行;你大學數學還好,他還告訴你,即使數學好,你今後還是嫁人,給人當老婆。他這種層層的預設,把很多非常有天賦的學數學的女孩子,學科學的女孩子,即使學得很好,都是非常地壓抑。所以說教師的期待和指導、暗示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我們再看看課程的設置和輔導,那麼我們像學校的課程設置和輔導方式,也是影響男女學生性別行為和態度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麼我們在講,中國這種情形可能好點,在西方它很明顯。它設很多選修課,選修課它會鼓勵女孩子去選修一些縫紉、家政、育兒、裝修這樣的一些課程。鼓勵男孩子修工程、修機械、學計算機或者是未來的金融行業,課程設置上有很大的偏差。那麼我們國家目前,有一些女子學校包括中學,他們說我們要做因性施教,我說那你一個因性施教,講的是什麼?他說那我們就找一些適合女孩子學的什麼縫紉,還有什麼美容、儀錶這些,這樣的課程給女孩子開。我說如果說你不讓她挑戰今後在未來社會裡有高回報的這些專業和工作。你看起來是為女孩子,最後這些女孩子要吃苦頭的。個個都會化妝,做什麼?做花瓶!你個個都懂得溫、良、恭、儉、讓,你怎麼能夠讓她競爭?這個社會中國人口這麼多,就業壓力這麼大,你鼓勵這些人退縮。我說這個就不是因性施教,你如果說好了,我單獨辦女校、女班,我就是要找出女孩子怎麼能更有學數學的自信心。好了,我說你這個因性施教我是贊同的。所以我們現在的很多課程設置,按性別因性指導、因性施教,一看它裡邊內容是什麼?我希望這個同學們要有所注意。 另外一個我們還有一些研究,就是發現在填報志願和就業方面、做諮詢方面。剛才我已經講到了,不管是父母還是家長常常會對男女孩子做不同的這種指導,我們現在已經發現。有些在一些高中在報考志願的時候,很多女孩子沾是「工程」兩個字,哪怕其實是一種辦公室管理工程她都不敢填,她一聽「工程」她就緊張,她覺得這個不是我學的,我註定要受排擠。這個我想就是我們學校教育的這一塊也有些時候也包含著很多性別方面的一種傾向性。那麼在學校的組織和管理裡邊,我們剛才其實都談到了,學校組織的架構,高等教育也好,中等教育也好,或者教育局的組織架構也好,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麼看到很多資源上,尤其在高等教育裡面,學術方面的委員院士都是男性。那這樣不管是中等學校還是高等學校,學校這種組織架構以及資源分配上的男女不均衡,也給孩子們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麼孩子們不管是在小學、中學、大學,他看得到這種組織機構上資源分配以及男女教師的不同的行為方式,它形成不同的性別觀念。 好了,我們今天剛才講到的教育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培養了今天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但是教育其實是個雙刃劍,它一方面可以造就一些具有非常傳統的性別偏見,同時它也可以改造一個社會的性別偏見和傳統性別的一些文化,尤其是帶有性別歧視這樣的性別文化。那麼我們這裡邊有一個概念,可能大家這個詞還是比較熟悉的,就是說什麼是性別歧視呢?是一類性別成員對另一類性別成員,尤其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當然我們不是絕對的就是女性有沒有歧視男性的。但是目前的社會裡面,更多地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基於性別的歧視。那麼我剛才講了教育一方面可以複製社會文化裡面當中的性別偏見、性別歧視,其實它還可以做一些改造,可以建設新的性別文化,有這麼一些功能。那我想有哪些方面的一些作用呢?一個是可以通過立法和制定專門的政策以確保婦女和女童的教育權利。我這個地方講的立法和制定教育政策可能有兩類政策:一類就是我們今天叫做一律平等的政策,你不要有任何歧視。比如說現在男女教師退休政策是不一樣的,很多地方的女教師是55歲退休,男教師是60歲退休,如果現在都提前退了,提到多少呢?比如說提到男的55歲了,那女的又到50歲了。那麼這樣的一些政策就是說所謂平等政策;還有一類就是應該有所特殊扶持的政策,因為和總體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情況看,應該說兩性平等的教育幾乎是很接近的。但是要從總體來說,女性和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以及教育資源的享有相比,女性還是弱一點。那麼對這個在教育資源獲得上比較弱的族群,我覺得應該給予一些特殊扶持的政策。第二就是提出促進社會性別公平的教育改革方案。那麼這個改革方案,在我們國家可能是剛剛在起步,那麼在一些性別平等政策貫徹比較好的北歐的一些國家,它有很多關於就是教育促進社會性別公平,尤其在教育領域裡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就是說我們今天的改革,可能是比如說朝向取得好的成績,朝向好多好的管理,但是指向性別公平的改革,目前在我們國家還不算太多。 第三個方面我想我們教育可以做的建立教育性別公平的教育指數。這個教育指數我們把它叫做indicator這樣的一些東西。實際上它可以評價和監測,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它的性別平等的程度怎麼樣。好,我們今天可以看,比如到一個國家,到一個地區,說你的教育性別平等怎麼樣?好了,他說我的50%的男生,50%的女生在大學裡。好,我下面再問一個指標,那這些男生女生,都在什麼樣的大學?好了,女生都在社區大學、高職,男生都在這種academic university,就是學術性的研究性大學。那這個指標那我要看,研究性大學裡邊,有多少男生和女生?那還可以看,說的我這個都平等了,有多少男生在這兒?有多少女生在這兒?女生學的是什麼專業?男生是學的是什麼專業?那好了,我再一看,我另一個監測指標,畢業以後有多少女生找工作,找的什麼樣的工作?她就業的位置是什麼?像這樣的監測指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應該年年有這樣的監控指標,在領導層有多少女性?在高層有多少女性?在學術委員會裡有多少女性?像這樣的監測指標如果能夠年復一年報道這個情況,讓社會讓公眾都知道女生、女性在教育裡面獲得資源獲得發展的機會,實現的情況,這個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們常常報不出這種數字的,或者是一概而論,沒有這種數字,沒有具體的監測。 第四個方面就是建立一個無性別歧視的教育和教學模式。比如說改寫教材,又比如說培訓教師,你在用語上教師本身,就是其實是兩類語言。對男孩子女孩子的表揚批評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比如說,幼兒園做那種角色扮演,比如說大灰狼和小白兔,那通常會男孩子演大灰狼,兇悍的,可以這種惡的可以表現。女孩子弱小的、需要保護的。那能不能顛倒一個角色或者按照孩子們自己願意演什麼就演什麼,誰都可以。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就是說有一個心理學家,美國的心理學家,20世紀70年代非常有名的叫本姆,他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性格雙向化的理論。因為他的研究和觀察發現其實在現代社會當中比較成功人士的性格品質當中,其實都是包含著既有男性特質又有女性特質的一些好品質。而不是說一個女孩子,她是絕對溫柔、賢良、照顧他人,那麼他常常發現,他可能同時他也具有果斷、勇敢這樣的品質。他在社會上成功,就是說他具有兩個性別的優秀品質,那麼這樣相反的人是最成功的。那麼這樣的這種教育模式的話,還是非常有用的。另外一點就是開設性別平等的課程,那麼在很多這種比較重視性別平等的國家,它從幼兒園、從小學、中學都要開設這種讓男女學生了解自己性別是怎麼形成的,怎麼與異性相處,了解國家性別平等的法律政策,而且了解這些性別監測的指標,同時通過他們自己教會學生自己努力來克服性別偏見。那麼這類的課程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對青少年的成長應該還是非常有用的,這個是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那麼最後,我想講一下實際上在《北京宣言》裡面,「九五世婦會」裡面的27條,就指出通過向女孩和婦女提供基本教育,終身教育實質和培訓以及初級保健,促進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持續的經濟增長。同樣也是在1995年的《行動綱領》的72條指出,創造出一種教育和社會環境,其中尊重她們的思想意識,宗教和信仰的自由,使婦女和男子,女孩和男孩受到平等待遇,並鼓勵她們發揮充分潛力,並在這種環境下,使教育資源用於促進男女,非成規定型的形象,這將可以有效地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和男女的不平等。那麼這個已經是納入我們應該說是全世界的一個行動綱領,包括北京的中國政府,也是簽署了這些綱領和文件。那我想應該反映在我們教育改革和各項政策法律當中,謝謝大家。 婦女與健康 -張開寧 主講人簡介 張開寧,雲南昆明醫學院健康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1978-1982年:華東師範大學數理統計系讀本科。獲理學學士。 1986-1989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攻讀研究生。獲醫學碩士。 