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然與生創造自然與生命的神――父親(李子勛)

創造自然與生創造自然與生命的神――父親(李子勛)

在眾多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父親-父神是創造宇宙和自然萬物的精神象徵,他創造了男人和女人,並讓人類得以繁衍至今。 父親意識的覺醒―― 天為父,地為母! 男人在生命的某一時刻,潛藏內心的父性意識都會自然的顯現。律師何偉說:「我的父性出來的很突然,婚後兩年的時候,妻子輕聲細語的對我說,要為我們家增添 一個小寶貝,我的心一下被一種新鮮的感覺充滿了,彷彿是憑空地我變大,變強,變豐富了許多,有一種由衷的不可克制的激動。在孩子降臨前的那些日子,所有空 閑的時間我都在閱讀怎樣做個好爸爸,我生命和生活的意義被大大的擴展了」。相比之下,30歲的陳成進入父親角色要困難一些。「我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知 道太太有了身孕,當時我很茫然,突然有種要失去什麼的感覺。都說孩子是婚姻最好的粘合劑,可我對婚姻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感。自那以後,我的心有了一些 莫名其妙的衝突,脾氣也變得有幾分急躁,我的家人譏笑我幫太太害――產前緊張症。直到我在產房裡見到我的女兒,看著那張粉紅的,皺皺巴巴的臉,我有了一種 突如其來的寧靜感,一絲帶有痛意的愛,我想那是一種做父親的感覺。」一個男人,當他還未曾體驗同時是個父親,那麼,他的內心應該是遠未成熟。因為,從男人 到父親需要經歷一種強烈的內心滌盪,這種心智的變化有時如鳳凰涅磐。 人類許多傳說與神話中,父親-父神:是創造和掌管自然和生命的文化原型和精神象徵,如太陽神,宙斯,上帝耶和華,釋迦牟尼,穆罕默德。只有中國的原始意象 是母神――女媧,以泥作男兒,以水變女子。不知道什麼時候,男性對生命和自然的創造動力慢慢的退化為對權利,財富,色與性永無結局的追求。對家庭的關愛和 對子女的親情教育內涵的生命之歡已在男人的內心慢慢萎縮。在人類發展的鼎盛時代,男人們不僅僅希望通過獲取愛情,創造生命來使自己永生,更希望通過創造財 富,事業,哲學思想,科學技術,人文作品甚至是社會秩序來讓自己永遠「活」著。 一篇古老的印度寓言說:「先知先覺薩布哈里一心追求崇高的精神超脫,把自己隱藏在一片水域山林,以遁世修身來跨越生死界,直達永生。有一天,他看到一條大 魚,領著一群小魚在溪水中嬉戲,使他產生了對生命的創造熱情。於是他走出山林,到了一個王國,靠智慧娶了國王的50個女兒做妻子,並成功的生育了50個孩 子。面對要養育這些新生命的時候,作為父親的薩布哈里覺得生命的代代相傳永無盡頭,對未來的期待和誘惑也無止境。現實的父責妨礙了他更大的擴展生命的涵義 和精神的追求,他返回森林,重新進入生命的修練儀式」。 樂於獲取和創造卻又想擺脫創造後的繁瑣和責任,是否也是當代父親的個性特徵?社會學認為:「父親在教育子女和維持家庭親密的潛力實際上是被社會壓抑了,在 男女同工同酬的時代,子女的撫養和教育是家庭的頭等大事,父親會把多餘的精力投向家庭。但經濟的開放,男性更多的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並在社會競爭中易於 獲得更大的報酬,男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出現分化。父親主要是家庭價值創造者和對外的聯繫人,母親更多的承擔了子女的撫養和教育責任」。 妨礙男人對孩子撫育和教育有三個深層因素:一是亂倫禁忌,父親在與子女的接觸中易於觸發一種親密焦慮,不少的男人難以把愛與性分得很明白。二是角色期待的 混亂,任何男性在意識層面都忌諱被人看作女性化或母性化,這是男性自尊的薄弱環節。三是男人天生的攻擊性慾望很容易被自己誤認為是一種虐待傾向,因而在管 教孩子的以後常常隨之而來一種深層的自責。只有足夠成熟和平和的男性,才能減弱與孩子親密相處的心理困境。 八十年代,重慶美院畫家羅中貫的油畫《父親》,一夜之間震撼了所有國人的心,細細鑒賞,你會覺得在父性那包含滄桑,堅韌容忍的臉後面,是母性的溫暖和慈愛 在催心煽情。現代社會,男人既要維持祖輩傳下來的那種嚴於律自的父親形象,又要慈母般的對家庭和孩子充滿關愛和隱忍,作這樣的『雙面嬌娃『似的父親,叫男 人真有點累。離孩子遠點,讓工作和社會交佔據更多的時間,父親的心也許會更多幾分平靜和安穩。 家庭呼喚父親的回歸 三子經說:「子不教,父之過」 作為心理學者,我很關注父親參與撫養和教育孩子對家庭的影響。