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學( Marxology )在台灣、新加坡

馬克思學( Marxology )在台灣、新加坡 ──洪鎌德教授對馬克思主義教、研之貢獻  謝 欣 如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共同科法政組講師      壹、前言  1960年代的台灣曾一度被美國學者譏為「文化沙漠」,在當時毫無學術自由的惡劣環境下鑽研人文社會科學,而日後又能脫穎而出的的傑出人才寥若晨星。其中,洪鎌德教授採取宏觀角度討論歐美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哲學思潮與最新學說,且能融會貫通,藉科技整合之方式進行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整合和重建 。二、三十年來,一以貫之,潛心專研於浩瀚無垠跨國際的馬克思主義(舊馬、西馬、新馬、後馬)學術領域裡,更獨具慧眼能指出典範教條的陷阱,因此在學術上確立一家之言,成果豐碩。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台灣進行坎坷的政治民主化敏感時刻毅然放棄一切,束裝返國造育莘莘學子,將學問無私的奉獻,將我國學者最欠缺的世界觀( vision du monde)、全球視野透過講學及著作啟發誘導莘莘學子 。時值洪鎌德教授六十五歲壽誕,謹以此文代表所有曾受洪教授啟發、引領的學子,向老師祝壽。    貳、台灣、中國、新加坡馬克思學(Marxology)之發展    一、馬克思學在台灣之發展  台灣研究馬克思主義主要有三種「世代」,一是中國卅年代文人逃難來台者,如鄭學稼、胡秋原、嚴靈峰….等。二是「反共」架構下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如政大東亞所、國關中心、早期的「共黨研究」刊物等。三是台灣一些學者獨立自主的研究,洪鎌德教授就是第三世代的傑出代表人物 。   緣於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馬克思主義」被視為「共黨的意識型態」或「共黨理論」,是一種「非我族類」、應該被打倒的「邪說」,而不單純是世界史上的一股重要潮流而已 。鄭學稼、胡秋原、嚴靈峰、任卓宣……等第一世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其著作特色為權充反共、批共的理論鼓吹手,是國共意識形態鬥爭中,替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尋求正當化、合理化的辯士,也是針對中共的奪權建國,及其支撐的馬列主義嚴加批駁否定的官方、或半官方「政論家」(意識形態家ide-ologists) 。在此種「反共」思想影響下,制度的設計也將「馬克思主義」、「共黨理論」的批判只限定在軍校系統和有黨校淵源或特殊研究機構,如政大東亞所、國關中心、早期的「共黨研究」刊物等傳授和研究。可以說,台灣在解嚴前,無論是第一或是第二「世代」,在官方反共教育與宣傳之下,對於古典馬克思主義(舊馬)、西方馬克思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無不極力摧陷廓清、嚴加撻伐。   直到1987年,隨著解嚴以來的政局開明化、兩岸互動、海外學者自歐美日帶回的新知、本土學者與學生主體意識的升高,加以台灣由於經濟急速增長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動,種種社會問題如勞工保險、女權、收入分配、交通問題等等日益嚴重。台灣學術界在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探討和解決這些問題中,曾出現過「薩特熱」「韋伯熱」。1970年代後期又形成了「新馬克思主義熱」,新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盧卡奇、弗洛姆、馬孤哲等人的著作,在台灣知識界引起很大興趣,繼之被大量翻譯出版,馬克思學(Marxology)在台灣的發展有了著較為顯著的改變,馬克思主義不僅成為重要刊物如《文星》、《當代》、《中國論壇》、《中華雜誌》、《東亞季刊》、《共黨問題》、《哲學雜誌》、《思與言》、《哲學與文化》等刊物與學制熱烈討論的主題之一,全國各大學紛紛開設有關馬思主義及相關的課程,在很大的意義上,馬克思學說成為跨世紀台灣思想的顯學 。  在諸位學者如洪鎌德、傅偉勳、陳文團、高宣揚、高承恕、孫中興、葉啟政、郭博文、黃瑞祺、陳墇津、姜新立、孫善豪等倡說下,台灣學界開始以平常心和客觀態度來評論舊馬、西馬和新馬 。  其中,洪鎌德教授不論是在面臨官方顢頇、保守地箝制「新馬」研究時、或是《蓬萊島》訟案時,均秉持學術良知與研究者的堅持,致力於馬克思學的闡釋,在尊重學術與拓清思考迷障的前提下,還原「新馬」與「西馬」之真貌 ,並以其扎實雄厚的外語基礎、豐富的學養、敏銳的觀察力,突破了鑽研馬克思學所必須面臨跨領域(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哲學種種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難度,帶來美歐研究馬克思思想的新方法、新內容,對西方學者的學術著作恰當地分析批判,而不受到教條的約束,使這股研究的思潮能夠深化!     二、馬克思學在中國之發展  過去中國大陸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蘇聯共產黨的教本直接翻譯過來、完全受蘇聯的影響,對於馬克思北後的歷史文化背景完全不了解,所知的馬克思是機械化、教條式的馬克思。