1991-1993年:獲英國政府技術合作獎學金,由國家教委公派在英國劍橋大學和利茲大學以訪問學者身份從事研究工作。後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因爭取到重大科研項目而中斷學習,提前回國。 1993-1996年:昆明醫學院預防醫學系,副教授。 1996-至今: 昆明醫學院健康研究所,教授。 現從事專業:預防醫學、社會醫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研究方向: 生育健康、健康社會科學。 內容簡介 1910年國際婦女代表大會把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它對此後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健康與發展密切相關。女性健康運動始終是全球婦女解放運動的一部分。歷史表明,隨著婦女運動的發展,女性健康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一個視點,而女性健康的研究和行動反過來又大大豐富了婦女解放運動的內容。 百年回眸,人們高興地看到,女性健康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它已成為全人類健康中一個重要的聚焦點。與女性健康相關的一些重要指標,已經納入聯合國千年社會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則將女性健康列為一個優先考慮的研究領域。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女性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與男性同等重要的角色,而女性沉重的疾病負擔卻影響著廣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阻礙著其自身的發展及全社會的進步。在人類健康領域實現真正的兩性平等還任重而道遠,女性健康應當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張開寧教授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生殖健康專家組成員。他把健康服務和健康促進比喻為鳥之雙翼,由此托起女性健康這隻鳳凰。他通過對女性生殖道感染這一類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的剖析,闡明了社會性別分析方法可以使健康服務系統更加客觀和科學地理解女性的特殊需求,所提供的服務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改善健康服務的公平性,還可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健康資源,提高健康服務的效率。此外,性別意識方法還可促使每個公民、家庭、社區更加積極地參與以人為本的健康促進活動。 希望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更加重視女性健康的重要意義,從健康權利和公平性的高度審視女性健康服務的提供、利用及質量。同時,也希望性別平等的思想深入千家萬戶,成為百姓促進健康,維繫健康的一個重要基礎。 全文 那麼有一句廣告的用語,可能大家都知道,家喻戶曉了,這是一種婦科用藥的廣告詞。營銷的時候,它這樣講,「女人的事情女人辦」;我認為雖然我的生物性別是男性,但是我可以作為我母親的兒子、我妻子的丈夫、我女兒的父親從這樣的角度來參與。 今天我要討論的題目有三個,第一女性健康為什麼是一個全世界、全人類應該關注的和發展有關係的問題;第二為了更加仔細地討論女性健康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健康的科學定義,以及它的深刻的含義,相關的因素等等;最後我想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在全球化的今天,健康的商品化已經成為一個事實,那麼應該怎麼更好地來關注女性的健康,維護女性的健康,這三個問題。 首先女性健康為什麼是一個全球必須關注的問題?進入21世紀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出了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的一些目標,這些目標請注意,不僅僅是健康,那麼當然我們看一下這些指標裡面有很多和女性健康是直接相關的,另外一些指標實際上它也間接地和女性健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比如說裡面的孕產保健、嬰兒死亡等等,它和母親的健康、女性的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 什麼是健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成立後不久就做出了一種科學的定義。所謂的健康不僅僅是不虛弱、不僅僅是沒病,健康是三個方面的完好的。它包括身體方面的:身體方面的這是一個方面;精神方面或者心理方面的健康,以及社會適應方面完好的狀態。那麼半個世紀過去了,回顧20世紀,人們在20世紀後半葉對健康的理解又有哪些進展呢?有哪些?兩條,我們今天需要很好地討論一下,第一健康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權利,它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女性的健康是每一位女性居民、女性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全世界發展中國家有非常成功的項目,它叫做母嬰安全或者母親安全。那麼這個項目,過去在全世界眾多的國家當中進行動員的時候,有一句非常能夠打動家庭打動丈夫的口號,叫做「母親安全、全家幸福」,是用這樣的話來講。這個話也許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當時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對21世紀我們每個人來重新審視這樣的項目的時候,應該發現它的不足,我們應該看到母親的健康不僅它的重要性,不應該僅僅是母親的健康可以給她的孩子,給整個家庭帶來幸福。極其重要的母親本人也是人,作為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公民,她本身的健康就非常地重要,她本身的健康就是理由,而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使母親的健康應該得到重視。所以據我所知,現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新世紀做的母嬰安全它叫做,它叫做「注重權利的母親安全」,它非常強調這是母親本身的不可剝奪的一種權利。 另外健康的一個重要的要素是公平性,叫做額equty。公平性現在在全球叫得非常響,所謂的公平和平等是兩個概念,平等可以理解為,完全相同,而它強調最後的結果,我們的資源服務信息等等要向預感人群等等傾斜,這是很不同的概念。那麼健康的公平性有兩個內涵:第一所謂的健康公平,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權,不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他是哪個民族、不管她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應該同樣地公平地享有健康;比如說女童和男童的健康,在很多的文化下,我們要更多地注重女童,因為她們更容易被忽視。 那麼健康的影響因素比較多,簡單地來分析有三類因素是值得重視的;一類是生物遺傳因素,在基因工程得到重視的今天,我想在座的各位不需要我們來重複都會考慮到,生物遺傳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倒過來,可能我們要更多地來強調很多疾病是多因多果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發生和發展也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艾滋病,它的學術名稱叫做獲得性對免疫缺乏綜合症。顧名而思義,很大程度上或者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它是通過後天來獲得的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人們的行為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繫。談到健康,那麼其影響第三個方面。我們都容易想到就是健康服務系統,過去我們國家往往把它叫做衛生服務系統,這是不全面的。實際上它包括了臨床服務、包括預防醫學的服務、臨床醫學的服務、康復醫學的服務。在我們國家還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讓千千萬萬的女性避免了意外的妊娠,保證了育齡夫婦的身心健康,所以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 我們的社會每一位公民他的健康要得到改善、得到提高、得到維護。那麼有兩個重要的資源應該重視,談到女性的健康。