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中華萬年文明史

中華萬年文明史

萬年華夏,萬里中國。煌煌文明,悠悠歷史。龍族傳人,炎黃世胄。受命於天,即受永昌。

開篇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祭掃皇陵時,親筆題寫:中華人文初祖。並講到6000年文明從此(炎黃)開篇。

一九四八年五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共中央離開延安前往西柏坡,在乘陝西特有的渡黃河所用的羊皮筏子上,講到:等革命勝利了,要去祭掃一下黃陵,我們這些不孝的炎黃子孫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處於帝國主義及西方文明的包圍之中,毛澤東主席果斷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

第一章:緣起

提要:本文以最新考古成果和史料為依託,闡述了「一萬年」是對中華文明實事求是的「歷史首肯」,是盪除「西方中心論」、揚我民族精神的永恆長城。近代以前的中華文明遠遠走在世界的前列,四大文明古國的排序中國毫無疑問應排在第一。對據中國最新考古成果進行綜合研究而得出的中華文明從伏羲開始就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文明給予了高度認同,中華國家文明史已有了九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而不是過去所講的開始於夏代。

「重寫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一萬年」,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歡欣鼓舞的重大歷史課題。中華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裡?是一個源頭還是多個源頭?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來自我國13個省(市、區)的60多位專家學者在北京對此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眾多從事考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歷史研究的專家認為,東北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遺址、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遺址的新發現,進一步明晰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生存狀態,證明僅中國稻作農業文化的歷史就可以推到8000年至1萬年前,從而打破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成說。它揭示了中國為什麼能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發展的文化根源,也突破了過去僅以黃河文化論中華文明起源的傳統認識。

專家指出,各地新的考古發現說明,在中國的東西南北中都有早期文明的生長點,中華文明的起源不是單元的、直線的,而是呈「多元一體」狀態。

學者據賈湖遺址占卜實物考證,伏犧作八卦是可信的。據《史記.天官書》和易洛魁人、瑪雅人的實際表明,黃帝考定星曆、犧和占日、常犧占月、蚩尤明天道是史實。二十八宿產生很早,黃帝時已在應用是千真萬確的。文獻可以通過考古以外的途徑驗證,拘泥於出土文物有時反而會低估上古文化的水平。

第二章:發現

「一萬年」——這是對中華文明事實求是的歷史首肯,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把中國古史的框架、脈絡高度概括為「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糸,上萬年的文明啟步,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

近來,科學家們通過對中國山西垣曲「世紀曙猿」的考證,充分說明了人類遠祖源於中國,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把地球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中國三峽「巫山人」的出現,把中國人的進化史向前推進到了200萬年前,且更直接向「人類非洲起源論」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並為在我國境內尋找更為古老(400—20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文化遺存和揭開人類起源之謎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從此,在中華歷史的長河和廣袤的土地上,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和縣人艱難成長;馬貝人、長陽人、丁村人、金牛山人、大荔人、銀山人、桐梓人與猿「揖別」;柳江人、資陽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穿洞人「燧火化臊」奔向文明......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人類早期生活的歷史畫卷。

在我國三峽地區發現的距今200-300萬年的龍骨坡人,已經會使用和製造簡單石器了,並發現了大量的經過打制加工的石器,被命名為龍骨坡文化,為世界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存!

在我國福建省,雲南省發現的大片打制石器場所,已經發現了製作複雜的石器,時間距今均在80萬年以前,說明中國石器時代要遠早於世界其他地方出現的石器時代(距今30萬—50萬年之間),表明了我國是世界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中華祖先最早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文明起步與探索。

使用火是人類開始擺脫蒙昧狀態進入文明時代轉折的重要標誌,而我國祖先就是世界上最早會使用火的民族距今約50萬年,同時也是最早會使用人工取火的民族,早在距今10萬年—30萬年前的北京人時期就會人工取火了。

走出洞穴,建造房屋是人類進一步進入文明,擺脫蒙昧又一重要標誌,我國雲南省發現的房屋距今已至少2.6萬年!

中華民族穿衣服的歷史距今至少一萬年,遠早於其他民族。穿衣服是人類正式進入文明社會的象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會是用船的民族,發現的最早的獨木舟距今7000年。

  我國是世界上農耕文明發源最早的國家,其年代遠遠超出其它文明。就人類幾大文明發祥地來說,西亞農耕文明發源較早的地方局限於所謂的「新月形沃土」地帶,時間約在公元前1-0.7萬年;相比起來,兩河流域、印度就晚了許多。

  而在我國,北京山頂洞人就進入了農耕文明,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5萬年前後;湖南道縣玉蟾岩農業文化遺址,其年代在公元前2.05—1.65萬年之間;

  我國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洞等史前遺址,通過植硅石和孢粉分析等科學測驗,發現了距今1.2萬年前的野生稻石標本和距今1—0.9萬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標本,這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

  湖南澧縣彭頭山古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距今0.9萬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並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遺存。

我國長江中上游流域的上山文化遺址,發現了一粒稻米,距今已1萬年以上,大約在1萬年—1.2萬年間。

  我國陶器製作時代最早,工藝最精。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距今2—1.5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未期及距今1.4—0.9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連續文化堆積中,後者還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原始的陶片,距今1.2—1.1萬年前的廣西柳州大龍潭和廣東英德青塘圩遺址中出土的陶片上已飾有繩紋,而此時人類的另外幾大文明還基本處於蒙昧階段;

  中國北方距今0.8—0.7萬年前的陶器,無論從其製作工藝還是造型、紋飾、彩繪,都遠遠超出同時代其它有陶文明;而日本、美洲古代陶器的出現其形態特徵往往與中國一些時代的陶器極為相似,恰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中國遠古先民極早就來到了這些地方,繁衍生息,開拓文明。

  隨著文明的進步,家畜飼養業發展起來,最先飼養的是豬、狗、雞、牛,不晚於8000年前,「六畜」中的馬與羊稍晚,其中有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家豬和家雞的遺存。

我國的手工業最早發生,發展最快。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已中充分顯示了中華先民紡織業的發展,中國絲織物後來成為古代文明史上橫貫中西最為耀眼的彩帶。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鉞說明了那時已有了專門行使世俗權利與祭天神權的人或集團。

浙江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醫用石針,說明了我國早在8000年前就產生了針灸療法。山東雲雀山遺址出土的醫用針稍晚,時間距今也在4000-6000年間。

山東省出土了一具5000年以前的頭骨,上面有一規則圓孔,經科學檢驗發現該頭顱的主人生前曾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進行相當成功,在手術後又生存了數月時間。這一點可以從該頭骨癒合的情況檢驗出來。這說明中國人是最早掌握外科手術,尤其是開顱這樣高難度的手術的民族。

  中國玉器業的發展早在8000年前就較成熟,獨樹一幟;

   漆器業舉世無雙,堪為絕技;

   冶銅業與西亞同步,工藝獨步於世;

天文曆法獨領風騷,七日星期制的使用遠遠早於「猶太人」、「巴比倫人」二千年;

河南出土的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多為七孔,具備音階結構,能吹奏出旋律;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廟子山中發現了新石器早期的北斗七星岩畫,時間距今達萬年之久;

公元前6680—642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古文化遺址出土的甲骨文和石刻文,已初具殷墟甲骨文之雛形(及至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宜昌楊家灣遺址的陶文已十分成熟)......

中國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9000年間成書的《山海經》,《禹貢》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地理大發現。其中《山海經》記載的地理範圍西起今天西亞及裏海地區,東包整個南北美洲,北達北冰洋,南括大洋洲,其囊括地域之廣,記載之詳令世人為之震撼。《禹貢》記載的禹夏朝的疆域西起隴蜀合雲貴地區,東越大海至流球及日本南部,北至蒙遼並朝鮮半島,南至嶺南及福建沿海。其遼闊程度超過當時任何一個文明範圍。

山西省出土了一具2.6-2.8萬年前的獸骨,上面刻有早期類似文字的符號,後人解讀其意為帝葊茲天地分判,帝葊茲即燧人氏。

公元前6000年左右興隆窪文化玉器的熟練製作,裴李崗文化文字的出現,磁山文化遺址中數十萬斤剩餘糧食的發現,這些有機聯繫的現象集中反映著中華遠古文明的孕育。

浙江省出土世界最早的石人雕像,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中國台灣海峽澎湖海域發現巨大的石牆及城市遺迹。距今至少10000年!

中國雲南撫仙湖水下遺址發現了巨大的金字塔建築及其大量的人類文化遺存,其時間要早於古埃及文明,其規模大於古埃及文明,其偉大成度超過古埃及文明。在該湖周圍存有世界最早的生命演化遺迹。

距今5500年—6400年間的遼寧省紅山文化發現的龐大的神廟,巨大的金字塔建築遺迹比古埃及文明毫不遜色。

圖1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由多室的主體與附屬的單體組成。

圖2 牛河梁第二地點大型祭壇直徑20米。

陝西姜寨出土了公元前4675年中國最早的青銅器,一段黃銅管。內蒙古西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多塊鑄銅陶范,以後在河南龍山文化,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紅山文化時期就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普遍出現了王權制國家形態,在發掘的皇(王)陵中,出土大量的配葬品,皇(王)冠,容斧,玉鉞,玉斧,琮壁(祭天神器)及人殉。

江蘇金壇三星村出土的6500年以前的成規制的石制斧鉞,表明了那時中國已經有了世界最早的常備軍。

河南濮陽發現的6500年前的皇陵,有三人陪葬,在墓主人兩旁有玉石鋪就的一虎,一龍,顯示了墓主人崇高地位。經初步驗證,應為蚩尤墓。其屍骨散落,明顯是被慘殺的,其狀與文獻史料完全吻合,史載:蚩尤被黃帝擒獲,用重刑處死,被其臣民秘密埋葬,有兩少年及一青年男子自願陪葬。玉石擺成龍虎之狀,以應其曾為帝王的尊位!

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奴隸陪葬墓,反映了制歷權(社會政權)的形成和神權的高度集中;

內蒙古出土世界最早人工種植的穀子與粟,距今7000年!

在中國,我們先祖早在10000年前就懂得了觀察天象和氣候,並和農業生產結合,創造了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夏、秋、冬等八個重要節氣,後經伏羲、黃帝時代的進一步完善,已在農業社會中得以廣泛的應用了。可以說我們中華民族是研究和掌握天文、地理、物候知識的最早的民族。

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發現的陶片經專家考證後,其上圖案被確認是目前我國古文字學界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元號,比甲骨文要早1500多年。平糧台曾是史書記載的「太昊之墟」。

湖南出土世界最早的麵條距今4000-6000年,最早的石俑群,有數百件之多,距今時間4000-6000年間!