直到改革開放後,想要擁抱西方的觀念和思想,但又不敢放開大步,把所有西方當代思潮都吸收進去,只好利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名目,一方面有馬克思主義的掩護,另一方面又能接觸到西方觀念 ,在此前提下,遂力邀能對馬克思主義提出新觀點的洪鎌德教授至大陸講學,洪教授先後在大陸講學四次(1987、1989、1991、1998)。  然而,深入觀察,中共在開放後雖有多元的觀念出現,但基本上主管黨政宣傳和意識型態的機構,對西馬與新馬仍抱持懷疑的態度,在其觀念裡西馬和新馬還是異端,中共的理論還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如此強大的陰影下,中國大陸本土學者之研究深受影響,例如徐崇溫所寫的《"西方馬克思主義"》連書名都用引號,由是可知,其是站在教條立場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之錯誤,最後仍回歸到教條式的馬列主張,回到毛澤東的解釋。這種僵化頑固的作法,需要外頭注入新血,予以清洗。  就此而言,身為戰後第一位受邀至北大等重點名校教授馬克思主義的台籍作者,洪鎌德教授之講學更具價值,跳脫了一味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之窠臼,對新馬作一系列計畫性介紹,同時也提出批評。不同於中共教條的立場,洪教授是純粹站在思想的角度、學術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對所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提出提出精闢的解析 ,獲得大陸學界一致讚譽 !  1990年以盛季和裘真為筆名的王吉勝在台北刊行的《中國論壇》(第356期)發表了〈要把握論戰的事實~評洪鎌德《大陸「西方馬克思主義」論戰的述評》〉引發了兩岸西馬學術論戰,對大陸重估馬克思主義、重估中共的意識形態、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同西方思想接觸、交流之利弊、重估現代化和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論基礎,理論與實踐交互作用等有所影響,此一論戰實扮演試金石的角色!為中國與台灣學術交流開啟一扇大門!北大哲學系劉玉昕教授為此盛讚「最近國內如火如荼展開的『西馬』論爭,洪鎌德教授有一份的心血和功勞!」 。教授對中國學術現代化與國際化及對兩岸學術與思想交流影響之重大不言可喻。     三、馬克思學在新加坡之發展  研究新加坡的學者大都認為,新加坡的成長、發展與李光耀的領導是不可分的,自1959年李光耀主控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擔任三十三年的黨魁(秘書長) ,到處都可感受到其東方的威權傳統及父權精神的領導風格。  1960、1970年代,新加坡及東南亞鄰邦各國政局不穩定,共黨活躍,左派份子利用機會製造社會問題,基於「西方民主制度未必適合東方社會、島國少民的新加坡不能有任何的動亂、嚴格控制社會的的安定有其必要性」堅定的理念,人民行動黨不斷對「人」、「媒體」、「輿論」、「思想」嚴加控制。人民行動黨面對共產左派思想對其國內安定的威脅,所萌生的「反共」(anti-communism)理念,更造成其執政期間長期監控左派思想。馬克思學之研究,由1957年以前黨內親共人士藉由開設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課程,以灌輸啟發和凝聚民眾支持共產主義 ;發展至此,自是受到相當程度之壓抑。  不過,在李光耀威權式、父權式統治下,雖然讓新加坡蒙上近乎獨裁之惡名;但李光耀治國歷程的起點,以網羅人才為第一要務的理念,卻值得稱許。而深具國際學術聲望的洪鎌德教授便是在此時受到新加坡政府青睞而獲邀旅新講學,為新加坡這個島國的學術發展注入活力。  洪鎌德教授最先在南洋大學(1973-1980),其後在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執教(1980-1992)。在旅新25年間,主要教授《西洋政治思想》、《馬克思政治與社會思想》、《當代中國政治與政府》等課程;為新加坡有史以來第一位在大學殿堂講授馬克思的學者。期間發表英文著作The Hegelian and FeuerhachianOrigins of Marx』s Concept of Man一書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4,以及「Feuerhach』sInfluence of Marx』s Early Concepts of the State: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Sociology.」(1985)、「Marx』s Early Views of the State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i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1986)專文,引起東南亞和港台學者的注意。並代表東南亞學術界,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之邀請,於1983年3月10日至3月25日之間赴德參加全球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週年大會,前往特利爾(馬克思出生地)、巴門(恩格斯出生地)、波恩、柏林參加多場討論會。更邀請英國研究馬克思學權威Prof.David McLellan赴新講學。可以說,1973年洪鎌德教授應聘赴新加坡講學,為馬克思學在新加坡發展與提振之新契機。     