全社會特別是女性應該注意這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剛才談到的健康服務;一個方面是從老百姓從社區、從社會做的工作,叫做健康促進;那麼下面我們就從一些女性容易患的疾病來考慮一下維繫我們的健康、改善我們的健康應該做什麼事?健康部門應該做什麼事、老百姓、全社會應該做什麼事?這一類疾病剛才我已經談到了,是過去所說的婦科病,婦女病當中非常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現在有一個新的名詞叫生殖道感染。如果是女性生殖道感染,那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官當中由於某些病原體造成感染,最後成為疾病。那麼這樣的疾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叫做內源性的疾病,這一類疾病是由於女性生殖道內環境的改變,最後造成疾病;在女性的生殖道當中,比如說陰道當中它是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它原來天然的環境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由於內環境的改變,比如說酸鹼度的改變,可能某些菌群,某些細菌的菌團就會過度地增長,這樣就造成疾病。大家都知道人的腸道、消化道當中。比如我的口腔當中、我的腸道當中,平時就有正常的菌群,那麼女性的生殖道也一樣,平時它並不患病,可是由於一些內環境的改變,有可能導致疾病導致感染成為內源性感染;第二類感染容易預防,但是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意識,它稱為醫源性的感染,主要是由於在醫學操作過程當中,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有可能導致感染,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這是需要醫學界特別注意的事情;第三類,叫做性傳播感染,顧名思義,性傳播感染,應該說是可以經過性的接觸而感染的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性傳播疾病不一定僅僅通過性的接觸來感染,比如說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把乙型肝炎就歸為性傳播感染;那麼在中國人當中,乙型肝炎的攜帶者是非常多的,它很多情況下是通過血液,比如輸血、一些醫學操作不注意,可能會感染,那麼世界衛生組織把它歸併為性傳播感染,有一定的道理。它是在提醒人們,這樣的疾病是可以通過性的接觸來感染的。換句話說,在夫妻之間,如果男性或者女性當中有一方是乙型肝炎,那麼用新的觀點來考慮,兩性和睦地相處,共同地發展,應該考慮在夫妻生活當中,有可能乙型肝炎會傳播,那麼應該採取措施。 生殖道感染是一個在全球婦女健康運動當中,受到特別關注的一個很特殊的領域,剛才我談到健康促進,健康促進它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社會的活動,社會的宣傳活動、教育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學習的活動。這裡我可以先和大家討論一下所謂的健康促進是1986年全世界的學者政府特別和健康相關的部門在加拿大的溫哥華討論,最後確定全球的健康老百姓的健康,最重要的一條叫做health promotion,叫做健康促進,健康促進它除了要傳播正確的知識之外,還有要有很好的政策要有非常好的社區社會支持等等。對於女性的健康,那麼比如說生殖道感染,我們也要做大量的工作,過去如果一位男性來談生殖道感染,女性生殖道感染可能非常地唐突,可是今天我們應該這樣來看問題。面對21世紀,生殖道感染應該是和消化道的感染、呼吸道的感染一樣要能夠登大雅之堂,實際上在21世紀面對著社會的發展,如果我們把女性的健康定位在全社會,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當中,重要的一部分,戰略性的一部分,我們就一定要改換觀念,人的生殖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樣,它是純潔的、它是神聖的,它的感染和口腔的感染消化道的感染呼吸道的感染一模一樣,不是難言之隱,我們應該男性和女性共同來討論這些問題。 那麼今天從我自己從事的學科來講,它叫做社會醫學,它是公共健康或者預防醫學當中重要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研究影響人類健康的種種因素,特別是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因素。那麼從這個學科的視角來看女性的健康,將和大家討論三個問題:第一可能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叫做社會性別間的;第二男性的責任和參與;第三面對著急劇變化的全球,面對著全球化 商業化,我們討論一下全球化、商業化對女性健康有些什麼樣的影響? 社會性別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是一種銳利的視角。眾所周知,所謂的社會性別是在社會當中人們對男性女性他在社會當中的角色義務責任的一種期望、一種要求、一種規範、一種評價,它可以影響到男女之間。男性和女性他的權利,對資源的利用,兩性之間的關係等等,那麼前面我們已經談到健康的影響因素是眾多的,其中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環境的影響。它都和兩性是否和睦地相處是否共同地發展,還是兩性的權利不一致,實際上存在著不平等有著密切的關係。 那麼下面我通過一個例子和大家來回顧一下在健康領域有社會性別的視角和沒有這個視角有什麼不同?有一個國際組織叫做國際婦女研究中心,它的總部在華盛頓,那麼它做了一個時間非常長的跨國研究,十多個國家的婦女研究的機構,以及醫學界的機構共同合作做了一個研究,叫做婦女與艾滋或者婦女與艾滋病。經過了五六年的時間之後,這個研究機構又用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叫做社會性別與艾滋病。那麼非常有意思是把這兩個研究對比一下,它是同樣的一個權威的研究機構做的,同樣它是十多個國家的跨國的研究,可是結果非常地不同。後者用社會性別的視角去看同樣的問題,得到了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一些結果。那麼婦女與艾滋病的研究,前面的階段它主要是關注所謂的高危的人群,特別是處於高度危險的婦女,後來它關注有高度危險行為的一些婦女,這個研究後來轉換了一個視角,用社會性別的視角去看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的傳播。新的視角是同時關注女性和男性,重點地分析女性和男性究竟是不是平等的,他們對信息的享有,對健康資源的享有等等他們的行為規範兩性之間的關係。社會是怎麼要求的、怎麼評價的、怎麼期望的,這樣的影響?總結一句,這個研究對女性而言,它分析的有種種社會現象,使得女性在艾滋病病毒感染面前非常地脆弱。其中比如說有一條就叫做culture of silence,叫做沉默的文化,這個沉默的文化在全球是非常廣泛的。當一位女性生殖道有了一些癥狀的時候,包括未婚的女性,其實這是常見的。從醫學上看一位女性,比如說她的陰道的分泌物異常、異味,有這樣的癥狀的時候,很多文化要求你閉口不談,甚至對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姐姐都不能談,這種沉默的文化影響了很多很多國家的女性,這樣對自己有的癥狀你不知道它是病,不知道它是可以治療,可以預防的病。那麼這樣就影響到了及時地治療,而生殖道當中有炎症、有感染,更容易患艾滋病。那麼對於男性而言也是這樣的,傳統的特別是一些不平等的社會性別,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它對男性有一些期望、有一些要求、有一些規範,本來這是對男女它強化了男女不平等。比如說它認為男性更加聰明,他天生就有知識,男生更加健壯,他有很旺盛的性慾等等。由於這樣的社會規範,就使得很多的男性實際上在艾滋病的病毒面前更加地脆弱。那麼這樣一個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廣泛的注重,它告訴人們,在健康領域,社會性別分析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工具,是一種科學的客觀的工具,它可以更好地來理解兩性之間的行為。它可以找到更好地促進真正的男女平等、促進健康的這麼一條途徑。 那麼現在我們再回來看一下生殖道感染,剛才是講了一些醫學的定義。如果我們有社會性別的視角,也許我們會有一些新的發現。比如說男性女性的疾病負擔哪個輕?哪個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的很多機構發展了一些工具它叫做「DALY」,它實際上叫做生長調整的生命年。其含義是這樣的,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那麼某一種疾病是怎樣影響到一個人群的?比如說影響到老年的婦女,影響到年輕的男性等等,它用了這樣一個調整年,其思想是每一種疾病要看它致傷、致殘。 所以社會性別這個工具,無論是醫學界、還是老百姓,都應該掌握。那麼同樣地計劃生育也有類似的一些指標,它沒有特別地注重女性特殊的健康的問題,這些都是值得改進的。 那麼健康服務前面我們已經討論了。所謂的健康服務,不僅僅是醫院,它有臨床醫學的服務;有預防醫學的服務;康復醫學的服務;也有計劃生育的技術服務。這些服務當中有一些要素或者說基本的理論。