在許多家庭里,父親自以為是的想取代母親來和孩子們全面接觸有時恰恰是幫妻子添亂,幫倒忙。 父親要與子女形成良好的關係比起母親來有天然的困難,孩子小的時候,大多數父親需要通過討好母親才能得到小傢伙的認同。何偉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 兒子見到我就哭,好象我是一個大狗熊,要搶走他的母親。我越投入的想得到他的注意,他就離我越遠。有一天,我故意不在意他,只對我的太太表現出親昵和關 懷,我那兒子沖我『咯咯『的笑了」。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於所謂的教育內容和原則,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係搞得你死我活,草木皆兵。其實,任何有效的教育,教育 的方式都遠比教育的內容更重要,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情的過程。在諮詢中,有這樣一個父親,他對我說:「子不教,父之過,現在的孩子,一不小 心就學壞,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作父親的職責」。而他的十五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我的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的眼裡。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 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當一個父親把管教孩子看成只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就失去對孩子愛和溝通的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係的認可,越正確 的父親越是適得其反,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逆反心理)。 在另外的家庭里,父親實際上是缺席存在的,母親不可避免的要和子女糾結很緊。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在沒有父愛的參與時,易於和母親形成一種共生關係,有時 會延緩孩子的個性成長。一位叫李剛的教師告訴我:「我小時候和媽媽住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城鎮,父親是轉戰南北的橋樑工程師。10歲以前,我幾乎不熟悉父 親,內心以為他是我家的一個客人。我非常不喜歡他,他的出現,使我不得不離開母親溫暖的被窩,帶著很多幽怨和恐懼在自己的小屋裡徹夜難眠」。在中國的文化 中,父親養家糊口,母親相夫教子是天經地義的,在北美和歐洲卻大有不同。那兒的男人對自己在外奮鬥的傳統職責表示懷疑,轉而謀求在家庭內獲得更多的撫養和 教育孩子的權利。看過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一定不會忘記那個在家的學心理學的父親,全盤替代了母親對子女的關懷。 父親和孩子之間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後,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插入熱戀著的母子之中。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讓兩歲的孩子擁有 單獨睡房已經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誇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跟母親睡覺睡出來的。第二個關鍵時期是孩 子六歲,父親要積极參与家庭的互動和規則的建立。陳成說:「我和孩子的關係在小時候真還不錯,但到了孩子上小學,我開始與她有了一些的隔閡。女兒似乎在我 的面前有點手腳無措,不知道怎樣來取樂我,常常顯露出擔心和害怕的樣子。而我一天天變得有點嚴肅,不苟言笑,好象不板起臉來就不象個當家的。有時聽到女兒 在妻子身邊嘻笑和撒嬌,心跟貓抓似的,痒痒,但卻搔不著」。 在我看來,女兒的害怕事實上是對父親的擾動和限制,讓你對她不得不小心翼翼。什麼時候,父親與子女間逐步建立一種穩定的親密和交流模式,你的心中就有了 底。