參、洪鎌德教授之學思歷程與教、研  要深刻描繪洪鎌德教授,必須認識教授的生活與歷史,包括時空的溯上推衍,也要明白教授的環境與社會、教授的學習與哲思的記痕。    一、反叛的骨,執著的心   白色恐怖的1950年代,高壓政權的強壓嚇阻下下,人性中渴望自由、不願束縛的本質在社會邊緣隱諱地絲絲流洩、也恣意體現在青春不羈的竹中學子對左派思想的獵奇心態上,成長於風城、有著竹中學子「反骨」「執著」特色的洪鎌德教授也同樣強烈共振著!初一、初二時傳奇性地在北門圳溝中將漂流的《資本論》打撈上岸,開啟了與馬克思的對話。  此份「反骨」的特質,同樣忠於原味地展現在大學生涯,以榜首身份考進台大法律學系,後轉學政治學系,洪教授即以博學敏思、特立獨行,而為諸同儕矚目,不但與雷震、胡適之、殷海光等學者也和鄭學稼、胡秋原、嚴靈峰等左翼文人時有往來,更曾「向天借膽」在標榜自由主義路線的《自由中國》雜誌投過搞。而學習外(德、俄、義、日)文之狂熱,為其吸收東西洋文化奠立良好基礎。將成長在壓抑苦悶的白色恐怖年代的反叛能量成功地沈澱、轉化成知識追求的源源動力。    二、海外  1961年秋服完預官役後獲國際扶輪社獎學金負笈西德佛萊堡大學攻讀政治學與社會學,越一年轉學奧地利國立維也納大學研習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並應維也納大學之聘講授中國文史與政治,於1967年以《胡適與民國政治》(維也納大學油印232頁)一論文獲得國家學(政治學)博士學位(doctor rerum politicarum )。之後成為台灣第一位任教西德最大大學慕尼黑大學之助理教授。在德期間吸收西洋政治理論、法律哲學與社會學說之深厚知識,頗獲學界推崇 ,1973年應聘新加坡南洋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教授政治與經濟學說,後又任教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先後二十年。同時亦為哈佛、加大(柏克萊)、倫敦政經學院等訪問學人。    三、歸國  為了「落葉歸根」、為了關懷台灣,解嚴後,原被列入黑名單,而在世界各地漂泊近半生的馬克思主義權威,終於在1992年9月辭去新加坡大學薪酬優渥之教職,如其所願地回到故鄉這塊寶島,安定下來,奉獻所學。台灣民主一路跌跌撞撞的行來,洪教授的歸國,不啻就是個重要的政治生態之指標與成就。  洪教授不僅返回母校台大任教,並在淡江、輔大、東吳等大學兼課,致力於改善與提昇國內社會科學教學品質。其教學認真、著作豐富(學術論文兩百多篇,專書多達三十冊)、幾乎每年皆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1995年並獲得連震東先生紀念講座(社經講座),備受台大文、法、科學三學院各學系教師之讚賞與景仰,公推為「社會科學領域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之規劃與設計:跨領域社會科學通識課程之設計」整合型計畫主持人(並獲國科會通過資助完成該項計畫)。其所得之殊榮實至名歸。  鑑於後冷戰時代,馬克思的理論由政治移向文化與學術,對西方學院與政壇的影響,並不隨蘇聯與東歐的變天,或中、越、古巴三共黨的改革而式微。反之,在西方的人文學界與社會科學界,馬克思的幽靈到處闖蕩,對資本主義主流思潮構成重大的挑戰,是故認真研究跨世紀馬克思學說的內涵並評估其影響,仍有其必要!   多年來,洪鎌德教授不斷致力於馬克思學說之教學與研究,不僅曾代表東南亞應聯教組織(UNESCO)之邀請赴西德特利爾城(Trier)出席馬克思一百週年紀念(1983),更應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南開、蘇州、東南、南京、華東師大、廣西師大等重點大學之邀請,前往講授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並獲終身客座教授、顧問教授、榮譽教授之美譽,極受彼岸學界之讚佩。此外,洪鎌德教授又被推舉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名譽理事,並獨力完成有關馬克思學說及其批判之著作,舉其要者如:《馬克思》(1997c);《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1997b);《從韋伯看馬克思》(1998);《當代政治經濟學》(2000d);《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2000b)以及《法律社會學》(2001)等,具有震聾啟聵的功效,為國內提倡以科學方式(即所謂(1997c)的「馬克思學」〔marxologie〕),客觀認真評析馬克思思想之始。  洪教授不論在台大三研所(國發所)抑或是在淡江俄羅斯所、東海政研所、輔大哲學系、東吳政研所等校教授俄羅斯政經哲學、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等學門時,均秉持跨學科與科技整合之用心,以其豐沛之學識、高瞻之眼光、溶合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律學於一爐,為學生引入正確人文學科之認識,培養其在專業之外的人文思想、人本主義與人道精神,並進一步體認當代以科技、資訊、新經濟、知識經濟為主導之社會狀貌。多位學子在教授啟蒙、指導下,完成馬克思主義之相關研究論述,例如博士班謝勝義〈盧卡奇物化論之批評〉、史豐榮〈馬克思與政治經濟學批判〉、陳俊榮〈後現代政治認同〉等七篇。