比如說一個好的健康服務,它應該是注重群眾的需求,這叫做needs或者wants,一個真正能夠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健康系統,必須特別地關注群眾的需求,能夠理解群眾的需求。 此外這個健康系統當然應該有它的資源,它要非常注重這個服務是在什麼場所,在什麼地方由誰來提供等等。那麼如果我們關注剛才談到的生殖道的感染,那麼它有三類感染,可以看到健康服務機構最容易做的必須要做的首先就是預防醫源性的感染,過去可能我們會有一些技術規範,也許人們是從技術規範的高度去看救死扶傷,必須有一些特定的規範要執行。但是如果我們有了社會性別的視覺就應該能夠傾聽特別是女性的真實的經歷,那麼我想醫學界醫院計劃生育服務單位,都應該能夠特別地注重醫源性感染的預防。因為它涉及到的是人的基本權利、女性的基本的權利,同時對於醫源性感染,也許我們要做更多的研究,要傳播更多的信息。究竟什麼情況下女性的生殖道環境內環境會發生改變?作為醫學界要負起責任更好地加以研究等等。 那麼健康服務還有很多要素,今天我可能特別地想和大家討論兩個問題:一個叫做服務的可及性;一個叫做服務的質量。聽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它有非常深刻的道理,首先服務的可及性,可及性英文詞叫做accessibility。它和服務的可得性是兩個概念,可得性叫做availibility,一個服務它是否有,是否存在。請大家注意存在的東西未必是可以利用的東西。先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非醫學的例子。比如說衛生間,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相同、平等和公平是兩回事,所謂的平等你可以說男性和女性的用便器數量完全一樣,這叫做平等,叫做相同。可是有時候它也許會導致不公正,在國外旅遊的時候,我就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在加州的森林公園,女性的衛生間排隊,隊伍也特別長,等候的時間也特別長,有很大程度這是由於男性兩性的生物學的或者生理的特徵不同而造成的。但是請注意這是一種公共資源,衛生間的建造是一種公共資源,男女性都為這個社會創造了財富,可是這個衛生間是不公平的,這個資源是不公平地被使用。因此後來我也注意到,在國外有的時候,男性衛生間已經空無一人了,這樣有一些勇敢的女士就把它佔領了,有人在外面排著隊。一開始我覺得有些唐突,但是仔細一想,裡面很有道理,這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的資源應該兩性平等地來使用。現在我看到在公共的場所特別是一些國際機場,越來越多的衛生間是兩性共用的,一看門有的人剛才出國,看到這樣的標誌不敢用,一個衛生間怎麼上面又有男又有女的標誌,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它讓兩性更好地來用一些衛生的資源。 下面我們可以討論一下一些醫療衛生相關的例子。在國外有很多婦女組織非常地關注政府的預算,醫療衛生的預算有多少是用於女性特有的疾病的研究治療診斷等等。那麼在我們國家幾乎這不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那麼可是我們也應該特別地關注一下在女性健康相關的領域當中,群眾的需求我們醫療衛生的人士是否已經真正地領會了,是否能夠負責任地為我們的女性患者服務。那麼,比如說舉個例子來說,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系統,應該嚴謹、應該科學、應該研究新的問題。在生殖道感染這個領域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疾病,我們國家有大量的論文發表,在某某省,在某某市、某某農村做了大規模的女性疾病的普查,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女性患有宮頸糜爛。中國的文字是表意文字,請問你看了這四個字你的印象是什麼?我猜想我如果是女性,我看到這個診斷我的感覺是我的宮頸糜爛了,我要治療,我要趕快去進行治療。 總結一百多個國家的醫療衛生的經驗,現在國際婦產科學界明確地提出了我們所診斷的很多宮頸糜爛叫做假性糜爛。最新版的《婦產科學》告訴我們,宮頸糜爛當中有很多是假性的,不是真實的。換句話說,如果各位看下面這行字可能你會即使你不是學醫的,你也知道這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女性的宮頸口它是非常微妙的一個關口,平時它的上皮細胞叫做復層鱗狀上皮細胞,它是一層一層上去的,鱗狀的。這樣,它覆蓋了比如說下面的血管,肉眼所見,覺得是很光滑,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比如說激素的改變,那麼這種上皮細胞它就會異位,它的位置就變換了,最後你肉眼看到的宮頸口是一種單層的柱狀上皮細胞,因為它是單層的所以你一看看到裡面的血管,於是你的印象是糜爛。我舉這樣的例子是說明,面對女性的健康,醫學界應該繼續地學習,應該及時地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到自己臨床中,用到自己的健康服務之中。那麼剛才我們曾經談到維護人群的健康,有兩個重要的資源:一個是健康服務;另外一個是健康促進。它有如一隻大鳥的兩隻翅膀,托起了人類的健康、托起了女性的健康。所以生殖道感染我們同時還要關注健康促進這一塊,老百姓應該怎麼做?作為女性應該怎麼做?男性應該怎麼做?社區應該怎麼做?社會應該怎麼做? 那麼健康促進的道理,深刻的道理是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人的健康不僅僅和醫療有關,健康是不可以被給予的,健康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它只可以被促進,不可能被給予。所以不僅僅要傳播正確的知識,更要注重行為的改變。此外呢?要有很好的政策,要有非常好的社區支持的系統。那麼關於生殖道感染,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我們都要強調一種社區的活動,可以有女性的小組,更好地來相互支持。比如在農村,有很多地方農村婦女不好意思去看病,最早的時候是不知道這是一種病,一旦知道了它是病,而不是命。四川省的婦聯做的工作表明,最初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女性倒霉的事,是會有的事,是自然的事。後來通過學習,農村婦女知道了這是一種疾病,它可以治療、可以預防。那麼這就是所謂健康教育非常注重傳播這樣的知識,後來健康教育呢!也注重到了人的行為改變,非常重要,態度的改變、行為的改變更為重要。那麼所以在女性健康的這個領域裡邊,就引出了另外一個話題,叫做男性的責任和男性的參與。在女性的健康當中,男性的責任和參與是全球的一個趨勢。在十多年前,在國外,整個國際婦女健康運動當中,都有這樣的傾向。好像女性的健康只有女性的學者在關心,只有女性的研究機構在做。但實際上無論是從理論來說,還是從實踐來看,男性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及應該積極地參與。 健康教育過去它非常強調的是知識,我們都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但是在健康這個領域當中,由於人們的健康是和人的行為息息相關的。因此,只有知識是不夠的。舉例來說,生殖道感染當中有一種最常見的感染叫做滴蟲性陰道炎,你聽起來它是陰道炎,這是女性特有的炎症,可是這樣的疾病是需要男女雙方共同治療。沒有的話,共同預防,有了病一定要共同治療。那麼也就是說,如果僅僅傳播了知識,如果我們告訴了農村。比如在農村裡面做這樣的健康教育項目,告訴了老百姓,如果一位農村婦女反覆地來治療,可是她的丈夫沒有治療。那麼這位婦女反覆被感染。因此,為了維繫女性的健康,我們更要強調,除了強調健康教育,更要強調健康促進。在最近的國際會議上,很多國際組織非常強調一種新的理念。過去我們是叫做IEC,叫做 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它傳播的是正確的信息,然後進行教育,最後呢,進行交流。現在非常強調一種叫做BCC,叫做behaviour change communication,就這樣的交流。比如說男性和女性之間的交流,一定要定位在change behaviour,包括男性的態度男性的行為,都要加以改變。那麼,由此就引出了一個話題,在女性健康當中,男性應該怎麼做?在我們國家已經有很多學者,在強調男性在女性健康當中的參與。今年我在世界衛生組織開會的時候,聽到很多專家又在談不夠,他們說participation,這種參與不夠,應該是負起責任,應該讓全球的男性男士知道,女性的健康不僅僅涉及女性、不僅僅是女性的問題。它是全人類的問題,因此要負起責任。 那麼最後,我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全球化、商業化對女性健康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得越來越小的世界,信息、物質的交流加快,人員的流動也在加快。那麼在這樣一個世界上,面對變化的新的世界,對女性的健康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從正和反正面的影響,負面的影響來看一看這個問題。 最近這十多年,我參加國際會議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深切的體會,就是女性的學者越來越多,男性的學者越來越少,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它表明全球的婦女運動,婦女健康運動對學術界的影響,而且有很多大會的組織者也專門地注重邀請女性的學者參加討論。