湖南澧縣古城牆的發掘證實我國6000多年前至7000年前間就有了城牆的建造和城市的出現……

公元前6100——56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中發現窖穴達88個之多,儲藏粟的總量約10萬餘斤之多;

安徽發凌家灘遺址現了5000前左右的煉鐵遺迹,及精確到0.01毫米的鑽孔玉人像!

 黃河,長江中下游發現大量的5000年以前的城市遺址,廣泛分布於山東,河南,浙江,湖南,山西,四川等省。

甲金文中早有證據證明伏羲(「東方曰析」)、黃帝、女媧(在甲骨中記為娥),帝夔、堯、舜、禹、湯及夏啟的實存,證明《尚書》等古經典的可信性。

第三章:上古中華

結論只能如此:華胥氏時代文明曙光初露,再經數百年的發展,伏羲時代則以國家文明傲視全球。」隨著以大地灣文化為基礎的華胥氏超級部落聯盟(已具半國家性質)勢力的漸衰,而發源於康青藏高原河湟地域後逐漸東進到甘肅陝西的雷澤氏與華胥氏聯姻後產生的伏羲部落,與東方萊夷部西進的女媧部落聯盟後形成巨大族團,經賈湖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發展,大規模從山東、江浙與甘肅、陝西東西對進北征南下,於公元前7724年統一中原,公元前7709年遷都泌陽盤古山居中央守中,這樣,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文明——中華伏羲國家誕生了。它西起關隴,東至大海,南括長江中下游,北越燕山而跨蒙遼,其遼闊版圖為四千年、四千五百年後的古埃及、古巴比倫所無法企及。壯哉!隨著地下文物的不斷湧現,通過考古學、古文獻學、考古年代學、古天文學、古氣候學氣象學等的綜合研究,使我國社會各起訖的相近歷史年代顯露端倪。

朝代帝世年數歷史年代備註(個人執政與氏族執政應該嚴格區別開,嚴格的說凡是人名後面稱為××氏的帶有氏者皆氏族也,就表示氏族的一個時代或朝代和一個家族,如說神農氏是炎帝之後是可以的,但不應該把炎帝說成是神農氏,兩人相距年代久遠。又如伏羲氏、神農氏等,並不是指一個人,更不是什麼母系社會產物的解釋。凡是有其母無其父有感而生者,皆因其有所避諱,故因此言之。)。

第一節:三皇偉業

燧人氏族:(公元前年50000--公元前15000年--公元前7724年)後期公元前8003年立天齊建木,開始形成固定的祭祀場所、祭祀中心、社會活動中心,標誌著中華上古國家開始形成!

活動地區 活動氏族 活動開始時間 活動結束時間

河湟地區 燧人時代 公元前約5萬年 公元前1萬5千年

昆崙山地區 燧人-魁隗氏期 公元前約1萬5千 公元前1萬2千年

祁連山地區 燧人-華胥氏/赫胥氏 公元前約1萬2千 公元前1萬1千年

六盤山地區 燧人-盤古時期 公元前約1萬1千 公元前7724年

注: 1.公元前1萬2千年至公元前1萬1千年時期華胥氏/赫胥氏東遷。 2. 燧人氏被後世尊為天皇,是為姒婼氏。

公元一萬年前,燧人氏自康、青、藏高原分南北兩路東遷。南路主要是黑虎支,北路是牛羊支和白虎支。其中南路發展為古苗蠻集團,北路發展為燧人伏羲羌戎集團。

由青海、甘肅東下的羌支中的一個氏族集團首先發明舍飼牲畜和栽培牧草,並培植萊麥(野生青稞),這就是伏羲氏。

伏羲立國:

公元前7744年伏羲氏與女媧完婚於今陝西鳳州,公元前7724年伏羲於甘肅榆中代燧人氏,繼天道木德為王,為百王之先,正式立國稱帝,國號羲,是為羅奉元年. 伏羲人治天下,史稱人皇。(伏羲年號及世系表參考苗族古歌得到)。

伏羲疆域:「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里,太昊句芒所司者二萬二千里」。伏羲為太昊氏,風姓。

一九八七年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文與安陽段墟甲骨文字無異,始知在公元前五千年至七千年間已有典藉記載。

第十九代純血緣伏羲和第七十三大伏羲在賈湖完成了上元太初曆,在節芒(伏旻)帝時頒布,後歸入炎帝系成為炎帝曆法。

中國古代原始社會在三皇五帝之前普通的人是沒有姓氏的,中國的宗法歷史是以皇家族譜為開始的,自從伏羲創建八卦文字和建立行政區後才分封姓氏,當時的百姓都是皇親貴族,自從官學失守私學興起時才又有了千家姓或萬家姓。

伏羲稱帝接燧人氏祭天權,重建天齊表木,名大風雨表。以木星為天象主測星,以織女為北極星,以北斗九星柄梗河一與大角攝提,角宿為天下春季之始,創一年十月,一月36日之曆法,後又在年尾加五日為過年,為春節,以應地球公轉一周為一年,為365日。

伏羲首設柱下史以歷天象,首築垣為城為都,設靈台為祭祀中心,立巫政人事管理制度,而有官職分部,尊始祖雷明王而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

公元前7723年伏羲成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政府機構或曰責任內閣,命大庭氏為居龍氏,治屋廬,營建築,安營紮寨,壘壩築垣,砌方壇。藪魁氏為水龍氏,導洪水,滋草木。陰康氏為土龍氏,治田地,主農田與放牧。混沌氏為降龍氏,驅民害。昊英氏為潛龍氏造甲歷。朱襄氏為飛龍氏造書挈,巫師,軍師。以共工氏為上相,主管天齊表木觀象台,主持大風雨表觀測,用八索判別方向,為曆法總官,掌祭天權,地位僅次於伏羲,故康回以職司名。(後因公元前7722年不周山突發天災,天柱傾倒。驪侯認為是共工之責任,褻瀆神靈招來天譴,所以伏羲與女媧商議罷共工之職,以驪侯為上相,接共工祭天權,共工不服,與驪侯部大戰,撞壞了主表,天柱被毀,女媧怒。放逐共工康回於祁連,共工含憤死去。並遷天柱表於榜羅。)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為左監,昊英氏為右監,栗陸氏居北為冬官黑龍氏主墨桿,赫胥氏居南為夏官赤龍氏主赤桿,昆吾氏居西為秋官白龍氏主白桿,葛天氏居東為春官青龍氏主青桿,陰康氏為中官黃龍氏,又有尊廬氏名鏘,居鏹台之陽,主物資供給,糧食儲備,氂蟒氏主民情與防禦,保衛。

公元前7710年,羅奉十五年,伏羲居寶豐,召百姓官長,分判天下,曰:天下三鎮太行山為五行,王屋山為天下之中,山名中條山,水為中河,地為中原,表為中央,建木梭羅;封女媧氏於汝陽,統領中州,居汝水媧水;葊茲氏於磁山,雷祖氏於兗州,華胥氏於華山華陽;上相中央氏於沁水沁陽,下相柏皇氏於王屋柏香,地官共工氏於太行共山治水,史官朱襄氏於襄城仍造書契,歷官昊英氏於伊水鳴皋仍修甲歷,栗陸氏於西華及栗廣之野仍導水泉滋草木,驪連氏於驪山,葛天氏於長葛,陰康氏於太康仍主治田裡;金提氏於桐柏太白頂主化俗,烏明氏於東明主建福,視默氏於犬丘主災惡,中官土正紀通氏於王屋主中表,仲起氏於嶼番主海陸,陽侯氏於陽谷主江湖,宿沙氏於東平主海鹽;春官木正重於青丘,夏官火正祝融於陳留,金正秋官該於秦嶺太白山,冬官水正修熙於龜蒙山;尊盧氏於鴻盧水,混沌氏於昆吾屯留,大庭氏於具茨山,有巢氏於朝城,無懷氏於裴城,燧人氏於遂平……諸君各守疆土,分理海內,政化大治。(待續)

(續)公元前7709年,伏羲南遷於沁陽盤古山,居中央守中。崩於桐柏雞公山。

伏羲死,女媧時年52歲,代伏羲攝政天下,伏羲二世三世皆聽命於女媧,稱女皇,死葬風陵渡,壽90歲。

自第一代伏羲至少昊為伏羲氏執政時代,凡124年。第七至第十代帝為女媧氏時代。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遷巢湖),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氏(即伏羲氏)之號,1260年。

註:為孟春,28宿始於於大角﹑角。《易》:「帝出月建寅。」《史記?律書》:「太史公曰:在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鍾律調自上古。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而度也。合符節,通道德,即從斯之謂也。」《史記?天官書》:「大角者,天王帝廷。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依據歲差天象來計算伏羲所處於的歷史年代。並參考相關文獻及最新考古發現定義的。

伏羲氏族:歷八十六世2717年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公元前7722年—公元前7690年共工據祭天地稱霸神州).第一次以德而王統一上古中華!(女媧氏在伏羲崩後攝政連續8代,伏羲氏直系後代即大伏羲氏執政24代。)

伏羲氏族(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年數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伏羲 67 49 18 公元前7724年 公元前7707年