碩士班如曾志隆〈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林文媛〈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綱要》之析評〉、汪子維〈伍爾斐(Alan Wolfe)早期國家理論之研究〉、胡正光〈紀登士的社會變遷圖像:唯物史觀的當代批判〉等三十餘篇,俱是教授所激起研討的迴響與佳作!    肆、洪鎌德教授對馬克思學之闡述與釋義  二、三十年來,洪教授一以貫之,在馬克思學學術領域裡潛心專研。不但涉獵的學科廣大而闡述精闢入裡,更做到了科學客觀而非意識型態地評價馬克思主義!    一、廣徵博引開啟馬克思學學習之門  洪教授認為雖然嚴格說,馬克思否認自己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並非馬克思指摘自己的弟子,或支持某派以對付另一派,而是他基本上的信念:亦即勞動者追求解放的運動不應該與任何思想家的名字掛鉤,即便是該思想家如何傑出,如何偉大。如果允許其黨徒使用「馬克思主義者」或「馬克思主義」的稱呼,無異於出賣工人階級追求解放的精神,也違背激發造種精神的理論,這就成為阿諛與虛榮的象徵。這種虛矯是馬克思最痛恨的人性弱點之一。另一方面馬克思拒絕承認自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意謂他的思想體系尚未發展至無所不包的程度,不是一套整全包攝的世界觀。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並非馬克思本人刻意要創造的學說體系。而且,依據主張不捲入價值判斷和政治立場,而以嚴格的科學態度來研究馬克思的生平、思想與學說的法國學者呂貝爾(Maximilien Rubel,為倡說「馬克思學」Marxology的國際知名馬克思研究專家)的意見,馬克思主義的創造者或奠基者絕非馬克思本人,而是恩格斯。恩格斯是製造整個馬克思的崇拜和營構馬克思主義為神話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不管我們是否同意呂貝爾對恩格斯這樣激烈的批評,在馬克思逝世之後已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這套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含他早期著作之哲學的共產主義,和後期作品之科學的社會主義在內 。  在洪教授一系列馬克思學著述中,不僅異於正統馬克思主義者以英雄、以鬥士來美化,甚至神話馬克思,反而極力取材馬克思及其戰友恩格斯的著作之德文原版,與英、法、日、中諸譯版。他為陳述馬克思生平、志業與思想之本源,詳盡介紹其理念與學說。對作為常人的馬克思之坎坷生涯、病痛人生、夭摺子女、恩愛伉儷,乃至其貧窮、喜憎、憤怒、狂妄、自私都有翔實的報導,是一部華文馬克思傳記中的異數,值得讀者深思回味。  再者,教授引用外文原著、中文著作數百本,酌以英、美、德、法、日、中等國學者之評論與分析,來詳盡介紹馬克思最重大的幾項學說,包括他的人性觀、個人論、階級鬥爭說、社會觀、歷史唯物論,以及經濟、國家、政治、革命、自由觀、正義觀、民主觀、社群觀、解放觀,把馬克思學說的神隨,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傳達給讀者,而絕非正統或官方共產主義者僵硬失效的教條之炒作。  在論述馬克思主義對當代社會科學,尤其是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學、國家學說等的鉅大影響時,洪教授把當今學科中或多或少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理論納入「新馬克思主義」。誠如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馬列所研究員余文烈所言:平心而論,洪鎌德教授著《新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能如此全面系統地討論馬克思主義對這麼多學科的影響,這在中文著作中算是第一部。有了此書,各個學科的研究者可以從中瞭解到馬克思主義對本學科的影響,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可以從中看到一個總的概貌 !  洪教授如此地廣徵博引,對於有意深入研究此道者,無疑開闢了一道方便之門!    二、拓寬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  洪教授對馬克思主義的來龍去脈,對馬克思主義在現代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探索和見解,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取材廣闊、文筆洗鍊之特色,在各著述中隨時可見。  例如在,面對國際上對馬克思主義之派別與概念有不同的概念與與稱呼,造成不同的理解與使用,教授因此力圖界說「古典(經典)馬克思主義」、「正統(官方)馬克思主義」、「正統(東方)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對其前身和基本派別,引用各種材料,作出說明。  教授指出:如果說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稱得上古典的、或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簡稱老馬、或舊馬)的話,那麼馬恩逝世之後,考茨基、列寧、史達林、托洛茨基則撐起所謂正統的、或官方的馬克思主義之大纛,為掌權的共產黨做理論的鋪排與裝飾,也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黨綱、路線、意識形態拍板定論。  