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當代青年的影響(參考)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融和。他們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可或缺和賴以互補的兩個方面。在此意義上來說,儒道本是一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他們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即便是在儒學一統天下的時期,道家思想也並沒有泯滅,它以各種形式滲透到儒學、佛學之中,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無形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態度,這正體現了道家思想的潛隱特點。儒、道兩家思想,一個剛健有為,一個柔順因循;一個入世進取,一個潛隱退守,這是他們達到相通和互補的真正前提。所以,許多中國古代文人才能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或者熔儒道於一爐,張弛相濟,進退自如。從歷史淵源來看,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奴隸制度逐漸解體,我國進入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一部分奴隸主貴族逐漸失去了他們原有的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地位,成為貧民或者奴隸。其中一部分人結草為廬,結伴而耕,避世隱居。《論語》中把他們叫做"逸民"或"隱者"。這些人對弱肉強食、離亂痛苦的現實社會,表示強烈的不滿,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一樣,他們痛斥"天下無道"!在這同一個時代,儒家和道家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儒家直面現實社會,力求探索一條改造客觀世界的道路,即便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最終也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孔子認為,他與那些逸民、隱者的區別就在於"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用孟子的話來解釋,就是:"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一向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但實際上不管天下"有道"還是"無道",他似乎沒有一點退隱的意思。為了改變這個"無道"的世界,儘管他四處碰壁,卻百折不撓,骨子裡還是那股勁:"知其不可而為之"。在此方面,孟子比孔子毫不遜色。在他看來,無論得志還是不得志,無論困厄時還是顯達時,都不應該絕人逃世;主張用自己的方法來"賓士天下",實現其"王道"理想;並且揚言"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他更無退隱之意。道家面對殘酷的現實,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從自然中尋找一條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老子本人就是一個"隱君子",相傳他在周朝做過藏書管理員,孔子曾向他問"禮",後來他退隱了,寫下《老子》一書。莊子曾做過宋國漆園的管理員,辭職後表示"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寧肯隱居陋巷,借米充饑,自編草鞋,過著清苦的生活,也不願應楚威王高薪聘請而赴楚相之位。從老子的自然無為、少私寡慾、貴柔守雌的思想,到莊子的無己無功無名、逍遙放達的精神境界,無不說明道家與儒家的不同之處。道家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固執地守護著人的精神的尊嚴,辛勤地開墾著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從一切無法消除的痛苦和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慾,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聖潔的心境。老子和莊子都是隱士,但他們又不同於一般的隱者。他們的退隱不單單是為了規避無法改變的罪惡現實,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為虎作倀、助紂為虐,更重要的是為了尋求一種超越現實的精神自由。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道家在韓非子的顯學排行榜上名落孫山。可以說,春秋戰國時代所湧現出來的大批隱者的現實生活,以及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對隱者生活的親身體驗,正是道家思想產生的社會基礎。而孔子和孟子則遠離隱者的生活體驗,因而,他們的思想歷程必定不同於老子和莊子。
推薦閱讀:
※淺談道家文化與圍棋
※道家六爻換宮法
※道家換宮六爻六十問答疑
※《莊子》人間世:都說伴君如伴虎,如何安然與虎共舞?
※道家三清緣何而來 伏魔咒今日解析道家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