2 遵移 59 37 22 公元前7706年公元前7685年

3 師遵 58 34 24 公元前7684年公元前7569年

4 太昊 66 24 42 公元前7568年公元前7527年

5 昊遵 44 42 2 公元前7526年公元前7525年

6 少昊 64 48 16 公元前7524年公元前7509年

7 尊節 50 22 28 公元前7508年公元前7481年

8 伏泰 66 29 37 公元前7480年公元前7444年

9 羲號 69 28 41 公元前7443年公元前7403年

10 印槍 72 30 42 公元前7402年公元前7361年

11 新印 70 44 26 公元前7360年公元前7335年

12 盒印 52 46 6 公元前7334年公元前7329年

13 易① 64 24 40 公元前7328年公元前7289年

14 純 ② 56 18 38 公元前7288年公元前7251年

15 隨象 66 39 27 公元前7250年公元前7224年

16 伏顯 60 27 33 公元前7223年公元前7191年

17 可塑 70 38 32 公元前7190年公元前7157年

18 郁苓 56 40 16 公元前7156年公元前7141年

19 文載③ 77 36 41 公元前7140年公元前7100年

20 昊英④ 62 58 4 公元前7099年公元前7096年

21 朱象⑤ 58 44 14 公元前7095年公元前7082年

22 勾芒⑥ 53 38 15 公元前7081年公元前7067年

23 佘蓄 50 38 12 公元前7066年公元前7055年

24 象團 66 35 31 公元前7054年公元前7024年

25 象偉 62 28 34 公元前7023年公元前6990年

26 節觸 65 30 35 公元前6989年公元前6955年

27 伏案 56 32 24 公元前6954年公元前6931年

28 曲秦 66 31 35 公元前6930年公元前6896年

29 隨秦 52 27 25 公元前6895年公元前7871年

30 皂安 46 31 15 公元前6870年公元前6856年

31 伏荌 64 34 30 公元前6855年公元前6826年

32 起望 56 31 25 公元前6825年公元前6801年

33 河圭 66 27 39 公元前6800年公元前6762年

34 義和⑦ 56 44 12 公元前6761年公元前6750年

35 節旼⑧ 68 48 20 公元前6749年公元前6730年

36 羲昊⑨ 72 36 36 公元前6729年公元前6694年

37 圭胤 62 34 28 公元前6693年公元前6666年

38 泰望 64 29 35 公元前6665年公元前6621年

39 施公 69 36 33 公元前6620年公元前6588年

40 圍良 71 37 34 公元前6587年公元前6554年

41 虧象 70 31 39 公元前6553年公元前6515年

42 圍伏 70 32 38 公元前6514年公元前6476年

43 伏義 54 28 26 公元前6475年公元前6450年

44 成義 67 32 34 公元前6449年公元前6415年

45 肆萬 71 40 31 公元前6414年公元前6384年

46 歸紋 59 42 17 公元前6383年公元前6367年

47 伏秧 40 25 15 公元前6366年公元前6352年

48 團號 61 32 29 公元前6351年公元前6323年

49 秦槍 70 35 35 公元前6322年公元前6288年

50 革池 71 37 34 公元前6287年公元前6254年

51 槍蘭 69 43 26 公元前6253年公元前6228年

52 三那 71 39 32 公元前6227年公元前6196年

53 革蘭 51 33 18 公元前6195年公元前6178年

54 赤禪 62 25 37 公元前6177年公元前6141年

55 洛槍 46 29 17 公元前6140年公元前6124年

56 附前 66 52 14 公元前6123年公元前6110年

57 洛前 65 33 32 公元前6109年公元前6078年

58 桑味 76 42 34 公元前6077年公元前6044年

59 伏杞 71 32 39 公元前6043年公元前6005年

60 隨嚭 62 27 35 公元前6004年公元前5970年

61 鵬爍 76 29 37 公元前5969年公元前5923年

62 茜河 68 29 39 公元前5922年公元前5884年

63 規辛 72 35 37 公元前5883年公元前5847年

64 金烏 73 29 44 公元前5846年公元前5803年

65 掮師 71 31 40 公元前5802年公元前5763年

66 鱈河 70 29 41 公元前5762年公元前5722年

67 汝信 68 28 40 公元前5721年公元前5682年

68 羅秦 62 29 33 公元前5681年公元前5649年

69 風叱 66 31 35 公元前5648年公元前5614年

70 峙龍 70 27 43 公元前5613年公元前5571年

71 達河 64 32 32 公元前5570年公元前5539年

72 荷曲 72 29 43 公元前5538年公元前5496年

73 達耳 74 29 45 公元前5495年公元前5451年

74 媒蘭 70 36 34 公元前5450年 公元?? 公元前5377年

76 因康 62 31 31 公元前5376年公元前5346年

77 強爍 76 33 43 公元前5345年公元前5303年

78 澤治 71 42 39 公元前5302年公元前5274年

79 渭毫 66 34 28 公元前5273年公元前5242年

80 蒼茫 69 36 33 公元前5241年公元前5209年

81 節曲 69 35 34 公元前5208年公元前5175年

82 風和 70 46 24 公元前5174年公元前5151年

83 節氏 66 32 34 公元前5150年公元前5117年

84 太河 69 25 44 公元前5116年公元前5073年

85 大耀 78 40 38 公元前5072年公元前5035年

86 節芒(伏旻) 71 44 27 公元前5034年公元前5008年

註:

1.伏羲為太昊氏,其朝原歷七十七帝,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之帝號為後所列,有待進一步證實。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所歷時間有一說為伏羲朝中斷時期,即無王時間(曾有共工稱霸九州,大洪水等等事件出現)。公元前5007年-公元前5000年為中皇山女媧氏執政,後納入炎帝氏族。

炎帝氏族(包括神農氏族):21世488年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513年.繼以德服天下,第二次統一上古中華.後世尊為地皇。炎帝氏族世系由《山海經》得。神農氏世系由《春秋緯命續》,《通鑒外紀》等記載。

炎帝氏族(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514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炎帝 68 19 49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952年

2 炎居 57 24 33 公元前4951年公元前4919年

3 節並 63 21 42 公元前4918年公元前4877年

4 戲 71 20 49 公元前4874年公元前4828年

5 祝融 70 24 46 公元前4825年公元前4782年

6 共工① 59 18 41 公元前4781年公元前4741年

7 后土 64 20 44 公元前4740年公元前4697年

8 唭鳴 42 22 22 公元前4696年公元前4660年

9 夸父 49 33 16 公元前4659年公元前4644年

10 赤召 59 19 40 公元前4643年公元前4604年

11 牆夷 42 23 19 公元前4603年公元前4585年

12 捷個 46 19 27 公元前4584年公元前4558年

13 大簞 46 24 22 公元前4557年公元前4536年

14 戈 49 29 22 公元前4535年公元前4514年

注:

1.共工與祝融相爭為帝,天下大亂,神農氏以眾望所歸登基為帝,天下遂號神農。炎帝與神農皆為列山氏。

2.神農氏為帝後,炎帝號雖仍存,但已不能號令天下了。

神農氏族(公元前4766年---公元前4513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神農 50 17 33 公元前4766年公元前4734年

2 臨魁 64 23 41 公元前4733年公元前4693年

3 帝承 65 24 41 公元前4692年公元前4652年

4 帝明 49 22 27 公元前4651年公元前4625年

5 帝宜 70 24 46 公元前4624年公元前4579年

6 帝來 48 33 15 公元前4578年公元前4564年

7 帝克 43 20 23 公元前4563年公元前4541年

8 榆罔 77 31 26 公元前4540年公元前4513年

注:

1.公元前4766年職能帝位,史稱神農氏,木主司天大巫。

2.公元前4513降封盧氏城,不受,南遷今湖北厘山﹑神農架,因為行醫而嘗百草,不期中毒過甚,死葬湖南茶陵白鹿原.後祝融接替帝位,疆域廣有湖北丹水以南各地,實與黃帝各有天下之半。其國延續至顓頊時代。

東夷蚩尤(又稱赤怒剽仰天靈威大帝)朝:歷3代70年公元前4585年--公元前4515年,是中華最早會金屬冶煉的民族,蚩尤時已知冶銅,用銅作兵器,兼并二十一位諸侯。開啟了中華最早的金兵時代,與黃帝同被後世尊為兵主。後被黃帝擊殺,余部南遷其首領仍稱蚩尤歷4代112年,公元前4515年--公元前4405年.蚩尤世系由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古歌流傳。

蚩尤和黃帝都擁有銅兵,故稱「兵主」。我國發現最早的銅器遺物是姜寨仰韶文化出土的黃銅管(含銅65%,鋅25%,其他成分10%,故有人認為是青銅),經測定在公元前四六七五年前後。在內蒙古西台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多塊鑄銅陶范,以後在河南龍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馬家窖類型文化遺址中都有銅器發現。

蚩尤氏族(公元前4585年---公元前4406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虺蚛 52 24 28 公元前4585年公元前4558年

2 吼 47 31 16 公元前4557年公元前4542年

3 蚩尤 42 17 27 公元前4541年公元前4515年

4 蚩啄 51 29 22 公元前4516年公元前4495年

5 回虻 59 30 29 公元前4494年公元前4466年

6 幾 49 20 29 公元前4465年公元前4437年

7 嵐 56 25 31 公元前4436年公元前4406年

注:

1.公元前4515年蚩尤犧牲.秘密葬於河南省濮陽地區。

2.蚩尤死後,其部南逃至雲貴地區,首領仍襲蚩尤名號.疆域佔有雲貴黔及桂湘兩省西部地區。

第二節:五帝功績

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

公元前4515年涿鹿之戰。公元前4515年正月黃帝在解村擒殺蚩尤。公元前4514年炎黃阪泉之戰,十月炎帝後裔戈即夸父在潼關被殺,公元前4513年神農氏末帝榆惘氏被黃帝在盧氏城封侯,榆惘氏不受,遂率部南下湖廣!黃帝遂第一次用武力統一中華,第三次統一上古中華!史載:天下諸侯咸接伏首,謂: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黃帝朝:25世464年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050年(黃帝開啟了世界獨一無二的中華玉兵時代,也開啟了武力征伐天下的時代,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奴隸。但其大用干戈,強行統一文字等加強統治的措施,引起各氏族的反叛,出現了延續百餘年九黎亂德的嚴重事件。)。

圖1 黃帝畫像。

圖2 炎帝畫像。

圖3 黃帝戰蚩尤畫像石。

《太平御覽》卷七十九引《屍子》稱:「子貢曰:『古昔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史記?五帝本紀》又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里,三戰,得其志……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是為黃帝。」可見,黃帝之稱是取得中央政權之後?,有青雲春官、縉雲夏官、白雲秋官、黑雲冬官、黃雲中官。都由不同族團領袖擔任,中官為掌四時的總正,由黃帝族擔任。另設左、右大監,監督四方諸侯國,故有黃帝四面之傳說。縉雲春官由炎帝族一支擔任??擔任,單盈才,太山稽為輔;沮涌,蒼頡為左、右史;蚩尤(歸順的一支)明天道為當時;大常(常先)察地利為廩者;奢龍辨東方為土師;祝融辨南方(果童)為司徒;大封(奎)辨西方為司馬;後士(句龍)辨北方為李等,皆為朝官。命伶倫造律呂,隸首作勾股記數,沮涌倉頡造雲紋書(整理加工以前各方國之文字)。命縲祖養蠶、繅絲染五色衣。以玉(堅石)作兵器、造舟、車發明指南針等。