與正統的、東方(舊蘇聯以及中、韓、越等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相對抗的則為1920年代出現在歐洲中部(德、匈)與南部(義、法)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簡稱西馬)。西方馬克思主義秉承青年馬克思主義所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企圖在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生存目的、求取自由與解放之上大做文章,又強調了歷史與總體以及辯證法的重要,故另名黑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黑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尤其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氾濫於西歐。此時西馬與英國、北美的新左派、與南斯拉夫的實踐學派相互輝映,都是強調歷史、總體(整體性)、社會實踐與文化批判的首要性 。  1970年代以後,英倫、北美、南美、日、印、澳、紐、北非等地出現了激進的思潮,它們活學活用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重新分析與抨擊,這便是新馬克思主義(簡稱新馬)的興起與擴散。不久整個歐美文化界與學術界便浸淫在這股結合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現象學、結構主義、語言哲學、甚至生態保護、女性主義、少數族群的覺醒、中心與邊陲的世界體系等等思潮中。  可是隨著佘徹爾夫人與雷根主政英、美之後.新保守主義的社經政策阻遏了新馬理論的流行。加上文化、思想與學術、媒體等各界出現了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遂把馬克思的學說排斥為炎炎大言的「大敘述」、「後設敘述」。配合社會思想中哈伯瑪斯、卜地峨、紀登士、杜赫尼等對歷史進化論的攻訐,對反思的強調,對個人行動與社會結構之解析。使馬克思主義進入無主體(不是共產黨、也不是普勞階級)、去中心(不在以普勞階級的社會運動為中心)、失目標(不再強調全體人類的徹底解放,只要求在地的、各種弱勢團體之團結奮鬥為主旨)的境地,這便是後馬克思主義(簡稱後馬)時期的降臨 。  由是過去一個半世紀中,以歐美為中心,而擴及到全球的範圍,馬克思主義經歷了老馬、正統馬克思主義、西馬、新馬、和後馬幾個不同的階段,其中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只剩下中共、韓、越、古巴等國的共產黨在繼續撐持與宣揚,而與西馬、新馬、後馬相抗衡。15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幾次危疑震撼中蛻變成新的模樣,脫胎換骨而結合了當代各種新的理論、新的意識、新的意底牢結(意識形態),而以新奇的學說延續馬克思批判的精神 。  這些看法與提綱挈領的整理和述評,作為一家之言,顯然為我們討論、研究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最佳參考指標。更可以從教授相關著述如《馬克思與社會學》、《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想的探索》、《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馬克思》、《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法律社會學》中,見到以往未曾或很少接觸的材料和觀點,為馬克思主義之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和方向,有利於我們拓展視野、拓寬研究的路徑和領域 。     三、體現與彰顯馬克思之精神原貌  在闡述與解析馬克思學說後,洪教授提出一精闢的見解,認為馬克思在哲學、在思想界、在今天最有價值的部份,就在於「異化論」,馬克思的整套精神離不開以人為中心的人本思想,其中解放與自由更為為馬克思思想的核心,而整個馬克思的學說可以說是圍繞者人的解放為軸心的理論,是人類爭自由、爭自主的悲壯史詩 !  馬克思的「異化論」點破了人存活在這世界的狀況,人性基本上本是善良的、是應追求自由、不受束縛,而達到逍遙、自由、自主、自我創造、自我生成、自我實現的目標,但有史以來人類卻常是作繭自縛,創設一大堆的社會結構(典章制度.法律機構等)來範囿其發展,以致人類的創造性潛力遭受阻抑,其能力也難得發揮 。  馬克思認為人為製造工具的人(homo faber),也是勞動的動物(animal laborans)。造成人與動物最大的分別,不只是人類的智慧、語文,更是人類的勞動力~人的智力與體力足以開物成務、利用厚生、足以創造與改變人的世界,特別是社會界。但是,整部人類的歷史常常不是以人為中心來進行!第一、人生產了很多東西,結果生產出的東西不歸你所有,你的產品背叛了你。第二、人的生產過程是個痛苦、危險、無聊的過程,馬克思認為人應該在勞動裡使我們人得到自己的滿足,勞動本身應該是人的創造活動,自由的自主的有意義快樂活動,但是現在不是,現在是人只有離開勞動的場合才會快樂。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非常緊張、談效率、且背後有很大的控制存在,包括福科都承認到處都有控制,以前是控制人的身體,現在控制人的心靈,進一步控制人的思想。在控制裡頭,生產過程本身就使人覺得非常難過。第三、資本主義強調競爭、利潤,所以資本家和資本家之間會產生競爭,工人和工人之間為了同一個職位、為了升級加薪也在競爭,人從別人裡頭,從他的勞動夥伴裡頭異化出來。