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通感與藝術心理

通感與藝術心理

文章來源:cctv_zhao的博客: http://blog.163.com/cctv_zhao/blog/static/71965773200582921347440/

通感,是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的溝通和代替。在藝術創作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幾種重要的感覺可以互相發揮作用,所謂「心游目想」、「心折骨驚」這些奇特的表達,事實上就含有通感的成分。

感覺器官之間的通感的是普通的通感。「泉清入目涼」、「凈碧山光冷」,這是視覺與觸覺的溝通;「聲喧亂石中」,「歌台暖響、春光融融」,這是視覺與聽覺的轉換;「地白風聲寒」、「石澗凍波聲,雞叫清寒晨」,這是聽覺與觸覺的通感;「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雨過樹頭雲氣濕,風來花底鳥生香」,這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彼此發生溝通。至於以味覺來品詩、品歌,這是慣常的形式。鍾嶸《詩品》就提出了「滋味」說;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顯然,通感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

比較高級的通感是表象之間的通感。聽覺表象轉化為視覺表象,比如漢代馬融《長笛賦》描寫笛聲:「狀似流水,又似飛鴻」,把音樂形象用視覺形象傳達出來;白居易《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琵琶的聲響。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風過來,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嗅覺通聽覺;而「波底夕陽紅濕」、「一蓑煙雨濕黃昏」、「飛霜濕鼓聲」、「晨鐘雲外濕」,這些詩句是視覺與觸覺、聽覺與觸覺的溝通。表象通感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和境界,能引發更多的聯想。在表象與表象之間,通感猶如橋樑,使事物之間的聯繫更為廣泛,從而使藝術思維更為活躍。

通感還可以起連鎖反應,形成雙重通感。「紅杏枝頭春意鬧」,這是宋祁《玉樓春》詞中的名句,靠的就是雙重通感的功效。紅杏,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從視覺到溫度覺(觸覺),是第一層通感;再將溫度覺(觸覺)與聽覺溝通起來,造成「春意鬧」這第二層通感。在這兩重通感中,存在著內在的聯繫。再比如「月涼夢破雞聲白」,也是連續通感的佳句,由視覺到觸覺,再由聽覺到視覺。

運用通感這種藝術思維方式,可以增強藝術表現力,為欣賞者提供更為豐富的想像天地,從而更全面地感知事物的多種屬性;特別是那些無法準確形容的感受,通感能夠使之觸類旁通,讓無形的變得有形、無聲的變得有聲、不可感的變得鮮明可感;通感還能促進藝術創新,給人以奇特的審美享受。精彩的通感語言表達,來自細膩的、敏銳的心靈,需要匠心獨運和非凡的想像離力。

推薦閱讀:

CBC-MAC是什麼?
心理測試:你最吸引人的魅力是什麼?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
暈輪效應是什麼?
普通人應如何幫助抑鬱症患者?

TAG:心理 | 藝術 | 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