黃帝在公元前四五一一年實行劃一的土星軒轅六十龜甲歷《調歷》(大撓作),易服色為黃,以示易姓受命。廢除以前的上元太初曆,金星曆、水星曆。

黃帝疆域:「東至於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匈奴先祖),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黃帝後期,由於東夷各族復興,原炎帝裔逐漸返回故地,所以無法在繼續控制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中原局勢,黃帝氏族被迫退往燕山,遼河流域,創造了繁榮的紅山文化。

黃帝軍制:「據皇初考,黃帝定天下,內設大將,將師立為上將軍,建華蓋,立斗獻。外置大司馬五人,大將軍二十五人,偏將軍百二十五人,裨將軍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二千五百人,司馬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人,(諸)侯(兵)十一萬二千五百人,當百二十二萬五千人。士吏四十五萬人,士三百五十萬人。應協於易弧矢之利,曰:威天下。預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將吏之備也。」《全上古三代文》

黃帝氏族(公元前5090年—公元前4053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槍術① 80 24 56 公元前5090年公元前5036年

2 茴芒 62 33 19 公元前5035年公元前5017年

3 赤哲 69 22 47 公元前5016年公元前4970年

4 少典 57 24 33 公元前4969年公元前4937年

5 黃夷② 65 29 36 公元前4936年公元前4901年

6 大號 64 25 39 公元前4900年公元前4862年

7節茴 71 23 48 公元前4861年公元前4814年

8號澤 66 39 27 公元前4801年公元前4775年

9葛應 52 19 33 公元前4774年公元前4742年

10回樣 52 27 35 公元前4741年公元前4707年

11昌奎 62 19 43 公元前4706年公元前4664年

12象荽 72 18 54 公元前4663年公元前4610年

13連邦 70 19 51 公元前4609年公元前4559年

14邦興 66 21 45 公元前4558年公元前4514年

芒③ 61 30 31 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483年

蔡 69 24 45 公元前4482年公元前4438年

豕 51 30 21 公元前4437年公元前4417年

本 59 26 33 公元前4416年公元前4384年

常 64 47 17 公元前4383年公元前4367年

號 66 30 36 公元前4366年公元前4331年

甘 51 24 27 公元前4330年公元前4304年

轉茸 50 25 25 公元前4303年公元前4279年

貫俞 67 27 20 公元前4278年公元前4259年

恚文 64 25 39 公元前4258年公元前4220年

成契 62 27 35 公元前4219年公元前4185年

芊召 66 22 44 公元前4184年公元前4141年

匯陽 58 24 34 公元前4140年公元前4107年

昌塊 60 29 31 公元前4106年公元前4076年

號次 52 26 22 公元前4075年公元前4054年

注:

一.①②③所代表的時期為黃帝時代的三個不同的族氏分期,分別為:天黿少典氏黃姬氏.姬姓黃夷氏族.黃帝氏族。

二.姬芒公元前6513年稱帝,帝號黃帝,襲天黿氏國號,名軒轅國,帝都涿鹿,名軒轅台。

三.姬芒後黃帝氏族又分四個時期:1.涿鹿姬軒轅黃帝時代(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366年).2.靈寶姬姜有熊黃帝時代(公元前4366年-公元前4258年).3.新鄭鬼酉縉雲帝鴻黃帝時代(公元前4528年-公元前4140年).4.汾晉姬祁帝軒黃帝時代(公元前4140年-公元前4049年). 史傳黃帝壽一百一十到一百一十七歲或言在位一百年,系指涿鹿時代黃帝氏族執政時期。 (待續)

(續)少昊顓頊時代是一個歷史轉折點。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政績),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以部族國族聯盟,稱雄天下的名號),象其事(部族聯盟宗主領袖及其臣屬的社會分工或官職分屬之性質),因此只能記載眼前發生的事,無法追記以往之事。

少昊朝:7世261年公元前4050年--公元前3790年.(少昊金天氏登臨帝位立國後,為團結各族,免於紛爭,採取寬鬆治理政策,不斷立族分氏,以族為國,支庶迅速繁衍,遍布山東、遼東半島,國族上百。允許各氏族重立各自文化體系,導致城邦林立,各自為政。各部因水患頻繁相自獨立,渙散了少昊巫政集權)

少昊時,保留了鳥官制,又實行金星曆,日月陰陽合曆。鳳鳥氏為曆法之總正;玄鳥氏主管春分秋分節令,名司分;伯趙氏主管夏至冬至節令,名司至;青鳥氏主管立春、立夏、名司啟;丹鳥氏主管立秋、立冬,名司閉,祝鳩氏為司徙,睢鳩氏為司馬,鴻鳩氏為司空,爽鳩氏為司寇、鶻鳩氏為同事,這五鳩教化管理百姓,五雉氏管理百工,改良器物用具,統一度量衡,使百姓遵循農時不亂耕作。

少昊氏族(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70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清洧 61 26 35 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4019年

2 犬 62 27 35 公元前4018年公元前3984年

3 豕 57 21 36 公元前3983年公元前3948年

4 煬艮 55 26 29 公元前3947年公元前3919年

5 璟 57 24 33 公元前3918年公元前3886年

6 暢葵 76 16 60 公元前3885年公元前3826年

7 匠敬 78 23 55 公元前3825年公元前3771年

注:

1.公元前4053年少昊清職能帝位,取代黃帝氏號。為金天氏。

2.少昊清陽帝鷙支:黃帝於公元前4510年封為東夷司馬鳥師。

3.少昊末世巫政亂德,匠敬實際在位35年,公元前3790年禪位於顓頊。

顓頊朝:16世411年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顓頊朝進行曆法改革,將祭天地之神權收歸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統一曆法,宗伏羲、建寅,頒顓頊歷。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來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權,以絕天地通,加強中央王族政權的統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滿,使夷夏聯盟開始趨於解體)。

顓頊任命少昊四裔叔重為木正、該為金正、以修熙為水正、黎為火正、四叔世不失職。重和黎族獨司天地鬼神以來又被稱為「祝融」。不僅顓頊用之,其後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時,程伯、休父為其後。其疆土北至漠北,東至黑龍江東北,西至崑崙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為顓頊之天下。

顓頊氏族因水患及與共工爭天下之緣故,此時的共工氏首領帝江,稱涅(涅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確立了十日一旬的四季(四時)紀曆法並確立了四年置閏法。末代顓頊被迫率部眾北遷黑龍江及其以北地區,建都北維,領有遼河??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後因陷於洪水,半身癱瘓,死後與九嬪同葬於扶余山(今吉林省境內)。帝俊承襲帝位,成為與中原王族統治地區並立與北方的政權。

顓頊氏族(公元前3903年---公元前3348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芒 52 27 25 公元前3903年公元前3879年

2 相 69 31 38 公元前3878年公元前3841年

3 魁槍 39 26 13 公元前3840年公元前3828年

4 魁岳 52 29 23 公元前3827年公元前3791年

5 顓岳 62 20 42 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728年

6 有個 71 39 32 公元前3727年公元前3696年

7 培央 66 30 36 公元前3695年公元前3660年

8 上強 57 29 28 公元前3659年公元前3632年

9 昌螽 60 25 35 公元前3631年公元前3597年

10 住面 54 31 23 公元前3596年公元前3574年

11 肖會 60 24 36 公元前3573年公元前3538年

12 美勾 63 26 37 公元前3537年公元前3501年

13 卜習 56 24 32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469年

14 貴尤 69 30 39 公元前3468年公元前3430年

15 祥象 66 22 44 公元前3429年公元前3386年

16 佳炬 70 26 37 公元前3385年公元前3349年

注:

1.顓頊氏族在公元前3790年承少昊帝位,國號高陽。

2.到第一代顓頊帝名芒,顓頊氏族已有300多年。

  帝嚳朝:21世579年公元前3377年--公元前2799年.(顓頊氏族北遷後,居住在伊洛地區的高辛氏攝政王嚳舉兵伐共工,嚳使吳回復居「火正」,仍為祝融之官。共工氏被徹底打敗,向北逃亡,中原無主,嚳於是代顓頊稱帝,始稱帝嚳,號高辛氏。期間洪水泛濫,天災不斷,使帝嚳朝統治不穩,各部爭鬥較多。)。

帝嚳氏族(公元前3431年—公元前2799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祖1 姜岌 37 32 5 公元前3431年公元前3427年

祖2 姜夏 61 37 24 公元前3426年公元前3403年

祖3 姜未 52 30 22 公元前3402年公元前3378年

1 嚳美 52 29 23 公元前3377年公元前3355年

2 沙美 44 30 14 公元前3354年公元前3341年

3 歌 60 27 33 公元前3340年公元前3308年

4 香莫 65 24 41 公元前3307年公元前3267年

5 長晝 70 44 26 公元前3266年公元前3241年

6 散 68 37 31 公元前3240年公元前3210年

7 千 71 40 31 公元前3209年公元前3179年

8 桑甘 66 29 37 公元前3178年公元前3142年

9 沒 51 27 24 公元前3141年公元前3118年

10 杜里 40 29 11 公元前3117年公元前3107年

11 牡 69 30 39 公元前3106年公元前3068年

12 姍先 64 42 22 公元前3067年公元前3046年

13 森浸 57 37 20 公元前3045年公元前3026年

14 謠 41 19 22 公元前3025年公元前3004年

15 親義 62 30 32 公元前3003年公元前2972年

16 上施 59 40 19 公元前3971年公元前2953年

17 森輩 59 30 29 公元前2952年公元前2924年

18 山回 61 37 14 公元前2923年公元前2900年

19 立庫 66 32 34 公元前2899年公元前2866年

20 蔣戍 70 41 29 公元前2865年公元前2837年

21 巴加 74 37 27 公元前2836年公元前2800年

注:

1.嚳美於公元前3380年接顓頊帝位,都大辛店,為第一代帝嚳.國號高辛。

2.末代帝嚳年間天災人禍,時在位帝嚳之君命羿下國. 司衡羿之愛妻為嫦娥。

帝摯朝:17世443年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帝嚳東遷濮陽時,封弟摯於其領地辛(伊川大辛),後承帝嚳王位。末代帝摯禪位以後,堯封摯於此仍稱高辛氏。時防王作亂,數侵邊境,帝摯起用共工治水,盤瓠氏帶領獒犬定邊,吳回平叛,並先後與蚩尤﹑夸父、神農九黎結盟,後天下大治,再次出現了九族共和的安定局面。