第四、人從人類的本質裡頭異化,人從人類的本質裡頭異化,人類的本質勞動創造發明是快樂的事,可是這個本質現在來做勞動而勞動變成負擔,為了求生存、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勞動,與以往人在勞動裡展現自己本事迥異。可以說人的異化是無所不在,人生到處都有異化現象 。  馬克思心路里程的起站,就是要發現:資產階級社會中人徹底的、主觀的特殊化(particulalization)之因由;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布爾喬亞怎樣以其特殊的、偏頗的觀點強加在全社會,而誤認他們的人生觀就是全人類的人生觀。為了將人類從這種偏頗的、主觀的、特殊的人觀中解放出來,也為了使陷身於專業化、分工、支離破碎的現代人從自我異化下拯救出來,馬克思才大聲疾呼「人的解放」。他要求的不只是宗教的解放,也不只是政治、經濟的解放,是「人類的」解放。馬克思稱呼這是人的解放,不只從宗教、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異化裡解放出來 。這牽涉的不只是費爾巴哈要建立的「你我的共同體」,更是要恢復人對其「世界」、人的「社會界」發生的關聯,使人真正做到「社會人」、或亞理斯多德所稱的「市邦之人」(zoon politikon)。是故馬克思從對布爾喬亞社會中人之存在的批判,發展到對布爾喬亞社會與經濟的批判。因此,人的解放乃是布爾喬亞之社會與經濟,以及人在此一社會中各種面向、各個方面徹底的解放 。  然則解放是一種過程,而非一種結果;是一種手段,而非一種目的。人類解放的結果是「自由領域」(real of freedom)的獲致,者也就是說解放的目的在於自由的實現,由是可知馬克思的解放觀又與他的自由觀緊密聯繫在一起,是自哲學人類學的觀點闡述自由觀,來使得人性得以回歸 。馬克思逝世後至今一個多世紀寰球的政經、社會、文化、意識變動在在說明,馬克思的觀念雖然無法直接應用到今日後資本主義時代世界局勢的分析與抨擊之上,但其追求人類解放的用意卻始終影響著未來歷史的走向 。    四、科學客觀而非意識型態地評價  學者許津橋教授(陳墇津)認為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常陷入未能釐清「政治現實」與「學術理論」的區隔,以致長期以來,因循自蔽,陷入砍擊稻草人之謬象而不自知;研究者若能果敢地拋開阻撓對研究客體之趨近的意識型態,直探研究客體之本質的機會,才顯得更加開闊,預存立場的障礙被解放之後,理論的想像才能激盪昂揚,而洪鎌德教授之作品就是經歷了這番自省的作品,一方面揚棄以教條去鞭撻另一個教條的無意義框架,另一方面則充分掌握了把馬克思真正當成「馬克思」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把馬克思視為共產世界的所獨佔的理論導師 。蔡國裕教授則推許洪鎌德教授的研究態度與研究方法,「企圖在狂熱尊馬與盲目反馬之外,另闢蹊徑,直透馬克思社會學說的核心,俾還他本來面目」,不因自己的主觀而設下限制、而以客觀的態度直透「馬學」核心,以嚴謹客觀的研究方法,指陳馬克思對近世社會學說的貢獻,並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加以適當的批評,值得推崇 。大陸學者曹玉文、余文烈更認為洪教授文風新穎,在闡明觀點、引薦各派思想家論點時,均能秉持探討、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位同任何學科的探討者都能對話的學者 。  例如:針對馬克思所強調的"das Proletariat",洪教授將其改譯為「普勞階級」,取其普遍勞動(勞心與勞力)之意,其台語發音也符合Pro的原音!而不採用學界所譯的「普羅」階級,避免與專業性的組織,如普羅汽車、普羅飲水機、普羅牙醫等混淆 ,即見教授創新、實事求是之精神!  而關於馬克思的社會經濟形構與唯物史觀,洪教授以下列兩個圖表做出精簡扼要之解說:      社 上 意   會 層 識   經 意識的形式 建 形   濟 築 態    形 國法道宗藝哲    構 家律德教術學   分配方式   交易方式 下 經    層 濟    生產方式(生產關係+生產力) 建 基   築 礎  符號 代表制約 代表反射   資料來源:洪鎌德2001:113。洪鎌德教授根據馬克思1859年《政治經濟學   批判獻言》〈序言〉(SW1:503-505)設計繪製。    圖一:社會經濟形構示意圖    依據馬克思的說法,社會是人際關係構成的,這種人際關係在歷史變遷的某一階段裡,凝聚成特定的社會經濟的形構(socio-economic formation)。社經形構不是靜態的現狀,而是變動的流程;其基礎稱為經濟的下層建築,在上面矗立了典章制度與意識形態,合稱上層建築。上下層建築的關係是相激相盪,也是相輔相成,這就是通稱的辯證的發展。基本上社會變動的主力在於經濟基礎的變化,一旦基礎發生劇變,上層建築也跟者發生變化 。  在人群的組合中,擁有生產工具、材料的人,在歷史上屬於有產階級。與此一佔有階級相對立的為不擁有生產資料、生產手段的廣大人群,他們以出賣體力來營生,因之屬於無產階級。整個社會粗略地劃分為少數的資產階級,與人數眾多、受到壓迫、剝削的無產階級。有產階級每每與統治階級相結合,而壓迫、剝削被統治者的無產階級。整部人類的歷史絕大部分是階級史,也是階級相互敵對、殘殺、鬥爭的歷史。配合著歷史階段上社會生產力的不同,以及階級形成的變遷。歷史上,特別是西方的歷史上,呈現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階段性發展過程 。    