中國的獨生子女,給許多家庭關係帶來挑戰,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係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鐵。第三關鍵 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父親更易於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許多東西方的傳統文化中,父親是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於闖蕩天下,把孩子留給母 親。象《一千零一夜》中的辛巴達,歷險和獲取財富是男人永遠的生命遊戲。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惑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現今的父親 更多扮演著一種非傳統的角色,使孩子失去的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由於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恐懼孩子的長大,甘願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 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長大的路。 父親與男孩的關係 對兒子太嚴,平添對抗,太平易,又成不了揩模。 父親與男孩的親密關係要經歷早期的自我認同,少年期的疏遠,青年的敵意和成年的回歸等幾個階段。在男孩生命的成長周期中,父親在心裡的位置是不停地變化 著。有位商界朋友張政回憶說:「我小的時候,對父親充滿了神奇的想像,覺得他無所不能。那時,我才六歲,在父親的眼裡,我似乎就已經很大了。他對我有許多 要求,讓我去做一些危險的動作,當我摔跟頭的時候,他就讚許我是勇敢的男子漢,這些活動成了我兒時快樂的源泉。等我長到十二歲以後,我漸漸覺得父親與我有 了距離,內心也少了那種恬暢的親密感」。 男孩的幼年時期,父親與男孩的親密距離會形成一種彼此的認同困難。醫生楊磊告訴我:「我的父親似乎是一個很沉悶的人,他帶厚厚的眼鏡,在一所大學教書物理 學,在家大多數時間是讀書。只要爸爸在,母親總是嚴禁我們吵鬧,也不准我們用小事打攪他。只是在我犯了大錯誤,父親才會走過來嚴厲的責罰我。兒時的記憶 中,父親的印象模糊不清」。 青春前期的男孩,在壓抑的內心裡父親都會成為一個假想的「敵人」,一山難容兩虎,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注幾乎是這兩個男人心中的自然的獎賞。在一些家庭里,我 們可以看到男孩『瘋狂『的依戀母親而排斥父親,這種母子同盟把父親逼迫成一個家庭情感的邊緣人。心理學認為,父親堅定不移地分化瓦解母子粘著的情感是家庭 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男孩的男性化過程中,由於角色重疊,許多父親在意識上會鼓勵孩子男性化,但在無意識的行為中,又對男孩的男性象徵--好衝動,與人打架,無所顧忌的冒 險,狂妄自大的胡思亂想,或對鄰家女孩想入菲菲等苗頭大加撻伐,惟恐星星之火,引來燎原之災。如若男孩與母親粘粘糊糊,做事扭扭捏捏,凡事先看父母臉色, 意識層面的父親又會譏諷有加,煽風點火惟恐天下不亂。 小小少年,在性別發展中處於兩難的夾逢,無論如何都是輸,唯有與父親保持一點距離才能讓內心找到自尊和平靜。教育男孩子向男性化發展,父親需要一種不模糊 的模糊原則。張政說:「少年的時候,每當我的野性變得不可遏制,父親總會先欣賞我,然後再批評我,讓我知道什麼意味著越界,凡事應適可而止。我現在仍覺得 我的父親對我很哥么」。 男孩到了十八歲,與父親的關係會變得小心翼翼。李剛說:「十八歲時候,讀不上大學,又找不到工作,覺得自己是家庭多餘的人。母親對我很看好,自家的男兒錯 不了,但父親滿臉的不以為然,我知道在父親的眼裡,我是吃閑飯的」。就我看來,母親的激勵和父親的『鄙視『同樣是李剛在逆境中奮發的動力,家庭內交互的影 響中很難細說是與非。 隨著男孩的長大,父親在家庭中不可一世的權威性會受到挑戰,那時的母親成了兩面和稀泥,為撲滅家庭戰火而疲於奔命。幾乎所有遭受壓抑的青年人,內心都塞滿 了對父親的叛離狂想,下意識的要與父親的追求南轅北轍。面對這樣的男孩子,父親的心應該充滿著寬容與接納,即便是面對帶有偏執思想和『張牙舞爪『的男孩, 也要學會和平共處。