那麼另外,全世界已經成立全球的婦女健康委員會,作為醫療衛生全球最權威的機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它也成立了一個叫做woman』s desk,它叫做一個婦女的一個委員會。實際上是專門來審視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開發的標準、開發的培訓、它的研究等等,是否有社會平等的視角,是否真正地用公平的眼光來看待女性的健康。毫無疑問,這些成果都是全球化的結果之一。由於全球的醫療衛生界婦女運動界,大家的交流越來越多,使得各個國家的一些成果,一些先進的思想,新的技術能夠更好地應用到婦女的健康。 那麼下面我們也討論一下負面的影響,健康服務的商業化,也是一個全球的浪潮。把健康作為一種時尚,把健美作為一種賣點,這本身可能在促進健康,也有其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注重它的負面影響。以一個例子為例,所謂的雌激素的療法,在很多國家風靡一時,雌激素是女性體內一種非常重要的激素。那麼當女性到了45歲,55歲左右的時候,一般卵巢的功能就逐漸地衰退,這個時候她分泌的雌激素會減少。而雌激素是女性生命活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它不僅僅作用於生殖系統,還作用於比如說心肌細胞、心臟,那麼於是很多人提出來,補充雌激素。可能不僅僅能夠緩解一些所謂更年期的綜合症,而且它可能會對女性的心血管的疾病,可能有一些防範的作用。另外比如說骨質疏鬆,那麼雌激素它可以作用於骨基質,這樣就使得骨質疏鬆這種現象不發生,或者延緩發生,於是補充雌激素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治療方法。那麼不正常的是在很多國家20歲30歲左右的女性也要求用雌激素,這是因為商家的廣告當中,告訴你,你最想要的是什麼?不是青春常駐吧!它就問你了,如果你要青春常駐請用雌激素補充療法,那麼這樣一些不科學的推動不科學的宣傳,就更加造成了雌激素補充療法的濫用。實際上在醫學上,能不能用雌激素療法,它是有非常科學的標準的,它有很多所謂的禁忌症。在很多情況下,即使是體內的雌激素在減少,也不能用雌激素的補充療法,否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可以問一句話,在全球化在健康商品化的大潮當中,比如像雌激素這樣的一些醫療手段本來它應該是一個科學的、公正的、嚴謹的一種治療方法。為什麼會出現濫用?是誰最得利?可能我們都應該做出系統地分析。 面對21世紀有關中國女性的健康會有哪些大的行動呢?我想我們至少可以關注以下兩個領域:一個是醫療衛生改革,這是和千家萬戶每一位公民息息相關的事,在醫療衛生改革當中,女性的健康又將怎樣得到保護得到維護得到改善呢?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其次所謂的計劃生育優質服務,這是中國計劃生育系統的一場深刻的改革,那麼它也必然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在今後的幾年當中,可以預見到我們中國廣大的女性健康問題會更加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政府的重視。其次,在中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強調以人為本,強調技術規範強調社區示範,它也必然給女性的健康帶來福音,那麼感謝各位耐心地聽取了我的演講,謝謝。 婦女與傳媒 -卜衛 主講人簡介 卜衛,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1989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從事傳播研究。1995年開始研究媒介與性別的問題,2001年出版論文集《媒介與性別》。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與青少年成長、ICT技術與邊緣群體、互聯網影響、IEC等方面。 內容簡介 本期《百家講壇》「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為您請來社會社科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員卜衛為你談大家關注的媒介問題。 節目首先從社會性別對女性形象的構建談起,對媒介中存在的社會性別視角的誤區展開論述,主要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問題是社會性別與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的內容;第二個問題是大眾媒介如何建構兩性形象,在大眾媒介中是如何表現兩性形象;第三個問題媒體的女性形象的再現與社會現實的關係以及我們怎麼樣對不理想的媒介現實進行干預。 首先卜教授認為社會現實中,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不是天然定製,而是文化建構的結果,可以改變的。 卜教授認為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分簡單化和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概括性的看法。正是由於刻板印象導致了媒介對婦女形象刻畫過分強調私人領域中婦女的形象,而忽視了女性在公眾領域中的形象,這樣導致一種偏差。這樣,媒介報道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實是社會文化塑造的一種形象,是男權文化期望的一種形象,它不是現實生活中自然的一種反映,它過分強調女性對男性的依附,並強調女性在公眾領域中的弱者形象。卜教授從新聞、網際網路、廣告、流行歌曲、電視劇等角度分別探討了媒介對女性形象刻畫的偏差。 卜教授還為社會公眾對媒介反映女性形象的改造提出自己的建議,她認為在對媒介進行改變的時候,我們應該用媒介以外的力量和包括媒介以內的力量,通過這種合力,來形成對媒介的影響,促進性別的公平的流動,改變這種貶義女性形象的這樣一種新聞報道。 卜教授最後呼籲:男性和女性應該攜起手來創造一個更為性別平等的空間,尤其是媒介空間。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婦女與傳媒》。婦女與傳媒它的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叫做媒介與性別,今天主要講三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社會性別與女性主義媒介研究的內容;第二個問題是大眾媒介是如何建構兩性形象的,就是在大眾媒介中是如何表現兩性形象的;第三個問題我們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一下媒體的女性形象的再現與社會現實的關係,還有我們怎麼樣對不理想的媒介現實如何進行干預?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性別和社會性別的概念。性別主要是指的男女在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就是生理上的差異。社會性別跟性別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它主要是指的男女在社會方面的差異,就是指的是男女兩性由於生理差異而形成的社會文化對男女兩性的角色不同的期望,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一個是生理上的差異,一個是社會方面的差異。那麼我們也曾經給很多的學生做過一些練習,我們也跟很多的搞性別研究的人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當我們說到男女兩性時候,不同的是我們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那麼很多人就說,女的跟男的不一樣,女的能生孩子,女的膽小脆弱,女的美麗性感,女的會每月有例假,女人是賢妻良母,是一個好的家庭角色,女人特別溫柔。那麼男人,當我們想到男人的時候,第一個印象是什麼呢?很多人會說男人是堅強的,勇敢的,是干大事業的人,是社會的棟樑。男人長鬍子,男人粗心男人不計較小事,男人聰明智慧理性和擅長高科技等等,就會舉出很多這樣的特徵。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概念,什麼是生理差異?什麼樣的是社會方面的差異?那麼從女的這一列我們可以看到,能生孩子這是女人的生理差異。那麼膽小脆弱,美麗性感,還有像性格溫柔等等。這實際上男人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男人,比如膽小,比如他脆弱,比如他是一個很好的家庭角色,比如他性格很溫柔,他很感性,他不是非常理性,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的男人。那麼只有能生孩子像每月來例假這樣的特徵我們叫做生理特徵,其他特徵我們都叫做社會方面的特徵。那麼男人這方面也一樣,長鬍子這是女人不可能長的,這是一個生理特徵。那麼其他的像勇敢堅強我們在女人裡邊我們也可以發現勇敢堅強的女人,我們也可以發現干大事業的女人或者能成為社會棟樑的女人。