帝摯氏族(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角 63 32 31 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767年

2 繼 70 40 30 公元前2768年公元前2739年

3 求 67 32 35 公元前2738年公元前2704年

4 嗆 66 40 26 公元前2703年公元前2678年

5 凱 68 29 39 公元前2677年公元前2639年

6 光良 72 31 41 公元前2638年公元前2598年

7 向妹 64 50 14 公元前2597年公元前2584年

8 山叭 69 44 25 公元前2583年公元前2559年

9 孤 65 30 35 公元前2558年公元前2524年

10 溝次 50 27 23 公元前2523年公元前2501年

11 控卯 56 35 21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480年

12 川旨 40 27 13 公元前2479年公元前2467年

13 長嚙 61 39 22 公元前2466年公元前2445年

14 美 68 40 28 公元前2444年公元前2417年

15 能其 57 41 16 公元前2416年公元前2401年

16 斯遂 73 39 34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2370年

17 匡二 57 37 20 公元前2369年公元前2358年

注:公元前2799年首任帝摯職能帝位,末代帝摯實際在位九年,因政微弱,禪位於其同父異母之弟伊祁放勛即唐堯。

唐堯朝:6世230年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166年--公元前2157年鯀治水(堯私傳位於女婿舜,引起三苗族及禹父族鯰的不滿,堯即親自領兵對其兩部大加討伐,誅鯰並驅逐三苗部於湘水上游的蠻荒之地,此舉導致帝堯失德,夷夏聯盟徹底解體,道為天下裂。)。

公元前二三五七年,堯稱帝,國號陶唐,都平陽,在河北靈山之西,阜平之東,平水之北。封禪泰山。封羲和氏伯叔六人為四岳,封契為司馬,后稷為田疇農正,夔為樂正,皋陶(要)為大理,共工為工正,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序,伯益掌鷗禽。鯀為水正,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荊、豫、雍、梁,各置州牧,統管州內各氏族。

  堯又設諫木於十字路口稱誹謗之木,設欲諫之鼓於宮門,廣開言路。

唐堯時代有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堯典》,比西方最早的成文法典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漢莫拉比法》早了600年。因年代久遠,多已散失,有部分條文尚存於《尚書》等古籍之中。

陶唐疆域: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從。

《虞書?堯典》:「若稽古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註:帝堯的時間斷代根據堯即位有四仲星現的天象記錄得來,並參考相關文獻及最新考古發現定義的。

堯(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堯 61 25 36 公元前2357年 公元前2322年

2 鮪 71 19 52 公元前2321年 公元前2270年

3 江 57 15 42 公元前2269年公元前2217年

4 起 53 26 36 公元前2216年 公元前2190年

5 求 59 38 21 公元前2189年 公元前2180年

6 密 61 32 29 公元前2179年 公元前2129年

注:

1.公元前2357年唐侯堯稱帝,國號陶唐,遭十日。

2.公元前2208年遇洪水。

  虞舜朝:2世44年公元前2136年--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208年--公元前2120年共工﹑大禹治水88年.(舜趁帝堯病重,封鎖消息,偃塞太子丹朱,奪取帝位,太子丹朱不服,依靠其親族,以原三苗九夷地及降眾為基礎,登基為帝,與舜朝抗禮。丹朱,鸛兜領導苗民建起三苗國。丹朱死後,葬長沙零陵蒼梧山北麓。帝舜二世為鞏固統治,加強權利,遂親率軍征伐丹朱,得勝。帝舜駕崩於湘水軍中。)

舜分天下九州為十二州,新增幽,並、營三州。

 舜制五刑,刻畫在器物上,使人民有所儆戒,並用流放之法以代五刑,表示寬大。依刑法,除流工於幽陵,殛鯀予羽山外,還放鸛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四族受懲,天下皆服舜。

舜時命大禹和皞陶等趁治水之機對全國進行地理大普查,將其成果收取《五藏山經》,《禹貢》等書中,這樣全國範圍內的地理大普查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註:另有一些學者根據《韓非子?顯學》,《國語》,《左傳》等書虞夏二千年的記載,認為虞決不是只有二代50(加攝政時間)年,而是歷至少15代王長達1500餘年的朝代,有: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既然有明確世系,就不能不被認為是一個時代或朝代。由於有虞氏為共主的時間本來很長,舜只是其中最後的一個,故從屬於五帝時期亦無不可。這樣看來,有虞氏的歷史地位是較為特殊的,既不同於後世一系相傳的朝代,亦不同於惟有名號傳於後世的五帝時期。這是古代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一個時代,而且是很長的時代。其時可能已經有了瞽史。

舜(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085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舜 80 59 21 公元前2128年 公元前2108年

2 美叔 51 29 22 公元前2107年公元前2086年

注:1.公元前2128年舜59歲即帝位.國號有虞。

2.公元前2133年-公元前2120年禹治水.

3.公元前2103年禹攝政.

  帝禹:31年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73年.(舜突崩,天下慌亂,眾人不服舜太子商均,遂皆赴禹封地陽城朝拜,於是禹以治水大功被各族推舉為帝,建國號夏,都於城陽。後在會稽山會盟,執帛者萬國,殺遲到之防風氏,以示天下皆屬禹。禹用德化天下,舞以干戈等恩威並用手段懾服復叛之三苗九夷諸部,鞏固統治。因天下私有之心產生所以禹一邊任命頗的人心的伯益為攝政,順應眾意,一邊吸取堯,舜不能傳國永久的教訓,受其子啟以重職,又教以治國之術,以收服人心。)。

圖1 堯帝畫像。

圖2 大禹治水畫像石。

圖3 四川漢代伏羲女媧天地日月崇慶畫像磚。

禹作《禹貢》,制定五百里甸服,候服,綏服,要服,荒服賦稅納貢法。使四方遠近諸侯皆來朝禹。

大禹聯合各部族共同治水的歷史是不能忘記的。那時侯,只有棍棒木耒與極少數天然金屬工具的幾乎是赤手空拳的人們,一旦聯合行動,竟然在幾十年中疏通了橫貫數千里的滔滔大河,使遍地洪水東流入海!此等「喝令三山五嶽開道」的偉大功業,沒有任何一個大河流域的民族曾經擁有?尼羅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恆河?伏爾加河?如此獨步寰宇的偉業,沒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統一,大約連做夢也不敢想。某些清醒的西方人也看到了這一點,說大河流域民族的治水鬥爭,是統一專制的東方帝國的起源(見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魏特曼的《東方專制主義》)。

大禹領導的聯合治水,挽救了整個華夏民族。由此大禹建立了中國民族歷史上的第一代國家形式——統一聯邦制的夏。從大禹立國開始,反對分裂維護統一就成為中國民族生存歷史上的頭等大事。大禹在會稽山的開國大典上,無情的殺了遲到的東方部族首領共工,樹立起國家最高政權令行禁止的絕對權威。

註:

一﹑另據有些歷史學家考證禹夏不僅只有一代,而是有長達500餘年歷史的朝代,時間公元前2581年-公元前2073年間。禹攝帝位(前2581—前2536年,在位45年)建立夏朝。

二﹑還有一種說法禹攝政年限公元前2008年-公元前2000年,登臨帝位時間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68年。建立夏朝。

三﹑根據《春秋緯命序》禹的執政時間又為公元前22世紀左右時間。

禹(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73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1 大禹 100 88 13 公元前2085年 公元前2073年

注: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85年為禹攝政期,公元前2085年舜崩,禹接帝位,為先帝舜守孝三年後,正式登基為帝,建立禹夏朝.國號夏後。姒姓。

帝禹十年崩,葬於會稽(今有禹穴在)益讓啟於箕山之陽,啟與其支黨謀奪益位,為益察覺,將啟拘捕入獄並施巫術,以後啟被支黨救出,攻益而得天下。對群臣曰:「吾乃帝子也」。諸侯皆來朝啟。《韓非子》曰:「禹明傳位於伯益,實令啟自取之也。」公天下終,私天下始。啟在守孝三年後登基為帝,國號為大夏(此夏為父子兄弟世襲王國政體,實行王權專制與禹所立之夏實為兩朝。)。家天下時代開始。

禹子啟奪伯益位自立,家天下開始,家天下的出現,實為生產力提高,氏族財富急劇增加,氏族聯盟領袖擁有大量私有財產,必然出現階級分化之結果。

  三皇、五帝始於燧人氏、終於禹,三皇是燧人、伏羲(女媧)、炎帝(神農);五帝是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舜、禹)。

  燧人氏時代是上古文明發軔時代,伏羲時代是上古文明奠基時代;炎帝神農時代是上古文明繁榮時代,彩陶文明時代;黃帝時代是上古文明進一步繁榮時代,中國玉器時代早期;顓頊時代;上古文明鼎盛時代;帝嚳(摯)時代,是上古文明進入玉器顛峰時代,堯、舜、禹時代是進入玉器文明晚期,青銅時代早期,金玉並用時代。

第三節:輝煌夏商周

  夏朝:13世(16王)453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930年統一巴蜀.(夏朝結束了天下共治,實行一姓專制,損害了其他各氏族的利益,特別是有實力治理天下的部族,如伯益所在的西戎氏族有扈氏就公開反抗夏王朝統治,被啟發兵剿滅。這場戰爭鞏固了夏王朝的專制統治,樹立了夏王朝的權威,也最終造成了已經決裂的夷夏聯盟,從此涇渭分明,中夏與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長期對立,混戰。)。

夏朝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人口普查,且是全國範圍內進行的。結果表明時有人口13553923人。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籍華裔人口學家段紀憲卻有獨特的「不可知人口數量倒推法」:史學界公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較準確的人口普查開展於公元2年,當時全國人口為5960萬,以此為邏輯原點,以世界每百年人口增長率約6.6%(適用5000年前—2000年前)為推理參數,倒推出夏禹時的中國人口應為1500萬左右,與古籍所之一!

