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張良—怎樣躲過劉邦殺戮的

漢高祖劉邦曾對群臣誇耀自己比項羽厲害的時候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無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漢初三傑之中,韓信被殺滅族,蕭何系獄遭辱,只有張良一人全身、全節而退。

張良本來身體多病,這倒成了他逃避危險全身而退的最佳借口。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哇!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張良說自己作為韓國的後人,只是替被秦滅掉的韓國報仇。現在秦已滅亡,自己又封侯萬戶,沒有什麼要求了。唯一的願望就是不再參與世事,落得一份清閑,跟赤松子一起,像神仙一樣的游來盪去,哪該多麼舒適呀!從此,張良就開始深居簡出,在家裡學習呼吸吐納之法,練習辟穀之術。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準備按功勞逐次分封,但是剛剛封了二十幾個大功臣,其他人就迫不及待的日夜爭功。劉邦看到這些人在一起議論紛紛,就問張良他們在說些什麼?張良說:您還不知道?他們這是要謀反。劉邦問天下已經安定了,怎麼又要謀反?張良就說:陛下是依靠這些人得到的天下,可是到現在為止,您所分封的都是自己的親戚和身邊的人,您所憎恨的人,非但沒得到分封,反而被您誅殺了。他們這些人中間,沒有您最親近的,但很多卻與您有仇怨,所以要相聚謀反了。劉邦問張良怎麼辦,張良回答說:這裡面有沒有您平生最恨的人,大家又都知道您恨他的人?劉邦說有,就是雍齒。張良就說,那您就先分封雍齒,這樣,那些功臣就會以為連雍齒都封賞了,我們還怕什麼呢!於是劉邦就封雍齒為什方侯,群臣都說:連雍齒都封賞了,我們還怕什麼!

張良這一招,可不是單純為劉邦考慮,也是在有限的可能性範圍內,救助這些曾經的功臣。張良只是不好明說,他把劉邦想要殺盡所有功臣的真實心理,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從這一點看來,在漢初的全部功臣中,只有張良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懷有仁心。張良確實值得後人尊重。

張良後來在劉邦出兵征討黥布時,身染重病,但還是強起送行,還給劉邦出了個計策: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爭鋒!劉邦以張良重病在身,留任少傅,以教太子。

關於張良,司馬光評價說: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陰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實際上張良雖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隱式的自我處置方式,也不能僅僅理解為明哲保身式的逃避,因為他不在乎功名利祿。這是他與蕭何,尤其是韓信等根本不同的地方。正是這種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時也最終造成了結局的不同。所以,只要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來,肯定不會遭遇因為追求功名利祿所導致的難堪的結局。張良現象,我姑且使用這樣一個名詞,是對世間一切功名利祿之徒的最顯著的警示,只可惜那些功名利祿之徒們,經常對此視而不見,他們或許根本就不想看見。雖然嘴裡說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帝業竟謀臣亡的話語,心理並不真知這句話的要害,只是發發牢騷,表達怨憎情緒,為自己的狼狽而悲慘的結局,做做說辭而已。他們根本就不懂,在專制主義的王朝里,臣下的功績,就是自己的墓地。當大功和盛名到來的時候,也就是死期到了的時候。既然不是在深處盛名時,悟出這個道理,從而主動放棄功名利祿,那就只有等待被強行剝奪的難堪,也就逃避不了遭受殺戮的結局了。

張良不僅是個智者,而且宅心仁厚,正是張良的居心純正,才不會被功名利祿所迷惑,才沒有掉進貪功逐利的陷阱中,從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張良無恙,卻是因為自己不戀名利、地位、官職、財貨,適時退出權力中心的智慧選擇,能做出這種選擇,並不完全出於形勢判斷,更重要的是因為張良心懷寬廣,心裡一直能夠保持安然和恬淡,視權高如無物,視財富如糞土!所以,才能脫過劉邦殺戮的魔爪而保全名節,被後人所稱頌!

推薦閱讀:

他是劉邦的開國王侯!但從來不打仗、不籌糧、不出謀劃策!
劉邦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讓他只用了十多年就當上皇帝?
劉邦與叔孫通
胯下之辱:韓信人生中第一次成功演出
劉邦獲勝:楚漢相爭,逐鹿中原

TAG:張良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