我們也可以發現粗心的女人或者不計較小事的女人,或者是擅長高科技的女人,或者是聰明的智慧的理性的這樣在女人裡邊我們都可發現。像這些特徵我們叫做社會性別或者叫做社會方面的差異。 生理差異我們都知道,是染色體性腺和性激素造成的,性別差異可能會產生一些特殊的行為和認知策略,他的身高體重的差異也可能影響到我們性別行為。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性別差異的形成主要是取決於社會文化的養成,取決於兒童如何被教養。這個可以從人類學的研究來說明,就是比如米德他們在幾內亞原始部落做過很多考察,那麼有一個原始部落它的整個性別角色,性別分工跟我們現在大多數的性別分工是不一樣的。比如她女人生了孩子以後,她休息一段時間她可以出去做工,勞動,那麼男人在家裡帶孩子,這種文化習慣就造成這個部落里的男人特別會帶孩子。所以很多文章、報紙媒介報道說女人天生地會帶孩子,女人天生的,其實這不是天生的,這是後天的,是後天的,就是很多的是文化習俗,是很多的社會習慣養成的,這些我們都叫做社會性別。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區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我們主要是想強調社會現實中,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它不是天然的,它不是天然定製,而是文化建構的結果。因此呢,它也是可以改變的,這是我們區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的主要意義。那麼我們今天主要是要講婦女與傳媒,那麼在婦女與傳媒這個領域呢?主要是女性主義的媒介研究或者是我們叫媒介與性別的研究,它大概有哪些內容。 第一個內容是在媒介機構中的女性及其與男性的不同地位和作用。這是我們要看,比如說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在新聞專業中,女學生的比例可能高於男學生的比例,那麼真正到了新聞單位,我們會發現男記者比例要高於女記者的比例,或者在新聞單位里的男性的領導的比例要高於女性領導的比例。那麼為什麼?那麼多女孩子她們學了新聞專業,她們到哪兒去了?她們為什麼不能進入新聞傳媒的領域?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即使她們進入了新聞媒介領域以後,她們怎麼樣發揮自己的作用,能不能發揮自己作用。 第二個內容是媒介中的有關性別的議題它是如何產生的?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它的產生?以及對它們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第三個就是今天我們要重點講的女性的形象是如何在媒介中被表現的?我們叫做媒介真實,那麼媒介真實與社會現實的關係,與社會真實它有什麼樣的關係,它包含了什麼樣的文化含義?它是否存在著系統性偏差以及它偏差的方向和性質是什麼?那麼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到,實際上在媒介再現女性形象的時候,有比較大的系統性的偏差。第四個內容就是媒介真實是否影響了受眾,因此產生了性別偏見,是否使受眾熟知以後形成普遍的共識?最後一個就是我們要討論如何改變媒介傳播,如何改變這種不公平的信息流動?以建立性別平等的文化,這個可以說是婦女與傳媒或者說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或者說是媒介與性別研究的最主要的內容。 剛才我講了,我們今天主要是集中於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那麼在談到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我想先介紹一個概念,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分簡單化,和滯後於社會現實的概括性的看法。那麼談到婦女的時候呢,可能大家就是對婦女這個詞,在很多文化的場合它不是一個好像不是一個褒義詞。比如說我說這個人整個一個婦女或者說家庭婦女,大家就想到婦女這是一個中老年的,意識形態比較落後的,比較保守的,婆婆媽媽的,是這樣的一種形象。那麼這個就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簡單的概括。其實我們說到婦女的時候,它可能包括各種年齡段的女性,那麼它包括各種職業的女性,但是有時候我們可能就想成是家庭婦女的這一種類型,或者對她有一種很固定化的看法。那麼這個關於刻板印象它實際上不只是對婦女包括其他各種人群都有,比如說到一個教授的時候,很多人會想到教授是一個老頭,他很有學問,戴眼鏡。但實際上如果你看到很多年輕的女性也成為教授的時候,大家會想她不是教授,她可能是個助教,其實這種偏見我們就叫做刻板印象。 那麼大眾媒介是幹什麼的?大眾媒介它反應和建構了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大眾媒介中的兩性形象,它不是憑空產生的,但它也不是社會生活真實的反映,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反映。理想的女性形象我們一會兒要談到,什麼是媒介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被社會文化塑造的,塑造的一種形象,是男權文化期望的一種形象,它不是現實生活中自然的一種反映,是一種自然的形象。 這張圖片是我在瑞典的一個博物館拍攝下來的,那麼作者她也是一個女性主義者。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它有一種含義,就是說什麼是真實自然的婦女形象?什麼是媒介中塑造的人們期望的角色的形象?比如說這個婦女她膝蓋上有一個雜誌,這個雜誌是個時尚雜誌。時尚雜誌上有兩個,我們看到她的形體是像模特一樣,非常漂亮,非常摩登的這樣一種形象,那麼這個就是媒介塑造的一種理想的女性形象。那麼實際上,這個婦女形象是什麼樣的?比如她在家庭里,大家看到她的卧室很零亂需要她整理,孩子在那兒哭叫,玩具扔在地上,這一切都需要她料理,那麼這是真實的婦女形象,所以媒介在反映社會現實的時候,實際上它經過了一定的塑造。 下面我們要談到大眾媒介對兩性形象的建構。那麼女性主義經常對媒介提出一種批評,這種批評的目標是想發現哪些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的事實,是在媒介當中是被視為當然合理的。它要把這個當然合理地給表現出來,說明其實它不是當然合理的。那麼在大眾媒介中,女人是什麼?是受眾,還是利用的目標?尤其是廣告利用的目標。是潛在的消費者,還是媒介的利用者?還是媒介的主要的信息來源和傳播主體?那麼下面我們對媒介批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女性更多的是一種被利用的目標。 我們在分析媒介中的兩性形象的時候,我們有兩個分析維度:第一個就是形象的維度,第二個是媒介的維度。那麼形象的維度我們是想談媒介中的普遍認同的女性和男性的形象是什麼?那麼在媒介維度中我們要談廣告、電視劇、電話談話節目、女性雜誌、新聞、童話,像芭蕾舞,還有像流行歌曲、教材、互聯網,這些媒體中它是怎麼樣反映女性形象的?那麼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是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大眾媒介中,男人經常被表現為公共領域的主角?女人經常被歸為私人領域的主角? 公共領域指的是工作場所,法律、政治、經濟知識以及文化等具有權利和權威性的生活層面。這樣的一個生活層面,被視為男人當然的領域。而私人領域主要指的是家庭灶台邊或者孩子這樣私人領域被認為是最適合婦女的領域。那麼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到實際上在媒介中,通常是男性被歸為公共領域,女性是被歸為私人領域。 那麼私人領域裡一個首先就是我們提出來要討論的形象是無私奉獻的母親或妻子。在大眾媒介中,無論是在電視劇中或者在廣告中或者在新聞報道中,我們都經常發現母親被歌頌,妻子被歌頌,她們因為什麼被歌頌?因為她們對家庭對孩子的無私奉獻被歌頌,那麼這裡面就實際上有很多的性別問題。 首先就是說,當一個女人她成為一個妻子或者成為一個母親以後。她的自我發展,她的事業的追求,還有沒有意義?如果全都是對無私奉獻的歌頌,那麼女人就會忽略自己,就覺得自己的價值在於這種對家庭對男人的奉獻,而自我的發展就沒有意義。我們在談到女人對家庭對男人的無私奉獻的時候,我們想到沒想到,就是所有的家庭成員,如果這個家庭的幸福是建立在單一性別,主要就是女性的自我犧牲方面,那麼其他的家庭成員是不是應該被認為太自私了。還有就是當一個社會要求女人去犧牲自己的一切,這個社會才能發展的時候,那麼這是不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問題。 我想給大家放一個片子。就是一個母親,她含辛茹苦的,她穿得特別破,在灶台邊怎麼樣愛護她的孩子和她的丈夫。 我接著剛才講,剛才我給大家放一個片子,在媒體歌頌的母親的生活,她是非常辛苦,而且是非常乏味的。那麼媒介強調的是什麼?媒介放大了母親的這種理解、寬容、無私和奉獻,放大了她那種就是被我們說是可以被社會所利用的這一方面,她的辛苦,她的生活的乏味,她的辛勞,還有她的一些缺陷,都被完全忽略了,可以說是她是一個認識上的盲點。這是一種形象,就是被媒介中普遍認同的。 第二種被媒介中普遍認同的是公共領域中的成功女性。我們一談到成功女性,我們就首先想到一個詞「女強人」。