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隆林」之習俗「打老庚」
「打老庚」,苗族稱「噶江」,譯意是「老樹的根」,即把「老庚」之間的關係,寓意如樹根般牢固可靠。
建國前隆林人打老庚是講究對象的,由於統治階級的離間挑撥,各民族間互相歧視,民族關係緊張,民族間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常見,因此打老庚多在本民族間進行。解放後,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各民族團結和睦了,不同民族之間也漸漸互打老庚。同性之間只要情投意合,就可以「打老庚」。雙方如果有意,年紀小的就主動帶了酒肉到年紀大的老庚家「認親」,或互換禮物,就算結成老庚了。從此,雙方「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就有「拜老庚」、「想老庚」、和「幫老庚」等一系列活動。
「拜老庚」。每逢節慶,「老庚」之間都會互相來往,以加深老庚之間感情。關係較好的,平常也多有來往,就如走親戚「越走越親」。重大節日,老庚之間是必定要來往互相探視的。隆林各民族之間都有「不走不親」之說,也正靠互相來往維繫彼此感情,建立和維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係。老庚之間互相拜訪,各族老庚拜年時,除送酒肉外,彝族送具有彝族風味的糯米糍粑;仡佬族、壯族、漢族則給苗族老庚送雞、酒肉和苗族喜愛的糖蔗、土布等,當然平常來往就不一定都送禮了。苗族在接待來拜年的各族老庚時,除了殺雞外,還把苗家特有的佳肴辣椒骨招待老庚。老庚在相互拜年中互相交心,溝通信息,探討解決問題。據老前輩說,建國前貴州興義漢族史國勝在廣西隆林苗族老庚李開元的支持下,經常把漢族地區的生產資料運來苗區,又把隆林苗區的土特產運回貴州,溝通兩省和民族之間的物資交流,密切民間民族關係。
「想老庚」。不同村寨或不同民族的老庚之間,凡有大事就一定找老庚商量,謂之「想老庚」。德峨鄉卜糯屯有個苗族青年,拿不定主意是否同某姑娘結婚,先找在岩頭上屯的彝族老庚商量後,才把婚事定下來。
「幫老庚」。老庚之間,凡一方有紅白喜事或其他困難,一定要互相告知,把老庚的事和困難當作自己的事一樣,互相幫助,排難解憂。如1972年德峨保上村彝族韋阿發的二兒子病故,一時找不到棺材,他的苗族老庚熊亞總就主動把家存的一副棺材讓給他。1980年苗族敖先濟的愛人去世,彝族老庚就來幫他料理喪事,並在他家陪伴十多天。
又如1977年的冬天,由於天旱,許多地方糧食絕收,隆林天生橋鎮風仁村的壯族村民韋元龍在椏杈鎮的漢族老庚張天祥的接濟下,無償援助兩擔玉米,讓韋元龍一家子渡過了暫時的難關。
庚親綿延,代代交往。結為老庚的雙方兒女,互認對方父母和兄弟姐妹為「庚爹」、「 庚媽」、「 庚哥」、「庚妹」。 庚爹庚媽又認自己兒女的老庚為「庚兒」、「庚女」。輩分的庚親既是兄弟姐妹同等的身份,又有民族的友誼。特殊的民族關係,往往在處理民族糾紛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如1963年3月,革布鄉領好屯壯族農民與德峨鄉那尾屯苗族農民,發生山界糾紛,雙方執械相向,眼看一場械鬥即將發生。這時,原德峨區副區長(苗族幹部)王正榮到現場調解。當在場一位壯族老人認出王正榮正是自己的「庚兒」時,立即命令壯族一方撤離現場;苗族一方看到壯族主動撤離,又知道壯族老人竟是苗族副區長的「庚爹」時,也隨之撤離了。一場即將發生的械鬥,立即化干戈為玉帛。從此,雙方長期友好往來。
「打老庚」這一民族團結互助的傳統習俗,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各族人民所接受,隆林各族不僅在縣內 「打老庚」,而且在與毗鄰的貴州省黔西南州一帶的布依族、漢族人民的交往中,也 「打老庚」,使兩個省(區)相鄰的各族人民,更加團結友好相處,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往來,推動了和諧社會的發展。
隆林的「打老庚」習俗,先後被登載在一些刊物上,如《廣西少數民族風情錄》一書的開篇文章中,就指出「隆林各族的打老庚,反映了民族團結和睦的心理。」
(編輯:梁萬德)
推薦閱讀:
※清明話習俗、禁忌知多少
※酒桌用具和習俗之山東喝酒習俗
※春節習俗~這才是真正的待客之道,快點開看看吧
※英國人文風俗介紹:英國禁忌習俗
※《五禮通考》論婚禮習俗
TAG: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