禹陵村的姒氏家族紹興守陵已不再是他們的惟一職業,但他們仍然要為禹陵盡各種義務。禹第141代孫姒紹品今年已經83歲,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來走去,嘴裡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古越方言。這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家族。

註:

1.中夏既我們所講的原來位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或稱諸夏,諸華。是現在漢民族的主體。

2.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等部的主體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邊疆少數民族(如匈奴,百越,西羌,肅慎等。),後又逐漸發展成為我國今天的56個少數民族,也有一部分融入漢族。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18年)

帝序 帝號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啟 55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16年

2 太康 29 公元前2015年 公元前1987年

3 仲康 13 公元前1986年 公元前1974年

4 相 28 公元前1973年 公元前1946年

① 后羿 2 公元前1945年 公元前1944年

② 寒促 38 公元前1943年公元前1906年

5 少康 21 公元前1905年 公元前1885年

6 杼 17 公元前1884年公元前1868年

7 槐 26 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42年

8 芒 18 公元前1841年 公元前1824年

9 泄 16 公元前1823年公元前1808年

10 不降 59 公元前1807年公元前1749年

11 扃 21 公元前1748年公元前1728年

12 廑 21 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07年

13 孔甲 31 公元前1706年公元前1676年

14 皋 11 公元前1675年公元前1665年

15 發 11 公元前1664年公元前1654年

16 桀 35 公元前1653年公元前1619年

注:

1.關於夏的開國之君是禹是啟尚有爭議!

2.后羿、寒促篡位,夏朝中斷40年。(待續)

(續)商朝:17世(30王)573年公元前1618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520年統一川陝.(商本東夷部落,逐漸發展,商的先公世係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系本》作「核」,亦作亥)—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詩?商頌?長發》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時期,其力量可能已達海外。至湯(湯又稱成湯,姓子名履)時已相當強大。見夏王桀殘暴不仁,又屢勸無效,遂率天下諸侯克夏都陽城,桀死,立國四百年的夏亡。商有諸侯三千。商中期盤庚為避水患七遷都城,至殷即朝歌止,商朝中興。商王武丁為商後期頗有作為的君主,善於用兵,一次出兵即達28000 餘人。其妻婦好為巾幗英雄,善於征戰。後商末紂王命侯喜征討東方徐夷,勝之。但同時朝歌淪陷,紂王自焚,商亡。侯喜不願降周,遂率部10萬與百姓15萬東渡美洲,建立發展了殷地安文明。商另一部紂王弟箕子亦不食周黍率部分商遺民北遷今朝鮮半島立國,被周武王封為朝鮮國王,不以臣禮待之,向周進貢,後箕子曾回中原向周王朝貢。)。

武丁:廟號高宗(商朝三宗:太宗太甲,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朝後期傑出的君主,古代優秀的軍事統帥,其妻婦好為世界史上第一位載入史冊的女子統帥,軍事家。其時商之版圖東從江黃、淮夷、山東半島,西至陝、甘、內蒙;北從朔方,南至江淮流域。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國。商疆域遼闊,人民安定,各方國要向商王朝貢獻,或到朝廷供職。武丁對四夷的征伐,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商王朝的統治,但在客觀上保護了境內人民,促進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對當時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商代鐵刃銅鉞的出現,表明當時對於鐵的性能有所認識,並且已經學會使用鐵,掌握了鍛打和鑄接的技術。

商 (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046年)

帝序 帝號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成湯30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589年

2外丙2公元前1588年公元前1587年

3仲壬4公元前1586年公元前1583年

4太甲(尹 伊攝政三年)12公元前1582年公元前1571年

5沃丁29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542年

6太庚25公元前1541年公元前1517年

7小甲17公元前1516年公元前1500年

8雍己13公元前1499年公元前1487年

9太戊75公元前1486年公元前1412年

10仲丁11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401年

11外壬15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1386年

12河亶甲9公元前1385年公元前1377年

13祖乙19公元前1376年公元前1358年

14祖辛16公元前1357年公元前1342年

15沃甲5公元前1341年公元前1337年

16祖丁9公元前1336年公元前1328年

17南庚6公元前1327年公元前1322年

18陽甲21公元前1321年公元前1301年

19盤庚28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73年

20小辛3公元前1272年公元前1270年

21小乙10公元前1269年公元前1260年

22武丁59公元前1259年公元前1201年

23祖庚10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190年

24祖甲33公元前1189年公元前1157年

25廩辛33公元前1156年公元前1153年

26康丁8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145年

27武乙32公元前1144年公元前1110年

28文丁11公元前1109年公元前1099年

29帝乙23公元前1098年公元前1076年

30帝辛(紂王)30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1.契為商始祖,子姓。

2.董作賓《殷歷譜》紂王51個甲骨文紀年:「紂王十三年,又閏六月,前後閏月皆為大。紂王卅二年,前五月小,後二月大。紂王十六年,前二月大,後二月小。紂王三十五年,前二月小,後二月大。紂王十九年,前二月小,後二月大。紂王三十七年,前十月大,後十月小。紂王廿一年,前七月小,後七月大。紂王四十八年,前八月大,後八月小。紂王廿五年,前六月大,後六月小。紂王五十年,前五月大,後五月小。「 紂王廿六年,前十二月大,後十二月小。紂王五十一年,太史奔周,王不告朔。紂王廿九年,前八月小,後八月大。紂王五十二年,武王伐紂,歲在辛未。五十三年。紂死商亡,改朝換代。

3.另據《竹書紀年》載:「紂王52年12月庚寅日,周始伐殷。」

4.紂王年限五十二年有資料顯示有可能是帝乙,帝辛相加之誤。此說尚待考證。

5.盤庚即位於1300年,於1298遷都於殷。

圖1 夏王啟畫像。

圖2 夏禹畫像。

圖3 商王成湯畫像。

圖4 周文王畫像。

周朝:歷39(由周文王至東周郝王)王844年公元前1099年--公元前256年。00年前起源於西歧山下周原一小部落,逐漸發展成商在西方的大國,至周文王見紂王無道,寵愛妲己,濫殺無辜,重用奸臣費仲等人,殘殺大臣比干,同時西岐山鳳凰來鳴,遂於1055年受天命即王位起兵伐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召天下諸侯八百會盟於孟津,商70萬奴隸軍陣前倒戈,遂攻克商都朝歌,紂王自焚而死,五百年商朝滅亡。周始有諸侯1400餘國,克商後又分封功臣良將,王室親貴,前代遺族等為七十餘國。(武王伐紂時有愍國九十有九,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棄為周始祖,姬姓。

西周:公元前1049年-公元前771年歷13王,周武王至周幽王(周公旦三次東征商朝余部與東夷,將其遷往東都洛邑稱成周,並派兵八師駐守。後周宣王被周公﹑召公迎回,復西周王室,重整內政外交,西征勁敵西戎,大破之。周穆王在趙父駕車下西行3萬里到達遠在西極的西王母邦,後聞聽國中巨變,一日而還。西王母久等穆王未返,悲歌曰: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讓臣詹桓伯與晉說理云:「我自夏以后稷,魏、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墜是為。」這段話不僅說明周王朝境域的廣遠,而且說明了周建立諸侯國的目的。

公元前870年即厲王七年,周厲王實行《厲典革新》,變更祖制,收土地為國有,農民以實物地租代替勞役地租,以增強國家稅收,鞏固王室統治,標誌著中國開始邁入封建社會。由於革新觸犯了??山川,河海之利都要上繳斷絕大批民眾生路,並防民於口,引起民憤。公元前841年,在大貴族,大奴隸主的暗中支持之下,京城平民及小生產者,發動「國人暴動」將其趕走。周厲王出奔髭地,死於逃難之所。太子靜因藏於其母家,而幸免於難,後即位為周宣王。《厲典革新》雖然失敗,但其影響已擴大到周王朝全境,周王室對全國控制力下降,於是周王朝所屬諸侯國為了自身利益紛紛開始了向封建制度邁進的改革。厲王出奔後,由於「太子」被殺(此「太子」實為召公以自己之子假託的),周王室無後,大家遂推舉共伯和﹑召公共同執政,史稱「 共和執政」。公元前841年成為中國第一個明確紀年即共和元年,比西方最早的明確紀年公元前776年(希臘人在奧林匹克舉行紀念大會,紀念天神宙斯,古代奧 運會也從此開始)早了65 年。而西周諸侯國最早明確紀年開始於魯 國,為公元前9 97年,即 魯 考公元年。同時也誕生了中國歷史上階級社會唯 一的共和體制「西 周共 和國」,比西方引以為自豪 公元前509年建立的羅馬共和國 早了300多年。

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妃子褒似,為博其一笑,竟然烽火戲諸侯,人心盡喪。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奸臣犯上作亂,勾結西戎內犯,周幽王屢召諸侯不至,都鎬京被破,幽王慘死,西戎大掠女人財物而去,西周滅亡。

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諸侯秦﹑晉﹑齊﹑鄭等擁立下繼位,並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歷25王,周平王至周郝王,另以故都鎬京為西周。期間又分春秋與戰國兩部分。

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四夷進犯,齊桓公尊王攘夷,率天下諸侯九合,九戰四夷,主要為南蠻,北狄,皆大勝之。同時中原發生革命,時局動蕩,天下有大小百餘國,諸侯之間互相爭霸,出現春秋五霸。)。春秋時代誕生了中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由孔子回魯國後,以「國老」身份問政而編撰於公元前481年。比古埃及最早的史書由埃及將軍托勒密自立為王后於公元前304年下令編撰的《埃及史》早了百餘年,該書在公元前47年,連同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數百萬冊圖書一同毀於攻入埃及的羅馬執政官凱撒軍隊。公元前541年吳國為增加在黃石會盟時籌碼,派水師出長江口偷襲齊國腹地瑯牙郡,齊國聞知後亦派水軍迎擊,雙方在今連雲港附近的黃海海面決戰,發生了世界上第一次海戰,比西方最早的古希臘海戰早了一個世紀。結果以齊軍完勝結束。二千年後的公元1368年在鄱陽湖上,朱元璋與陳友諒發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熱兵器水戰。

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49年(周王室衰,諸侯各自為王,不在尊周,在經歷春秋諸侯混戰後,大小諸侯百餘,或滅或亡,土地人民皆集於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戰國七雄並立。周元王元年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公元前367年周王室內亂,京畿之內分出東周,西周二侯國,二周以伊洛河交匯處為界,西屬西周都王城,東屬東周都鞏,經東西周一分,天子周郝王失去了養生地,孤居成周城,經濟依賴於西周。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6年破周王城洛陽,攻滅西周國,周郝王及西周君被廢為平民,遷出成周城與王城,不久寄居在西周國的周赧王卒,掛名天子不復存在,秦取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寶器置於咸陽。周不在稱王,史家開始以秦紀年。秦莊襄王即位,秦軍於公元前24 9年攻入鞏,消滅東周,俘周惠公,周王室從此退出歷史舞台。立國八百餘年的姬姓周王朝最終滅亡!