那麼你很難說這個「女強人」到底是一個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尤其在我們的文化環境當中。當然一方面可以從褒義的方面理解,它實際上是讚賞女性的獨立進取,她的那種奮鬥或者在事業上的成功,對社會的貢獻。但另一方面實際上它也包含了女強人她缺少女人味,缺少女人味。所以在報道當中,也可能記者是好心,也可能他記者無意識地強調。記者好心就是說,不光報道你在事業上的成功,我也報道你有女人味,那麼實際上客觀效果它實際上還是強調私人領域中的家庭角色,儘管這是公共領域中的事業型或者成功女性。 比如在很多的對成功女性的報道中,記者肯定要提問,你事業上這麼成功,那麼你還是不是一個好妻子?那麼很多女性會自然而然地談到自己歉疚,比如對丈夫照顧得不夠多,對孩子照顧得不夠多或者家務承擔得不夠多,或者覺得歉疚讓丈夫也承擔了家務等等。那麼女人就會表達這樣一種歉疚。尤其對一些公眾人物的採訪,比如說對楊瀾的採訪。那麼記者肯定會問,你事業這麼成功,如果讓你在事業和家庭中做一個選擇,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那麼一般的成功女性或者公眾女性她都會回答我會選擇回到家庭,如果非要我做選擇,我會回到家庭,這樣她保留了女人味,得到一個被社會認可的形象。 但是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楊瀾和趙忠祥搭檔做節目,不會是提問趙忠祥我們不會問一個成功的男性或者公眾人物說如果讓你在事業和家庭中做一個選擇,你會選擇什麼?我們記者從來不會提這樣的問題,這實際上是一種採訪背後的一種文化的意義。 那麼,還有一些公共領域中的形象。比如說,需要受教育的女童。我們都知道就是說在農村尤其在貧困地區很多女孩子得不到同男孩子一樣受教育的機會,那麼我們國家就發動了一個「春蕾計劃」。「春蕾計劃」的宣傳口號是「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親」。那麼我在這兒也選上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宣傳口號,是「投資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它為什麼沒有寫母親?而我們為什麼說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親?實際上它也在強調,就是媒介在各個方面它實際上都強調女性你是私人領域中的家庭角色,你是一個母親,你是一個妻子。我們對男童的救助計劃里,我們不會提出一個今天的男童明天的父親。那麼我們在談到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親的時候,報道會寫到,我們為什麼要讓她上學呢?因為她將來會生一個健康的孩子,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未來有好處。那麼這裡邊就有一個問題,如果女孩子不能得到和男孩子同樣的上學的機會,這是一個公共問題,這不是一個私人領域的問題,這是一個公共問題,是兒童的人權問題。那麼女孩子她作為女性,她有女性的權利,這個女性的權利就是說和男性同等發展的權利。作為一個兒童,他有受教育的權利,《兒童權利公約》里說這是他的發展的權利,這是他的人權的問題,而不是說她能不能當母親的問題。我們在考慮這個口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跟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比較,「投資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這個含義就是說我們讓女童上學,我們實際上它是一個賦權的過程,給予她權利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女性獲得的是什麼呢?獲得的是她將來,在未來的生活中她能夠選擇生活的權利和能力,包括她選擇是否做母親的權利,也包括她選擇合適做母親和怎樣做母親的權利。這個宣傳口號實際上又強調了女性的家庭角色。 我們看下一個問題,就是也是公共領域女性作為什麼?女性在媒介報道中,有時候是作為禍水。女人就是紅顏禍水這是非常傳統的,也是非常封建的這樣一種觀念。那麼在這種觀念下,就是很多公共的問題都被歸結為女人的問題,包括比如足球隊輸球,是因為女人上了足球隊的車。它實際上也是把公共問題私人化了。 那麼在公共領域中,對女性的報道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很多女性是暴力的受害者,包括女性不幸被強暴。那麼在這類的報道中,實際上這些暴力受害者也被寫成了就是貞女,所謂抗暴的烈女,所用的辭彙也是非常封建的。比如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或者剛烈行為,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壓迫,這種精神壓迫使很多女性感到了巨大的社會壓力。那麼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一個最典型的報道,是關於一個四川女孩——唐勝利的報道。那麼這個報道以後呢,有很多記者做過統計,大概又有22個女性就仿效她跳樓,就是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清白。這是媒介報道對社會的一個非常負面的影響,把這樣一個婦女受暴,婦女人權問題變成了一個個人的是不是能保住自己的清白,自己能成為貞女這樣一個非常私人化的問題。 那麼在公共領域,女性比如現在我們都是信息時代、高科技了。女性經常是高科技或者是科技的一個旁觀者,那麼在這個領域相應地男性是科技的主導者。比如說對新媒體,對新的技術,男性是新媒體的使用者和享受者。那麼我們也可以看一些手機的廣告,那麼男人拿著手機,他是掌控者。那麼在很多的廣告當中,你可以看到女性是男性使用高科技,使用高科技男性的一種崇拜者,也是男性被觀賞者。比如說一個計算機廣告,一個男孩子在噼里啪啦地打計算機,打得非常快,一個女孩子抱著一個娃娃站在他旁邊特別崇拜地看著他,然後說「真棒」!女孩子就是這麼一種很其實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或者女孩子她們都使用電腦,但是它在做廣告的時候,它就很自然而然地會選擇男性。比如像這樣一個廣告,它是一個攜帶型電腦,這個攜帶型電腦是幹什麼用呢?是成功男人點睛,我們看到這樣的廣告說電腦是給成功女人點睛,幾乎沒有這樣的廣告。像這個廣告,那麼男人他在使用這個電腦,使用了很長時間以後,他累了,累了以後他就看這個畫面,當然這個畫面不是特清楚,實際上是一個女性泳裝照在那兒跳舞。那麼女性呢!就是在男性使用電腦的時候,使用高科技的時候,她是一個被觀賞者,她根本不是電腦的使用者,高科技的使用者。 還有一種形象,就是這是最普遍認同的。媒介中最普遍表現的一種形象,它既出現在公共領域裡,也出現在私人領域中,就是女性作為男性的被看者。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女性如何要漂亮,女性如何要瘦身,實際上這是一種男權文化對女性心理和身體的一種控制,就是我們的身體不再是我們自己的。因為我們身體,要用男性的眼光來看我們是不是合乎標準。那麼標準是非常單一的,就是所謂的西方模特那樣一種標準。比如你一定要長得高個,身材很好,那麼很多廣告它直接就寫了,它特彆強調女性被觀賞性。 像這個廣告,男人欣賞有曲線的女人,所以你要減肥。比如有一個豐乳廣告,就比如說女人的乳房一定要是大的,一定要是性感的,有一個豐乳廣告,只有挺得起胸,才能抬得起頭。就是說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話,你就沒有自信,如果你沒有自信的話,你就不能成功,你就沒有甜蜜的愛情,沒有好的家庭,沒有好的事業。其實你有沒有一個大的乳房或者你有沒有一個所謂的標準化的容貌,跟你未來的生活它實際上它沒有這樣的必然的邏輯的聯繫。但是媒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很大的一個是商業目的,就是讓你花錢去買這些美容瘦身的這些東西,那麼讓你去追逐這樣的標準。那麼在追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不僅僅在於你花費了很多錢,而在於你逐漸地失去了自我,對自己身體的肯定,對自己性格的肯定。那麼這個失去我覺得就是說,對女人的生活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女性主義的研究中,就提倡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應該愛和接受我們自己身體,而不能盲目地追逐廣告或者這種商業的宣傳。 那麼在電視劇中呢,也有很多人也做了很多研究,它有很多傳統的模式,尤其在非常流行的電視劇中。比如說它有一個傳統的模式,就是男人給予財富,男人給予女人財富,女人對男人出讓權利。那麼從最早的你像中央黨校的李慧英她就研究過《北京人在紐約》這樣一個電視劇,當一個女人阿春愛上了一個男主角叫王啟明的時候,她出讓的是她發展的資源和權利,她把她的飯館給他了,明明這個女人的經營能力比這個男人強,但是她仍然讓他當一個總經理。那麼男人給女人的是什麼呢?是財富。比如說那個美國人大衛愛上了中國的郭燕,那麼他就送她汽車,男人給予女人的是財富,那麼在另外一個電視劇中。比如前些日子播出的《永遠有多遠》,是同樣的模式。那麼有兩個女性形象,一個是像劉慧芳的女性形象叫白大省,那麼她愛她的男朋友,她就把她特別好的位置讓給了她的男朋友,她出讓的是資源,出讓的是這種權利,而這樣的女人被歌頌視為非常善良非常純樸,非常純潔的一個女人,就所有的男人都歌頌她;那麼另外一個女性形象叫西單小六,西單小六就是她特別想要這個資源要這個權利,一定要自己經營這個酒吧,所有的她的男朋友都告訴她你不要經營酒吧,我可以給你錢,我可以養著你,但是西單小六就是要資源,這樣她跟男性也有一個衝突。