史前期 歷史創造期        革命 革命 革命 革命 革命   官僚 主人 地主 資本家   準奴隸 奴隸 農奴 工 人      原始公社 亞細亞社會 古代農奴 封建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共產)   主義社會  資料來源:洪鎌德 2001:114    圖二:馬克思唯物史觀圖解     面對唯物史觀中有關歷史發展規律的性質引起的爭論,洪教授的評論是:唯物史觀為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一套經濟觀點的解釋,這是馬克思的貢獻和新猷。但若過度拘泥於唯物的解釋,或拘泥於發展規律的「必然性」,則會削減人作為歷史舞台主角追求創造、自主、自由的主體精神。這些評論,既不會損害馬克思主義,又不是盲目吹捧,沒有意識型態的目的,是與嚴肅的科學著作一樣,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對象,客觀公正地發表看法,而又頗具獨到之處 。真正做到了科學客觀非意識型態地評價馬克思主義。以上兩圖的設計與繪製,其為洪教授的創意,為至今為止其他中外學者所未曾有的,但卻能展示馬克思學說精華之示意圖,值得在此介紹與宣揚。  此外,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面對馬克思的危機與死活,洪鎌德教授認為我們必須對馬克思作一次總的Aufhebung奧伏赫變(德文,原有「棄取」之意,現用於「超越」之意) :  (一)、中國共產主義及制度是馬克思主義「兩重異化」或「兩重變形」的產物(第一重是俄國列寧、史達林對馬克思學說的扭曲),這些變形物的「實踐」,在二十世紀百年的實踐,現在是「解體」了。  (二)、就產生馬克思的歐洲社會而論,馬克思對西歐社會,尤其前資本社會到資本家社會及資本主社會的分析,有其正確性,而由馬克思奠基的民主社會主義在歐洲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他的學說並不是普遍的歷史哲學,他的社會階段論(唯物史觀)只適用於歐洲,根本不適用中國也不適用於台灣,台灣尤其有自己的歷史道路。  (三)、馬克思異化論及新馬學派中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分析與批評仍是批判當代社會的有力武器。  (四)、馬克思力量泉源之一是其有大哲學的規模,他綜合了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以及理論與實踐,這是建構二十一世紀哲學可以學習的。  (五)、在面對整個東方共產主義失敗,而人類將跨入新世紀門檻之時,馬克思所說的話並非句句真理,無懈可擊。不過他對人類歷史結束後出現的未來烏托邦之展望, 卻是振奮人心,提供美夢的希望之泉源。誠如塔克爾所言, 「對我們現世而言,最大而持久的重要意義,以及極具關連的意味,是馬克思這部份的看法,也即他對烏托邦的看法。這部份我們不妨稱為他的「未來學」(futurology)。在很大的程度裡,不僅是馬克思,就是他當代的後繼者像盧卡奇、卜洛赫、馬孤哲和詹明信,都模仿馬克思企圖恢復烏托邦的想法。要之,追求一個更為真實更富人道的社群,而非科學的、受外面規範決定製約的社會,是馬克思烏托邦思想鼓舞跨世紀人類動力之源 。    伍、結語  洪鎌德教授在馬克思學(Marxology)的「收」與「放」展現其才情,「收」是吸收知識、歷史的經驗、文化的精粹;「放」則是瞭然於胸臆的,是活性的知識、是學養與見解獨特之處。洪教授的才情蘊含聰明與智慧,在龐雜繁複的知識領域有獨到的思想!在此謹向國內提倡以科學方式、客觀認真評析馬克思思想之第一人――洪鎌德教授致敬,深望 教授於未來生涯繼續引領「馬克思學」之教育與學術。竭誠祝福教授福壽綿長、康寧無疆。       參考文獻  洪鎌德。2001。《法律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2000a。《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2000b。《人的解放—21世紀馬克思學說新探》。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2000c。《社會學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介紹》。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2000d。《當代政治經濟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1999。《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1997a。《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1997b。《馬克思社會學說之評析》。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1997c。《馬克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洪鎌德。1996a。《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台北:月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鎌德。1996b。〈馬克思倫理觀的評析〉《中山學術論叢》,14期,頁27-61。   洪鎌德。1996c。《馬克思社群觀的析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洪鎌德。1995a。〈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民主理論與實際的析評〉《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張福建、蘇文流)。