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刊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5

解放軍報刊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劉新如責任編輯:遙遠2015-01-07 03:12抗戰時期民族意識的覺醒,表現為民族獨立意識開始形成,並賦予其時代性、人民性的內容。這種覺醒體現的是對國家、民族的高度認同。「一個人生命是容易毀滅的,群體的生命就會永生……民族一旦存在,個人也不會滅亡」。在空前的民族危機面前,不管黨派、階級、階層、團體、個體,都共同意識到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這種覺醒的表現。儘管國共兩黨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存歧見,但在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民族意識推動下,「化干戈為玉帛」,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促使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戰鬥的集體。「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在中國歷史上,還從未有過這樣廣泛自覺的抗戰鬥爭。這與甲午戰爭只是「朝廷的戰爭」或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以北洋一隅之師搏擊日本全國之師」的狀況相比,真是有如天壤之別。這種覺醒凝聚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民族意識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表現和特點。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無論是中國的廣大官兵,還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實業家,不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海外僑胞,無不以各種方式,為救亡圖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抗戰到底,成為一種全民族的堅強意志。正是這種覺醒的民族意識、定型的「國家感」,匯合成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財富,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不僅直接影響和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實際進程,而且是抗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這種覺醒奠定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基礎。民族意識在抗戰中的空前覺醒,順應了近代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趨勢。鴉片戰爭以來劇烈的社會變動和內外危機的激化,為民族意識的覺醒提供了歷史場域和條件。經過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洗禮,民族、國家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為民族的覺醒和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那種地廣不足以為大、多不足以為眾、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衰弱局面,已經被有效的政治動員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所取代。這種由民族覺醒和政治進步而積累的精神能量,在民族危亡之際迸射出無比耀眼的光芒。當年日本侵略者以少量兵力就敢欺凌中華大國,認定南京政府和東北當局均不敢抵抗,一個重要根據便是中國的分裂和內戰不息,民眾處於一盤散沙狀態。「九一八」事變元兇板垣征四郎甚至認為,四分五裂的中國「不過是在一個自治部落的地區加上國家這一名稱而已」,像死豬一樣容易對付。然而,歷史辯證法無情地懲罰了侵略者。巨大的民族災難喚起中國空前的民族覺醒和團結,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誠如抗戰之初日本《朝日新聞》上海特派員尾崎秀實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所分析的,日本「並非是對付支那(對中國的蔑稱)統一政權國民政府,而是與整個支那民族為敵」,「而與支那民族陣線的全面抗日戰爭相衝突,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戰爭的結局恰被尾崎所言中。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所形成的強大的抗日力量,正是侵略者遭受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說,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是抗日戰爭給中華民族內心深處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正是人民群眾的這種覺醒和奮起,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強烈的民族意識,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也是我們有能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相關稿件2015年國防教育工作將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為重點檔案里的中國抗戰:南京保衛戰中國抗戰紀念館將大面積擴建 新增台灣展廳抗爭的怒吼:盤點傳唱至今的十大經典抗戰歌曲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刊文談「三嚴三實」三周年: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金陵晚報數字報刊
方言詞語在地方報刊中的使用
報刊零售市場觀察與思考

TAG:解放軍 | 紀念 | 解放軍報 | 解放 | 報刊 | 抗戰 |