所以你看它整個都是從男人的眼光來描述女人的形象。那麼最後,就是這部電視劇特別希望最好是女性兩個特點,既出讓權利這一種善良和年輕漂亮性感能合二為一,這樣男性就可以得到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那麼這是一種電視劇的傳統模式之一,如果你要分析電視劇中的兩性關係,就是有這樣的性別問題。 像女性雜誌我們也都知道,它偏重於什麼樣的內容,很多我們一看那個報攤上的女性雜誌,很多比如都是我們叫大美人或者裡邊是時尚化妝瘦身,或者怎麼樣讓自己更能吸引男性的目光?怎麼樣更有吸引力?這類的我們叫性別歧視的文本,其實是很多的。 新聞和教科書實際上在咱們國家被認為是最正面、最主流的傳播媒介。那麼即使它表現的也是最正面的最主流的一種價值觀,但是就在這種價值觀里呢,我們看到女性被表現的比例比男性要少得多。我們對新聞報道也有一個評價,就是媒介沒有能充分報道及婦女運動和婦女的問題。比如像1996年對新聞的監測,已經發現男性主要新聞人物佔89%,女性只佔16%。那麼在言論被引述主要的新聞人物中,男性佔91%,女性佔9%;那麼婦女的新聞難以進入主流新聞像婦女貧困,婦女健康,還有婦女就業,男女平等的機會,家庭暴力種族衝突,還有對婦女的暴力,像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些新聞很難進入主流媒體中的要聞進行報道。基本上說新聞媒介對婦女的問題實際上它缺乏一定的性別敏感。 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當中,比如在卡拉OK中的泳裝少女形象,還有在歌曲中表現那種女性等待男性,對男性的這種等待。最典型的比如說像《野花》,這個歌詞「只要你拍拍我的肩就會聽從你的安排」,這裡有大量的這種對女性的一種被動,那種女性對男性的依附這種情景。 那麼最後一個就是要談到的媒介就是互聯網。互聯網是新興媒介,那麼在新媒體當中,很多人就是寄希望於在新媒體當中男女可以變得更平等,網路可能帶來更多的男女平等。但實際上就目前的情況我們來看,這還是一個深化,不光是女性的上網比率比男性低,而在於即使女性到了50%以後,它這個男女平等還有問題。為什麼呢?就是說女性上網幹什麼?在網上她能看到什麼?能使用它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比如像這是我從網頁上下載的,那麼「加工美女送POLO汽車」,就是把女性跟汽車跟物品一樣出賣。「為你最心動的美女投一票」,像「名車美女誰領風騷」。那麼我們會看在所有的汽車最好的汽車旁邊可能都有一個美女,或者最漂亮的房子旁邊也有一個美女,然後它的廣告語可能說你怎麼會不心動呢!包括有一些廣告說你可以買一個「二房」,實際上是二手房,但是它用了一個「二房」這樣的語言。 因為互聯網你可以看到很多形象,所以就是充斥互聯網很多頁面展示女性的性感。但是我舉這兩個例子特別典型,就是它是被男性網友們評出最性感的形象,當年最性感的形象。那麼這些剛剛我說了它還是強調女性的被觀賞性,又強調她的私人角色,又強調她的被觀賞性,那麼強調來強調去,你會發現女性完全是一個失去自我的形象。 那麼對兩性形象我可以有一個總結,就在大眾媒介中,媒介推崇的是典型的男人和典型的女人。而女性呢是附屬於男性的,媒介在女性私領域化以及將有關婦女權益的公共問題它也把它公共化,在這方面它是非常一致的。那麼這個實際上會對公眾,尤其對青少年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因此這種現象應該改變。那麼談到改變的時候,很多人會提出來,這種系統性偏差,它是不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應?有人說本來女性的科學家或者女性領導,她就沒有那麼多嘛,所以我們的媒介沒法反映。那麼媒介它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的,它實際上是說你的每一個新聞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但是媒介選擇什麼?媒介如何選擇以及它從什麼樣的角度來報道這樣一個實踐?那麼這個就是從這個意義來看它沒有絕對的真實。 我們的工作實際上可以改變媒介的這種選擇。那麼影響大眾媒介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根據以往的研究有很多因素。我這兒列了幾個:比如說媒介工作者個人、媒介常規、媒介機構、媒介機構以外的因素。比如包括信息來源,包括利潤商業等等,還有最重要的影響力量是意識形態的力量,這些都影響媒介對社會現實的選擇。那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說媒介中出現這麼多對女性形象扭曲的這種形象,那麼它不是一個媒介或一個記者他一時的糊塗或錯誤。而是各種媒介內外,就是媒介機構內外的因素的一種共同的影響,或者說一種綜合的影響。那麼我們在媒介進行改變的時候呢?我們實際上也要就是用媒介以外的力量,當然也包括媒介以內的力量。然後通過這種合力來形成對媒介的影響,就是促進這種性別的公平的流動,改變這種貶義女性形象的這樣一種新聞報道。 那麼在我們國家對這種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干預,來自政府的干預,主要包括建立為婦女的媒體,發展性別平等的政策建議,還有公開地討論大眾媒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去年年底2001年全國婦聯召開了大眾媒介與婦女發展研討會,這個研討會上,大家非常全面地和深入地討論了大眾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問題。 那麼建立為婦女的媒介主要包括,比如像:中央電視台的《半邊天》欄目、《全國婦聯機關報》、《中國婦女報》,還有說為農村婦女辦的雜誌,像《農家女百事通》等等。那這些媒體,在表現婦女對社會的貢獻方面,在表現性別平等這方面,已經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績。那麼這些媒體呢,主要是幫助婦女認識到自身的獨立價值,通過媒介宣傳影響社會意識和輿論建立性別平等文化,也影響決策,怎麼樣把這個社會性別納入主流,以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在這方面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那麼除了政府的干預,也有一些干預是來自非政府組織的,就是我們叫做NGO。NGO可以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國際國內都有傳媒監測網路,傳媒監測網路,主要任務是要做媒介批評,做媒介批評。那麼1996年,中國也成立了第一家婦女傳媒監測網路,它的主要的成員是來自首都及外地各大媒體的記者,還有一些婦女研究者和一些婦女活動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媒介這種歧視女性的現象進行批評;第二個就是建立性別平等,肯定女性自身挑戰兩性角色,定型的文化。那麼批評它要有一個視角,我們老說我們用社會性別的視角來進行媒介批評,社會性別的視角主要包括女性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的存在價值,它不是男性的附庸。女性自身她具有多種的發展潛能,在現代社會她應該是,事實上也可以發展為多樣化的角色,而不僅僅是賢妻良母。 作為獨立的人,女性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與男性一樣具有多樣性。女性應該成為審美主體,並具有創造自身美的自由,而不是被男性文化或消費文化美的標準所控制,成為單純的審美對象。那麼很多從國際到國內,很多女性主義者,性別研究者和婦女活動家,開始著手創立這種肯定女性自身,建立性別平等,挑戰兩性角色定型化的這樣一種文化。比如說這是國外的一個網站,這個網站它的名字叫做真正的女人,那麼這個它實際上是利用13個婦女做了她們的身體雕像,它實際上想告訴我們真實中的婦女的形象,我們的身體是這樣的。那麼這樣的身體呢,它是多樣化的,也是美的,所以它對每一個婦女的形象都有一首詩,這首詩是描繪她們的身體,是讚美她們的身體。 其中有一個婦女她做了乳腺癌手術,她割除了乳房,但是也有一首詩來描述她的身體。這是一個66歲的一個婦女,她自願讓雕塑家做了她的雕塑,那個詩人給她寫了一首詩。「她收攏了自己,膝蓋似乎是堅實的防護堤,身體交織成一個安全的小房子,她伸展著她的胳膊,感受到她身體曲線的真實,帶著孩童般早晨醒來的欣喜,觸摸著自己的身體、胳膊、指尖、手腕,她收攏了她自己,她向遠方望去,無邊無際,花在瞬間開了,她看到我無限巨大的和未知的世界。她信任它,無論它好還是壞,就像信任她自己的身體,這個也是說明她也接受自己身體」。 最後我想說的就是男性和女性應該攜起手來創造一個更為性別平等的空間,尤其是媒介空間。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精裝版】千部《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白蛇傳奇》(全五集)
※《百家講壇》滿城漢墓
※【百家講壇】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二十九)臨終託孤
※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二十八)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