這時的父親必須相信逆反和叛離是男性成長的必由之路,必須相信,深沉的父愛會引導孩子的情感回歸,等待是父親與男孩子關係中的核心。 男孩對父親的情感的回歸與認同有時像靈魂的復返一樣充滿中內心的滌凈和復活之感。再愚笨的男人,當自己已經成為父親時,銘刻在心的對父親的陳芝麻,爛穀子 會變得風消雲散。楊磊說:少年時期對父親充滿著敬畏,到了青春期,偏激的我已經和父親勢不兩立。我經常離家庭出走,逃學,以此來對抗父親的權威,經常幻想 父親去死。直到我十六歲,父親因為是大學教授,丑老九,在文化大革命被送到農場勞動改造,母親讓我搭便車給父親送棉衣。到了農場,在別人指點下,在長江邊 放牧的牛群中找到我父親。印入眼帘的是一個孤獨的,心力疲憊,寒風中顫慄的花白頭髮的人。他含淚對我說:「父親對你嚴厲,使怕你受傷害,現在孩子你要好自 為之,父親已無力顧及你」。我突然覺得內心的堅冰被擊碎了,感覺我的心從未與他分離。一個父親,能得到孩子的這種親情頓悟和情感回歸,此心足也! 父親與女兒的關係―― 女兒,父親生命中最後的情人 相比之下,父親對女兒的內心接納遠比接受男孩複雜。心理學認為早年的認同困難,少女時代的親昵引發倫理焦慮,青年期的接納到情感投射(假想情人)和成年後 的依戀與隔離是父女情感歷程的幾個階段。陳成說:「在女兒兩歲前,我幾乎不敢去碰她惹她,好像是怕傷了她,或許怕她哭讓人覺得我做錯什麼。有時遠遠的看著 她自滿自足,舞手弄腳的樣子,心裡覺得她一點也不像我」。 初為人父的男子,對女兒的心理和行為特性是完全無知的,在自己的內心歷程中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對應。當了一段父親的人,會體驗到對待女兒和對待兒子的方法有 所不同。女孩像一個瓷娃娃,你不能隨意的敲打她,也不能高聲斥責她。對男孩,就要隨意得多,被斥責的經歷在父親的心裡也許正好是對早年生活溫馨的回憶。有 女兒的家庭,眼淚一定是不少的,而有男孩的家庭就少不了騷亂,響動和「鎮壓」。 對少女時期的女兒,父親的內心會有許多的禁忌。精神分析認為,父親在與還不懂事的女兒親密時,會陷入一種內心衝突。他不能確定這裡有無性色彩,亂倫的焦慮 會讓父親在與女兒的行為中保持謹慎。我曾接觸過一些帶有神經症傾向的成年女性,當她們對父親有憤怒時,非常容易在她們對早年的回憶里找到(或建構出)類似 的親密傷害來。 有個女性咨客告訴我,父親不經意碰觸過她身體的某些部位是她成年後敵視男人的意識根源。我對她說:「這只是你對不能很好與男性相處的一種內心解釋,你誤把 它當作了問題原因」。心理動力學派認為,父親如果與青春前期的女兒過分親密,替代了母女間的親情,會助長了女兒無意識中的戀父情結,妨礙了女兒的心身發 展。當她在社會上遭受挫折時,又會反過來把依戀看作憤怒投射給父親。要讓你的女兒健康的長成一個女子,父親對女兒應該有親密距離。 女兒十八歲以後,是和父親情感交融的黃金時代。在許多方面,妻子不再是那麼的精彩和迷人,女兒卻是青春十足亭亭玉立。和女兒相處的時候,更易喚起父親和妻 子熱戀依偎的甜美回憶,女兒在父親的意識深層是一種對妻子自然的情感補償。另一方面,女兒的懂事,會讓父親防禦之心大大鬆懈,他可以自如地表達對女兒的喜 歡和情感,也可以坦誠的批評她。 遺憾的是,這個黃金時代命定是非常短暫的,隨著女兒的情竇初開,父親對女兒的情感就要面對許多挑戰者。一位漂亮的國航空姐小朱說:「每當有男孩子來找我的 時候,我感覺父親的表情怪怪的,他總喜歡瞎摻和,喜歡和我的男朋友叫勁,有時讓我難為情」。俗話說得好:「只有渴望嫁女的娘,沒有渴望嫁女的爹」,對於母 親來說,少一個女兒,少一個「情敵」。要說清楚父親對女兒的複雜情感是有幾分困難,這些愛與依戀的內容生動的潛藏在父親的潛意識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女兒出嫁了,父親也就老了,情感上他已不再執著,不再有玫瑰色的幻想。由於女兒生活中有另一個男人的關係,父親理性上會和女兒保持距離,但內心思念和牽掛 一刻也不停。常言:「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正好是父親那種渴望擁有卻心懷無賴的寫照。好在天地間,女兒對父母永遠抱有溫馨的感覺和持久的關愛,這樣的 愛無時無刻不在溫暖著父親疲憊的心。 願天底下的父親,都有一顆博大,寬容的心和與子女間不了的情

推薦閱讀:

認識創造
三菱電機:智能製造 價值創造
王陽明告訴你如何創造意外!
Creativity is in your pocket.
創造「壞人」?,「白馬王子」就會屬於你

TAG:生命 | 自然 | 父親 | 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