周(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249年)

西周世系表

帝序 帝號 帝名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文王 西 伯 姬 昌 50 公元前1099年公元前1050年

2 武王(即位) 姬 發 4 公元前1049年公元前1046年

武 王(滅商) 姬 發 3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

3 成王(周 公 攝 政七年) 姬 誦 35 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1008年

4 康王 姬 釗 11 公元前1007年公元前997年

5 昭王 姬 瑕 34 公元前996年公元前963年

6 穆王 姬 滿 40 公元前962年 公元前923年

7 共王 姬 繄 扈 23 公元前922年公元前900年

8 懿王 姬 囏 9 公元前899年公元前891年

9 孝王 姬 辟 方 6 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

10 夷王 姬 燮 7 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78年

11 厲王 姬 胡 37 公元前877年公元前841年

12 共和 執 政 周共和行政 14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828年

13 宣王 姬 靜 46 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14 幽王 姬 宮 涅 11 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1年

注:

1.武王伐紂年限仍有爭議,有三個時間:公元前1116年(史載),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斷代考古),公元前1050年(最新天文分析)。

2.共和執政前各王在位年限爭議頗大,故該表集合各家結論,綜合得來,其不明之處較多。

3.周文王受天命七年而崩。周文王受命元年為文王四十五年,公元前1055年.

東周世系表

帝序 帝號 帝名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5 平王 姬 宜 臼 51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

16 桓王 姬 林 23 公元前719年 公元前697年

17 庄王 姬 佗 15 公元前696年 公元前682年

18 嫠王 姬 胡 齊 5 公元前681年公元前677年

19 惠王 姬 閬 25 公元前676年 公元前652年

20 襄王 姬 鄭 33 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

21 頃王 姬 壬 臣 6 公元前618年公元前613年

22 匡王 姬 班 6 公元前612年公元前607年

23 定王 姬 瑜 21 公元前606年公元前586年

24 簡王 姬 夷 14 公元前585年 公元前572年

25 靈王 姬 泄 心 27 公元前571年公元前545年

26 景王 姬 貴 25 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

27 悼王 姬 猛 1 公元前520年公元前520年

28 敬王 姬 匄 44 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76年

29 元王 姬 仁 7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69年

30 貞定王 姬 介 28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441年

31 哀王 姬 去 疾三月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41年

32 思王 姬 叔五月公元前441年公元前441年

33 考王 姬 嵬 15 公元前440年公元前426年

34 威烈 王 姬 午 24 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02年

35 安王 姬 驕 26 公元前401年公元前376年

36 烈王 姬 喜 7 公元前375年公元前369年

37 顯王 姬 扃 48 公元前368年公元前321年

38 慎靚 王 姬 定 6 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5年

39 赧王 姬 延 59 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56年

注:

1.周悼王即位當年而亡。周哀王即位三月即崩,周思王即位五月而崩。

2.周考王封姬揭於河南是為桓公。其後傳有威公,惠公(姬斑),西周武公(封於河南即洛陽),東周惠公(封於鞏),公元前249年被秦襄王攻滅。 (待續)

(續)第四節:中華帝國時代立基

  秦帝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華,世界上第一個統一封建大帝國秦建立(起於西部的秦人本是為西戎,羌人等牧馬的邊疆部落民,因在西戎進犯周王室時曾派兵護駕,後又送馬於周王室並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有功被封為國,領有陝隴地方,經過500年發展與戰爭,特別是在百里奚,商鞅等先後變法圖強後,國力迅速發展,加之秦人生性彪悍且具尚武精神,戰鬥時爭先恐後,以戰死為榮,逐漸成為群雄之首。秦始皇即位後,採用法家李斯的遠交近攻等謀略,對山東六國展開大規模兼并戰爭,最終掃清六合,混一宇內。接著他因偈語「亡秦者,胡也」及為解除匈奴對秦都咸陽的威脅,安定邊塞,派蒙括領兵30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稱河南地,出兵10萬南征百越,設三郡,移民50萬開發嶺南。形成了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有民2000萬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封建帝國!

圖1 秦始皇。

圖2 漢武帝。

秦朝世系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帝序 帝號 帝名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始皇帝贏政 36 公元前246年 公元前210年

2 二世皇帝贏胡亥 3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6年

3 三世皇帝贏子嬰 1 公元前206年 ~

注:

1.秦始皇贏政於公元前246即位為秦王,公元前238除政敵呂不韋,殺太后男寵繆毒而親政,公元前230年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六國,始稱皇帝即秦始皇。

2.公元前209年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篡改詔書,殺太子扶蘇,逼死大將蒙括,立胡亥為帝.後趙高為獨攬大權又以謀反罪處死李斯,在義軍逼近咸陽時,毒死胡亥。

3.秦三世皇帝贏子嬰於公元前206年被權宦趙高立為皇帝,同年子嬰殺趙高,劉邦率兵逼近咸陽,子贏投降,被封為秦王,後項羽入秦宮為發泄當年秦滅楚的仇恨,遂殺子嬰,火燒秦宮室。

第四章:自信中華

就這樣,在人類歷史發展和文明進程中,中華民族猶如人類歷史的火車頭,執人類文明之牛耳呼嘯向前,到公元前11-8世紀,已遙遙領先於世界其它文明而跨入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封建領主制的國家——西周而雄居於世。春秋戰國——人類文明史上最具改革與活力的時代:政治大變革,經濟大發展,思想大爭鳴,文化大積累,軍事大兼并,外交大縱橫,民族大融合,產生了眾多對人類歷史進程具有重大影響的諸子百家和大量不朽文獻。及致始皇,平六國而統天下,置郡縣而修法度,擊匈奴而築長城,定貨幣規度量而簡文字,建馳道而同車軌,建樹了史無前例的功勛。漢武雄風,上科技,興修水利;激活工商,加強財政;外擊強奴,海陸舉貿,使得強大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所形成的綜合實力雄渾無比,化解了來自中亞、西亞兇悍蠻族的進攻並將其大部融化。余勢西遷,引發了整個蠻族世界的大遷徙,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西歐社會的巨變。大唐霸業,平東西突厥,收伏高句麗,科技文化大進步,社會經濟大發展,其影響力震驚世界,使唐人之名遠播海外,影響至今。而此後的中國歷史,無論是「分久必合」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還是「合久必分」的封建統一大帝國,中華文明始終以其無可替代的先進性和獨特性,逶迤磅礴至人類發展的近代前夕。無怪乎在人類近代以前的大部分科技發明裡,中國的先進發明動輒就比歐洲早幾百年或上千年;北宋徐州的一個冶鐵坊的人數就多達四千人,相當於十一世紀歐洲一個大城市的人口數;元朝的海軍艦船已開始使用火炮,此時的歐洲還在大刀長矛的冷兵器里蝸行;明代鄭和的第一次太平洋、印度洋遠航,所率水手官兵就達二萬七千多人,比十四、五世紀歐洲最繁華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各國的商業首都威尼斯港所有海員人數的整和還要多幾千人。

  完全可以這麼說,在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大多數歲月里,中國的綜合國力雄超於世,國民生活水平位居世界之首。即使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仍不失為世界經濟強國,由於中英貿易順差極大,英國才出此鴉片之下策,導致了中英鴉片戰爭。

  「一萬年」——必將從歷史源頭徹底盪除「西方中心論」的歷史陰霾,高築起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長城。

中華民族與天斗﹑和地戰的精神氣概,超長的文化歷史傳承,堅韌的民族性格更顯示出中華精神超強的生命力與永恆性。5000-6000年前當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還在自然災害大洪水面前束手無策,企求神靈,到處流傳上帝毀滅人類,又救了人類的時候,中華民族卻出現了大禹治水的偉大業績,以眾人之力馴服滔天洪水,使中華民族得以自救。3000年前當世界各地還在巫術橫行,自願或不自願的被動的完全的接受大自然的恩賜或者懲罰的時候,中華民族的《易經》里卻寫下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偉大口號。當同時世界其他地方相互仇殺,野蠻報復,在野蠻與文明之間徘徊的時候還是《易經》寫下了「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文主義篇章,2500年前當世界其他地方只能貴族與教士才可學習知識,乃至寫字的時候,中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人人皆有權力接受知識的主張。2400年前當世界其他地方為神靈的力量所震撼,面對大自然只知道順從的時候,中國的著名思想家韓非則喊出了人定勝天的豪言壯語,1600年前當歐洲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宗教籠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時候,中國著名無神論者范縝發表了《神滅論》,提出「形神相即」和「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主張震驚了中國各個階層,以致官府不能禁也,而在這200年前中國科學家張衡就向當時的東漢皇帝上書要求廢除虛妄迷信思想。1000年前當世界其他地方在大肆宣揚君權神授,國王至高無上,臣民自能順從的時候,中國宋朝教課書了卻在宣傳:「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皇帝)之私有也」 ,有人在對皇帝說: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而歐洲人正是「震於中國立國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於是大運神思,力言中國文化淵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於中國。」 胡謅什麼古巴倫酋長「奈亨特」率「百克」族東遷,此酋長即黃帝,「百克」族就是中國所說的「百姓」了。這種天方夜譚一經別有用心的日本人所鼓噪,竟流傳一時。及至我仰韶文化遺址大白於天下,此等謬論才漸漸銷聲匿跡。

又說什麼古埃及之聖書象形文字、古巴比倫之楔形文字為中國文字之源。針對這種無稽之談,不要說我國八千多年前至九千年左右的甲骨文字,陶文,木石文字已經出土,就比及一種我國已經發現的古象形文字,如半坡陶文,或是姜寨陶文,還是楊家灣陶文,後者哪一種不比前者成熟得多?而時間卻早出了一千年以上。更不要說最近發現的1.2-1.6萬年前的寧夏大麥地岩畫文字了!