南港:中研院社科所。  洪鎌德。1995b。《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學》。台北:森大圖書有限公司。  洪鎌德。1995c。〈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爭論〉《中山學術論叢》,13期,頁1-20。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洪鎌德。1994。《新加坡學》。台北:揚智出版社。  洪鎌德。1992。〈世局銳變下馬克思主義的定性與定位〉,頁1-3。台北:世界變局下的馬克思主義座談會,中國社會學社、巨流圖書公司主辦。  洪鎌德。1990。《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想的探索》。台北:商務印書館。  洪鎌德。1985。〈蓬萊島訟案帶愈辯愈明〉《對馮滬祥所編譯的「新馬克思主義批判」的批判》(張飛龍),頁75-76。蓬萊島雜誌社。  洪鎌德。1984。《馬克思與社會學》。台北:遠景出版。洪鎌德。1988。〈近年「西方馬克思主義」討論述評〉《現代哲學》,4期,頁55。   王英銘。1998a。〈馬克思主義的Aufhebung奧伏赫變〉《自立晚報》,3月15日、7版。  王英銘。1988b。〈專訪洪鎌德談海峽兩岸的新馬熱〉《中國論壇》,309期,頁41-50。  余文烈。1990。〈評洪鎌德著《新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中國論壇》,353期,30卷、5期,頁78-80。  姜新立。1997。《分析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典範的反思》。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孫中興。1992。〈馬克思主義在台灣的發展〉,頁4-6。台北:世界變局下的馬克思主義座談會,中國社會學社、巨流圖書公司主辦。  郭俊麟。1998。《新加坡的政治領袖與政治領導》。台北:生智出版社。   曹玉文。1989。〈評《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北京大學學報》,3期,頁113-14。  許津橋。1986。〈評洪鎌德著《傳統與反叛: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探索》〉《當代》,7期,頁144-49。  張翼星。1989。〈「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可喜成果~推薦洪鎌德著《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國外社會科學動態》,5期,頁63-65。  蔡國裕。〈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矛盾與錯誤~評介洪著「馬克思與社會學」〉《共黨 問題研究》,9卷、11期,頁21-30。  蔡佑庭。2001。〈當三民主義請馬克思吃飯~洪鎌德教授訪談錄〉《竹塹文獻雜誌》,14期,頁20-32。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文星。1998。〈新馬克思主義震盪海峽兩岸〉專刊,117期,頁112。  自立晚報。1998a。〈哲學革命系列(十)專訪台灣研究馬克思學說的大學者~洪鎌德/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與死活〉《自立晚報》,3月15日、7版。  自立晚報。1998b 。〈名人開講~洪鎌德/成長在白色恐怖時代.馬克思研究權威〉自立晚報,3月16日、8版。  自立晚報。1998c。〈專訪洪鎌德談「馬克思主義的危機與死活」:人的異化無處不在和轉回烏托邦經神〉《自立晚報》,3月22日、7版。  《廣州日報》。1989。4月7日。  《中山大學校報》。1989。178期。  《科學社會主義》。1989。164期、3版。  《理論信息報》。1989。208期。  《中國人民大學報》。1989。795期。  《北大新聞》。1989。第528期、2版。  Hung,Lien-te.1984. The Hegelian and Feuerhachian Origins of Marx』s Concept of Man.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Hung,Lien-te.1986. 「Marx』s Early Views of the Stat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is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Hung,Lien-te.1985. 「Feuerhach』s Influence of Marx』s Early Concepts of the State:A CaseStudy of Political Sociology.」


推薦閱讀:

2018年註冊新加坡公司有什麼優勢好處?需要什麼資料?
新加坡渣打銀行被劫匪用一張小紙條打劫了,你怎麼看?
本人17歲10月去新加坡讀私立大學(Kaplan),關於新加坡私立大學我很苦惱,我該怎麼辦?
如何評價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新加坡自由行記——第二天(含圖片)

TAG:台灣 | 新加坡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