印度考古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就說中國的水稻是從印度傳入的。而湖南、江西一些古文化遺址中出現了距今10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看這些人們還能怎麼樣說?一部分西方(包括日本)人之所以熱衷於此,自然有其政治的目的和不良用心。

而其正直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卻往往為中華文明之輝煌所傾倒。在拉鐵摩爾的專著中,夏雖然沒有實物支持,但他和另外幾個外國學者並不認為是虛構的,一,商的銅器文化及成熟文字,這個可上朔到周,不可能是一步而就的,兩者可能源於同一個更早的文化。而周代商實際上較為落後的文化取代了商這個較為先進的文化,按地理上看,兩者同源於一個早期文化是可能的。另外,在神話、傳說人物中外國學者也沒有像現在一些人歸為虛擬,相反他們認為縱不接近於真實,也能反映某種社會的過渡或事件、現象。德國大文豪歌德有一次與同時代詩人愛克曼談到他讀到中國的一部作品(法譯註為《兩姊妹》,朱光潛按:「可能指《風月好逑傳》」):「故事裡穿插著無數的典故……有許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禮儀。愛克曼問:「這部中國傳奇在中國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 歌德說:「絕對不是。中國人有成千上萬這類作品,而且在我們的遠祖還生活在野森林的時代就有這類作品了。」黑格爾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連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其他亞細亞人民雖然也有遠古的傳說,但是沒有真正的『歷史』:印度??但是沒有關於一個國家和它的發展。這一種國家在中國才有,而且它曾經特殊地出現。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5)瓦西里耶夫說:「中國的歷史是偉大的,它根植於遙遠的古代......在中國的遠古時代,確實有不少稀世的、獨特的、只有中國才有的東西,因而似乎可以明顯地證明對古代中國文明百分之百的本土性表示任何懷疑都是不對的。」(6)美國的開國元勛、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之一的富蘭克林曾宣稱: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悠久、經驗最豐富、也是最聰明的民族」。(7)董立章先生在比較中外早期文明時總結得好:中國與西亞、北非的早期比較,由於地理氣候環境不同,發源略有早晚而唯中國最早;國家大小有別,而唯中國疆土最廣;文化雖皆以悠久著稱,而唯中國最為源遠流長,從末夭折而繁榮至今(8)。作家李喬不無嘆喟:外國人把中國列在埃及、巴比倫、和印度之後,稱這四個國家為世界文明古國。現在6700多年前的文字出現了,3000多年前的太陽曆也發現了,四大古國的序列應該重新排一排了吧!毫無疑問,中國應排在第一。錢偉長先生曾說:「天下沒有別的國家的文字3000年以後還能看得懂,漢字可以。」漢字的超時空性為中華文明的延續作出了貢獻。讓我們作一個簡單的比較,三四百年前的英文,今人已難讀懂;500年前的拉丁文,只剩下字母和藥名;而漢字5000年不變,2000年前的文章,今天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還可基本讀懂。

第五章:智慧與強悍

人類社會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化與文明,是從文字誕生而開始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人類由愚蠻向文明的過渡,正是「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才得以實現的。

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已具備「六書」,即象形、指示、會意、假借、形聲、轉注,可以想像,漢字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語言載體。

漢語也有與多民族語言交匯的歷史,但是由於漢語不像英語那樣是多民族語言,且歷史悠久,根深蒂固,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吸附力。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的一種表意文字,是一個有象可征、有意可尋的符號集群;加之漢族人口眾多,有高度發展的文化,所以在語言交匯過程中漢語始終具有穩定性。美國語言學家蓋利?吉寧斯在《世界語》一書中稱,西方語言學家經過長期多次交流看法之後認為:「漢語是智慧的語言。」

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發展史上,在他們有文字之前,一定走過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而漢字這一智慧的語言的出現,也絕對不會是短時期的事情。就憑這一點,我們就完全可以傲視所有的古代文明!

民族是人類生存競爭的結晶體,是大浪淘沙的結果。中國古代就是大一統的天下,如《呂氏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任何一個能夠自立於世界的民族,都曾經經歷了種種嚴酷的生存考驗。無論大河民族、山地民族、島嶼民族、草原民族,只要她能夠穩定的佔據一定的生存空間並持續發展一定的時間階段,她就獲得了自立的根基。但是,縱然有了這個根基,也並非每個民族都能夠確保自己的文明不突然中斷,不驟然消亡。稍微留意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我們就會看到許多令人不勝惋惜的民族消亡案例。在五六千年前就以法制文明規範社會生活方式的巴比侖人,可謂人類第一朵燦爛的文明之花。可是,她如今在哪裡呢?三四千年前的希臘人,在愛琴海諸島創造了輝煌文明,其哲學、法學、神話文學至今還??在哪裡呢?兩千多??掃歐洲而建立了羅馬帝國,可是,那些羅馬人如今在哪裡呢?(對歷史無知而又罵口常開的新新人類們,可別將今日希臘、今日義大利當成了古希臘與古羅馬)。在墨西哥高原留下神秘蹤跡,以至於被某些頗具想像力的「家」們說成是「外星人」的那個發達民族,如今在哪裡呢?創造了金字塔與諸多偉大文明的古埃及法老們的族群,如今在哪裡呢?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佛教文化,可是其中間幾百年的歷史卻是一個中斷的黑洞,今日印度人竟是忝居古印度人後裔的光榮!中世紀的鐵血帝國拜占庭、奧斯曼、神聖羅馬,同樣也是灰飛煙滅,其主體民族早已星散消亡於人類海洋了。還有那些絕對尚武的強悍王國,馬其頓、波斯、波希米亞、大月氏、西夏、遼、金、樓蘭等等等等,一個個都成了供人憑弔的遺址,當時的主體民族也都星散融匯,那些獨有的文明也都成了漂浮於人類天宇的流星。

從一萬年的歷史長河看,具有最頑強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漢族。如果將世界民族競爭的起跑線定在六千年前,那麼,迄今為止,惟有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民族——一個黃皮膚、黑眼睛、面部線條柔和、寫方塊字、講單音節的族類——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國家形式,頑強的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完整的保留並不斷發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

在六千年的漫長馬拉松中,沒有一個民族堅持到今天。只有中華民族。

綜觀世界文明數千年發展史,曾馳騁世界史上光彩奪目的幾大古代文明,如古羅馬文明、古希臘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它們文明的鏈條不是中斷就是散失,留給歷史的多是昔日的輝煌。唯有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不衰,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作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一朵常開不敗的奇芭,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首先,根據統計,中華文明的滋生空間,是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滋生空間總和的十多倍。滋生期的空間大小決定了體格大小,體格大小又決定了生命力的強弱;空間之大,建構了中華文明的精神規模。中華文明的話語基礎,是「五湖四海」、「九州萬里」。這種精神規模往往失之於空泛,卻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自信、責任和山河永固的象徵,確實是增加了它延續後世的力度。

在中華文明遭受到危難的時候,或者由於氣候和戰亂的因素麵臨衰落的時候,空間之大,使它獲得了一次次異地遷徙和轉移重心的機會。「山重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複雜而遼闊的迴旋餘地使它避免了很多危機。中華文明發祥以來不僅抵制住了「蠻族」的武暴進攻,而且屢屢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化野蠻為動力,納百川而成東海,從而增強了民族的機體,避免了同古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同樣的命運。

其次,中華文明極少受到宗教的窒息。無論是中華本土的道教還是外來影響深遠的佛教,其主體作用主要是為中華文明的民間文化增光添彩。在中國,因為宗教信仰造成的社會動蕩、矛盾甚至戰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似歐洲,基督教束縛麻醉達千年;更不似印度,宗教的不良作用從古至今。

再有就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同化力和吸引力。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民族,流散到歐美的猶太人,至今保留著自己的風俗傳統。唯一的例外,就是流入中國的一支。同樣的還有古代中亞擅長商業的粟特族,對於張騫筆下那些「雖富巨萬,而衣食粗鄙,父子相爭利」的粟特人來說,中國這個高度文明的禮儀之邦,是多麼的具有吸引力!

還有就是中國文字和文化的傳承性,這個,前面講了很多了。

也應該看到,中華文明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重視技術而忽視科學。中國的科技和發明創造,多是實用性非常強的,而純粹的理論研究卻很少。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之一!

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的歷史地位進行正確的定論,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源動力。清醒認識到「西方中心論」這種思想觀和理論觀支配下所形成的,長期以來對我中華文明的藐視和輕描淡寫,深刻反省我們自己對偉大文明的漫不經心或還冷嘲熱諷甚至是徹底的虛無的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對我們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第六章:警惕

當然,我們忘記不了也決不能忘記近代以來這場血與火的洗禮。正當中國的大清皇帝們還沉浸在「天朝」、世界「中央之國」的歷史陶醉之中,以儒學文明所特有的溫文輕蔑之態俯瞰世界,傲視歐洲為「夷人夷國」之時,西歐遲來的資本主義萌芽卻產生了使生產力得以大突破的工業革命,向著近代文明的曙光迅跑。然而,這種文明的進程竟是這樣的野蠻和充滿血腥:在非洲,無數黑人被當做牲畜般販賣與屠戮;在美洲,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被驅趕槍殺,慘絕人寰;在印度、東南亞,殖民者海盜式的掠奪愈演愈烈。時至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終於用船堅利炮把「天朝」的尊嚴、「中央之國」的傲慢擊得粉碎。腐朽羸弱的清朝未年,廣大的國土被蠶食、瓜分,民族慘遭殖民與蹂躪,「東亞病夫」的毒諷壓得中國人抬不起頭來,中國社會的崇洋、恐洋、迷洋之風瀰漫開來。在大部分中國人的思緒里,西方「蒙天蓋地」的先進,中國「昏天黑地」的落後,對西洋人有一種莫名的神奇感,自以為低了一等;相反,西方從此無知狂傲,飛揚跋扈,「白種人是上帝的驕子」的歷史謊言流遍全球。造成今天一些人對中華文明史妄自菲薄的原因,除了文獻記載的缺失和西方學者的偏見和貶低之外,後人的主觀臆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歧視」、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恥辱」、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誤解」和一百多年來的「民族自卑」。可時至今日,殖民文化不僅大有市場,理論上還有了新的「突破」,什麼「鴉片戰爭提出了中國近代化的任務,所以,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就不能反對,甚至還要歡迎」,是「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更有甚者大呼「只有當殖民地三百年??不少年輕人,我們的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還不應該敲響起警鐘嗎!?

總之,「一萬年」,就是還中華文明以本來面目,這既是對歷史的事實求是,也是挺我民族脊樑,揚我民族精神,消除近代殖民心理的歷史必然。

萬年華夏,萬里中國。煌煌文明,悠悠歷史。龍族傳人,炎黃世胄。受命於天,即受永昌。(來自鐵血網)


推薦閱讀:

英國這是怎麼了?
中國人日本賞櫻花被曝不文明
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出的十大智慧
如果存在硅基文明,他們的社會形態和科技樹會是怎麼樣的?
上古文明——三皇五帝時代

TAG:文明 | 中華 | 文明史 | 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